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匯編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比尾巴》 第二課時。根據教材內容我抓住了兩條主線。
一、說課文
趣:本課以用三問三答的形式,語言瑯瑯上口、極富兒童情趣。一年級學生又剛學完拼音不久,識字、課文朗讀都只是初步,這樣的文章剛好適合他們閱讀。由于還處在幼兒園和小學的過渡期,孩子較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還不足,可他們想象力豐富,有著自己的童話世界,抓住這一點我決定拋開成人的眼光,俯下身傾聽孩子的心聲,以“趣”為主線,用故事串連全文,讓他們扮演裁判的角色參與到故事中,與文本融為一體,同嬉戲,共呼吸。同時我結合孩子喜聞樂見的比賽、游戲等多形式活動去設計課堂讓這節課充滿童趣,讓孩子在快樂中感受語言帶給人美好感受。
情:這是一首充滿人文氣息的兒歌,里面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的興趣。孩子的心是細膩的,情感是豐富的,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抓住這人文情懷,我設計多種情境,讓孩子去幫助不識字的小猴,讓孩子到動物身邊去體驗,環環相扣,不斷提升孩子的人文素養。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復習鞏固生字詞,會寫“云、公”兩個字;正確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背誦課文,學會朗讀疑問語氣的句子;了解動物尾巴的特點,初步培養孩子收集資料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境,通過游戲、比賽等趣味性活動,感悟體驗文本內容,讓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結合。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孩子觀察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和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其中教學重點是朗讀,難點是讀好文中問句。
二、說教法:
1、以讀為本,讀中感悟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為一體。我注意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字詞復習與朗讀巧妙融合在一起時飽滿而富有深義地讀,在故事場景中飽含深情地讀,在帶頭飾表演、唱《比尾巴》歌曲等活動中趣味地讀。多種形式結合,課堂上書聲瑯瑯,課堂上讀讀議議,互動交流,真正奏響了“讀”這一主旋律,切實落實本節課讀這一教學重點。
2、情境教學法: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李吉林說“兒童是情感王子,人小情多。” 本節課通過故事串連的形式,讓孩子扮演裁判、比賽選手,參與到故事中,引導孩子用體驗、感悟的方法進行學習。播放動物尾巴視頻,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體驗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聞,激活情感。
3.多媒體演示法:在復習生字詞,探究動物尾巴,播放再現文本內容的動畫,看圖猜課文游戲等環節,利用現代化教學這一優勢,縮短時空距離,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和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1、舉一反三法: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舉一”即揭示規律,掌握方法。“舉一”提供模式,“反三”按圖索驥。在引導問句時通過演示動物尾巴,激疑導出問句后,讓學生抓住規律,通過自己的理解分析總結出其他問句。趣味背誦中,頭飾上蓋著的大問號再次刺激孩子的感官,把類推的方法應用進來快速反應本節課的六個問句。這樣從扶到放,使學法得到遷移,讓學生觸類旁通。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自學能力。同時層層遞進中也逐步突破問句朗讀這一難點。
2、查閱資料法:搜集和處理信息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在趣味拓展中,讓孩子初步學習查閱動物尾巴資料,有助于對課文知識的理解,也促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寬視野,幫助積累。
3、觀察法:引導學生結合課件動畫、教具展示,觀察畫面,從直觀上加深認識和理解。
4、讀、品、悟、議、辯、入:讀:讓學生多種形式地讀,真正做到以讀激情。入: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懂得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學生通過換位體驗來走進文本,和文本零距離接觸。
四、說教學流程
下面來談談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主要設計了復習生字、整體感知、品文細讀、背誦課文、激趣拓展、指導寫字六個環節。(幻燈展示)
現在我就這節課的兩大亮點來闡述:
(1)、語文味——朗讀、品詞析句(配合教具展示板書)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
(一)在教學“趣味細讀”中,我精心地準備教具,把猴子、兔子、松鼠分一組,公雞、鴨子、孔雀分一組,變換形式領悟問句。
1、學問句
指導前三個問句時,先出示兩條尾巴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一條尾巴與第二條尾巴有什么不同?相應出示“長”和“短”的詞語卡片貼到黑板上,隨機通過觀察,拓展出反義詞,如果孩子答不出來可以做動作引導,如上——下。師生表演,如高——矮。教具演示:如黑——白(黑白雙面紙)。引導聯想:如胖(豬八戒)——瘦(孫悟空)等等。接著觀察第三條尾巴,它像什么呢?學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門,但只要表達合理,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根據回答指導學生說完整的話:這條尾巴好像……)聯系實物或畫簡筆畫幫孩子理解降落傘。
接著,出示三條尾巴問:“第一組的動物尾巴我們觀察完了,你們的頭腦中出現問號了嗎?”(板書:大“?”) “根據這三條尾巴你們想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呢?”由此激起孩子滿腦子,滿肚子疑問,孩子提完問題后,由獅子大王為中介導出本節課的前三個問句,再趁著發自內心最真實的疑問感觸,捕捉孩子的疑問表情多形式指導孩子有感情朗讀突破本節課難點,如果孩子入境不深,還可以隨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再次感受引導。
指導后三個問句時,不同于前面的演示領悟后,再把三個問句集中在一起指導朗讀,而是讓孩子通過舉一反三法,一句一句領悟,一句一句指導朗讀。如:出示第一條尾巴,問:“誰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回答后,把“彎”的卡片貼在黑板上,引導:“小裁判們,看到這個字,你們會怎么問?”引出問句,隨文做動作理解彎,再指導朗讀的形式。其中第二句,對扁的理解是采用橡皮泥演示,第三句,通過與其他尾巴的對比導出最好看,再用“請咱們班上聲音最響亮的,來讀讀這個句子。請咱們班上朗讀最棒的,來讀讀這個句子。請咱們班上個子最高的,來讀讀這個句子。這種形式把朗讀與詞語理解有機結合。
[在學問句的整個過程中不斷出示尾巴特點的詞語,把朗讀指導與詞語理解、復習生字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用于以往的朗讀,使課堂更飽滿,更有韻味,趣味性十足,孩子樂學、好學,興趣高漲。]
2、學習答句。
在整場比賽中,孩子是文本中的一員,他們是這場比尾巴大賽的裁判,由他們評比,自主到黑板上拼一拼,向獅子大王匯報結果等等調動多種感官感悟本課的六個答句。抓住此刻的愉快心情,男、女裁判利用直觀、形象的板書資源,賽讀,整個課堂充斥這愉快的氛圍。
3、多形式朗讀
比尾巴大賽結束了,可孩子的朗讀并沒有就此被打斷,通過一句:“比賽進行的非常成功,連記者都趕來采訪了,還當場寫下了一首兒歌。你們知道這首兒歌后來被發表在哪里嗎?引出文本,再通過:“森林王國來了幾只外國小動物他們不懂中文你們能給他們念念嗎?”
讓學生起立看課件中出示的全文加動作,齊讀課文
接下來,變換形式采用老師扮演外國小動物與裁判們一問一答:
同桌一人演外賓,一人演裁判,加動作一問一答
[以“讀”的訓練為主線,在豐富的朗讀形式中,讓學生感受讀的樂趣,在個性化的朗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二)在趣味背誦中 (演示課件輔助)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體現其自主性,但這時孩子基本上能背誦課文內容。可以直接讓孩子參與到游戲活動中背誦。
1、玩猜一猜游戲,根據課件看圖猜出課文內容。
2、請猜得最好的小朋友上臺戴頭飾表演,再次突破難點。如:學生拿長長的尾巴,帶頭飾出場,頭飾上蓋個大問號。表演者側身站著把尾巴放在屁股后面搖一搖,轉頭讓大問號面向學生問:“誰的尾巴長?”下面的同學答:“猴子的尾巴長。”答完拿走“?”揭示答案。(加教具演示)
表演完后,由這六只比賽戴頭飾的比賽選手帶小裁判們去參加慶祝會大家一起唱響 《比尾巴》。[演示課件,把學生帶入情境,拉近他們與動物的距離,在表演和感悟中增強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2)、新:
1、本節課的生字復習與寫字指導是由不識字的小猴引發的,一上課,小猴子就在小朋友的幫助下,爬一座識字山,過一條詞語河來到比賽現場。由于小猴子不識字心里很難受,最后一個環節由小裁判們發揮愛心教小猴學寫字。[前后呼應,情感真摯是對以往這一塊教學單一、只顯示工具性的一大突破。原來生字復習與寫字指導也能注入生命與活力,也能注入人文氣息。]
2、課標指出:低年級以識字為主,可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讀,如何解決總目標與課時目標間的矛盾呢?
我通過問句中動物尾巴特點的詞語卡片、答句中動物圖形與文字的巧妙結合,課件展示全文內容再用紅色把生字突出(指出板書與課件),趣味背誦中猜一猜游戲的圖字結合等細節處理,似乎只是朗讀指導,卻能在不多花一點時間的基礎上,隨文復習生字,讓生字復習多形式、趣味性地貫穿始終,既完成第二課時讀的目標又能把低年級以識字為主的理念落實到實處,一舉多得。
3、在教學中,我播放視頻,把孩子帶到生活、大自然中,尋找神奇的動物尾巴,讓學生的心飛出課堂框架,使文本活起來,不再抽象的文字。從小培養孩子的創作靈感,懂得尋找創作根源。
看完后,讓學生當當小作家,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引導自由創作不局限框架,一句、兩句,類似于課文或完全不同于課文都行,尋找創作者的感覺、感受,挖掘真實情感。]
學生說話中有了課文初形,引入課文內容,觀看課文動畫(演示課件)[這些小作者已與文本融為一體,利于為有感情朗讀、背誦作鋪墊。]
4、《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依據教材走出教材,走向開放的大語文教學觀。在趣味拓展中,我讓孩子初步學習收集的資料,以推薦小動物參加比賽的形式,小組交流,再請幾個小朋友上臺推薦,可以簡單介紹動物尾巴資料也可以模仿書中的句式編兒歌。[兩種不同層次的設計,留給了學生較大的空間,便于他們自主選擇更適合其個性特征和個體需求的方案。]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的周長》。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的周長》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節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同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結構特點的分析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認識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2、 能力目標: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圓周率的探索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圓周率的探索,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結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圓是曲線圖形,是一種新出現的平面幾何體,這在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上又深了一層。特別是圓周率這個概念較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圓周率的含義以及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著活力。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著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準確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所必須的基本素質。帶著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圓的周長》教學中,我采用操作、猜想、驗證等方法,具體如下:
1、 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再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進行驗證猜想,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 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教師讓學生通過測量、實驗、計算等活動,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具體的做法是: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從而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探索過程中,老師給予點撥引導,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3、 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時效性。
【教學程序】
整個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建立圓周長概念
1。出示一塊鐘表,鐘表上的小秒針頂端一分鐘走的軌跡是什么圖形?那么小秒針頂端一小時走多少路程?引出課題(圓的周長)
2。讓學生拿出圓形學具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圓周長指的是哪部分?自己體驗、領會圓的周長的含義。(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環節:動手實踐,感悟測量方法
1。提出疑問:圓的周長是曲線,該怎么來測量圓的周長?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3。學生匯報并演示測量方法 。(繞繩法、滾動法)
4。這些圓比較小,如果有一個很大的圓還能用繞繩法、滾動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嗎?如果不能直接測出,怎么辦呢?
(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評價,使學生辯證性地感受到了“纏繞”、“滾動”方法的局限性,引發其探索“計算公式”的積極性,為深入研究圓周長的計算問題作好了“心理”鋪墊。)
第三環節:提出合理猜想,并驗證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長是它邊長的4倍,那么圓的周長是否也和某條線段有關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2。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學具,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和直徑,并算出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把結果填入下表:(測量值精確到毫米)
物品名稱周長直徑 1號圓
2號圓
3號圓
3。學生觀察比較后,可以發現不管圓的大小發生怎樣的變化,
圓的周長和其直徑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師介紹圓周率。≈3。14
5。學生閱讀圓周率有關資料,教師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6。你能通過分析表格,得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嗎?由于
前面的層層鋪墊,學生很容易得出圓的周長計算方法:
C=πd C=2πr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討,并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參與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享受了成功的愉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例1(設計目的:通過實例計算,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于生活,又能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的作用,又可為最后的實踐打下很好的伏筆)
2.現在你能告訴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針頂端,在一個小時時間內所走過的路程了嗎?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想得到什么樣的數據 (設計目的: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題和前面的引入題互相呼應,做到解決問題有始有終。)
3.總結
【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圓周率 ∏≈3。14
圓的周長 C= ∏d C=2∏r
以上這些是我對教材的膚淺認識,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3
《大作家的小老師》是小學語文國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講了著名作家蕭伯那和蘇聯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敘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故事以寫人物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于律己。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訓練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蕭伯納、莫斯科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遙遠的事情,課文中出現的道理三年級的孩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并根據新課標中對于中年級的要求,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課文中的主要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人物對話中體會文章的內涵,感悟人物形象。
4、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蕭伯納的謙遜自律、寬廣胸懷。
其中目標2、3是教學重點目標4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課前布置學生自己查找有關蕭伯納的資料為學習課文作好準備。
我豫設用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我用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中我直接板書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
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己讀課文。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讀課文,同時要學生完成這幾個任務:
1、標好自然段。
2、劃出文中帶生字的詞語。
3、把課文讀通讀熟。
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互相評點正音,使得他們讀準確課文,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指導他們讀準這些字音:“適、觸”是翹舌音,吻、謙、聯是前鼻音。學生一起采用聯系上下文和質疑討論掃除字詞障礙讀通順課文。在讀懂每一自然段課文的基礎上,解決上課伊始產生的問題。借此機會讓學生了解一下蕭伯那的有關資料。了解文中的大作家的大是指著名,最后讓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布置作業:
抄寫詞語
下面我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第二課時我將在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安排復習導入、品讀感悟、拓展延伸這三個教學環節以達到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人物對話中體會文章的內涵,感悟人物形象。
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蕭伯納的謙遜自律、寬廣胸懷。
上課伊始我以詞語復習導入,詞語主要是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進行復習回顧。
接著進入第二環節,品讀感悟
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因此我將以問題“你覺得課文中的肖伯納和小姑娘分別是怎樣的人?”為切入點展開對課文的品讀。我將用充足的時間安排學生自讀課文,圈圈畫畫,找出相關語句,進行交流。其中蕭和小姑娘的對話最能凸現兩人的性格特點是課文的重點。我將進行這樣的預設。
第一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閱讀這段對話,對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引導學生抓住“告訴,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驚喜萬分”等詞語來體會蕭伯納說話時的心情,
第三步、透過蕭伯納想讓小姑娘“驚喜萬分”你還想到了什么?激起學生的思維波瀾,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領悟到蕭伯納是在和孩子玩了好久,在臨別時才亮出了身份不過是為了給孩子一個驚喜,讓孩子高興高興。但同時也確實存在自夸的嫌疑。
第四步、在這樣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做一回蕭伯納試著讀一讀課文。
第五那小姑娘是怎么說的呢?引導學生通過學著蕭伯納的口吻”以及模仿蕭伯納說話的句式體會這位小姑娘的天真、純樸、可愛。相機板書
聯系課文第四自然段“不覺為之一震”讓學生說說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體會他的嚴于律己。相機板書
第六步、分角色朗讀兩人的對話。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文的第三段意義深刻,是理解的難點,在教學中我這樣的預設。
1、引導學生讀這段話,說說你讀后有什么感受。
2、引導學生聯系蕭伯那自身的成就以及上文中他與小姑娘的對話再次說說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認識他的謙虛。板書
3、想想課題為什么以大作家的小老師為題,以此進一步認識到他謙虛嚴于律己。
布置作業:朗讀并摘錄這段話。
收集有關謙虛的名人名言。
第三個環節學完課文,下面進入拓展延伸
這個單元的文章都是名人故事,可以要求學生課外搜集自己喜歡的名人的資料,辦一份手抄報。也可以是電子小報。學習名人美好的品格。
板書大作家的小老師(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蕭伯納小姑娘
謙遜、嚴于律己天真、可愛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隨著作者富有詩意的語言,我們走進了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麗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里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螞蚱、有小鳥、有風、有雨,還有太陽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這是作者童年的樂園(作者曾稱它為自己的后花園),就像作者說的一樣,“花園里邊明晃晃的”,“新鮮漂亮”。
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滿了生命的氣息。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鳥是自由的,蟲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氣里彌漫著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
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著祖父在園中,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當然這都是童年游戲的內容,不是真正的勞作,是“亂鬧”,至于摘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更是孩童的游戲了。玩鬧累了,就在園子里睡下。當然,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他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正是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是充滿夢幻色彩的。
孩子氣十足的腔調,春天的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達方式上的突出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并積累語言。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
“我”說起花園的昆蟲,仿佛一個孩子在掰著手指頭,給你顯示她的富有,那極滿足和得意的神態躍然紙上。當然,擁有這樣的花園,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確實是值得炫耀的,因為這是多么富有童話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寫小昆蟲,不僅著眼于它們的色彩——“白、黃、紅、金、綠”一應俱全,還對蜜蜂的樣子和姿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豐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讓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絢麗起來。
(2)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留意一下這句話中的“明晃晃”一詞,這是園子留在作者記憶中的色彩,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課文中這樣的詞很多,說蜜蜂是“胖乎乎、圓滾滾”的,說狗尾草“毛嘟嘟”的,說天空,是“藍悠悠”的,這些詞語富有感情色彩,從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我”對眼中事物的滿心喜愛。
(3)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榆樹先呼叫,來了雨,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
作者用富有詩意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樹的高大和不容忽視,也寫出了榆樹的活力。
(4)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這些富有孩子氣的語言,同樣富有詩情畫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樣子描繪出來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黃瓜、玉米、蝴蝶都是有靈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樂的,不受約束的,由著自己的性子生長的。它們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陽也不過問。這樣的感受,當然與作者的自由快樂是分不開的,用自由而富有靈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會如此無拘無束!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螞蚱、櫻桃、蚌殼、瞎鬧、鋤頭、倭瓜、水瓢、圓滾滾、一動不動”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三、教學建議
1.課始可以從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介紹蕭紅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介紹她的《呼蘭河傳》,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2.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要讓學生結合課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讀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交流“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或作者為什么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讀有關的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3.可以引導學生背誦或抄寫喜歡的段落,積累語言。
4.可以引導學生讀《呼蘭河傳》的另一個關于園子的片段,進一步感受童年的快樂,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見“相關鏈接”)。
5.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倭”容易讀錯,要提醒學生結合語境“倭瓜”識記,還可以聯系課外閱讀中出現的“倭寇”來讀準;“蚌”也要提醒學生讀準字音;“瓢”可結合熟字“飄、漂”來認讀。
說課稿 篇5
教學課題:《青春舞曲》
課時:第一課時
教具:鋼琴、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若干)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體驗作品中輕快活潑的情緒。
2、通過表現歌曲的創作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協作能力。
3、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新疆或西部民歌的風格特點,培養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4、通過學唱歌曲,使學生懂得青春如小鳥一般一去不復返的道理,啟發學生自覺珍惜時間。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青春舞曲》,體驗作品中的情緒。
教學難點: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自行創作出表現歌曲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音樂《青春舞曲》音樂風光欣賞
二、導入:新課剛才我們欣賞的是什么地方的音樂風光呢?(新疆)那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新疆的民歌——《青春舞曲》(多媒體課件揭示課題:青春舞曲)
三、學唱歌曲
1、教師范唱《青春舞曲》 教師用卡拉OK形式范唱歌曲,學生跟隨音樂輕輕擊拍。
2、學生試填歌詞。
3、練唱美麗小鳥處;我的青春小鳥一樣處(放慢速度唱準) 練唱別的那呀喲 別的那呀喲 處(“別”字語氣要加重)。
4、完整連唱歌曲(可唱兩遍歌詞) 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彈性。
5、再次完整連唱歌曲(加適當律動) 要求唱出歡快的情緒和 拍的韻律感。
四、表現與創造
1、討論和練習 節奏組:運用不同的伴奏音型,節奏樂器的組合等來表現歌曲 演唱組:運用改變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來表現歌曲。
2、各組匯報設計思路并展示。
五、拓展階段
1、聽一聽《金梭和銀梭》 思考:與《青春舞曲》相比,有何相同之處? (告誡人們要珍惜寶貴的青春)
2、布置課后作業:為《青春舞曲》創編一段歌詞。
3、介紹王洛賓及其作品:他一生經歷坎坷,但執著地熱愛音樂,搜集、整理和改編了大量的西部民歌,被譽為西部歌王。他的音樂作品大多浪漫熱情,不僅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瑰寶,也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我們大家熟悉的有:《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大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這些歌曲)
六、結束部分(背景音樂《青春舞曲》演奏版)
1、小結本課今天,我們學習了《青春舞曲》這首歌曲,也欣賞了幾首優美動聽的西部民歌,實際上,我國的西部地區是一片亟待開發的熱土,多少有識之士、有志青年已經投身在大開發的洪流中,西部今天也正在日新月異。我衷心祝愿我們的同學,能立足現在,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成為開發西部的生力軍,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2、下課禮儀
七、學生在《青春舞曲》的音樂中走出教室。
說課稿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自練能力,旨在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并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本課以排球正面雙手傳球為主教材,結合學生對運動比賽所表現的濃厚興趣,將折返跑練習以比賽形式運用到教學中,營造活躍、有序的教學氛圍,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團結互助的崇高精神,從而建立學生間和諧的人際關系,突出學生為主體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教學內容
1.排球正面雙手傳球 2.折返跑
三。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排球運動中的傳球技術,此技術在比賽中主要用于組織進攻,即用作二傳。二傳是從防守轉入進攻的橋梁和紐帶,二傳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進攻的質量和技戰術的發揮。所以學好傳球技術是我們高中排球教學的重點之一。本課是正面雙手傳球的第二節課,通過第一節課的教學發現學生在傳球時會出現手型不正確、擊球點過前或過后、推壓或拍打球等錯誤,因此本次課著重從正面雙手傳球技術中的手型、擊球點和手指彈撥為關鍵,為以后的教學訓練和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個輔助教材折返跑,通過游戲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靈敏性和全身協調性。
四。學情分析
本次課所授班級為高二學生,有40人,體育基礎水平很不平衡,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但高中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及班級的.學習氛圍濃厚,通過第一節課的教學,已有30%的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正面雙手傳球技術。所以,本課練習以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面雙手傳球技術為主要目的,創設樂學情境,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并運用分層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獨立性。
五。教學目標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傳球技術中的手型、擊球點
難點:手指的彈撥
七。教學方法
運動水平、運動能力的差異,決定了本課的教學手段以分層教學為宗旨,示范、講解、練習、提示、個別指導等方法進行教學。發揮學生所特有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條件,因材施教。
1、 講解示范法:通過講解示范使同學們發現自己正面雙手傳球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并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
2、 合作學習:在練習中,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探討、評價,讓學生掌握動作;在游戲中,使學生增進理解和團結,共同完成任務。
3、 游戲比賽法:充分利用游戲比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身心準備
1、課堂常規:體育委員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檢查服裝,教師宣布課的目標和課的內容及課的要求。要求學生做到集隊靜、齊、快,精神飽滿。
2、隊形練習:整隊,原地各種轉法,反口令練習。要求學生做到準確到位、整齊劃一,從而達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養成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3、熱身跑
運球繞排球場地線跑
使學生達到熱身和活動指關節的目的,同時使學生了解排球場地,增加排球知識。
4、自由正面雙手傳球練習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一)、排球正面雙手傳球
問題導入:
老師:同學們,在上節課中我給大家說了正面雙手傳球手型、擊球點和擊球的6字訣,還記得嗎?
學生回答 (對、球、抬、額、彈、控)
老師:那你們覺得對照這6字,你們哪些做的比較好,哪些還不夠?
學生討論,意見不同
老師:那好,我們今天的練習就圍繞6字進行,從而進一步掌握正面雙手傳球技術。
1、發展和提高(原地散點站開)
①。每人一球上拋接球練習(一拋一接)
②。自拋自傳(一拋一傳、一拋二傳……)
③。連續自傳,傳球高度不低于一球即可。
④。兩人一組,相距3—4米自拋傳球。
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中,示范講解,巡回檢查,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關鍵,與學生共同討論、研究解決方法,并歸納總結。教師及時表揚閃光點,并對技能差的同學注意多加輔導、鼓勵。
2、分層練習(學生自主)
通過以上練習,將全班學生分成二組,由學生自己選擇自己的練習方法。
第一組:繼續發展和提高中的練習方法。
第二組:兩人一組,相距3—4米,拋(墊)—傳—接練習;或2—4人圍成圈進行相互傳球練習。
這一練習目的是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同時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覺地養成自我鍛煉和自我創造的能力。
(二)、折返跑游戲
場地設計:以排球場端線為準每隔1米放一個排球比賽方法:將學生平均分成4組,從對面端線出發,每人取一排球跑回,出場順序由各小組自己確定。
在游戲中,為了所有學生都能充滿激情的參與其中,同時又考慮個體差異,讓學生各盡所能、協作競爭,并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靈敏性和全身協調性。
第三部分:恢復身心
用太極拳起勢動作,配合呼吸,放松身體和思想,加快身心恢復,達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師生交流學習心得,讓學生自己體會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師作出以表揚鼓勵為主的評價。安排課后練習,回收器材,宣布下課。
九。場地器材
1、場地:排球場二個
2、器材:排球41只
十。教學效果
預計:平均心率為115—130次/分,最高心率約為170次/分,運動密度約40%—50%,運動負荷中。
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第一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一、 說教材
《沉和浮》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希望學生們能獲得關于物體沉浮和物體本身大小、輕重以及承載液體關系的認識;經歷一些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豐富自己的原有經驗,并對原有的經驗進行修正和完善;同時通過活動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本單元第一課時,所形成的科學概念是要為后續的學習活動作鋪墊和服務的。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經歷“發現——否定——在否定——再發現”這樣一個不斷沖突、不斷修正的過程從而認識到:相同大小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一樣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我對教材、學生的了解與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1、通過探究活動,知道物體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過程與方法:2、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通過控制某個影響因素來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在探究活動中積極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過探究活動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三、教學的重、難點
縱觀全課,我認為本課重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觀察研究物體的沉浮現象,知道物體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學難點:設計實驗,怎樣通過控制某個變量來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四、說教學方法
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采用了直觀教學、情境教學、啟發教學、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對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實驗觀察——發現——推測——證實” 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了解有關沉與浮的更多問題。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他們的教師和學生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通過自己意義建構而獲得的。
五、說教學準備
材料的選擇和處理,是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因為材料準備的典型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最終效果。本課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要進行幾次對比實驗,而對比實驗的關鍵就是要控制無關因素的影響。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為此,我準備了:
1、教師用:木塊(小)、石頭(大)、鐵的啤酒瓶蓋。
這組材料符合學生的原有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檢驗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
2、學生用:
第一組:鑰匙(大)、馬鈴薯(大)、牙簽(小)、螺絲帽(小)塑料泡沫(大)、馬鈴薯(小)、木塊(大)、曲別針(小)、蠟燭(大)。
這組材料中有一些干擾材料,讓學生從中發現“矛盾點”:物體的沉浮不一定與大小輕重有關。
第二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鐵塊、鋁塊、塑料塊、木塊。
第三組:重量相同體積不同的一組圓柱體。
這兩組材料能完善,提升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建立新的認知平衡。
六、說教學流程
1、實驗觀察設計問題情境。
出示木塊、石頭、鐵的啤酒瓶蓋,先讓學生猜測它們的沉浮,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經驗可能猜測出:木塊小、輕,能浮在水面;石頭大、比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蓋的沉浮學生可能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沉,一種認為浮。然后進行實驗驗證,先由我來做木塊和石頭的演示實驗,實驗結果與學生的猜測會一致的,而啤酒瓶蓋的實驗,我會從“認為能浮”和“認為能沉”的學生中分別找一名學生來做演示實驗,通過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指導學生得出正確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和判斷沉浮的標準是將物體放在水中觀察,為后續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這時教師再創設“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可能跟什么有關”這個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動中。
2、學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動開始前,我先讓學生說說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可能跟什么有關,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樣的,我將大小、輕重這兩個影響因素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組材料,讓學生進行第一個探究活動,實驗前我提出如下要求:
1、首先推測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把推測結果記錄在表格中。然后進行實驗驗證,2、帶著下面三個問題進行實驗:
①把這組材料分別按從大到小和從輕到重的順序排隊后,再進行實驗驗證。
②實際觀察結果怎樣?有沒有推測出錯的物體?有沒有無法確定沉浮的物體?
③你們發現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有關系嗎?
通過匯報交流,學生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沒有關系。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會產生新的認知矛盾,抓住這個最佳時機,我又引導學生進入到第二個探究活動中去——物體的沉浮是否與物體的輕重有關。
出示第二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鐵塊、鋁塊、塑料塊、木塊。
讓學生推測這組物體的沉浮之后,帶著如下問題進行實驗觀察:
①觀察這組材料有什么特點?
②什么樣的物體沉在水底?什么樣的物體浮在水面?
③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
通過以上實驗引導學生會得出結論:大小一樣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隨后,我將這組材料和第一組的材料同時放在實物展臺上,讓學生比較它們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用第一組的材料觀察時看不出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關呢?向學生滲透對比實驗法,利用控制某個變量的方法來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在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提問: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關嗎?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將學生帶入到第三個探究活動中:物體的沉浮是否與物體的大小有關。
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修改和完善實驗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將第三組實驗材料發給各組進行驗證活動,匯報交流學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輕重一樣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再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物體容易沉?(很大卻很輕)什么樣的物體容易浮?(很小卻很重)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教學環節是因為新課程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而且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
因此,在本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一放:是指放手讓學生利用有結構的實驗材料來探究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有什么樣的關系,只有給學生足夠的學習、觀察、討論、交流、探究的時間,學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奧秘;一收是指:每次學生完成實驗后將用過的實驗材料收回來,重新發給另一組實驗材料,防止用過的材料干擾下一個環節的研究效果這一放一收的組織形式,充分張揚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同時我緊緊抓住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既調動了學生積極探究的和熱情,又一步步把學生帶入有趣的科學探究之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3、知識拓展
按照教材達到的認知水平,到了本單元第七課《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就會發現學生仍然說大的馬鈴薯沉、小的馬鈴薯浮。學生的原有認知沒有得到提升。針對這個問題,我設計了“知識拓展”這個環節幫助孩子達到一個更高的認知水平——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物質本身。
出示一個馬鈴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塊兒,觀察在水中的沉浮與整個馬鈴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現象。思考:這些馬鈴薯的沉浮與大小、輕重有關嗎?如果沒有關系,那么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
(或許大部分的學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著急,讓他們帶著這個問題到課外繼續研究,當他們學習第七課看到大小兩個馬鈴薯在水中同時沉,而在鹽水中同時浮時,就會明白的。)
七、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輕的易浮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輕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論美》一文被選編在蘇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本單元的單元提示這樣說:“學學牛吃草——讀書要講求智慧,讀書有精讀與泛讀,對充滿智慧的經典作品就得深讀精思,反復品味,如同牛的”反芻“一樣,含英咀華,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選自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論人生》,當為經典著作。培根是英國哲學家,在這篇雜感中,他論及人的外貌美,形體美,風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隨感式的寫法雖于條理不夠分明,卻于字里行間透露出哲學家對“美”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絕佳范本。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基于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習權,話語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反復研讀,品味課文,探尋美的真諦。并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生活去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讓本課成為一節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語文課。此外,由于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有限,不宜在課堂上涉及太多美學范疇下的概念、理論,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影響學生主動參與,切實聯系生活實踐的積極性。綜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了解作者,積累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B、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質疑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通過聯系語境,利用工具書探究詞義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價值目標
A、理解“美”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
B、學會在生活中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
教學重點
反復品讀課文,領悟課文大意以及所蘊含的美的真諦
教學難點
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結構自由靈活,語言跳躍性強的雜感
二、說教學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建議在語文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教學中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的結合。本單元教學提示,讀書要講究方法,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個字——熟讀精思。一篇好的文章,一個精彩的片,讀一遍還不行,、要反復地讀,直至滾瓜爛熟。而《論美》就是一篇耐讀的經典作品。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本單元的教學提示,我在選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充分考慮到學習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征。在課堂上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傾聽、開口,讓學生在一個平等,對話,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氣氛中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真正做到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為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了創設情景,激發思維,引導探究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品讀——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六個環節來完成本文的教學。接下來,我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我認為,一堂課的導入,不僅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還要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符合本課內容所要求的學習情境,以及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因此,我在這個環節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同學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嗎?你覺得它美嗎?美在哪呢?”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美,這樣將話題定位在“美”上,進而巧妙地轉入討論“什么是美?”,“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學生踴躍的發言中,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激發,探尋美的真諦的學習情境也順利地創設了。
(二)自讀課文,感知文意
這個環節我讓5分鐘的時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1—2遍。探究字音、詞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同時,我把本課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然后請個別學生讀,接著全班齊讀兩遍。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利用工具書掌握“顏色”這個詞的含義。最后明確文章的主要內容:本文提到了人有三種美,分別是“顏色之美”,“形體之美”和“優雅行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內在美”;這其中“優雅行為之美”即“內在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算是真正的美。學生對于任何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的,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而有目的限時閱讀,又是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讀任務的設置上,除了引導學生總體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外,還顧及到了文中出現的重要字詞,因為字詞教學始終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環節。強調“顏色”一詞,旨在引領學生探究詞義,而這一探究的過程,既是字詞教學的一種提高和升華,更是幫助學生體會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的重要途徑。
(三)研讀課文,探尋美的真諦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談談自己的認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主人,引領學生自己去感受、發現、探究,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學生在表述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能極好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當然,在學生發言后,我還要加以適當的評價,對學生進行肯定、點撥和激勵,這樣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師生互動。另外,抓住學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運用比喻的訓練。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聽讀課文,提出質疑
《論美》是一篇翻譯作品,由于年代、文化、語言的差異以及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解等,都會影響到學生準確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寫作意圖。因此,若抓住偉人語言中的疏漏對學生進行質疑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一定會給學生極大的啟發。所以,在讓學生了解這是篇結構自由靈活語言跳躍性強的雜感以及翻譯文學所難以克服的局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敢于向權威產“不”的懷疑精神。愛因斯坦也曾說:“發現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是否會疑,是否敢疑正是他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的最佳體現。
(五)齊讀課文,鉻記睿文哲語
讓朗朗的讀書聲回歸到語文課堂,正是近年來語文教學回歸本色的一聲召喚。因為只有在飽含感情的讀書聲中,學生對文章語句的含義主旨的把握,情感的體悟,才能真正達到更高的境界。同時,背書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是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手段。妙詞佳語,格言警句,經典詩文都讓學生背。其實,背書的過程就是“牛吃草”的過程,或許學生背的過程中無法完全吸收,但它更大的意義在于給學生日后的學習儲備了足夠的可供“反芻”的養料。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我讓全班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諦,鉻記住那些充滿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中,學生懂得了美的真諦以后,如何在生活中識別美,發現美,創造美,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便尤為重要了。因此,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同學、老師入手,發現他人的閃光點,還有尋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再寫一段關于美的隨筆。這必將在學生的心理建立起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趨美避丑,趨善避惡,趨正避邪,從而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但能突出課文的中心,而且能使學生從中歸納文章的內容。因此,我的板書設計是:
論美——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
【【實用】說課稿匯編8篇】相關文章:
魯迅《燈下漫筆》說課稿匯編12-22
英語說課稿匯編15篇11-14
散步說課稿匯編15篇11-10
木蘭詩說課稿(匯編9篇)11-05
【實用】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5-18
《釣魚的啟示》說課稿匯編15篇12-18
《釣魚的啟示》說課稿匯編15篇12-18
短歌行說課稿匯編5篇11-07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5-10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四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