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集合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明信片里的城市》。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九年級藝術第一單元《感受都市風貌》中的第一部分《都市印象》。學生對于城市這個名詞并不陌生,他們生活在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里,感受著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此為切入口,第一單元《感受都市風貌》中對古今各座城市的介紹和展示,學生了解到國內外的很多著名的城市。元旦將近,學生用來表達美好情感的方式很多,而明信片是一種既經濟又優雅的表達方式。《明信片里的城市》這一課在單元中是學生了解歷史、了解生活、與人交流、給人以溫暖的一課,因此本課的教學十分重要。我將本課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古今不同城市特點及明信片的歷史和構成要素;第二課時用于學生創作作品。通過明信片的學習,學生的視野會更寬廣,更加了解和珍視人類文化遺產。
1、教材地位與教材內容:
《上海市中小學藝術學習領域指導綱要》的課程理念中提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藝術感知、藝術實踐、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等過程,全面提高藝術素養,不斷開拓藝術視野,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明信片里的城市》主要是學生欣賞和了解古今中外各具特點的城市以及明信片的結構、歷史及文化內涵等,運用明信片這種既經濟又優雅的傳遞方式,在設計明信片的過程中融入思念、關懷、祝愿以及對自己家鄉、祖國的熱愛等美好情感。培養學生在認識美、欣賞美和創作美時與人和諧交流,給人以關懷,而且能樹立愛家鄉、愛祖國的信念。所以本課在這一單元是至關重要的,是最能抒發自我情感的一課。
2、學習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三年初中美術基礎科目的學習和部分創作的練習,有了簡單的設計創作的能力,正是繪畫設計興趣高漲的時候,對于明信片描繪城市的內容完成已經可以勝任,本課他們了解到能親手制作明信片送給親人、同學、老師,會更加感興趣,迫不及待來完成。
3、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倡我們將知識、技能、情感三個領域目標予以整合,教育的目的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知城市的魅力,了解明信片的作用,用學習過的美術表現手法在自己的巧妙構思下,創作出自己漂亮的明信片,親手送給自己的親人、同學和老師。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現有的基礎水平,我制定教學的重點是明信片的歷史和構成要素,教學難點是明信片的意義和價值。
二、說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教師:一套關于城市題材的明信片和奧運城市的明信片。
學生:一張硬卡紙、鉛筆、直尺和紅、黑色水筆各一支。
教學過程:
1、導入:設置提問,導入課題。
解析:大家寄過信嗎?又有誰寄過明信片?它和寄信的區別在那里呢?接著自然過渡到“今天我們要自己制作明信片。”當學生知道要親手制作明信片送給親人、同學和老師的時候,他們會更加興奮,因為他們又可以把自己的成功展示給他人了!
2、介紹世界上第一張明信片的產生過程和中國第一張明信片的發行時間。
解析:小故事:在1865年10月的一天,一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了一幅精美的畫,準備寄給他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可是到了郵局信封裝不下,沒有這么大的信封。正在為難時,郵局職員建議畫家將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寫在畫的背面寄出,果然,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寄到了朋友的手里。這樣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自制“明信片”從這一點說明,明信片是藝術家和郵政職員共同發明的。后來國家專門印制這種卡片,在1869年10月1日把這種卡片稱為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發行。因此奧地利成為世界上發行明信片最早的國家。
(中國第一張明信片的相關信息課后學生自己在網絡上查找。)
3、通過上面的小故事和對教材的學習學生簡要概括什么叫明信片,討論回答。
解析:1)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有信息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種裝飾(如一幅畫)等這類的卡片。
3)貼上郵票,或者郵局已蓋章了的卡片上面注明郵資已付(老師出示一張明信片講解會更好)
4、明信片的組成形式:
解析:書上第5頁左上角小字里面有注解,請一位同學來介紹。
5、欣賞“城市風景明信片”。
解析:以老師手中“以城市為主題的風景”明信片來欣賞。再欣賞奧運發行的明信片,如以鳥巢等為主題的明信片。
6、明信片的構成要素和格式。
解析:拿一張明信片為范本來解析它的構成要素,老師一邊講解學生一邊跟著畫出一張明信片的格式。主要圖案先留著,接著下一節課的課題明信片的創作。
教學反思:一節課在有限的時間里只能完成明信片的學習。
說課稿 篇2
一、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于“關注自然”單元。本單元選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優美詩文,易于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秋天》是一篇精讀課文。詩人用情味深長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三節詩組合成三幅既流動又整合的秋天意向,抒發了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這首詩內容簡單易懂,教學的重點是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詩意,體會情感,品味語言。詩歌的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應通過學習此詩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更要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課文語言優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圖精美,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樂趣與美的熏陶,是一篇培養學生觀察、朗讀、想象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教材。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
教學目標的預設
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針對低年級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朗讀、討論、采訪、評價等語言實踐活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培養學生解讀、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的預設:依據以上幾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閑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說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健康的情感。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課中,我盡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4、說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要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我準備圍繞“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作者介紹”、“朗讀詩歌”、“整體把握”、“想象畫面”“課堂小結”這六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導入新課
上課開始,我先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秋天的了解,接著,通過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歡樂的音樂渲染,創設秋天的田園風光情境,邀請學生去旅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作者介紹
在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簡單介紹作者,然后由教師補充何其芳的有關文學常識,以使學生在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把握詩歌的形象和意境。
(三)、朗讀詩歌
采用教師范讀、指名讀、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逐節朗讀課文,對文中重點字詞句進行正音,課文的第一節難懂的詞就比較多,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流利地朗讀。在朗讀的同時,運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理解部分詞義。
誦讀提示:《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清凈、清甜、輕柔的氛圍和神韻,表達詩人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在誦讀中把握、表現詩歌的這種情感。本環節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四)、 整體把握
1、教師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說說看了圖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輕松的心情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2、詩歌描繪了幾幅圖畫?請學生試著給他們取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3、從詩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五)、細讀課文,慢慢感受秋天的美景,想象秋天的畫面。
讓學生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他自己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1、小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畫面說給四人小組的同學聽,其他三位同學適當給予補充或指出不當之處,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有感情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秋天景色的美麗,感受秋天到來的氣息。
2、課文的第2、3兩個自然段分別描繪了早晨農人打魚后歸來的景象和牧羊女思念放牛郎的美麗情景。我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以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學課文中的這兩個自然段,接著以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讀有關句子,再說喜歡理由。在全班交流時,我根據學生發言適時引導。
課文第三段描繪的少女思戀圖對學生來說好奇心就更大了,我先讓學生自學文本,有選擇性地品悟語句,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出示圖畫,通過進一步朗讀體驗,感受秋天唯美的畫面。
3、這首詩創造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4、請同學們一起歌唱秋天(試背)
設計意圖:教師可在學生試背過程中,出示與詩文有關的圖片,讓學生邊看圖片邊回憶詩文,進行背誦。這可以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鍛煉,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六)、課堂小結。
《秋天》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向和諧統一,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凈、清遠、清甜、輕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到極致。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作業:1、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動?模仿兩首詩的寫法,寫一兩句現代詩,寫一寫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東西。
設計意圖: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現美的習慣。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三.
比較《秋天》與《秋景》,說說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異同。
設計意圖:這是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
板書設計:
農家豐收圖
鄉村秋景圖 霜晨歸漁圖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少女思戀圖
這就是本課堂的板書設計。以上僅僅是我對本課的粗淺認識,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挑戰一分鐘》,選自大班下學期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了》,是一節側重社會領域的綜合教學活動,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學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做事拖拉是多數孩子在發展中共同存在的問題。(班級每天早上有30%的幼兒,因為來園時間晚,連桌面操作材料都玩不到)大班下學期是“幼小銜接”的重要時期,應逐漸培養幼兒珍惜時間的概念,為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做準備,但時間概念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因此,我特意設計本活動,旨在引導幼兒充分感知時間的價值,從自身操作活動中,親自體驗、觀察、比較、發現和感知一分鐘的時長,知道抓緊時間就能做很多事情,從而形成初步的時間概念。
當然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需要通過此次活動將珍惜時間的教育滲透、融入到一日活動當中,逐步達成讓幼兒懂得珍惜時間,做事不磨蹭的目標,養成抓緊時間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
二、說活動目標、重難點
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發展水平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
1、體驗一分鐘的長短,知道時間的價值,初步確立時間概念。
2、大膽的表現、表達自己在一分鐘活動和游戲中的體驗和感受。
3、懂得珍惜時間,做事不磨蹭。
其中活動重點是:通過各種操作、游戲活動感知體驗一分鐘有多長,初步把握一分鐘的概念。
難點是:知道抓緊時間,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時間,初步了解應合理利用時間。
三、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動目標及內容,有效突破重難點,我做了一下準備:
1、經驗準備
1、經驗準備
一日生活作息中滲透時間概念,認識了時鐘,知道一分鐘有60秒;活動前完成了調查表,讓幼兒對具體事情需要花多少時間有了粗淺的認識。用家園配合等多種途徑多種方法,為活動中幼兒交流討論提供了經驗材料。
2、物質準備
(1)多媒體課件:《挑戰一分鐘》PPT、故事視頻、故事中元元晚起床導致遲到的系列圖示;實物鐘表、沙漏(可以讓幼兒清晰感受到時間的長短和流逝過程,從而督促幼兒抓緊時間做事)調查表、記錄表等。
(2)幼兒操作材料:串珠和繩子,印章,豆子和筷子;乒乓球;筐子等。
物質材料是實現目標的載體,幼兒是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發展的,提供這些材料就是為了給每個孩子都能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進行自主活動創造條件。
四、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1)多媒體演示法:讓幼兒通過多媒體課件直接獲得生活經驗,多媒體圖片、動畫、讓教學活動更直觀、生動。符合幼兒的特點,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課件不僅讓活動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抽象的時間概念形象化,激發了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難度。
(2)巧設提問法: 在不同環節中,適當的提出問題,設置情境,讓幼兒置身其中進行討論,通過層層提問,引發幼兒思考,進行相互啟發和補充,從而促進幼兒的思維的發展。
(3)直觀圖示法。
2、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和鍛煉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
(1)多感官參與法:新《綱要》明確提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聽、看、說、想、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孩子活動的興趣。
(2)交流討論法:通過討論發散幼兒思維,使幼兒得出處理問題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游戲體驗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
(4)操作體驗法。
五、說活動過程
本活動通過五個環節。引導幼兒在體驗、參與、表達、感受的過程中獲得發展。
1、感知一分鐘(的情景導入)
2、猜想一分鐘(的生活鏈接)
3、體驗一分鐘(的操作體驗)
4、挑戰一分鐘(的游戲體驗)
5、珍惜一分鐘(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活動延伸
第一環節:感知一分鐘(的情景導入)
為了準確感受一分鐘的時間概念,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3個小環節。開始我運用故事導入法,讓幼兒初步感受時間的價值)
看完故事視頻后引導幼兒討論:
“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懶了一分鐘,最后到學校卻遲到了20分鐘?”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明確晚起床一分鐘為什么會遲到的,我再用直觀的圖示法讓幼兒明白元元是因為浪費了時間而遲到的。
圖示為:①晚起床一分鐘→②十字路口遇紅燈耽誤時間→③沒趕上公共汽車走著上學,耽誤時間→④上課遲到20分鐘。
但是,一分鐘到底是多長,在這個環節中幼兒還是不清晰的。
接著運用體驗和操作法感受認識一分鐘的長短。樹立時間概念
運用操作和體驗一步步感受認識一分鐘長短。樹立時間概念
2、操作實物鐘表(認識一分鐘,樹立時間概念)
鐘面上有幾根針?哪一根走一圈表示一分鐘?
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對分針、時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重點直接放在秒針上,教師拿鐘比劃告訴幼兒秒針的秘密,秒針走一周就是一分鐘。然后教師和幼兒一起和秒針走一圈,秒針走一下師幼數一下,這時教師進行小結;引導幼兒看秒針的方法,不管秒針從哪個數字開始走,只要轉一圈后回到原來的地方就是一分鐘。
3、體驗一分鐘的時長
一分鐘到底有多長呢?
引導幼兒閉眼體驗及看動畫體驗一分鐘,并對比討論:一分鐘是長長的還是短的?讓幼兒充分表達自身感受教師及時小結提升經驗
進入第二環節:猜想一分鐘(的生活鏈接)
交流討論:在一分鐘里人們能做些什么事呢?
此環節通過豐富生活中相關經驗,進一步確立幼兒的時間概念,充分引起幼兒自己想體驗嘗試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大人們一分鐘能做些什么事情?
小學生一分鐘能做些什么事情?
……
小朋友想不想試試我們一分鐘能做什么事?輕松進入
第三環節:體驗一分鐘(的操作體驗)
首先向幼兒介紹準備的材料,請幼兒自主選擇一份,計時一分鐘,幼兒記錄操作結果,然后交流討論:你用一分鐘做了什么事情?同樣一分鐘,為什么結果是不一樣的呢?(突出專注做事的重要性)
老師引導幼兒感知,發現時間的價值和及自身努力的關系
情境中強化:既然一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干這么多事情,我們小朋友生活中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
第四環節:是挑戰一分鐘(的游戲體驗)
組織幼兒分組玩“傳乒乓球”的競賽游戲并討論。
(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符合大班幼兒發展需要,讓幼兒進一步理解影響單位時間辦事效率有多種因素:
是否專注、抓緊時間、動作快慢、協作配合情況等)。進一步克服時間運用的障礙。
第五環節:珍惜一分鐘(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活動延伸
這一環節重點運用討論法,交流調查表,讓幼兒說一說同樣做四件事,自己干完需要多長時間,并根據幼兒所說時間的長短來比較大小。為什么有人用的時間長,有人用的時間短?
梳理提升經驗:做同樣的事情,用的時間越短越好。從而知道時間不等人,一分鐘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學會抓緊時間做事,有效合理利用好每一分鐘。
可能通過一次活動并不能讓幼兒養成抓緊時間,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這更需要我們在活動延伸將時間教育生活化:
因此,延伸活動(我采取了,兩條線索,強化珍惜時間的行動)
兩條線索:
1、時間線索:1分鐘可以做的事?
10分鐘可以做什么事?(課間10分鐘)
2、合理性線索:
合理安排好課間10鐘?
合理的安排好晨間時間?
合理的安排好晚間生活?
合理的安排好一日生活?
合理的安排好每件事?
結合幼小銜接進而讓孩子珍惜時間并合理利用時間,合理安排時間,通過兩條線索進一步落實突破活動難點:
知道抓緊時間,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時間,初步了解應合理利用時間,抓緊時間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心愿
六、說活動特色
本活動充分體現了的生活化、游戲化綱要精神,充分引導幼兒在體驗、參與、表達、感受的過程中獲得了發展。凸顯了社會領域的核心價值:感受和體驗。
環節安排,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時間的長短必須通過比較來感受,設計時我力求邏輯嚴密、步步推進。
例如,為使幼兒懂得“在擁有同等時間的情況下,抓緊時間者完成的任務就多”我安排了如下環節:
一分鐘能做些什么事的資料分享——
一分鐘做事的操作體驗——
一分鐘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
一分鐘所做相同事的數量比較,等等,
環環相扣的步驟,引發了幼兒的思考,共同的討論分享、及時的梳理歸納,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積極互動的環境。幼兒充分理解了影響單位時間辦事效率有多種因素。(是否專注、抓緊時間、動作熟練程度、快慢等).并在感受、體驗及大膽表達表現中逐步明白:哦,原來時間通過合理有效的安排,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這就叫珍惜時間了……進一步幫助他們克服了時間抽象在運用過程中的障礙。
我說課的內容完畢,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節課是結合我園的教科研中班子課題--合作互助,中班的美術特色--線描,進行設計的這節課《巨人的故事》。由于是本班幼兒,所以我對于幼兒的經驗還是比較了解的。在平時的線描活動中,幼兒已經基本會填充,知道要畫滿,但是對于填充的要求也就是點線面的裝飾概念認識不夠。希望通過這節課讓幼兒初步形成點線面的概念。
二、說準備
由于是合作作畫,所以我選擇了整張的素描紙,將其鋪在地面上進行創作。這種方式比較新穎,幼兒的興趣更加濃厚。但是紙張鋪在地上,幼兒移動時又會帶動紙張,所以我將其固定在地面上,以保證作畫的方便。
三、說目標
這節課的的價值就在于讓幼兒通過聽故事及觀察課件的方式,感受線描畫中點線面的表現方式。通過自己觀察,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的結論遠比老師直接說出來的要印象深刻的多。本節課的重點在于大膽想象創作,運用點線面來表現有趣的巨人。難點則是用點線面來裝飾。畫一副線描并不難,難就難在要有點線面,要有層次。那怎么去表現,這就是點線面的有機結合。由于是第一次組合作畫,希望通過組畫,讓幼兒體驗合作繪畫的成功感。
四、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件,講巨人的故事,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畫巨人的興趣。
1、教師引導幼兒邊聽故事邊欣賞范畫。重點欣賞頭部的線
2、教師總結范畫,這是一個城市巨人,整個城市的電都是通過他頭上的這兩根點線發出來的······
(二)通過討論、交流,激發幼兒用點、線、面來表現有趣的巨人。
1、集體討論。觀察點線面的表現方式。欣賞巨人的手上有點,身體上有一條條的線,電視塔還有塊面。知道只有線,畫面很單調,只有點線面的結合,畫面才會豐滿。
2、分組討論想要表現的主題。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說出畫巨人的方法。
(三)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指導幼兒根據本組的故事主題發散思維進行作畫。
(四)作品評價。
1、引導幼兒自由欣賞介紹作品,請每組的代表來說一說。
(五)反思
一節課的說活就在于反思以及課后的.研討,大家給了我很多的建議。我收獲頗豐。整節課下來,難點并沒有很好的解決,幼兒大多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繪畫的,對于點線面的結合概念還不是很清晰。由于一開始的課件問題,前半部分的環節被打亂了,難點沒有被拿出來,以至于到最后都沒有很好的解決。
幼兒合作作畫是有一定難度的,讓幼兒自己確定主題再商量分工合作對于中班幼兒而言還是難度偏大的,可以確定一個主題,讓幼兒想主題內容的事物,再去表現,效果肯定會更好。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年、左、右”3個字。認識1個偏旁“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是一種美德。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目標。
1、師:小朋友們,老師帶你們去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你們看,這就是大森林(出示圖片)
2、這一大片森林是誰的家?(花草、樹木、動物)就在這一大片的森林里,流傳著一個動聽的故事,你們想聽嗎?小熊住山洞說課稿_小熊住山洞教學實錄
3、聽故事,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4、提出教學目標:
(1)自由地讀課文,畫出生字,和同桌一起讀一讀。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3)學會寫“年、左、右”三個生字。
二、互動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學習,同桌互相展示。
1、自讀課文,識字。(同桌之間互相交流,探討識字方法,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
2、再次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二)全班展示,激發沖突。
1、出示全部生字(帶拼音):
師:同學們,現在先把你認識的字讀一讀,不認識的字看拼音讀。(男女生分行讀)
3、同桌合作讀課文,讀中鞏固識字。
4、識記生字。
再次出示全部生字(無拼音)。
師:哪些字你以前就認識了?怎么認識的?哪個字你有好辦法記住它?
生1:我認識“造”字,我是查生字表認識的。“造”可以組詞:造句、造橋。
生2:我認識“砍”這,熊爸爸手上拿了一把斧頭,斧頭是可以砍樹的。
師:對,“砍”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石字旁。
師:一齊讀一遍。
全班讀。
生3:森林里,每棵樹上都長滿了綠葉,我記住了“滿”字,滿意的滿。
生4: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了“動”字,云加力是動,動物的動。
生5:我知道“結”是“纟”,可以組詞:結滿、結果。
生6:我認識“麗”,我的名字里就有麗字,組詞:美麗、華麗。
生7:我知道“直”的反義詞是彎。
行8:我認識“束”,教師節那天,我送給老師一束鮮花。
師:真棒,我們不介生字記得牢,詞語也積累了很多,還會說句子。
5、學會寫“年、左、右”三個生字。
師:今天我們要學會寫這三個字,一起讀一讀。
師:“年”會讀了,是不是也能寫好呢?請你觀察一下書上田字格里的“年”字先些什么?再寫什么?
生:(學生書空筆順)撇、橫、橫、豎、橫、豎。
師:豎要短,長豎在豎中線上(老師邊在田字格內范寫邊說)請你描一個,臨寫兩個。
師:觀察“左”、“右”兩個字。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范寫,生書空、練寫。
三、總結反思,激發未知欲。
這節課我們收獲真不少,認識了10個生字,還學會寫3個生字。下節課我們去小熊家做客。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出教學目標:
1、復習生字,導入。
師:小朋友,我們一路坐著火車終于來到小熊家了,他們住在大森林里。你們看,小熊和熊爸爸在門口歡迎我們呢,(播放課件)我們一起走進山洞看一看,喲,這里還有一些漢字呢,原來小熊也愛學習呀,我們來讀讀生字,和它比一比。(開火車讀生字)
2、提出學習目標:
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②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自然美和行為美。
二、展示學習成果,激發知識沖突。
(一)自主學習,同桌互相展示。
1、我會看圖,說圖意。
2、我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我會自主完成課后思考題。
(二)學文悟情展示。
1、我會讀。(讀重點句或段)
春天,他們走進森林。樹上長滿了綠葉,小熊舍不得砍。
夏天,他們走進森林。樹上開滿了花兒,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們走進森林。樹上結滿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們走進森林。樹上有許多鳥兒,小熊舍不得砍。
要讀出“舍不得”的心情。
2、我會悟。
我從第七自然段知道了小熊一家后來沒有住到房子。
師出示課文第七自然段(一年又一年,他們沒有砍樹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師:誰想這段話讀給大家聽聽?
生:一年又一年,他們沒有砍樹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師:請同學們拿出鉛筆,用你喜歡的符號將“一年又一年”和“一直”這兩個詞語畫下來讀一讀,然后想想你從這兩個詞語中能讀懂什么?
生1:我從“一年又一年”中讀懂了很多年很多年。
生2:我讀懂了“一直”,“一直”就是時間很長的意思。
生3:“一年又一年”就是很多年小熊都沒有砍樹造房子。
生4:我從“一直”體會到始終住在山洞里。
師:你體會得可真好!能把你體會到的讀出來嗎?
生:一年又一年,他們沒有砍樹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師:小熊為什么不砍樹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生1:因為小熊愛護花草樹木,所以沒有砍樹造房子。
生2:小熊如果破壞了環境,地球就無法生存。如果地球沒有了樹木,人們也無法生存,小鳥也無法生存。
生3:因為小熊有一顆愛護大自然的心。
生4:小熊知道如果他砍了樹的話,有些動物就活不了呢?像猴子呀,樹蛇呀這些動物。
師:為什么說砍了樹,這些動物就無法生存?
生:因為它們都是在樹上來找食物的。
生5:小熊想保護環境,所以他才不會砍樹造房子。
師:孩子們說得真好!小熊是多么愛護森林呀!
三、知識拓展延伸
師:假如你是小動物中的一員,你給小動物們送鮮花時,你會說些什么呢?每人代表一種小動物說一句感激的話。先同桌討論,再上臺展示。(生同桌討論,又分別戴頭飾上臺表演。)
1、戴小松鼠頭飾的學生說:小熊,謝謝你沒有砍樹,讓我在冬天可以有香香的松果吃。
2、戴小鳥頭飾的學生說:謝謝你小熊,你沒有砍樹,我就有地方住了,我就可以永遠住在這里不用搬家了。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小熊
一家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周圍的人也像小熊一家那樣愛護樹木嗎?
(生:沒有。列舉:使用一次性的筷子,雪糕棒,棉花糖,浪費紙張)我們的校園環境,我們的地球正在遭受哪些破壞?(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地球無私地把一切貢獻給人類,而我們卻不珍惜它。森林被毀,大氣污染,水源枯竭,土地沙化,用不了幾年,也許你再也聽不到鳥兒悅耳的歌唱,出門得戴著防毒面具,最后一滴水也許就是我們的眼淚,生活在環境惡劣的沙漠里。同學們想不想這樣?(生:不想)那么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應該怎么做?
生自由發言。
①節約用紙,節約用鉛筆。
②見到地上有紙隨手拾起來。
③節約用水,刷牙的時候關上水龍頭。
④在家里少用一次性紙杯,少用塑料袋。
⑤少用空調,少開電視。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蘇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第四節《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過研讀教材,對浮力這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這一常識的基礎上,綜合的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等知識而展開的。學習完本節內容后,學生能夠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測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為接下來物體的浮與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的內容及其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將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探究,定性認識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學習使用探究學習常用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關觀:
通過觀察思考,實驗探究,收集資料。交流討論等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并聯系學生的實際狀況,我認為本節教學的重難點如下:
1、重點:1)浮力的概念,經歷探究過程,了解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難點:1)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教材的特點,依據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這一理念及初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講授法為輔的方法。即在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基礎上,輔助以觀察、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測量,明確浮力的大小,然后通過簡單的生活現象的分析使學生的思維從抽象的規定到思維的具體,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爭取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五、教學過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看圖后歸納得出,生生交流后,學生匯報,教師點評。1)浸在液體內部和浮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浮力;2)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3)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或氣體;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準備2個小實驗,一個是釋放氫氣球,一個是往水里壓空礦泉水瓶。
在這一環節,也許有各種問題出現,特別是概念的建構與生活經驗的沖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體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個生活經驗去反駁,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輕松。從而形成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浮力的測量:
明確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壓礦泉水瓶的實驗中,提問學生有沒辦法測得浮力的大小。給出器材,小組討論,得出方案。
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燒杯,細繩
實驗步驟:在空氣中稱出石塊的重力,將石塊浸沒在水里稱出此時的視重。
根據現象能說明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
除此,在剛才的實驗中,同學們會發現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關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彈簧測力計、圓柱體、盛有純水和濃鹽水的容器各一個。實驗步驟可以參考書上P92 。學生按照步驟記錄數據,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這個實驗比較簡單,計劃讓同學們自行完成,有問題的舉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關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經知道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質量、重力)有關。
小組討論分析實驗步驟,明確實驗原理而后再進行實驗。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語文組x號考生。
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桂林山水》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為了巧妙的組織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教材研讀必不可少。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國的魅力,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主題,意在培養學生“細致觀察景物以及學習如何描繪具體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帶著讀者觀賞了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課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先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同時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方式是生動課堂的指南針。
四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因為這篇寫景的課文有很強的抒情性,許多學生并沒有去過桂林,看過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體會文中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之情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充分考慮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感悟。
三、說教學目標
好的教學目標是一堂好課的風向標,具有靈魂和統帥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玩賞、無暇、波瀾壯闊、危峰兀立、連綿不斷”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并能夠領略大自然的美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如果說教學目標是一堂好課的靈魂與統帥,那么教學重難點則是心臟,處于核心地位。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理解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并掌握作者的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寫出桂林山水的特點作為我的教學重點,將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含義作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相結合展開我的教學。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是教學通往最優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學生感悟知識情境的開始。
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將采取談話導入法,我會讓學生描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景色,進而引到有一位作家用筆記錄了他印象最深的美景,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領略一下。順勢導入新課《桂林山水》。
(二)初步感知
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敢于閱讀、樂于閱讀、喜歡閱讀的習慣,而整體感知環節可以體現這一要求。本課伊始,將首先給五分鐘時間學生默讀課文,圈劃易錯易混生字詞,并指名寫在黑板展示區。
接下來,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就展示區的生字詞從讀音、字義、字形三方面進行講解。
通過這種形式的生字教學鍛煉了學生獨立識字能力,為之后的文本閱讀掃清了障礙。
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首先我會進行示范朗讀,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在學生聽和讀之前,我會給學生設置以下問題:概括課文主要從桂林美景的哪些方面進行描寫?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把握,為接下來深入研讀文本奠定良好基礎。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是深入的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深入也是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深入。
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大屏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以同桌探討,填寫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文章中山和水有哪些特點呢?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寫這些特點的詞句?作者又是使用什么樣的表達方法來進行描寫的呢?(這些問題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的品讀,思考以下問題: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話“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通過小組相互交流以及教師的補充,學生能夠得出課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鞏固提高
鞏固是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化吸收的過程,也是拓展興趣的平臺。
我將組織一個創編活動,學生自由組合,一位同學朗誦課文,另一位同學創編合適的歌舞,并給予點評和評選。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課堂的巔峰,也潛移默化提升了學生們對課文的內化理解和吸收。
(五)小結作業
在語文教學中,小結作業的地位不可低估。首先,我將采用系統歸納與情感升華相結合的方式對本課重難點進行梳理,并烘托出情感主旨:大家要養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并敢于出現走走,發現新鮮事物,感受祖國的魅力。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
基于此,我布置一個開放型的作業,以語文興趣小組為單位創作一幅桂林美景圖,并配上相應的小詩歌。通過布置這個小任務,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擴充了學生知識面與生活技能,體現語文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遵循了語文教學由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體現了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的理念。
【【實用】說課稿集合7篇】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說課稿集合7篇11-04
【實用】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5-18
圓的認識說課稿(集合15篇)11-12
我長大了說課稿(集合11篇)11-13
《釣魚的啟示》說課稿集合15篇11-08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6-21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3篇05-21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5-10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四篇04-10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集合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