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說課稿模板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秋興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下來的以想望長安為主題的一組七言律詩,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說《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在四聲應讀去聲)。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于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后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
這八首律詩是組詩,它從夔州的秋天景物說起,抒寫了對長安想望的種種心情。而以第一首為全詩綱領。它的開頭四句:“玉露彫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這正和宋玉《九辯》所說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嘆相同而沉深郁勃過之。接著寫詩人留滯峽中的凄緊情狀。而“孤舟一系故園心”句,就已經隱約地說出對長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雖然仍舊是寫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華”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說是為整組詩點出了主題。“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對詩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憶和傷嘆。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轉入長安,是這組詩的大轉捩。“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等句,表明了對“安史之亂”后局勢的無限感慨。這以下數首都是著重對長安想望的描寫。
詩人想望長安,當然首先要回憶起往年疏救房琯①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因為詩人在這次政治斗爭中所遭受的打擊是他生命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所以在詩里用匡衡、劉向②自比,而發出了“功名薄”和“心事違”的感嘆。匡衡、劉向都是以直諫而遭到當時統治集團排斥,這里用來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義的。
一提到長安,也不能不使詩人想到大唐的宮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諸名勝。特別是曲江,它給予詩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難忘。“花萼隔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把“通御氣”和“入邊愁”③聯系起來說,這就可以想見詩人對時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長!天寶禍亂的爆發不是沒有原因的。前人曾經認為杜甫的《秋興八首》可以當得庾信的《哀江南賦》(王夢樓語)。而其實,《秋興》這組詩也正可以與屈原的《哀郢》相比擬。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對祖國的懷念和對戰亂的憂傷,確有其胎息相同之處。
無可諱言,生活在封建時代的詩人,他們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興八首》雖然描寫的著重在當時政治中心的長安,顯示了作者憂時傷亂的情緒,但是他的眼光總是超越不出那個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畫省④香爐違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幾回青瑣⑤點朝班”,都表示著對自己的過去經歷和現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懷。而“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⑥,更不免眷戀著那個封建統治者——皇帝的尊嚴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這組詩從夔州寫到長安,又從長安寫到夔州,回環往復而章法井然。從表面上看,每首詩都是獨立的,而實際上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確具有了前人所說的“脈絡相承”,“首尾相應”等特點(陳子端語)。作者善于把那種錯綜復雜的思想情感在這個有約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藝術表現出來。這和他同時代的詩人比較起來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齊名的大詩人李白,他的詩長于歌行而不長于律句,在他的現存詩集中,七言律則寫得更少。向來被人所傳誦的《登鳳凰臺》這首七律,它的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聯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體,還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與杜甫《秋興》這些精深而又嚴整的律詩等量齊觀。其它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們所寫的七律,也沒有象杜甫《秋興》這樣精心獨創的作品。
在《秋興八首》里,也表現了作者藝術手法的多樣化。用《秋興》作為詩題,原是要抒寫一種凄愴悲涼的情緒的。但作者卻偏在對長安的回憶中運用了不少輝煌華美的句子來烘托這種情緒,迸射出了既沉郁而又絢爛的藝術色彩。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第六首的“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第八首的“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所描繪的長安景色,正和前面幾首詩里所敘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聽猿實下三聲淚”那種凄愴情景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對雨》里也有同樣的描寫手法,它用“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等華麗句子來反襯出曲江的凄清情景。凡此,都顯示了詩人在律句方面所獨創的多樣化的藝術特色。
此外,《秋興八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還表現在句子的對仗上。七律和五律一樣,都是唐代的新體詩,有一定的格式。它們當中的兩聯——即頷聯和頸聯,需要講究對仗。開頭兩句和結尾二句則可以不拘。而《秋興八首》除了當中兩聯講究對仗外,如第二首的“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第七首的“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就是連末尾兩句也都用對仗作結。又《秋興》這組詩在當中兩聯的對仗上也還很有變化。例如第一首頸聯的“叢菊兩開”和“孤舟一系”是頓句,而它們緊接著的三個字則是“他日淚”和“故園心”,這就使句子有了轉折而增加了一層意思。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馀”、“碧梧棲老”一聯,是倒裝句,意思是說香稻是鸚鵡啄馀之粒,碧梧是鳳凰棲老之枝。因為描寫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裝的句法。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獨運,為后來的律句創作開了法門。
這里還需要指出,寫律詩一般的都脫不了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這一聯運用轉筆;《秋興八首》對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這組詩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兩句運用轉筆外,其余的幾首都在末后兩句才用了轉筆。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寫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頭吟望苦低垂”才用轉筆作結。這種寫法,在唐宋詩人所作絕句中偶亦有之。如李白的“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金殿,只今唯有鷓鴣飛”;陸游的“細傾西國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烏絲寫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僅在七言絕句的末句用轉筆作結。但是在律詩里則很少見。從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興八首》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化。他能周轉馳驟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為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現了七律創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經說他自己:“晚節漸于詩律細”(《見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所謂“詩律細”,并不是專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說詩律達到了一種“從心所欲”、“不煩繩削”的熟練境地。《秋興八首》就是“詩律細”的很好范例。
二、說教學過程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則一畝的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內容述評]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藝術特色]
在<戲為六絕句>中,杜甫曾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其實,此言移來評論他晚年所作的律詩,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時所作的《登高》、《諸將五首》、《詠懷古跡五首》、《又呈吳郎》等篇章,向來被認為是律詩中的杰作。而《秋興》則更被譽為是他七律中的“裘領”,是“一生心神結聚之作”(見《唐宋詩醇》)。大致說來,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章法謹嚴
本詩單篇之章法結構,前文“層次結構”中已經輪機;本詩與同組其他七詩之相關聯系,請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唐詩評選》)的評語,因教材僅選了第一首,故此從略。
二、情景無間
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眾口一致所強調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語言練達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童話故事《青蛙看海》講的是一只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后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說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全文共11個自然段,分兩部分。第1~3自然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講了青蛙想看大海,必須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可青蛙對能否登上高山沒有信心。第4~11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講了青蛙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向上攀登,最后終于到達了山頂,看到了大海。
課文言近旨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故事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進行描寫,形象鮮明生動,插圖再現了課文內容,有利于學生的觀察想象。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物頭像。
二、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看見過大海嗎?(出示大海圖)
2.看,大海的海水是那么的藍,那么的清澈,那么的一望無邊。你們喜歡大海嗎?(喜歡)
3.不僅我們喜歡大海,一只住在湖邊的小青蛙也很想去看大海。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第10課《青蛙看海》。(揭題,板書。)
一起來聽聽,青蛙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它看到海了嗎?(學貴有疑,有疑亦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造。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動機和情感,使學生具有最佳的閱讀心境,同時自然而然把教學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二)整體感知。
聽故事。
故事里出現了幾個人物?(生答,師出示小動物頭像。)
(通過聽,讓學生感知了故事的基本內容,又激發了學生自讀的強烈欲望。)
(三)、精讀感悟。
1.哦,原來青蛙身上發生了那么多的事呢!接下來,我們細細地來學習一下。(課件出示1~3自然段)
⑴自由讀1~3自然段。
⑵指名讀蒼鷹和青蛙的對話:邊聽邊想:青蛙要怎樣才能看到海?
⑶蒼鷹對它說了什么呢?這對青蛙來說容易嗎?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機板書)
⑷那山能不能不過呢?咱們來看蒼鷹后來說的話。
⑸分角色朗讀1—3自然段。(教學時我特別抓住關鍵語句:“天哪,這么高的山!”
“我沒有……也沒有……?怎么上得去呢?”讓學生感受到青蛙很想看大海卻又怕登不上山頂的害怕、失望的語氣。)
(6)如果你是小青蛙,聽了蒼鷹的話又會怎樣呢?
(我設計這個換位訓練是因為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在努力為他們創設學習的最佳情境時,還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在交流、探索中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把學習引“深”或拓寬。)
2.學習第4~11自然段。
⑴首先讓學生合作朗讀第4~9自然段。
⑵通過朗讀,你知道又有誰出現啦?
⑶松鼠說了什么呢?青蛙又是怎樣回答的呢?(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引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體味課文的語言,感受青蛙在松鼠的關愛下心情從“失望→興奮→有信心”的變化過程。)
⑷教師參與朗讀活動,與學生共同體會。(因為我認為教師的參與教學活動更能激發學生朗讀表演的積極性)
3.學習第10自然段。(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注意到了“扶”中有“放”)
(1)齊讀第10自然段。
(2)課中律動:(播放旋律,全體學生做小青蛙,一步一步接連不斷,不停地原地跳,通過學生主動參與體會青蛙上山的艱難。)
(3)引導學生討論想象:上山過程中青蛙還會遇到什么困難?
(4)它又會怎樣克服呢?(集體討論討論,為它想想辦法。)
(5)品讀第10自然段。
過渡:青蛙登上了山頂,結果呢?
4.學習第11自然段。
⑴出示大海的畫面。
⑵如果你是小青蛙,大海就在你的眼前,你會想說什么呢?(利用文中的空白處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鍛煉學生的說寫能力。)
松鼠又會說什么呢?(這是借松鼠的嘴說出故事蘊含的道理。)
⑶帶著這種歡暢的情緒來練讀第11自然段。
(四)小練筆:
青蛙看到大海會說什么呢?請小朋友想象一下,把他可能說的話寫下來。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杜牧的《赤壁》這首詩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赤壁”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作者抒發了對國家興亡的感慨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悲憤。
二、說學生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有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內容的能力,已經知道有關絕句的常識。
三、說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對第四學段(7-9年級)關于詩歌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基于這一指導我設計的目標如下:
(一) 知識與能力:⒈回憶“折”這個字的三個讀音并區別用法⒉掌握“戟”的讀音⒊解
釋“銷”、“將”、“與”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詩的含義
(二) 過程與方法:⒌識別并掌握“興、用典”這兩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⒍懂得分析詩
歌要知人論世,學會分析詩歌“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的運用⒎通過對該詩結構(由記敘引發議論)的分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議論文寫作技巧:條理清晰、有理有據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⒏理解文章所抒發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機遇的道理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⒈了解“詠史詩” ⒉詩歌結構的分析⒊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運用
難點: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分析、講解⒉“二喬”的象征意義⒊作者所表達的深刻內涵
五、說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基于這一理念,我采取“誦讀涵泳法、揣摩語言法”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通過對語言的細致揣摩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認識這首詩。“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因而我還運用“提問對話法”共同挖掘、深討該詩,理性的認識本詩。
六、說教學流程
提前布置好預習:劃出自己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做到會讀會寫。
導入:導語:大家還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首詩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啊?以此引出作者,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們今天呢再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赤壁》。這首詩呢作者不再描寫眼前的雨景通過借景抒情抒發內心的苦悶而是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親臨歷史的戰場。 亮標:讓學生対本課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 切入:⒈解題:幻燈片展示赤壁的圖片并介紹赤壁之戰讓學生對赤壁有直觀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⒉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然后教師幻燈片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目標1、2,檢查預習情況。
⒊教師范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把握古詩的誦讀節驟。請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全班一起朗讀。
⒋分析詩歌內容①落實字詞:幻燈片展示“戟”、“銷”、“將”等字讓學生回答這些字詞在詩中的意思完成目標3
②理順詩意:請一位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并思考每句詩的意思接下來請學生翻譯詩意完成目標4
推進:⒈分析結構理清作者思路:讓學生默讀該詩并思考問題“前兩局和后兩句分別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聯系?”完成目標7
⒉分別研究前后兩句讓學生知道前兩句記敘是實寫,后兩句議論是作者的感慨是虛寫從而引出“興”這個修辭手法和“虛實結合”這一表現手法
⒊提問“詩人的感慨因何而發?”引出“以小見大”這一表現手法
⒋老師指出這首詩寫了歷史事件介紹“用典”這一修辭從而完成目標5、6 深入:⒈提問:“二喬”在詩中有幾層涵義?分別是什么?
⒉提問:作者寫了“赤壁之戰”這個歷史事件,他僅僅為了寫歷史嗎? 完成目標8 收束:小組討論:有人說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抒發對國家興亡的感慨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不過還有人說作者假設東風不幫助周瑜歷史就將重寫來論證機遇對人生的重要性,你覺得呢?完成目標9
七、說板書設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八、說課外作業布置:
⒈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⒉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來自海口市秀英區西秀中心小學。今天,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說說《月光啟蒙》這一課的教學。
一、說教材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優美的散文。這一組課文的主題是“親情依依”,向我們展示了人間最美好的感情:愛情、親情、友情,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月光啟蒙》的作者是著名煤礦詩人孫友田,原題是《月光母親》。作者以深情的筆觸回憶孩提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給自己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說謎語的情景。是母親為他打開了民間文學寶庫,使他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全文洋溢著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自始至終貫注著濃郁的母子親情,真摯感人。
文章語言純樸優美、感情真摯。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語言不是蜜,卻能粘住學生。”課文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深受學生喜愛。這篇文章課文插圖精美,與課文內容相得益彰。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民謠、童謠的內蘊美。
3、情意目標: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之情和懷念之情。
本課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難點:聯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啟蒙”的真正含義。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在本課中主要以品讀感悟法為主要教法,穿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重點詞推敲的方法,讓學生從靜態的文本中去感受涌動的情感,激發學生靈動的想象。此外,我還以情境教學法作為輔助教法,運用農遠教學資源中的圖片和音頻文件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重點內容。
三、說學法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本地民謠,童謠,作為知識拓展,使學生受到民間文化藝術的熏陶。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采用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在自由讀、合作讀、賽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各種讀書活動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利用農遠資源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新課程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這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流利,讀準確;學習第一自然段;初步理解“月光啟蒙”的含義。
下面主要介紹第二課時教學程序。
(一)、提綱挈領,理清文路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月光啟蒙》一課,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在月光下,母親是怎樣對我進行啟蒙教育的?
根據學生回答讓學生進行板書: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設計意圖:提綱挈領,理清思路,為下面的教學奠基。另外讓學生板書,可以鍛煉學生能力,體現學生主體。《月光啟蒙》說課稿 相關內容:聽《二泉映月》斷想《拉薩古城》教學反思閱讀大地的徐霞客 教案《草船借箭》導讀教案設計《少年王冕》教學案例《鞋匠的兒子》說課最后一分鐘教學設計《少年旅行隊》教學反思查看更多>>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二)、感悟啟蒙,體會情感
“唱歌謠”部分
1、質樸的歌謠,甜美的歌聲——感悟母親帶給“我”的美好向往。
(1)、請同學們把課文里的歌謠找出來讀一讀。然后說說你最喜歡哪一首,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生自由讀。課件出示兩首歌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
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②學生交流,談從歌謠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感情朗讀,重點指導讀出歌謠的韻味。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朗讀感受歌謠的內涵及意蘊美
2、過渡:同學們讀得好聽,母親唱得更好聽。課件播放農遠資源下載的音頻文件(母親清唱歌謠)
①同學們閉目傾聽,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學生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指導理解并讀好“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這句話。設計意圖:利用農遠資源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讓學生沉浸在母親甜美的聲音中,自然而然展開靈動想象,進入文本營造的美好意境。
(在這個步驟上,農遠資源確實幫了大忙。如何讓學生感受母親聲音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般甜美,猶如花香四溢,若是光靠語言——很難。當時就上共享素材庫找到這段音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母親天籟般的哼唱,讓學生無比陶醉,這下,連“芳香的音韻”這個看起來搭配不當的詞組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釋。而且,學生讀書的聲音也變得無比甜美,動聽。)
3、母親不識字,卻是如何熟記這么動聽的歌謠?
①指名學生談,相機解釋“蓮花落”。
②指導理解“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里的兩個“長”字,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果。
③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它雖然土地貧瘠,部長五谷,但是依然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黃河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給生活在黃河邊上的人們帶來豐富的精神生活。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他真不愧是我的——啟蒙老師!設計意圖:喚起情感,滲透民族主義教育。
“講故事”部分
過渡:母親不但會唱甜美的歌謠,還會講故事,講什么故事呢?自由朗讀第六自然段。
1、神奇的故事,圣潔的形象——感懷母親讓“我”展開想象的翅膀。
(1)朗讀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
(2)重點引導了解“……”和理解“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這句話。體會母親對“我”的愛及“我”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3)感情朗讀。
“唱童謠”部分
風趣的童謠,輕松的氣氛——感謝母親賜予“我”天真活潑的童年
多媒體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月光啟蒙》說課稿 相關內容:聽《二泉映月》斷想《拉薩古城》教學反思閱讀大地的徐霞客 教案《草船借箭》導讀教案設計《少年王冕》教學案例《鞋匠的兒子》說課最后一分鐘教學設計《少年旅行隊》教學反思查看更多>>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1)指名讀,正音。
(2)師生小結童謠特點。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童謠。
(3)朗讀展示。看誰能讀出“風趣幽默”來。
(4)展示自己收集的民歌民謠。
原滋原味的本地方言民謠使教室里爆發陣陣歡笑,氣氛輕松歡快。我告訴學生,至少這種民間文化藝術能給我們帶來歡樂,希望他們把這種歡樂傳承下去。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本身就喜歡童謠,那就讓他們盡情讀。讀是理解的一面鏡子,在讀中理解文本,享受學習的快樂。
“猜謎語”部分
好玩的謎語,愛意的嗔罵。——感激母親給了“我”思維的啟迪。
(1)學生同桌分角色讀。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2)展示朗讀。
(三)拓展練筆,升華情感。
過渡:如今,孫友田已成為一個有名的作家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成功離不開母親月光下的啟蒙。請品讀最后一個自然段,你能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1)生交流,引導學生深入作者內心,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2)師引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設計意圖:運用“引讀法”做到創設情境培養情,加強朗讀感受情,文字訓練品味情,以情激情強化情。掌握契機,引用文中蘊含的情和自己的情來扣擊學生的心弦,達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3)感情朗讀。(讓我們懷著對這位平凡而了不起的母親敬佩之情,讀讀這個自然段。)
過渡: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其實已身患重病……課件出示: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
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著那一輪明月……
1、小練筆:看到那一輪明月,我想起,想起
想起……
2、學生交流練筆,深情誦讀。
設計意圖:我在朗誦這段文字時進行了比較細膩的處理,語言、語調、表情,動作盡可能配合這句話的感情基調,創設出一個特殊的情境。以情傳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用老師的情來扣擊學生的心弦,使之產生情感共鳴。
五、說板書設計
唱歌謠
17、月光啟蒙講故事
唱童謠
猜謎語
設計意圖:板書簡潔明了,展現了清楚的教學流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學生能做的,老師不代替”,板書我讓學生自己歸納內容并完成板書,鍛煉了學生總結歸納的學習能力。
六、說遠程教育資源的利用
這堂課從一開始,我就參考了遠教資源的教案設計。觀看了“名師教學”視頻。然后結合各方面情況對教案進行修改編寫。在課堂教學中,我借鑒了別人的課件,做了一些修改,變成自己的。同時采用了資源庫的音頻文件(母親清唱歌謠部分),這個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尤其有用。雖然我的教學課件略顯單薄,但是我認為自己把遠教資源用在點上了,事實上,這堂課確實得到了同行們的肯定,孩子們也喜歡,學習效果很好。遠教資源為農村教育的飛躍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我希望成為一個善于利用遠教資源,讓農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老師。
以上是本人利用“農遠”教育資源教學《月光啟蒙》的一些設想,懇請大家指教。謝謝!
《月光啟蒙》說課稿 相關內容:聽《二泉映月》斷想《拉薩古城》教學反思閱讀大地的徐霞客 教案《草船借箭》導讀教案設計《少年王冕》教學案例《鞋匠的兒子》說課最后一分鐘教學設計《少年旅行隊》教學反思查看更多>>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翻滾是一項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之一,它是學習較復雜技巧動作的基礎。同時也是生活中一種遇到危險時的自我保護的方法,碰到危險時能及時、靈敏地進行翻滾則能有效的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本次課授課年級為四年級,根據小學體育課程標準,四年級學生屬于水平二的范疇,則本次課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在原來已掌握的翻滾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翻滾能力的內容。
根據課標的要求,本次課學習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翻滾的作用和意義——保護自己;2、技能目標:初步學習前滾翻的動作方法,學習保護與幫組的方法;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
根據以上的學習目標本人確定了本次課的學習內容為: 前滾翻重點:團身緊,滾動圓。
難點:用頭的后部著墊,團身緊向前滾動。
口訣:一蹲二低三團身
兩手撐墊成蹲撐
兩腳蹬地快低頭
團身滾動像圓球
二、說學情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組織紀律性較強,但情緒變化較大,運動能力有一定發展,運動系統發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協調性較差,學生對動作的模仿能力較強,且好奇、好學。想象創造力豐富,學習興趣易激發。由于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積極探究的認識傾向,是對事物的注意而引起的感情狀態,是出于對某些事物的好奇而產生的。所以說要想保持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設計出能吸引學生、使之產生好奇的教學情景。本次課我通過創設情境、教師示范、糾錯與幫助、指導學生示范等內容來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教法
1、創設情境 :由一開始"小刺猬遇敵",到一系列"小刺猬搖籃"、"小刺猬看天"等誘導練習來進入"小刺猬學本領".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好奇心,學習前滾翻這一技術動作。
2、教師講解示范:教師標準、完整的示范動作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小學生具有超常的模仿能力,天生的好表現致使他們敢于模仿,樂于模仿。
3、學生展示:小學生天生愛表現自己,()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是他最大的榮譽,所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動作,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
四、說學法
采用模仿法、分組討論學習法、自我展示、自我評價法等,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營造合作探究,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多練習,多思考,不斷提高動作質量,體驗成功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程序
1、 準備部分。
按人體的運動規律,人體的運動狀態是一個逐漸增強的過程。課的開始的熱身運動是必不可少的。是為了讓學生的身體狀態適應下面課的運動強度,預防運動損傷。
2、學習技能部分。
(1)誘導練習:在教學中,老師通過情境導入,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辯析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嘗試練習:在學生思考或找到解決的方法之后,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同學之間互動學習,給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練習中大膽體會和創新翻滾的動作。
(3)教師講解示范:教師標準、完整的示范動作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讓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動作概念。
(4)小組練習:兩人一組,互相幫助練習,并糾正對方動作,提高動作完成質量。
(5)學生展示:由于學生表現欲強,在嘗試練習過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現舞臺,充分展示創新的成果,同時也給其他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游戲
游戲:十字接力,發展學生奔跑能力。
4、恢復身心部分。學生經過上面的練習,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心肺功能都處在較高的水平,為了使學生的這種狀態降下來,恢復到常態。本人安排了放松舞蹈很好的使學生在柔美的音樂聲中身心得到恢復。
最后簡要小結本次課的教學過程,感謝同學們與老師完成了一節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應用到今天所學到的技能。
六、說場地器材
場地器材:體操墊20床;
場地:一個籃球場。
說課稿 篇6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明信片里的城市》。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九年級藝術第一單元《感受都市風貌》中的第一部分《都市印象》。學生對于城市這個名詞并不陌生,他們生活在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里,感受著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此為切入口,第一單元《感受都市風貌》中對古今各座城市的介紹和展示,學生了解到國內外的很多著名的城市。元旦將近,學生用來表達美好情感的方式很多,而明信片是一種既經濟又優雅的表達方式。《明信片里的城市》這一課在單元中是學生了解歷史、了解生活、與人交流、給人以溫暖的一課,因此本課的教學十分重要。我將本課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古今不同城市特點及明信片的歷史和構成要素;第二課時用于學生創作作品。通過明信片的學習,學生的視野會更寬廣,更加了解和珍視人類文化遺產。
1、教材地位與教材內容:
《上海市中小學藝術學習領域指導綱要》的課程理念中提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藝術感知、藝術實踐、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等過程,全面提高藝術素養,不斷開拓藝術視野,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明信片里的城市》主要是學生欣賞和了解古今中外各具特點的城市以及明信片的結構、歷史及文化內涵等,運用明信片這種既經濟又優雅的傳遞方式,在設計明信片的過程中融入思念、關懷、祝愿以及對自己家鄉、祖國的熱愛等美好情感。培養學生在認識美、欣賞美和創作美時與人和諧交流,給人以關懷,而且能樹立愛家鄉、愛祖國的信念。所以本課在這一單元是至關重要的,是最能抒發自我情感的一課。
2、學習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三年初中美術基礎科目的學習和部分創作的練習,有了簡單的設計創作的能力,正是繪畫設計興趣高漲的時候,對于明信片描繪城市的內容完成已經可以勝任,本課他們了解到能親手制作明信片送給親人、同學、老師,會更加感興趣,迫不及待來完成。
3、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倡我們將知識、技能、情感三個領域目標予以整合,教育的目的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知城市的魅力,了解明信片的作用,用學習過的美術表現手法在自己的巧妙構思下,創作出自己漂亮的明信片,親手送給自己的親人、同學和老師。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現有的基礎水平,我制定教學的重點是明信片的歷史和構成要素,教學難點是明信片的意義和價值。
二、說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教師:一套關于城市題材的明信片和奧運城市的明信片。
學生:一張硬卡紙、鉛筆、直尺和紅、黑色水筆各一支。
教學過程:
1、導入:設置提問,導入課題。
解析:大家寄過信嗎?又有誰寄過明信片?它和寄信的區別在那里呢?接著自然過渡到“今天我們要自己制作明信片。”當學生知道要親手制作明信片送給親人、同學和老師的時候,他們會更加興奮,因為他們又可以把自己的成功展示給他人了!
2、介紹世界上第一張明信片的產生過程和中國第一張明信片的發行時間。
解析:小故事:在1865年10月的一天,一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了一幅精美的畫,準備寄給他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可是到了郵局信封裝不下,沒有這么大的信封。正在為難時,郵局職員建議畫家將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寫在畫的背面寄出,果然,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寄到了朋友的手里。這樣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自制“明信片”從這一點說明,明信片是藝術家和郵政職員共同發明的。后來國家專門印制這種卡片,在1869年10月1日把這種卡片稱為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發行。因此奧地利成為世界上發行明信片最早的國家。
(中國第一張明信片的相關信息課后學生自己在網絡上查找。)
3、通過上面的小故事和對教材的學習學生簡要概括什么叫明信片,討論回答。
解析:1)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有信息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種裝飾(如一幅畫)等這類的卡片。
3)貼上郵票,或者郵局已蓋章了的卡片上面注明郵資已付(老師出示一張明信片講解會更好)
4、明信片的組成形式:
解析:書上第5頁左上角小字里面有注解,請一位同學來介紹。
5、欣賞“城市風景明信片”。
解析:以老師手中“以城市為主題的風景”明信片來欣賞。再欣賞奧運發行的明信片,如以鳥巢等為主題的明信片。
6、明信片的構成要素和格式。
解析:拿一張明信片為范本來解析它的構成要素,老師一邊講解學生一邊跟著畫出一張明信片的格式。主要圖案先留著,接著下一節課的課題明信片的創作。
教學反思:一節課在有限的時間里只能完成明信片的學習。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后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三、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序設計
由于初二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為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于學生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
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為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后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必備】說課稿模板7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優秀說課稿模板03-16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必備】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03-16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墨梅》參賽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蜜蜂》說課稿模板2篇12-17
《獅子和鹿》說課稿模板12-17
優秀說課稿模板【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