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范文集合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一、縱橫聯系,說教材
【教材分析】《鄉下人家》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教學目標】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
2、過程與方法:采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方式展開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能隨文章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教學難點是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二、突顯主體,說學情
【學情分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與過程,但此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身邊的景物不太關注。課文中的平凡景物、普通場面,他們司空見慣,覺得平凡無奇,不能深入體味文中的意境。
三、促進發展,說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學法、目標導學法、以讀代講法;學法為自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讀寫結合法。
四、發散思維,說過程
(一)誦讀經典,導入課文(5分鐘)
學生背誦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導入課文,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將經典誦讀中的田園風光古詩詞與《鄉下人家》這篇課文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后面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初讀課文,感知畫面(10分鐘)
新課標提出學生在閱讀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出示了以下學習提示: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想一想,鄉下人家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寫出你的感受。你從文字中發現了幾幅畫面?用筆在書中作批注。
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匯報交流
1、中心句、感受(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2、交流從文中看到的畫面(瓜藤攀檐圖、鮮花輪綻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文章的中心句,疏理課文描寫了哪些生活場景,意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景(17分鐘)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又出示了如下學習提示:
學習提示: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找出自己認為描寫得最美的一處風景美美地讀一讀,并說說你們喜歡的理由。
學生合作交流,品讀感悟,教師隨機點撥或評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四)、聯系實際,拓展畫面(8分鐘)
欣賞鄉村風光圖片,讓學生在“誦”“寫”“畫”“唱”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示我們的鄉村生活。
(設計意圖)將學生閱讀的視角引向課外,投注進自己生活的世界。既鞏固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又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鳴。
五、突出重點,說板書
瓜藤攀檐圖
鮮花輪綻圖
21、鄉下人家 雨后春筍圖
(獨特 迷人) 雞鴨覓食圖
院落晚餐圖
月夜睡夢圖
整個板書簡潔明了,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課文的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回顧課堂,說反思
1、以讀為本,在“讀”中感知、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時重點引導他們以讀為本,在讀中思、讀中品,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2、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環境
在這節課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學習;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現鄉村生活,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3、沒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
于永正老師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教師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評價,沒能很好的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我想如果能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評價相結合,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
說課稿 篇2
說課人:張永剛 工作單位:西南岔學校
課 型:新授 學 科:音樂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人音版的第14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鱒魚鋼琴五重奏》,是一首經典的國外具有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室內樂作品,對于學生接觸、認識優秀的國外音樂作品,認識變奏曲式,了解外國音樂家,培養學生對于室內樂的鑒賞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鱒魚鋼琴五重奏》是由舒伯特創作的一首變奏曲,充分運用音色、速度、力度、調性、節奏等對主題進行變化,細膩地再現了故事情節,形象而生動。
主題:小提琴的演奏舒緩,小鱒魚的生活平靜、悠閑。
第一次變奏:鋼琴在高音區主奏主題,弦樂器的襯托,表現河水的清澈透明,小鱒魚的活潑、愉快。
第二次變奏:中提琴演奏主題,鋼琴與之遙相呼應,小提琴以六連音的和聲華彩來伴奏,描繪小鱒魚在清澈透明的河水中悠然自得地嬉戲的情景,“我”的心情也受了感染。
第三次變奏:大提琴、低音提琴深沉的音色,鋼琴快速、激烈的音響都預示著危險即將出現;但龐大的主題音樂與快速的伴奏襯托出
鱒魚的單純、無辜。
第四次變奏:音樂色調突然變暗,鋼琴地六連音的反復,小提琴、中提琴與之相呼應,大提琴、低音提琴則奏出裝飾的低音部,音樂更顯得緊張不安,示意漁夫無情地闖入小鱒魚愉快、美好的生活,使小鱒魚遭遇不幸。
第五次變奏:主題由大提琴奏出,其他樂器伴奏。音樂充滿了惋惜和嘆息,表現出作者對鱒魚不幸遭遇的同情。
結束段:活潑、輕快地小快板,主題旋律再次出現,在小提琴、大提琴上輪流演奏,鋼琴聲部也再現出歌曲《鱒魚》的半奏音型,與開頭相呼應。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變奏曲式,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
難點: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理解音樂的基本內涵。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聆聽《鱒魚》第四樂章時,能分辨各種提琴的音色。初步了解變奏曲式,變奏手法等相關音樂知識,能夠熟悉《鱒魚五重奏》的主題旋律,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體驗、觀察、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去獲得對變奏曲式和變奏方式的了解,對作品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的認知,對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的體驗,從而較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聆聽、欣賞活動,對西方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感興趣愿意了解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說學情
1、能力基礎:七年級學生在認知方面,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歸納能力,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較快,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較強。
2、知識基礎:學生有過一些簡單的欣賞經驗,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樂要素,但是對這類古典音樂作品接觸很少理解起來也有不小的困難。
三、說教法:
1、講授法:對每一個變奏主題進行講解,引導學生逐步了解變奏的作用
2、引導法:通過欣賞歌曲《鱒魚》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故事情節,情感內涵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1、體驗法:聆聽歌曲,了解音樂作品的故事情節,對作品有個感性的認知。
2、探究法:教學中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法:通過合作和溝通,是學生開闊思路,提高解決問題
的能力。
五、說教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讓學生在屏幕上觀看《鱒魚》歌詞并聆聽《鱒魚》這首歌曲,了解這首歌曲的講述內容,并熟悉歌曲的主旋律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講授:
講解《鋼琴五重奏》的作者和創作背景,作曲家舒伯特根據詩人舒巴爾特的詩《鱒魚》,創作了聲樂作品《鱒魚》,旋律輕松、活潑,頓音記號和連續四個十六分音符的多處運用,形象地表現了鱒魚在水中的靈巧形態。《鱒魚鋼琴五重奏》是一首變奏曲,充分運用音色、速度、力度、調性、節奏等對主題進行變化,細膩地再現了故事情節,形象而生動。本節課只聽他的第四樂章。帶問題聆聽,這首鋼琴五重奏和剛才聽的那首《鱒魚》歌曲有什么不同。
3、欣賞鋼琴五重奏《鱒魚》。
完整聆聽:
1、師:同學們,舒伯特還創作了一首《鱒魚》鋼琴五重奏,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的第四樂章。邊聽邊思考兩個問題:主題出現了幾次?有哪些樂器在演奏?討論并回答
2、認識變奏曲式。在學生關于主題出現了幾次的討論中,發現主題雖然共出現7次,但它們跑來跑去、變來變去的。有了這個發現,老師把音樂的結構寫出(主題 + 出現五次+ 結尾),并簡單介紹變奏和變奏曲式。
3、認識鋼琴五重奏。復聽樂曲,老師介紹鋼琴五重奏,使學生認識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鋼琴五件樂器演奏。出示表示作品故事情節的圖片并讓學生通過音樂將圖片按正確順序排列。
意圖:完整聆聽時,通過兩個問題和手勢示意,使學生思想高度集中,在初步聆聽、討論中,認識鋼琴五重奏和變奏曲式。
分段聆聽:
1、看誰耳朵靈。 以音色分小組,第一小組代表鋼琴;第二小組代表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小組代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學生從5個變奏的樂段中挑選樂段聽,要求在欣賞的過程中,當聽到你們組代表的樂器出現,就請舉手表示,主題在哪個樂器組,就請該組把手舉過頭頂,看誰的耳朵最靈敏。
2、找變化。在變奏樂段的音色聽辯后,老師請學生對這一變奏樂段和原來的主題進行對比欣賞,要求聽出主題的變化在哪里?(音色、節奏、調性、速度、力度等)
六、課堂過程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設計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讓學生自己找不同。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體驗能力,學會自主探索。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i u ü》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部分漢語拼音的第二課。本課配有1幅大圖和3幅小圖,大圖是配合教學的情境圖。圖上畫有螞蟻、烏龜和魚三種小動物,在圖中相應的位置上出現了i u ü 三個拼音字母,畫面情境是:烏龜馱著螞蟻過河,魚兒“鼓掌”相迎,既夸獎烏龜樂于幫助他人,又贊揚小螞蟻善于開動腦筋。另3插圖分別位于單韻母i u ü的左面或者右面,是這三個單韻母的表音表形圖。左上一幅畫的是螞蟻,在這幅圖中,主要突出了它的身子和頭部,可以幫助學生認讀i 的音和形;中右一幅畫的是烏龜,突出了烏龜側面背甲的邊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讀記憶u的音和形;左下一幅畫的是金魚,在這一幅畫中,主要是突出了金魚的頭部輪廓和兩個大眼睛,可以幫助學生認讀記憶ü的音和形。3幅插圖都以粗壯的線條和濃重的色彩有意的夸張表示3個字母的形體,意在強化學生的注意和記憶。
(2)教學重、難點音。
根據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教學漢語拼音《i u ü》時,我把引導學生“讀準i u ü三個單韻母的音,認清字形”為學習重點,引導學生學會“i u ü”三個單韻母的四聲,會讀出帶調韻母的音為難點,關鍵要指導學生讀準二三聲的音。
(3)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小學低年級的具體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制定了以下幾條教學目標:
1、學會“i u ü”3個單韻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學會“i u ü”3個單韻母的四聲,能正確熟練地讀出帶調韻母的音。
下面就第一課時為例,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情境教學法
陶行知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親”,教師只有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想法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并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教學本課時,我就通過生動優美的語言,豐富多彩的圖片、簡筆畫及做游戲等多種途徑,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新的知識。
三、說學法
(1)觀察法
本課配有多幅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發現圖與字母之間的聯系,達到認讀記憶音和形的目的。
(2)自學嘗試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完各字母的讀音后,我就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學各字母的書寫格式以及筆畫順序,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斷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
1、抽讀字母卡片
2、聽寫a o e
(2)學習單韻母的讀音和寫法
1、指導觀察情境圖
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圖上畫了哪些動物?它們正在干什么?螞蟻為什么坐在烏龜的背上?小魚會說什么?(運用質疑的方法,引入新課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想象,隨意說,然后教師再小結圖意。)
2、教學語境歌:(小螞蟻,要過河,烏龜伯伯把它馱,魚兒見了笑呵呵。)同時通過談話,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學生懂得別人在有困難時,我們要主動幫助。
3、教學i u ü
①教學i的讀音出示螞蟻圖及i,告訴學生:“蟻”是第三聲,如果把它改為第一聲,讀音就有點像i了,接著運用示范讀、跟讀、齊讀、“開火車”讀等方式鞏固i的讀音。
②教學i的書寫
指導學生看螞蟻圖,指名說“i”像什么?(i的一豎像螞蟻的身子,一點像螞蟻的頭)學生邊回答,我邊用簡筆畫演示筆畫順序,并教學兒歌(一只螞蟻iii)幫助學生記憶字母的形。接下來我便讓學生自行觀察i 在四線三格中的位置并說出筆畫順序,然后再運用范寫、生書空練習、描紅等方式加深學生對i 的認知。
③運用同樣的方法教學u ü
(3)鞏固練習
在鞏固練習中,我一共安排了兩項:
1、通過玩“開火車”的游戲,抽讀字母卡片。
2、練習書寫
(4)布置作業
說課稿 篇4
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統計圖表,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通過計算了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凈增加數之間的關系,理解由于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通過圖片、資料等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初步學會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背景。初步掌握搜集各國家資料的方法,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尊重各國家風俗習慣的良好情感。
3、通過閱讀地理圖表,分析數據,了解亞洲各國家間經濟發展的差異。
4、通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進一步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理解由于不同國家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差別很大,所以文化、經濟也有很大不同,對各區域間的差異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結構分析
就一個區域而言,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發生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區域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特點,大都有這個區域自然環境的烙印。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割裂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相反這二者之間的聯系才是本章的教學重點。
就本節而言,教科書劃分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差異”三個部分,主要體現的是區域之間的差異。第一部分著重講述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后兩部分重點體現了亞洲內部的差異。緊緊抓住“差異”這條主線才能將本節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此外,教材還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圖表和數據,這也是人文環境研究的重要手段,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資料、總結規律的能力。
內容點析
1、人口眾多是亞洲的一個顯著的人文特點,所以將人口問題作為人文環境的開始。圖6.13是為了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可以和上一節的圖6.3進行對比。這兩幅圖都是統計圖,圖6.3是堆積圖,不但清楚地表示出了各數據項的排序,還形象地表示出了各數據項的數值;圖6.13是一幅扇型百分比統計圖,雖然沒有數據項的數值,但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各數據項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這兩種統計圖在地理學中都是常用的。
2、研究人口的另一重點是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在上冊書中對于這一專題已經有所論述,在本冊教材中是進一步加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教材中沒有過多地出現形象化的資料,而是用聯系框圖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認識。其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兩只手”和“一張口”的關系,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辯證關系,人類社會才能順利的發展和進步。
3、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對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理解。文字、語言、史記、風俗、習慣、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中所討論的大都是學生容易理解的文化,如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等。文化的形成有著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同時各民族的文化又處在不斷的交匯和融合之中。
4、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將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位于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于寒冷的地區,也沒有過于炎熱的地區;從降水來看沒有極度干旱的沙漠地區,也沒有極度濕潤的雨林地區;從地形來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這一切都是巧合嗎?不,這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5、圖6.17主要是為了配合活動1填寫表格,仍然強調的是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6、關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內容相當豐富。應鼓勵學生獨立搜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對資料加以總結并與同學進行交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過程。很多教師對于這樣的活動并不重視,更多是流于形式,然而這正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時機。地理事物浩如煙海,光靠記憶能夠背下來多少?我們必須教會學生到哪里去尋找地理資料,如何看懂地理資料,如何從資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并把成果展現出來。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媒體(如網絡查詢),并將成果制作成網頁或計算機演示文稿。對于條件有限的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室)的作用,讓學生學會基本的圖書檢索技能。
7、不同的國家由于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圖6.18就是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也是不同的。新加坡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從轉口貿易發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業,再到金融業和旅游業。近年來隨著科教事業的發展,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高科技產業中心。韓國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轉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學工業化,再發展到80年代的“技術立國”戰略。沙特阿拉伯雖然國民生產總值不低,但其主要經濟來源于石油出口,國內的其他工業部門并不發達。
8、第一產業即是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等部門。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產業部門。各洲、各國的農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來說,發達國家農業人口比重低,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比重高。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筑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二產業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業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的3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尤其是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以來,世界第三產業有了迅猛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貿易、金融業、旅游業等在經濟發達國家的比重已經很大,在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迅速增加。
教學建議
本節是學習區域人文環境的第一節,與上一節一樣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一方面認識亞洲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學會對某一區域人文環境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新課引入】
1、復習引入。提問復習上一節所學習的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征,轉折過渡“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2、搜集亞洲不同民族的服飾(事物或照片),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請同學們猜一猜穿著這些服飾的民族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個區域。以單衣、薄裙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居住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熱帶地區;以白色織物裹蓋全身的人們,應分布于太陽輻射極為強烈的西亞地區;以各式長袍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分布在氣溫年較差較大的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以皮衣皮靴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用這樣一個“猜猜看”引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切入了本節課的主題──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1、學生在上冊教材中已經學習過人口問題的一些基本知識,在社會上通過人口宣傳也有所接觸,所以可以從提問引入。問題可以從學生身邊開始:我國剛剛進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在這次人口普查中我國的人口總數是多少?也可以從一些基本概念入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呢?人口密度是怎么回事?或者從人口分布的密集區開始:還記得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分布特別稠密?再由這些問題引入本小節的學習。
2、人口數字每年都會有變動,所以不必要求學生記背,但應通過讀圖理解亞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
3、從圖6.14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哪些位于亞洲,進一步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多?組織討論時應注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地理圖表也可以是文字,同時應提示學生可以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等角度去分析。
4、讀圖6.15完成活動1。前兩項活動比較簡單,按人口數的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第(3)項活動的計算比較復雜,首先用20xx年的世界總人口數60.55億,乘以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1.3%,所得0.79億為20xx年世界的凈增人口數。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20xx年亞洲凈增人口數為0.52億。再用0.52除以0.79,所得0.66乘以100人,得66人,也就是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66人在亞洲。
5、為了總結以上活動可以提問學生,“我們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你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嗎?”提示學生計算亞洲的平均人口密度。
6、“人口眾多”會對資源和環境帶來什么問題呢?這個問題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活動2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完成聯系框圖的填充,正確答案如下:
在填充完成的同時,應讓學生結合所給材料說明,結構圖中各個箭頭所代表的含義。同時應提出思考問題,“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提示學生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最后鼓勵學生自己繪制出良性循環的結構圖。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多樣的地域文化】
1、文化的概念過于復雜,不必介紹給學生,可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即可。本小節的重點是這些文化現象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2、讀圖6.17完成活動1。這個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完成,將全班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完成一個。不僅僅是簡單地填出標號,而應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總結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現象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緊密關系。
3、活動2可以采取如下的形式,在學生課下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扮演亞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紹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也可以用游戲的形式,一個組介紹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其他組猜猜這個民族分布在亞洲的什么地方。總之,應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經濟發展差異】
1、讀圖6.18完成活動1。這個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體驗亞洲各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圖中所示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于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約是尼泊爾的154倍。由此可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能夠反映出亞洲各國的經濟差距是巨大的。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圖中所給出的14個亞洲國家中排第9位,處于中等偏下的地位。
2、關于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形成原因,教材中只對典型國家作了分析。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材料,選取一些典型案例,說明各國經濟發展的道路是不一樣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
3、讀圖6.19完成活動2。圖6.19是一幅具有三軸坐標系的統計圖表,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教材中的三個問題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的。日本(A)可以說是一個范例,既給了在坐標系中的位置,也給了具體的數據,指導學生通過日本的數據認識這個坐標系。韓國和印度是讀圖填數據:韓國的大致比例為第一產業5%,第二產業44%,第三產業51%;印度比例大致為第一產業28%,第二產業26%,第三產業46%;泰國和緬甸是讀數據填圖,難度最大。最后根據表6.1中數據進行分析,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也就是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惟一標準,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 臟》下面,就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 等方面說說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課的內容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人體心臟的位置。
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
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
(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系復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于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 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是比較抽象和復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那么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么心臟有什么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了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后,通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后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后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后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通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后,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著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布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么特殊的結構?通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于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于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系,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么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系: 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
倒流。這樣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復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通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著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么?”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后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于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節課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學生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畫風》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講讀課文主要講了李衛、丹丹、小藝一起畫畫兒時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誰能畫風”。是小藝首先動腦筋想出了辦法,最后還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變化描繪出了風的樣子。本課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要勤于觀察生活,遇到問題要動腦筋、善于合作、敢于創新。
(一)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熟讀課文后,結合班級實際,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讓學生知道課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出風的。并通過讀文理解句意。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際和查找有關資料了解風的特點、作用和種類,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和理解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
(3)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風,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拓展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3、語感目標
通過情感朗讀,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體會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聰明機智。
4、德育滲透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懂得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并且學生會勤于觀察生活、遇事動腦、善于合作、敢于創新的精神。
(二)設重點為: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和不斷創新的意識。
定難點為:培養學生動腦想像能力,激發熱愛大自然、勇于求知的興趣。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議論紛紛、主動學習、書聲朗朗四線并進。《畫風》一課,對于課文中的詞語、句子的理解比較淺顯,學生很容易通過朗讀自己體會,重點僅在于讓學生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樣動腦筋畫風的,以及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和不斷創新的意識。故而我在這堂課中主要選用自主學習、讀書體會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先自己讀書找疑→然后,小組內互相質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匯報交流”的方式學習課文,以及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體會課文;最后,讓學生大膽思維:你還可以怎樣畫風,并放手讓學生自己參與的方式。這一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更深,效果更好。在動手、動嘴、動腦中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進行了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為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有利條件,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三、說學法
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領悟”是我教學這堂課文的真正目的。根據教材和我班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讓學生用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達到營造主動、互動、合作和生動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智慧。
四、說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的具體運用
小學生如同棵棵春苗,需要春風細雨才能拔節競長。課堂里應當春意盎然,可不能寒霜似劍。要消除壓抑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凝固、沉郁的氣氛,換回滿園春色。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作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把他們的潛能很巧妙地牽引出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和氛圍,讓學生能動地學起來。只要學生能讀懂的就不要去講;只要學生能夠自己領悟的就不要再去分析,不分析怎么辦?變老師的分析為學生進行扎實的、生動的、有效的語言實踐、能力體現和思維的有效發散,以此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據此,在《畫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增強主體意識、教學法意識、訓練意識,著眼于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扎實有序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教學結構
《畫風》第二課時的教學結構從總體上分為四大環節:⑴猜謎語導入新課。通過猜謎語激趣從而自然的引入課題。⑵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設計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內容。根據修訂版大綱精神,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的主要區別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二年級下半學期已經掌握了一些自學方法,讀書的遍數要多,要求一步步地提高,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培養了獨立閱讀能力。⑶自主學習,讀書體會。通過讓學生“先自己讀書找疑→然后,小組內互相質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匯報交流”的方式學習課文,這一設計在自學環節中學生已經能做到正確、流利。對學生小組內質疑、解疑,從課文中找相關語句的方式,學生能自己解決課文,理解到李衛、丹丹在小藝的啟發下由不會畫風到畫風的經過,再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分角色對讀、老師引讀)體會課文,從而為最后一個環節(即拓展)打下堅實的基礎。⑷拓展。讓學生說說還可以怎樣畫風,并讓其將風畫出來,最后上講臺將自己的畫展示給大家看,并將其中的內容描述給大家聽。這一設計體現了修訂版大綱的精神,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說與畫的歡樂氣氛中受到教育,進行了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重、難點的處理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第三、四個環節的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創作畫風的方法,自由發揮他們各自體會的情感,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展示學生勞動成果,將學生的語言積累轉化為語言運用,讓學生用眼去觀察、用腦去思考、用心去體會、用語言來表達、用手去創造。
(三)美語體驗、培養語感
朗讀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的情感與文章的內容達到共鳴,使他們的心態化入言語特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方式的情感朗讀(分角色讀、引讀),使學生體會到李衛、丹丹是如何在小藝的啟發下由不會畫風到會畫風的經過,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以實現培養語感的目標。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學內容和學情: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教材中習作內容的表述是“世上最愛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寫出你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寫作能力,可以寫出完整的習作,但內容表達總是不夠具體,顯得空洞,表達不出真情實感來。
二、說教學目標:
本次習作練習需要兩個課時,我在這里說的是第一課時的習作教學設計。結合單元課文學習內容和寫法的引導,第一課時著重落實指導習作,初步完成表現父母愛的具體事例的重點片段。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寫作水平,本課時我擬定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小結表現人物品質和特點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在習作中怎樣能使事例更加具體、生動。
2、引領學生感悟生活中溫暖的母愛與深深的父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習作,能寫出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學會溝通,學會理解。
三、說教法
為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說、學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有效地完成這次的習作任務,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激趣法:通過談話和圖片展示,以及對例文修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寫作欲望。
2、點撥法: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適當點撥、誘導。幫學生指出、歸納細節描寫的多種方法,以及引導怎樣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完成這次寫作任務,我將采用以下幾種學生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法:教師盡量少說,大量讓學生說,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氛圍。
2、互說互評法:學生講好的故事,無論句、段、篇,哪怕是一個詞,教師也要及時予以表揚鼓勵。
3、學生修改法:說中改、評中改,提高學生口頭修改作文能力,在交流中進一步錘煉自己的語言,提高自己的寫作表達技巧。
五、說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通過單元主題內容的回顧,揭示本次習作是表達“父母的愛”為主題內容的。
(二)寫作方法指導。寫作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還得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先展示一篇不太成功的習作,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重要性。然后閱讀回顧本單元學習的細節描寫的句子,體悟描寫的方法。最后讓學生對這篇習作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暢談父母的愛、交流心聲。從“你的爸爸有沒有像例文中這樣的?”引出話題,自由交流自己和父母相處的一件小事、一個瞬間,表達出我們內心最想和父母說的話。再結合生活中父母愛的圖片,來觸動孩子們心底最深、最濃的親情。拓寬了學生對愛的認知,激發出他們內心對父母的溫情,增進對父母的理解和愛意,更激發出他們想要表達出自己真情實感的欲望。
(四)學生自由習作。時間關系,要求學生只寫出與父母相處一兩件具體的事例,注意通過細節描寫來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五)習作片段展示、作簡要講評。只要孩子們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有具體的事例展示出來,都要給予表揚。使他們更有信心完成整篇的習作任務。
(六)總結收獲。
總之,整節課我都注意給學生自由的空間,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盡量激活學生練筆的積極性,讓學生樂說、善說,進而達到樂寫、善寫。
【關于說課稿范文集合7篇】相關文章: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
關于學會感恩說課稿范文11-19
關于《蒸發》說課稿11-30
關于《蝸牛》說課稿11-30
《冰花》說課稿范文01-15
《離騷》說課稿范文12-09
體育說課稿大全體育說課稿范文11-11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集合五篇06-19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集合5篇05-26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集合8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