【實用】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由一幅自選商場的插圖,一些商品的名稱,還有一篇關于自選商場的短文組成。插圖展示的是商場的一角;詞語介紹的是食品、日用品和文具三類商品;短文介紹了自選商場的售貨方式及其優點。相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憑借自己的經驗認識更多的字,了解更多的知識。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依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
(1)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2)認識本課的十四個生字,會寫“巾、牙”兩個生字。根據本課識字量大,所以識字兩個(商、場)在課題,兩個字(東、西)出現在短文,其余基本集中在表示商品名稱的詞語中,這樣的特點而確立的。
(3)知道在自選商場購物很方便。
教學重點:1、通過認識本課的十四個生字,使學生學會一定的識字方法,培養他們的識字興趣;2、學會書寫“巾、牙”兩個生字。
教學難點:我認為在四十分鐘的時間里,要讓學生認識十四個生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某些識字量較少的學生。寫字時,要把“巾、牙”兩個生字寫正確、寫勻稱、寫漂亮也比較困難。
二、說過程。
在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后,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將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展示、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探究發現,體驗識字的意義和樂趣,鞏固識字成果。
1、生活識字,展示交流。首先,我出示商場圖片,讓生看是什么地方?引出生字:商、場,隨機學習生字,揭示課題,導入新課。請學生說說自己和父母一起去自選商場時,經常買些什么東西,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商品的標簽,讀讀上面的字,讓學生體驗識字的意義和樂趣。然后引出本課所要學習的9個詞語:面包、牛奶、火腿腸、牙膏、毛巾、洗衣粉、鉛筆、尺子、作業本。在這9個詞語中,包含了本課所要學習的10個生字:包、奶、牙、毛、巾、筆、尺、作、業、本。可以讓學生圈一圈,找出生字,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已經認識的生字,并介紹自己是怎么認識的。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這些字學生大多都已經認識,可以請學生自己說說是怎么記住的,發揮孩子自身的作用,讓孩子之間互相學一學,考一考,比一比,記一記,將識字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拓展識字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明確購買的商品各式各樣,感受到自選商場的商品很多,在那里購物很方便。從學生的感受自然地過渡到對短文的學習,認識生字“東、西”。
2、自主識字,探究發現。發揮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主動識字,發現識字的奧秘,形成自主識字的習慣。對見面較多,學生自己已經認識的生字,要讓學生自己說說如何記憶,如:“本、牙”兩字可結合已學過的“木、體、穿”,采用加一加、減一減的辦法識記;對常用字,還可以讓學生說說平時的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過這些生字,如:包、毛……,對平時見面較少的生字,如:筆,可以由老師引導學生記憶。這是一個會意字,古代使用的毛筆,上面是竹子做的筆桿,下面是動物的毛制成的筆頭,讓孩子從造字的角度去記憶,不但記住了字形,更了解了字義,強化了對生字的印象。
3、創設情境、鞏固識字。根據一年級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的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識字成果
如:剛開始識字時,可以請同桌兩位同學互相檢查、幫助,待這些生字在學生的腦海中已經留下一定印象后,可以通過一些游戲、活動創設情境,鞏固字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游戲:
(1)“摘果子’游戲。
(2)貼標簽。請學生給生字和圖片對上號,檢驗學生的識字學詞效果。
(3)部件拼字活動。生字的部件順序打亂,由小組內合作拼字。
(3)給商品分類。商品詞卡打亂順序,讓生分類擺放。
4、寫字指導?
寫字教學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新課標對寫字教學非常重視,強調要讓學生“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我會帶領學生一筆一筆地書寫,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學會找準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自選商場》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出示圖片,問:這是什么地方?
2、談談去商場的感受。
3、組內交流認識的商品名稱(課前布置收集)。
二、自主學習字詞
1、引出幾種商品名稱(課件出示),借助拼音讀詞語。
2、檢查詞語的認讀情況(訂正讀音)。
3、學生自主識字。
(1)組內互助認字(2)介紹識記方法(3)適當組詞訓練
4、鞏固識字
(1)男、女生或同桌識字比賽(2)“摘果子”游戲(3)部件拼字游戲
5、“貼商標”游戲(圖畫與相應詞語),鞏固識詞。
6、學習給商品分類,相機學句:在自選商場里買東西真方便。
三、指導寫字。
1、生先觀察筆順,書空。
2、再觀察在格中的位置,說說要注意什么。
3、師范寫,生書空。
4、生描紅,獨立寫兩個。
5、互相比一比誰寫的漂亮。
四、擴展識字。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這篇優美別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它不同于那些純粹描寫景物風情的,而是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國求學時的親身經歷,描繪了德國家家戶戶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并用凝煉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最后講述1980年再次來到德國,再次看到這番情景,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讀起來既讓人大開眼界,又叫人回味無窮。
縱觀全冊,第八單元是最后一個教學單元,它的主題是“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訓練重點是“揣摩積累語言、了解異國風情、拓展搜集資料”。而作為第八單元的開篇課文,并且是講讀課文,文本的詩情畫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編寫意圖、教者的預設生成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鳴點,形成教學目標:(大屏幕出示)
1、體會文本語言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披文入理,積累語言;
2、感受風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資料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于揣摩、積累語言,了解德國風土人情;教學難點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質兼美,但較為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課前搜集資料—質疑研讀課文—把握重點讀議結合”,并輔助采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說學法:(大屏幕出示)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用“搜集資料—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收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了解,然后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理念
(一)課前預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課前,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請他們自學生字詞(部分重點字詞將結合教學加以指導),把課文讀通順;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可以設置四個小專題“季羨林與德國”、 “鮮花勝地——德國”、 “德國的風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國歷史和名人”,這樣更有針對性,避免盲目無效。
≈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課前預習、搜集資料,既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實踐能力,又拓寬了學習的領域,構建了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促進了學生對德國、對作者的了解,以及對文本的理解。
(二)課堂行動——一詠三嘆,滋養性靈。
1、導入——從民族的經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詩宋詞的誦讀中拉開教學序幕,回顧祖國優秀文化,接著切入互動游戲“我們的鄰國尼泊爾的搖頭與點頭習俗”,當學生了解到尼泊爾人的搖頭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風俗時,就會產生一種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異國風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學習成功的重要驅動力。
2、質疑——“主動索取”永遠比“被動接受”得到的東西多。
先讓學生介紹作者——季羨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個題目本身就耐人尋味,也會引發學生疑問,歸納板書:(大屏幕展示)[德國人怎樣種花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色?自己種的花為什么要給別人看?……]
≈ 這個質疑環節的設置,旨在“以學定教”“以疑促學”,讓學生由“冷”變“熱”。因為“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就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美國教育家哈.曼)
3、研讀——“埋頭思考”遠勝過一千句夸夸其談。
首先,請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后通過學生匯報積累的詞語,教師相機板書“脊梁、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再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課文大意。
≈之后組織學生談讀后感受。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談。
是啊,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書:奇麗、奇特)
接著,請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同桌或小組的交流;然后自主發言,交流體會。教師相機把握以下要點組織教學:
(1)、研讀“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問“莞爾一笑”的靈魂。
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書: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當季羨林為德國人與眾不同的養花方式感到奇怪時,女房東卻只是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這“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微微一笑,平靜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樸實不張揚的一笑)從女房東淡淡的、平靜的一笑中,我們看出女房東是個怎樣的人?(她是一個愛花的人,而且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種淳樸的人生境界像花兒一樣美麗自然。)
(2)、研讀感受“別人看到的花”——欣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色。
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重點段落,也是作者語言的精彩之處,更寫出了德國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讓學生說說別人看到的花(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都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那么,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呢?讓學生說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我準備引導學生從“任何、家家戶戶”等詞語體會養花的人家之多,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數量和顏色之多、花的顏色之嬌美,結合圖畫資料的呈現,(大屏幕出示兩幅圖片)走進鮮花的意境,領略風景的奇麗;再通過個別朗讀、配樂朗讀把師生帶到花的海洋,帶入美麗的山陰道上。
此時,你正漫步在這樣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覺?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別人看到了一個花的海洋)指導學生背誦。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寫話:“如果你是一位當地的居民,請為我們介紹一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美麗景色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這是一個許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透徹的哲理,我覺得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聯系“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欣賞別人的花”這種奇麗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憶發生在同學之間、鄰里之間、校園里、社區里、家里的事情,談自己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幾歲的季羨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今天,當他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時,他又有了怎樣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奇麗的景色沒變,那奇特的民族沒有變。這是一個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與此同時,老人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結拓展
(1)教師小結:(多么美好的夢啊!今天,季老先生帶著我們去了一趟德國,讓我們收獲了滿街馨香的愉悅,更讓我們收獲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樣一份心靈的充盈。讓我們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帶著對德國這個偉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齊讀課題。(齊讀課題))
(2)讓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資料,了解德國還有哪些奇特的風俗。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據教材知識螺旋上升的這一特性,結合新課程提出的低年級學習要求,能“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綜合文本內容,使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這篇文章讀來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便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目標、教法、學法
兒童有與生懼來的探究需要,好奇心強,喜歡追根問底,他們已經初步有了“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教材自身特點,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識字,在讀中體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超越,輔以“思、議、評、演”等手段,注重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讀中真切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奧妙、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為此,我把教學目標擬訂為:
知識目標:自主學會5個生字,理解部分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底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創設情境,圖文結合,感悟課文第一段,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基礎教育發展綱要》指出:“素質教育基本點之一便是面向全體,從‘無人教育’轉為‘為人教育’,將學生看成人,具有很大潛能、具有創造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所以,我把學生自主質疑或交流討論后的處的難點、疑點,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并努力引導學生體悟、欣賞小魚的內心世界,抓住文章中的對話,展開豐富的想象。
三、教學設計
在確定了課文的教學目標湖,緊緊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依據教材自身特點,以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們在張揚個性中邊學、邊悟、邊積累、邊創造,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初讀識字,感知文本。
1、課文(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你知道了什么?
隨機出示句子:“哦,原來是這樣!”小白兔明白了
(1)指名讀你覺得這句話該怎么讀,為什么?
(2)什么疑問嗎?
師生共同梳理問題,歸納問題。
低段學生注重識字、積累,在會認會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挖掘疑點,引導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其目的性強,既激發了興趣,張揚了個性,又使學生主動參與,在讀書中自己挖掘到文本的答案,在探究中形成能力,發展能力。
(二)創設情境,體悟文本。
為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小魚在水里很悶,我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從觀察入手,結合閱讀,感受文中小白兔和小魚的心靈世界。
a)出示課件觀察:誰能看著圖說一說?(小兔圖)T:小白兔看到了什么?
隨機引導:小白兔怎么想?怎么問?(隨機出示“奇怪”)
小百兔為什么感到奇怪?
T:課文中哪一部分寫了這幅圖的內容。(我會讀)
出示小白兔問的話,朗讀感悟。(課件)
1、聽錄音
2、你認為小白兔的話應該這樣讀?(讀出奇怪的語氣)
引導說:小魚怎么回答小白兔呢?(8分)
(1)看課件,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到小魚說些什么?
小結:是呀,小魚在水里垂頭喪氣,無精打采。那你再讀小魚的話,肯定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了,
(2)示小魚的話。再指名讀
(3)你從小魚的話中,得到什么信息?(理解“悶得很”“透透氣”)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體會人物感情時,我讓學生不斷的讀,不斷的提高,對每一次讀都即時評價,努力讓學生在一次次讀中,從文字材料中探究“魚出水面”的根源,從而挖掘出這一現象的實質。
(4)潛心品讀,內化文本
教學效益的真正體現是單位時間內學生收獲了什么,收獲了多少?有了哪些進步和發展。當學生感知體悟了文本后,我還引導學生潛心品讀它,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的同時,內化語言文字本身,內化語言文字中滲透的情感,達到品讀成誦,達到為我所用。
課堂上,學生對于小白兔為什么感到奇怪,小魚在水里的情景,通過課件,都以感受的十分真切,并用自己的朗讀體現出來了。我又安排演一演活動,讓學生把文本再先出來,由于前面讀的到位,學生自然演的也十分精彩。
四、課后反思
這一課,我主要是要體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引導學生你讀懂了什么?第一個學生回答“我讀懂了這里有一個多音字,‘空’”,這時,我想既然提出了字詞,那就先解決吧,不料學生一發不可收拾,接下來的學生都講了“我學會了哪個字”把我的教學設計全打亂了。現在回想,如果當第一個學生出來時,我就應即時引導,讓學生回到課文內容上,從內容找疑點,展開學習,這樣。探究的氛圍可能體現的更好。從這里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每一堂課都會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教師的課堂機智如何。
由于經驗的不足,在對待課堂突發事情時,沒有冷靜的教學機智,沒有妥善處理好教學程序。今后因在這方面加強鍛煉。
說課稿 篇4
我將從教學依據、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四個方面,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學依據
1.教材內容及地位分析
我對比了江蘇教育出版社和河南科技出版社兩個版本的教材,這一節都是技術與設計2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控制及其設計》這一章是在必修一中學習了技術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以及學習了必修二結構、流程、系統等知識之后的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相關,而《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一節是本章的重要基礎,為下一節理解閉環控制系統的干擾與反饋打下基礎,為最終完成控制及其設計做鋪墊。通過學習也有助于學生今后運用簡單的控制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2.課程標準
我們倡導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與本節課相關的課程標準是:“分析典型的案例,了解手動控制、自動控制,熟悉簡單的開環控制系 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和簡單的`工作過程。”
在這句話中手動控制、自動控制在第一節中已經講到,要達到熟悉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首先需要對它們進行辨別,而辨別的依據是有無反饋,這恰好是學生難以掌握的地方,所以計劃用1課時重點突破,將工作過程和畫出方框圖放在第2課時處理。
3.課時安排
本節課時安排為:第1課時主要了解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差異,會辨別簡單的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第2課時主要了解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并會用方框圖來表示。本節課是第1課時。
4.學情分析
(1)學生基礎:我校通用技術課程規劃將<機器人簡易制作>作為教學載體,融入到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學中,在學習到本章時學生對機器人已有較完整的認識,可以自己編寫設計程序。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控制的概念也有基本的認識。
(2)學習目標:在這一節,學生通過體驗機器人的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進一步探究控制系統,分析開環控制系統與閉環控制系統的差異,引出反饋的概念,為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奠定基礎。
(3)教學策略:通過師生互動,合理引導,實踐、體驗、探究、交流、多媒體等方法,使學生達到本節內容的學習目標。
5.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簡單的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和實踐體驗,滲透控制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了解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辨別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視頻、實驗、案例、體驗等一系列活動,領略控制系統的奇妙,激發探索控制系統的興趣,在體驗性學習過程中,培養細心觀察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與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案例分析。
(2)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辨別。
教學難點: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辨別。
二、教法學法
1.教學設計基本框架
2.本節課設計思路
聯想質疑—案例分析—歸納概括—遷移應用—實踐創新—交流評價—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概括起來就是:
這樣做是為了引導學生從技術的視角觀察生活,用技術的概念建構雙基,并將技術再應用到生活中去,以此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實現技術教育的總目標。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將生活線索、問題線索、知識線索、實踐線索、方法線索等融會貫通,整合在一起。
3.主要教法
問題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實驗演示法。
4.主要學法
以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引課
引導學生觀看世博會日本館的智能機器人視頻,引入新課。
觀看
思考
用生活中社會熱點和科技前沿案例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學習控制系統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知識構建
鋪墊雙基
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及區別。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思考和分析相關案例,并展示問題1: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及區別。
閱讀、思考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課本案例,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及區別有初步的認識。
演示實驗:“水箱水位控制”。
指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并回答問題2:說出實驗中的兩種控制系統屬于何種控制系統?
觀察,思考,分析,得出結論,回答問題。
演示實驗現象直觀明了,學生易于接受,明確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區別在于有無反饋。
3.實踐體驗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體驗開環控制系統與閉環控制系統的區別。
指導學生分組合作,使用機器人來演示兩種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完成問題3:比較這兩次實驗,你得到的結論是什么?
學生實踐操作、思考討論、展示評價。
在體驗設計機器人的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區別的理解。
辨別下列系統屬于開環控制系統還是閉環控制系統:
冰箱溫度控制系統
路燈聲光控制系統
馬桶水位控制系統
交通燈控制系統
指導各小組討論、辨別。
小組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判斷。
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并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概念及辨別方法的掌握。
4.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獲,
布置課后拓展延伸思考題。
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使學生對控制的思想方法的認識得到提升。思考1回歸生活。思考2扣機器人主線,前后呼應。
綜上所述,在本節課中共提出3個遞進問題,進行了4項學生探究活動,前后共分析了8個案例,演示了一個實驗,布置了2個拓展延伸。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反復思考,也有過困惑。如:對知識和技能度的把握;對學生在給定時間內能不能自主完成實踐任務也有擔心。然而隨著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使我堅信這種課型模式是成功的,能有效提高學生技術素養。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他們就一定能從自主探究和實踐中體會到技術帶來的樂趣!
謝謝各位,敬請指導!
說課稿 篇5
教材與目標
幼兒教育是素質的教育,要求為幼兒一生發展打好基礎。綱要中要求我們“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教育幼兒愛護公物和公共環境”、“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而《奇妙商店》這一教材既是通過講述動物們之間發生的變廢為寶的故事,達到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的目的。它的內容深動形象,貼近幼兒的生活感知,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共識,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對于教育幼兒愛護環境,擴展幼兒想象力,嘗試變廢為寶不顯得枯燥,而十分自然和有趣,體現了語言、社會、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符合大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能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詞“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藹、不解、精美”。(2)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或得成功的感受。(3)激發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行為。其中,重點為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新詞;難點為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激發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行為。
說活動準備
依據幼兒園活動的特點,為了給幼兒提供健康、豐富
的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我制定出以下的活動準備:
1、情景設置:設置商店情景,擺放故事中由廢物變成的寶。
2、材料準備:大象伯伯及各角色的木偶;幼兒收集的廢物;小推車一部;剪刀、漿糊、透明膠等材料;人手一份評比表。
說教法學法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法學法:
1、情景參與法: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此活動中,我設置了商店情景,并通過木偶表演,讓幼兒參與故事發展的討論,以此達到目標中理解故事的目的。
2、討論法:討論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在這個活動中,討論貫穿了整個過程,從活動開展時的對廢舊物品處理的討論到故事中廢物能變成什么,變廢為寶的價值及活動后討論如何讓人們都參與環境保護、變廢為寶的活動中,整個過程體現幼兒的大膽探索與表達,形成探究式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3、表演法:表演在此活動中應用于對故事的完整了解環節,是通過讓幼兒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自由表演來體會故事中表達的“笑呵呵、不好意思、和藹、不解”等角色動態,達到更好地了解把握故事內容的目的。
4、操作法:教育提倡應材施教的開展,在此活動中我鼓勵
幼兒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能力與經驗選擇合適的廢舊材料,嘗試通過制作來實現自己的設想,既滿足幼兒動手的需要,又是對活動教育意義的一次提升,變“知”為“行”。
5、評價展示法: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后的教師印花評價及成果展示,既是對幼兒這種需要的滿足,又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一種肯定,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就感,使之更樂于參與這一有意義的“愛護環境、變廢為寶”的活動中。
說活動過程
(一)討論廢物的處理,激發活動興趣。
在此活動中,我設計讓幼兒手推廢物車入場,討論里面裝了什么?小朋友們要把這些廢物怎么處理?從而肯定幼兒可行性的初步構想,又為故事的引出埋下鋪墊。
(二)理解故事。
在此環節中,我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講述故事,提問幼兒回答的單一、呆板的形式,而是讓幼兒參與故事的發展,具體即通過間斷性啟發插問,引導觀察“誰來到奇妙商店?他們帶來了什么?”,想像猜測“大象伯伯會把桃核、西瓜皮、葡萄籽、各色廢紙變成什么?”,及把小馬的問題“用漂亮的禮物換取一堆廢物值得嗎?”拋給幼兒討論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理由,了解幼兒的價值觀。再引出大象伯伯的回答,借此糾正和教育幼兒,讓幼兒知道愛護環境、變廢為寶是一種崇高無私的行為。讓幼兒在形成對大象伯伯尊敬的同時,把這一觀念轉化為自己言行的榜樣。
通過參與故事發展的討論,幼兒已獲得對故事初步的認識,但這時的認識是片斷的。因此,我在幼兒參與故事發展討論的基礎上,又引導幼兒與老師一同來完整地講述故事,在講述的同時,鼓勵幼兒大膽表演,借此體驗故事角色神態,既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又達到學習應用新詞的目的,完成教學的重點。
(三)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以“小動物們都把廢物交到了奇妙商店,大象伯伯忙不過來了,請小朋友幫忙”的形式,讓幼兒參與“變廢為寶”的行動中,鼓勵幼兒大膽選擇材料,想象制作,實現自己的設想。大膽尋求幫助,通過相互協作及教師給予合適的引導,努力使每個幼兒都獲得滿足與成功。
而在制作后,鼓勵幼兒分享與交流“我用什么廢物變成什么禮物”,讓聽課老師協助用畫紅花的形式,對幼兒的作品從選擇材料是否合適、變出的東西是否有創意、制作牢固、美硯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既發展了幼兒大膽交往的能力,同時也是對幼兒付出勞動的一種肯定,體現生生、師生間的知識與互動。
(四)結束環節,延伸教育目的,使愛護環境、變廢為寶成為幼兒自覺自律的行為,進一步突破教學難點。
在此環節中,我不對幼兒進行簡單的環保教育,而是讓幼兒參與“怎樣讓大家都參與愛護環境、變廢為寶的活動”這一討論中,引伸出如:設計宣傳大海報、進行環境評比、舉辦變廢為寶義賣活動等延伸性活動。使活動不停留在單一的一堂課上,而成為系統連續性的實踐活動,以真正達到讓幼兒自覺自律,做好環境小衛士的目的。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單元中例1和例2。例1是分數除法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意義和分數乘法意義及計算,而本課學習將為統一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整數除法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除法算式,通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意義與整數除法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教學,意在通過讓學生進行折紙實驗、驗證,引導學生將圖和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根據剛才對教材理解,本節課教學目標是:
1.理解分數除法意義與整數除法意義相同。
2.理解分數除以整數計算原理,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過程,感受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并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
本課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算法理解。這是因為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為乘以它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為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于思維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啟發與發現法相結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為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內化過程。只有通過主動參與獲得知識,才是有意義。因此,在重難點學習上,通過折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一)類比遷移,理解分數除法意義。
1.乘法意義對照。
(出示3盒標注100克水果糖)問:共重多少千克?
這個問題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問: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數乘法、整數除法算式,然后通過100克=1/10千克引出相應分數乘除法。根據我以往教學經驗,這樣處理不少學生在類比遷移時有一定障礙,并不容易實現。
而在問題中直接以千克為單位,首先因為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其次還能引出三種形式算式:
○1整數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數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數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這樣處理不僅有利于學生系統建構整個乘法意義,而且,還能促使學生自然而然把分數除法意義與整數除法、小數除法意義統一起來。這樣一來,接下去理解就顯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義對照。
在改編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問題情境下,引出相應三個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而理解分數除法意義與整數、小數除法意義相同。
3.練習: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兩步理解意義基礎上,及時安排相應鞏固練習。分別是已知三種形式乘法算式,不計算直接寫出相應除法算式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學4/52
1.創設問題情境:沒有已知乘法算式,你還會計算4/52這道分數除法嗎?
○1鼓勵嘗試計算;
○2組織全班交流;
(預設學生反饋):
方法A.因為22/5=4/5,所以4/52=2/5
這是受剛才所學除法意義影響,遷移而來;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與2倍數關系,想當然在計算;可能小部分能從數組成進行解釋。
方法C.4/52=4/51/2=2/5
課前預習過;但能說清為什么恐怕很少。
2.引導理解方法B和C。
○1師:4/5里面有()個()/(),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有()個()/();
○2師:在長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來解釋兩種方法。
○3師:還有不同分法嗎?
在先請學生進行解釋基礎上,引導思考: 4/5里面有()個()/(),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有()個()/();在部分學生有所感悟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驗證,根據課前提供五等分長方形紙片,要求學生折一折、涂一涂,再來進行解釋。
由于已經將長方形縱向五等分,因此從直觀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進一步啟發:還有不同折法嗎?鼓勵學生尋求不同方法,比如說橫向折,沿對角線折等等;
通過這些折法體驗,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始終是它12,也就是說始終可以將2轉化為乘以1/2。
第二步:教學4/53
1.初步比較:你覺得哪種方法好?
2.嘗試計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計算) (課前提供五等分長方形紙片)
反饋,追問: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3? 求一個數幾分之幾怎么計算?
○2為什么不選A或B這兩種方法?從中說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優點?
首先請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初步比較:你覺得哪種方法好?這時并不急于統一思想,轉而請學生計算4/53。也要求根據課前提供五等分長方形紙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計算。
然后進行反饋,并引導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1)/(3)? 求一個數幾分之幾怎么計算?
○2為什么不選A或B這兩種方法?從中說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優點?
此時通過對比和思考,應該說對方法C已經有了較為深刻認識。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授予知識,也不是知識簡單積累,它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組織和重組,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過程。一開始初步比較哪種方法好,學生此時并沒有什么感覺;而體驗4/53求解過程,使學生自覺在心里進行了比較,也就是主動開始建構認識,這時理解是較為深刻理解。
第三步:實驗與驗證
1.師:其它這樣分數除法計算是不是也和剛才兩題一樣呢?
在理解例題基礎上,拋出一個疑問:其它這樣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是不是也能將除數轉化為乘以它倒數呢?從學生思維歷程看,這真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產生要進行實驗和驗證動機。然后根據課前提供空白長方形紙條組織學生開展研究,并組織開展同伴間交流。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感知只有經過一般化檢驗,才能上升成為知識。開展實驗與驗證符合從特殊到一般需要,而且還是學生主動、內在需要,這無論是對理解掌握算法、還是對培養良好數學思維習慣,都有積極意義。
2.反饋交流。
歸納:(一般化計算方法)用符號表示: AB=A1/B
觀察: (形式上看)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最后,組織進行反饋,得出最后結論,并引導學生將一般化計算方法用符號化表示。這里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符號意識,包括之后引導學生觀察,(形式上看)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其目在于培養學生概括能力,促進更好理解。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課在經歷了感性交流和實踐探索以后,應該在數學層面上形成對知識客觀性及其本質更為深刻理解,從而形成科學態度和嚴謹思維。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新課程七年級數學教材第八章多邊形第二節三角形的第三課時——三角形的外角和。
教學目標:探索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兩條性質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能利有平行線的性質證明這兩條性質,并應用計算。
重點闡述:三角形外角的性質以及外角和
難點突破:添加輔助線
二、說教法
教師通過引導、啟發、探究等教學互動。引導學生采用拼圖和數學說理兩種方法,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剪剪拼拼,動手操作,探索發現有關結論,另一方面又加以簡單的數學說理,使學生初步體會:要得到一個數學結論,可以采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還可以采用數學推導說理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三角形的外角的兩條性質以及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說學法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外角的兩條性質以及外角和性質;并通過交流探討,說理論證,加深認識三角形的兩條外角性質和外角和性質,進一步綜合運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質、三角形的內角和性質進行有關的計算。在課堂上盡量充分地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的地位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即:發現知識——認識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提問
1、三角形內角和等于多少?
2、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與它相鄰的內角之間有什么關系?
二、新授:
(一)探究與概括
1、(1)圖中有△ABC的外角嗎?(∠BCD)
(2)與∠BCD具有公共頂點的角是那一個角?(∠ABC),∠A、∠C、與∠CBD有公共頂點嗎?(沒有)
∴∠ABC是∠CBD的相鄰內角。
∠A、∠C是與∠CBD不相鄰的內角。
2、問:(1)三角形的一個外角與它相鄰內角有什么關系?(互補)
(∠BCD+∠ABC=180°)
(2)三角形的一個外角與它不相鄰的內角又有什么關系呢?
實驗P47做一做
將∠1,∠2剪下拼在∠1′與∠2′位置
【【實用】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擔保合同模板合集七篇10-31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合集七篇02-21
【實用】英文求職信模板合集七篇02-06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實用的仲裁申請書模板合集七篇12-06
實用的家長邀請函模板合集七篇02-23
實用的活動邀請函模板合集七篇02-22
實用的技術轉讓合同模板合集七篇04-05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實用】競選班干部演講稿模板合集七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