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模板匯總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冀教版小學英語第五冊第十課“China”。
從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和天真、活潑、好奇的求知欲考慮,每個年級的教學內容都是以學生的互動,師生的互動為出發點的。本單元主要講的是我們的祖國和幾個說英語的國家,而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用語,了解了一些國家知識的基礎上,以中國的相關知識為背景,學習描述我們可愛的祖國,并在此基礎上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擴展和延伸,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激發更加濃烈的愛國之情。
結合新課程標準和大綱提出的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會說新單詞,掌握新句型,并能熟練運用新句型進行交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利用工具探求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相互協作意識。
3.情感目標: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在交際活動的過程中能聽懂會說重點句型“WhatisthecapitalcityofChina?It’sBeijing.Doyouknow…?”難點為重點句型的實際運用及相關知識的表達。
【教學對象分析】
小學生知識形成的特點是:通過親自動手實踐,體驗感知,形成表象,構成新知。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情感體驗。小學階段英語教學屬于基礎教育,要努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使人的主體精神得到自我完善,發展所必需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文化素質。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們想象力豐富,喜歡幻想,對事物充滿好奇,樂于參加表演,喜歡做游戲,急于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肯定。所以在本節課教學中,首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其次,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交際的能力。最后,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意識,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著眼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這節英語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的培養為宗旨。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創設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和生生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給予激勵性評價(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自我評價的方式);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獨特的感受,將集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結合起來。教學方法主要是采用聽說法、任務驅動法、交際法和全身動作反應法等,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學習方法完成任務,感受成功。
【教學過程設計】
按照上面的教學思路,結合小學英語的教學特點,根據現代英語教學理論,體現學生主體,關注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進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開發個性潛能,使每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都能發現自己個性才能發揮的領域和成功點。我們倡導建構式的學習,努力運用學生主動參與、感知體驗、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語言實際運用中感受成功的喜悅,調整學習英語的情感和策略,熟練語言技能,發展語言能力,使課堂真正形成“樂說”“會說”“能交際”的氛圍。本節課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1、引入新課
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自然引入新課“China”
2、主動探索,掌握新知
新課程標準建議英語教師的教學行為要從面向部分學生向面向全體學生轉變;從重傳授向重學生主動學習轉變;從重語言知識講解向重學生參與、感知語言學習過程轉變;從重教師單向的輸出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向信息交流轉變;從重單一的課本教學向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轉變。為此,在新授課部分,我利用看地圖逐步了解新單詞及新句型的表達方式。然后,出示教學內容,在情境中出示新單詞,使學生們掌握新單詞發音。與此同時,進行新句型講解:“WhatisthecapitalcityofChina?ThisisTian’anmenSquare/thePalaceMuseum.”合作式練習,加深學生對單詞及句型的理解與記憶。在這種情境練習中,教師給了學生實踐的空間,使學生的知識不斷鞏固,技能逐步形成,同時,突出了語言的交際特點,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及創新品質。
3、合作交流,語言交際
英語教學不僅是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更主要的是要把知識靈活運用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所以,在新課后為學生安排了不同類型的練習活動。一是自由合作“Talkingingroup”;二是全員參與的課后留言,在活動中強調組員的相互合作,在小組練習的過程中,給學生創造了相互交流、相互指導合作的機會。幾個小組同時進行交際訓練,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口語交際,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4.課堂小結
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我讓學生扮演小老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不僅能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還達到了總結本節課的目的,同時還鍛煉了學生歸納、總結課堂所學知識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5.布置作業
用所學的國家知識寫幾句關于中國的英文介紹,并與同伴共賞。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求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以活動為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整節課教學設計的宗旨是為課堂教學服務,讓學生成為直接的受益者,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實際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最后使學生“樂說”“會說”“能交際”,感到學英語“It’sfun.It’seasy!
說課稿 篇2
1、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古代詩文,除最后一課是五言古詩外,其余四課是古代游記和名勝記,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采用朗讀質疑、釋句賞析探究的教學模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 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 ,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 ,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 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借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注釋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并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以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無從致書以觀 以中有足樂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7、 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
4、研讀課文 分析品味
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
指導:著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為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郁,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信息)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 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游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并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于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后有什么收獲,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 讀寫作背景 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游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 。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認識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三課時,是“圖形與幾何”知識板塊中的內容。新課標在第一學段中明確要求“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認識米 用米量》是學生在學習了《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的基礎上又認識的常用的長度單位。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量化把握物體長度的基礎,而且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以及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材通過讓學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煩,從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著又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較長的物體,可以用米作單位”的結論。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體內容,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學會用米尺進行正確的測量。
2、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積累學生測量長度的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細心認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3、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讓他們在課堂上“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驗數學的樂趣。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米進行正確的測量是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法
為讓學生掌握1米的長度,學會用米量,我放手讓學生操作體驗、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進行學習。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通過觀察活動、估測活動進行學習,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認真細心、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演示法。對米尺進行演示,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與學生一起用肢體表示出1米的長度,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行學習,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說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等實物。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一起參與互動,共同探究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就播放一段錄像:一生拿著10厘米長的直尺在講臺上量黑板邊的長度,另一生拿著20厘米長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長。他們累的滿頭大汗,忙得不亦樂乎。
這樣,學生會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厘米作單位不合適”,進而思考“比較長的物體,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合適呢?”。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這樣設計,即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例4首先解決認識米的問題。我打算分這樣幾步完成:
1、認識米尺
多媒體課件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它的長度就是1米。引導學生觀察后得出1米=100厘米,為估量物體長度意識的培養做好鋪墊。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6頁“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拓寬知識面。
2、畫一畫
在黑板上用米尺畫出1米的長度。加深對米的認識,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3、比一比
(1)從學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師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伸開雙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發現伸直雙臂的長度大約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這樣設計,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突破了重點。
4、小兒歌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后,我會和學生來一首互動小兒歌:
師:伸開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開我的1——米。(伸開雙臂)
師:抖抖你的1——米。(抖抖雙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學著老師的樣子抖抖雙臂)
新課標說明:教學活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多媒體課件出示小知識“人身體上的測量工具”,滿足有能力學生的學習欲望。
5、找一找
接著,我又設計了找一找活動, “睜大雙眼,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呢?”
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使他們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生活中數學現象的眼睛。
例4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用米量,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這樣突破重點的:
小組合作,教師適時指導。
1、量出1米、2米、3米長的繩子。(第1、2小組合作完成:第1組同學拉繩子,第2組同學量,一對一。然后,第2組同學拉繩子,第1組同學量,一對一)
2、先估測,然后量出黑板邊的長、教室的長是幾米。解決課始錄像上的問題。(第3、4小組合作完成:第3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4組同學觀察結果。然后,第4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3組同學觀察結果。)
3、先估測,然后量出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米,或者說是()厘米。(第5、6小組合作完成:第5組同學給第6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然后,第6組同學給第5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
最后,學生匯報交流。
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此時,整節課進入高潮。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新課標明確表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根據課本第8頁練習一第4題的內容,我自編了一個數學小故事: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小紅在公園跳繩,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這時,跑來了一只小貓,依偎在她的腳邊。根據故事進展,出示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學生依次判斷一根跳繩、一把椅子、小貓身高比1米長還是比1米短。
四、總結全課,鼓勵學生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米,知道1米=100厘米,會用米量黑板邊長、教室長、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學到的本領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課堂上學到更多更有趣的數學知識,并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很榮幸今天能在這里給大家介紹我設計的《我的成長足跡》這節課。我準備從四個方面展開說明,一說教材分析,二說學情分析,三說教法學法,四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我的成長足跡》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小學生活》第一課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是圍繞學生畢業前的生活展開的,要讓學生通過回顧小學六年的成長歷程,了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為將來升入中學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本課教學中,要讓同學們通過收集和整理資料,感受從外表的變化到自己取得的進步,以及積累的成長經驗,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為第二課組織學生寫臨別感言,以恰當的方式對幫助自己成長的同學和老師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作好鋪墊。可見,本課在本單元乃至整冊課本的教學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綜合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能為自己的成長進步感到驕傲,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和老師的教育之恩。
(2)能力目標:能收集和整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有關資料,并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分類整理,制作自己的成長記錄袋,培養收集資料、分類和整理的能力。
(3)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材料,感受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在于制作成長記錄袋。制作成長記錄袋不僅可以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也可以使他們體會成長的煩惱和艱辛,從而樹立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迎接嶄新的學習生活。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同學們在收集和整理個人成長資料時可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所以,我把本課的難點定為:“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收集和整理成長資料”,使每個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成長記錄袋的設計和制作,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二、說學情分析。
從年齡特點來看,六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
(一)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實物展示臺、成長記錄袋范例。
(二)教學手段: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和“問答法”進行教學。
*學法:
1、課前,布置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照片、獎狀、證書、作業本、成績冊、評語等。
2、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活動中來,引導學生采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收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照片、獎狀、證書、作業本、成績冊、評語等,并將它們按時間進行分類整理。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約7分鐘)
1、活動設計:多媒體展示課前收集的班上兩位同學從小時候到現在的照片請學生猜一猜,他們是誰。然后提問,你們從中發現什么變化了嗎?學生自由回答。
回答之后教師小結:我們都在成長。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六年的生活,去回味成長的歷程,尋找那成長的足跡。(板書)
*設計意圖:由照片實物和身邊的事導入,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
(二)回顧成長,活動載情。(約20分鐘)
老師導語:著名作家冰心說過:“童年時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我們的童年更是在幸福快樂中度過的,讓我們共同回味自己在集體中成長的大事吧!”(板書:個人、集體)
1、活動設計:將學生分為8人一個小組,請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能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相互欣賞,并進行評比。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回憶,能看到自己成長的變化。(完成知識目標)。
2、活動設計: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并制作成資料袋。(約15分鐘)
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表現給予鼓勵、表揚,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分類進行評價。
如展示評語的,師可以這樣評價: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老師用他們的心血為我們寫了多少的評語呀!我們在對評語做進一步整理和回憶的過程中,再一次深深地感到了成長的道路上老師的關心、鼓勵,或表揚,或批評,這都是老師們心血的澆灌呀!
展示作文的,師可以評價如下:這些作文寫得很好,同學們能從各自的成長過程中,選取獨到的事例,再現老師的鼓勵、教育和關愛,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是啊,老師就是這樣用睿智的話語,給予我們關心和愛,激起我們心靈的震撼,激勵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展示照片的,師可以評價如下:和老師一起度過了六年的時光,如今即將分別,我們的照片記住了和老師同學在一起的美好瞬間,讓我們一起進行一次回憶之旅吧!這些實物成為我們成長的歲月里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討論、交流、匯報、展示中,從不同角度回顧追憶,學會整理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標)并感受老師的辛勤付出,感受濃濃師情。
3、活動設計:教師將平時收集的班級中從一到六年級的值得紀念的照片,展示給學生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六年的小學生活,為下一環節打下基礎。
(三)感謝師恩,樹立初步的人生觀。(約7分鐘)完成情感目標。
教師導語:六年來,我們與身邊的家人、老師、同學共同走過許多的事,產生了許多的情,我們長大了,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進步,我們要感謝很多人,有老師、父母……(板書:感謝)
1、活動設計:談話,讓學生懂得今天能取得這么多的成績,是與家長的辛勤哺育,老師的傳授知識,社會的教育環境分不開的。教導學生懂得感恩。
請幾位同學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恩。
2、教師小結:是呀,在這六年里,我們有過歡笑,有過悲傷;取得過成功,也經歷過失敗。正是這點點滴滴鋪成了我們成長的道路,組成了我們生命中一段珍貴的生命歷程。成長中,我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團結、 學會了自立...學會了很多很多;我們也會 認識:真、假、善、惡、美、丑。總之,經 歷的越多,成長的越快。我們的路還很長,讓我們滿懷自信,揚起生活的風帆,創造美好的生活吧!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的主題,升華情感,激勵學生,展望未來,懂得感恩,為確保下階段活動奠定基礎。
總之,本節課努力貫徹“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這一新課程教學理念,努力讓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希望各位評委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做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本次說課的內容,謝謝!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八年級上冊第12課《橋之美》,由粗讀到品讀,我對這一課有如下認識
一、解讀教材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畫家眼里,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后舉正反實例具體說明,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橋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表達富有個性,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和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體現了科學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美詞,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知識。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3、品讀賞讀精彩語言,體會科學小品文的語言魅力,體味語言的個性色彩。
(二) 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知識和能力目標當屬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鍛煉思維應是語文課永遠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則是教學中努力突破的重點,尤其是對文章極富個性的語言賞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演練的好契機,可能會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各抒己見,人人爭議的小高潮,也是鼓勵學生個性閱讀,大膽思考,創意表達的一個設想。
二、關于教法:
對這樣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問,我會用朗讀法、討論法、引導點撥學生走進課文情境,細心體會,反復揣摩。美點尋蹤法,讓學生自主發現精彩句子,在涵詠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討論交流互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我還會用比較閱讀法,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文章的特點,再有如情境設置法,引導學生走進“橋”與“美”的境界中去。
三、談談學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指導思想,如勾畫圈點批注法,合作探究質疑法,涵詠品評法,等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的方式,在討論、思考、品評、欣賞中快樂學習,快樂認識“橋之美”。
四、教學設想:
我設想“以讀貫之,活動充分,積累豐富”,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說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會重視學法指導,兼顧學法實踐,具體為:
快速閱讀,感知形象——定向閱讀,提取信息——可視閱讀,學會鑒賞——句段品讀,體味語言——美文聯讀,感受特點——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梁專家茅以升這樣解釋橋,那么在畫家眼里,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又會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跟隨吳冠中先生一起,對“橋之美”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與探尋吧!
(直入課題,會比圖片展示更具簡潔性,閑言少敘,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語境中)
(二)快速閱讀,感知形象。
要求學生速讀全文,思考文章說明對象是什么?用“這是一篇寫……的課文”句式說話。
(這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與把握,眾說紛紜的課文感受也考察了學生的概括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是一種相對淺顯的語言表達訓練。)
(三)定向閱讀,提取信息。
1、再讀課文,并劃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語言信息最豐富的學習內容,我設想讓學生注意勾畫圈點,學做批注,大膽積極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表述,要求他們學習中切實體現合作意識。)
4、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點撥指導:可先概括各段的內容要點,內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劃成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每部分大意,依次銜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總-分-總的說明順序)。
(1) 同桌之間合作、交流。
(2) 師生互動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課應突破的難點,重視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并讓學生自主實踐,合作探究。)
(四)可視閱讀,學習語言。
多媒體顯示形態各異,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橋,讓學生比較鑒賞,認識“橋之美”。
(這一環節回扣課文,形象直觀的對學生進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讓他們直接學用了文章的美學原則如變化和諧等去品評鑒賞,而不僅僅止步于欣賞。)
(五)句段品讀,體味語言。
1、多媒體顯示一組句子,要求學生體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鄉……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令畫家銷魂”等。
2、自己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蘊含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可用“我喜歡……這句話,因為它……”(可以用詞,修辭,表達手法,句式特點等多方面入手)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暢談審美體驗)
(六)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聯讀《中國石拱橋》,比較兩文的異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或制作表格具體對比。
(教師提示: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征等角度,比較評析。)
(這一環節設計是主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規范說明文與科學小品文的區別聯系,全面認識“說明文”這一文體,深入認識文章寫作特點。)
(七)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1、課外搜集有關“橋”的詩詞文字,或者了解橋的名稱由來,有關橋的故事傳說等。認識立體全面的“橋”,發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橋之美”。(可以當堂展示一些教師準備的詩文資料)
2、以“寫”為主的拓展延伸,用書中所學的美學原則,如對比、變化、和諧等欣賞、品評一幅山水畫,學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這一環節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連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說課稿 篇6
一、說活動目標:
1、閱讀第12頁圖畫,觀察到太陽公公紅彤彤的臉龐和下方的小字點,能大膽猜測小字點旁邊紅心的含義。
2、在觀察圖畫的過程中喚起天氣變化與冷、暖的感知經驗。
3、學習主題字“太陽”,練習使用“暖和”。
二、說活動準備:
1、《啟蒙閱讀》第二冊《太陽公公》大范例,錄音機,磁帶。
2、圖片:睛天、下雨、下雪、刮風、陰天等。天氣變化轉盤。
3、太陽笑臉牌子,字卡“太陽”。
三、說活動過程:
一、導入:猜一猜
教師:“天空中有一個圓圓的、亮亮的東西,照到人的身上很暖和,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二、閱讀圖畫
1、教師:“你們知道嗎?有一幅太陽的畫就在這本書里。”(出示幼兒讀本第12頁面)
2、“老師的大書里也有這一頁。”(出示全頁彩圖大范例)
3、請幼兒觀察圖畫。
4、閱讀后提問
(1)指一指太陽在哪里?(出示字卡“太陽”)
(2)紅彤彤的太陽像誰的臉?我們稱太陽是誰?(太陽公公)
(3)圖畫中還有誰?小字點在做什么?仔細看看她旁邊有什么?猜一猜這幾顆紅心是什么意思?
(4)咱們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吧。(出示字卡“太陽”)
5、請幼兒完整描述圖畫。
三、游戲:冷和暖
玩法
(一)感受“冷和暖”
1、教師出示一張圖片:陰天刮大風,一片寒冷的景色。
2、請幼兒說說看了這張圖片有什么感覺。
(二)太陽公公笑了
1、教師指著墻上的圖片(晴天、下雨、下雪、刮風、陰天等)問:“什么天氣我們會感覺很暖和,什么天氣感覺很冷,說得對,太陽公公就會笑。”(出示笑臉牌:一面寫有“太陽”,另一面是太陽公公的笑臉圖)
2、幼兒指著相應的圖片說:“xx我感覺很暖和(不暖和或很冷)。”說得對,教師出示太陽的笑臉牌以示鼓勵。
說課稿 篇7
《聽聽,秋的聲音》優秀說課稿
一、說教材:
《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畢國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
根據《大綱》對小學三年級的教學要求,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二)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三)嘗試仿照詩歌的格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點:邊讀邊想,從秋天的聲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
教學難點:學寫詩歌
課前準備:教學課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圖片、本課涉及到的重點詞句、能反應秋天到來的特點的音頻、旋律優美的輕音樂文件等內容。)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在本單元以“秋天”為主題的教學篇目中《聽聽,秋的聲音》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沒有聽覺上的美感,秋之韻味將大減;沒有詩歌來佐料,秋之意境頓感遜色。所以在本課的設計中,我以“美”為基調,以“賞”為主線,以“趣”為佐料,以“仿”為橋梁,旨在讓學生久久沉浸在濃濃的詩情秋韻里,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語文學習變成一種愉悅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但他們的思維仍以直觀、形象為主,持久性差,教學時要注意動靜搭配,有張有弛,要充分運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們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使學生初步接觸詩歌,走進詩歌,感受詩歌從而達到熱愛詩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流程:
(一)圖片導入,展開想象
1.出示給同學們一片真實的美麗的火紅楓葉,給同學們十秒鐘時間欣賞,談談自己的感受。
2.展開想象:看了這枚楓葉,你想到了什么?學生會感受到葉子的美或秋天來了(一葉知秋)等內容。
3.接著欣賞秋天的美景圖,(放背景音樂)讓學生試著用學過的成語描述秋天。老師承接:因為你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所以你們捕捉到了秋天那么多迷人的景色,是的,秋天不僅是一個色彩繽紛的季節,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去聽,秋天,她還是一個——
(師出示詞語 “遼闊的音樂廳”,指名多個學生認讀,齊讀。)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去聽聽秋的美妙的聲音。(板書:聽聽,秋的聲音)。
[秋天是美的,不僅美在繽紛的色彩里,還美在動人的秋聲里。課一開始,我就為學生創設了美的教學情境。以悅目的翩翩黃葉導入,以背景音樂渲染, 讓學生久久沉浸在濃濃的詩情秋韻里,奠定了本節課唯美的教學基調。]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只聽不看書,比比看誰的小耳朵最靈,聽到了哪些好聽的聲音?并讓學生試著模仿一下聽到的聲音。
學生應該很容易就會回答出來:落葉的刷刷聲、蟋蟀發出的口矍口矍聲。(對于學生能夠認真傾聽提出表揚)其實不僅這些,書中還隱藏了很多美妙的聲音正等著同學們去尋找呢!那就開始我們的發現之旅吧!
2、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找到的秋的聲音或能表現隱含秋的聲音的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詞)
3、師生對話共同記錄發現: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口瞿口瞿——是蟋蟀和陽臺告別的歌韻;大雁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聲;田野在唱一曲豐收的歌吟。在對話里理解“歌韻、叮嚀、歌吟”等詞;在對話里引導學生想象“黃葉和誰在道別,大雁為誰而叮嚀,田野里是誰在歌唱。”。并隨機板書。
4、指名學生讀前三節,邊讀邊品,說說你喜歡哪節中描寫的秋的聲音,并說明為什么喜歡,談談自己的感受。
[本環節以“聽”為主線,在師生融洽的對話中對詩歌前三節內容進行了一次梳理,也為下面的細聽秋聲和情感朗讀做好了準備。]
(三)細聽秋聲,深感秋趣。
聽聲音,想象說話。
(1)師導語:從剛才的對話中,我們已經聽到了秋的聲音,可大家聽得還不夠真切。我們快跑進樹林里,站到藍天下,再去仔細地聽一聽吧!聽聽黃葉和樹媽媽說些什么?蟋蟀會唱什么?而大雁有什么叮嚀?秋風又有哪些歡快的歌吟?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個角色與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會怎么說、怎么唱。(分小組合作完成,其他同學再補充、再展示朗讀,教師相機給出評價和指導。)
例如:從黃葉和樹媽媽的告別聲里,我們聽到了一份傷感,指導學生讀出依依惜別情;而在我們小朋友的耳中,那聲音又是多么優美動人,指導學生美美地讀詩句。再如,抽兩個學生表演大雁和朋友告別時的對話,教師可讓學生回憶你上學離家前父母會有哪些叮嚀,再引導學生想象,大雁不僅叮囑白云,叮囑小動物們,它們飛過二戶來學校上空的時候,也對我們班的小朋友們撒下了暖暖的叮嚀,它們是怎么叮囑小朋友們的?引發學生的想像,再指導學生甜甜地暖暖地讀詩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等等。
[情感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而如何使學生在這節課里將詩句讀得有滋有味,除了開展多種形式的讀外,如,指名讀,小組讀,角色扮演讀,引讀等,我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趣”為佐料,為學生創設了非常富有童趣的教學情境,如讓學生扮演黃葉和樹媽媽道別時的對話,讓學生想象秋風的興奮和田野里玉米、高粱、大豆等等豐收后歡樂的歌唱……這些情境會有效激活學生的童真童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朗讀變成一種愉悅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孩子們讀得也便會更入情,更有味了]
(四)仿說秋聲,編織秋韻
1.師導語:在美麗的秋天里,何止這些聲音啊!快把耳朵、把心、把想象帶上,我們再去聽聽,秋天里還有哪些聲音。再將自己聽到的秋天的聲音編成一節小詩吧! 出示詩歌仿寫格式,給足時間讓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一節或幾小節詩,寫后我會選派代表誦讀,并給學生們配上合適的音樂。
2.承接仿說內容,師引導學生略讀詩歌第五、六兩小節: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顆……
[在細聽了課文中的秋聲后,我引導學生到課文外去聽聽秋天還有哪些聲音,并讓學生模仿課文第一二小節當當小詩人,試著編一編詩,這一仿說訓練不僅架起了課內通向課外的橋梁,培養了學生的作詩能力,而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下文“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顆綻開的谷粒里”。]
3.配樂朗讀、回味全詩。齊聲朗讀,有興趣、能力者可嘗試背誦。
最后我再次拿起上課初出示給同學們的那枚楓葉,以詩一樣的語言結束教學任務。
四、說作業設計
科學、合理又充滿挑戰情趣的作業才會讓學生喜歡,從而實現課后對課上內容的有效再現與完美銜接。所以我設計的作業是畫一幅秋天的畫或寫一首秋天的詩或編一個秋天的童話。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帶著意猶未盡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是文章的脈絡,它能清晰地展示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課文的精華。巧妙的板書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性、條理性和邏輯思維,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板書設計:
黃葉
蟋蟀
聽聽,秋的聲音
(遼闊的音樂廳) 大雁
秋風
【【實用】說課稿模板匯總7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蘭亭集序說課稿模板匯總6篇03-27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墨梅》參賽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蜜蜂》說課稿模板2篇12-17
《獅子和鹿》說課稿模板12-17
《蜘蛛開店》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變色花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