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模板匯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后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寬度、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梁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梁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后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寬度、厚度可以顯著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展識別與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和記錄數據,制作曲線圖,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決定以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系”為教學重點,學生對橫梁立著放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為本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認識了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一些力。并通過前三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操作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已經能夠識別變量和制作簡單的曲線圖及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三、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我將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把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探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并通過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因素融為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主要采用觀察實驗法,既能使學生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并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又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著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明確研究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馬上出示四張圖片,讓同學們找圖中的相似之處,讓同學們認識柱子和橫梁,然后一起研究橫梁的抵抗彎曲的能力。通過質疑,讓同學們產生興趣,自己動手實驗。厚度和寬度都是影響紙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緊接著出示一張卡紙,讓同學們猜可以放幾枚硬幣,然后同學們動手實驗,中間強調注意事項。然后研究紙的厚度對抗彎曲能力的影響。最后拓展到生活“橫梁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2、整理數據,得出結論
結論的得出要有事實的數據作為依據。匯報時,老師問:“比較預測和實測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猜測紙的厚度增加一層,那么紙抗彎曲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倍,比如一層厚度測得抗彎曲能力是2,那么他會猜測二層、四層厚度時抗彎曲能力也會是4,6,8,通過和實測數據的比較,學生會發現紙的厚度增加一層,抗彎曲能力會大大提高,比如實測四層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幾甚至60,學生會驚嘆增加一層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提
高得太顯著了!得出結論: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老師通過談話聯系到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筑中人們廣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橫梁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認識教室里的橫梁。
3、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后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老師出示一塊條形的木頭,提問:“條形的木頭,平放抗彎曲能力強還是立放抗彎曲能力強?”學生說一說,接著出示尺子,讓學生進行體驗,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尺子立著放抗彎曲能力強。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發現橫梁是立放的,老師緊接著問:“你能解釋橫梁立著放的理由嗎?”有了前面的認知,學生自然就能解釋橫梁立著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更要使他們“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是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
說課稿 篇2
一、導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現代著名作家趙麗宏寫的《望月》,指讀課題。這樣讀課題,讓我感覺月光太刺眼了,想想咱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是怎樣的?再來讀一讀。對了,這才是月亮的聲音,月亮的感覺。
二、欣賞江月圖
(一) 夜深人靜,我悄悄地走到江輪甲板上坐下來,看到了什么呢?
1、自己讀一讀第二自然段,與作者一起去欣賞美景吧!
2、看來這樣讀,課堂顯得比較嘈雜,大家也很難真正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如此優美的文字,只有靜靜地品味才能讓人動心動情。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想象出這片迷人的月色,慢慢欣賞(提示:如果讀到了讓你心動的詞語、句子,用筆圈畫出來,細細品味)
3、讀書有時就得這樣靜下心來品味,哪句話讓你動心動情了?
A、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
安詳可是個讓人心動的詞,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一種溫柔、從容的神情,用在月亮身上,讓我們感覺到什么呢?(有了生命,像母親般溫柔、慈祥)
多好的感覺,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一處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B、月光灑落在長江了,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
這句話寫出了月下的江景具有一種動態的美。
C、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
黑色剪影和隱隱約約寫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朧美,伸展著和起伏著寫出了月光下江景的動態美。黑色和銀色寫出了色彩美。
聲音有的時候更能襯托出寧靜。還記得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嗎,原本是推,那敲響還是推響?(敲)可是敲卻更能突出那晚的安靜。
4、你們看,從這段優美的文字里,我們品味出今晚的月光是寧靜的、安詳的、朦朧的、柔和的,這是多令人動心的感覺啊。通過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示圖,是不是跟你想象中一樣?更美麗?
能用什么詞來形容這美麗的月色?
這段動心、動情的文字,你們覺得最適合咱們班誰來讀呢?(學生配樂讀)
5、真美,老師也忍不住想要讀一讀了,歡迎嗎?(師配樂范讀)
還有誰想表達心中的喜愛之情?指名讀。
讓我們一起來贊美這美麗的月光美景吧!(齊讀)
三、指導讀賽詩部分
沐浴在這明月的清輝下,作者今夜是睡不著覺的,而今夜難眠的不止作者一個,還有誰?
1、他們倆在一起干什么了?(賽詩)
2、四人小組合作,一人當舅舅、一人當小外甥、一人讀旁白、一人當導演。導演起什么作用呢?這賽詩和我們平時讀詩一樣嗎?對,語速上要快,語調要高。
小組合作
3、指名小組分角色讀第二大段
當學生到第12 自然段時候,打住:是你讀了嗎?再看看,是你讀了嗎?為什么?省略號?那應該是誰讀呢?(或者:賽完了嗎?真的賽完了嗎?)
引導到省略號,繼續指名課外賽詩。
4、這小外甥可真……(聰明好學)
四、指導讀幻想部分
過渡:小外甥不僅聰明好學,而且……(調皮、愛幻想)從那里看出來的?
1、是月亮把我叫醒了真是月亮叫醒小外甥的嗎?在小外甥眼中,月亮仿佛就是他慈祥的奶奶,和藹的母親,會把他從睡夢中叫醒。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兩個烏黑的瞳仁里,各有一個亮晶晶的小月亮閃閃發光。小外甥非常的可愛,眼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
3、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個問題來,你說,月亮像什么?說明小外甥喜歡聊天,愛刨根問底。
小結:作者通過對小外甥的語言和神態動作描寫,向我們介紹了一個調皮可愛的小男孩。
4、像眼睛,天的眼睛多么豐富而有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或的,是天的心靈的窗戶。
5、像眼睛看,老師把這則故事改寫成了一首詩,讀讀看,可以這樣改嗎?出示:
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
自由讀,指名讀。從中你聯想到了什么?如果給這首詩取題目,你會取什么多么豐富而又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活的,月亮是有感情的`,它和地球媽媽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再次朗讀這首詩,感受小外甥豐富的想象力。
6、月亮困了,睜不開眼睛了。
小外甥困了,想睡覺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睜不開眼睛了,它躲到云層里睡覺去了,小外甥賦予月亮以生命。
7、多么富有童真的想象,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小外甥呀!夜深了,小外甥回艙了,甲板只留下我一個人。我凝視著月亮小時的地方,輕輕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示圖、音樂
五、作業
1、寫山和水的詩歌也很多,課后就請大家搜集此類詩歌,仿照第二段的表達方式,創設情境,寫一組關于山或水的對詩場面。
2、背誦課文的第二大段。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你們辛苦了!我是小2班的2號選手,也是本組的最后一個選手,看到我,意味著大家的艱苦工作馬上就要結束了。
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單元第5課的《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下面我從教材和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準備、教學流程、板書設計這6個方面向各位闡述。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涉及到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攝入體內,分解食物,吸收食物的營養。學生通過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初步認識到不同消化器官的形態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進入人體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的分工協作下被吸收和利用的。
食物的消化,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話題。說熟悉,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吃大量的食物,也知道食物里有我們需要的能量。但到底哪些器官參與了食物消化,它們在消化過程各起什么作用,食物到底是按怎樣的順序被消化、吸收的,對學生來說是很含糊的。因為這些器官都在人體內,不能直接觀察到,平時也很少真正去關注。
有點知道但知道的很少,沒有去關注不表示不想關注,這是我們組織教學的良好契機。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我采用了模擬實驗、資料講解、觀看視頻、交流討論等方法展開本課教學。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單元結構的整體要求,考慮學生的認識結構和心理特征,這節課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學習了解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于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知道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過程與方法:通過模擬胃、食道等消化器官的工作過程,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完善自己對人體消化器官的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善于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自己的認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所謂重點,是指有重要價值的內容,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了解它們的主要功能。
不易理解、抽象復雜的內容是教學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了解消化器官中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的關系。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利用以下材料輔助教學。
1.人手一份小餅干和記錄單,人人參與全員體驗。
2.按小組分配模擬“胃、食道等消化器官”的實驗材料,讓大家合作探究,共享研究結果。
3.教師輔助教學用的課件和消化器官的圖片。
五、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我安排了5個內容,分別是: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2.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3.模擬實驗,體驗消化器官功能;4.觀看視頻和圖片,進一步修正認識;5.總結回顧,拓展機動。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這是什么——食物,我們為什么要吃食物”,兩個小問題開門見山,調出學生的前概念:食物是為我們提供能量的。
老師這有小餅干,大家想不想嘗嘗?如果把餅干放在嘴里咀嚼,然后咽下,你覺得它會到哪里去呢?此時揭題: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然后分發小餅干,每人一塊,邊吃邊畫“餅干導游路線圖”。俗話說,吃別人的嘴軟,邊吃邊畫,邊畫邊吃,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而我也巧妙利用這一活動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并以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為后面的修正完善認識鋪設基礎。
2.認識各部分消化器官
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學生對這些知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事先收集了相關的圖片和資料,通過講解讓學生知道,充分發揮講授法的功能。
3.模擬實驗,體驗消化器官功能
食物是通過什么器官被運輸到胃里的?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進一步磨碎和分解的?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吸收的?三個問題,標志著模擬實驗的開始,也把這節課推向高潮。
學生分組,在塑料袋里裝上水、饅頭和煮熟的蔬菜,反復揉擠,里面的食物變成什么樣?我們哪個消化器官的活動像這個袋子?在一根塑料管中,裝入幾粒煮熟的米飯,讓米飯向前移動,該怎樣做?這個塑料管相當于哪個消化器官?
之后組織學生交流反饋,共享彼此的發現。
4.觀看視頻和圖片,進一步修正認識
四分多鐘的視頻,確實有點長,但長的有理由。它可以讓學生系統了解消化器官的工作過程,完善對人體消化器官的認識,并對自己之前的前概念進行修正,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因此這是必須的。
5.總結回顧,拓展機動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或體會?簡單的問題,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養成反思和總結的習慣。而練習,則可以量化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至于最后一張幻燈,那就作為機動問題,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彈性的安排。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圖文結合、結構清晰,分為三個部分,正中是本課標題,左邊是各部分消化器官和功能,右邊是人體消化器官系統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為本課的教學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湘版四年級上冊《色彩ABC》,色彩和感覺是比較直觀的,比較刺激視覺神經的。不同的感受都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來表達。在這里就《色彩ABC》一課分為教學資源開發,教學教法和教學設計三大板塊來進行說課,敬請指教!
第一大版塊:教學資源開發
一、教材分析:
《色彩ABC》一課是集繪畫、制作、審美、與游戲為一體的課業形式。教材中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體天然的色彩,粘貼成畫,讓學生們被自己設計的圖畫生動的情景,畫面,更能吧學習者帶入到熱烈的情景中,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制作熱情。
二、學生及媒體分析:
中高段學生具備了不錯的色彩基礎和造型基礎,感覺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發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續性上還不夠,所以直觀鮮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見有助于本科的教學。本科以實物投影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現出技法、步驟、粘貼畫的制作。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領域:利用小物體天然的顏色,拼貼組合成畫;
2、操作領域:使孩子們充分體驗找到合適的材料的那種滿足感,感受制作過程的新奇,享受制作成功的快樂,培養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3、情感領域:以敏銳的目光去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兒童大膽想象和創造,技法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養成耐心細致的好習慣,體驗美術學習帶來的快樂!
教學重點:
1、粘貼畫的制作方法、步驟和要求:
(1)、粘貼畫的底圖繪畫;
(2)、粘貼畫的小物體粘貼方法;
(3)、粘貼畫要求畫面飽滿,色彩豐富,構思精巧!
2、粘貼畫的創作方法、步驟
教學難點:
如何鼓勵學生設計并粘貼制作出多種豐富、美麗的粘貼畫!
第二版塊:教學法
一、說教法
本課包含了天然材質,社會因素,自然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相關知識,通過多媒體設備,師生共同欣賞,共同合作,共同游戲,建構氣自主的平臺,主要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1、由靜變動,新穎活潑;
2、激趣引新,變幻無窮;
3、個性發展,啟迪創新。
二、說學法
1、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通過小魔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仔細觀察幾幅圖,在嘗試、分解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中,使他們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創新。
2、在底圖的創作繪畫和粘貼畫的粘貼時,倡導合作,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體會到在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做,而且能做的精彩!”
第三版塊:教學過程設計
一、神秘導入、探究之旅
1、上課初始先給學生們表演“小魔術”,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學生們真正開心起來。同學們開心么?
2、閉上眼睛,老師喊一二三,然后一起睜眼睛~~(大家眼睛閉上等待)~~~睜眼~
3、為什么一睜眼睛,剛才那張紙就變樣了呢?為什么可以用一張紙變出那么多樣子來的畫呢?你們能不能也做出一個這樣的魔術道具來?并且讓學生觀察,“魔術道具”的特點。
(學生現時體驗變臉的樂趣)
4、讓學生先注意觀察“道具”的特點。
(原來是由幾張相同的紙,畫上了相同的畫)
然后思考為什么這件“道具”明明看起來圖是一樣的,但總覺得不一樣呢?
(圖片相同,但使用的材料不同?)
接下來就要求同學們思考,如何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制作一張好看的“道具”?(給學生時間,讓他們思考,結合自己的想法,暢談自己對“道具”的形式,色彩的不同感受,充分展現其個性進而暢所欲言。)
用快樂的游戲開啟想象之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喚起,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剪、貼、等技法及色彩與“感覺”做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5、揭示,點明課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
色彩ABC
二、情趣示范、合作體驗
1、老師提供給每個制作小組一個卡片(整幅圖片切開的),每小組一份。然后講授,毛線剪切,豆類拼鑲,糧食撒倒,零食等材料的粘貼方法!
(師生合作),
思考自己組內的卡片,應該使用什么合適的材料,用來粘貼。
學生總結。
2、想知道老師怎么做道具的嘛?請學生參與制作道具的過程,使用實物投影,讓學生們了解的更清楚。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操作粘貼,教師提醒大家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并注意安全。)
教師巡回指導時,放舒緩音樂可以使師生情感得到共鳴,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體現的新課標的倡導理念,對于中高段學生有著示范的必要,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個性和創作精神的培養。這是學生的感覺由體表轉向了內心,感覺的體驗得到了升華。
3、本課高潮:變一個大型魔術。孩子們大概10---15分鐘就可以制作完成卡片,并粘貼好自己的材料。剩下的時間,讓孩子們分別把自己制作的卡片貼在教師已經準備好,并且貼在黑板上的另一張大卡紙。原來,所有的紙片,粘貼好,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圣誕老人。
三、多為評價、個性表達
1、自評、互評
當學生小組基本完成作品時,讓他們把自己貼的卡片給好朋友或者周圍同學看,并說明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材料,說說比較經典的地方。比如,使用的材料比較特殊,或者是材料使用非常得當。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教師對自己的感覺多元素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由制作方法和造型元素的粘貼畫給在場老師們的感覺,這又是一個互動交流的過程。
2、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只要有一點進步我都會給予鼓勵和評價:
“你使用的材料真有特色。”“這副糧食粘貼做的真好。”等,我相信這些激勵性的評語能讓學生變得更加自信!
3、總結評價拓展:快圣誕節了,這幅同學們親手制作的圣誕老人,大家想送給誰啊?(學生說,送老師,送同學,送爸爸媽媽等等。)老師提議這幅畫是4.2班所有同學的共同的心意,放在教室里,送給在場的每個老師。讓他們感覺到,不但能制作出漂亮的粘貼畫,還能表現的很美,很有藝術感,看這些作品非常夠味。
感覺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你還能體驗到別的感覺嘛?感覺又是很奇特的,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地方場合給人不同的感覺,如一塊冰冬天給人冷的感覺,而在夏天就給人以涼爽的感覺,你能用今天所學的方法表達出自己真是的感受嘛?
課后拓展讓學生積極的去體驗觀察身邊的事物,自主參與探索過程。
學生的自主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
1、貼近生活、服務生活、美化生活;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
3、移情聯想、張揚個性、創新實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要我們都多想一想,試一試,就一定會有收獲。
本課的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體驗為靈魂,讓學生在各種游戲中探索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使用游戲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兩次合作嘗試制作的設計和引導,由淺入深,潛移默化的展開教學游戲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技能。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其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以及乘法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學生認識能力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發現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全過程,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并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2、能力目標:通過比較各種方法的優點和不足,尋找最佳方法,訓練學生掌握優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二、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本節課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及方法進行教學。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來獲取新知識
三、教學準備
采用多媒體展示與生活緊密相聯的主題圖與多樣化的練習,已達到高效、優化的課堂。
四、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做下鋪墊
1、口算練習
6×7 8×4 9×3 40×9
5×90 11×8 12×4 10×5
24×2 31×3 2×13 34×10
200×30 50×60 300×6 1000×8
2、筆算練習
75×3 126×4
引導學生說出筆算的方法:在計算一位數乘多位數時,用這個一位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哪一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目的是為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豎式做下鋪墊
(二)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1、談話導入。(課件:有圖象、有學校圖書室劉老師的聲音)同學們,學校圖書室買來12本新書,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約付了多少錢嗎?
2、學生進行猜測,并說說想法。
3、通過誘導,引入新課揭示課題。剛才每位同學都猜過了,那么有什么辦法能證明你猜的是正確的或者是比較接近正確答案?(課件)劉老師到底應該要付多少錢?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你能獨立地、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出“24×12”嗎?
(三)自主探究,嘗試解決。
1、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24×12。
2、教師巡回指導,特別關注學困生。
(四)交流匯報,歸納策略。
1、梳理思路,準備交流。
剛才老師在看同學們的計算時,發現許多同學已經有好幾種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請同學們想一想,也可寫一寫,你在小組里發言準備講哪幾點?
2、小組交流,取長補短。
3、整理成果,準備交流。
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小組推薦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學習成果。(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小組內每個同學講述自己的解題方法,并對其他同學的解法充分發表看法。這個過程,重在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并使學生學會傾聽。)
4、全班匯報,匯總策略。
部分小組代表匯報研究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教師適時介入。
(1)充分展示學生的研究成果。
學生的解題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 (12個24相加);
②12+12+…+12=288 (24個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10+24×2 =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⑧ 2 4
× 1 2
4 8
2 4
2 8 8
(2) 通過比較,著重指導,從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質疑問難,精講點撥。
在這些方法中,你認為那種比較簡便,學生普遍會選擇豎式。當選擇了豎式計算后,我先從橫式出發引導學生沿分步算式去尋找豎式中的對應數位、兩層積及兩積之和。組織質疑:
a、你能發現橫式與豎式之間的聯系嗎?
b、第一步橫式在哪?第二步橫式呢?但橫式明明是240,而不是24呀?
c、0寫不寫一樣嗎?
接著我又組織學生從豎式的各層積出發質疑其橫式中的實際含義,“48是誰與誰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豎式中的24呢?”“假如把計算過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覺得哪個步驟最關鍵?”并有機借助板書把算理進行有序的梳理,指引學生在反復體味中感悟豎式與橫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其延伸至思維深處。
5、驗證結果
在筆算中,驗算是最好的驗證方法。因此,讓學生交換2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導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總結出乘法的驗算方法。
(五)應用深化,提高能力。
1、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63頁“做一做“的8道題,讓學生演板,用于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學生演板完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計算方法,使全體學生通過計算和說的過程,感悟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使全體學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筆算的過程和算理。
2、幫小熊會診。
出2道學生的錯題,然后讓學生進行判斷,并表述正確的計算過程。使學生在改錯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且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生活中的數學:
64頁的第3題。
4、游戲:你說我答。請同學們任意說一個兩位數,乘11后,老師能不計算直接說出結果。
學生說,教師口算結果,之后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六)課堂總結,重視方法。
這堂課我們學會了什么?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24×10+24×2 =288
12×20+12×4=288;
這樣的板書對于學生對乘法算理的認識會更清晰,明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六、教學理念
1、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2、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體驗,達到了師生情感的和諧統一。
3、實現了課堂教學個性化,認真落實了“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關于說課稿模板匯編5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匯編九篇04-05
關于《蒸發》說課稿11-30
關于《蝸牛》說課稿11-30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八篇10-11
關于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9篇10-10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