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簡析教材
《新年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一課。這一課的綜合性非常強,既有社會常識的學習,也有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還有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我認為,教師要運用具有創造性的新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
2.確定目標
根據大綱的規定,結合單元章節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A.初步了解有關新年的知識及人們迎接新年的方式;
B.培養學生調查、簡單整理資料、交流展示、創意設計、動手操作、口頭表達及綜合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A.培養學生熱愛節日、珍視節日的情感;
B.激發學生對新年的期盼,感受向親朋好友傳遞祝福的歡慶心情,體會新年的熱烈和美好。
過程與方法目標:
A.樂于自主探究;
B.學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已有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A.了解人們迎接新年的活動有哪些
B.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賀卡
難點:
A.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和設計與制作能力
B.通過自制賀卡向親朋好友,老師長輩傳遞美好祝愿
二、說教法
完成這一課的教學需要師生做好課前準備:教師的教具準備,像多媒體課件、掛歷、制賀卡的材料工具等;學生的課前準備,如了解新年的知識,搜集有關新年的圖片、資料和準備賀卡制作材料工具等。
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取激趣導入、圖片展示、課件欣賞、實踐操作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巧妙地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三、說學法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針對這一教育理念,我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從這些探究活動中得到學習、體驗、領悟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上課開始,先播放能夠表現新年的音樂動畫,并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動畫片表現的是什么節日嗎?”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入課文主題《新年好》
[這一設計是從孩子最喜愛的動畫導入,激發興趣,渲染氣氛,很輕松自然地把學生帶進課堂教學]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活動進行教學,完成這一堂課。
活動一:通過讓學生觀察日歷、看日歷、說日歷的活動,了解新年知識。讓學生明確新年就是元旦,也就是1月1日世界同樂的日子,并抓住時機,幫助學生弄清春節和新年的區別。
[這一設計是從學生熟悉的日歷著手,形象、直觀,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活動二:師生共同交流迎新年的活動,體會節日的熱烈和美好。在這個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新年的圖片資料,回顧自己在幼兒園或家里迎新年的方式,說出自己的體會;接著教師播放課件,展示國內外新年的慶祝方式,加深學生對新年的認識和印象;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示自己收集的賀卡,并說出收到賀卡時的心情,老師也展示手中的賀卡,體會賀卡的作用意義,激發學生自制賀卡的渴望,為下一個活動作好鋪墊。
[這一活動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與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活動三:自制賀卡,培養能力,學會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禮物,表達情感。在這個環節里,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明白自制賀卡的好處;指導學生構思和書寫祝福語;指導學生正確安全地使用剪刀、膠水等工具。在學生動手制作過程中,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提出表揚,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配樂營造氣氛,讓孩子們在歡快的環境中動手動腦,自主完成小制作。
[這一設計目的是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發掘學生的智慧,同時享受創造帶來的歡樂,這也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活動四:現場交流,發展學生語言表達,人際交往能力。
學生完成自制賀卡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同學之間互相傳看賀卡,接著教師播放《新年好》的歌曲,并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現場互相贈送賀卡,并引導學生注意禮儀,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享受交往的樂趣。
[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用音樂烘托氣氛,通過孩子的自身體驗,使兒童形成對集體的熱愛]
說課稿 篇2
跨越式跳高 各位評委,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田徑中的跨越式跳高,下面我就從教材、學生情況、目標及重難點、教學設計及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場地器材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說明。
一、 教材分析田徑中的跨越式跳高是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基本教材內容之一,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它是一種以下肢運動為主,結合上肢的協調配合進行練習的身體活動。
學習跨越式跳高不但能增強腿部力量,提高彈跳力,發展靈敏性和協調性,還能培養勇敢、堅定、果斷和自信的意志品質,是一種很好的體育鍛煉項目。
二、 學情分析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朝氣蓬勃,富有想象,有很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
同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又具有其獨立性。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就完全可以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應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采用多種形式的交互式教學方法和變換練習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這樣,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三、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目標】 1、 運動參與目標:激發對跳高運動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
2、 運動技能目標:使學生掌握跳高的相關知識和對身體的作用以及在跳高練習時的注意事項,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運用跳高進行身體鍛煉奠定基礎。
3、 身體健康目標:通過跳高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能,提高協調性和彈跳能力,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
4、 心理健康目標:在學習中充分展現自我,增強自信心和意志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5、 社會適應目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團結合作精神和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態度。
【重難點】重點:起跳有力難點:助跑與起跳相結合的技術四、 教學設計設計思路 1、 提高運動參與數量,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學習一項體育活動,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外,活動的興趣化也是吸引他們的主要手段。
所以本課在開始部分安排了游戲,運用快樂體育的形式,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愉悅身心。
2、 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其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去學習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
本課教法和學法從以下三方面去做。
1、 講解和示范法:利用講解和示范動作,使學生明確動作要領及做法。
示范法是體育教學中最生動、直觀的方式和最常用的教學方法。
對跨越式跳高動作來說,講解與示范法應用的好壞,對于很好的完成動作有著重要的作用。
2、 分解與完整法:通過分解練習,使學生逐漸體會動作要領,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最后完整掌握動作,本課學習跨越式跳高,先體會過桿落地的動作技術,最后掌握完整的技術。
3、 練習與分層相結合:當學生在一個高度上跳過很輕松時,跳過多次后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時教師組織他們分層,再到下一個高度上去練習,這樣就會提高他們的練習興趣和積極性,這樣更有利于完成教材的教學目標。
五、 教學過程在新的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過程中,運動主線和健康主線貫穿其中,如果把運動主線比喻為課的“形”的話,那么健康主線就是課的“神”了。
“形”太死板僵化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健康主線的貫徹。
注重形式的放開而忽視目標的達成則違背了新課程的理念與精神,為了能做到“形”散而“神”聚。
將本課分為:激發興趣、熱身與導入;師生互動,自我展示與評價;身心恢復等3個階段。
(一) 激發學生興趣、熱身與導入階段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本理念,教學之初為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放棄了傳統教學中由教師帶領學生做準備活動的做法,改為游戲“揪龍尾”。
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四組,用橡皮筋做“龍尾”。
以揪龍尾多的組為冠軍,這樣,學生積極參與,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身體得到充分活動。
(教師參與到游戲中,具有親和力)。
專門性輔助練習:(1) 起跳練習腳尖觸同伴的手,助跑摸高時可選擇校園內的自然物進行,如樹梢、籃球架。
(2) 助跑起跳擺動腿的腳尖觸高物,助跑單腳起跳摸高。
(二) 師生互動,自我展示與評價階段教師出示跨越式跳高的完整圖釋,學生仔細觀看,分組模仿練習。
教師巡回指導,與學生交流。
教師適當的參與各組的練習,給學生做出優美而準確的示范動作并進行交流,既加深師生的感情,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學總結,針對一些出現的問題,小范圍上點撥、糾正和指導。
這樣不但有效的解決問題,而且充分發揮了單位時間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了學生的練習時間。
教師在學生做完練習后,與學生一起討論“要想跳得高,哪些環節最重要”,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教師總結學生的觀點,編成方法口訣:助跑自然有彈性,起跳果斷要用力,兩腿依次把竿過,落地輕巧要緩沖。
要求學生體會口訣,學習“倒跑法”,確定助跑起點(主要讓學生明白起跳點不準是造成起跳不果斷的主要原因),接下來,按自己確定的助跑步數練習過低竿,逐步體會動作。
游戲“爭當跳高王” 把學生共分為四組,每組立一根有刻度的立柱,教師要求學生自選高度進行分組跨越式跳高練習。
“竿”采用“橡皮筋”來代替,一端系在有刻度的立柱上,一端由小組長手拿。
每組同學相互鼓勵,相互糾正動作,選出最佳跳高者進行挑戰。
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技術指導,并參與到活動中,對成功率較低的同學給以鼓勵。
“我們一起來戰勝這個高度好不好”?“好”。
師生共同喊出口號:“挑戰,哦耶!”最后對選出的跳高王的技術進行評價,回扣本課主題。
(三) 身心恢復階段(1) 放松運動(2) 課后小結,以表揚鼓勵為主(3) 回收器材(4) 宣布下課本階段采用音樂伴奏結合舞蹈動作進行放松運動,動作簡單優美,易學易懂,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樂曲和柔美的舞蹈動作中消除運動后的緊張疲勞,加快身心恢復,達到放松的目的。
另外,師生交流學習心得,讓學生自己體會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師進行以表揚鼓勵為主的評價。
六、 場地器材場地:操場器材:教學掛圖、跳高架4副、橡皮筋50根、錄音機1臺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于恐龍滅絕的說法為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五種原因。課文的內容和主題,引起了孩子們的探究心理,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豐富學生對恐龍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我所講授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以及實驗要求,確定了本課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是在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基礎上,孩子們能對書上的解釋提出一些疑問或者自己能提出別的猜想。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教學重難點是朗讀理解課文,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愿望。根據科學小品文特點和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我以“課內得法,課外受益”為指導思想,抓住文本解讀和延伸拓展兩大版塊,通過環環相扣的流程,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
一、 鞏固生字,寫字指導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本課有15個要求認識的字,為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我通過課件先出示生字,讀準字音,再給這個字組詞就會有恐龍圖片的展現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寫字指導中,我運用先進的教學媒體作為輔助的教學手段,對生字的重點筆畫都用醒目的顏色標識出來,便于學生觀察,在直觀的演示中幫助學生寫好字。
二、 閱讀理解,指導朗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因此,本文的教學著力體現“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 引發想象,質疑探究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前一環節的朗讀,學生對課文已有一定感受與體會。我以“恐龍化石”為啟發點,文中科學家向我們介紹了5中恐龍滅絕的說法,那么你們分別贊同哪一種說法呢?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相互質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同時又啟發學生發揮想象,“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還有哪些呢?”培養學生對恐龍滅絕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愿望。
四、 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新大綱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因此,在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認識后,使學生理解恐龍的滅絕與生存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把課堂內外,書本內外有機結合,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讓我們共同來保護自然環境。
在本課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總之,我在盡量地嘗試著新課程帶來的新理念。我的課還很稚嫩,由于自己從教時間短,在教學中有時有急噪情緒,不能耐心地聽取完學生的發言,打斷學生的發言,還有指導朗讀不到位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正。
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一)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八冊第十課《公儀休拒收禮物》是一篇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兩條鯉魚的故事。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編排在選文上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條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體現理解和尊重多樣化的新課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
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劇開頭先寫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方括號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動情況。劇本主體是人物對話,叫臺詞。括號里交代的是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按劇情的發展,這個獨幕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公儀休說“只要天天有魚吃,我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公儀休與學生子明的對話反映也公儀休是一個愛吃魚的人。
第二部分(從“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著魚下場”):寫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
第三部分(從子明說“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的嗎”至“幕落”):寫公儀休告訴子明,自己拒收鯉魚是遵守國家的法紀,要吃魚得自己去買。公儀休的以身作則,清正廉潔、聰明機智的品質躍然紙上。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學情的發展出發,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的高貴品質。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
3、初步能表演獨幕劇,體會人物的形象。
(四)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公儀休最后一段的含義,體會公儀休的崇高品格。
二、說學情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了解了這篇課文是獨幕劇以及獨幕劇有哪些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教學的,首先讓學生大體了解這個獨幕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接著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通過“看、聽、找、說、讀、演”的方法來學習本課,理解本課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和朗讀能力,從而能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知識。
三、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有地重視朗讀,以利于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因此,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瑯瑯書聲,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以讀為體、讀中賞析、才能感情境。
在教材處理上,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新知,從角色表演中加深體驗,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讀法、提問法、情境創設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開放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理念。
四、說學法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則只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語文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個體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表學生的新聞記者實踐。”而個性閱讀雙是一種體驗性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有意識地淡化教師的分析,強化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加強朗讀,讀出個性,培養語感,并能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
基于以上思路,本課教學我共設計為六版塊,具體實施如下: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1、 揭示課題。
2、 范讀課文,思考這個獨幕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 過渡:這節課我們仔細地來討論并演練一下這個劇情。
板書:公儀休
設計意圖:引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整體地,初步地感知劇中情境,為情感的激發,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做好鋪墊。
(二)、精讀課文,理解課文。
1、 提出問題。
自由讀課文劇本,思考:(1)公儀休愛吃魚嗎?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么拒收鯉魚呢?并找出有關句子反復地讀一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問題去讀課文,使能主動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講讀第一部分
過渡:公儀休愛吃魚嗎?從哪里可以看出?
A、 嗯,剛吃過。(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
B、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滿意足了。
(1) 指導朗讀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練一練,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板書:愛吃鯉魚
(2) 齊讀這兩段課文
公儀休非常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你來當管家,他又是怎樣拒絕的,誰來當公儀休。)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多種讀書方式感悟新知,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新理念。
3、 講讀第二部分。
(1) 分角讀管家、公儀休的話。
屏幕出示句子:謝謝你家大人的盛情,可這魚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現在我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請你務必轉告你家大人。(齊讀)
(2) 公儀休真的是“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嗎?他為什么這樣說?(其實這是假話,他這樣說才能讓管家把魚帶走,送魚的目的是有意討好。)
(3) 你能把他們倆的對話都讀好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齊讀)
板書:拒收鯉魚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
4、講讀第三部分。
(1) 自由讀下面三部分,畫出有關句子。
(2) 指名讀一讀。
(3) 出示最后一段話,齊讀。
(4) 找出這段話中的關鍵詞,自己讀一讀,說說這段話你怎么理解?(俗話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
板書:如果……就……所以……收魚 違紀辦事
(5)誰能想象一下公儀休的語氣,學著他來讀一讀。
(6) 引讀子明最后說的話。子明今后會怎樣做呢?同學們,你們也明白了嗎?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局長,有人送你愛抽的香煙,你會怎么做?我請一個同學來表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更進一步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要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5、學完了課文你覺得公儀休是個怎樣的人?(清正廉潔、以身作則、聰明機智)
板書:清正廉潔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知識建構的原理,進一步擴展學生思維,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培養學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三)、分角朗讀課文
課文中除了公儀休這個人物,管家他是怎樣的人?(虛情假意阿諛逢迎)子明呢?(謙遜有禮 勤學好問)我們分角來讀一下他們的對話,選擇一下自己感興趣的人物。誰愿意來試試。
設計意圖:“披文入情”注重學生的感悟和語感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
(四)、表演獨幕劇
同學們讀得真好,能不能把它表演出來,下面先看課文錄像,然后找一下搭擋,仿照錄像中的練一練。表演時要注意表情、動作,可以表現得夸張一些,會背的同學就試著背,不會背的可以看著書讀。
學生自由找人組合表演(準備5分鐘)學生上臺表演,師生共同評議。
設計意圖:學生在活躍的思維和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五)、全課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系統地歸納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同時鼓勵學生質疑。
(六)、布置作業:課后再演練一下《公儀休拒收禮物》這個獨幕劇,把戲演得更好些、更逼真些。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人物來演。仔細揣摩人物的內心想法。
設計意圖:延伸課堂知識,讓學生更深刻、更仔細地揣摩、體會人物內心想法,培養學生的表演興趣。
說課稿 篇5
篇一:《塞翁失馬》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題目是《塞翁失馬》。它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則寓言。主要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說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因為它用一連串的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為福了;后其子又“墮而折其髀”又轉為禍了,最后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轉化為福,如此循環往復地闡述了福與禍的對立統一關系,所以動人也吸引人。
《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詩文,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因此就有必要地需要提醒學生應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虛詞,并能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意,這也是該課教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過講故事,小組討論質疑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能從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也就是禍福可以相互轉換,并且能聯系實際去正確地看待問題,這一點對初一的農村學生而言是有點難度的。本文雖是一則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了我校少教多學高效課堂構建的相關要求和模式,結合文言文教學常規和教學內容,先備課組進行了認真深入全面的集體備課,在此基礎上針對我班學生的學情特點我做了微調。在教學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語文教改也
都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和少教多學、當堂訓練。在本課教學中,教學環節的設計就為了落實這一點,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方面。本課利用課文朗讀、故事視頻都是探索高效課堂的嘗試,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爐,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強度,增大信息密度,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探”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來提高學習效率。
3、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正確地深入地看待問題,并且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按照以上思路,我在本課教學中,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教法:
1、朗讀法。通過查工具書,基本讀準字音,在朗誦中初步理解文意。
2、探究法。要求學生對每個問題能有自己的主見,并能充分表達并有所質疑。
3、啟發式。通過講故事形式,以事實來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并能聯系實際生活,啟發學生看待問題應有正確的辯證的心態。 在一節課內完成目標,因而我的教學步驟是這樣設計的: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回答引出寓言這種文體,進而引出課題。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正音。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準確朗讀課文,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正確翻譯課文。
2、根據寓言文體特點,理解情節內容和寓意。
3、聯系生活實際多角度理解寓意,獲知啟智。
四、初讀,整體感知
自學指導:
1、聽讀課文,注意斷讀和字音。
2、自由朗讀,發現問題畫,標出不懂的字詞句。
3、集體朗讀課文,明確故事情節要素。
五、細讀,把握文意
自學指導:
1、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翻譯全文,記下疑難問題,準備小組間討論交流。
2、小組合作學習,明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3、展示學習成果,小組輪流翻譯全文。
4、當堂檢測:多媒體展示
六、研讀,探究問題
自學指導:
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一定都是這樣嗎?“變”關鍵點在哪里?對你有什么啟示?
應當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認識事物應當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七、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塞翁失馬”的體驗?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
好和壞?
八、當堂訓練 背誦全文
九、布置作業
1、搜集含“馬”字的成語并在小組及班內交流。
2、尋找積累成語中的寓言故事并與同學說說寓言蘊含的寓意。
一、課后反思
整堂課實踐下來,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都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上完之后,心中有一種抑郁之感,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太順暢。后來聽了童老師和趙老師的點評之后,我的思緒才漸漸明朗起來。原來我在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
二、整體性不強。
整體性不強主要針對我的第二個環節和第三個環節而言的。 我在講完故事情節之后讓學生歸納出寓意,在講完人物之后又讓學生說說啟示。我本來設想的意圖是告訴學生我們既可以通過故事情節歸納寓意,又可以通過人物形象歸納寓意,我在想這樣分開來講學生是不是能夠更加明確這兩種方法。但似乎老師聽了之后,覺得這樣處理有點瑣碎,好像把兩者割裂開來的感覺,他們認為還是把他融合在一起更好一些,這樣整體感更強一些。后來仔細想了一下,確實是融合在一起比較好一點。如果要強調歸納寓意的兩個方法,我可以在歸納寓意的時候,順勢再點一下,剛才同學們說了很多自己的啟示,那么你是怎么獲得這些啟示的呢?(故事情節、人物)
三、主線不夠明確。這堂課有一個設計的亮點,那就是為塞翁
這個人物添加表情。但我沒有把這個設計用好。童老師和趙老師建議我是不是可以把這個作為整個課堂的主框架,輻射開去帶動情節和人物的分析。一開始我還沒有弄明白這究竟是什么意思。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了一下,我發現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他會讓我的課堂主線變得更加清晰,同時在結構上也會更加緊湊。粗粗思考了一下,我是這樣修改的。 第一步,先讓學生找出塞翁的三句話。自己思考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能夠有幸聽到童老師和趙老師的點評,并且在聽完之后,我能有自己的一些感悟,這是我最大的收獲。
在備、講這節課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十三的語文教學經歷,我產生了一些個人不成熟的想法和切實的困惑,斗膽提出,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教改其主要目的應該是形成對僵化的教育理念的沖擊,而不是照搬誰的什么教學模式,經驗往往都有時限性、地限性,我個人認為語文課堂改革不是糾結于該講還是不該講,講多講少的形式問題,而是在語文教師的引領下課堂上能不能傳達出精神的感召、情感的震撼、審美的魅力、語言的神奇。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同教學內容具有的語言文字文化等方面的特質決定了“教有定規,教無定法”鐵的教學定律。初中語文教學構建高效課堂,忽視語文課堂規律的改革創新無疑是南轅北轍。我所理解的高效課堂應是教學活而不空,實而不死。首先要讓課堂活起來。從“悶課”走向“活課”,讓學生動起來,讓教材也變得活起來,讓整個教學活動、教學程序開放起來,然后要從無效、低效走向有效。每節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這就是高效教學。為此語文老師該如何實現?
篇二:塞翁失馬說課稿
一、說教材:
《塞翁失馬》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課,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編者目的主要是想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同時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分析,能從中悟出寓言的寓意,最終能聯系生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翻譯《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寓意。
4、學會在生活中體驗與感受寓言所闡明的哲理。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并強調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以加強學生誦讀文言和疏通文義的能力,并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翻譯《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用自己的話概括寓言的寓意。
四、教學方法:
激發興趣,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引導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根據教材特點,我由復習文言文的特點(即:簡潔,典雅)和學習方法(即:熟讀成誦,用心感悟,積累詞匯)導入,從而引出課題。
(二)、簡介寓言特點
因為本課的體裁是寓言,通過集體了解寓言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過的寓言故事,使學生明白,寓言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寓意一個意味深長的道理。同時使學生明白,學習寓言就是從一個故事中悟出一個道理。
(三)、簡介作者及作品
(四)、揭示題意,聽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塞翁失馬》,即,邊塞的老人丟失了馬。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想老人丟失馬后的
心情(傷心),那么文中的老人丟失馬后心情又是怎樣的呢,接著,播放視頻《塞翁失馬》,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五)、學習課文(教學時重點強調學習文言寓言的方法)
1.讀準字音,熟讀成誦
(1).范讀,強調字音。 ( 2)、多種方式朗讀。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對文言的語感,并能在讀中初步感悟文義。
2、用心感悟,見文知義(疏通文義)
(1).嘗試翻譯字詞。
(2).用“五字”(加、減、調、換、猜)翻譯法對照注釋自譯。
(3).指導翻譯。
(4)、檢查翻譯。
設計思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3、積累詞匯,鞏固運用
設計目的:通過對文言詞語的歸納,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4、分析故事情節
(1)、同桌講故事,然后講給大家聽。。
(2)、合作討論:
A:本則寓言講了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B:在一般人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
設計目的: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為下文探究寓意打下基礎,能有感而發。
5、探究寓意
(1).合作討論: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設計目的: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寓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發散思維。
(2).文中的其父是個怎樣的人?人們又有什么高尚品質?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理解課文內容。
(3).有一個成語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設計目的:進一步升化課文主題。
(六)、小結
首先小結本文的寓意,然后引用嚴文井的話(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設計目的:使學生對寓言的寓意和特點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
(七)、課外延伸
1.走向生活: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現實生活中“塞翁失馬”的故事!
2.暢所欲言:把你們剛剛說的某一個故事寫下來吧!
設計目的: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體驗與感受寓言所闡明的哲理。
以上就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思路。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自己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時間的把握不好,由于前面過分強調文言寓言學習方法的指導,導致后面時間緊湊。總之,課堂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下面請領導和老師們對我所上的這節課提出寶貴的意見,以幫助我總結經驗教訓,完善教學方法。
篇三:塞翁失馬說課稿
一、說教材
《塞翁失馬》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課,這既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目的主要是想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同時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分析,能從中悟出寓言的寓意,最終能聯系生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朗讀課文,學生積累文言詞語,互相合作,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理解寓言寓意,從而了解我國古代寓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難點是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用自己的話概括寓言的寓意,并說說你從中的學到了什么道理,有什么啟發?
四、說課時安排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進行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根據教材特點,我由《狀元與乞丐》的故事導入,一方面是引出課題,另一方面也算是課外延升,重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首先由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教師找出錯誤并畫出課文中要需注意的字詞,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糾正讀音,接著教師泛讀,學生默讀,然后請一桌同學朗讀。
(三)、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一小組,自由探究課文,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了解這篇寓言的寓意,以及學習了這篇寓言后所受到的啟發。通過探究可知,這個故事講了塞翁失馬——得馬——折髀——相保的過程,然而這些環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有條件的,從而體現了禍與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接著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思考上課之前所講的故事,從而得出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待生活要積極樂觀,以及身處順境時不要沾沾自喜,不努力有可能變壞事,以及當我們身處逆境時,一定要相信它們只是暫時的,努力會改變命運。
(四)、討論總結主題
這則寓言通過假托“塞翁失馬”的故事,寄托了這樣一個寓意——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禍與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六、布置作業
把《塞翁失馬》的故事講給你身邊的人。
以上就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思路。
七、課后反思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自己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氣氛沉悶,這主要還是在于學生的預習做得不夠好,學生對課文比較生疏。這個問題主要在于我,我沒能及時到教室給學生指導預習的重點,還有一點就是我對學情不夠了解。總之,我的課堂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點。請各位老師對我所上的這節課提出寶貴的意見,以幫助我總結經驗教訓,完善教學方法。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位,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7----38頁“分餅”,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做本節課的闡述。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今天我所執教的《分餅》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節。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己經學習了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但學生不知道它們叫真分數。在進一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數與假分數的認識,在“分餅”活動中具體體會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及其實際含義,為了引出和幫助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教材創設了“分餅”的情境活動,并分成兩個層次展開教學。
2、說我的思考和思路:
第一個活動是“3張餅分給四個”這個問題比較抽象,要組織學生展開活動來探索理解。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再交流,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動手中培養了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得理解“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和特點,我特意改變了順序,每學完一種,就介紹理解“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和特點,這樣安排是防止學生把帶分數與真分數,假分數并列看作是一類,因為教參特意指出,帶分數只是假分數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防止學生混淆。課后作業為三題,我經過研究發現第一題與第三題主要介紹帶分數和假分數的關系是為下一節新課假分數帶分數互化打下基礎的,所以,我安排作為下一節課的導入,因此補充了新的鞏固作業。
5、說學生分析:
一部分學生對假分數和帶分數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他們的意義的學生可能不多。那么本堂課的一個重點就在讓學生理解其意義。感受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會讀寫假分數、帶分數。
二、說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假分數和帶分數,了解假分數和帶分數的關系,理解帶分數與整數的聯系。
2、在探索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3、能夠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分餅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假分數和帶分數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
教學用具
電腦課件、圓形紙若干片、剪刀
三、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激發學生興趣)—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放(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問題誘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并讓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與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帶著問題學—在動手操作中學——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己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創境激疑。(4分鐘)
1.我用FLASH制作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上西天取經的小故事。通過這個小故事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出了3張餅如何分給四個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2、揭示課題:分餅
(設計意圖:在一上課開始,通過讓學生看熟悉的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動畫片來創設故事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探索知識的欲望,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探索與思考。)
3、大家估計一下每個人能分到一個完整的餅么?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16分鐘)
活動操作一,4張餅平均分3個人。(8分鐘)
1、電腦出示圖片要求學生用準備好的圓紙片代表餅,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并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與小組合作交流完成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從實踐中感受到多種思維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去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
2、各小組匯報分法及分得的結果。(指名回答)
第一種分法:把一張一張的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張餅的,共分一張餅的。并請學生上臺演示分的整個過程。
第二種分法:把3張餅疊起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張餅的。也請學生上臺演示分的整個過程。
3、課件演示學生兩種分法的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一動,想一想,說一說,在整個活動中感受數學,體現學習的自主性,要求學生上臺演示不同的方法從中培養學生的情感與學生大膽發言問題的能力。)
4、概括真分數的概念。
(1)每個人分到的餅不夠一個,與我們估計的一致,也就是說比1小,你們能說出幾個像這樣的分數嗎?
(2)像 , , ,,?這樣的分數叫作什么分數?有什么特點?
活動操作二,9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8分鐘)
1、(出示課件:豬八戒津津有味地吃了個餅還沒有吃飽,悟空一個筋斗云,不一會兒又化了9張大餅來,讓八戒平均分給師徒4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張?
2、提出問題:9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怎樣分?先想一想。每人能不能夠得到一張完整的大餅呢?
3、小組動手操作,然后匯報分法及分得的結果。老師巡視并進行指導。
4、小組匯報交流:
第一種分法:一張餅一張餅地分,先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到張,那9張餅是由9個 張,就是 張。師:看 ,你能發現什么特點嗎?跟我們認識的真分數分數有什么區別?(分子比分母大)所以像這樣的分數叫什么?假分數有何特點?然后板書:假分數讓學生按照這個特點試說幾個假分數。
第二種分法:先把8張餅分4人,每人分2張餅,再分1張,每人分張,共分2張加上 張餅。 其它分法:
4。引導學生觀察第二種分法的結果:2張加張,如何來表示?讓學生進行討論,像這樣一個整數帶著一個分數的數,叫什么分數呢?然后板書:帶分數。然后出示寫作:2,讀作:二又四分之一。并讓學生跟讀。讓學生列舉幾個帶分數并讀寫。
5、提出 跟2是否相等?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再進行小結:這兩種分法得到兩個分數,因為分法都是正確的,所以這兩個分數是相等的。帶分數是假分數的一種特殊書寫形式,他們與真分數并列把分數分成兩類。
(設計意圖:由活動操作一做了鋪墊,學生能夠獨立的操作第二個活動。所以這一環節著重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理解“假分數”、“帶分數”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特點。)
三、啟思導疑(5分鐘)
1.理解概念,辨析特征。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有懂得了分數的哪些知識?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真分數,真分數比1小;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假分數,假分數比1大;由整數和真分數組成的分數叫帶分數,帶分數大于1。
四、實踐應用。(13分鐘)
1、并說出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哪些是帶分數? 2.填空題:讓學生加深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特點
3.用假分數和帶分數分別表示下面各圖中的陰影部分。加深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
五.總結知識,自我評價。(2分鐘) 這節課,都學到了什么,讓同學們進行總結,以便于鞏固所學知識。對于學生疑問的地方,教師可以采取同學互助的方式進行解決,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像。
六、板書設計
分餅(真分數和假分數)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1,如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假分數,假分數≥1如
由整數和真分數組成的分數叫帶分數,帶分數>1。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力求簡潔、直觀、形象、突出重點,對學生容易發生問題的地方加以突出,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結合教材創設“分餅”的情景活動分成兩個層次展開教學。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在這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這分數能正確讀寫,了解假分數、帶分數的關系。
這節課我先以豬八戒分餅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一齊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與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兩個實踐活動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氛圍都比較強。在小組匯報階段,大家積極發言。“金星組”還匯報了兩種和書上不一樣的辦法:一個是徒弟三人孝順師傅,每人把一塊餅的1/4敬給師傅,那么唐僧得到3個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餅相同。(可惜,當時時間太緊,我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弄明1個3/4與3個1/4是相同的,只是單位1不同,一個是把1個餅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一個是把3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單位1不同,一個單位1為一個餅,一個單位1為3個餅。)另一個是:先把三張餅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這點為以后的約分打下了基礎。反思這一節課,小組活動開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課前的結構化預習,平時的培養,和本節課的安排,孩子們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創意與個性,小組活動動而不鬧秩序井然,這是與上幾節公開課相比最大的進步。但是,由于匯報交流的時間拉得過長,沖淡了練習的時間,使得安排的訓練題沒能完成。今后還要在時間安排上多動腦,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統觀這節課我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故事,提出了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共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
察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概念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容易理解。習題設計力求有梯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成功的喜悅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學好本課,可以幫助學生辯證、理性地看待工業革命的影響,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說學情
過渡語: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初步掌握了歸納歷史事件要素的方法,但對各種社會變化間的內在關聯認識不足,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不強,需要老師的適時點撥。因此,我將通過師生互動來活躍思維,引導學生分析不同角度的史料,全面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增強辯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為“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基于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工業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國在人口數量、勞動力結構和大眾教育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和產生的影響;知道西方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能說出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英國社會史》等史料和小組討論,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的影響,提高分析歸納能力,形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辯證、理性地看待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
【難點】
辯證地看待工業革命的影響。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才會更好的進行學習。基于此,我將采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設疑導入法。
我會出示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開篇的話語:“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并帶領學生一同賞析,之后提出疑問:狄更斯這段話的背景是什么?為什么這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社會有哪些變化?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變化?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設疑導入可以在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
首先我會展示歐洲17、18世紀人口增長的相關史料并引導學生分析三個問題:為什么歐洲17世紀人口增長緩慢?1750年以后,人口開始穩步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有何關系?通過層層遞進的設問,引導學生明確工業革命推動醫療衛生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這些變化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口增長也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接著我會展示“1841年、1877年英國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變化圖”、19世紀美國工廠的照片和美國的街頭廣告,讓學生觀察圖片并思考:工業革命后英國的勞動力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照片和廣告又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我會加以總結,幫助學生明確工業革命使得英國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婦女也成為工業勞動者。緊接著我會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并制作法、德兩國普及大眾教育的時間軸,學生展示后我會進行評價,并進一步講解大眾教育普及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培養歷史分析能力。而豐富的多媒體展示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城市化
我會先簡要介紹城市化的概念,在此基礎之上再指導學生分析“英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的變化圖”并讓學生思考:城市化的表現有哪些?通過之前的引導和學生的分析,學生不難得出主要表現為城市人口增長。我會再帶領學生對比分析兩篇19世紀中期的描寫城市景象的詩作——《巴黎景象》和《曼納哈塔》,進而歸納出迅速發展的城市化出現了缺乏統一規劃、衛生和居住狀況很差等問題。最后為學生補充介紹解決城市化問題的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圖表,可以增強學生的圖表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
(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先展示“機器時代的‘享受’圖”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感受工業革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產生的影響。其次我會在多媒體上播放紀錄片《馬克思主義誕生》,讓學生觀看視頻并歸納馬克思所提到的工業化過程中工廠出現的情況,學生回答后,我會對他們回答的內容進行完善,幫助學生明確工業化的發展會加劇貧富差距。
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英國社會史》中的片段史料并安排學生用5分鐘時間,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來探討交流:為什么作者認為“在這里,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跡,而文明人則幾乎又變成野蠻人”?學生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后,我會請各小組代表回答并給予他們鼓勵性評價,之后對此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我會引導學生明白我們應理性、辯證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樹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另外,還要注意緩解城市化所帶來的貧富差距和其他社會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能夠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景,烘托課堂氛圍。通過小組討論可以有效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加深學生對工業革命影響的認識,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我采用的是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的方式進行小結,以便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作業:請學生課下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圍繞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學校和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下節課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建立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學以致用。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秉承著簡潔明了的原則,設計如下:
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并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 說學生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 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里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里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里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里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并不難。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 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四、 教學理念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五、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于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復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為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算法優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后,(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局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通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后讓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4、 歸納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
三、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后,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因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所以我設計的第一個練習是口頭填數,化成同分母分數。
2、接下來第二個練習我設計了一個改錯題,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查看每一道題的每一步,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于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后,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3、第三個練習我設計了一個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情景,圖書連連串信息,變出加減法多道計算題,讓學生完整地寫出解題過程,集體批改,便于教師掌握反饋信息。
4、第四個練習我設計了兩道聰明題,第一題(這組題中,每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每道題分數的分母都是互質數。引導學生計算時,發現規律,尋找捷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其解題規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為①a(1)+b(1)=ab(a+b),a、b為互質數;②a(1)-b(1)=ab(b-a),a<b、a、b為互質數。第二題為了體現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說課稿 篇9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文章主要講述了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葉圣陶曾經說過:“老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三年級是學習的轉折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時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關鍵詞句,對課文進行品讀,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相機點撥。根據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背誦。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只教給學生最本質、最主要的東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實實的、不可磨滅地記在學生的心里。”生態課堂也指出: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做到自然、真切,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去體會、去感悟、去品讀,從而達到教師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目的,教師是引導,而不是指導。
語文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著力體現“開發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尊重學生主體,著眼學生發展”的理念,立足于學生自主讀書,自主發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維,激發探究的興趣。
我先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請同學讀一讀。隨即指明這首詩的作者,是大詩人王維。請學生根據事先收集的資料講述王維的生平。并提問:讀了這首古詩,你覺得詩人在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肯定會回答:思念,從“倍思親”看出來的,這樣整堂課的主題一下就凸顯出來了。那么詩人為什么會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呢?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讀課文,感悟文包詩的特點。
這一部分,我打算通過兩個問題展開教學:一、王維為什么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二、他思念親人時,想到了什么?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為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整整兩年,獨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家家戶戶團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相機點撥: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他是獨自一人在外的?讓學生體會“獨”字蘊含的意思。再引導:“是呀,獨自在外地,一個人,沒有家的感覺,所以是‘異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讓學生理解“倍”意思,從而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學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結:“是呀,這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啊!”從而提出文包詩的特點:詩文結合,這就是文包詩的特點,因此以后遇到此類文章時,即使老師不講解,你也能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研讀,理解古詩的意思。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學生在理解了文包詩的特點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詩第二句的意思。結合對第三自然段的誦讀,我相機引導,山東并不是指現在的山東,而是指長安和王維的家鄉之間隔了一座華山,兄弟們在華山的東面,而王維在華山的西面。如果兄弟們也在重陽節這天寫詩思念王維的話,可以取什么詩題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鉆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學習。科學的方法是點金術,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尤其是在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只能被動學習,不會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生,在他們日后的工作、學習中必將遇到許多麻煩,甚至完全無法適應周圍的環境。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尤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請學生用“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給在外地的親人打電話。【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想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真正地掌握,讓他們進行運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總結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是我們在美好節日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柏拉圖說過:“強迫記憶的知識是不會留在心里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只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合他們興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那么學生必定樂學、原學,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板書設計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自在外 心緒不寧
倍思親
觸景生情 提筆寫詩
【關于說課稿合集九篇】相關文章:
關于《蒸發》說課稿11-30
關于《蝸牛》說課稿11-30
關于數軸說課稿范文02-22
關于《沁園春長沙》說課稿12-21
關于《化石吟》說課稿10-30
關于《觀滄海》說課稿12-05
關于初二地理說課稿范文合集大全02-17
英語說課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說課稿(合集15篇)11-10
《水調歌頭》說課稿(合集7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