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模板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加與減(一)》教學100以內不進位和不退位加減法,進一步鞏固一年級上冊學習的用加法計算一共有多少和減法計算剩下多少及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學習解決比多比少的加減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會正確計算10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學會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運算,并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為五單元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三單元在編排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教學時,設置了《采松果》這一情境,根據同一情境中呈現的兩個條件25和4,提出用25+4計算的求一共有多少的問題和25-4計算的相差多少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一條件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本課時內容安排如下:
不進位加法(兩位數加一位數)求一共有多少(即和)的加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不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求剩下多少(即差)和相差多少的減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1、操作學具,獲得算法。
例題在列出算式25+4后,先讓學生用擺小棒和撥算珠的方法計算,學生在一年級上期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計算的經驗,能夠用來解決新的計算問題。撥算珠計算是下一課時的內容,但考慮到學生在先前學習中接觸到了算珠計算的方法,因而將下一課時的內容放在本節課進行。學生經歷擺小棒和撥算珠的活動,不僅可以得到結果,還能體會到計算的步驟和方法:25+45+4=920+9=29,學生在這一基礎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
2、歸納小結,理清思路。
學生經歷了25+4和25-4的算法探索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加法和減法算法的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點:前者先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即個位上的數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數減一位數(即個位上的數相減),兩者都是個位上的數相加減,所得的結果和十位上的數相加。這樣有利于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思想,便于進位和退位加減法的筆算教學。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一年級上冊教材編排了加法交換律的初步認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以列出兩個算式2+3和3+2,因為他們結果一樣,所以2+3=3+2,學習了加法各部分名稱,再比較三組算式后,可以讓學生初步發現“兩個加數調換位置,和不變”,滲透加法交換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組算式的計算,則有利于進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4、結合計算教學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上要求解決的實際問題都是一年級上冊教學過的,包括例題在內,總共有四個實際問題,其中加法計算的求和問題和減法計算的求差問題,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很明確的,唯一感到生疏和困惑的可能是求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例題中要求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從25個里面去掉和小松鼠一樣多的4個,剩下的數就是媽媽比小松鼠多采集的,從而列出算式25-4。練習4小題也是相同的問題,只是表達的詞語發生了變化,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長多少”實際就是“多多少”后,解答就很容易了。
綜上所述,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正確進行個位上的加減是一年級上冊10以內加減法的內容,遇到的實際問題都是已有經驗能夠解決的。學生在本節課,本單元,本冊教材,甚至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應牢記的一點是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學生形成了這種認識后,才能在筆算學習中不出現大的偏差。體會到口算和筆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在一年級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小棒和計數器在幫助學生理解100以內數的組成和數位概念以及數的加減運算方面有著直觀的效用。而熟練進行2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不僅是本冊計算教學的基礎,也是小學階段計算教學的一個根基。
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二冊第五單元 “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能力目標:通過對人民幣知識的系統整理,能對人民幣清晰的識別,并以識別過程為載體,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模擬購物等活動,在簡單的換錢、算錢、付錢的過程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處理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人民幣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感受人民幣的價值,培養愛護錢幣,節約用錢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難點]: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讓生活進入課堂
1、出示例題第一幅圖:商場。
2、提問:這是哪里呀?你們想去嗎?
在商品玲瑯滿目的商場里,用什么才能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呢?有了錢能買到哪些東西呢?
談話:錢的作用可真大,那小朋友們知道現在我們中國人用的錢叫什么嗎?
3、揭示課題:認識人民幣。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從生活情境出發,喚起學生生活中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學生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突出知識的生長點。]
(二)探索新知,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1. 認識1元人民幣
①認識1元紙幣
你們認識人民幣嗎?請你從盒子里找出認識的人民幣,介紹給本組的小朋友聽。也可以找出不認識的問問同學,分組活動。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出示:1元紙幣。
提問:這是多少錢呀?
請學生上前交流。說說是怎么看出這是1元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1元人民幣上有個大寫的數字1,邊上還有它的單位:元。
讓學生仔細看屏幕上的1元人民幣,說說自己在上面還看到了些什么。
當學生指出國徽時,指出:國徽代表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小朋友們愛我們的祖國嗎?那我們也要愛護人民幣。并讓學生說說怎么做才是愛護人民幣。
并對人民幣上的盲文進行解釋。
看完正面,再仔細觀察反面,指出少數民族的文字。
根據學生對1元人民幣的認識,讓學生在小信封中找出1元人民幣,并舉起。
②認識1元硬幣
發現有的學生舉起的是1元的硬幣。此時課件出示1元硬幣。提問:這是1元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說出1元的硬幣證明寫著1、元。
此時提問:同樣是1元人民幣。(指1元紙幣)這是什么做成的?
指出:紙做的人民幣我們可以叫他紙幣。
(指1元硬幣)那這個金屬做成的硬硬的人民幣,我們就可以叫他硬幣。
③課件出示舊版1元,這是1元嗎?說說你是怎么看的。
介紹:這也是1元,不過這是舊版的1元紙幣,我們現在很少用了。
2.認識1角
提問:小朋友,看,這里還有一張1元紙幣(出示1角紙幣)
哦?有不同意見?
師:這里也有1啊,怎么不是1元呢?
引導學生說出單位是角。
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原來這是1角啊,角也是人民幣的單位。(板書:角)
同樣有數字1,單位不同,差的可就遠了。
所以我們在觀察人民幣的時候不但要看數字,還要看看他的單位是多少。
(課件展示1角硬幣)談話:剛才我們認識了1角的紙幣,瞧,這是1角的硬幣,上面寫著一個很大的數字1,邊上還有它的單位:角。
3.認識其他人民幣
談話:剛才,我們在課件聽了一首歌叫做:一分錢。那你們能在剛才的粉色信封里找出1分錢嗎?找到的請舉起來。
師:請一位學生到講臺上指指哪個是一分。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圈出一分的“分”,介紹:分也是人民幣的單位。
(指1分)這是一分,那這是多少?(指2分)這個呢?(指5分)圈出三枚分幣。這三枚硬幣的單位都是分。
下面誰來做小老師,給我們介紹介紹其他的各是多少錢?(學生上臺指出)。
4.分一分
談話:這么多不同的人民幣,你能給這些人民幣分分類呢?
開始分類之前請小朋友們聽清要求:兩人為一組,還是拿剛才粉色信封里面的人民幣,自己分分類,同桌兩個人可以輕聲的討論。開始吧!
巡視分類情況。請學生說說是按照什么標準分的。課件出示學生分類情況。
[設計意圖: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人民幣機會較多,通過分組找出認識的人民幣,介紹給本組的小朋友聽,或找出不認識的問問同學,這一活動。并組織交流:說說自己認識哪些人民幣,是怎樣看出來的?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介紹,人民幣的認識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重點介紹1元的紙幣和硬幣,并講述人民幣的一面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代表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所以我們一定要愛護人民幣。規范對人民幣的認識,明確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三種,在確定人民幣的面值的時候,不但要看數字,也要注意它的單位。在學生認識了1元和1角的基礎上,讓學生用看數字和單位的方法,自主認識其余了1元以內的人民幣。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相互學習、觀察等諸多能力。]
4.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①元和角之間的關系
師:出示課件
認識了這么多的人民幣,現在老師帶你們去文具超市逛逛,好嗎?瞧這里有很多小朋友在買文具呢!
他們啊想買一本練習本,小朋友幫他們找找,一本練習本多少錢呢?
請小朋友聽仔細了:小紅買一本1元的練習本,只付了一張紙幣。
小明買一本1元的練習本,卻付了10張紙幣。
這是怎么回事?
10角能買到一本1元的練習本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出示等量關系:1元=10角。
老師這有個小練習考考大家?
(出示:1元= 角,2元= 角,10角= 元,40角= 元)
②角和分之間的關系
我們知道了1元=10角,那1角等于幾分呢?猜測
一起來數一數(課件出示)
明確:1角=10分
談話:知道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我們來玩一個換錢游戲。
聽好游戲規則:老師拿出一些錢,你們看看剛才的小信封里的錢哪個可以和老師換,交換的條件是你和老師兩個人都不吃虧。
課件出示:兩張五角。談話:用什么和老師交換呢,請你舉起來。說說為什么?(出示兩枚5分,五張2角,五枚2分,十枚1角。)
換錢游戲結束了,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比賽:請同桌兩個人,左邊的同學拿信封,右邊的同學把錢放進信封里,比比哪組同桌裝的最快。
總結:剛才在換錢的時候,我們只要湊滿10角發現就能換1元了,湊滿10分就是1角。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在認識人民幣和人民幣的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通過創設幾個小朋友買一本1元的練習本的不同付法,讓學生思考,幾種方法是否都可以,從而明確1元=10角,兩個五角是10角,10角就是一元。在學生了解元和角之間的關系時,不免會想到,角和分之間應該也存在一定的關系,通過讓學生先進行猜測,再集體數,加深映像。通過這一環節的組織教學,使學生加深對人民幣單位的認識,進一步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并能進行簡單的兌換,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5.出示小青的儲蓄罐。
平時爸爸媽媽會給你們零花錢嗎?
有了零花錢,我們可不能亂花,瞧,這個小朋友小青,她就把零花錢存進了豬豬儲蓄罐里面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儲蓄罐里有多少錢。
第一次小青存入了4枚硬幣:(出示5角、1角、1角、1角)你知道小青第一次存進了多少錢嗎?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第二次小青又存入了一枚硬幣:(課件出示1元)第二次存進了多少錢?
那你知道小青兩次一共存進了多少錢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當我們發現答案既有元又有角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成幾元幾角。
那如果第二次小青存入的不是1元的硬幣,而是兩張五角的紙幣,那你知道她兩次存入了多少錢嗎?
如果第二次存入的是10張一角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到今天認識的人民幣,組合起來能組成很多面值,并且讓學生學會說既有元又有角的時候,要說成幾元幾角。出示不同面值人民幣的組合,讓學生替換組合的多樣性,拓展學生的思路,同時也激發學生的節約用錢的意識。】
(三)實踐應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①買郵票
小華上了一年級,非常想念他幼兒園時的好朋友,所以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好朋友,信寄出去之前,我們都知道要貼上郵票。
小華要買一張1元2角的郵票,這可把他難住了,1元2角怎么付呢?你能幫幫他嗎?
請小朋友把信封2中的人民幣擺一擺。
(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最后課件展示總結四種不同擺法。
師:你們幫助了小華解決了一個難題。小華現在終于可以把信寄給他的好朋友。,真是要謝謝你們呢。
②為了獎勵你們,老師帶你們去文具超市購物了,想去嗎?
看文具超市有那么多的文具。
老師給你們每人1元錢,要你們每人買兩樣東西,正好用完。
說說你們想買哪些東西?
[設計意圖:這些問題的提出也有兩個目的:一是繼續提供付幣練習的機會,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案付幣,體現策略的多樣化。二是借此引出用1元買兩樣東西正好用完的問題。學生利用已有的認知,通過同桌討論,很快地用角幣擺出了多種付1元2角的方法。通過不同組合,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在活動中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生動、輕松、愉快,學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有價值的數學。同時,這里充分利用題目內涵,增多練習的機會,延伸找錢問題,讓學生學會人民幣的簡單加、減計算,提高購物能力。】
(四)全課總結
出示不同國家的錢幣,使學生知道,除了人民幣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錢幣,拓展學生視野。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認識了哪些人民幣,說說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出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關于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課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最后一部分。課文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
二、說目標
新課標目標的確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來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2. 理清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體會人間真情。
三、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本課中貫穿自主互助的教學方法;新課標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情感,我加強朗讀教學。
四、 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能復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并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波瀾起伏、情感動人的特點,我在這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誦讀法、討論法來把握文本,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啊,人生在世,我們夸耀最多的母愛,最不能忘懷的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親唱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字詞,明確故事情節,感知文章內容。期間播放《送別》的曲子。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文本有個完整的印象,為下文的學習打基礎。
(三) 互助學習,合作探究:
討論題目:a文中爸爸是怎樣一個人?
b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
c“花兒”在文中起說明作用?
讓學生或三人或兩人一組,討論交流以上題目,然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回答爸爸喜愛花的較多,也可能是個嚴厲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愛心的人。在引導學生交流完第一個題目后,過渡到第二個題目:文中的父親你們羨慕嗎?有這樣的父親是幸福的,其實我們都有一位非常愛我們的父親,我們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那作者是如何發現并表達的呢?
學生能找出哪是現實的,哪是回憶的。回答出回憶的事情有:
去醫院探病
六年前遲到挨打
爸爸愛花
創練匯款
滿院落花
然后結合學生寫作,指導寫作技巧。
關于花兒在文中的作用這點,讓學生找出文中寫花兒的地方,討論明確花兒的線索作用,進一步結合題目理解。
設計說明:新課程提倡合作探究,這個環節充分體現這一點。
(四) 朗讀體味
指導同學們重點讀爸爸逼我上學以及畢業典禮我急忙回家兩部分,再次播放《送別》曲子,
通過朗讀體會文中的感情。
設計說明: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
(五) 體驗反思
進一步提問:你有沒有類似賴在床上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六) 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媽媽好。但今天的文中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父親,感受了那深沉的愛,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設計說明: 布置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語文教學中把讀落實到寫上,為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安排了共兩個專題。
在 “文明素養面面觀”專題的統領下,呈現的是在社區生活中一些人的言談舉止與文明社會格格不相入的現象,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例舉了一些公民隨意踐踏綠 地;隨地吐痰、扔紙屑;說臟話;便后不沖廁的不文明現象。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小事去觀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有無這些不文明現象。同時,讓學生在 實際的考察中感受不文明人與文明社會的不和諧以及給大家帶來的不愉快。
“設計自己的文明形象”這一活動調動了學生主體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設計形象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過程。教材第13頁提供的是一份評說市民公德水平的信息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份資料,明白我們在每個公共場合的行為都在書寫著社會的文明形象,我們應該用良好的規范的行為給我們生活的社會帶來和諧和溫馨,同時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看到了社會上的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也產生了一定的想法,教學中把行為規范培養與文明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讓學生明白今天的習慣培養與明天的文明素質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做一個文明社會的文明人。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對社會或自己生活的社區中或校園中人們文明素養的現狀考察、觀察探究,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社會在走向文明的時候,對人的文明素養的要求也在提高,文明社會需要文明人。
2.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文明人對他人、對自己的價值所在,使學生有自覺做有教養的、講文明人的積極意愿。
3.學生能反省自己的行為,找到自己的差距,從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四、教學理念:
(1)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2)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綜合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拓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了學生的多元化智能。
(3)在活動化教學,創設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文明人對他人、對自己的價值所在,使學生有自覺做有教養的、講文明人的積極意愿。
難點:學生能反省自己的行為,找到自己的差距,從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六、教學過程:
活動一 文明素養面面觀
1.課前調查:
教師講述:課前,同學們對自己生活的社區或進出的公共場所做了一次調查,找到了與文明社會不和諧的看上去不起眼的行為,現在請同學們用多種形式匯報自己的調查情況,可以是照片,可以是表格,可以是調查報告。
2、學生匯報
提問:你對哪些不文明行為感到厭惡?
學生回答:對自己所做的`不文明行為感到羞愧;
對破壞文明氛圍的人感到氣憤;
對不文明的做法提出批評等。
……
活動二 論談校園中的不文明
1、播放課件
展示圖片一:學生隨便在校園亂扔紙屑。
圖片二:潔白的墻面留下 了腳印。
圖片三:校園里隨地吐痰。
圖片四:下課同學之間打鬧罵臟話。
圖片五:花池里亂折、亂踩花草。
提問:除了上述不文明的現象外,你在校園還發現了什么?班里還發現了什么?
學生踴躍發言。
小結:扔一張紙、吐一口痰、說一句臟話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小事,然而就這一點點小事,能折射一個人的文明程度。
2、閱讀課文:天安門廣場的口香糖
每組派代表上臺表演并發言:
假如你是吐口香糖的人。
假如你是清除口香糖的清潔工人。
假如你是一個游客。
假如你是一個外國人。
引導學生初步懂得扔口香糖的行為能折射出一個地區、國家的文明程度。社會在走向文明的時候,每個人也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成為現代的文明人。
活動三 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1.走進瞭望臺:看“公交車上‘六少’折射市民公德水平”,談感想體會。
小結:社會的文明風氣,是通過每個公民在每個場所的點滴行為體現出來的。因此,在每個公共場所,我們應該在乎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對社會的影響,學會尊重他人、給社會帶來溫馨和諧,給自己帶來快樂幸福。
2、現場互相觀察對方的文明形象:從衣著、紅領巾佩帶、頭發長短、做姿、向對方請教問題、借文具等。
3、通過觀察從同學中找出典型站在講臺中讓大家從衣襟是否敞開、紅領巾佩帶是否規范、帽子佩帶是否端正、鞋帶是否系緊等評論其形象。
4、給這位同學幾分鐘的時間到教室后面整理自己的衣著、紅領巾、帽子讓大家重新評論。
5、現場表演:一學生遲到從教室外走進教室到坐在座位上忘了帶文具向同學借等一系列行為動作讓同學們進行觀察并糾正。
6、設計自己的文明形象。
請同學們為自己設計一個有教養、講文明的美好形象。可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采用不同的形式設計。
7.交流“形象設計”,請大家提建議。
8.討論:如何讓自己的設計成為行動,成為現實。
小結: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從日常生活中一些細小的行為做起,使自己成為一個在學校和公共場所有教養的人,一個講文明的人。
七、 板書設計
一、文明素養面面觀。
社會調查:你的發現
校園中的不文明
二、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文明形象面面觀
我的文明形象設計
主題二:社會文明大家談
主題一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為我們追求和實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性。作為對主題一學習內容的回應,主題二的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反思和探究:我們該用怎樣的文明行為和素養回應社會發展對人們提出的要求呢?
話題一:文明素養面面觀。
(1)在這個話題中,我們重在從社會視角、從人的公共行為與社會文明之間的關系,反思人的文明素養。
(2)引導學生考察人們在公共場所下的行為是否文明。注意我們不要讓學生簡單地止于觀察現象——辨析行為好壞——我們應該怎樣(觀念上的回答),而要重在激活學生的道德感,多角度地、深刻地認識到不文明行為的嚴重性。如教材第9頁的“天安門廣場的口香糖”文章后面的設問,就旨在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從不同的生活者的角度,去感受,去分析和思考。
話題二:生活中的一米線。
(1)首先我們是從人權的視角,即從對私人空間的尊重與社會文明的關系的角度,反思在公共場所下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文明素養。
(2)理解生活中的“一米線”,不僅僅是人和人在空間中的距離,而是透過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體現對自己、他人隱私和權利的保護及尊重。
(3)充分利用學生自身的體會和感受。
話題三: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1)承接上面學習的內容,本話題引導學生回歸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從小做起,從生活中做起,從小事做起。
(2)注意引導學生從個人形象、行為與社會公共文明的形成和建立之間的相互關系,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而非止于個體形象在外表形式(梳妝打扮等)上的美與丑。旨在追求內在和外在美的統一協調。
說課稿 篇5
㈠教材內容分析
聲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聽見,讓幼兒了解聲音的多樣性,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其教育資源來源豐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們都能使其發出聲音,這樣就能給幼兒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幼兒獲得切身的體會。本教材的重點、難點是區分樂音和噪音。
㈡幼兒情況分析
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動聽的聲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關注,激起幼兒強烈的好奇習與求知欲,我們便可利用這個興趣點,結合多種材料,讓幼兒親身體驗、探索并發現聲音的多樣性,并區分樂音和噪音。
㈢活動目標
⒈引導幼兒了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⒉引導幼兒探索使物體發出聲音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⒊辨聽一些常聽到的聲音,區分樂音和噪音。
㈣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⒈帶錄下不同聲音以及樂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種物品,讓幼兒探索。如:打擊樂器、書、紙、積木等。
⒊安靜的標志。
㈤活動過程
首先以小猴子的謎語導入課題,目的是讓幼兒說出耳朵的作用,可以聽聲音。
⒈播放不同的聲音,幼兒辨聽并模仿這種聲音。
⒉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手、腳和口發出聲音。
⒊讓幼兒運用老師所準備的材料進行研究、探索。這一環節能激發幼兒
>主動參與的欲望,讓他們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⒋讓幼兒知道悅耳動聽的聲音叫樂音;刺耳、難聽的聲音叫噪音。
⒌放錄音,幼兒聽樂音和噪音。
⒍讓幼兒了解噪音對我們是有危害的。說說怎樣減少噪音。
⒎認識了安靜的標志,并了解了安靜標志的用途。
㈥活動延伸
幼兒動手制作安靜標志。
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硫酸》,它是高一化學必修本第六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程序五個方面來說明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想。
本節的內容是硫酸的性質和用途,硫酸的性質貫穿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學過程,通過本節教學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酸的通性,認識濃硫酸的強氧化性,本節對學習其它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起著輔墊作用。
學生已初步認識硫酸的性質,但對濃硫酸的特性并不了解,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教學大綱和素質教育要求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硫酸的性質,尤其是濃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重要用途。
能力目標: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
教育目標:通過掌握濃硫酸性質差異,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量變引起質變規律,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特點,把濃硫酸的特性定為教學重點,從知識本身看,濃硫酸的強氧化性是本節的難點,從學生能力看,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反應本質,有一定困難,所以把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定為本節教學難點。
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新課,復習初中學過的硫酸性質,引出教學重點,通過啟發、實驗探索掌握濃硫酸的特性,突出重點。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引導、分析實驗現象,認識反應本質,突破教學難點,這節課借助于演示實驗和計算機動畫模擬,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濃硫酸脫水性、強氧化性的理解。
為了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我采用了實驗探索法。運用了演示實驗、錄像、投影和計算機等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從常規角度看,一節好的化學課應該是“結構好、引入好、問題好、實驗好、語言好”,并且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本節課就是按以上要求設計的。
首先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情趣,引入新課。放一段錄像,內容:硫酸在化工生產中的地位,“酸雨”的形成及對環境污染,告訴學生要知其中緣由,就要認真學習今天上課的內容。
新課教學:分三步
第一步:通過復習討論,使學生明確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讓學生歸納總結稀硫酸的性質,設疑:稀硫酸為什么具有酸的通性?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硫酸是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能電離生成氫離子。
第二步:主導思想是做好演示實驗,掌握濃硫酸的特性,分析反應實質,深入認識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設問:濃硫酸和稀硫酸在發生上有什么差異?指出:濃硫酸不僅具有酸的通性,還具有自己的特性。轉入本節這重點。
設問:實驗室常用濃硫酸干燥氣體,利用濃硫酸什么性質?引導學生得出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對濃硫酸的脫水性,通過[實驗6-3]和[實驗6-4]:濃硫酸與紙屑、棉花、木屑、蔗糖的作用,由學生完成實驗,目的是強化學生對實驗基本操作,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興趣,增強實驗能見度,實驗后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反應本質,掌握濃硫酸的脫水性原因。
教師根據蔗糖炭化現象,引出濃硫酸的強氧化性,這是本節的難點,我采用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突破教學難點。設問:稀硫酸與銅不反應,那么濃硫酸遇到這些物質會有什么變化?師生共同提出實驗方案,由教師演示銅與濃硫酸的反應,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組織討論:為什么濃硫酸在加熱條件下能跟銅反應?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分析反應產物,寫出化學方程式,并從化合價變化上分析此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得出濃硫酸具有氧化性,并根據金屬活動順序表得出:濃硫酸可氧化大多數金屬。由計算機模擬動畫得出:濃硫酸可氧化某些非金屬。通過設疑:實驗室為什么不用濃硫酸制取及干燥硫化氫氧化,引導得出:可氧化某些還原性物質。師生共同總結濃硫酸特性,比較濃、稀硫酸的發生差異,說明事物量變引起質變規律。
第三步:安排時間讓學生自學硫酸用途,并布置課后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通過自我努力,自我獲取知識,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圍繞本節重點、難點安排以下習題,將本節知識進行拓展、遷移。
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教師深化補充。
板書采用條款式,使知識系統化、直觀化、清晰化,便于理解和記憶。
【【實用】說課稿模板合集六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05-23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05-07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合集8篇03-22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墨梅》參賽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蜜蜂》說課稿模板2篇12-17
《獅子和鹿》說課稿模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