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并摘抄優美的詞句。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美麗,物種繁多,物產豐富。并學習作者怎樣把種類繁多,活動有趣寫具體的方法。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科普知識性美文。課文以生動有趣、準確形象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神奇美麗的海底世界。
教學對象
三年級學生接觸計算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們不再象低年級兒童那樣滿足于觀賞一些美麗的圖片,而是渴望自己操作計算機,由于學生是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個體,有著不同的體驗,感悟語言文字有著鮮明的個性。于是我尊重學生的個性,安排了“課文”“階梯練習”“知識宮”“討論”等模塊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學習,使之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教學方法
說演結合,加強口語表達能力:通過當小導游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然后自主評價,來喚起學生內心的表達沖動,使他們的語言如涓涓細流,在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潺潺流淌,呼之欲出。同桌演練、集體演練,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說、演的機會,培養了每個學生的口語表達的能力。
情境創設法:古希臘學者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主動地、積極地去學。
自主探究式學習: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讀書,主動融入閱讀情境,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四肢五官,要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彩虹,要讓他們“走出”課堂,“跳出”文本內容,愉悅地進入自我學習中,豐富自身感受,從而自覺地運用語言,積累語言。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馳聘想象,極大地滿足了學生抒發內心情感的需要,又迎合了學生之間的精神交往的需要;既使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了結合,又實現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不斷超越。
觀事物的聯系,充分感覺語言的形象美,音韻美,在學習中通過單行朗讀,整篇誦讀,學生從對具體單一的畫面理解,
教學過程
(課文學習與課件資源緊密結合,其中有三個模塊是亮點:“課文”“階段練習”“討論”)
一、利用媒體,引入揭題。
1、在“導入”模塊中,用播放影音錄像的方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生動自然的引入新課。
2、創設情境:“小導游培訓”:讓孩子們乘坐“魔力方舟”進行海底探秘。回來后正是錄用。激發孩子們極大的學習熱情。
二、運用網絡,探究學習。
1、讓孩子們兩人一組、三人一組組成學習合作小組,進行自主學習。
2、在“課文”模塊中,有課文內容、影像圖標、聲音圖標、圖片按鈕、名詞解釋等等內容,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性地進行學習。
三、進入題庫,自主練習。
1、在“階段練習”模塊中,設計了基礎題、跳一跳、新挑戰,三個分層階段練習,可以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2、檢測過關的學生可以直接進入下一模塊的學習,還沒過關的學生可以回到“課文”模塊繼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學習。
四、瀏覽資源,拓展延伸。
在“知識宮”模塊中,設計了“電影”“圖片”“故事”“友情鏈接”四塊內容。學生不僅可以瀏覽到大量的教學資料,還能通過友情鏈接直接到英特網上遨游。
五、網上交流,實時反饋。
在“討論”模塊中,學生能提出不懂的問題,也可以為他人作答,還能跟老師請教。真正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體現了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優越性。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主要了解情緒的多樣性、多變性及不良情緒的危害性。掌握適當表達和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是第五課《做情緒的主人》的教學重點之一。由于小學三年級學生情緒發展具有較大的情境性、不穩定性和易變性等特點,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因而引導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課以三年級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為主線,以學生情緒輔導為主要內容,通過情景體驗、游戲活動、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的系列輔導活動,增強學生情緒調控能力,使他們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教材的處理:
教科書就是老師"教"和學生"學"的課本。以往的教科書,通常以老師"教"的角度編寫,故稱"教本";這套《健康教育》課本主要是從學生"學"的角度編寫的,可以稱作"學本"."學本"的意思,是在老師的組織和幫助下,學生自己學。因此,本教材主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學習小組討論,最終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得出結論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運用多媒體教學手設置情景段、游戲多種教學形式,進行直觀教學、興趣教學。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1.了解情緒的多樣性、多變性及不良情緒的危害。讓學生認識到調節情緒的重要性,使其面對情緒問題時有調節的愿望,做情緒的主人,自覺培養態度樂觀、興趣廣泛等良好的情緒品質。
●過程與方法:以學習材料為載體,組織發動學生以小組討論等形式,探討擺脫不良情緒的方法,聯系實際由小組內部討論進而擴大為全班同學交流探討,師生共同總結調節情緒的方法。在討論交流和游戲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知識與技能:掌握適當表達、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做一個活潑、開朗、快樂的小學生。
三、說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多種情緒,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性,把握好情緒。自然地引導學生掌握適當表達、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
理由:由于小學三年級學生情緒發展具有較大的情境性、不穩定性和易變性等特點。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緒,因而引導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是十分有重要的。
四、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積極探索與主動思維。
2、情景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設置情景段,實現直觀教學、興趣教學。
3、比賽激勵法:結合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比賽,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向上的精神,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4、游戲體驗法:運用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五、說學法
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擬將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閱讀發現法:這是學習間接知識的有效方法,教材中某些好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學習小組討論,最終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2、合作學習探究法: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們能相互交流,各抒已見,充分發揮團體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
3、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及時歸納,并加以正確引導,進一步強化思想認知。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作了如下教學過程的設計:
● 導入新課
游戲:幸運數字
【設計意圖】 讓學生親身體驗同一件事不同的情緒變化,初步了解情緒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課題。
●推進新課
(一) 心靈體驗 ( 動畫討論)
欣賞《貓和老鼠》的片斷,觀察貓的情緒變化。
【設計意圖】 通過欣賞動畫片,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進一步加強對情緒的多樣性、多變性地認識。
(二)心靈透視
1、小組交流:良好情緒和不良情緒分別對自己的影響
2、欣賞圖片:良好情緒和不良情緒對他人的影響
3、小組討論:解除不良情緒的方法
【設計意圖】 在學生對于情緒有一定的認識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良好情緒和不良情緒對自己或他人的影響,以及不良情緒的危害,讓學生認識到調節情緒的重要性,使其面對情緒問題有調節的愿望,做情緒的主人,從而激發學生思考有效調控不良情緒的方法。
通過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得出不良情緒的危害及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增強培養態度樂觀、興趣廣泛等優良情緒品質自覺性。使學生自發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突出本框重點)
(三)心靈火花
1、放飛煩惱,快樂自己
回想一下,你最近比較心煩的一件事情,自己選擇一種排除煩惱的方法,把它寫在紙上,把自己的煩惱紙折疊成紙飛機。放飛煩惱,快樂自己。
2、總結延伸
用兒歌來結束活動,兒歌大意:情緒就像氣象臺,喜怒哀樂變得快。生氣時,笑一笑,煩惱事,講出來。緊張時,靜一靜,傷心時,想得開。樂觀向上有自信,學習生活添光彩。
最后隨著《歌聲與微笑》一起,把所有的煩惱拋開,祝愿同學們永遠快快樂樂!(在音樂中結束)
【設計意圖】 通過放飛煩惱活動,在鞏固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的同時,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改變態度,擁有積極的情緒,做一個開朗、快樂的小學生。最后用兒歌結束活動,啟發學生思考,升華情感,鞏固已學知識。
總之,本節課我根據新課改理念和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以認知發展為主線,情意發展為內容,交往互動為呈現形式,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相交與垂直 (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1-23頁)
2、教材的編排意圖及地位、作用:
(1)、編排意圖是通過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創造能力。
(2)、地位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直線、角以及平行的基礎上展開的,以引出相交與垂直的概念。在平面幾何的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4、教學重點:
(1)、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2)、畫垂線,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問題。
5、教學難點: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6、①教學準備:課件,長方體框架一個、三角板一套。②學具準備:三角板一套、一張長方形紙。
二、學生分析:
1、 學生的認知背景分析。《相交與垂直》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直線、角以及平行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學習幾何圖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但也覺得比較陌生,受圖形空間觀念和動手技能的影響,有部分學生學起來還感到吃力,動手操作靈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 學生應掌握的基本學習方法。
⑴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⑵使學生學會手、口、腦、眼并用,善于通過有序觀察、歸納、總結理解新知的方法。
⑶通過匯報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學理念:
首先,力求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以教學內容為基準,提供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創設一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其次,以學生發展為本,采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第三,在實踐應用知識上,充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這一思想。
四、教學流程:
本節課教學分五個層次進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知道相交。
1、請同學們觀察我們的教室,在教室里有沒有互相平行的線呢?再看這里的兩條線,它們互相平行嗎?(不平行,它們相交了。)
2、引入課題: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相交的線,相交的兩條直線會組成角,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與相交有關。(板書:相交與垂直)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小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實踐探究,建立概念,認識 "互相垂直"
1、兩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動手玩玩嗎?(要求)同桌合作擺小棒,把兩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擺出來。 然后匯報
2、剛才許多同學說了自己的擺法。擺成銳角和鈍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斷出來。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斷不夠精確,你有什么方法證明自己擺的角是直角嗎?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書的角去比……)。
3、老師用兩條直線代替小棒,表示出你們擺的直角(課件出示)。在直角上還要標上直角符號"┐".
這三組直線都相交成什么角?(板書:成直角)它是由幾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板書:兩條直線相交)
像這樣,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4、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都有一個交點,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用字母O表示垂足)
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關鍵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5、質疑:對于互相垂直你們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嗎?"互相"是什么意思?
師舉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說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須有另一根小棒與它垂直
6、我們以圖①為例,為了區別它們,在直線上取一點。我們不能說線段OA是垂直的。
應該是OA垂直于OB,還可以說OB也垂直于OA.記作:OA⊥OB
7、(出示長方體鐵框架)誰能說說長方體的哪些邊是互相垂直的?(兩三名學生說)
打開電腦找到這個立體圖形,同桌互相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玩中學,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說一說等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
(三)、學生動手嘗試,
1、折一折,加深認識"互相垂直"
(1)、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請同學們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每組折線畫出來,便于區分。
(2)、 怎樣驗證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互相垂直。
2、畫一畫,畫垂線
師指導畫垂線的兩種情況:一是過直線上的一點畫一條與這直線垂直的直線;一是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與這直線垂直的直線。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的新知識,又體驗到數學的基本實用性。
3、做中得
(1)、綜合練習(出示課件)
判斷對錯。(用手勢來表示)
① 兩條直線相交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
② 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
③ 下面圖中的AC線段最短。( )
(2)、實踐應用
完成教科書23頁小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通過小實驗讓學生體會點與線段之間垂直線段最短。
(四)、再次觀察教室,發現教室里互相垂直現象到處都是。
師小結:互相垂直是一種很常見,又很實用的現象,在我們周圍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同學們想親自驗證一下我們身邊的互相垂直現象嗎?請同學們在課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測量,并把結果記錄在紙上。
〖設計意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跨越了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真正培養了學生應用意識,合作意識和研究能力。
(五)、歸納整理,概括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學得高興嗎?說說你學會了什么?(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全課總結有利于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難點、注意點,加深對互相垂直的理解、鞏固、記憶,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神奇的石頭》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藝術課本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大自然的贈禮”中課題一的教學內容,本課主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審美的眼光重新審視、欣賞身邊常見的小石頭,感受他們的質樸、自然之美和形態之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由淺至深地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表現,發展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在教學時則圍繞著石頭的自然美,對于石頭的想象、石頭的傳說和對石頭的創作等進行展開。因此,本課的教學主要是在石頭上的添畫創作。根據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賞心悅析身邊平凡的石頭,了解石頭的相關知識。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利用石頭的不同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美術創作,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藝術活動,感受石頭的神奇、質樸、自然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不同的石頭,體會石頭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石頭的形狀、質地、顏色等特征進行再創造,使平凡的石頭變為藝術品。
教學用具:一些小石頭,水粉顏料等。
二、說學情
本課內容主要針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四年級學生進行教學。
我們學校是一所鄉鎮小學,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藍天白云、山川河流、紅花綠葉等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為農村的孩子發現美、欣賞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頭隨處可見。而小孩子們天性喜歡玩耍,漂亮奇怪的石頭形象亦是他們的玩具。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神奇的石頭畫是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的想象能力、發現能力,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是先要啟發學生想象。在課堂中,教師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學生看各種千奇百怪的石頭照片,照片中的石頭具有明顯的特性,學生進行想象沒有多大的困難。初嘗想象樂趣的學生這時一定會對著自己的石頭進行聯想,進行討論,進行探究,課的進行也就順理成章了。
美術的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最忌諱學生作業只有一種模式,一種風格。解決好想象的問題后,就要解決好如何繪畫的問題。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思考創作,從構圖、涂色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
2、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本課中要做到使學生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學習觀察、體驗、探究、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我,則是一個引導者。使學生的創造力在不知不覺中被挖掘、被激發。
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學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課的開始以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為導入,歌聲委婉悠長極富感染力,點題和導入一箭雙雕,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想象空間。“石頭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這樣問。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播放出神奇的石頭圖片使得這個懸念瞬息即破。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板書課題)
播放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問:從歌曲中你聽到了什么?生: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我的預設是:學生能注意到這句話,因為對石頭本來就充滿著好奇,本來就是自己喜愛的物品,會唱歌的石頭則能深深地吸引著他們,讓他們由好奇進而想象。接下來的教學就變得順理成章,熒屏出示五張圖片,用以說明神奇的石頭會唱歌。
世界上最大的石頭:座落在澳大利亞的艾爾斯石,純天然的,高出地面348米,長3000米,因為它的大而聞名于世。
利智復活島石像:特大的石頭,奇怪的人物,是神秘的石頭。
古埃及金字塔:石頭建筑,規模宏大、數量之多被世人驚嘆為奇跡。
海南三亞鹿回頭:我省本土雕塑家林毓豪的雕塑作品。具有海南特色,黎族風情傳說色彩的雕刻。
海南南天一柱:座落在我國三亞著名的天涯海角,一塊最南端的名石。
石頭,自然界中最為普通的東西,在人們的創造和想象中,卻散發出神奇的色彩。今天我們就來體驗神奇的石頭。
2、探究學習,了解石頭。
熒屏出示幾張圖片,讓學生比較、觀察、合作、探究,說說喜歡那一塊?
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一石一木都有美,一山一水都有情。”“美源于發現,更源于創造。”
(1)了解石頭,初選石頭(板書)
圖片欣賞的優點是選材容易,可以選取很多典型的例子,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但是藝術實踐必須建立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上,親身體驗是藝術實踐的重要環節。了解石頭就是從玩石頭和鑒賞石頭開始的。
師:老師帶了很多石頭,仔細觀察,哪些石頭你認為比較好看?
學生選石頭。
選擇自己喜歡的石頭,從帶有玩耍性質的辨別中開始接觸石頭,并加以自己的理由,這也是進行藝術創造的前提。
(2)觀察石頭,展開想象。(板書)
老師講一個旅游趣事。今年,老師到廣西參觀一個溶洞,導游指著一塊塊大石頭,說這是一只老虎,那是一位放牛娃……老師對這些石頭贊嘆不已。同學們也來說說,自己手里面的這些石頭都像些什么?
生:葡萄、蘑菇……
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從旁引導。
師: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讓石頭更加形象?
生:畫、雕刻……
師:今天我們就用畫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石頭,使它們更加形象化。
看到石頭,我們展開了想象,這是創作的源泉。
(3)教師引導,學生創作
引導學生以手里的石頭為基礎,展開想象,然后創作。
3、訓練技能、拓展延伸
1)欣賞、討論、探究(板書)
教師提供一組圖片,拓展學生的創作思路。讓學生進行欣賞、討論、探究。
2)作業
利用手上的石頭想象創作一副神奇的石頭畫。
3)評價——個性展現
(1)教師將學生作品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輸入電腦。
(2)展示。學生介紹自己作品的創意。
(3)教師小結。
(4)延伸——知識拓展
關于石頭的話題有許多,它的瑰偉、它的堅定、它無言的奉獻,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可體悟,生活是美好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積,高山需要千千萬萬的一枚枚石頭,才能巍巍壯麗。同學們,假如你是一顆小石頭,你想做怎樣的石頭呢?課后寫寫自己想說的話,在下節課交流。下節課我們將學習“課題二《藏在石頭里的畫》”
五、說板書設計
神奇的石頭畫
選石頭
外形 色彩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學理念
我將在本節的教學中持續保持“創設情境,重現知識的形成進程;增強互動,調動學生的探知熱忱”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給學生發明參與課堂的機遇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位置,將知識與技巧真正的內化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
二、說教材
(一)膠體這節課在教材中的位置及作用
通過研討教材發明,膠體的知識與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有所不同,它研討的不是某種物資所特有的性質,而是物質的聚集狀態的變更表示出的特有性質,所以知識方面與第一、二冊教材接洽不大,是對初中教材中“溶液、濁液”知識的深刻與延長。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察看、研討物質的新視角,是較為生疏的范疇。本節課將通過摸索出膠體、分散系的概念、特征、根本性質,為第2節課“膠體的性質及應用”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請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聯合本節課的特色,及本著在學習進程中施展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有效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為動身點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懂得膠體及疏散系的概念,明白膠體與其它疏散系的區別;初步學會利用丁達爾效應來辨別膠體和溶液。
(2)通過演示培育學生的察看才能、動手才能,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進程與方式
全部授課過程主要通過由已知知識對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識;通過創設問題、探究性試驗來突破重點、難點,將知識解構,幫助學生了解。 3、感情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設問、探究過程,不但要培育學生合作、進取、求實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式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力。錘煉學生利用有關知識方式,剖析解決一些實際化學問題的技能。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點設定為:膠體的定義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膠體的實質及相干特性如“滲析”“丁達爾現象”則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
我通過展現實物,創設問題和對照試驗將重點分散,緊扣“微粒半徑大小”來理解兩個重要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類比遷移的辦法將難點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學情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著“以人為本”的方針,聯合任課班學生的特色,如:學生對化學科目充斥興致,一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較好,擅長把握課堂重點,肯學習。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毛 系的概念,明白膠體與其它疏散系的區別;初步學會利用丁達爾效應來辨別膠體和溶液。 (2)通過演示培育學生的察看才能、動手才能,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進程與方式
全部授課過程主要通過由已知知識對照剖析,引出未知知識;通過創設問題、探究性試驗來突破重點、難點,將知識解構,贊助學生懂得。 3、感情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設問、探究過程,不但要培育學生合作、進取、求實的精良品德,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式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力。錘煉學生利用有關知識方式,剖析解決一些實際化學問題的技能。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重點設定為:膠體的定義和分散系的概念。 而膠體的實質及相干特性如“滲析”“丁達爾現象”則是學生懂得上的難點。
我通過展現實物,創設問題和對照試驗將重點分散,緊扣“微粒半徑大小”來理解兩個重要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類比遷移的辦法將難點知識直觀化,形象化以有利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
利用圖片、實物引課,聯合課件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微觀世界直觀化;借助創設問題、探究實驗的情勢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手腦齊動,知識、能力、感情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教導。所以,我設定的教法主要有:
1. 情境激學法2.探究實驗促學法 3.CAI輔助教學法 4.歸納、演繹法 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
1.實驗探究法2.歸納演繹法 兩種化學科重要的學習辦法來獲得新知,錘煉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結合以上我對膠體這節課的認識和針對學生狀況制訂的學習目標、辦法,我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的部署教學環節。
通過展現硫酸銅溶液,沙子與水震動后的懸濁液,色拉油與水震蕩后的乳濁液,提出第一個問題:三種液體的區別是什么?直觀的引誘學生溫習初中化學中“溶液、濁液”的相干知識,贊助學生回想、歸納溶液、濁液的特色;再進一步提問:三種液體的雷同點,從“混雜物”角度切入本節課第一個重點概念—分散系,并展開學習;然后再通過問題:溶液與濁液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從分散質粒子的大小范疇相區別,也為下面對膠體的學習埋下伏筆。
接下來,立即緊扣“分散質粒子的半徑范疇”提出問題:“有沒有微粒半徑介于1—100nm之間的分散系呢?”來展開分組實驗,讓學生來制備Fe(OH)3膠體和Fe(OH)3沉淀, AgI膠體和AgI沉淀,通過對照兩者的差異讓學生真實感受膠體的特點,非常自然的導出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問題:膠體的概念,并從本質上,即微粒半徑范疇回扣前提,讓學生對溶液、膠體、濁液的認識形成系統,歸納理解。
由于膠體知識與前面知識的相對獨立性,造成了膠體性質理解上的難點。在這里,我又設置了一些問題,來總硬朗驗,分散難點,先讓學生依據實驗現象比較膠體與沉淀的區別,讓學生領會膠體的“較均一性、較穩固性”的特點;再對膠體、溶液進行光照實驗來比較,啟示學生用物理原理解釋丁達爾現象,讓學生理解這一檢驗膠體的簡易方法;接下來類比生涯中的“張網捕魚”問題,借助“網眼與魚的大小關系”的宏觀問題引導學生剖析“分別各種不同半徑的微粒”問題,這樣,就將學生思維自然地率領到膠體這節課的第四個重點知識,即膠體的滲析實驗上。
在這個實驗中,要充足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錘煉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將實驗設置成老師給出實驗藥品、儀器(淀粉膠體,氯化鈉溶液,碘水,硝酸銀溶液,濾紙,半透膜),創設問題設置實驗目的(如何驗證溶液中的離子與膠體微粒的半徑差別?),通過學生分組研究,自行設計實驗計劃并親手實驗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鍛煉了用化學知識結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再通過設問:如何分別、提純膠體,從理論上對滲析原理給以高度總結,幫助學生明白重點。
在剩下的時光里,與學生一起歸納膠體的相關知識,收拾板書,并通過板書來對本節課的重點、
要點加以強調、體現。側重在分散系、分散系類型,膠體概念,丁達爾現象,滲析原理上總結、進步,造就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晉升能力。然后,總結膠體的分類,舉例闡明液溶膠、固溶膠和睦溶膠,再讓學生列舉身邊的膠體,接洽實際,讓知識走近學生的身邊。最后,回扣引課內容,UFO事件,實際上就是太陽光照耀到云這種氣溶膠上形成的丁達耳現象,培養學生用科學的視角看世界,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諦的準確的世界觀。
同時,在本環節中再搭配恰當的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將知識鞏固、夯實。 以上就是我對膠體這節課的理解與想法。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程導入:
情景Ⅰ:展示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NaOH溶液,并現場制備Fe(OH)3懸濁液,觀察它們的顏色、狀態,比較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新課感知:
在創設教學情景中師生互動,從情景Ⅰ中引出分散系、分散質、分散劑三個概念及溶液與濁液的初步比較。 一、分散系
分散系:由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質: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質叫做分散質。 分散劑:另一種物質叫做分散劑。
433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它們的外觀特征沒有明顯的區別,均為有色、透明的液體。
實驗演示:這時請一位學生用手電筒分別照射裝有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Fe(OH)3膠體的燒杯的側面,結果發現在裝有Fe(OH)3膠體的燒杯中形成一條光亮的“通路”,而CuSO4溶液、FeCl3飽和溶液卻沒有,這時老師及時總結,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Fe(OH)3實為膠體。從而引出膠體的概念。
設問:溶液能透過濾紙,濁液不能,膠體是否能透過濾紙? 補充上述表格。
設問:溶液和膠體都能通過濾紙,那么這兩者又如何分離?
師生共同觀看滲析實驗的動畫,并根據實驗結果,請學生及時小結完善上述表格。
情景Ⅲ:展示Fe(OH)3膠體、Fe(OH)3懸濁液、AgI膠體、AgI懸濁液
設問:Fe(OH)3膠體與Fe(OH)3懸濁液、AgI膠體與AgI懸濁液中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實際只相差一點,膠體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小于100nm,懸濁液中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于100nm,如何來制取膠體,而不能使它們變成沉淀?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實驗設計的初步方案。在教師的提示下,不斷修正和完善實驗方案,并請學生操作實驗來驗證實驗方案的正確性。
△
三、膠體的制備
1、 水解法制備Fe(OH)3膠體:FeCl3 +3H2O === Fe(OH)3(膠體)+3HCl 2、 復分解反應制備AgI膠體:AgNO3 + KI == AgI(膠體)+KNO3
(教師強調書寫制備膠體化學方程式注意的事項,再補充其它制備膠體的方法。) 3、物理法:直接分散-----制淀粉膠體、制蛋白質膠體
研磨-----制豆漿
總結并投影:
氣溶膠:云、煙、霧等 溶液
液溶膠(常見膠體):Fe(OH)3膠體、
按分散劑形態 AgI膠體、硅酸膠體等
分散質混合 固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等 膠體 分散系
組成
分散劑分子膠體:淀粉溶液、蛋白質溶液等
按分散質
集合粒子膠體:Fe(OH)3膠體、硅酸膠體等
濁液
課堂練習:
1、FeCl3溶液與Fe(OH)3膠體具有的共同性質是( )
A.分散質顆粒直徑都在1~100nm之間 B.能透過半透膜 C.加熱蒸干,灼燒后都有Fe2O3生成 D.呈紅褐色 2、下列屬分散系,而且是膠體的是( ) A.在KI溶液中加入過量的AgNO3溶液,邊滴邊振蕩 B.在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NO3稀溶液,邊滴邊振蕩
C.將蔗糖放入水中并振蕩 D.將花生油放入水中并振蕩
3、下列物質分離的方法中,依據粒子大小不同進行分離的是( ) A.分餾 B.過濾 C.升華 D.滲析
4、將淀粉溶液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紙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動的溫水中,經相當長一段時間后,取袋內液體分別與碘水、新制Cu(OH)2懸濁液(加熱)、濃硝酸(微熱)作用,其現象依次是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詩《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并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饒,堅持奮斗,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新詩很有吸引力,在小學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格律詩,這首新詩語言美,富有節奏韻律,會給學生們一個全新的感受,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對形成學生的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積極和深刻的影響。教師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牢牢把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迸出思維的火花,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培養樂于探究的學習習慣。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的能力目標定為:
1、初步了解詩歌常識,反復朗讀,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積累癡想、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等詞語,學會運用;
3、學習象征的手法。根據新課標要求: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我把本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定為:
1、學會朗讀、品味詩歌語言;
2、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感悟詩歌;
3、領會詩中“山”、“海”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人生,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2、樹立正確的理想,積極樂觀的生活,實現人生價值。
(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是:新課標中強調了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要求“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反復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本詩的難點是: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新課標要求初中學生在閱讀時能夠了解常用的寫作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為此我特確定本課的關鍵點是:理解文中“山”與“海”的象征意義。
二、生情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于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征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四、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導入課文。
(聯系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里,同學們會想些什么呢?引發學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 )
2、出示學習目標。
3、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4、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山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么分為兩節? )
5、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6、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梁,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
7、布置作業。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獲表達成文字。)
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美版小學美術第五冊的第5課《自行車的故事》。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這五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初步設計。
一、首先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自行車的故事》這課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本課選擇各種各樣的自行車為表現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在學習中感受美、創造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以自行車為教學主線,訓練學生選擇、運用資料的能力。讓學生在自行車的造型、功能演變中,了解自行車除了具有實用價值以外,還具有審美價值,感受工業設計的發展。 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自行車的結構和款式,感受自行車的設計美,設計“個性化的自行車”,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現力和創新精神。 本課為2課時,今天我說的是第1課時。
這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的想象力是極為活躍的,他們可以盡情的去發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表現自己腦海中的事物。
因此,我根據教材特點同時結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學齡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認知目標:學生能夠初步認識、了解自行車的演變過程,自行車的造型特點和功能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對自行車的繪畫、設計,提高造型表現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工業設計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明確了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于:學畫自行車。難點是:如何完成個性化的設計。在本節課的教學準備上,教師要:課件,各種繪畫材料。學生要準備:各種繪畫筆,顏料等。
二、說教法
針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天真浪漫,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想方設法讓學生進入角色,成為教學中的主角。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啟發談話法、觀察比較法、演示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交替使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學到基本技能以及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說學法
關于學法的選擇上,我本著 “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用討論,交流,比較等學習方法來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說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設想對實現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作用,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實踐訓練為主線這樣的原則,確立了本課的教學流程:首先激趣導入新課,接著第二環節引導探究新知,然后讓學生動手實踐,再對學生作業進行交流展評,最后是小結延伸。
首先來講講第一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是關鍵。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出示一模型自行車的一小部分,讓學生猜猜是什么,如果學生猜不出,再逐步露出模型自行車的其他部分,最后猜出自行車。然后我這樣引題:自行車是大家熟知的一種代步工具,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剛才老師的這兩自行車是我一個朋友送的,他經營了一家自行車制造廠,這回想生產一批先進的自行車,課就是沒有特別好的設計稿,想請同學們幫幫忙,你們愿意嗎?在學生肯定的回答中,我揭示了課題《自行車的故事》。(這一環節通過猜自行車導入,設置懸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有設計了為自行車廠長設計自行車的任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下一環節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引導探究,在揭示課題后,我帶領學生觀看了自行車廠長的珍藏庫,里面珍藏了各種各樣的自行車,課件出示有早期的自行車和現代的自行車,兒童的自行車和成人的自行車,比賽的自行車和休閑的自行車等等,讓學生對比欣賞,說說你喜歡哪輛自行車?他們的款式有什么不同?自行車又大致有哪幾部分?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小結:自行車它的種類很多,作用也不同,一般由車輪、車座、車身、車把、車鈴組成。(板書自行車的組成)。(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分析各種自行車的圖片,讓學生對比分析,說出不同之處,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欣賞了各種自行車后我問學生:會騎自行車的同學舉手?這時肯定有大批孩子舉手了,我接著問:這么多人會騎自行車,那你們知道為什么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在行駛的時候不會倒嗎?學生討論回答,我通過課件講解自行車在行駛的時候不倒的原理。在學生觀看完之后,我又出示幾張新穎自行車的圖片,問:這些自行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接著引導想象,如果你是一名設計師,你能設計出什么樣獨特的自行車呢?你設計的自行車可以在哪里行駛,需要添加什么裝置?除了行駛功能還有什么功能?這里我主要引導學生從造型和功能上進行想象。在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又說,朋友送了我這么精致的一輛模型,我也想送她一份設計稿,接著我便進行了示范畫,還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我的設計理念。我通過改變自行車的造型和添加自行車的功能來設計,我把自行車安裝了飛行器,遇到塞車的時候可以隨時起飛。畫好之后我讓學生說說我畫的自行車的獨特之處。最后總結板書(造型獨特、功能齊全)(設計意圖:這里我通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讓他們真正融入到美術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我的示范也為學生的創作打開了思路,激起他們的創作欲望。于是我進入了下一環節:動手實踐。)
(三)動手實踐。在學生動手之前,我先引導學生欣賞同齡人作品。并讓學生去發現這些作品哪里特別美?學生回答后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課件彈出廠長的一句話:感謝同學們的熱心幫忙,不過我廠這次自行車的設計是有要求的:要求功能奇特,造型美觀。我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同時,還播放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創造。在指導學生繪畫時,我會走進孩子們,親切地和他們共同交流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此環節的設計意圖:首先我通過讓學生欣賞作品,使學生們在欣賞中獲得了新方法、新思路!接著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大膽構思,自由表現, 為了給學生創設氛圍,我在創作的過程中播放音樂,使學生入情入境。)
(四)交流展評。在作品展示這一環節中,學生完成作品后,我就讓學生把作品貼在展示欄中,讓學生說說最喜歡誰的作品,為什么?并和自己的作品比一比,各自的優點是什么?不足在哪里?(通過比較,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我再作點評,肯定表揚一些好的作品,對一些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充分尊重學生的創作成果。)
(五)小結延伸。在本課最后一個環節中我先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課堂小結。接著延伸到,其實我們還可以用身邊各種不同的材料來設計創作自行車。這里我用課件展示其他形式的作品。最后我總結:其實美是要靠我們去創造的,只要你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就能創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多種形式的藝術創作,拓寬學生的眼界,認識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并進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五、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說說本課的板書設計。板書是為了課堂服務的,是教學思路與教學內容的直觀展現。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設計分三部分:課題 主要內容 和展示區。總之,本課從新課標出發,從學生實際入手。力求做到導課體現一個“趣”字,授課體現一個“活”字,評價體現一個“巧”字。我相信這節課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謝謝。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于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整理和復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活動內容分為制作實驗用具、體會杠桿原理、體會反比例關系三個部分組成。教與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比例知識的鞏固,而且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有利于學生對反比例關系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分析動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2、學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六年級學生屬于小學高年級學段,學生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上升到科學的層面。為此,重視有趣的平衡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左邊的棋子數乘刻度數等于右邊的棋子數乘上刻度數,初步感知杠桿原理。同時發現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系,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系的理解。
3、教學目標
⑴通過生活中平衡現象的實驗,體會所學的比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⑵通過實驗尋求規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抽象概括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體會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
體會杠桿原理,加深對反比例關系的理解。
5、教學難點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這部分內容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因此,教學時,可采用動手操作、直觀發現、探究概括、應用升華等措施進行教學,使學生體會到右邊刻度數增大,棋子數反而減少;刻度數減小,棋子數反而增大的規律,真正對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系的理解。
三、說學法
由于學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維上存在著差異,有的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善于邏輯推理,有的善于動手操作,綜合考慮,本課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人人學習到有價值的數學。
四、說教程
㈠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談話引思。同學們,玩蹺蹺板時,怎樣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剛才同學們的交流,實際上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個活動的名稱就是有趣的平衡。(板書課題)
[意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讓學生從熟悉的玩蹺蹺板活動中產生疑問,引出新知,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動,探索規律
1、感知平衡現象
投影:教師出示蹺蹺板、天平等圖片。
提問:①這幾幅圖都共同反應了一種什么樣的現象?你是怎么知道的?②這里的平衡與什么有關?
追問:質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標準呢?
[意圖: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現象,提出質疑,激發了學生探究、實踐、驗證的欲望。]
2、實驗探索規律
⑴活動要求。在動手之前,一要明確活動每一步的任務和要求;二是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活動步驟合作活動;三是活動時要邊動手邊思考:與前面學習的哪方面知識有聯系?怎樣應用我們學習的知識來更好地完成這個活動?
[意圖:活動之前,先提出活動要求,這樣讓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更強,活動更規范有序,從而增強活動的效果。]
⑵實踐探索
實驗活動一:
談話思考:活動的第一個步驟做什么?
觀察回答:課件出示第114頁第一幅圖。
教師小結:一要注意竹竿粗細均勻;二要選好中點;三要從中點向左右兩邊,每隔8厘米做一個刻度記錄,盡量相等。
小組活動:按上述要求操作,檢驗是否平衡。
[意圖:通過圖片來反映活動,學生看得比較具體,同時通過觀察、分析、操作,為活動的準確性奠定了基礎。]
實驗活動二:
提問思考:①如果兩個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討論交流:先在小組內互相討論,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組活動:動手驗證交流觀點的正確性。
左右兩邊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樣多,就能保證平衡;當左右兩邊棋子同樣多時,杠桿中點兩邊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證平衡。
[意圖: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在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拴繩的那個中點是支點,當支點兩邊等距離的物體質量相同的時候,竹竿保持平衡。]
實驗活動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邊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②如果左邊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熱門】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相關文章:
學校語文熱門說課稿11-03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小學語文熱門課程說課稿11-03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05-23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05-07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合集8篇03-22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熱門】橋教案模板合集四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