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84頁至87頁。
2、教材地位
“認識負數”這一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認識萬以內的數,認識小數、分數,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的基礎上這一步認識數。它是小數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算術數之后數的范圍的第一次擴充,是算術與有理數的銜接與過度,并且最后到六年及初中進一步學習“負數”的數軸、相反數、絕對值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它原先是初一年有理數單元的起始階段,如今下放到小學階段,其數學的側重點,教學方式就會自然有所不同。
3、分析教材。
本單元教材安排的主要內容是兩個方面:一是從每天都接觸的氣溫中,了解表示零下溫度的一種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見負數的實際意義。由于負數的學習是在正數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正數的意義相比,需要考慮相反意義與數值。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認識和理解負數的意義。
②在初步應用中,進一步理解正數、負數的意義。
課標的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
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負數的意義,表示方法,會用數表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②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現象生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在顯示情境中,讓學生體會正、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及負數的意義。
3、能掌握正、負數的表示方法,并體會正、負數是表示一個情境中成對出現的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正確掌握正、負數表示的方法,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難點:體會正、負數是表示一個情境中成對出現的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數。
教學準備:了解有關負數
學習準備:(1)小調查,調查部分地區同一天的氣溫。
(2)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
二、說教法:
(一)創設現實情境、認識新知
《教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心里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這就是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生活經驗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去引入新課。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不僅解解決問題,而且還能抽象數學概念。
“負數”這一概念雖然是第一次出現且比較抽象,但學生對此并不是一無所知。通過天氣預報節目學生對它已有了認識基礎。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師,還指引了教學教學方向,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節目引入負數,以現實生活中的溫度和海拔高度作為教學起點,讓學生在生活實際背景中學習和感受正負數的意義。又通過設計大量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正負數實例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再從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活動中,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例舉生活中正負數的活動中,體會引進負數的必要性,理解負數的意義,建立正數和負數的數感。這種生活化、經驗化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整合教材,讓學生全面系統認識負數。
〈〈課標〉〉指出: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數的擴充是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的需要,是由數由部的矛盾而產生。它引進又高于生活。因此,我將“認識負數”這一單元的兩個課程,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源于生活---數的產生,高于生活—數的意義,用于生活。
而教材中第一課時創設氣溫的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零下溫度用負數表示,第二課時仍是創設氣溫的情景,讓學生建立正、負數的概念。這兩課時創設情景有點雷同,由于正負數是一對表示相反意義的數,界定那個量為負數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對負數意義的理解必須建立在正數的基礎上。正負數是一對兄弟,所以我對教材的兩課時整合為一個課時,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更加豐富。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認識正負數。
教材通過溫度來引入負數,可是我們身處南方,學生對零下溫度缺少親身的體驗,這樣對理解零下溫度的高低比較抽象或不會理解。我通過讓學生觀察的媒體圖片,直觀感受不同環境的變化,使他們感知零下氣溫的不同變化。從而認識了如-20比-3的溫度低,逐漸體會負數的大小。還如,通過媒體設計四個不同的方的場景并配溫度計,讓學生比較、觀察,初步感知正書、負數和零的關系。
三、說學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的學習模式。在設計時我首先考慮讓學生感知負數產生的必要性,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教材的溫度作為切入點。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小組交流,發現了有比零度還低的氣溫,要有一個比零還小的數來表示,讓學生感受到負數的產生。接著通過幾個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的例子,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意義,從中不僅掌握了正、負數的記法、讀法,還體會到了正負數是表示在一個情境中成對出現的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學生只有在理解了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運用到生活中,解釋生活中用正、負數來表示的現象。這樣,讓他們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不斷自主建構知識。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簡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實數與向量的積》這一章在高中階段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有廣泛的實際應用,在整個中學數學里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且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良好題材。實數與向量的積是向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面學習了向量的加法和減法,掌握好實數與向量的積這一運算的關鍵在于明確這一運算的結果仍然是向量,要按大小和方向兩個要素去理解及應用。
向量共線充要條件實際上是由實數與向量的積的定義得到的,利用它常可以解決三點共線和兩直線平行等問題。能夠在運算時達到運算靈活,方便快捷的目的,故一直受到重視.
同時,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對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類比、化歸的思想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教材的處理:結合教參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將《實數與向量的積》安排了2節課。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因為在前面學習了向量的加法和減法。為了進一步體現化歸思想在高中數學中的運用,我在這節課中也著重體現了化歸思想的運用。
3、教學重點與難點:根據學生現狀、及教學要求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實數與向量的積的定義及其運用。
本節課的難點定為:對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的理解
要突破這個難點,關鍵在于緊扣定義,講清向量平行與直線平行的區別。
4、教學目標的分析
根據教學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數學能力,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
(1)知識教學目標:
使學生在掌握實數與向量的積的定義、運算律的基礎上,理解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并能用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能力訓練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類比化歸的方法去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化歸思想在數學中的重要性。
(3)德育滲透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辨證統一;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師生的多邊活動,在教師的‘反饋——控制’的同時,每個學生也都在進行著微觀的‘反饋——控制’。”由于任何教學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學習建構活動才有成效,故本節課采用“發現式教學法、類比分析法”來組織課堂教學。這堂課用化歸的方法運用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是一種較好的學法。 在這節課中涉及到了數學中的一種思想方法,即類比思想。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它蘊含于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正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能把數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數學學科的特點,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我在講解這部分知識時注意引導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數學中的類比思想,并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充分體會到類比思想的精髓。
三、教學過程
第1環節、引入新課:實數與向量的積的定義
第2環節、知識運用:實數與向量的積的運算律。
第3環節、升華提高:理解并證明向量共線定理。
第4環節、性質的運用。我針對向量共線定理設計了兩個例題,從正反兩個方面體現了定理的實際運用,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在講解這些例題時著重體現向量共線充要條件的運用。在性質的運用過程中要特別強調向量平行與直線平行的區別。在例題后我還預留了習題時間,用以鞏固本節課所學。
第5環節、小結:
第6環節、布置作業: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選自清華版《信息技術 小學版 智能機器人》教材第1單元第4課中的內容,是在學生能初步靈活運用“直行”模塊、“轉向”模塊、“多次循環”模塊、“顯示”模塊編寫程序,并初步了解參數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在仿真環境中根據需要進行顯示軌跡的設置。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不僅學習信息技術,同時也擴展他們的社會知識,培養他們信息素養、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
2、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學習成績可能有差距,天才學生和一般學生及后進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不同會對教學效果有影響,所以考慮適當的分層教學。
3、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控制模塊庫”中的“多次循環”模塊編寫程序,讓機器人畫圖。
2.學會在仿真環境中根據需要進行顯示軌跡的設置。
3.掌握畫正多邊形的規律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調試程序完成對機器人控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使用任務驅動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鼓勵學生創新。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在仿真環境中根據需要進行顯示軌跡的設置。
教學難點:畫正多邊形的規律和方法。
二、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
2、協作學習法
3、分層教學法
4、賞識教育法
三、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征的探究性學習模式,以此來實現讓課堂活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并用其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本課嘗試引導學生置身于開放的信息化資源環境中,通過親身體驗,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整理、創造性地加工信息,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學生探索能力。
1、任務一——如何讓機器人畫正六邊形,并在仿真環境中留下軌跡。
(1)任務啟動:興趣是學生積極求知的誘因,當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時,自然便能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主動地進入探求的氛圍之中。
展示:正六邊形的內角、外角。引導學生發現:畫正六邊形,機器人轉向的角度是難點,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產生要動手編寫程序的欲望。
(2)操作指導:教師演示操作過程。
(3)學生操作: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進行操作,也可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4)信息反饋:學生就進入具體的操作過程。
(5)歸納總結:通過表格來分析機器人轉向的角度,并學習在仿真環境中如何根據需要進行顯示軌跡的設置。
2、任務二——動手實踐畫正九邊形。
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和方法自己進行上機嘗試畫正九邊形。讓學生體會正多邊形轉向角度和邊數的關系,為總結畫正多邊形的規律做準備。
(1)任務啟動:
(2)操作指導:教師操作演示。
(3)學生操作:學生認真觀察老師每一步的演示并聆聽老師的講解,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嘗試新的創作。
(4)信息反饋:學生將信息填入老師布置的表格中,以小組合作匯報或展開答辯會等形式反饋。展示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及語言組織能力,這也是與語文學科知識的結合,通過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
(5)歸納總結: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悅。學生在展示作品時,教師多給學生揚長性地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興趣。
3、任務三——總結畫正多邊形的規律。
機器人循環的次數和正多邊形的邊數相同,機器人轉向的角度等于360度除以正多邊形的邊數。
和同學們一起進行歸納總結并找出規律來,從中讓學生體會在編程控制機器人的過程中運用到了數學知識,各個學科的知識之間都存在某種聯系,我們要注意知識的積累開闊視野,這樣才能增強我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任務四——拓展練習(機器人畫電話)
在這部分教學活動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知識遷移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
5、評價總結,再次深入展開,周而復始
最后,用1-2分鐘的時間簡單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內容,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提升。并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新問題到下一課再次展開研究,讓研究再次深入,從而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續發展。
四、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
2、講練結合。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重難點知識精講。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并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拋出的時候,都創設了許多適當的情景,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
5、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6、協調學生與教師之間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7、注重分層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
本課,教師由學科專家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學生更注重問題,強調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分層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幫助,另一方面在對學生調控過程中進行不同層次的輔導,讓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因此本節課,教師講解少,主要任務是適時適當對學生加以組織調控,所以我留給了學生極大的空間,讓他們去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三課《荷花》。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方面作簡要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葉圣陶先生的作品。課文描述了公園里的一池美麗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時的感受。全文文字簡短,卻把一池的荷花寫活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文按照看荷花的順序進行敘述,語言樸實優美,想象力豐富,對荷花的描寫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讓我們讀后產生一種美感,情操得到陶冶。課文一開始先告訴我們清早一走進公園的門,就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是因為有一陣荷花的清香吸引了“我”。直截了當,引人入勝。接著,講那一池美麗的荷花——色彩鮮艷,形狀各異,就像一大幅活的畫。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敘述上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真的把一池荷花繪成了一幅美麗的荷花圖。最后,作者把自己比作一朵荷花,將自己看荷花時的全部感情都融入到文字當中去,感染了讀者,讓我們讀后不僅欣賞到一池美麗的荷花,而且也獲得了一種情感體驗。 課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豐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抒情、移情。通過教學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荷花的美麗,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我所教的三年級的孩子們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較快,但由于生活在農村,對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慮到這個特殊原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認識和欣賞荷花那不同尋常的美。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感覺如臨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3、以讀代講法。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學法:
1、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學生采用:看、聽、讀、品的方法學習。
2、抓住重點詞體會句子。
3、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使學生在閱讀后自主探究合作。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設定,我把荷花第二課時的教學設定為三大環節:
(一)課件播放荷花圖片引入,整體感知(在初讀課文和激發動機中——入情)
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新課開始,教師要讓孩子情感的河水蕩漾起來,使他們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期盼的欲望,關注的心理。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環節來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先來個謎語“開在炎炎烈日下,長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潔,芳香撲鼻醉人心。”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歡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把孩子們帶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導入新課,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象,“多頻道”運作,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直奔重點,品味美麗(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
在欣賞畫面以后,讓學生聽錄音并思考:“哪幾段直接寫了荷花?”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孩子直接去學課文的二、三自然段。
在學生充分讀后交流。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覺得美的句子,說說美在哪里,能講出理由更好。通過自主學習,孩子們一定能大膽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借助圖畫(課件出示):從“挨挨擠擠”體會荷葉的茂盛之美;從“碧綠、嫩黃”體會顏色之美;從“冒、飽脹、破裂”體會荷花的長勢之美;從“有的……有的……有的……”體會一池荷花千姿百態的美。
在引導學生通過“冒”字,體會荷花競相開放的蓬勃生機,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按)首先從文字入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上文中的“挨挨擠擠”一詞初步感悟荷花向上“冒出”的生命力。接著引導學生讀悟這段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在此基礎上(按),向學生展示白荷花在挨挨擠擠的荷葉中冒出來,挺立
于荷葉之上盎然盛開的畫面,并配上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渲染。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深化,體會到“冒”用得好。他們自主的再次誦讀課文,豐富情感體驗。既而又從文中的“展開”、“露出”、“飽脹得要破裂”等詞句中,體會出這一池美麗的荷花競相開放的生機與活力,至此,學生內心對大自然這位高明畫家的無比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在品味荷花的美麗之后,我運用課件再現畫面(按),感受一大幅活的畫,理解“畫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然后我讓孩子們對著滿池的白荷花說出他想說的話。有前邊豐富的表象儲備,加上自己對表象的體驗,孩子們一定會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毫不拘束地暢談心得,又使他們心中美的體驗得到升華。這是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的火花。這樣設計,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引導想象,既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又加深理解和豐富了課文內容,培養了創造能力。
如詩的畫面,優美的文字,讓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文字之美、景物之美。最后就能熟讀成誦,由讀到背,必將十分順利地達到能力目標中的背誦目標。
(三)體會意境、升華情感(在表情朗讀和語言訓練中——抒情、移情)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寫當“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時眼前出現的景象。學生理解想象文中“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時眼前出現的景象,這,是教學的另一個難點。我利用課件呈現一池生機盎然的荷葉荷花,(按)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讓學生的視覺感受形之美,聽覺感受聲之美,仿佛置身其中,課文中描寫的那種想象的原來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變得可聞可見了。(按停)這時,學生不由自主的產生了學習探究的欲望:“作者看到這一切,他又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法呢?”于是,學生積極主動的自讀自悟互相交流。“覺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和滿池荷花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就有了與作者相似的體驗,情感上與作者產上了共鳴。通過感知領悟和積極豐富的想象,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對荷花的美的感受。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想象力也得到了的發展。
誦讀之后,課件再次呈現一池美麗的荷花,(按)伴隨著優美的
音樂,學生深情的觀賞,(看)這時,教師的話音柔和的響起:“在
這美麗的荷花池中,蜻蜓飛過來,小魚游過來,它們會跟荷花說些什么呢?”(按停)畫面為學生創設了語言實踐的情境和想象的廣闊空間,此刻,學生產生了表達語言的強烈的欲望。(按)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角色,在荷花池中盡情嬉戲,抒發內心情懷。
四、板書設計
聞到:清香
葉:茂盛
(挨挨擠擠、碧綠)
看到:荷花—美一大幅活的畫
花:姿勢多
(全開、剛開、未開)
(一朵有一朵的姿勢)
想到:仿佛是荷花
板書內容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導、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更多說課文章,請訪問說課網頻道。
說課稿 篇5
【教材簡析】
動手做(二)是北師大教材小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本單元是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利用所學圖形進行拼圖、折紙等活動,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教材安排了三個“動手做”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了操作、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本節課“動手做(二)”是讓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的一種數學圖形游戲“七巧板”的認識、拼擺,從而鞏固平面圖形的認識,感受平面圖形組合的美麗與神奇,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設計理念】
本節課借助七巧板讓學生在拼圖活動中,進一步熟悉認識的平面圖形,并初步、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班上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動手能力比較差,與同伴的合作意識不強,操作時我行我素的現象比較明顯,所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難度變大。因此本節課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初步學會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做數學,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體驗數學中的'美感,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動手操作能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體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
【教學難點】:發展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
【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生自主活動: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擺一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及收獲從而積極參與本節課的教學。
3、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用七巧板自由拼圖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設計、與同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拼圖任務
【學具準備】:每人準備一套七巧板.
【教具準備】:一套七巧板,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新
1、展示學生前一天的拼圖,全班欣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出示七巧板,你知道它為什么叫七巧板嗎?“七巧板是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一種非常有趣的玩具,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后來,七巧板流傳到西方,被西方人稱為‘東方魔板’。它可不是一般的玩具,而是一種智力玩具,喜歡和愛動腦筋的孩子交朋友。由于它由七塊圖形組成,所以人們稱它為‘七巧板’。”(設計意圖: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二、認識七巧板
1、看七巧板圖,說說各是什么圖形,1、2、4、6、7號是三角形,5號是正方形,認識3號圖是平行四邊形
2、七巧板是由______種圖形組成,其中有______個正方形,______個三角形.
3、電腦課件演示比較圖形,說說哪些圖形比較大,哪些圖形比較小?哪兩個圖形一樣大?
三、拼一拼
(一)拼基本圖形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七巧板,七巧板的奧妙可多了,我們可以用七巧板拼出許許多多的圖形,現在,我們先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看哪個小組拼的又快又好。
1、請你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一個正方形,試試看有幾種拼法,并說出各是由哪幾個圖形拼成的。
2、你還能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一個三角形嗎?
3、你還能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哪些圖形呢?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欣賞拼圖,觀察拼圖,自由拼圖來發現美、欣賞美,感受七巧板的拼圖樂趣,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觀察力,感受圖形之美。)
(二)、模仿拼圖
(課件出示圖)學生觀察說說拼出的圖形像什么?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快速拼出來,同桌互相說一說,你用到了什么圖形。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完成拼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意拼圖
1、課件展示拼圖作品學生欣賞。
2、請小朋友發揮想象,拼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幅圖,可以獨立拼,也可以與人合作。
四、小結.
小朋友,這節課你們玩得開心嗎?玩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請你把“七巧板”復原拼成一個正方形,收起來。
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很高興能參加這次說課活動,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四年級下冊第七課《草叢中》。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請各位老師指導。
一、教材分析:
根據《美術課程標準》領域劃分,我將其定為于造型·表現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激發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草叢,是學生每天都要看到的,它裝點我們的生活,美化我們的環境,本課的學習旨在通過觀察了解草的形態、結構、及穿插關系,并發揮想象進行相關的主題創作。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及創造力和表現力,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相關的美術技能,基于上述原因,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知識技能:了解各種草的形態、結構、穿插關系,并發揮想象進行相關主題創作。
過程和方法:通過看看、想想、說說、感知草作用,并了解草的結構、形態,發揮想象,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表現草叢中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觀念。
重點:了解不同草的形態、結構及穿插關系
難點:富有創意地表現草叢中的各種穿插及動態關系。
二、教學理念:
根據《美術課程標準》美術課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體驗樂趣,幫本課我將采取各種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其在觀快、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體驗美術創作過程的樂趣,對美術學習產生持久興趣。真正做到“學為主,教為輔”。
三、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貫穿始終,用故事導入課題,讓學生直觀感受體驗草的生命力,通過自主探究,發
現草的不同形態、結構,以小組合作方式欣賞作品,并進行創作。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
四、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導入課題。
2.引導啟發,觀察草叢
接下來,我會請大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校園里觀察草叢,(不要進入草叢或亂拔草)解決問題:
(1).草是什么味道的?
(2).草叢中你發現有多少種草呢?
(3).談談草的作用?
學生們可以看、聞、摸、等方式感受草的獨特魅力,發現不同種類的草,并感知草對于環境,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學會觀察,樂于探究的精神,以及與人合作與交流及語言表達能力。
3.觀看分析,感受草叢
這一階段,為自主探究階段,即讓學生在看看,想想,做做,說說的過程中突出重點,感受過程的樂趣。具體分為
第一,看草,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不同草的形狀、結構。小組長進行總結,并用語言描述,使學生學會觀察、分析,豐富知識學會交流與合作。
第二,是插草,教師發給學生多株不同的草,請學生憑借剛才的記憶或想象進行插,要注意前后、高低、疏密關系,在游戲中,發揮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并且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學生體會集體的力量。
最后,師生共同進行分析、評述,并畫一畫你的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鞏固重點,體驗樂趣。
4.賞析探究,激發欲望
請同學們欣賞盧梭作品及學生的作品,并進行分析闡述,教師引導大家談談這里是哪,主人公是誰,發生了什么事情,等進行討論,旨在讓學生感受作者獨特的想象力,以及畫面多種草的形態、 穿插,動靜的結合。在暢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觀察能力,進一步鞏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創作欲望。
請同學們想想,并說你想表現怎么樣的草叢,草叢有些誰,在干什么,自由想象,大膽發言,為下一步創作奠定基礎。
5.發揮想象,創作草叢
這一階段,學生以小組合方式用繪畫的手法,創作你的草叢,教師進行輔導,并與大家探討先畫什么,再畫什么,鼓勵大家大膽創新。
當遇到問題時,如畫面的節奏感、線條和色彩等問題時,教師引導大家共同分析、解決,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創作時我會播放音樂及出示圖片,作參考,尋靈感。
6.欣賞交流,感受成功
請大家將自己的作品一一展示,并進行簡短表述,如自己畫的是什么,最滿意的地方等,使學生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后他評,說說你喜歡哪幅,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長外與不足,為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最后師生共同評出最佳創意獎、最佳合作獎、最佳色彩獎、最佳環保獎。讓學生們體驗到成功,增加自信心。
7.小結
師生共同小結,旨在了回顧本課的內容,并進行拓展,這么奇妙的草叢,我們要怎樣對待它呢?引導生進行暢談,培養學生愛護草叢,愛護環境。
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有機會參加這次教學研究活動。
我的教學設計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第八章第三節"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我從以下七個方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 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編排上,本節課作為第八章的第三節是承上啟下的一節,在內容上,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四邊形的內角和到多邊形的內角和環環相扣,前面的知識為后邊的知識做了鋪墊,知識聯系性比較強,特別是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內容,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在編寫意圖上,編者有意從簡單的幾何圖形入手,讓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 學生情況
學生上節課剛剛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對內角和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七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強,互相評價互相提問的積極性高。因此對于學習本節內容的知識條件已經成熟,學生參加探索活動的熱情已經具備,因此把這節課設計成一節探索活動課是切實可行的。
三,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確定
新的課程標準注重學生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過程。根據新課標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定理,進一步了解轉化的數學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探索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功喜悅和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教學重點】多邊形內角和及外角和定理
【教學難點】轉化的數學思維方法
四, 教法和學法
本次課改很大程度上借鑒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理論,突出學生獨立數學思考活動,希望通過活動使學生主動探索,實踐,交流,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尤其是本節課更是一節難得的探索活動課,按新的課程理論和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時間"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課堂組織策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積極思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有關內容。
【學生學習策略】明確學習目標,在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下進行主動探索,實踐,交流等活動。
【輔助策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角形內角和向多邊形內角和轉化,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另外利用演示法,歸納法,討論法,分組竟賽法,使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得到恰當的發展和提高。
五, 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分五步完成。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首先解決四邊形內角的問題,通過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更進一步解決五邊形內角和,乃至六邊形,七邊形直到N邊形的內角和,都能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學生分組討論。
3, 歸納總結,建構體系。
多邊形內角和已得出,對外角和更是水到渠成,這時要適當的總結,讓學生自己得到零散的知識體系。
4, 實際應用,提高能力。
"木工師傅可以用邊角余料鋪地板的原因是什么 "這既是對本節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又是本章第一節的延伸,同時也為下節打下了一個鋪墊
5, 分組競賽,升華情感
四組不同難度的電子試卷,既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又使學生本節課產生的激情得以釋放。
六, 板書設計
板書本節課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目標:即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定理
七, 創意說明
本節課在知識上由簡單到復雜,學生經歷質疑,猜想,驗證的同時,在情感上,由好奇到疑惑,由解決單個問題的一點點快感,到解決整個問題串的極大興奮,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激情。這時,一次有效的教學競賽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激情得到釋放,學科個性得以張揚,教師稍加點撥,適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
【精選說課稿模板7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優秀說課稿模板03-16
《離騷》說課稿模板12-05
小學音樂說課稿模板12-27
《過秦論》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墨梅》參賽優秀說課稿模板12-28
《蜜蜂》說課稿模板2篇12-17
《獅子和鹿》說課稿模板12-17
優秀說課稿模板【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