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知道摩擦力的種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摩擦產生的原因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對滾動摩擦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講,這在初中還是適當的。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 創設情境,實驗引入: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
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 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三) 關于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我打算請學生上講臺來完成書本上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一個學生上臺實驗過程中,其它學生仔細觀察,如發現臺上學生操作有誤,即可舉手取而代之。這樣做有幾點好處:其一、臺上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其二、臺下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由于有了驅動力,就不僅僅只是看 “熱鬧”,而轉為聚精會神看“門道”了,這樣即使他們沒有上臺,但對這個實驗也絕對印象深刻;其三、實驗是同學動手做的,而不是老師包辦的,故而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其四、實驗裝置只須一套,對實驗器材簡陋的部分學校,這個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起著從旁引導的作用。一開始提出問題:如果要測一個力,大家首先會想到什么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是測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這時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的這一實驗,然后再點一位同學上臺操作實驗。完成書本138至139的實驗后,再讓同學開動腦筋想想:如果想通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誰大誰小,可以怎樣來設計一個實驗,誰想到誰就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 第三個環節是“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邊事例進而總結得出理論。
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的方法:
(1)減小壓力;
(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使接觸面脫離。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1. 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么先要擦上鎂粉?而當他想要做回環動作時,雙手又不能抓得太緊,為什么?
2. 某鄉親想清除黃豆中的砂粒,他把黃豆放在傾斜的桌面上,黃豆就順著斜面滾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黃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黃豆體積小 C.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小
3.一輛重100牛頓的小車,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勻速直線運動,需用推力10牛頓,這小車受到地面對它的摩擦力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種類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的摩擦
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的摩擦
行駛中的汽車輪子與地面的摩擦
(六) 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1、《斑羚飛渡》這篇課文的選材非常好,有以下特點:
(1) 課文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具有現代意識。文章關注動物世界,也就是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動物保護意識。
(2) 課文適應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2、教材與學生
教學的總體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堂課首先要考慮學生,“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學設計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仔細研究教學的對象,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來進行教學設計。因為這篇課文屬于“關注動物世界”的學習單元,可引導學生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號召全社會都來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3、教學理念
(1)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使他們具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2)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教學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4)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篇課文可以拓寬學習面,開展“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學習可以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教學。
4、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方面來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
(1) 通過復述斑羚的故事,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領會動物之間老斑羚們那種在危急關頭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和悲壯,領會文章的深刻主題。
(3) 通過總結課文中作者的暗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人和動物的關系,激發學生珍視生活、關愛動物的情感,增強保護動物的責任感。
(4) 通過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概括問題的能力。
5、教學重點
(1) 引導深復述故事
(2)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領會動物之間老斑羚們那種勇于自我犧牲的悲壯美,讓學生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
6、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激發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 教學方法
教師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創設情景,組織教學。把班上的學生按照學習強弱的搭配分成幾個四人小組,這樣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1、 教師的導入不易太生硬,應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 教師可適當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如展示有關要檢查的預習情況如生字、斑羚簡介、傷心崖、用畫面生動再現斑羚飛渡的悲壯場面。
三、學法
1、指導學生預習,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便于整理歸類。
2、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與交流。
3、 條件的學生可以上網搜索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
4、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關于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小論文或簡單的調查報告。
通過一系列的語文活動展開,我相信一定可以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過程(即主要教學環節,要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題)活動能夠
(一)課前布置預習作業:
1、 朗讀課文2~3遍。
2、 自學課后生字并制成卡片,寫出重點詞語的解釋并造句,做在語系筆記上。
3、 準備復述故事中的主要情節。
4、 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一符號。
5、 搜集有關斑羚的有關資料。
6、 根據預習課文時自己的感受,加上自己的體驗和經歷,想一想主旨和本文相似的人和事。
(二)課堂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在上課之初,老師想為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點擊鼠標,flash顯示畫面,音樂響起。)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螞蟻家族不得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遷徙。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螞蟻迅速地結成一個球體。為了那一線生的希望,它們沖向了火海。伴隨著一陣噼噼啪啪的聲響,最外層的螞蟻被火吞噬了,燒焦了。然而,這蘊含著生命的團體仍向前滾動著,噼啪聲越來越響,螞蟻團越來越小,最后滾出火海的螞蟻只剩下了一小團……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螞蟻的故事。
(學生們被老師聲情并茂的故事給打動了,課堂的氣氛顯得有些凝重。稍作停頓,教師的敘述繼續)
的確,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有誰不渴望生呢?可是,這群螞蟻卻生得艱難,死得輝煌。今天,我們同樣要聆聽一個悲壯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動人的故事。(板書課題及作者)
2、 檢查預習情況(大屏幕顯示)
1)、生字(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生字)
2)、斑羚簡介
斑羚又名青羊、山羊 分布:東北、華北、西 北、華南等地 國家二級保護動 體大如山羊,但無胡須 體長110-130厘米左右 重40-50千克。雌雄均 具黑色短直的腳,長15-20厘米。生活在山地 森林中,單獨或成小群 生活。多在清晨和黃昏 活動,極善于在懸崖峭壁上跳躍、攀登,視覺 聽覺很敏銳。
3)、傷心崖傷心崖 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從中間剖開,從山底下的流沙河抬頭往上看,宛如一線天。隔河對峙的兩座山峰相距約六米左右,兩座山都是筆直的絕壁。
4)、至于作者,我們已在預習中讀過了,這里不再介紹。
3、 根據我們課前預習課文的情況,大家在頭腦中快速地組織一下,準備復述主要的故事情節。(準備時間兩分鐘,同學們思考后交流,并推舉出一、兩名同學復述。)
4、 復述完故事后,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斑羚飛渡場面的悲壯。注意:在觀看過程中請大家留心彩虹出現的次數和時間,并思考它每次出現都有何作用。
討論并歸納:
文中寫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處。一是斑羚身陷絕境時彩虹出現,二是斑羚飛渡時彩虹相映,三是頭羊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
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種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飛渡的氣勢.渲染了飛渡的悲壯美;三是渲染頭羊自我犧牲的崇高之美。
再看大屏幕顯示的三幅畫面,它們暗示出了本文的結構:請同學們用三個字分別概括出來。
飛渡前—飛渡中—飛渡后
5、 合作探究性學習,討論、交流:
對這篇課文我們有何感受,從斑羚身上我們能學到哪些,從人身上我們又能想到哪些呢?討論并歸納:
從斑羚身上我們能學到:集體主義精神、團結、無私奉獻精神、勇于自我犧牲精神。
從人身上我們又能想到:不做動物的殺戮者,要做動物的保護者。
(以上討論分四人一個小組進行,派代表發言)
6、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
(1)文章從哪兒可看出斑羚群們已陷入絕境?
2)文中的這些斑羚沒有姓名,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樣說清楚的?
3)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對,作者是怎樣描寫這次飛渡的?
在這群斑羚中,你對哪只斑羚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4) 羊本來站在年輕斑羚的行列,后來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隊伍里了?
7、拓展遷移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所見所聞,講述課文主題相關類似的故事。
8、小結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深為老斑羚在危急關頭為了贏得種群生存的機會,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的獻身精神所震撼,那一幕幕動人心魄的情景引起了我們深刻的思考。使我們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許多類似的人和事,他們默默無聞,危急關頭,勇于自我犧牲,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無窮的人格魅力,他們是時代中最可愛、可敬的人。
五、情感評價
首先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營造出一種凝重的氛圍,學生被螞蟻的犧牲精神所打動。
通過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測,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課前作好了預習,認真地完成了預習筆記。
通過讓學生復述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既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課文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通過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鍛煉了學生大膽質疑的勇氣,發現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談自己身邊的故事,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也會暗示學生平時要留心生活、留心觀察。
總之,這堂課同學們表現非常主動,積極活潑,思路開闊,思維活躍既培養了同學們的團結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護動物的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然,這堂課對我個人來講,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給予批評和指正。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第一冊第六課《我心中的太陽》這一課,我將從一下四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二:說教法學法
三:說教學設想
四:說教學反思
其中第一部分我又把他分成四部分:教材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
一:
1:首先從教材內容來分析
在教材中,可以將他分成三大塊,這一塊(出示教科書)是欣賞大師莫奈日出作品,目的在于引出太陽有不同的色彩,這一塊是講關于太陽的不同造型,目的在于強調太陽有不同的形和光組成。第三塊主要時欣賞學生作品并讓小朋友進行創作性練習,本課在前一課《小雨沙沙》觀察天氣變化,練習點。線,面的基礎上,對本課《我心中的太陽》起了遞進的作用,讓本課在前一課的基礎上加深對點,線面的練習。《我心中的太陽》這一課共有兩個課時,今天我選擇第一課時進行講解。
2:通過了解了本課的教材內容,接著我想講講第2小點學情分析:
我們都知道,一年級學生初步認識和初步掌握了美術工具和材料的運用,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所想畫的對象,而《我心中的太陽》這一課,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表現出奇特的太陽,這符合現在一年級學生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奇特的聯想。這一心里特征。但他們的能力還較差,所以本課教學時我應創設一種無拘無束的課堂氛圍,以他們自己為中心,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現畫面。這樣的設計方法,能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3: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學生學情的分析 ,我將本課教學目標確定以下三點。
1:知識目標:本課運用點,線,色描繪太陽,激發學生大膽地表現太陽的美。
2:能力目標:學習各種太陽的造型,能學習想象畫,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感知太陽給大自然帶來的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在以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覺得本課的重難點應確定如下。
重點:啟發學生想象,通過聯想畫出想象中的太陽造型。
難點:如何用線條和色彩來具體表現太陽的:“光”和“熱”開拓學生形象思維,在描繪過程中,如何豐富太陽的形象。
二:了解第一大點的知識,我們來說一說第二大點:說教法,學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愛動,愛玩的心理特點,本課我將采用①創設情境法,利用音樂舞蹈導入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畫太陽的情境。②:啟發引導法,運用圓形,方形,橢圓形等不同的形以及點,線,面的方法啟發學生用不同的形和光來表達心中的太陽,除以上兩種方法之外,我還結合了講話法,討論法,練習法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方法運用讓學生看一看有關太陽的圖片,聽一聽關于太陽的音樂,說一說對太陽的“顏色”“形”“光”的表現方法,想一想太陽的特征,練一練對太陽的想象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最后通過賞識學生作品,用大拇指和掌聲來肯定學生作品的方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了解以上兩點,我來說一說本課的第三點,教學設想。
我將本課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聽音樂,舞蹈導入→出示圖片,提出問題→學生上臺操作并分組討論→學生創作與評述的環節,下面是我的教學預設內容。
1:課前《種太陽》歌曲的導入,并引導全體學生一起做一做熱身運動,這一部分我將用2---3分鐘時間,目的在于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啟發他們的聯想,并隨著音樂舞蹈的結束提出問題,太陽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并引出本課主題《我心中的太陽》這一內容。
2:出示多媒體課件中的日出,日落這兩副圖片(出圖片)并提出問題,日出和日落兩副圖片色彩上有什么不同?引出太陽在不同時間顏色也會不同,太陽除了這幾種顏色之外,還有其他更多的顏色,比如學生會說綠色,黑色,紅色,黃色等等顏色。這里我把色彩放上面講主要是考慮到色彩是最能吸引小朋友們目光和注意力的地方。
3:出示課件中這幾副,(指示圖片)關于不同太陽的造型圖,并提出問題:你覺得這些太陽哪些地方比較特別?從而引出太陽的畫法。讓學生上臺進行實際操作,說一說畫太陽你要先畫什么?引出太陽的中間的形,除了“○”之外還可以畫方的。引導學生想出更多的比如說橢圓,半圓,梯形,水果形等不同的形狀。了解太陽中間的不同形之外,再次讓學生上臺操作太陽除了畫中間的“形”之外還要畫“陽光”這些陽光除了小朋友表達的方法之外,還可以用不同的點,線,面如:直線,波浪線,三角形,長方形等不同線,面的表達。在以上形和光的學習之外引導學生用人的相貌,動物的特征等進行裝飾聯想,這一部分我將花去7—8分鐘的時間。
4:在了解完太陽的畫法之后,來欣賞這兩幅莫奈《日出印象》和學生作品(出示圖片)并提出問題。這兩幅畫,你更喜歡哪一副。說一說小朋友的感受,讓他們從中體會不同太陽畫法的藝術魅力。
5:學生創作,老師進行巡回指導。
學生創作前我將提出要求,可以讓小朋友通過小組合作或者個別完成的方法運用各種材料的方法進行創作。這個過程我將會給學生20分鐘的創作時間。
6:離下課還有5分鐘時。我會將一些優秀學生作品進行收集并貼與黑板,這些是我收集來的學生作品(出示圖片)讓學生自評,互評,評價自己作品的獨特之處,評述別人作品的獨特和不足之處,然后老師進行總結性評述。
7:最后我將要布置本課作業:小朋友回家后編一個關于太陽的故事,并拓展本課內容,結束本課的學習。
四:通過以上三點的內容,我想說一說本課的第四大點,教學反思
在設計本課時,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活躍課堂,讓學生勤于動手,敢于創新,令他們能夠主動,愉快的學習太陽的知識。
2:本課在注意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學習外,還注重了學科整合的問題,通過音樂,語文,美術學科的綜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從本課的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情感和能力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四個方面,闡述了《我心中的太陽》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分析本課教材(地位和作用)
素描靜物寫生是高中階段美術課的必修課程,在繪畫過程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本課主要是通過講解、示范、討論為主,并結合作品欣賞為以后的美術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靜物組合的一半要求和原則,探索形體結構特征,色調變化及物體質感量感的一般規律。
能力目標:是學生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思維方法和表現方法,從而提高構圖和造型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繪畫熱情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靜物寫生的意義,靜物組合的原則,質感量感的表現和作畫過程。
難點作畫時靜物色調變化質感量感的表現
二、說學生
三、教學方法
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通過講解法,示范法,討論法和課堂作業講評等方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四、教學過程
1、教具:PPT課件 范畫
2、教學課時:兩個課時
3、教學內容:
(1)靜物寫生的意義
所謂靜物,一般是指適合于室內進行寫生的室內用具與幾何形體相比靜物更富有生活氣息和親切感,靜物的各種造型、質感、色彩、用途及美感更加豐富多彩,通過靜物寫生練習,可以獲得更豐富的表現技法,積累更多的作畫經驗,可以說,靜物寫生時藝術面向生活走向生活和學會變現生活的開始。
(2)靜物組合的原則
A.體現生活氣息,合乎情理
B、有中心,有變化,有對比
C、光線和背景
D、構圖和形式美
(3)、難點把握
A、色彩與明度
B、質感的表現
C、量感的表現
以上所述只是構圖的基本原則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應靈活運用。可以說組織和擺放靜物的過程就是藝術實踐的過程,就是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所以應學會組織靜物,從而畫出較理想的作品。
4、素描靜物寫生的步驟
靜物寫生,對形體質感的表現,主要靠筆觸、線條和色調的對比變化。例如表現堅硬光滑的 物體如鐵器、陶器玻璃等,要有嚴密的線條,均勻的色調,筆觸不要很明顯,表現松軟物體如毛絨制品棉花等,要用較松軟的線條色調不要過于均勻,要有明顯較瑣碎的筆觸。學習表現不同的物體的質感可以豐富表現技巧,提高造型能力,但由于素描工具的局限性,只能要求質感的相對真實。
A、觀察思考
B、構圖
C、起大形
D、定大的比例關系
E、深入刻畫
F、整體調整
3、欣賞畫稿并討論
4、板書
A、題目:素描靜物寫生
B、靜物寫生的意義
C、靜物組合的原則
D、難點把握
E、素描靜物寫生的步驟
五、布置作業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出自人民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鑒賞模塊第1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介紹筆、墨、紙、硯的特點,通過賞析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中國畫作品,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表現手法。使學生認識到古代人民留下的璀璨藝術遺存,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學情分析
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天性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將學生的情況分析如下: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學習中希望了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能夠全面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細節,并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并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多的采用教師引導,然后拋磚引玉的方式展開,鼓勵學生合理運用不同的美術鑒賞方法,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作品。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分析以及學情的理解,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筆、墨、紙、硯的特點,掌握不同的表現手法,認識中國畫的藝術形式與審美特色,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
過程與方法:賞析中國畫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作品,掌握欣賞中國畫作品的方法,形成綜合審美感知體驗,促進審美活動個性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中國畫作品的欣賞與評述中,感受畫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審美文化內涵,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達成審美情感的升華。
四、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本節課的重點是:深入理解中國畫要表達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審美特色。
難點則是:如何將教材內容有機地轉化為學生的興趣,著重理解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以下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直觀演示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欣賞法、聯想法、交流合作討論法等。
六、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筆、墨、紙、硯、多媒體、圖片等。
七、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為此我將展示:CCTV《水墨篇》的公益廣告,學生觀看,同時我會講述:古代文明通過靈動的水墨與現代社會有機串聯,很好的詮釋了“從無形到有形,從有界到無疆”的哲學神韻,展現了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由此引出課題《民族文化國之瑰寶-中國畫》。
環節二:交流探討,直觀感知
(一)整體感知國畫獨特魅力
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所以我將采用講授法與展示法將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的繪畫為什么被稱為“國畫”?對中國畫了解多少?為什么畢加索說“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呢?學生回答,我講授:中國畫將中國文化中的詩、書、畫、印融會在一處,彰顯濃厚的文化底蘊。造型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主觀精神與客觀世界的內外相融,自由抒發胸臆,寄托高尚的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畫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加深對國畫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信心。
(二)感知文房四寶
基于對中國畫的整體感知,接下來我將繼續展示“文房四寶”的實物,引導學生運用多思維視角去思考以下問題:這些繪畫工具是畫哪類繪畫形式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國畫顏料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從工具特性方面思考回答,我會進行補充,引導學生了解“文房四寶”是泛指中國書法繪畫常用的工具材料,早期是以產于浙江湖州的湖筆、產于安徽涇縣(唐朝時屬宣州)的宣紙、產于安徽的徽墨、產于廣東高要端溪的端硯最為著名,而中國畫顏料又分為礦物質色與植物色,取之自然。從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筆、墨、紙、硯的特點,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
環節三:賞析作品,形式分析
(一)氣韻生動
而后,展示《潑墨仙人圖》,師生共同賞析思考:潑墨仙人圖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補充總結:畫面描繪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憨態可掬,小眼醉意朦朧,仿佛看透世間一切,嘴角邊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頑皮可愛又莫測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脫俗又滿帶幽默詼諧的形象活靈活現。讓學生感知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強調造型傳神、氣韻生動,形成綜合的審美感知體驗。
(二)筆法與墨法
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潑墨仙人圖》,我會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這幅作品運用了哪些獨特的表現手段?還知道哪些表現手段加已說明。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結合作品講解:《潑墨仙人圖》運用了沒骨的表現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的,畫面墨色淋漓,筆筆酣暢,呈現出一種新穎又獨特的面貌。除此之外中國畫的表現手段還有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以及潑墨、潑彩技法等。引導學生體會用筆墨表現形象的方法,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
(三)詩書畫印
最后,我會展示王冕的《墨梅圖》,引導學生觀賞,并思考:王冕的題詩抒發了什么情感?學生思考,教師總結講述:畫家以淡墨畫梅花,不求人贊美色澤艷麗,只求把高潔的清香流滿人間的文人情懷。同時將墨梅圖襯托得高雅無比,也道出了畫家清高豁達的內心,給觀賞者以高雅的審美趣味和精神享受。而后繼續提問畫家在畫作題詩是想要表達什么?體現出古人什么樣的美學追求?學生合作探究,尋找答案。教師總結:宋元以后,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形式逐漸形成,也使得中國畫的文化氣息越發濃重,體現了古人追求文人畫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從而使學生感受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
環節四:自主探究,總結領悟
教育家弗賴登塔說過:“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多媒體展示兩幅作品: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與《墨葡萄圖》,引導學生比較兩幅作品在題材、畫法、內容、墨色與筆法上的不同,深層次的感受兩幅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審美特色。學生對比回答。
我做最后總結:引導學生了解,《富春山居圖》畫面以水墨或淺絳作畫,淡墨干皴,富于變化。畫家沒有過多細微描繪物象表面,而是著重把握山水的整體風貌。而《墨葡萄圖》水墨大寫意,純以水墨寫葡萄,以飽含水分的潑墨寫意法點畫葡萄枝葉。筆墨酣暢,布局奇特,茂葉以大塊水墨點成,信筆揮灑,任乎性情,意趣橫生,風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從而使學生了解這兩幅作品的藝術特色,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信心。
環節五:總結評述,拓展延伸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回顧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從國畫工具材料、表現手段、賞析方法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最后,鼓勵學生課后選擇自己喜愛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欣賞與評述,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位置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在教材的p9―11,其中p9―10為課文內容,p10―11為思考、練習及閱讀鏈接。
2.教材分析
本組課文包括兩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本組課文是以“我愛讀書”為專題的,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能使學生感受到書能讓生活變得輕輕而舒適,讓人生變得充實而智慧。
品讀課文,腦海中逐漸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在蒼茫的大海上以書為侶,享受著閱讀的樂趣。面對漫長而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帶一本書上路。書如友,書似家,每讀一遍都像故地重游,會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復地讀一本喜愛的書,真像與一個朋友同船而行。
3.編者意圖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高年級的教學要求是“能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領會有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見解。”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走遍天書為侶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對書的熱愛,并受到啟發;二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明觀點的,他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方式,體會假設、設問、反問、比喻等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三是進一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4.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①認識“侶、娛”等四個生字,會寫“侶、娛”等九個生字;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喜愛的語句,背誦第七自然段;
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了解作者將書作為伴侶的原因,感悟讀書方法。
5.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②繼續開展讀書的綜合性學習,逐步培養學生“以書為友”的習慣。
難點:
①體會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復讀書的方法,并受到啟發;
②感受作者對閱讀的熱愛,體會文章的表達手法。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剛剛跨入高段學習的時期,理解力、觀察分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正快速發展,加強對學生理解力、觀察分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說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應“初步具有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前,我會讓學生多渠道多途徑搜集讀書名言和讀書方法,培養他們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從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學習的知識的能力。
2.讀書指導法
通過讓學生讀書,在讀中學習作者反復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同時,我也會適時地對學生讀書加以指導,引導他們對自己在讀書中的方法產生思考。
四、說學法
1.聯系生活法
“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課標點明了學習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教學中,必須將課堂與生活進行有效的整合。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的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聯系實際,從自身經驗出發,感受課文內容。我會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讀書實際,談論應該怎樣讀書,認識到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會有所收益。
2.合作探究法
新課標尤其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因此,課中應組織討論本課的重難點問題,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促使教育目標的順利達成。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我一共分三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掃除生字障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我會利用交流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品味情感,體會文章的表達手法;第三課時,我會在解決課后練習的同時,引導學生再次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成本課所有的教學目標。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我一共分了三個步驟來說本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感知情感
1.我會用這樣的導入語:一本好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喜歡閱讀,從冰心先生童年時期讀書的故事,到艾肯先生對讀書的見解,都可以看出他們善于從書中汲取營養。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大致了解到了作者將書作為伴侶的原因,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課文。
〖我這樣設計導入語的目的是以名人的事跡作鋪墊,從學過的知識入手,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到新的課堂學習當中。〗
2.我會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樣的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檢查學生課后復習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定好閱讀教學的“調”,即情感。〗
(二)體悟表達方式,品味情感
1.首先,我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哪些語句表達了作者愛讀書的深厚情感,是如何表達的?”學生將會在這個問題的牽引下細讀課文,在讀書中思考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讓學生學會在相關的語句上劃上記號,在語句旁作好批注。
〖這樣設計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然后,我會讓學生分析作者用“假設”表達情感的手法。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中相應得句子和段落,指導感受交流,如:第1自然段中可供選擇的事物應讀出疑問的語氣,以突出作者對書的忠愛之情。
2.在分析本文“比喻”的修辭手法階段,我會讓學生閱讀語段:
【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讓學生品讀語句,體會作者把書比作伴侶的忠誠,把書比作朋友的親密,把書比作家的溫馨,把書比作對故地的依戀。然后,讓學生把這三個句子連起來,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比喻的精妙。
3.在分析本文“反問”的修辭手法階段,我運用交流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反問”的修辭手法。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語段:
【你不會因為以前見過你的朋友就不愿意再見到他們了吧?你不會因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棄家而去了吧?】
讓學生說出該語句的言外之意,認為到與書每一次新的接觸都讓作者愛書的情感更進一層。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了解體會反問、質問的語氣。
(三)朗讀全文,回歸整體
我會用激昂的語調對學生說,“讓我們帶著對書的熱愛再次感受作者的表白吧!”通過交流品讀中的思維碰撞,以及對作者表達方法的學習,讀好這篇課文也就變簡單了。
(四)擴展閱讀,制定閱讀計劃
這一階段的教學,我會讓學生朗讀詩歌《神奇的書》,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的表達方式,讓學生針對詩中描繪的書的神奇作用,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發表感想。最后讓學生制定并說出自己的讀書計劃,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閱讀感悟有所沉淀內化時,順勢拓展新的閱讀內容,讓學生有宣泄、展現自己情感與能力的空間。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爸爸媽媽講講自己學過課文后的感受;
2.給9個生字組詞,比比誰寫的字最工整。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掌握擬定的教學目標。〗
六、說板書設計
3.走遍天下書為侶
伴侶——忠誠
朋友——親密
① 書是: (比喻)
家——溫馨
故地——依戀
… …
② 你不會… …你不會… …?(反問)
我依據課文內容,把書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及賦予的含義一一地羅列出來,板書清晰明了,讓學生更易理解課文內容。這樣的安排,邏輯性很強,讓學生輕松快樂地把握課文脈絡及體會作者的情感。在學生了解課文脈絡的同時,注明重點學習的修辭手法,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新知識。
說課稿 篇7
一、主要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激發學生對該文學習的興趣。
2、理解課文中的語句,體會成語的含義。
3、培養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課文中心思想正確處理實際生
活中出現相關案例的能力。
二、教學設想
1、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讀懂課文中的語句,領會該課文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得
當處理實際生活中呈現的相關案例,做到舉一反三。
難點:以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為突破口,使學生理解南轅北轍的
寓意: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合實際情況,并接受規勸。
2、本文涉及的詞語較多,學生可能不易掌握其中的含義,需從環境
描寫、故事情節和典型人物三方面入手,使學生理解。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對不懂的詞語查字典,不懂的句子做好筆記。
2、搜集成語故事。
3、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一百字左右或口頭陳述)。
(二)相關教具準備:如制作生字卡片、掛圖等
(三)上課開始時提示本課主要教學目標,通過交流搜集的成語故事
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四)檢查預習(隨機抽取學生進行)
1、組織學生朗讀課文
2、回憶并口頭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3、對不懂的詞句,采取學生提問題,教師歸納問題的方式。
(五)重點探討
1、結合課前制作的生字卡片和掛圖,集體讀生字卡片,領會各生字。
2、抽取學生角色朗讀和分組朗讀,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結合課文進行課堂練習,如讓學生用“越.....越......越......"造句等,繼而再以反問句“馬跑的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引入生活實際,充分認知"坐車人"和"朋友"的對與錯。
3、再讀課文,進一步剖析該文的寓意,綜合之前學生反應較集中的問題,總結小評,啟發教育。
五、布置課后作業
1、課后復述《南轅北轍》故事給家人聽。
2、正確朗讀課文,抄寫生字詞。
說課稿 篇8
說課的內容是一年級第一冊16課《童話里的小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說教材:
1、 教材分析:《童話里的小屋》是一節富有童趣和美好情感的設計應用課。童話一直是孩子們向往的東西,為他們的童年生活敞開了自由遐想的空間。童話中,那種純真、可愛、美好的情感將成為本課的主調,并將這種情感轉化成小屋的形式展現出來,所以童話世界里奇麗的造型、艷麗的色彩將是小屋的特色。本節課正是引導學生欣賞、感受之后,利用廢舊材料的自然形態(如六面體紙盒、圓柱體易拉罐等),或在自然形態的基礎上略作加工,用折,撕,剪,貼,畫等方法來創作。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到了用彩筆等工具進行繪畫,用彩泥,彩紙等手工材料來表現畫面,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紙方法。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紙盒的形態,通過已有的繪畫、折紙等美術手段,將其變成外形富有變化的房子。使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美,創造美。本課用一課時完成教學。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本著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紙盒等材料,通過多種手段創造形狀各異的小屋,培養學生想象力和立體造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欣賞分析童話里小屋的特點,自主探究小屋的制作方法,合作進行小屋的創制。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童話般美好的情感下去創造,在創作中去體驗美好情趣和造型活動的樂趣,達到陶冶情趣,美化生活的目的。培養學生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和變廢為寶的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及教學準備:
教學重點:以多種材料,大膽想象,自由的創作童話里的小屋
教學難點:房屋的造型設計制作與色彩裝飾
教具準備:范作、課件、部分材料
學具準備:紙盒、易拉罐、彩筆、蠟筆、彩紙、橡皮泥、剪刀、雙面膠等
二、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幫助學生認清教學目標,解決本課的重、難點,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嘗試教學法;讓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通過拆范作、組合范作的嘗試,研究制作方法。2、分組教學法;發揮小組學習的功能,集思廣益,增加學生參與學習和討論問題的密度,提高課堂效益。3、“情境教學法”創設濃厚的童話情景,從動畫片中童話小屋的欣賞,到童話小屋范作的拆、分,和為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構思設計小屋,最后編講一個童話故事。使童話貫穿始終。4、談話法;通過師生之間的談話交流,了解小屋的特點,總結制作步驟,評價作品。5、鼓勵教學法;在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合作以及創作時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鼓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
三、 說學法:
學生分析: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看過大量例如《藍貓淘氣3000問》等動畫片,,但是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之類的動畫片,看過的卻寥寥無幾。由于學生只有5、6歲,識字量少,所以閱讀能力較差,對童話故事的閱讀也極少。所以,孩子們對童話里的這些小屋沒有多深的印象,根據這些情況,決定在引導階段,給學生提供童話中的小屋圖片供學生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小屋的造型美及色彩美,另外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學生在制作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能通過觀察、拆、分范作自己研究出制作方法。
根據學生的情況,努力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圖片,感受美,觀察范作為自己的初步嘗試作準備和指導。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組員與組員之間的討論交流和合作制作小屋,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共存的現代意識。在競爭與合作中,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拆、分老師的范作,自己研究制作方法,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習慣,學會評價與爭議;在作業展評中,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并通過評價,提高本學科的審美能力,同時還構建了學生之間的知識互補。 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都全方位的滲透到教學程序中去。
四、 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教學由組織階段;導入階段;發展階段;創作階段;評價階段;課后拓展六個環節組成。其中發展階段有引導分析,啟發想象;分析范作,探究做法;觀察材料,構思作品三部分。
一. 組織階段;
檢查學生用品,穩定秩序。 目的是培養學生準備學習用具的良好常規習慣,師生共同進入學習狀態,為上課作好準備。
二. 導入階段;
“小朋友,你們喜歡看童話故事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童話故事。”課件播放《灰姑娘》有小屋的動畫片段,并告訴學生看完以后回答老師:“這是哪個童話故事?在這個童話故事里你最喜歡誰?她住在怎樣的屋子里?” 教師總結學生發言,運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動動腦筋,利用廢舊的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童話里的小屋》”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通過課件動畫片的播放,給學生創造一種情境,讓學生在動畫片的那種美侖美渙的意境中,感受童話中小屋的美。觀察小屋,更好地讓生了解和發現童話故事中小主人的居住房屋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保持對繪畫的興趣和著手表現物象的沖動,也確立了學生實踐主體地位。
三、發展階段;
1、引導分析,啟發想象
課件播放的動畫片片段,最后定格四個小屋。師引導學生觀察:“我們再來觀察幾張圖片,你覺得這些小屋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這些部分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師引導學生分析:小屋有門、窗、墻壁、屋頂、煙囪幾部分,各部分有圓、方等形狀,色彩鮮艷獨特。并請個別學生想象“你覺得小屋的門、窗還可以是什么樣的?回答后總結。
學生了解童話里的小屋的組成部分,感受小屋各部分造型的與眾不同和色彩獨特的美,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學生下一步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2、分析范作,探究做法
師以“小朋友,請研究桌子上的小屋,拆一拆,分一分,再組合起來,觀察是用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看誰觀察的仔細能發現其中的奧秘。”來激發學生在小組內探索小屋的制作方法。師深入小組,幫助學生。并請個別學生到實物投影演示做法。如:把易拉罐做墻壁,橡皮泥粘上做窗戶,彩紙卷成圓錐形做屋頂。把方形紙盒翻過來做墻壁,先定好門、窗的大概位置,再用繪畫或剪貼、撕貼、橡皮泥塑造的方法來制作小屋,裝飾完之后,重新使紙盒回到原來的立體狀態,變成童話里的小屋。演示讓學生更清楚的了解和掌握步驟,此時問學生“你認為小屋的制作可分為那幾步?”總結學生發言,并板書:構思、組合、裝飾。
這個環節的設計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根據孩子接受技能的特點而采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己拆、分老師的范作,主動思考和探究小屋制作方法,培養探究性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引導創造奠定基礎。師生互動展示制作方法,總結步驟,體現了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課堂的引導者,培養了學生自己動腦的能力,這也是探究性學習的體現。
3、欣賞課本,開拓思路;
引導學生欣賞課本中的作品,以“你最喜歡哪座小屋,它的造型和色彩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小屋的造型設計和色彩特點。 任何創造來說都需要一定的基礎,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據,課本中范畫的討論和欣賞,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童話中小屋的奇麗造型和艷麗色彩。師生的談話使學生明白了小屋的造型設計、色彩特點和材料的綜合運用,也進一步打開了學生的思路,開闊了眼界。
4、觀察材料,構思作品;
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材料,“你想為童話故事中的哪個人物設計制作一座小屋呢?思考你的材料可以做一個什么形狀的屋頂,什么樣的屋頂、窗戶、門?用什么來裝飾?” 組織學生在小組自由討論,互相說想法和作法。師深入小組,幫助學生根據材料構思。學生發言后,師提出合理建議,并鼓勵學生。 為童話故事中的人物設計制作一座小屋,寄托了孩子們的愿望,面對這些童話角色,使本課的童話意味更濃。而制作前的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是根據美術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而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觀察和情感積累產生聯想,拓寬想像空間,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通過這一環節師生的談話交流,將學生的感受和認識轉化為獨特的藝術表現。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師深入小組和師生交流時提出合理建議,有利于學生打開思路。
五、 創作階段;
組織學生制作小屋,在學生制作的時候,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共同制作。教師及時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充分嘗試。并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工具時的安全和保持環境的衛生。 教師在巡回指導時,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輔導,關注了全體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個體縱向的進步。及時給予展示,過程中的激勵性評價,重視過程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的“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
六、評價階段;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業展示。先請個別學生講解自己制作過程,引導學生從造型、色彩進行自評,再小組合作編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進行師生互評。 本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能大膽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創作意圖,自我評價是帶有濃厚情感體驗的自我認識活動,它使學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有助于將美術課程價值內化為自己的認識,促進自我發展。根據所小組內不同的小屋編講出故事,整合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開展評價活動,體驗學習樂趣,貫穿童話意味。而師生互評進一步使學生建立自信,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七、課后拓展;
回家后思考:除了小屋,紙盒等廢舊物品還可以做什么?讓學生在作品做完之后,整理東西,收拾桌面及地面。 課后的拓展,為學生提供更寬的創造空間,也對學生進行了變廢為寶的思想教育。收拾和整理,是為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結束本課。
說課稿 篇9
一、激情導入
《水滸傳》塑造了許許多多的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我最喜歡的是魯智深,魯智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他有哪些主要事跡呢?又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呢?
二、精講點撥
(一)魯智深簡介
魯智深在梁山一百零八好漢中排名十三,他姓魯名達,出家后法名智深,又因其身上刺有花繡,故又被人稱作“花和尚”。
(二)主要事跡
魯智深因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便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后被官府追捕,逃到了五臺山削發為僧,改名為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了金身,大鬧五臺山,后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播。魯智深在野竹救了林沖,高俅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被迫到二龍山落草為寇。后來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方臘時,魯智深一禪杖打翻了方臘,后來在杭州六合寺圓寂而終。
通過上面的分析介紹,我們看到了魯智深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三)性格特點
魯智深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形象,也是《水滸傳》中血肉豐滿的人物之一;他天性自由,疾惡如仇,喜好抱打不平;性格豪爽,堅定勇敢,做事粗中有細,顧全大局。
(四)金圣嘆評魯智深
魯達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心地厚實,體格闊大。論粗魯處,他也有些粗魯;論精細處,他亦甚是精細。然不知何故,看來便有不及武松處。想魯達已是人中絕頂,若武松真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處。
三、拓展延伸
林沖、楊志和魯達比較
相同:軍官身份;被逼造反經歷。
不同:林沖“保官”,表現為軟弱性;
楊志“求官”,表現為奴才性;
魯達既不保也不求,表現為徹底反抗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魯智深是一個疾惡如仇,抱打不平,性格豪爽,堅定勇敢,粗中有細,顧全大局的人,他是我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