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時間:2021-03-18 13:46:1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范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范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范文(精選6篇)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1

  一、說內容: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余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本課的內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頁。

  二、說教材:

  有余數的除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既可以使學生拓展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范圍,又為以后繼續學習除法打下基礎。本節課要使學生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余數。為了使學生掌握好有余數除法的,教材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認識到平均分一些物體時,有時會有“剩余”產生,聯系除法的含義引出有余數除法的算式,并說明“余數”的含義以及有余數除法算式的讀法。隨后的練習,都是讓學生試著用有余數除法的算式來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幫助學生鞏固對有余數除法含義的理解。

  三、說目標:

  介于以上的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通過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余數產生的原因及實際意義,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能正確讀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積累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抽象思維。

  3、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愉快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通過平均分的活動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難點: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四、說教程(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的教學分這樣四大塊。

  第一塊:復習引新。

  1.觀察:○○ ○○ ○○說說這6個蘋果是怎么分的。說出兩道除法算式。

  2.說出:6÷2的意義?6÷3呢?。

  3.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

  我想通過這樣的復習找到新知的生長點,通過適當的溫故,使新知的教學建立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課。

  第二塊:探究新知。

  這一塊的學習內容,準備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分四個層次組織學習活動。

  第一層:分一分。讓同學們在小組內把10枝鉛筆分別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給小朋友,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上的表格里。先指導操作,后自主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動。通過把10枝鉛筆平均分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對“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同時,操作活動步驟清楚,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層:說一說。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全班交流,通過交流,確認每次分得的結果,并把這些結果按有沒有剩余進行分類。通過觀察、比較,突出了“剩余”這個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第三層:寫一寫。引導學生根據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過程和結果寫出除法算式,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1)觀察表一,說出算式并計算,引導學生說出兩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觀察表二,說出算式并計算, 10÷3=3(人)……1(枝)

  (3)認識余數。

  (4)觀察比較,10÷5=2(枝)10÷3=3(人)……1(枝),引導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分。

  寫算式是把學生的具體感知進行抽象的過程,是形成“余數”概念的主要環節。教學時,我力求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由沒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并使學生獲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動經驗。

  第四層:試一試。讓學生把其他幾種分得有剩余的情況試著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獨立在書上填一填,反饋交流后概括提煉:什么情況下平均分得的結果可以用余數的除法表示?余數表示什么?

  在這塊的新知探究過程中,充分給予學生操作的時間,真正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逐步建立余數的概念,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第三塊:練習達成。

  想想做做1與例題的類型相仿,是模仿性練習。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后,根據操作結果填寫相應算式的商和余數,在完成填寫后讓學生說說每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單位名稱的選擇,在表達中進一步明確認識。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練習,學生觀察圖后,獨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時提出:比一比上下兩題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把一些物體按指定的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幾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寫成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使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從而更深層次的把握知識。

  想想做做3,先把題目的要求讀一讀,同座相互說說,再指名說一說。

  第四塊:總結評價。

  1、請學生說說你學會了什么?揭示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2、生活中還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課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數的除法說給爸爸、媽媽聽。

  整節課,從分鉛筆(初步感知),到觀察特點分類(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應用概念,遵循了學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規律,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了數學的價值性。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余數除法的內容。這節課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后,再研究分后還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余數的認識及其含義和余數要比除數小這兩個大知識點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能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數。

  3、通過自主探究明確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會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特點。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操作、體驗感悟,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設計了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余數的產生,以及余數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談話和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感受余數。

  1、談話: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什么叫平均分嗎?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 ?

  2、讓學生來分一分小棒。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7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在分好后說一說,兩次分有什么不同?學生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個剩下。然后告訴學生像這種有剩余的情況,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我們就把這種情況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二)、出示學習目標。

  目的讓學生明白我們這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

  (三)、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1、擺一擺,回顧除法意義

  6個蘋果 ,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①、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

  ②、問: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62=3(盤)

  問:這個算式什么意思?

  2、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①、出示7個蘋果 ,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

  ②、交流匯報擺的結果,并說發現。

  ③、引導學生根據擺的過程列算式。

  ④、比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追問:余數表示什么?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在動手中加深對余數的認識,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然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討論中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以此真正理解余數所表示的內含。

  3、初步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①、用8根小棒,你能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請動手擺一擺。

  ②、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擺的意思嗎?

  ③、如果用9 根小棒來擺呢?

  ④、10根、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⑤、余數和誰有很密切的關系?是什么關系?

  余數<除數(余數要比除數小。)

  ⑥、活動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余,可能會剩幾根小棒?

  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呢?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正方形,在擺一擺、猜一猜的活動過程中學生總結出除數要比余數大的規律,明確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特點。

  4、練習鞏固新知。通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學生上來板演,別的學生下面做。做完后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并可以根據學生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四)、測評訓練: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第2題。這些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目的在于考察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側重對學困生的輔導。

  四、說課堂小結:

  讓學生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知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3

  一、教材內容

  本課為小學二年級下冊(西師大版)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的意義,但只限于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的情況,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通過觀察、比較后,弄清整除的意義。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4.能夠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

  五、教學流程

  一、基本練習。

  (電腦顯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體訂正。

  2.師:請學生根據各題商的結果,將這些除法計算題進行分類,每類商有什么特點?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小組內選出一名記錄員,將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后出現分類情況。

  (電腦顯示)商沒有余數為24÷3=8,8÷2=4,38÷2=19;商有余數為52÷8=6…4,25÷3=8…1,10÷4=2…2。

  二、談話導入。

  在我們學過的整數除法中,商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余數的,一種是有余數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再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師:(電腦顯示)讓我們先來觀察這類除法算式。它們有什么特點呢?請在小組內研究研究。(四人小組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生1: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而且商沒有余數。

  生2:我們組不同意他們的看法,我們認為被除數、除數、商應是自然數。

  師:現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同學們同意哪一種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種意見,因為整數包括自然數和零,而除數是一個非零的數,所以除數不能是整數。

  生2:我不同意第二種意見,因為如果被除數、除數、商都是自然數,那被除數和商就不能是零嗎?

  師:像這樣,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是零的整數,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第一個整數能被第二個整數整除。(板書)

  看書第78頁,齊讀“什么叫整數”,并完成“做一做”(1)。

  師:“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個數不能被第二個數整除的情況,它們有什么特點?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學生回答。

  師:這就是“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電腦顯示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師:有余數除法中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后回答。

  師:前面我們學過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你們記得嗎?有余數除法各部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電腦顯示:48÷5=9…3)

  師:如果被除數不知道,該怎么求呢?(電腦顯示:?)

  師:你們發現有余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了嗎?

  學生回答后,板書有余數除法的關系式。

  師:這個關系式有什么用呢,

  (學生回答后可能出現兩種情況:(1)驗算有余數除法是否做對了?(2)求未知數x。)

  師:現在我們就運用它們之間的關系,來完成第78頁的“做一做”(2)。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出現以下幾點:(1)什么叫整數?(2)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3)有余數除法的關系式。(4)如何利用關系式進行驗算?)

  師總結:對,將你們所說的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內容。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電腦顯示)

  (1)一個整數除以另一個不為零的整數,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 )能被( )整除。

  (2)因為28÷4=7,我們就說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數除法中被除數=( )。

  (4)( )÷3=8…2。

  2.完成“練習十六”中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判斷。

  (電腦顯示)

  (1)有余數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數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數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師:你們回答得都很好。(電腦出現回響掌聲)

  4.課堂活動練習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有余數的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第50、51頁的例1、例2和51頁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二的第1、2題。

  2、教材簡析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上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些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讓學生學好。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系,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學會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

  (3)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能用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法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處理、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造成課堂氣氛緊張,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的例題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情境,也聯系到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余數”,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溝通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系,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談話

  學校要開聯歡會,你們喜歡嗎?

  2、出示主題材圖,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以情景圖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頁的例1

  (1)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同時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書寫除法式子,利用口訣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先進行計算,明確商應該是多少。]

  (3)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書寫筆算除法,并懂得豎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稱。

  (4)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2、教學例2

  (1)出示圖畫

  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2)學生操作學具,通過擺擺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幾組,還剩幾盆。

  [有余數的除法試商學生還不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于學生掌握。]

  (3)讓學生嘗試列橫式。檢查學生列橫式的過程與方法。校正。

  (4)學讓嘗試列豎式計算,把學生的式子展示。

  (5)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3、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筆算式子,說說有什么不同。引出課題:像這們沒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51頁“做一做”題。檢查,展示學生的練習。課件出示正確的計算。

  2、判斷練習:課件出示。

  3、練習“練習十二”中的第1、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后檢查,指名說說計算過程。課件出示正確的書寫過程。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有余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我對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后還有剩余”,這兩種情況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二年級學習的《表內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余數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表內除法的相關知識,然后著重對表內除法的豎式計算進行教學,這是進一步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的基礎。例2是對有余數的除法進行教學。教材通過一個現實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讓學生著重理解余數的含義,學會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

  2、我對教材的處理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我認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課突出體現了這一特點。首先,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了“為班級之星頒獎”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體驗新知。其次,就是對教材深挖重組。我認為“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包括兩個層面的教學。第一層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讓學生在分實物的過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數的除法,并根據這一過程寫出有余數的橫式和豎式,重點掌握余數的含義。這里的商和余數都是通過分得到的,而不是計算出來的,豎式也只是橫式的一種改寫,還不涉及到計算的層面。第二層次,不再借助分實物,而是給出一個抽象的除法算式進行計算。在此過程中,需要學會如何定商。與第一層次不同,這里的商和余數不是分實物的結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則通過抽象的計算得到的,這一層的內容在教材中體現得不是很充分。所以在教學中,我作了適當調整,增加了一道計算題“26÷4=□……□”的訓練,讓學生把操作與計算統一起來,從形象思維慢慢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橫、豎式寫法,使學生掌握試商的方法。

  2、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口算和筆算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

  3、進一步鞏固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會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從中體會探究的樂趣。

  而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學會筆算表內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則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

  二、我的教學設計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游戲導入,激發興趣”、“操作體驗,建立模型”、“應用方法,拓展延伸”三個教學環節。

  首先,是“游戲導入,激發興趣”環節。

  上課伊始,我拿出一排按紅、黃、藍三種顏色有規律排列并編了號的氣球。對學生說:“最近,老師學了一套魔法,不管你們說是第幾號氣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顏色?”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來了,躍躍欲試,都想見識我的魔法。結果,正如我所說的,不管學生說第幾號氣球,我都能一猜就中,學生就覺得奇怪了,為什么老師能百猜出百中呢?這里面一定藏著秘密。在學生欲罷不能時,我問:“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學生情緒激昂,“想”字脫口而出。這樣,將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欲望調到最高點。接著,我話鋒一轉,原來游戲中也藏著很大的學問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到今天的這節課。等學了新知識后,我們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通過這個游戲,學生的學習欲望空前高漲,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接著,進入到第二環節“操作體驗,建立模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根據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級學生的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的思維規律。在這一環節教學中,充分運用直觀手段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引發問題,感知新知

  首先,我創設了“為班級之星頒獎”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充當頒獎者并思考“10支鉛筆”該怎樣分給兩位班級之星,鞏固“平均分”這一概念,再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提出問題“10支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支”,引出除法算式“10÷2”,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進行計算,明確商是5,再結合剛才學生“分一分”的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每個人分5支,正好分完,沒有多余。接著,我出示豎式,學習筆算表內除法。在學習筆算表內除法這一知識點時,我采用的是講授法,通過讓學生傾聽、照樣子寫算式等方式來進行學習,這樣處理是因為筆算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講是比較陌生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除法豎式。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學生或許從書上,或家長那里已經知道除法豎式,但他們的知道還是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他們可能知道豎式怎么寫,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寫。總的說來,學生對這個筆算過程基本上是沒有認知基礎的,需要教師進一步系統的講解。在豎式中,重點讓學生說說“10-10=0”說明了什么?旨在強調,10支鉛筆全部分完,沒有多余,在新知的生長點上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為學習新知“余數”埋下了伏筆。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這一情況后,我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平均分物品時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過反問,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隨即,我拋出“如果有13支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又能分幾支?”這一問題。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后,我著重追求的是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經歷實踐到認識這一過程。先讓學生用13根小棒代替鉛筆,擺一擺、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有的學生可能每人一支輪流分;有的可能先分2支,再一支一支地分;也有的學生可能知道每人能分6支,最后剩1支。總之,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操作、思考,教師巡視、點撥。然后讓不同分法的同學到黑板上畫一畫自己的分法。分的結果可能有:第一種每人分6支,多1支;第二種一邊是6支,另一邊是7支。對于第二種分的結果應讓學生明白,這里的前提是平均分。然后,對第一種分法中的“1”進行追問:“這剩下的1支鉛筆為什么不分了?”讓學生討論、交流,明白是因為不夠分,所以這些鉛筆不能正好分完,這個剩下的“1”就叫余數。如此建立余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接著,我故意說這13支鉛筆每人分5支,余3支,行嗎?為什么?使學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時所剩下的那個數,才是余數。

  接著,放手讓學生試著用橫式寫一寫分的結果,試著嘗試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筆算。再針對橫式、豎式中的“商”和“余數”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強化認識,并且注意一下“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這樣,除了鞏固對筆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眾所周知,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讓學生動腦想、親自擺和說,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建立比較清晰的“余數”的表象,在操作實踐中理解“余數”的含義,整個教學過程形象化、直觀化。

  3、觀察比較,強化表象

  觀察例1、例2,這兩題最大的不同點在哪?通過觀察、比較,揭示本節課的重點、關鍵,溝通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兩者之間的聯系。

  4、演算結合,掌握方法

  我出示“26÷4=□……□”這一道計算題,讓學生嘗試計算,遇到疑問時,同桌互相討論、交流,也可以借助小棒,尋求方法。思考、討論后回答:把2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怎樣想的呢?引導學生總結出方法:分成4份,每份是幾,就是4個幾,想4和幾相乘的積要比26小,不然的話不夠分。如果相乘時的積太小了,說明沒分完,還可以分,一直到不夠分為止。所以4和幾相乘的積不僅要小于26,還應最接近26。這樣,把擺和算統一起來,實現操作過程數學化,達到了操作和計算的有機統一,學生的思維也經歷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抽象化過程。還為下節課學習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最后一個環節是“應用方法,拓展延伸”。

  計算能力是在不斷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則,經過多次合理的練習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據由易到難的原則,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分層次地設計了如下練習。

  1、基本練習。安排了“小博士看病”和“做一做”兩道題,用于檢查學生對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2、綜合練習。根據學生的座位情況,編了一道“用數學”,讓數學回歸于生活,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3、發展練習。第一道題是課前的“猜氣球顏色”問題。這一題是開放題,讓學生用有余數的除法靈活多樣地解決實際問題,既鞏固知識又活躍思維,再一次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第二題“□÷5=□……□,猜猜余數可能是幾?”也是一道開放題,不僅鞏固了余數的含義,又為下節課學習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埋下伏筆,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愿望,讓課堂的學習熱情繼續延伸下去,不因課的結束而結束。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6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有余數的除法》。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有余數的除法》是二年級第六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表內除法》,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二年級的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以后學習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理解有余數和除法的關系,懂得余數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通過動手、觀察、討論等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教學重點:列除法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余數和除法的關系,懂得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二、教學方法

  1、觀察、比較、發現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擺法得到不同的結果,然后進行比較進而發現余數,從而建立余數的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2、合作討論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新知探索時適當采用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題,考察學生利用乘法口訣來求商;出示課件例題,由學生擺小棒,列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用除法豎式計算。

  (2)新課講解,形成性練習。首先,出示完整的豎式計算的過程,由學生討論匯報每個數的含義。其次,由老師強調計算的過程,通過一商、二乘、三減、四比的口訣來幫助學生強化記憶豎式計算的過程。

  最后,對于被除數較大的除法,采用試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數和商的乘積最接近被除數且小于被除數。

  (3)鞏固新課。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有余數除法的應用說課稿11-05

三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11-04

二年級下冊數學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11-12

聾校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有余數的除法11-04

有余數的除法課后教學反思(通用9篇)12-28

口算除法說課稿11-09

口算除法說課稿11-04

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1-04

分數與除法說課稿11-09

《小數除法》優秀說課稿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