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數學說課稿模板7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節課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最后一節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系,掌握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并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后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按比例分配問題看似新知,實際上是用比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是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只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范的分配方法,繼而形成數學模型。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 1、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會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種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以加深對按比例分配的意義的理解。
2、通過解決問題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征以及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3、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學生自主探索意識、靈活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體會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和特征,探索并掌握其解決策略,能正確解決相關的現實問題。
教學難點:把比轉化分數或成份,再使題目轉化為分數乘法應用題或歸一應用題來解決。
教具準備: 幻燈片電視
三、教學設想:
本著《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這一理念,對比新舊教材對該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情的需求,本節課我預設了五個環節:熱身練習,復習鋪墊;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引導探究,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體系;分層練習,拓展延伸。力求達到課堂環節環環相扣,學生認知步步為營。在每個環節中也只是預設了有層次性和目的性較強的問題,而給學生以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以問題為引路,在學習活動中活躍思維、暢所欲言,使所學的知識自然生成,使學生既對只是有較深的體驗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訓練思維,使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四、教法和學法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引導—探索”是本節可我采用的主要教學方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只是適當的點撥引領,而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2、緊密結合實際體現數學的應用性。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只是流于簡單的解題訓練,而忽略了數學自身的應用價值,本節課我將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其應用性,將數學生活化。例如:截木棒,分蘋果,種樹,分紅利等情景的引入,問題的呈現,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體現數學價值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五、課堂流程
<一>、熱身練習、復習鋪墊
1、 35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米,2段長()米,5段長()米。
2、六二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3,男生占全班的(),女生占全班的()。
3、鹽和水的比是1:10,鹽占鹽水的( ),水占鹽水的( )。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基本的認知水平出發,復習舊知,為新知做好鋪墊,同時讓學生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情景引入,揭示意義
1、一根木棒,按1:1分成兩段,你如何分?
2、一個蘋果3個同學來吃,如果讓你來分,你如何分?
教師:像這樣將一個物體等分成若干份,叫做平均分。
3、生活中的比
(1)我們喝的鮮橙中橙汁與水的比是2:9.
(2)安利洗滌劑與水的正常比是1:8.
(3)媽媽做米飯時,水與大米的比是2:1.
質疑:所給信息中,兩個部分量是平均分嗎?
教師:像這樣的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比在生活中的應用。
出示課題:比的應用———按比例分配
(設計意圖;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易于解決的例子和生活中的比,使學生體會“平均分”和“按比例分”只是兩種分配方式,“平均分”只是“按比例分”的特例,而“按比例分”是“平均分”的發展,從而體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三>、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問題1.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的面積比是3:2。兩中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問題2. 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各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最主要的一個環節,以教材中的兩個例題為依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師只是適當進行點撥,以及線段圖的出示,讓學生從份數轉化成分數,然后用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問題,加強學生對部分量和總量之間關系的掌握,讓后在用份數歸一的方法解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
<四>、對比歸納,形成體系
同時呈現已解決的兩個問題:
1、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點?
2、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
3、小組交流,歸納概括。
(設計意圖:將已經解決的兩個問題同時呈現,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歸納概括“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策略,從而形成數學模型。)
<五>、分層練習,鞏固延伸
1、基本練習
(1)一個三角形三各邊的長度比是3:5: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丙三個數的比是2:3:4.這三個數的平均數是12.這三個數分別是多少?
2、應用拓展
小明說:“我爸爸和王叔叔合作投資做生意,爸爸投資8000元,王叔叔投資4000元,一年后共獲利3000元,請你幫我算一算,我爸爸和王叔叔各應分得多少元錢?”
(設計意圖: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練習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體現和驗證,我設計的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有利于數學知識的領會、掌握、鞏固和發展,并能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設計意圖:將已經解決的兩個問題同時呈現,引導學生觀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制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梁和啟智的作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并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復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秘。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本節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復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辨認方向》是新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方向與位置》第二課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讓學生能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學生學會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在現實生活中準確辨認方向。
三、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探究、合作、游戲等方式,去發現、再創造新知識,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課堂伊始,我出示了一張幻燈圖片,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回答圖上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思考的學習狀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先復習四個方向,然后追問在生活中你們還聽說那些新方向?進而引出新知,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課件,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書館,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給新認識的方向起名字,學生親身經歷了認識生活中客觀事物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注重了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學以致用
首先制作方向板,給出一個方向,讓學生很快地辯認出其他七個方向,并把它寫在方向板上,(學生獨立完成,錯誤糾正)然后說出方向板的用途。
(四)玩中強化
1.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認八個方向,要求學生的方向板與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
2.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在觀察和判斷方向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確定以什么為中心。通過游戲,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五)拓展應用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練一練,看地圖,打谷場兩個情境練習。分別用課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圖,學生對于地圖來講比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術使學生明確,要找我們的家鄉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實際是以北京為中心,我們可以在那里畫一個方向標,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帶領學生參加小型實踐活動,到操場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說一說校園內八個方向分別有什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六)體驗收獲
這一環節,讓學生談收獲,讓學生自我評價,這樣既注重了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又關注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兩種循環語句。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算法的三種基本結構的框圖,學習了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和條件語句,這些都是學習本節內容的知識基礎。
本節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圖轉化為語言,將循環結構在計算機上實現,另一方面為學習較復雜的流程圖打下基礎。本節課對學生算法語言能力、有條理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for語句與while語句的結構與含義,并會應用
難點:應用兩種循環語句將具體問題程序化,搞清for循環和while循環的區別和聯系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掌握三種不同的循環語句的形式、執行過程和比較對循環語句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過程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語句描述算法、體會算法思想的作用及應用,增進對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復習引入
復習循環結構,目的是承上啟下,以舊引新,一方面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另一方面為引入循環語句作鋪墊。
操作方法:師生共同在黑板上畫出框圖,并對重點適當強調。
例1.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并寫出相應的框圖。
直到型當型
復習的時候通過提問的方式強調重點,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差異。
2.探索新知
通過上面的兩種循環結構程序框圖,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兩種循環語句,他們分別對應于程序框圖中的兩種循環結構,一般程序設計語言中也有當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兩種語句結構。即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
下面就向學生們介紹這兩種語句的一般格式,并在相應位置作出對應的程序框圖。之后提問:通過對照,大家覺得wHILE型語句與UNTIL型語句之間有什么區別呢?(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教師予以提示,點撥指導。由特殊到一般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能力)
3.例題精析
例2把例1的直到型循環框圖轉化為程序。
教師將直到型語句寫在直到型結構旁邊,并連線,告訴學生,這就是直到型循環語句。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意識到程序和框圖是一一對應的,寫程序只需把框圖翻譯成相應的語句即可。并且對循環語句有了一個大體的印象。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比能力
例3.求平方值小于1000的最大整數
.(wHILE型)語句的理解
4.課堂小結
⑴循環語句的兩種不同形式: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另補充了for語句),掌握它們的一般格式。
⑵在用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編寫程序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的格式及條件的表述方法。
⑶循環語句主要用來實現算法中的循環結構,在處理一些需要反復執行的運算任務。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積等問題中常用到。
(通過師生合作總結,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抓住本節的重點。)
5.布置作業
必做: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畫出程序框圖,寫出相應程序。
選做: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畫出程序框圖,寫出相應程序。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置,分必做和選做,利于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6.板書設計
總結: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數學的基本知識,也是進一步學習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方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是中學階段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開端,也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意識的重要題材。本節教材主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可以說是小學與中學內容上的銜接點,方法上的分水嶺。
(二)教學內容
“從算式到方程”新教材與原教材的顯著區別:方程這一部分內容不是按照由定義到解法最后講應用的純數學體系編排,而是首先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比較算術方法與方程求解的區別,體會方程的優越性,讓學生認識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一大進步。然后再通過具體實際問題所列方程,介紹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編寫更加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習慣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列方程不太熟練,為了防止學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題的低層上,所以本節重點確定為:讓學生在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比較列算式與列方程在分析數量關系上的區別及列方程時相等關系的建立。而本節中學生可能感到困難的仍是實際問題相等關系的建立。
二、目標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會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從具體問題中的數量相等關系列出方程的過程,體會并認識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方程與現實世界的密切關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緊密的特點,教學中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恰當設計各種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動,獲得知識,積累經驗,體驗成功,積極推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努力完成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活動中角色的轉變。
四、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目標①進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質解簡簡單的(兩次運用等式的性質)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歸意識;
③培養言必有據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知識難點需要兩次運用等式的性質,并且有一定的思維順序。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復習引入解下列方程:
(1)x+7=1.2;
(2)在學生解答后的講評中圍繞兩個問題:
①每一步的依據分別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這節課繼續學習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這一課時也是學習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所以通過復習來引入比較自然。
探究新知對于簡單的方程,我們通過觀察就能選擇用等式的哪一條性質來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馬上做出選擇嗎?
例1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0.5x-x=3.4(2)
先讓學生對第(1)題進行嘗試,然后教師進行引導:
①要把方程0.5x-x=3.4轉化為x=a的形式,必須去掉方程左邊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轉化為x=a的形式,必須去掉x前面的“-”號,怎么去?
然后給出解答:
解:兩邊減0.5,得0.5-x-0.5=3.4-0.5
化簡,得
-x=-2.9
兩邊同乘-1,得
x=-2.9
小結:(1)這個方程的解答中兩次運用了等式的性質(2)解方程的目標是把方程最終化為x=a的形式,在運用性質進行變形時,始終要朝著這個目標去轉化。
你能用這種方法解第(2)題嗎?
在學生解答后再點評。
解后反思:
①第(2)題能否先在方程的兩邊同乘“一3”?
②比較這兩種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么?
允許學生在討論后再回答。
例2(補充)服裝廠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裝和兒童服裝,成人服裝每套平均用布3.5米,兒童服裝每套平均用布1.5米。現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裝,用余下的布還可以做幾套兒童服裝?
在學生弄清題意后,教師再作分析:如果設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兒童服裝,那么這x套服裝就需要布1.5x米,根據題意,你能列出方程嗎?
解:設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兒童服裝,那么這x套服裝就需要布1.5米,根據題意,得
80x×3.5+1.5x=355
化簡,得
280+1.5x=355
兩邊減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簡,得
1.5x=75
兩邊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還可以做50套兒童服裝。
解后反思:對于許多實際間題,我們可以通過設未知數,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問題的解。也就是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判別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確?
在學生代入驗算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方法:檢驗一個數值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可以把這個數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邊,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檢驗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嗎?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嘗試就會有不同的收獲:一部分學生能獨立解決,一部分學生雖不能解答,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后,也能受到啟發,這比純粹的老師講解更能激發學生的積級性。
這里補充一個例題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應用,二是前兩節課中已學到了方程,在這里可以進一步應用,三是使后面的“檢驗”更加自然。
解題的格式現在不一定要學生嚴格掌握。
課堂練習①教科書第73頁練習第(3)(4)題。
②小聰帶了18元錢到文具店買學習用品,他買了5支單價為1.2元的圓珠筆,剩下的錢剛好可以買8本筆記本,問筆記本的單價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議: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進行評議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建議:①先讓學生進行歸納、補充。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2)我有哪些收獲?
(3)我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③思考題用等式的性質求x:-2x=-5x+7引發競爭意識,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以達到激發興趣,鞏固知識的目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個人、小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投入及學習的效果方面等。
本課作業①必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1)、(2)、(4)題;補充: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①3+4x=17;②4-=3
②選做題:教科書第73頁第4(3)題,第74頁第10題。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力求體現新課程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設計從新課的引人、例題的處理(包括解題后的反思)、反饋練習及小結提高等各環節都力求充分體現這一點。
2、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大量地講解,把學生變成任教師“灌輸”的“容器”,學生只能接受、輸入并存儲知識,而教師進行的也只不過是機械地復制文化知識。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設計在這方面也有較好的體現。
3、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使學生能有較多機會接觸列方程,本章把對實際問題的討論作為貫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條主線。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討論始終是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討論如何解方程,這是本章的又一特點。本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三角形的面積》是選自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第二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并認識三角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在整個第五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對三角形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又是以后學習梯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確立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三角形的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圖形的割補、剪拼、變換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滲透轉化的思想。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用轉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用轉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積公式。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授課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為此,在本節課中,我將全班學生分成11個小組,每組六人或4人,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用轉化的思想來推導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解決實際問題。
三、 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求解,在此之前,我們還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求解。同學們,現在我說去一個圖形,看你們能不能算出它的面積,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我將拿出一條紅領巾,提問:你們能算它的面積嗎?(學生思考了下,可能說不會)這是我將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并說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我們一起來探究下。
(二)、自主探索,感受新知
(1)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學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它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現在我們如何把三角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面積求解呢?我將準備的平行四邊形模型按對角線剪開,得出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同時引導學生用拼湊的方法來推導,此時,我將要求各小組至少在課前準備相同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各兩個,并提出明確的操作和探究的要求:
1用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怎樣拼湊成我們學過求面積的圖形?
2拼出圖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
3拼出的圖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有什么聯系?
(2)在學生拼湊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并適時的指導。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可能拼湊成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由于我在之前暗示了學生平行四邊形,所以大部分學生拼成平行四邊形。之后再讓小組學生通過用的三種三角形拼湊的情況分別進行匯報,并根據拼出的圖形敘述出推導過程,在幾組實驗基礎上得出了結論: 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由于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推出
三角形面積=平行四邊形÷2
由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三角形面積=底×高÷2
S=ah→S=ah÷2
(3)解決前面留下的問題:紅領巾的面積有多大?讓學生自己通過測量得出紅領巾的底和高,再運用公式進行計算。這樣即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又能對公式加深印象。
(三)、鞏固練習,強化知識
1、出示p92做一做,這題即讓學生直接運用公式,對三角形面積公式加深印象。
(四)、全課小節及布置作業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學到的知識,三角形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還有什么疑問?
布置作業:
課本練習二十2、5題,課后作業是對上課學的內容鞏固,加深印象。
四、說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
三角形面積=底×高÷2
S=ah÷2
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板書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打下基礎。
以上只是我的對本節課的設想,由于課堂是動態的,現實的課堂與預設之間會產生一些差異,在實際教學中我將根據教學主線結合學生動態隨時調整,力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最后,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小數、分數的認識以及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方法與技能之后進行的教學,對于豐富學生的數感以及今后學習百分數的應用有著重要的作用。例1通過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逐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第一層次,呈現籃球隊投籃次數和投中次數的統計表,并提出問題。第二層次,將表中的幾個分數分別改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并比較它們的大小,初步體會百分數的特點和作用。第三層次,揭示百分數的概念,介紹百分數的讀寫方法。在“試一試”與練習中進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初步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為進一步學習百分數積累經驗。
教學目標:
新課標的要求是“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本節課的內容,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百分數,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過程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究過程,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系與區別。
3.情感價值目標:通過舉例和解釋生活中的百分數,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教學難點:
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系與區別。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過認真分析教材,貫徹新課標的精神,并結合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通過定點投籃的活動
引入,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欲望。
2.知識遷移,以舊帶新
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巧妙的推進新課的教學。在學習百分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如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所以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完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學習,使教學過程自然、順暢,讓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學會新的知識。
3.循循善誘,適時啟發
學生學習的是方法,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式的提問,給學生指明方向,讓他們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三、說學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教育要交給學生方法,交給他們終身受用的知識。因此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標理念下,我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對學生的學法進行指導。
1.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合作交流。在學習活動中分享成功的喜悅,建立成功的信心。
2.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也應該是活動,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需先讓學生“動”起來。小組活動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之一。把數學教學與活動相結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趣,激發學習的動機。
3.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主動進行學習,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到新知的探索過程當中。
四、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以先學后教,合作探究的形式,從六個方面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自主學習。
本節課我選擇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籃球比賽為主題導入新課,出示學校籃球隊參加的三場比賽的統計表。提問:要知道三場比賽中哪一場投籃準一些,你認為可以怎樣比較?這一問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關鍵,連環追問,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學生帶著這樣的思考進入課本的自學環節。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要點。
【設計說明: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能夠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有關的知識和經驗。自然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投入到課本的自學當中。】 第二個環節: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體會到要整體評價三場比賽的投籃情況,應比較三場比賽中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明確比較方法之后,學生獨立計算,匯報完成表格,并指名說出三個分數分別表示什么意義。同時指出:為了便于統計和比較,通常把這些分數用分母是100的分數表示。讓學生把計算所得的原始分數分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并根據呈現的材料說一說64/100 、65/100 、60/100的具體含義。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我利用學生已有的分數知識基礎,借助分率的表述方式,在百分數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之間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橋梁,使百分數的意義很自然的呈現出來。】 第三個環節:借助素材,總結概念
經過對材料的感知、對分母是100的分數的理解之后,就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什么是百分數?從而揭示百分數的意義--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就是百分數。百分數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然后教學百分數的讀寫方法。并要求學生模仿著讀一讀,寫一寫。
【設計說明:通過合作交流,揭示總結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對百分數有較好的理解。】
第四個環節:舉例解釋,深化概念
舉例子是學生理解概念的好幫手。學生會舉例、能解釋,也就理解了。本環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借助課本中練習十四第1題,讓學生讀出下面的百分數,并說出每個百分數的含義。延伸到學生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數。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各自百分數所表示的含義。在認識了這么多的百分數后,讓學生說說百分數具有哪些特點。總結出:百分號前的數可能是小數,也可能是整數。百分號前的數可以大于100,等于100,也可以小于100。
第二部分借助課本中練習十四的第3題,讓學生判斷哪幾個數可以用百分數表示?哪幾個不能?說說為什么?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說明,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最后班級匯報。總結出:百分數只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不表示某個具體的數量;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比關系,也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這就是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設計說明:第一部分通過表述多個百分數的含義,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百分數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作用,增強學好數學的決心。第二部分百分
數與分數的區別和聯系,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避免空洞的教學,特意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和體會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和聯系,并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匯報總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
第五個環節: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需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課本第85頁的試一試的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后提問:哪一個量看作單位一,如果把女生人數看成100份,那么男生人數相當于多少份?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幾比幾?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題中百分數的含義以及填空的思考過程。第3 題,先讓學生嘗試著說說近視率的含義,并通過交流明確:近視率表示近視的人數是總人數的百分之幾。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填空。通過這三道題的練習讓學生對比總結。明確:百分數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課本第85頁的練一練的第1題。先讓學生看圖說說每題中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各占大正方體的百分之幾,再完成填空。
【設計說明:試一試的三道題,通過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啟發學生初步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之間的關系,感知百分率的含義,以豐富對百分數意義的認識與理解。練一練的這道題,借助直觀圖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第六個環節:課堂總結,深化認識。
1.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2.運用知識進行趣味挑戰:讓同學們用這節課學習的百分數表示下面的成語。如百發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穩、半壁江山、一箭雙雕。
3.最后送學生一句話:成功=99%的汗水+1%的靈感。
【設計說明:通過總結,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好的理解;通過知識的拓展,提高了數學的趣味性,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數學的興趣。】
【實用的數學說課稿模板7篇】相關文章: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高中高一數學說課稿模板12-28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一年級下數學《找規律》的說課稿模板12-26
《美麗的彩虹》說課稿模板12-27
大班數學說課稿《9的加法》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