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八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猜謎編謎》,下面我對本課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猜謎編謎》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練習5》中的處處留心。在此之前,學生們都有猜謎的經驗,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但讓學生直接創編謎語還是有難度的。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四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發現謎語謎面的表述特點,并會以此來創作謎語。
2. 激發學生創作謎語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新課改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材難點和重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發現謎語謎面的表述特點,并會以此來創作謎語。
教學難點:學生根據謎語特點創作謎語。
四、說教法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作了較吸引學生眼球的課件,引起學生的注意,其中穿插小游戲你比我來猜,激發創作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動手劃一劃、動眼看一看、動情演一演,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來真切地感受體會。
五、說學法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意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教學中我先以欣賞猜燈謎活動現場的照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謎語。通過猜謎說謎,探究謎面特點簡介謎面、謎底、謎目。謎語在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能說出來寫出來、供人做猜測線索的話叫謎面,謎語的答案叫謎底。教師避免用術語表達,學生了解即可。接著,讓學生分別讀讀題中的謎面和詞典上的解釋,討論一下兩者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發現謎面的表述特點:語言簡練、表述間接、形象生動、具有趣味性。而詞典中的解釋,表述是定義性的,要嚴謹、科學、全面。
后用辣椒在詞典中的解釋和謎語進行對比,讓學生交流討論:讀讀想想,都是講辣椒的,兩者有什么不同?哪個好?好在哪里?
最后讓學生展開想象,賞謎編謎。其中穿插小游戲你比我來猜,激發創作興趣,出示一組圖片,請一個同學筆劃,其他同學來猜。教師相機小結:同學們都是根據東西的特點來模仿的。出示老師寫的謎語兒歌:要想謎面編得好,先把特點仔細找。善用比喻和擬人,節節押韻像童謠。在通過謎語對比賞析再次強調:謎面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后讓學生自主創編。
板書設計
謎面
謎語 謎底
謎目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本冊第2單元的一篇隨感式的小品,學習本文主要引導學生注意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本文為自讀課文,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2、說目標
(1)知識目標
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2)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及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標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3、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二、說教法
1、朗讀法2、點撥引導法3、放錄音
三、說學法
1、朗讀法2、欣賞法3、默讀法4、討論法5、質疑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見視覺對于人類來講是多么重要!還有一種感覺對人類同樣重要——那就是聽覺。是如泣如訴的二胡聲,使阿炳的世界充滿陽光;是瑯瑯的讀書聲,使冬天的校園也充滿了生機;是**的一句關心的話語,使你傷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學由于在平時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種美妙的聲音。從今天開始,只要你“用心”去聽,你一定會聽見的!
導入新課時,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說明聽覺的重要性,喚起學生對聽覺的感情體驗,切入課文主題,“不知不覺地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題上,引起新的學習興趣”。
(二)師放音樂磁帶《動物狂歡節》。
要求學生:a.閉上眼睛,發揮想像,再現音樂中描繪的畫面。
b.聽完后,用語言描繪出聽到的音樂中的景象。
讓學生聽音樂以激發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
(三)初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
讓學生自由朗讀,學生自然會被文章生動活潑的語言所吸引,通過朗讀熟悉課文。
2、勾畫出與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語句或段落以備發言。
訓練學生的默讀能力,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找出相關的語句
3、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讀后的感受,教師注意點撥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學生的發言只要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對于不當之處適當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研讀課文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2、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可劃分為幾部分?(各小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總結歸納)
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五)品味質疑(跳讀、精讀)
1、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的要求:語氣親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談心,不要讀得像朗誦表演,夸張造作
2、品味文章重點句子或語段。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或語段,說說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繼續讓學生朗讀課文,領會運用排比、問句的表達效果,品味文章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通過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六)拓展延伸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動的聲音,并簡述聽后的感受。(游戲活動要組織好,課堂氣氛要輕松,但不能松散)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做聲音游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
(七)布置作業
寫出對最讓你感動的聲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布置此項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并將學生已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八)板書設計(略)
板書設計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的思路、語言特點。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同類色與鄰近色》 , 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同類色與鄰近色》 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十四冊 第 3 課。
在此之前, 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一些關于色彩方面的基礎知識, 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 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七年級學生他們的認 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認識同類色和鄰近色,學習運用同類色、鄰近色 表現畫面內容的方法
2 過程與方法:運用同類色或鄰近色完成一幅色彩構成作品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運用同類色、鄰近色創作給人的 美感,了解色彩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增加對生活的熱愛,提高生活的 審美品位 本著初中美術新課程標準, 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 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習同類色和鄰近色知識,掌握運用同類色和鄰近色的方法, 感受同類色與鄰近色的色彩美。
難點:區分同類色與鄰近色
二、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 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導入新課(2~3 分鐘)
導入新課:在之前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 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 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欲望。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 個環節。
引導學生看書上的圖片。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 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突出小組之間合作學習能力。引導學生 主動思考和討論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 學生的實際、 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 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 的知識興趣華。
三、課堂小結: (2~3 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 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 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同類色 和鄰近色的概念和特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 成良好的個性。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并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 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同類色和鄰近色 一、概念 二、特點 三、區別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和管理的教學方法,以?教 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 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 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 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4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節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匯報: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 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恒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并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通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于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后,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恒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于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2.內容地位
通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并在解釋功能關系上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二、目標分析
1、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
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系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三、教法和學法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于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采取精講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采取:任務驅動和合作探究;
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為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設計成6個教學環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寓農業常識于生動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于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雜草、和噴霧器大夫。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遇險”、“脫險”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2)寫水稻田的雜草拼命地跟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氣得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小稻秧遇險了。第二部分(3-5)寫噴霧器大夫及時趕到幫助小稻秧收拾雜草。最后,雜草紛紛倒了下去,小稻秧脫險了。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
全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于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借,更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二、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演一演這個童話故事。
2.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知道除草劑、噴霧器具有保護稻秧不受雜草侵害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長大用科學的志趣。
3.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紛紛”、“激烈”造句。
三、說教法、學法
以詞入文,創設情境,自悟語言。
章不離句,句不離詞,課文內容的理解離不開重點詞語的把握。本課語言生動想象,內容充滿情趣,正是大量的生詞凝聚而成的魅力表現,如“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不由分說”等,這些詞既難以理解又是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創設了表演活動情境,課堂表演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對象融為一體,并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尤為,達到了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體會詞意、領悟詞語的目的。在師生的共同表演中,我通過動作的指點、語言的點撥、情境的體驗,促進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自主能動感悟。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自然深入文本,跟小稻秧一起去經歷,去感受,真正進入故事情境。
(二)以讀為主,讀演結合,強化感悟
朗讀應是體驗文章情感、感悟故事情境的重要手段。朗讀有助于學生用整個心靈去理解和體會。在本文中朗讀的語氣是不同的,如野蠻的雜草氣勢洶洶的話、噴霧器大夫洪亮的聲音、有氣無力的雜草的話語。開展指名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在朗讀的過程中使同學們融入課文情境之中,入情入境地讀好人物對話,并將自己的閱讀感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表現出來。
語文課標上說,“要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創新自己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用動作、形態或者其它方式來創造性地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孩子們通過表演去強化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表達。第三自然段是小稻秧脫險的關鍵,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編自演,鼓勵學生憑借語言文字進行自由創造想象,在讀讀演演評評中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這樣,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讀書思考來加深理解和體驗,既有所感悟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在表演中驗證、深化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真正詮釋了《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這一新的理念。
(二)小組合作,啟迪智慧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須落實到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各小組合作表演時,教師鼓勵小組成員人人參與、各抒己見,共同完成表演任務。當然,合作是建立在主體參與的基礎上的,它不是一種順從,更不是一種依賴,而是一種成員之間的相互接納,相互認同,相互啟發和相互鼓勵。
四、說教學過程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走”完長征的嬰兒》是一篇采訪稿,采訪的對象是賀龍元帥的女兒女將軍賀捷生。文中賀捷生回憶了長征過程中,自己從出生到“走”完長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長征途中艱難困苦以及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革命信念。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三年的語文學習,學生已進入自主識字階段。對于文中出現的生字和新詞,學生大多能夠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學習。在閱讀方面,他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概括歸納能力較欠缺。概括時不能抓住重點,說話時往往語句不連貫,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著重是教給學生歸納的方法,訓練概括能力。
三、教學目標
目標一:在閱讀的過程中獨立識記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圍剿”、“奄奄一息”、“衣衫襤褸”等詞語的意思。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每個學生可以自己找生字、學新詞。但
是對于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生字新詞,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例如本課中的“剿”,
既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還要幫助學生分清字形,理解字義。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是最基本、
最主要、最經常的訓練,它需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進行。因此在理解“圍剿”、“奄奄
一息”等詞語的意思時,要結合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進行。這樣既有利于正確
理解詞語的意思,也能幫助學生體會長征途中紅軍所面臨的難以想象的困難。
目標二:默讀課文,能根據提示概括課文中記敘的長征途中四個事例。
學習歸納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也是難點。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是歸納文中記敘的長征途中的四個事例。在概括時,先指導學生找到每個事例相對應的小節,然后對每小節的內容進行歸納。由于學生剛開始學習歸納,所以教師要手把手地教給方法。重要的是要告訴學生應該怎樣邊讀邊想,怎樣聯系上下文來分析概括。教學時,既要有教師的示范引導,又要有學生的練習。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習慣,概括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目標三: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體會老一輩革命家的堅定的革命信念。
雖然課文記敘的是賀捷生奶奶長征途中的故事,但折射出來的是紅軍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學生充分了解課文的內容后,讓學生重點學習課文最后一節,領會其中的含義。
四、教學設計
(一)從課題入手,了解長征
課文的題目一般都提示了課文內容的重點,或者是主要人物,或者是主要事件,它是文章的精華所在。課題是學生閱讀文章的開始,只要抓住了題眼,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揭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再進行解疑既是適時向學生傳授一些知識,也是在為理解課文內容作鋪墊。
(二)循序漸進,學習歸納
學習歸納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學會歸納,提高概括能力呢?教師需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本課先著重指導學生學習歸納節意。在概括第一件事例時,教師引導學生說清事情發生的時間、當時的情況和結果。這些信息能幫助學生正確的概括這部分內容。
但找出關鍵的信息后并不等于就會歸納了,還需要把這些內容組成通順、連貫的語句。學生往往能找到關鍵詞句,但卻不能把話說清楚、說連貫。因此,教師又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句式,例如“什么時候,誰做了一件什么事,結果如何”。這些指導就像是給了學生前行的依靠,學生借助它們便能前進。
在歸納第二件事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通過合作來鞏固所學的方法。這樣,學生前行的步伐又邁大了。第三、第四件事例則讓學生自己歸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而是通過反復的訓練、指導、再訓練來幫助學生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習慣,有效地提高概括能力。
(三)再讀課文,領悟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的故事,很多學生不知道,更無從談起長征精神。因此在歸納長征途中的四個事例后,教師再次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讀一讀描寫當時困難的語句,再一次體會紅軍遇到的艱難困苦。同時,結合錄像資料,利用聽覺、視覺觸發學生的情感,感受長征戰士的英勇無敵,感受紅軍不怕艱辛,排除萬難的精神,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滲透民族精神教育。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第七課第三框的內容,主要講述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問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框題 ,感受身邊的變化,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什么還要提倡節約?怎樣進行“合理消費”?要正確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學習本節課內容。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多樣的消費觀念及其基本特征;讓學生了解正確的消費原則。
(二)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本課內容,要求學生對照自己的消費觀念,引導學生克服自己身上的不理性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自身的消費體驗和理性思考,使學生能理智對待消費,擺脫消費中的攀比虛榮心理,確立節儉消費觀和綠色消費觀。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讓學生熟記正確的消費原則,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二)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堅持正確的消費原則,并在實際生活中改變非理性消費行為習慣,樹立適度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綠色消費觀念。
四、說學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孩子的消費投入也增加了。而許多學生往往會單純的將消費與花錢劃上等號,過早的把自己融入到享受消費、娛樂消費的人群中,生活上缺乏艱苦樸素的精神。因此,在當今社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就顯得很有必要。
五、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雙向的互動過程,應體現“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的精神,讓學生在圖片、材料、活動、討論中去探究、體驗、感悟,我設計的教學方法有:直觀演示法、情景創設法、集體討論法。
(二)學法:本著以生為本,著眼于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理念,這節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讓學生自己在探究、歸納、反思中明白道理、感悟真諦、體驗學習的快樂。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一個“學生的壓歲錢怎么花”的小調查從而導入新課樹立正確消費觀。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并激起學生探究合理消費的欲望。
(二)講授新課
第一步:消費面面觀——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四種常見的消費心理。以案例、演示、視頻、討論等方法,總結不同消費心理的表現和特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的觀念和意識。
第二步:做理智的消費者 通過情景創設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怎樣做才是理智的消費行為。學生通過對消費過程中各種情況的回答,總結出在消費時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把錢花在關鍵的地方,不攀比不浪費,避免只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要優化消費結構,綠色消費。
讓學生提出本課我們學到的問題,分小組相互提問并進行回答,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教師對課程進行總結。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列出一個消費方案。
七、說設計理念
本框是以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為指導,以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要求為依據,以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為基點。因此,我的設計理念體現于兩個方面:第一,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更加凸顯其主體地位;第二,繼續堅持教師的教學方式,使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充分體現其主導地位。
說課稿 篇8
一、關于教材
1、教材的設計意圖
隨著同學年齡的增加,他們對環境更加熟悉了。在對環境進一步觀察中,他們會發現一些更有深度和價值的問題,對環境問題也有了更多的認識。
“生物與環境(二)”這一單元就是要引領同學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同學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偏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系,初步涉和動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系進行重點研究。
2、《課程規范》規定:
《課程規范》十分強調生物間、生物與非生物間的聯系,強調知識的應用。
科學課程要讓同學接觸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樹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他們會發現每一片樹葉都不同,每一朵花兒都絢麗,從而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內容規范的確定是要讓同學盡可能多地去認識不同種類、不同環境中的生物,進而對多種多樣的生物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生命與環境”局部具體內容則十分強調聯系和應用。
“生命世界”這局部內容的學習不應拘泥于生物學上的專用名詞和概念,要讓同學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動中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有助于他們對生命實質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
3、在教材中的位置
生命世界——生物與環境——生態系統——做一個生態瓶——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平衡
4、在單元中的位置
整個單元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系平衡破壞后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和其棲息地。
整個單元的教學由10個主題活動組成。首先從觀察熟悉的“薔薇花叢”開始,研究“花叢”中動植物間的關系,認識生態系統;研究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然后從設計和建造生態瓶開始,觀察生態瓶內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研究改變生態瓶的控制條件,推測和觀察條件改變后的生態狀況,初步感受生態平衡的意義。最后將研究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后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進而認識引發沙塵暴的原因;在了解學習國家《野生動物維護法》的基礎上,通過上網、訪問、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認識了解野生生物和其棲息地;進一步關注自然界的珍稀動植物,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查研究,做一個某種珍稀動植物生存現狀和維護措施的調查研究報告,并提出自身的看法和見解。
因此,我們可以用以下脈絡來掌握“做一個生態瓶”在本單元的地位:
薔薇花叢觀察生態瓶改變生態瓶
他們是什么關系做一個生態瓶
食物鏈和食物網顯微鏡下的生命
維護生態平衡
維護野生動植物和其棲息地
保護珍稀動物和植物
4、教材結構
觀察認識池塘生態系統——設計做一個生態瓶的方案——制作一個生態瓶
二、同學情況分析
1、知識準備
五年級的同學,通過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接觸了解了常見的植物、常見的動物、常見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較零散的知識;也經歷體驗過觀察探究植物、動物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本單元前3課的學習,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通過日常生活也聽說過生態建設、生態維護、生態系統等比較復雜的生物學名詞。一局部同學甚至還能對上述名詞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們在設計生態瓶制造方案時,同學是能夠考慮到一些動植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
2、同學的觀察興趣
應該說大局部同學對于觀察花草和小動物還是有較濃厚的興趣的。制作、并長期不時地觀察生態瓶里的動物和植物,對于大局部同學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的。(自己在1998年上半年,曾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對一個11歲的女孩作了不間斷的觀察,有趣的是,她興趣堅持時間最長的是在自家陽臺上種一棵豇豆,從下種,到收獲,到植株枯萎的里,連續培植、觀察95天。假如植株不枯萎,這個紀錄會更高。)
3、認知需求
在研究薔薇群落、農田群落后,同學自然愿意將目光轉向其他類型的生物群落。
經歷了前面幾個學期的觀察探究,特別是本單元前面3課的學習體驗,他們感受了薔薇群落、農田群落里各種生物之間以和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是一個生態系統。還感受到在這些相互關系中最顯性、最直接的食物關系。他們發生觀察探究其他類型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欲望,這是我們引導同學經歷“做一個生態瓶”主要心理基礎。同時,也順利地引發同學進行“觀察生態瓶”等以后課程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一)《教師用書》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想法
1、通過觀察池塘里生物環境資料,認識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系統,以此為藍本設計生態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單元《它們是什么關系》中,同學已經認識了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系統,本主題第一局部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
2、能根據設計方案和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實際條件是我們進行方案設計的依據之一,因此必需在方案中體現出來,我認為制作時主要是根據方案進行)
3、能相互聽取意見,一起協作制作生態瓶,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這是小組合作的一般要求)
(二)重新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理由
1、科學探究:能積極地參與討論、做一個生態瓶的活動,一起協作制作一個生態瓶。(積極的參與討論,特別是做,是每位同學對“生命世界”前期學習的回顧和綜合運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池塘里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以此為基礎提出設計一個生態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課后個人制作一個生態瓶并堅持觀察,關注生態瓶的變化。(這是后續學習的起點和同學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
3、科學知識:理解池塘里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了解制作一個生態瓶的過程。(只有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才干設計出科學的方案;了解制作過程,保證了課后自身制作的勝利)
四、重點、難點
1、重點:生態瓶建造方案的設計。
2、難點:在設計方案時考慮,盡量讓動植物活在自然環境中一樣,主要是指動植物的數量比例。
五、學習方法的指導
本活動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同學主要用觀察、設計、制作的方法來學習。其中開始與結尾兩局部主要用觀察的方法,第二局部主要用設計的方法、第三局部用制作的方法。
大致是以下的學習流程:觀察——設計——制作——觀察
1、觀察:開始局部全班觀察池塘群落的圖片(影視資料),全班或小組討論池塘群落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結尾局部觀察自身制作的生態瓶,進行記錄。
2、設計:以小組為單位,以池塘群落為模型,為水生動植物模擬一個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依據,小組人員之間開展討論,最終確定設計方案。其中記錄員的作用相當重要。
3、制作:根據自身小組的設計方案,按順序制作一個生態瓶。
六、教學預設
(一)池塘里的生態系統
意圖:理解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建立池塘生態系統的模型,為小組的方案設計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識準備、情感激發。
1.出示生態池塘圖片(或影視),師:同學們已經觀察了薔薇花叢、水田里的生物,老師在郊外找到了一個池塘,我們來看看這個池塘,你有什么發現?
同學可能會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魚、小蝦、螺螄、鴨子、河蚌、荷花、荷葉、青蛙。他們會說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師逐步引導同學說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們的生存需要哪些條件?(泥沙、水、陽光)
·這些水生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協助?(食物、氧氣、住所、躲避動物的攻擊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對生物又有哪些協助?
2.原來自然環境下的生態池塘存在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們自身能建造一個這樣的小池塘嗎?
(二)設計建造生態瓶
意圖:對池塘生態系統知識以和前期學習的知識的綜合運用,直接為下一環節的制作提供依據。在討論“為生物的生活考慮哪些問題”這一環節時,突破難點“在設計方案時考慮,盡量讓動植物活在自然環境中一樣,主要是指動植物的數量比例。”
1.小組討論設計建生態瓶的方案。
我們的生態瓶
設計方案
準備用什么資料
哪些生物來生活?
生物
非生物
為生物的生活考慮哪些問題?
生態瓶模型圖
2.組際交流設計方案。
(三)做一個生態瓶
意圖:進一步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檢驗方案設計的合理性,為課后的自身制作積累經驗,為后續觀察活動提供真實的資料。
1.準備相應的制作資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樂瓶剪去上半局部。
根據小組討論決定的方案制作生態瓶,貼上標簽。同學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給生態瓶取一個有創意的名字。
生態瓶標簽樣本
生態瓶名稱
瓶內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組商量生態瓶的放置與管理,觀察與記錄。
(四)課后自身制作一個生態瓶并持續地觀察記錄。
意圖:對人工池塘生態系統的觀察記錄落實到每一個同學身上,保證觀察的時空條件。
板書:
做一個生態瓶
容器:魚缸或大塑料瓶
生物:植物——水草、萍……
小魚、蝦、螺螄、蝌蚪……
非生物:淤泥、河水、陽光……
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氣、二氧化碳、養料、棲息地、
【【精品】說課稿八篇】相關文章:
【精品】關于說課稿11篇02-23
夢圓飛天精品說課稿11-05
《珍珠鳥》說課稿模板【精品】12-17
驚弓之鳥精品說課稿11-03
【精品】美術說課稿錦集五篇03-15
圓柱的表面積精品說課稿11-04
分數的基本性質精品說課稿11-04
《醉翁亭記》精品說課稿12-17
愛惜每一張紙精品說課稿11-08
【精品】蘭亭集序說課稿3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