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模板匯編七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內閱讀課文。課文所在單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寫的是在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松杉蔥郁,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有效地保護鹿,決定由政府雇請獵人去那里消滅鹿的大敵——狼。結果摧毀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那么,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是誰呢?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別保護的——鹿。課文通過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捕殺狼前后凱巴伯森林的不同情況,說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人們必須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關系。
學情分析:
十一冊的學生在第九冊的時候學過《蛇與莊稼》,對事物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興趣。
學習目標:
一、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一為“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概括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二、根據文本,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二為“理解課文的內容,進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三、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設計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為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通過語言文字來把握思想內容,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注重體會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這一特點。本篇分為兩部分,1至6自然段為第一部分,記敘了一個故事,7至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較深奧、枯燥。怎樣讓學生理解、體會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道理并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呢?怎樣讓深奧的道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化難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通過對故事的細細體會、感受,讓學生自然地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故事與道理渾然一體,深刻的道理就蘊涵在淺顯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讀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花較多的時間重點品讀故事部分的三個文段:①“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松杉蔥郁,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鹿在林間出沒。兇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大敵。”再現美麗和諧的自然環境,與后文破壞后的環境形成對比,感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②“槍聲在森林中震蕩。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感受狼的無可奈何和獵人的冷酷無情;③“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茍延殘喘”“十萬多只鹿在森林中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啃食小樹,小樹吃光后又啃食大樹的樹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難逃厄運。森林中的綠色植被一天天在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一天天在擴大。”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鹿的命運和整個大自然的命運,從而認識到羅斯福總統決定的嚴重錯誤,意識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講解,更不需要灌輸,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是水到渠成。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搭建一個點、線、面結合的立體網絡,讓學生有多個層面的收獲;努力做到有整體的把握,有清晰的脈絡,也有細節的精彩。一篇較長的如何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呢?鹿群數量變化的后面隱藏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一主題(而這正是這篇的重點目標),這一組數字就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也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條線。所以,我作了如下設計:①將表示鹿群數量變化的數詞找出來;②4000只鹿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③為什么鹿的數量很快就超過了十萬只?④后來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老師深情描述:4000——10萬——8000,不僅僅數字在變化,還有很多事物都發生了改變!狼死了!林毀了!本想保護的鹿也掙扎在死亡線上!(出現,配上讓人震撼的聲音)為什么?為什么美麗和諧的自然會變成這樣?你想說點什么嗎?這幾個數字像一條線將一粒粒珍珠(故事與道理;美麗和諧的自然與殺狼后環境的破壞)串聯起來,使脈絡清楚,學習起來思路清晰。
三、學以致用,融會貫通,讓語文真正地向思維開放、向生活開放、向個性開放。讀書,不僅要讀進去,使自己有所收獲,有所感悟(語言的、思想的、寫法的),還要讀出來,在書中讀到自己,向個性開放;讀到生活,向生活開放;讀書,不僅是接納,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創新,在接納吸取中拓展思維的廣度,在思考創新中深化思維的深度,提升思維的高度,向思維開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嘗試:①補白:如果狼會說話,在中彈倒地的那一剎那,它會說什么呢?培養學生感受文本的敏銳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還有這樣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事物嗎?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拓展思維; ③我是老師小幫手:“我現在遇到了一個麻煩:由于事情很多,對班上的情況不能全面、及時地了解,于是在班上設立了值日班長一職,主要負責向老師報告學生的紀律情況,如:誰丟紙屑啦,誰罵人啦,誰抄別值日班長一職撤了?你們幫我出出主意。”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說課稿 篇2
一選材意圖
新《綱要》提出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在于它激發情趣、激活興趣;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賦于幼兒滿足感和成就感。傳統的幼兒藝術教育要求通過模仿掌握技能、技巧,現代幼兒藝術教育則強調精神創造的意義;強調藝術活動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我選擇了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充分動手動腦的美術創作活動——美麗的色彩,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材料、寬松的環境,尊重個體差異,為不同水平的幼兒考慮。通過“吸管吹畫”、“彈珠滾畫”、“手掌拓印”、“蠟筆涂畫”等多種美術活動形式,讓幼兒去體驗、感受色彩的美麗以及活動帶來的愉悅、滿足感、成就感。
二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具體的美術活動能力,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活動內容、材料。“吸管吹畫”、“彈珠滾畫”、“手掌拓印”等這些在平常美術
活動中是很少見的,這就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好奇欲、積極性,最關建的是這些活動形式對幼兒技能、技巧要求低,易操作,只要動手就能創作出漂亮的作品。體驗審美愉悅以及滿足感、成功感。還給幼兒充分想象的空間,可以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自由選擇活動形式;自由構圖、用色;大膽表現自我;促進個性發展。
2目標分析
知識性目標:
⑴黃、藍、綠四種顏色
、谱層變簩W習掌握吹畫、滾畫、拓印、涂色等美術基本方法、常規。
、求w驗色彩的美,并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
社會性目標:
⑴讓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下自由想象,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瓶隙總幼兒的作品,讓他們獲得創造后的愉悅體驗。
、侵雷约荷钤诮k麗多彩的世界里,激發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⑴讓幼兒對色彩產生興趣。⑵體驗多種形式的美術活動帶來的樂趣
難點:⑴用語言表達對色彩的感受。⑵吹畫時氣流的大小、方向。
三幼兒情況分析
本班幼兒年齡在3歲半左右,處于涂鴉期、表現期,他們好奇、好動、好模仿;喜歡明亮的色彩如、紅黃藍綠和有變化環境;不適宜學習臨摹。從平日美術活動中幼兒的表現看,動手能力較差,依賴成人的指導,操作中畏首、畏腳怕出錯。
四教學方法設計
1談話、提問法引出主題
談話法維護寬松的精神氛圍和自主表現的時空,而提問的方式又能引導幼兒靠近主題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
2觀察、學習法提高幼兒審美感受
通過欣賞課件(強烈明亮的色彩組合)感受色彩的美麗,激發創作欲望
3示范講解法讓
幼兒掌握基本技能、常規
低段幼兒是需教師分步驟示范操作,才能在模仿中掌握基本的技法,所以有條有序的示范、講解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
4分組操作法尊重幼兒個體差異
據活動內容、材料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四個活動組:吹畫組、滾畫組拓印組、涂色組。讓幼兒自己選擇活動形式,分組活動。給每個幼兒自由的創作空間。
5個別指導法為幼兒創造更多獲得成功的機會
幼兒美術活動雖然游戲性很強,又非常自由,但它并不是單純的娛樂或消遣,老師在把握幼兒現有水平和每個孩子的特點的前提下,對個別幼兒適時、適當的指導才能出成果。
五教學準備
1活動前兩天,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去找生活中的紅、黃、藍、綠顏色,并從家中帶來有顏色的東西
2、吸管、彈珠、彩色水、廣告顏料、蠟筆;四開、十六開白紙;方篩、擦手帕若干。
3、課件制作(美麗的色彩組合圖)
六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部分:談話、提問引出主題
老師以談話的方式,逐一提問
、倌銈儙砹耸裁?它叫什么?⑵有什么用途⑶什么顏色?你喜歡嗎?幼兒集體回答,再個別細答。
認識紅、黃、藍、綠四種顏色,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色彩無處不在,引起對色彩的確興趣。
第二部分:欣賞觀察色彩組合圖,體驗色彩的美
老師逐一出示色彩組合圖,幼兒欣賞觀察,引導幼兒說出或表現出感受。
本環節中難點⑴的突破主要通過老師用表情、動作、適合小班幼兒的重疊詞如:紅紅的、黃黃的、藍藍的、綠綠的、作相應的引導。
第三部分:幼兒分組創作
第一步:示范創作方法
1老師簡單示范制作,讓幼兒掌握幾種美術形式的基本技能的、常規。
吸管吹畫是難點做最后一個示范,并放慢速度反復兩次。
2個別幼兒上前來按老師的講解操作,老師了解幼兒的掌握情況。
3老師據幼兒掌握情況再示范1—2次。
第二步:介紹活動內容、材料,幼兒按意愿選擇活動組。
第三步:鼓勵幼兒大膽作畫
幼兒在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下,自由創作,老師巡回指導,對一些不夠大膽的幼兒以積極的鼓勵;對個別不會的幼兒做詳細的講解;對一些領悟強、制作較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引導。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主要采用講解和示范突出教學重點;通過幼兒的實際操作、老師個別指導突破難點。
第四部分:幼兒作品展示
本部分主要采用談話法,通過討論,讓幼兒用語言將自己的作品內容表達出來,這是本次活動較重要的一環。老師要肯定每個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獲得成功后的愉悅體驗。
第五部分:延伸活動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作品后,添畫、加工成比較形象的畫如:手掌拓印畫添上刺成仙人掌、畫上翅膀成小鳥。
說課稿 篇3
3.學讀
我們常用“臨淵羨漁,不如退而結網”這句話強調的是實踐的重要性,我們也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學習實踐貫穿始終,我們的教學才有成效,這也正體現了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要求,因此我在導讀之后設計了學讀這一環節。
(1)指導學生自己試讀,在書上標出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學生點評。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重音。
。3)配樂全班小聲跟讀,再次享受詩歌的音樂美。
聽讀、導讀、學讀的過程,就是閱讀的過程,訓練的過程以及和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對整首詩由意象到意境的認識過程,是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感知過程,更是理解和體會詩歌思想感情的過程,做好這一環節也就水到渠成的使整個教學進入問題探究這個環節。
(四)問題探究
我們常說“讀吟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這么多次的誦讀之后,對詩歌的內容已有了基本了解,但我們都知道要深入理解一首詩的思想內容,必須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生活經歷,因此,我將把如下問題的探討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1.這首詩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象征了哪些社會內容?
教師指導前兩組意象及涵義,學生自由討論后兩組并選代表發言。
第一節:連用“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五個意象并以“破舊”“熏黑”“干癟”“失修”等修飾語,來描繪祖國所承受的苦難與憂患。第二節用貧困“悲哀”“希望”“飛天袖間”的“花朵”表現祖國和人民沒有因貧困而喪失希望,只是長期以來希望太渺茫。
2.這首詩意象的選擇與運用有什么特點?
。1)詩人善于從不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發現美。
。2)意象具有層遞性。
。3)意象體現了主客相容性。
3.每節詩末的“祖國啊”所抒發的感情是否一樣,從中可看出詩人的情感有何變化,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ú灰粯,第一句抒發詩人難以言狀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蘊涵著詩人的幾多痛苦幾多希望;第三句是詩人對祖國母親的壯麗誓言;第四句是詩人對美好祖國感到無比自豪時抑制不住的神情呼喚。可見,詩人的感情有低沉嘆息逐漸轉向亢奮熱烈。)
4.背誦指導:理清思路,抓關鍵詞
(五)拓展練習
通過以上教學過程,詩的思想內容學生已經掌握,但這并不是我們學習這首詩的最終目的,任何一篇文學作品,我們都要學習作者巧妙的寫作技巧和方法,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拓展練習我要求學生寫一段熱愛祖國的文字,其中要運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要求學生三分鐘內完成,先互相評議再推薦朗讀,最后教師評議。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課下閱讀舒婷的《致橡樹》,體會其中意象特點。
附: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充分抓住詩歌通過一定的意象表現意境的特點,體現了作者的行之思路和課文難點,它是教學內容的簡縮,能讓學生直接抓住要點而摒棄繁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求動圓圓心軌跡”是高中課本《平面解析幾何》(試驗版)第七章直線和圓位置關系的習題課,它利用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來探索動點軌跡方程的一般求法。通過利用幾何畫板作圖,學生找到了另一種全新的曲線――橢圓,為下一章的學習埋下伏筆。
在知識方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包括: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判定,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判定,圓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判定。同時也學習了用代數方程研究曲線性質的“以數論形,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求動點軌跡方程的方法——直接法(設動點p(x,y),利用性質找出方程)。
在技能方面,學生已經學會了用“幾何畫板”作出靜止圖形和一些簡單的動畫,有助于學生對動點軌跡的理解。
2、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動圓圓心軌跡的求法;難點是利用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得到等價關系,從而列出方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學生的具體的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掌握軌跡問題的一般求法;
。2)掌握圓的定義及其性質;
。3)掌握利用幾何畫板作動點軌跡。
2、能力目標使學生在問題的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地領會求動點軌跡的思想方法,更深一步地了解、運用圓的定義和性質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幾何畫板的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利用幾何畫板的作圖,增強問題的直觀性,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特別是對抽象能力不強的學生有較大幫助,樹立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共同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運動與靜止的相互關系。
三、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法、計算機輔助教學、講練結合的方法。
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符合辯證叭物主義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這種教學方法的關鍵是通過教學中的引導、啟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中,我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索動圓的性質,利用幾何畫板工具作出動點的軌跡,給抽象軌跡以直觀感覺,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講練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去完成軌跡方程的推導,熟練公式,鞏固圓的性質及定義。通過題組教學法,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等價轉換、數形結合等思想,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關于學習方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必須在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同時,教給他們好的探索方法,也即讓他們“會學習”。
首先,讓學生根據條件作圖,學生在作圖時肯定要尋找作圖的條件(這就是立方程的等價條件),再通過作出的圖象引導學生如何求出軌跡的方程。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通過作圖,即熟練了幾何畫板這個工具又提高了學習興趣,通過方程的推導,深化了學生對圓的認識,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4至5人一組);(2)從學校局域網或inter網下載幾何畫板軟件并安裝;(3)布置幾個作圖題,要求學生在興趣小組活動時協商解決。
問題的引入
首先,提問學生圓的定義和基本性質。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節課所用的知識。
再次,給出學生要解決的問題,分成兩問,第一問:試作出過定點a(6,0)且與圓相切的動圓圓心軌跡是什么圖形?
問題解決步驟
第一步作圖:學生分小組討論和作圖(每個小組兩臺電腦)。由于作圖時學生可以討論,在這種相對寬松的條件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師巡視,輔導學生作圖(主要目的是要學生得出動點的性質)。展視學生成果,提問這是什么圖形?(如果學生沒能作出則展視事先準備的課件);
第二步找依據:提問作出圖象的學生,作圖的依據是什么?(動點到原點和定點的距離之和為定長10)你能寫出代表這個圖像的方程嗎?
第三步推導方程:將作圖依據轉化為符號語言。設p(x,y),則由學生提出的依據可以得出|pa|+|po|=10,然后將各點的坐標代入、化簡即可。
第四步歸納:求動圓圓心的軌跡方程的關鍵在于找到動圓圓心的所具備的特殊性質,從而找到立方程的依據,最后代入化解即可。
補充說明
上述過程始終圍繞著學生展開,基本按照提問——學生思考、制作——再提問——學生推導、計算的流程進行。第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先看到了問題的結果。其次也培養他們相互合作的精神,并提高了學生幾何畫板的運用能力。第二步的目的則在于本問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核心部分,所以務必要請同學們注意。第三步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加強運算能力。第四步的目的是從解決動圓圓心軌跡方程得出一般動點軌跡方程的求法。
另外,本節課的另外兩道例題也將按照該步驟進行下去,在此就不再詳述。
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熟練掌握了動圓圓心軌跡的求法,以及一般動點軌跡方程的求解步驟;在此過程中,同學們還更進一步的認識了圓的定義及基本性質;除了掌握了數學知識之外,同學們掌握了怎樣用幾何畫板來作動點軌跡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布置作業練習冊《圓的性質的綜合練習》
六、教學評價的分析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出現這樣的問題:經過題目的分析后,仍然無法得出立方程的等價條件,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對圓的基本性質,如: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尤其是外切和內切)還沒有掌握熟練的緣故,所以除了在課堂上反復強調之外,還需要通過課堂練習各課后作業來強化它們。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動點軌跡的求法,而且通過作圖掌握了幾何畫板這個軟件,通過方程的推導,更加熟悉了圓的性質,深刻體會到平面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以數論形,數形結合”,提高了運用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思路的探索和軌跡方程的推導,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優化,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享受了數學的美。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題目是《西門豹治鄴》,選自小學語文北師大教材第十冊第九單元,這篇課文記敘了戰國時期,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發現這里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便調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情真相之后,運用極其巧妙的方法,懲治了巫婆和官紳頭子,教育了官紳和百姓,破除了迷信。贊揚了他尊重科學,破除迷信的好品質。教學中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體會西門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門豹的言行,領會西門豹破除迷信的巧妙,體會出西門豹尊重科學,破除迷信的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抓住西門豹的言行,領會西門豹將計就計破除迷信的巧妙。
在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 運用不同手段創設情境
1、問題情境
在這節課一開始,師生共同回憶了幾個學生們上節課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西門豹為什么治鄴?他是怎樣治鄴的?結果怎樣?圍繞問題,我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共同交流等方式尋求答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們努力尋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內容。在思考、分析、交流中,學生鍛煉了動腦、動口的能力。同時,老師的提問隨著學生的思路轉移,并進行必要的點拔。這樣創設了師生間的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教學空間。體現了師生間的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教學中課堂氣氛較熱烈。
2、生活情境
在課堂上我幾次創設引導學生感悟、體驗文本內容的生活情境。如:假如你就是西門豹,面對我們這些漳河邊的百姓怎樣說:假如活命的官紳、普通的百姓,你會作何感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創設生活情境的主人,他們角色表演領悟到了西門豹的機智。在這種情境里,教師不必做人物分析,學生已經輕松理解了課文了。學你此時就是那位差點被淹死的新娘、曾經失去女兒的老人、僥幸生不僅學懂了課文,還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品味人物語言理解感悟
在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品味西門豹的語言,讓他們透過語言文字,發現西門豹超常的智慧,感知西門豹平靜的外表下豐富的內心世界,體會他懲惡揚善,崇尚科學的美好品質,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又學到了閱讀方法,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語感,陶冶了情操。
二、 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搭建展示平臺。學習課文時采取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獨立品悟的基礎上彼此交流,相互補充,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說課稿 篇6
五年級 (2)班 楊申杰
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能有機會站在這里和各位探討《地球信箱》的教學,下面我從教學主題、教學方式、教學環節、教學板書四大塊說說我對這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透視教學主題:
。ㄒ唬┙滩姆治
《地球信箱》是湘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作者通過新穎大膽的想象,把地球比喻成一個大信箱。把自然景物當成人來寫,大自然的奧秘成為信的內容。最后寫“我”深受啟發,也加入了寫信的行列。表達了“我”希望探曉改造大自然地愿望,抒發我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目標定位
五年級的學生無論是思想上和知識上都是一個過渡和提升的階段,根據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會寫“箱、郵、圣、脊、梁、腹、煤、迸、熾、佛”10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培養邊讀邊思的習慣。讓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體會2-5自然段開頭的好處。
3.通過閱讀地球信箱的信件,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ㄈ┐_定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地球信箱的信件,感受大自然的美,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體會2-5自然段開頭的好處。
【教學難點】:了解擬人句的表達方法,體會語言美。
二、說教法:創新教學方式
教法,學法的利用。我想,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這十六個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合作學習和提問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三、說教程:激活教學環節(第一課時)
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如下三個教學步驟:
。ㄒ唬⒐膭钫易孕牛苯訉胫黝}。
對于學生來說,充分的肯定是他們找到自信的根源。所以在開始我就用接對詩句的方法讓他們找到自信的感覺。然后直接導入課題,板書。
。ǘ⒊踝x課文,檢查預習情況,小組上臺展示預習成果。(生字新詞) 成功導入后,我請一個學生帶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句子”的要求快領讀課文,適時指正學生預習時的誤讀。讀完后學習小組內互相討論交流課前預習檢測,掃除字詞句的障礙。接著讓小組上臺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在討論與交流中求得真學。
。ㄈ、再讀課文,小組討論,探究課文內容。
首先肯定他們的預習成果。
1、然后接著提問: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信件呢?里面又寫了哪些內容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大聲的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僬n文開頭總的寫地球是 ,盛滿了無數愛的信件。 ②然后,作者具體寫了地球信箱中的 封信,它們分別是: 寫給 的; 寫給 的; 寫給 的; 寫給 的。 ③最后作者想加入寫信的行列,寫給那些被我們遺忘的伙伴: 、 、 、 。我期待它們變綠、變美、變得生機勃勃。
2、讀完課文,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問題。老師做相應的指導。
3、根據情況肯定小組討論的活動程度。然后叫積極的同學上臺以填空的形式回答問題,并組織同學或是自己讀課文里的相關內容。
通過以上環節:讀課文——討論——學生交流回答問題。一加強了小組合作交流,也讓學生上臺充分的展示自己,讓其找到自信;二把課文內容梳理了一遍,把握了課文的大致內容;三同時讓學生加強了讀的訓練,把握了重點。再繼續提問,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呢?讓學生繼續質疑。
4、最后讓學生再默讀課文,進行小結。
四、說板書:回顧板書設計
地球信箱
地球是個大信箱
落葉寫給大地母親
太陽寫給大地
冬天寫給春天
過去寫給今天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嫦娥奔月》以傳統的神話故事為依托,主要講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老百姓不受害,不讓奸詐之人成仙稱霸,吞下了長生不老藥升天成仙,從此夫妻分離的感人故事。文中展示了嫦娥、后羿、逢蒙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既有后羿射日的壯觀場面,又有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藥的驚險情節;既反映了嫦娥的善良美麗,又表現了她義無反顧吞下仙藥的機智勇敢。尤其是對嫦娥升天之后的景色描寫以及后羿回來后與妻子天人永隔的場景描寫,清冷凄美,有一種震攝人心的悲劇色彩。同時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嫦娥心地善良,舍己為民的品質所感染。
二、說學情
神話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民間特色,絕大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非常喜愛且充滿熱情。五年級的孩子對于神話故事并不陌生,曾經學習過《開天辟地》《普羅米修斯盜火》等多篇文章。本文語言文字優美動人,通俗易懂,學生閱讀起來難度不大,并樂于從中感受到意境美。但如何讓學生從故事本身走入故事背后,感受神話人物的內心,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三、說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為人的品質。
2。 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ǘ┻^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讀中理解,讀中想象。
2。為學生搭建交流的語言平臺,讓思維在碰撞中閃耀火花,達到語言文字的訓練。
。ㄈ┲R與技能
1。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大膽想象,在討論中發表對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培養學生的理解、想象、思維表達能力。
2。練習朗讀課文。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的意境美。
2。感受并學習嫦娥心地善良、為民造福的品質。
五、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進行導入,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人物性格特征,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采取語文主題教學法同時學習了解了《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感受到了女媧勤勞、善良的品質。讓學生從故事本身走入故事背后,感受神話人物的內心。
六、說教學流程:
一是在語言文字中去生成情景。想到嫦娥奔月你的眼前出現什么畫面?讓學生一邊讀第六自然段,一邊想象畫面。欣賞奔月之美。第六小節與課文的其他自然段有所不同,它是寫景的,文字優美,加上插圖,給人無限遐想,由嫦娥的心情引起大家的思考,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自讀自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驗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是在語言文字中去了解人物特點,重點研讀文本,剖析人物性格特點,從而學習嫦娥善良美好的心靈。人物是故事的要素,體會人物形象是領會故事意蘊的關鍵所在,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抓手。神話故事中的幾個人物:后羿、逢蒙、嫦娥,女媧,通過語言的品味、朗讀、感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現,走進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最后讓學生吐露心聲,水到渠成。
三是語言的積累。月的遐思,月的美感,引起學生對詠月詩句的積累欲望。趁著孩子們興趣正濃,出示詠月的詩詞,孩子們讀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
【有關說課稿模板匯編七篇】相關文章:
有關會議方案模板匯編七篇01-10
有關擔保合同模板匯編七篇10-12
有關銷售實習報告模板匯編七篇03-10
有關教師學習總結模板匯編七篇02-04
有關學生求職信模板匯編七篇02-08
有關離職申請書模板匯編七篇01-22
有關父母感謝信模板匯編七篇02-09
有關技術咨詢合同模板匯編七篇12-08
有關幼兒園開學通知模板匯編七篇03-05
有關醫生的辭職報告模板匯編七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