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16 10:40:0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數學說課稿模板(精選2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數學說課稿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數學說課稿模板(精選20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的最后一節內容。在學生學習完相似圖形等知識后,利用它們認知位似圖形,這一節是第四章學習的綜合運用,強調學生對相似概念的更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位似圖形概念。因此說這既是一節新課,也是一節復習課,理解位似圖形時要用到前面所學的相似知識如相似比等,并且這節的學習也為后面的課題學習《制作視力表》打好了知識基礎。

  2.教學目標:在本節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我從以下四個層次說明,第一,在識記上要求學生能認識位似圖形,找出哪些圖形是位似圖形;第二,在理解上要求學生能從對圖形的觀察中得出位似圖形的一般特點,自已歸納出位似圖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義;第三,在掌握上要求學生能作出一個圖形的位似圖形,并利用這種方法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第四,在應用上要求學生能利用圖形的相似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有關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

  3.教材內容:本節課首先向學生展示一組形狀相同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圖形,尋找圖形的特點,并由學生總結出來,由此理解本節中的位似圖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再通過做一做,讓學生判斷是否位似圖形,根據總結出的定義找出位似中心,并動手度量,理解位似圖形中的位似比。最后引導學生完成想一想中的動手任務,即作出符合條件的位似圖形。教學中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難點在于作出規定位似比的位似圖形,關鍵是學生對位似比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圖中找出兩個位似圖形的位似比。

  教法學法: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本節教學中主要由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并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教師主要任務是設置教學情景,并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活動,有選擇性地進行動手操作指導,部分地參與學生分組討論和交流。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知

  情景設置:一組從一個鏡頭放出的圖片,大小不一,形狀相同,按順序排列,動畫演示從放映機中放映圖片的效果;在第一張圖片上標出點A,在第二張圖片上相應的位置標出點B,鏡頭標為點P,圖形編號依次是①、②、③。

  教師提示:讓學生連接A、B并延長,看能不能經過點P?然后在圖①上換一個位置標點,再在圖②上標相應點再試一次看能否經過點P?

  設計思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這些圖形首先是相似圖形,特別是每個圖形的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個點,為學生總結出位似的定義打下基礎。另外學生在演示后自己動手再找一處類似的點,在另一張圖中找它的對應點,并連接起來延長,自己實踐這一過程體會位似中心的含義。在得到位似圖形定義的同時,也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畫出圖上的P點,怎么把它找出來?即如何確定位似圖形的位似中心P點的位置。在對定義的敘述中并不強求學生能一次完整地說出來,可以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各組結論,達成共識,這樣對概念的理解會更深刻。

  二、做一做

  這部分安排了三個圖形,先讓學生判斷這三個圖形中哪些是位似圖形,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根據剛才總結出的位似圖形定義)從而更進一步加深對位似的理解。

  情景設置:三組圖形,其中第一、三兩組是位似圖形,第二組不是。

  教師提示:肉眼觀察圖形,然后試著找一下位似圖形的位似中心(也就是對應點都經過的那個點),讓學生明白位似圖形首先是相似圖形,并求出它們的相似比來,再度量出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把這個值同相似比對比。從而得到結論: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于位似比。

  設計思路:目的在于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動手畫圖、計算得出位似圖形的這一性質,在這個做一做中,學生用到的知識包括幾何繪圖,求線段的比,相似比概念以及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由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學生代表闡述結果。這里學生易犯的錯誤主要是對應點的選取,如果是多邊形,可提示學生沿多邊形的邊依次選擇點,并作好標記。

  三、想一想

  回顧本章第三節中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即相似圖形的畫法。讓學生復習畫法,實際上這樣放大后,兩個圖形是位似圖形。然后仿照這種做法,給學生一個圓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位似比分別是3和4。

  情景設置:課件演示橡皮筋放大圖形的過程。

  教師提示:先認識這種做法的合理性,鞏固這種放大圖形的方法,進一步理解位似的概念。再讓學生動手實際做一次,由學生代表來說明自己小組的做法及為什么這樣做。特別是說清如何使位似比分別是3和4。

  設計思路:目的在于讓學生應用所學的位似知識來完成放大圖形的工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操作前先由教師實物演示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過程,讓學生復習這一操作,再自己實踐。在復習操作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說明這種操作的合理性。

  四、隨堂練習

  綜合運用本節中學習的位似圖形知識完成放大和縮小圖形的任務。

  情景設置:三角形ABC,任意在三角形外取一點O,連接AO、BO、CO,取其中點D、E、F。

  教師提示:結定條件學生畫出圖形,連接D、E、F得到的三角形即是將原三角形縮小一半后的新三角形,請學生說明為什么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再讓學生思考如何放大原三角形,強調位似比即對應線段的比。完成后讓學生說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再次強化對位似相關概念的理解。

  設計思路:安排這組練習的目的在于利用學習的位似知識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放大與縮小圖形。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中對位似圖形的觀察,學生得出位似圖形的有關概念,通過做一做加深對位似中心,位似比的理解,并會求位似比,知道位似比即是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通過想一想復習了相似比知識,掌握放大和縮小圖形的方法。最后通過練習應用位似知識來完成放大和縮小的實際操作,加深對位似知識的理解。

  六、作業

  習題4.12

  第一題利用位似性質說明平行關系,綜合運用位似、相似、線段的比、平行線的判定等知識,這也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要應用。

  第二題利用本節中學習的作位似圖形的方法放大一個已知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見課件。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吃西瓜》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的第五課時,是學生剛認識了簡單的分數及會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為五年級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打下基礎。教材結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利用直觀的圖形,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進而抽象出算法,達到熟練計算。

  二、說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的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分數的意義也理解的較好,但三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第一次接觸分數計算,理解算理和抽象出算法都會比較困難。在教學中要創設生動的情境,借助對直觀圖形的操作,逐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

  三、教材處理

  本節課我充分尊重教材,將整節課置于生動的情境中,以觀察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使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同時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通過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解決如何計算1減幾分之幾的問題。

  四、說教學流程

  基于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ㄒ唬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在這里我設計了兩個復習環節:

  一是利用不同圖形動手折、畫請出自己的分數朋友;

  二是幫助老師請出4/4,繼而再用圖形表示出類似于4/4這樣的分數。

  這是我采納網友的建議,將舊知的復習置于生動的情境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對舊知的復習。類似于4/4這樣的分數意義的感知,滲透了單位1,為解決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環節課堂上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讓學生聽故事提煉數學信息。接著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此時及時切入到本節課要解決的三個分數問題。

  新課伊始,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數學信息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新知教學作好情感上的鋪墊。

 。ㄈ 實踐探究,解決問題

  此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法。

  分四個層次:

  1、根據問題列式,猜想結果;

  2、同桌合作利用圖形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3、討論交流理解算理;

  4、練習計算加法算式,在觀察討論中抽象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法。

  這一步是學生初步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探索抽象的數學知識,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步:探索同分母分數減法。

  由于有了上一步解決問題的經驗,這里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索,在集體交流時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最后在觀察與討論中對計算方法進行概括總結,完成由直觀操作到抽象概括的過渡。在這一步學生剪的時候出現了認識上的錯誤,我及時抓住這一課堂生成,引導學生討論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而發現了用擦的方法表示減的過程更加直觀,簡便。

  這兩步教學中分別討論加減法計算方法有些費時費力,再設計時將綜合起來概括,這樣會更加科學有效。

  第三步:探索1減幾分之幾。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難點,除了在復習階段進行鋪墊之外,我設計了如下的環節:

  1、 獨立思考,列出8/8-5/8這個算式并計算,交流時說說想法。然后教師啟發列出1-5/8這

  個算式,讓學生說一說1代表什么?再利用圖形來探索如何計算。接著出示兩個帶有圖形的算式,1-2/5= 1-5/6= 讓學生計算,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將整體1化成分母是幾的分數,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2、討論概括出1-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

  這一步教學,在課堂實踐中發現,經過前面的鋪墊,學生在課堂上再利用圖形操作探索1-5/8怎樣計算已顯多余。再設計時,可直接思考、討論怎樣計算,會更利于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以上這三大步教學,采用了數形結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ㄋ模╈柟叹毩暎瑧眯轮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根據網友的建議:數學練習要游戲化,避免枯燥,我將教材中習題置于游戲中:

  1、分彩帶。目的是既檢驗學生對于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掌握情況,又豐富了學生對于線段圖這種數學模型的感知。

  2、贏禮物。讓學生通過計算幫助小熊兄弟倆贏禮物。目的是脫離對直觀圖形的依賴,進行直接計算,鍛煉抽象思維能力。

  3、吃蛋糕。通過計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其愛上數學。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踴躍,足以證明了網友們建議的正確性。

  (五)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學生談一談有什么收獲,怎么學到的。總結由關注結果走向關注過程,體現發展性。

  課后安排調查本校男女學生數,并提出有關分數方面的問題。把學生探究的興趣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讓數學問題成為學生樂于交流探討的話題,真正把數學變成生活中的數學。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性說課,希望專家給予指導。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前后聯系及作用。

  《認識幾分之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和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解簡單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2、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教學大綱對知識、能力、思想教育的大目標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實物、圖形和學生熟悉的具體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知道幾分之一這樣的數是分數,能正確地讀寫幾分之一,并能借助圖形明確幾分之一的含義。

 。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能借助圖形學生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

  3、本課知識的重難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二、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的一開始,我運用《西游記》中的人物,編輯了唐僧給徒弟分桃的故事,把學生帶入故事的情境中,喚起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新知的動機,通過3次分桃,引出了“一個桃子2人平均分,結果應如何表示”的矛盾,在問題與舊知的沖突中,學生激起了對新知濃厚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為新授部分作好了輔墊作用。

  2、從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建立概念。

  例1~例5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通過均分一塊餅、折一折紙、折一折繩子、均分線段等大量的實物及圖形的操作實踐活動,在積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礎上,逐步形成有關分數的正確表象,初步認識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注重合作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在認識幾分之一的過程中,設計了一組涂色部分都是圖形面積的練習,引出一道思考題“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師放手讓學生用一個圓自己動手去驗證一下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不僅達到了強調“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也教會了學生通過實踐尋找例證的學習方法,另外,通過同桌兩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繩子的等合作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從合作中發現問題,并通過合作實踐自己解決問題。

  4、聯系生活實際,促進認識的發展和評比。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你能不能結合你的學習和生活,說一個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運用分數的例子?” “相同大小的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ㄔ酱螅,你在生活中有遇到這樣的例子嗎?”這些提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也讓學生在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聯系與比較過程中促進了認識的發展、深化,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歸納、概括、比較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第一注重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為基點,層層深入;第二注重融知識與能力為一體,鼓勵探索,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力求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第三注重直觀、形象的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促進了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71頁至72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教材創設了“電視廣告”這一計算電視廣告費用的情景,讓學生利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小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一樣的,并能運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四則運算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基礎上進行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中同樣適用,也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電視廣告費每秒多少元,體會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一致的。

 。2)能夠正確地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3)能夠利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確定依據《電視廣告》也就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本課設計的一切教學環節和活動都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四則混合運算是學習數學的硬功夫和基本功,方法很簡單,但因為種種原因,在做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因此這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是我們底張教學學區去年以來學習江蘇洋思中學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跋葘W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先學,以學定教,當堂完成所學內容,不拖欠,不把新知識帶到課后。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少代替,少包辦,時刻相信學生就是一顆神奇的種子。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巡視環節,充分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以存在問題定教,做好二次備課,做到學生會的不講,經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討論學會的不講,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

  根據新課程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接著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放手讓學生思考和發現,尋找出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方法,最后讓學生多做練習,掌握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導入時,先引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設問的形式導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了新課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學有目標,克服了盲目性。

  3、自學指導環節(一)、個人風采。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在做好新舊知識銜接(知識回憶)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發現相似點,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通過巡視,我對學生的整體情況有了初步的掌握,及時的發現了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以存在問題確定下一步教的方向和重點,讓課堂高效化。

  4、自學指導環節(二)、集體智慧。這也是我的精講部分,前面有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教師的作用就是“點睛”, 將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一致寫于黑板上就可以了。然后讓學生說,再次體會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5、自學指導環節(三)、留住你的風采。也就是當堂訓練環節,檢測每位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讓學生個別板演,教師充分巡視,發現問題,先讓學生們之間相互解決,實現“兵教兵”,教師在一旁點撥。

  6、自學指導環節(四)、風采依舊。通過練習題,讓學生發現:在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中,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中完全適用,加強了知識的完整性。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顯得有些簡單,只將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一致寫于黑板之上,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時也是本節課的精髓所在。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

  1、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后“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于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于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后,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于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么,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從整體上認識分數,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在折分數操作時是否需要及時的比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是來自密山市興凱湖鄉中學的一名數學教師,姓名姚寶昌,F任教數學學科。我今天參加說課大賽的題目是《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下面我說課開始,請各位評委對于不當之處給予批評指正。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十分緊密,設計正是基于以上考慮而進行的。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京師范大學版的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六章第五節,課題為《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本節課為第一課時。其主要內容是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一次函數的意義、一次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確定一次函數的表達式的基礎之上,通過開展經歷體驗探究活動,進行應用一次函數的圖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發現一元一次方程與一次函數之間關系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本節課中將要探索的“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將為學生今后探索“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系”以及“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這也將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問題。同時,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要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應用意識。函數是描述客觀世界變化規律的重要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初中階段,學生主要接觸并學習三類函數,即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和二次函數。最先學習的便是一次函數。在整個函數知識體系中,對于圖象的感受、解讀、分析特別是應用函數的圖象解決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內容,而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是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涯中所接觸的第一個相關內容,對于后續其它函數圖象應用的學習將積累寶貴的學習經驗和經歷,因此本節課內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對于本節內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另外,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這一知識點在學生中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中考中,對于函數知識的考查,主要放在了一次函數上,分值在13分左右,在整個初中數學知識體系中,這一分值比例是很大的。而在一次函數中,又主要考查學生對于一次函數圖象的分析、解讀以及應用其解決問題。我省中考題中,多年來必有一道分值在8分左右的大題(25題)是在考查學生應用一次函數的圖象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上幾個方面足可以證明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所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通過函數圖象獲取信息,發展形象思維。

 、、能利用函數圖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在親身的經歷與實踐探索過程中體會數學問題解決的辦法。

 、、初步體會方程與函數的關系,建立良好的知識聯系。

 、恰⑶楦袘B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豐富數學情感。

 、、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引發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確立的依據:

  由于應用函數圖象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很好地對給出的圖象進行解讀,將數學語言與生活語言進行互相轉化,從圖象中去獲取信息,發現存在的已知條件進而去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同時又考慮到一次函數圖象的應用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所接觸到的第一類函數圖象的應用性問題,因此要求又不應過高,進而確立了本節課的重點;在難點問題的確立上,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只注重當堂課的內容,而忽略知識之間的聯系,特別是“數形結合”的學習意識還很淡薄,獨立探索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還比較低,例如“一次函數圖象與橫坐標軸交點的橫坐標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關系”學生就很難獨立去發現,必須由教師進行引導發現,基于以上原因,進而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具體為:

  1、教學重點:利用函數圖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2、教學難點:體會函數與方程的關系,發展“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學情狀況分析:

  1、學生現狀:

  針對自己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了解情況,特別是在第六章《一次函數》前四節課內容的學習情況,分析當前學生現狀如下:

 、、學生們整體性的學習目的較為明確,在學習上有強烈的求知欲望。

 、、學生整體上知識功底較好,在數學問題的解決上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方法。

 、恰W生們具有探索精神和實踐的意識,在學習活動中有主動質疑的意識,有批判意識。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取⑸朴谠谟H身的經歷體驗中去獲取數學的新知識,但在數學說理和數學證明上尚不規范,欠缺相應的經驗。

  2、知識情況:

  本節課的核心任務是組織學生通過開展經歷體驗探究活動,進行應用一次函數的圖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發現一元一次方程與一次函數之間關系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

  3、預期效果:

  學生在利用一次函數圖象解決簡單的問題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因為在第五章《位置的確定》中有關平面直角坐標系及第六章前四節的學習中,學生在知識儲備上已完全具備。而在相關經驗上他們在七年級下學期第六章《變量之間的關系》一章中也早有所獲得。但在“數形結合” 、“數形轉化”以及用數學語言規范答題甚至包括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與一次函數之間關系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另外,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會十分緊張,自己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將適時把握,恰當處理,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XXX。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二、 說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而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體現。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是從各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明確各自學習目的,使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獨立自主地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這以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以全班教學為主,小組學習為輔,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原則分層教學。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種各層次學生都爭取“遞進”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揭示知識規律使學生能學,展示知識過程,使學生會學,并利用觀察討論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概念,并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參與教學全過程。

  三、 說學法

  學生使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正如荷蘭數學家費賴登塔爾所說:“數學使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種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數學活動種學習數學,也就使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基于上述思想,本節課我設想:

  1、 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發現探索能力。

  2、 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3、 抽象概括,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四、 教學過程

  (一)前置補償,動機內趨

  這一環節采用全班教學,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同時設疑置問,激發學生求知欲,產生內趨力,為分層教學打下基礎。

  (二)分層目標,分層施教

  分層目標有效的為教學活動定向,引導教學過程的展開,同時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為衡量教學效果提供準確的標尺。分層目標要以學生低中高三各層次的學生學習可能性相適應:A層目標體現于基礎性,B層目標著眼于變通性,C層目標著力于發展性,為分層遞進注入活力。

 。ǚ謱哟谓虒W)

 。ㄈ┓謱泳毩,及時反饋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評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尺。因而,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設計如下有坡度有層次的練習。

  1、 基礎鞏固性練習

  2、 變通發散性練習]

  3、 綜合提高性練習

 。ㄋ模┓謱涌偨Y,不斷提高

  總結是強化重點,明確關鍵,揭示規律的重要環節,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有效的知識網絡。本節課我采用學生自己小結的方法,各層次明確自己學到了什么,肯定每位學生積極探索,發現規律的精神,從而誘發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五、 最后值得強調

  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種重視人本思想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在全體發展,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學內容,班級條件學生題點而異!

  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組是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第八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主要學習和二元一次方程組有關的四個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預備知識,占據重要的地位,是學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礎課,為今后學習一次函數以及其他學科(如:物理)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建模的思想方法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引導作用,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及它們的解的概念,通過實例認識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也是反映數量關系的重要數學模型。

  [數學思考]

  體會實際問題中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反映現實世界多個量之間相等關系的一種有效的數學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重要作用。

  [解決問題]

  通過對本節知識點的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引導學生對情境問題的觀察、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上述地位與作用的分析及教學目標,本節課中相關概念的掌握是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解的個數的確定。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希望平等交流研討,厭煩空洞的說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一方面通過學案與課件,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主練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人合作的精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樂趣。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學中不只傳授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結論的方法。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導發現法為主,情景問答法、討論法、活動競賽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等完成本節的教學,真正做到教師的主導地位。

  2.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節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總結,運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開拓自己的創造思維。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究,這也符合數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四、教學過程與課堂活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NBA籃球聯賽情景再現,利用世界男籃亞裔球星林書豪激勵學生相信自已能夠創造奇跡的勵志教育,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調動學生順利引入新課。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學,不糾纏于其語言本身,而是通過類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經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類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學,強化對概念的正確理解,通過學案與課件相結合的方式,以題組形式分層漸進式訓練,讓學生明晰概念,鞏固概念,強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個不斷循序上升的過程,而教學過程更是一個生動活沷,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腦動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當堂檢測,強化概念

  通過課堂隨機選題的形式答題,通過合作小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互相競爭,將小組的認知成果轉化為全班同學的共同認知成果,從而營造寬松、民主、競爭、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從而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主要是學生數學活動教學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結,回歸概念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培養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養成及時反思的習慣。

  五、教后反思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人人關心數學教育的未來》的報告中指出“沒有一個人能教好數學,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在激發學生自已去學數學”。只有學生通過自已的思考建立對數學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學好數學。本節課課,我致力于讓學生自已去發現數學,研究數學,加強數學思想、方法及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不斷從“學會數學”到“會學數學”,但教無止境,課堂仍然留有遺憾,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從這樣的三個方面加強對課堂的研究:一是加強對學法研究、學情研究,讓教學方式與內容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更貼近學生實際;二是重視學生課堂的學習感受,營造民主、開放、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三是提高教學機智、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法,科學、合理、靈活地處理課堂上生成的問題。

  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2、教材簡析“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在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教學中孕伏,這節課既是對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習應用題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重點及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數學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的編排內容,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方法,這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變化,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建構形式及學情發展出發,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胖R技能目標:學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⑵能力目標:學生在經歷學具操作與討論的過程中,獲得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并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⑶情感目標: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與同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悅,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⑷教學重、難點依據數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問題”等教學環節都是使學生能正確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所以這是教學的重點。教材創設了“作業評比紅花活動”這一情境入手,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而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因此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難點。

  ⑸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我準備了直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及學生游戲用的學具、小紅花貼紙等。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材處理上,充分創設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搜集信息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利用“發現法”的原理激發學習動機,并培養學生自問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學生的特點及經驗,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設計意圖復習鋪墊師:大家一起來摘蘋果,看誰摘得多?

  課件出示:

  把你摘到的蘋果放進相對應的籃子里通過復習,更好地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創造知識遷移的環境,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談話引入師: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你們一定都得到了許多紅花吧!能告訴大家嗎?誰得的最多?誰的最少?創設學生樂于參與的話題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講授新課做好準備。探究新知發現問題師:有3個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紅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課件出示紅花榜圖,指導學生看圖。

  師:看了這幅圖,你發現了什么?講給你的同桌聽聽。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華有9朵……利用教材主題圖提供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觀察、發現問題。這體現教師尊重學生的經驗,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探索新知提出問題你根據這幅圖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小組討論、匯報、師板書)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幾朵?C、小雪比小華多幾朵?D、小磊比小雪少幾朵?……讓學生根據圖畫提出數學問題,這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展開積極的思維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解決問題以四人為小組,通過擺紅花、學具來解決問題,(小組匯報,老師板書)(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教師強調寫上單位名稱師: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這樣算嗎?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設置學生操作、討論、試說,試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揭示算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于學生良好認識結構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并從中體會與同伴合作獲得得成功的愉悅。拓展問題課件出示:小雪說:“我得的紅花比小磊與小華兩個人合起來的還要多,你認為也是這樣嗎?為什么?”

 、賹W生小組進行討論。

  ②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知識的建構原理,設計了有梯度的學習活動,由淺入深,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鞏固運用深化理解

  1、課件出示第73頁“做一做”。師:你們會解答小明提出的問題嗎?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2、選擇題(教科書74頁第3題)課件出示:師:你能根據算式選擇正確的問題嗎?算式:44-40=4(盆)問題: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還剩多少盆?

  3、課件出示:李平家養的家禽鴨鵝雞只數302045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言,教師指導,集體訂正。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一次一次體驗成功,并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激發起來。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設計這一環節,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

  全課小結師:今天我們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板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大家談談這節課的收獲(學生踴躍發言)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倒我們!促使學生構建知識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并讓學生帶著知識去尋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個探索者的成功樂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與信心。

  四、說板書的計:

  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而且為了使學生便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協調知識的內化,于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設計: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

  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

  2、小雪比小磊多幾朵?12-8=4(朵)

  3、小雪比小華多幾朵?12-9=3(朵)4、小磊比小雪少幾朵?12-8=4(朵)

  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

  1、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36、37頁《旅游中的數學》。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中的數學》是數學四大領域中“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領域的內容。教材在學生學完“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之后,安排“旅游中的數學”一課,一方面能使學生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呈現為:

 。1)租車,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車情境圖,師生組成了40人的一個旅游團,有大車和小車,老師提出問題怎樣租車最省錢?學生通過討論這一問題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2)用餐,學生通過為自己安排飲食,復習小數加減法,體會合理搭配。

 。3)制訂旅游計劃。這部分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解決旅游中的數學問題。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征,他們對旅游非常感興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游經驗,所以我將教材進行加工和整理。首先為學生創設去本地風景區“瀛湖”旅游,這樣一個情境,然后在模擬情境中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的費用計算問題。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了數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下節課制訂旅游計劃作了鋪墊。

  4、學習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按大綱的要求,確定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②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俳洑v運用數學符號來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诮洑v觀察、思考、運算等數學練習的過程,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③結合具體情境,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俳Y合具體情境,再聯系生活實際,深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

  ②通過練習活動,感受數學的嚴謹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5、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多媒體課件演示、輔以啟發談話,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2、學法:“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入學習,誘發其內在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索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等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先問學生是否喜歡旅游,再談一談自己曾去過哪些地方?然后出示本地有名景點的圖片,并作簡單介紹,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今天我們模擬去瀛湖旅游,來解決在旅游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板書:旅游中的數學。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中。通過提問,喚起學生對以前旅游美好經歷的回憶,為后面旅游活動作鋪墊,出示本地風景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參入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激起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ǘ┖献魈骄

  本環節分為三個活動來完成:活動一是租車,去瀛湖旅游我們得先坐車,課件出示信息“我們40人去旅游,大車限乘18人,每輛70元;小車限乘12人,每輛60元,接著出示問題有幾種租車方案”?在學生弄清交流規則后開始小組討論,將討論結果填寫在租車方案表里,然后,學生代表展示匯報結果,老師出示填寫好的租車方案表和學生一起小結列表方法,滲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后出示問題,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為什么?從而得到最佳方案。這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不同的租車方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優越,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與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給足了學生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活動(二)買門票。出示信息:全天開放時間,早上8:00~下午7:00,個人票每人20元,團體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數40人,先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主要問題有①今天開放多長時間?②怎樣買票省錢?第一個問題學生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要引導學生發現這里我們買團票比買個人票省錢。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活動(三)用餐:旅游完后去農家樂用餐,讓學生根據菜譜,為自己點菜,并計算花了多少錢?個別同學回答、他人評價,提出建議,引導要葷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時要節儉,不要浪費。接下來再每個組一起點菜;這一環節從單獨點菜用餐,再到小組內集體點菜,使學生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優越,對別人點菜進行評價,增強了生與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實踐應用

  課堂小結后,我安排了這樣兩個實踐練習:

  ①估計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錢,為自己本次旅游作一次費用的預算;

  ②制完一份旅游計劃。

  本環節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預算旅游費用培養了學生的結算意識,制訂旅游計劃,學以至用,體現了數學的嚴謹,邏輯性。

  數學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比高矮》是北師大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比大小、比多少基礎上進行學習,也為以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學生經歷的是對實際量的比較活動,從中可獲得直觀、具體數學活動經驗。比高矮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這節課的內容學生難在比高矮的方法。對于做一做與練一練的某些習題,不能只靠直觀得出答案,需要借助想像、思維和推理,有的用直觀教具加以演示,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預設為:

  1、認知目標:

  初步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長短關系,體會高矮、長短相對性,建立比較的意識,能對事物進行高矮或長短的比較。

  2、能力目標:

  掌握比較高矮、長短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的想像、推理能力與表達與傾聽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好習慣,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究比較高矮、長短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比較的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課堂上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了各種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提供學生自由選擇比較方法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活動中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讓學生通過參與比較活動,設計了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數一數、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六個教學環節:按高、矮的順序排隊,初步體驗高矮;參與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對性;經歷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時空,感受高矮與生活的聯系;鞏固應用,體驗創新之樂;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步驟、初步體驗高矮。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體育老師怎樣排同學們隊伍引出課題“比高矮”請一小組的學生上臺按照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并評價排列的隊伍有沒有按老師的要求排,應該怎樣調整。目的在于讓學生體驗高矮,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第二步驟參與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對性。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先請兩個高矮比較懸殊的小朋友出來比高矮,讓矮的回位置,再請一個全班的跟他比,這樣學生參加比高比矮的活動,不僅體會到高與矮是相對的,也初步學會比較高矮的方法。

  第三步驟經歷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感悟、明確比高矮、。

  在這一環節,我叫兩位差不多高上臺比高矮,就這樣站著比,不容易比較出高矮引導學生說出更好的方法比較高矮,再出現幻燈放出淘氣和笑笑比高矮的方法。教師小結,小組內互比身高,再出現比長短,引導學生說比長短應注意什么同組的同學相互交流比高比矮的體會。

  2、在這一環節,我用幻燈放出淘氣和笑笑比高矮,同學們淘氣和笑笑也用這種方法比高矮的,但是淘氣同學這樣做,你覺得對嗎?師:哦,原來背對背比較高矮時,同學們不能把腳跟踮起來,除此還要注意什么呢?

  小結:正確方法,背對背比較高矮時,要把背挺直,腳后跟要著地,鞋子的高度也要一樣高。

  3、在這一環節,我要求小組內互比身高

  (1)師講清要求再比(2)反饋

  4、進行反饋練習

  (1)出示課件主題圖

  學生自行觀察主題圖

  師:圖中淘氣和笑笑在做什么?結合實際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老奶奶和小朋友比高矮你能用()()()()矮句式表述,你還發現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用互相句式表述。

  (2)師:每個小組的桌子上有些玩具,我們可以比一比,誰高誰矮;也用()()()()矮句式表述自己小組聽。

  (3)師:同學們掌握了比高矮(全班同學交流反饋。)

  通過看一看,擺一擺,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進一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學生在說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領悟比較的方法,學會有條理地思考。

  第四步驟拓展時空,感受比高矮與生活的聯系。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比高矮。目的是發揮了孩子的想像力,又訓練了語言口頭表達能力。

  第五步驟鞏固應用,體驗創新之樂

  1、師出示課件課本第18頁第一題練一練

  2、出示課件的畫√,最矮的畫○

  3、出示課件課本第17頁第2題做一做

  4、組織討論課本第19頁“三只小兔比高矮”。他們沒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學生討論交流那該怎樣比,引導學生想出辦法來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再反饋。目的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六步驟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這些活動在玩的過程中,咱們學到什么呢?

  數學說課稿 篇12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處于數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章最后一節。從這一章開始利用字母表示數(即符號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類實際問題中的共性。有助于人們對顯示世界的認識,它的各種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圖象法等),不僅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為數學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數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為數學本身和其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中"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及應用意識"確定了如下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1、經歷探索數量關系,運用符號表示規律,通過運算、驗證規律的過程。

  2、會用代數式表示簡單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能用合并同類項、去括號等法則驗證所探索的規律。

  3、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確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標: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利用轉化、類比的方法去探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交往協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材設計關注的是學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義,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積極從事數量關系的探索過程",從而確定了教學重點是能將探索發現數學規律并能正確驗證。對于剛剛接觸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生來說,整個過程需要大膽進行探索、猜想、歸納、驗證等能力的培養比較困難,因此發現數學規律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如何突出重點和難點71頁

  教法:根據本節課的特點,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法。

  學法:根據初一學生知識儲備量小、學生性格好動的特點,采用分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課題,通過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引出問題"n只青蛙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從中鼓勵學生發現規律,嘗試用字母符號表達規律。

  2、講授新課: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歷,然后根據問題探討日歷中的規律。由于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根據學生情況,為了突破難點,對于課本的編排從新調整。提出了如下的幾個問題:

 、偃諝v中同一行中連續三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②日歷中同一列中相鄰三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③日歷中斜著的三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苡瞄L方形框住的四個數有什么關系?

 、萦谜叫慰蜃〉木艂數有什么關系?先讓學生用具體的數來回答問題,然后上升到用字母來反映規律。從而讓學生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師評價:71頁另外教師不斷鼓勵學生發現、表達、合理解釋。

  以上主要采用教師啟發引導式的方法。

  其次,讓學生動手折紙完成課后隨堂練習第2題,目的是換一種活動方式。本題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

  最后,通過以上的日歷、折紙,對學生分組完成做一做。本題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

  五、學情預測:

  優點:問題的層次遞進符號學生的實際情況。

  缺點:規律找到但是表達不準或不正確,如去括號問題,另外缺乏驗證。

  針對缺點采用的彌補方法是:適當布置有關去括號知識的問題,強調規律探索中的驗證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總結反思和理念:

  探索規律要用到歸納、推理,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法,數學史上的一些發現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過探索、總結、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驗證。

  數學說課稿 篇13

各位評委:

  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這節課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八年級教科書。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XXXX年級冊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XXXX的基礎上,對XXXX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XXX等

  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XXXX的工具性內容。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XXXX,對XXXX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XXXX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三、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我將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復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XXXX是本節課深入研究XXXX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概念(定理等)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通過對定義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XXXX環節。

  (5)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

  (7)當堂檢測對比反饋

  (8)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偟脑O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見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諒解!

  數學說課稿 篇14

  一、說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分和約分一樣,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同時通分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教材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體現了把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歸納的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個分數通分。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通過自主的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經歷分數的大小比較和通分的過程,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類推的思想。

  情感目標: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遵循講練結合,引導啟發,點撥的教法。

  2:學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法的選擇中,體現合作交流中學,學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小問題,“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導入情境問題:去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去游樂園玩的小朋友有很多,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進”,有的玩“瘋狂老鼠”,游樂園的管理人員做了一個統計,在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進”,有3/4的小朋友玩了“瘋狂老鼠”,同學們,請你們說一說,玩哪一項游戲的人比較多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后發表意見,明確異分母分數的比較,進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為學生學知豐富了情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ǘ、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4時,先出示世界地圖,并提出問題。上學生看世界地圖觀察、判斷,然后給出條件并使學生明確,要比較陸地面積和海洋面積的大小,只要比較這兩個分數就行了,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說方法,說結果,說理由,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方法,明確通分母分數比較的方法。在教學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再比較一下”,然后老師提出問題,上下兩行分數相比較,有什么不同點,怎樣比較同分子分數,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做一做,然后匯報方法結果。

  2:教學例5時,在例4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較大小呢,課件出示例5,提出問題,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的含量比較高,明確只要比較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好了,接著引導學生明白這兩個分數的特點。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匯報時,有的同學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比較,有的同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或同分子分數進行比較,之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方法,并說明理由,然后明確為了便于分數相加減,所以我們來學習把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此時引導公分母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有什么數做公分母,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最后引導學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通分的意義,概念和方法,板書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先觀察,根據分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課堂小結。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是直觀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完成教材75頁第1題,接著鞏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頁第2、3、5題,最后是通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完成75頁第4、6題,練習題的設計從淺到深,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總結。

  (四)評價與反思

  整節課,我通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圖導入,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數學說課稿 篇15

  一、教材分析

 。ㄒ唬┍竟澱n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中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內容,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ǘ┱n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梯形的判定及應用

 。ㄈ┙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五種基本輔助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攀箤W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圃诮鉀Q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ㄋ模┙虒W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成三個層次:

  1、掌握梯形的定義,認識梯形的其他相關概念;

  2、熟練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

  3、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于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為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為:努力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突破——以學生主體觀念突破教師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突破課堂中心、以學生主體參與突破講解中心、以學生主體經驗突破書本中心、以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突破考試中心。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設計了如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采用“引、動、導、探”教學法,實施“二、四、六”教學模式,即兩個探究層次、四個教學環節、六步教學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后。

  三、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做、思、問、辯、議”的五步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信紙

  五、教學程序:

  共有六步

 。ㄒ唬┣榫骋l

  (二)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ㄈ┥罨

 。ㄋ模┻w移運用

 。ㄎ澹┫到y概括

  (六)布置作業,拓展思維

  這六步教學程序在教案中都詳細介紹了,我只把教學的主線和總的設計意圖說一說。

  在前三個環節我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紙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發現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并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華,借助于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里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里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里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于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里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并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六、有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布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后填寫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七、教學預測:

  本節課內容較多尤其是輔助線的幾種作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部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作出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16

  一.教材分析

 。ㄕf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數與形是數學的兩大組成部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而數軸是數形結合的高度統一。數軸是新人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再介紹的。通過數軸的學習可加深學生對有理數概念的理解,并為后面引出相反數、絕對值的概念,學習有理數大小比較、有理數運算法則、平面直角坐標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剛步入中學校門的七年級學生,此階段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還是較容易出現理解局限的問題。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技能:

  1、理解數軸概念,會畫數軸。

  2、知道如何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能說出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的點所表示的數,知道任何一個有理數在數軸上都有唯一的點與之對應。

  B、數學思考:

  1、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數軸概念。

  2、通過數軸概念的學習,初步體會對應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C、解決問題:會利用數軸解決有關問題。

  D、情感態度:通過數軸的學習,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進而初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重點、難點(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我確定為:數軸的概念。

  因為:只要數軸概念真正理解了,畫數軸、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等也就容易了。

  本節課教學難點我確定為: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數軸概念。

  因為:七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剛開始萌芽。

  教有教法,學有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下面談談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五.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1、教法: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學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為新課標和新理念認為,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基于本節課的特點:課堂教學采用了“情境—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著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根據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貫徹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確定本節課主要采用啟發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里,積極參與,互相討論,一步步地掌握數軸的概念,并通過練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軸概念,從而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

  通過課件演示,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并派代表發言。教師耐心引導、分析、講解和提問,并及時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肯定與評議,從而突出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形象。

  2、學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告訴學生,學習數學不是簡單模仿、機械操練,而是探究學習、發現學習、研究學習、合作學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學準備

  老師:要充分備課,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教具

  學生:要認真預習,準備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學過程分析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思維的主戰場。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ㄒ唬、復習舊知

  通過對已知知識的回顧復習,使學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識。

 。ǘ、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為了使學生明白數與形的對應關系,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美妙之處,我設計了:

  觀察溫度計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數與形的對應關系,為學習數軸概念埋下伏筆。

  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溫度計分小組討論觀察,共同發現數與形的對應關系。

  接下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在一條東西方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隨后我提出問題:“怎樣用數簡明地表示這些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學生小組討論后再派代表回答)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們認識到:考慮東西方向的馬路上一些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關系,既要考慮距離,又要考慮方向,從而需要用正負數描述。

  前面幾個活動之后,學生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體會,為此我讓學生:

  再次觀察所畫情境圖、溫度計

  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將其抽象成一條直線。

  這樣,就把正數、0和負數用一條直線上點表示出來。

 。ㄈ、學習概念,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觀察、比較,我引出了新課:

  1)學習數軸的概念

  我先進行講解:

  一般地,在數學中人們用畫圖的方式把數“直觀化”。通常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當然這條直線必須滿足以下三點要求:

  (1)在直線上任取一個點表示數0,這個點叫做原點。

  (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或上)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為正方向。

 。3)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個點。

  再畫數軸

  師生共同歸納畫數軸的步驟,要求學生獨立畫出數軸,并互相交流,老師巡堂并參與交流使學生弄清如何畫數軸。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畫數軸,交流和反思,使學生真正掌握數軸的概念。

  3)在數軸上表示右邊各數:

  4)指出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

  下一個活動,填空:數軸上表示-2的點在原點的()邊,距原點的距()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邊,距原點的距離是()

  通過填空,老師引導學生做出課本第12頁的歸納

  設計意圖: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歸納出數軸上的點的特征,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從具體的數到字母表示的數)能力

  課堂練習:

  1)課本第12頁的練習1、2題

  2)強化練習:

 。1)在數軸上標出到原點的距離小于3的整數。

 。2)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的整數。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數軸的概念;強化練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用數軸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什么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如何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

  1)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

  2)畫數軸的步驟:

  1.畫直線;

  2.在直線上取一點作為原點;

  3.確定正方向,并用箭頭表示;

  4.根據需要選取適當單位長度。

  作業:課本第17頁習題1.2第2題;學生用書同步訓練

  設計意圖:通過適量的練習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還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多做同步訓練。

  八、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我通過五個活動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數學說課稿 篇1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1課時《比的認識》。整個流程我分五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說教材

  《比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材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為今后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并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

  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2)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的過程,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其中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以及會求比值是本節課的重點,而難點是聯系分數與除法,正確理解比的意義。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預設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說教法學法

  如何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

  基于這樣的思考本課我主要采用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具體來說就是:課前給學生提供學案進行預習,課堂上先小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還存在的疑問整理出來,老師把這些問題歸納匯總后,按照知識的內在聯系把這些問題先后呈現出來,在全班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老師給予恰當的點撥,在給學生解疑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深層次,另外,在練習中應用聯系生活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了學生數學意識,和數感。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激勵評價法,在學生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現有獨特見解的,都給予激勵的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我努力滲透給學生積極自學、認真聽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學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后在進行交流,這樣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四、說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步驟,我分別概括以:

 。ㄒ唬、課前預習,學案導學。

  我在上節課就布置給學生一份學案,讓學生依據學案的預習任務,看書并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這份學案是這樣設計的:

  1、閱讀課本第50頁。(了解知識的全貌)

  2、思考:

 、俦鹊囊饬x指的是什么?比的讀、寫法怎樣?比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比的后項可以是任何數嗎?比號怎樣規范書寫?

  ②比與分數、除法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③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比?

 、鼙群捅戎涤惺裁绰撓岛蛥^別?

  課前預習,可以把課堂中一些只需淺層思維的探究活動,提前完成,這樣既為課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時間,同時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目標指向會更明確。這樣真正實現“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提高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意識,事實證明,這對“主體性高效課堂”的實現,。對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ǘ、質疑問難,小組交流。

  學生預習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關注到學生的起點?學生預習了,課該怎么上?怎樣找準切入點,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基于這樣的思考,我的教學策略是:

  由小組長組織,小組之間逐個問題進行交流,把解決和沒有解決的問題都標注出來,老師通過有選擇性地參與不同程度學習小組的討論,整理出共性的問題:①比的意義理解只停留在淺層的文字定義上,沒有把握其本質;②比與分數、除法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③比和比值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前一個問題正好是本課的難點,后兩個問題是本課的難點。對此,我的教學預設是分三個層次突破難點:

  第一層感悟:學生通過預習P50教材,知道把相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所得的圖形才會和原圖相像,使學生對“比”有了一些體驗;(這種體驗通過自學可以達到),第二層感悟:理解路程與時間、總價與數量的關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學生對于相除關系就可以用“比”表示。這個地方理解是不夠到位的,因此,教學的切入點就定在這里:

  首先,要求學生在填完表格的基礎上,列出在填表過程中使用的算式,并指名匯報,師給予板書:路程÷時間=速度,40÷2=20,45÷3=15,總價÷數量=單價:15÷3=5,9÷2=4.5,12÷3=4,板書時,老師有意把除號用彩色筆凸顯,并把算式中的除號對齊。

  然后,老師指出,像這些式子中,兩個數量或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如路程÷時間=速度可以說成:路程比時間等于速度,誰能用”比”再說一個算式,指名兩位同學匯報后,同桌再選幾個算式說一說。到此,學生對“比”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不夠深入。因此,教師接著安排第三個層次:

  (三)、獨立練習,當堂達標。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有經過操作,才能內化成技能,練習題的設計,必須在保證一定量的前提下,著重于質的研究,要使學生悟出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1、基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題。

  2、開放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圓的半徑是2厘米,----------?你能寫出幾個相關的比。

  3、拓展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甲是乙的2倍,乙是丙的,求甲:乙:丙=()

  這樣,分層練習,因材施教,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生吃得飽,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ㄋ模、布置作業,課后延伸。

  1、布置下次課的預習任務。(略)

 、、什么是商不變的規律?什么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什么是最簡分數?什么是最簡比?

 、凇⒄麛怠⒎謹、小數的比分別怎樣化簡?

  2、練習冊

  數學說課稿 篇1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xx》一課。

  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一下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作用及前后聯系。

  《xx》為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從知識體系上分析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后學習體積單位的進率和推導各種立體圖形體積計算公式打下基礎。

  教材由問題直接引出,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活動,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為主要手段,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計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間觀念、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在操作與討論中逐步加深對xx的認識,掌握xx。)。其突出特點就是緊密聯系生活,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的是演繹推理(由抽象到具體)的設計思路。

  二、下面我對學生進行一下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xx,對于xx已有初步的感知,并掌握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相關體積與體積單位的知識,為本節課打下了必備的知識基礎。經歷幾年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等活動,具備初步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經驗。通過課前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但并不知道體積公式的由來,所以本節課重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究驗證,經歷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對新知已有初步的感知,但對于————卻很難區分和理解,這說明學生對新知的認識還停留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怎樣把生活的經驗上升到數學的抽象層面,體會———的思想,成為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且能正確計算、運用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猜想——探究——驗證——歸納”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小組活動中培養觀察、比較、操作、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進一步發展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3、通過情境創設和具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互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成功與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欲望。

  教學重點: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靈活運用。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接下來再從教、學法上談談:

  教法:根據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通過猜想—探究—驗證—歸納這一教學方式,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并巧用多媒體課件和電子白板,利用學生參與度較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提問設疑法、問題解決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面向全體,充分開發學生潛能,調動積極性,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輔以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回歸實際。

  學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睂W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因此,本節課學生通過猜測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實踐操作法、體驗感悟法(觀察、比較、發現、交流)等學法來獲得知識,發展空間觀念(思維和能力),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快樂。

  四、主要教學過程:

  秉承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創設情境,激趣感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訓練,鞏固提高——質疑反思,總結評價來實現教學目標。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

 。ㄒ唬﹦撛O情境,激趣感知。

  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和發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我出示——主題圖,從“”問題出發,先引導學生復習了———的知識,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舊知中尋找新知的生長點,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引導學生猜想,如果把——換成——-,你會計算嗎?追問像這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該怎樣算呢?揭示出本課的課題。目的是讓學生帶著疑問、興趣進入探究,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具體生活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ǘ┖献鹘涣,探索新知。

  在探究階段,我設計了“猜想——探究——驗證——歸納”四個環節!安孪搿奔ぐl學生探究興趣;“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驗證”為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歸納”便于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下面我分5步,重點說一下“探究”這個環節:

  第(1)步:使學生領悟一個物體體積的本質內涵。

  我首先出示一組由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圖形,并讓學生說出它們的體積。追問:它們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為什么體積卻不相同呢?然后再出示一組,學生說出體積后追問:這些立體圖形的形狀各不相同,體積為什么都相等呢?這兩個問題的拋出,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進一步領悟到物體體積的本質內涵:一個物體體積的大小,取決于這個物體所包含的體積單位的個數。

  第(2)步:探究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首先用我準備的12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然后在表格中記錄它們的長、寬、高。(課件出示)思考并討論:

 。1)你拼成的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多少?

 。2)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匯總數據發現規律。長方體體積確實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系,即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研究事物的關系要有數據,這樣的設計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3)步:再次驗證,歸納計算公式。

  在上一環節之后我提出驗證要求:是不是這個公式對所有的長方體都適用?學生選擇不同個數的小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進行驗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反饋交流,然后歸納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及字母表達式。我借助課件動態演示,引導學生運用“每行的個數×行數×層數”得出長方體的體積,并將其與長、寬、高建立聯系,“每3行的個數”即“長”,“行數”即“寬”,“層數”即高。從而理解長方體體積用“長×寬×高”來計算的原理。這樣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4)步:推導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課件動態演示)長方體變成正方體的過程,通過類比遷移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體會演繹推理的思想

  第(5)步:理解公式,并歸納通用公式。

  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中的“長×寬”就是它的底面積,則體積為“底面積×高”(借助課件直觀演示);正方體體積體積計算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就是它的底面積,而另一條棱長也可以看作是正方體的高,則體積也為“底面積×高”(借助課件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歸納出通用公式。

  總結: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辯論說理,經歷“猜想——探究——驗證——歸納”的過程后,對自己探究出來的結論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徹。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孩子們更是學會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在說辯討論中掌握了知識。

 。ㄈ┥罨柧殻柟烫岣摺

  對于這部分內容,我安排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進一步鞏固。

  1、求出下列圖形的體積。

  本題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利用公式直接計算,第二層次是靈活運用通用公式,關鍵是引導學生找準底面對應的高(借助課件動態演示)。練習一使孩子們充分感知了()的基本特征,進一步加深對()的認識。

  2、解決營養液的體積問題。

 。ㄕn件出示營養液)怎么求營養液的體積?你有什么好辦法?引導學生運用本節課的所學來解決問題(課件動態演示營養液倒入容器的過程),此時制造認知沖突,使學生明確:要求體積,需要測量水的高度,而不是知道容器的高度。通過找出學生身邊熟悉的問題讓他們來解決,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應用意識。

  練習二是對學習內容的鞏固,更是升華。

  3、辨析。

 。1)體積相等的兩個長方體,它們的長、寬、高也一定相等。

 。2)將3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都變大了。

  (3)棱長為6分米的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相等。

  通過辨析的設計,進一步夯實所學知識。練習三在練習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對知識進行升華。

  鞏固練習隨著問題的逐一呈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靈活選擇方法,是對認知結構不斷的構建、重組、內化、升華。在知情交融的過程中,掌握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達到三維立體目標的和諧統一。

 。ㄋ模┵|疑反思,總結評價

  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交流本堂課的收獲和感想;接著由學生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特別是對數學思想的體現,并針對大家的交流情況及突出的課堂表現作概述性評價。這樣的安排主要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領會學習方法,獲得經驗。

  板書設計:

  力求重點突出,簡潔明了。

  作業的布置: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主,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經歷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以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并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有機結合。

  數學說課稿 篇19

  各位領導和教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資料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并集》,下頭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為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并。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后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并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并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系;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并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并集的概念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范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著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采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下頭我重點說一說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

  經過實例:學校舉辦了排球賽,08小教(2)56名同學中有12名同學參賽,之后又舉辦了田徑賽,這個班有20名同學參賽。已知兩項都參賽的有6名同學。兩項比賽中,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同學沒有參加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到達這樣三個層次:

  層次一:發現要求沒有參加比賽的人數,首先應當算出參加比賽的人數,并且明白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2+20-6,而不是12+20,因為有6人既參加排球賽又參加田徑賽。

  層次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的觀點再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設

  利用Venn圖來表示集合A,B,C.發現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層次三:引導學生發現集合C的元素的構成與集合A,B的元素的關系。學生能夠發現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參加排球比賽又參加田徑比賽的同學構成的,更進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屬于集合A的元素又屬于集合B的元素構成的。

  經過對三個層次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第二環節:最終抽象、歸納出交集的文字敘述的定義。

  定義給出后,讓學生利用數學符號語言寫出的集合表示。充分體現使用集合語言,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資料。

  第三環節:經過兩個例子鞏固定義。

  例1是較為簡單的不用動筆,同學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須動筆計算的,并且還要經過數軸輔助解決,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經過這兩個例子的解決,使學生不僅僅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體現出了數學的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環節:最終對交集進行再認識,并利用Venn圖歸納、總結出交集的性質。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只是引導著,學生是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應當準備預案。

  第五環節:經過綜合性較強的例子進一步鞏固定義和性質。

  這樣的五個環節不僅僅充分研究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并且為學生和教師的進取活動供給了空間和可能。更印證了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

  交集的定義、性質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義、性質就順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并且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交集、并集的定義、性質研究完了以后,設計"感受理解、思考運用、拓展探究"三個不一樣層次的練習題進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同時要研究到不一樣水平,不一樣興趣學生的學習需要。

  小結應先由學生總結,然后教師強調兩點:一是交集與并集的區別與聯系;二是對本節課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又要關注它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的評價,以及在過程中華表現出來的與人合作的態度,表達與交流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作業、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資料,多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2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乘除》這一章與七年級《有理數的運算》中冪的乘方,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律和《代數式》的內容聯系緊密,是這兩章內容的拓展和延續。而冪的乘方是該章第二節的內容,它是繼同底數冪乘法的又一種冪的運算。從數的相應運算入手,類比過渡到式的運算,從中探索、歸納式的運算法則,使新的運算規律自然而然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識之中,使原有的知識得到擴充、發展。在這里,用同底數冪乘法的知識探索發現冪乘方運算的規律,冪乘方運算的規律又是下一個新規律探索的基礎,學習層次得到不斷提高。

  2、學情分析

 。1)說已有知識經驗

  學生是在同數冪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冪的乘方,為此進行本節課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些知識經驗創設教學情境。

 。2)說學習方法和技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好本節課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充分利用具體數字的相應運算,再到一般字母,通過觀察、類比、自主探索規律,通過合作交流、小組討論探索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說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新課標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尤其關注那些膽子小、能力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敢于質疑,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整個探索活動中;而對那些平時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要求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合作探索中養成爭鳴、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使各類學生都有所收獲、提高和發展。

  3、教材重難點

  重點:冪的乘方的推導及應用。

  難點:區別冪的乘方運算中指數運算與同底數冪的乘法運算中的不同。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以培養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興趣為根本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對教材的分析,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類比、歸納、猜想、證明,經歷探索冪的乘方法則的發生過程。

 。2)掌握冪乘方法則。

 。3)會運用法則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學習的反思能力。

  ⑵體會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轉化的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通過老師的及時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鑒于初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數學活動能力和經驗型的抽象邏輯能力,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為指導,主要采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與同伴交流各自的發現,然后歸納其中的規律,獲得新的認識,同時體驗規律的探索過程。

  學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目的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過程,主動建構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材處理

  1、通過正方形桌面邊長為81cm,即34cm,求其面積從而引出問題,讓學生感受冪的乘方運算也是來源于生活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兩種運算的區別和應用,特補充例2和改錯題。

  3、獲取新知后,設計一個以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智力玩具魔方為背景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再次體會冪乘方的自然應用。

  4、課外作業中補充一道極限挑戰,是用冪乘方運算的逆運算來解決的,有一定的難度。既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又能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更高的發展,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02-22

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模板07-13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02-13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20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6

數學活動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8

數學樂園說課稿06-27

數學統計說課稿06-26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