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匯編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學重點
《科學技術真神奇》是《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本課文是第一單元學習主題《科技改變世界》的第一篇課文,起到單元領頭羊的作用,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好本單元的興趣,充分調動主動求職的積極性。雖然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是單元學習的主體的、直觀的目標,但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科學技術的具體“事實”——即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技術應用、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科學技術介紹、著名科學家和他們探究、敬業的故事、兒童科技探究精神、興趣、方法的培養等作為教育的素材,因為道理往往蘊含在具體的事實和行為當中。《科學技術真神奇》一課在內容上的重點有四個方面:
1、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應用及其作用。
2、科學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3、歷史上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
4、當今及未來的科學技術探究。
根據內容的重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感受科學技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探究科學技術創造發明對社會各個領域的影響。
2、了解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科學技術成就及其對社會發展進步的推動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改善我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作用。教學難點是:科學技術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作用。
二、 教學重點的分析
本課教學重點是依據課程標準“走進世界”第6條和“我是中國人”第9、10、11條綜合起來確定的。課程標準“走進世界”第6條指出:“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課程標準“我是中國人”第9、10、11條指出:“通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體驗各行業的勞動和智慧,關注科學技術對推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故教學重點的確定符合課標精神。正因為科學技術的神奇才能改變世界,從課題中“神奇”一詞就體現了教學的重點,教者應該重點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改善我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發展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來深入體會神奇的內涵。
學生在“科學技術究竟神奇在哪里”這一重點問題的牽引下,充滿好奇地去探究科學的奧秘,所以把教學重點定位在“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改善我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發展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既能激發學生學科學和探究科學的興趣,也能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并且能在具體的事例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之處。這一教學重點的定位既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也符合學生的學情。
三、 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特點及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1、合作學習法。2、觀察研究法。3、參觀訪問法。4、應用資料收集、觀看影像資料法。此教法、學法是依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求知欲來制定的,努力體現了課標精神,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了教學的直觀形象,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成為孩子們探尋科學奧秘的真實旅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求知,在學生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此教法、學法體現了自治的、開放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力求凸顯高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具體教學環節是:
(一)合作探究:主要是通過表演小品——煙熏火燎的材灶做飯和清潔、省力的電飯鍋做飯,讓學生討論小品中兩種方法的利與弊。采用分組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擴展了解、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科學技術運用。 (二)觀察研究:重點引導學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通過讓學生觀察和聯系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技術的應用,來推理創造發明的過程。并且通過實物引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從人工到蒸汽機時代到電氣化時代到信息時代的科技發展過程,了解從人工到蒸汽機、電力、核能、風能、太陽能、磁場等動力的形成過程,從而感受社會進步的階梯和科技改變人們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三)參觀訪問: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有關領域的科學技術應用,主要是指農業技術、醫療技術、交通發展等方面的科技發明成果。可聯系學生參觀東莞科技館的所見所聞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交流分享,增強直觀認識。
(四)應用資料、質疑創新: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上重大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了解現代科學的成就及憧憬未來科學的發展,本環節將以太空科技為立足點,拓展了解現代乃至未來新興科技諸多領域。通過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相關影視紀錄片,如神舟號飛船紀錄片、國際空間站紀錄片等,組織探究其中的科學技術問題,看誰提的問題多而又有探究力,培養學生的科技想象和創新能力。展示未來科技發展動態資料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科技興趣和熱情。
以上教法和學法適合本課內容的教與學,是把活動、觀察、質疑、調查訪問、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融為一體的科學有效的綜合性實踐學習,能較好的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的。《最后的姿勢》講的是在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跡。“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于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學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于職守,舍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的意思。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采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繼續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注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譚老師特點的詞、句,并在旁邊批注。
2、課后練習4:在20xx年地震災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搜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跡,跟同學們交流。
(一)復習導入
1、《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譚老師生命中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第1題的內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獲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 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 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 熱愛學生、忠于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后,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5、課文從幾個方面來寫譚老師的,重點寫了哪一方面,為什么?(結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機板書: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組內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容,要求先說事跡,再說這個事跡帶給我們的收獲。
2、全班交流。
(四)作業
繼續搜集有關忠于職守的英雄事跡。
(五)板書設計
6 最后的姿勢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12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電磁鐵》。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 教學材料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來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電磁鐵》是小學科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課。本課是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電磁鐵與電和磁的關系。電磁鐵實際上就是在通電狀態下產生磁性,斷電磁性消失的一個裝置。由于本課要探究的知識點比較多,所以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我設計的是第一個課時,這個課時主要教學內容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組裝一個電磁鐵。
第二部分,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第三部分,了解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說學情
通過兩年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已具備了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如: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等。
3、說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么是電磁鐵以及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那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做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要會學科學、用科學。意識到電磁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 。
4、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組裝一個電磁鐵,應用自己組裝的電磁鐵去驗證電磁鐵磁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讓學生探究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實驗法、觀察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觀察分析等獲得知識和技能,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眼、動腦,提高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教學材料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導線、鐵釘、電池節數、大頭針
四、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我播放一個生動形象的視頻來導課,讓學生觀看后會感受到
電磁起重機的神奇。(這樣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能為下面的知識做鋪墊)
2、動手制作。
電磁起重機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磁力呢?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個電磁鐵吧。學生認真觀察電磁鐵的結構,說說你們組會做了嗎?從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合作做電磁鐵。便用比一比的方式看看那組做的磁力大。(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小組分工是否合理、操作是否得當。對于他們的成果,要給足時間,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學生會發現有的組的電磁鐵吸的鐵釘多,有的組吸的鐵釘少。
3、動手實驗。
探究電磁鐵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我放手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首先由學生對這個問題作出猜測,學生可能會說跟電池的節數、導線的粗細、和線圈的纏繞圈數有關。這時,我及時設疑,我也不知道,怎么辦呢?學生就會建議用實驗來驗證。但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只能選取兩種猜測來驗證。從而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出實驗方案,然后分工協作,動手實驗,再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出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否合理、小組成員分工是否得當、實驗操作是否規范等,對存在問題的小組及時幫助、糾正。對于學習小組歸納的結論,要給以充分展示和討論交流的時間)。最后歸納出正確結論:電磁鐵大小與電池的節數和線圈的纏繞圈數有關。
4. 實踐運用。
我借助一組圖片,讓學生明白生活中電磁鐵的應用非常廣泛。(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與科學有關的問題)
5.自主小結。
通過想一想本節課中你學到了什么的方式來總結本文知識點。(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又培養他們總結概括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電磁鐵
電池的節數
磁性的大小有關
線圈纏繞的圈數
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了課文的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
說課稿 篇4
各位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師恩難忘》,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分析
《師恩難忘》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第九冊第一課,《師恩難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樸實的記敘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劉紹棠。文章講訴的是作者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章雖然作者只選取了老師有一首小詩引申一個小故事的片段,但從這篇課文里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為下一篇《陶校長的演講》思想教育的學習感悟奠定基礎。課文分成三個層次,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我\到鄰近的一所鄉村小學讀書。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教語文的田老師在講課文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師的教誨之恩。同時,教學時正逢教師節臨近,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尊師教育的好文章。
二、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落實《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會本課紙、牽、姥等十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
2.結合語境理解“娓娓動聽”、“身臨其境” 等詞語的意思,體會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品位“師恩”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品位“師恩”的內涵。
三、 說教法、學法
結合教材理解我確立本課的教法采用 讀書指導法和討論法, 學法采用自主讀書、討論交流法。
教法依據:針對五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感悟文章具體情境所表達的思想中心和感情世界,在學習文章時,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可能不能較好的達到理解課文感情、理清脈絡、抓住重點的效果,所以在本課我采用讀書指導法、情境體驗法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時適當的引導,給他們一個思維方向,來有效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抓住文章重點,理解文章思想,但要想深刻的感受本課的師恩的難忘之處,光有讀書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從內心對師恩有所觸動,讓學生的心靈深處掀起波瀾,每個學生的感受可能不一樣,有的可能還只是泛起“小小的浪花”,但是,從情感的角度來講讀這篇文章,帶給學生的東西可能不是用語言來描述的。
學法依據:針對以上教學方法和本課特點以及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我采用了自主讀書和討論交流法兩種學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課文,體會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在學習課文中小組討論探究,更好的開闊視野,交流心聲,得到真知,品位“師恩”的內涵。
四、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特點,我制定了如下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初讀感知 精讀品悟、深入解析 總結全文、回味反思 拓展延伸、課后品讀
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你一定遇到過幾位好教師,他們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 憶一下,他們為什么使你難忘?
(這種提問式導入可直接通過學生回憶討論的過程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直奔主題,下面我們就來走進著名作家劉紹棠對兒時老師的回憶,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課《師恩難忘》,聽課文錄音,感受氣氛)
讀題,你想知道什么呢? 預設回答
a:作者的老師是誰?
b:這位老師是怎么上課的? c:為什么難忘這位老師?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規整幾個和文章有關的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可更好的弄清文章脈絡,抓住中心) 讀讀寫寫
lǎo chuī xiē dāo huǎng 姥姥 炊煙 歇歇腳 念叨 恍如 xǐng zī zhàng 驚醒 滋潤 拐杖 朗讀中,老師讓同學們把不會讀寫的字詞圈出,朗讀完,老師出示本課生字詞,讓同學指讀,老師指正讀音,學生練習拼讀, 字詞教學
1、本文生字是什么結構?(左右結構)
2、注意左右兩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指導書寫,左右結構的字要寫得緊湊,注意左右結構“左窄右寬”一類字的特點 注意歇\左半邊的寫法。
3、對于詞語的理解,可出示相關圖片、角色扮演或詞語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如:姥姥、拐杖、歇歇腳、驚醒等詞,可和學生簡單交流,對于其他詞語,先讓同學猜測,老師補充更正
2
(老師一番指導后,學生再進行朗讀課文,鞏固學習生字詞,更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精讀品悟、深入解析
課文分成幾個部分,分別講了什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鄰近的一所鄉村小學讀書。
第二段(第3-7自然段):教語文的田老師在講課文一個生動有 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師的教誨之恩。
( 學生之間可小組討論,有助于學生理清文章層次,便于理解感悟、抓住重點)
田老師是怎樣給我們講課的?作者是怎樣聽的?找出關鍵詞語或語句?(讓同學們先自己思考然后指生讀出答案,由于之前對文章已大致了解,所以答案 不難得出,學生能夠自行得出答案)
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出示詞語:
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身臨其境
(指生認讀,讓學生用其中的任一詞 ,先解釋成語意思,再聯系課文內容進行說話.讓學生根據課文情境思考,學生小組討論,把主體交給學生,也進一步的深入理解詞語、體會文章情感,大致說出相似意思即可,師再根據情況出示詞語 準確意思)
娓娓動聽:形容說話不倦或說話動聽 身臨其境:好像親自到了那個地方 引人入勝:把人帶到美妙的地方。
出示插圖:看,一位年輕的老師正在娓娓動聽的講著故事,孩子們聽著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從田老師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請大家 默讀課文想一想。
A:從田老師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要亂折花草樹木,美好的東西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
B:田老師的故事生動有趣,我不知不覺地就記住了那首小詩。 C:聽田老師的課,我感到很快樂。 ....
田老師的故事生動有趣,讓我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快樂,學到了知識,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師的故事好像是什么?(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出示:我在田老師那兒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老師的故事是春雨。還記得那首描寫春雨的小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老師的教育就像這春雨,悄無聲息,飄進我的心田。在密密春雨中,知識的種子在發芽,在長葉,感受到了嗎?一起讀。(找到春雨的感覺再來讀讀。)
在田老師的故事中,我慢慢地長大,可田老師給我的僅僅是這些嗎?老師這兒有一段劉紹棠的介紹請大家看一看。
劉紹棠,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3歲開始就發表作品,20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被譽為中國文壇的“神童作家”。長篇小說《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敬柳亭說書》獲首屆中國大眾文學獎。《蒲柳人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你還想說什么嗎?
(引導學生體會:劉紹棠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許和田老師是 分不開的,正是因為田老師講了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對文 學這么感興趣??)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劉紹棠給自己的這篇文章原來取什么題目? (《老師領進門》是老師為他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老師領他進入了文學這扇大門??) 想起田老師,想起田老師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來不能忘記的田老師的教誨之恩!大家再次讀讀這句話。
我在田老師那兒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再次品讀,加深感受田老師的教誨之恩)
1、這就是田老師,一個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一個個故事點點春雨的老師,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老師。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鄉,在村邊遇到了老師,望著白發蒼蒼,恩重如山的老師,我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讀讀課文的八九自然段。(學生自由默讀,小組之間可討論探究回答,多聽別人的見解,學生回答合理即可) 2、品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此時的我已是快五十歲的人了,而且已經是個大作家了,為什么還行小學生一樣的禮?(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感悟回答,合理即可,中國有句古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讓我們再次讀讀這兩小節,感受“我”對老師深深的敬意。讓學生再次品讀,加深感受)
4總結全文,回味反思
總結全文
本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作者上小學的時候,有一位教他語文的田老師,這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把課文編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講給同學聽,正是這些故事如春雨滋潤著作者,使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提出這個問題,一是檢測學生閱讀的概括能力,二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回答內容類似即可) 回味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可從不同角度來自由發表感受,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必要的引導和指點)
拓展延伸、課后品讀
閱讀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它是一種手段,我們希望通過閱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生活態度,影響學生的生命狀態。 拓展延伸 閱讀劉紹棠的《京門臉子》前半部分和魏巍的作品《我的老師》 課文是例子,它引導者我們從課內走向課外,引領學生走向閱讀更廣闊的舞臺。同學們,我們也有我們的老師。每天清晨,我們迎著清風朝陽來到學校,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你有沒有感受到過老師對你的關心和愛護呢?我們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老師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學們我們要尊重每一位老師,不能忘記老師的教誨之恩。再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寫一篇短文或一句話制成卡片,送給喜歡的老師表達感恩之情 ,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師生之情的珍貴 ,師恩的難忘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微型教案,希望通過我的`板書能濃縮課文內容,顯露文章中心
師恩難忘
師:教誨之恩 生:終身難忘
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麗景色。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 通過觀看圖片,增強對北京的熱愛之情。
(我是依據課程標準改革的精神,以及實驗的要求,確定了本課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
2、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麗景色,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我是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積累詞語,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興趣和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3、 學習準備
(1) 教師:制作課件
(2) 學生:正確朗讀課文
(我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準備學具的)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配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創設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以學生的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成功地達成教學目標。
四、課堂教學設計
一開始上課,陳老師就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的設計活躍課堂氣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為了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陳老師依據課改教材的特點,配合學生本身的年齡特點,主要采取了直觀、朗讀、形象的程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用奔放、激情滿懷的聲音,表現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陳老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分五大環節:
1、引題激趣
整節課,我們用去北京旅游展開課堂教學,由于學生們對去旅游很感興趣,就認真去學習課文,這樣的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學習課文
在初讀課文前,陳老師先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把課文讀好?如果在讀課文時,你遇到不懂的字,你會怎么辦?”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方法。初讀課文時,陳老師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使學生在無壓力的情景中,較好地完成熟讀課文的教學任務。(這是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原則的要求設計的。)
在學習文段過程中,陳老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段進行學習,她采用了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總結學法,運用學法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陳老師通過自制課件,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讀課文,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這是根據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的,這個環節能充分展示學生的表演才華,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師生間的親和力。)
3、在實踐活動中,首先,老師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接著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最后說感受、說變化。這樣安排,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
4、在課外活動中,陳老師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給家長或小伙伴聽,以及把收集的資料向小伙伴說說。以此來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家鄉的變化,同時更好的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和動手動腦的能力。
5、總結全文
總結課文時,陳老師用多媒體,播放新舊家鄉建筑物等方面的圖片,給學生一些與課文相關的知識,以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拓展。
板書設計:12、北京亮起來了
北京亮起來了 ( 愛) 明亮輝煌
設計板書意圖:
1、 這樣板書簡潔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課文的精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 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審美情趣。
說課稿 篇6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的第二課時看望老人。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學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相對位置以及上一課時結合具體情境,會辨認東南西北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們認真分析教材通過看望老人這一情境,使學生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了解路線圖的基本結構,由方向和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進一步鞏固辨認方向的知識,為以后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和簡單的路線圖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1、根據方向與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地說出去某地所走的路線,能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習。
3、滲透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鞏固看圖辨認方向的知識。
教學難點:
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而且上一課時已經對物體相對位置關系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設計理念:
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節課首先創設了尊敬老人的生活情境,選擇了學生樂于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并且在此基礎上突破了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設計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學生自主學習。把獎勵和表揚貫穿課堂始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 激活目標: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明確學習的目標。
(二) 實踐觀察 自主探究:通過學生仔細的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主動的探究,主動學習,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三)強化訓練 及時練習: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形成能力 總結知識:通過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將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活目標
首先復習上節課的知識,讓學生說出我們都學習了那些方向?出示地圖,讓學生說出地圖上的方向,并用學過的方向知識說一下物體所在的位置。通過復習舊知,為本節課在東南西北基礎上進行路線圖的教學打下基礎。
接著情境導入,九月九這天是重陽節,中國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這一天小紅,小明,小剛三個好朋友相約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可是他們不認識路,你愿意當他們的小導游,用你的智慧去幫助他們嗎?設計這樣的情境,引出路線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實踐觀察、自主探究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從圖上你都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設計此環節目的在于從整體上讓學生了解路線圖,知道從圖上獲取信息來幫助解決問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 接著讓學生自由充當其中某一位小朋友,怎樣才能走到敬老院?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新課標指出:思考要有價值,合作要有實效,我們認為此處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目的明確時效性強。再讓學生依據自己的選擇口述去敬老院的行走路線,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學生完成書上62頁的填空,指名完整匯報所填的內容。
通過小紅到敬老院和郵局的行走路線,讓學生說出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明白只知道方向是不夠的,還要知道距離才能確定位置。教師相機板書:方向 距離,這時明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
美國教育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所以本節課我們在初步了解路線圖之后,讓學生試著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會說:他們到敬老院誰
走的遠,誰走的近?也可能會說:小紅家到小剛家怎么走?等等問題,教師依據學生的問題有選擇的適時引導點撥,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學由扶到放的過程,真正做到了合作學習。
三、強化訓練、及時鞏固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設計了四道練習題,前三個以故事尋寶的形式把三道題整合在一起,先找藏寶圖,然后找寶藏,最后把這個找到寶藏的消息送給小伙伴,可謂一環扣一環,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題讓學生設計送信路線,頒發最佳設計獎,既是給表現好同學的一種鼓勵和肯定也是在求異思維訓練的基礎上對最佳走法的優化。創設了這樣生動有趣,富于現實意義和挑戰性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第四題選擇了學生所在學校附近熟悉的地點,說出學校到這個地點的路線,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深切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形成能力、總結知識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此環節是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總結和概括,是幫助學生將零碎、分散的知識內化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從而幫助學生更靈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并通過歸納總結,把相關知識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本節課的設計我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但總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在上課時可能還會生成許多新的問題,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反比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單元第五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教學了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小學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又一重要內容。
二、 說教學目標。
以《新課改標準》為依據,綜合小學數學教材編排意圖。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豐富的實例,認識反比例。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 說教法、學法
我在教學時就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通過直觀圖示,讓學生充分感知、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采用引探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五、 說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分為四步:
a) 通過“分果汁”和“游長城”兩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發現其中的規律,并逐漸領會反比例的意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為獲取新知奠定基礎。 b)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個表格概括它們的相同點,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在學生了解反比例意義后引導學生討論情境中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c) 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義后,讓學生切實去判斷24頁的兩個表,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學以致用。
練習判斷生活中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加深對知識的掌握,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
六、 說作業設計
作業是“練一練”第2題
作業的設計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還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夢”是我們熟悉且能引發想象的主題。這首詩歌將孩子們甜蜜的生活融入到優美的文學表達與充滿詩意的意境中,創設了一種優美、溫柔的夢境。充滿童趣和文學美,給人以遐想。它無論從意境還是情感教育上都不失為向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能使幼兒從巧妙的構思中獲得豐實的美感。《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活動內容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活動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又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與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因此,我將從情感體驗入手,結合幼兒原有經驗,在欣賞中分析理解,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并通過操作性地創作,學習運用詩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夢。
二、說學情分析
再將視線投向我們園大班幼兒。他們聰明、活潑、好奇、探究欲望強,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有一定的表現力。同時,“夢”這個話題也是孩子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能勾起他們充分的想象。因此,我將充分讓幼兒體驗、交流、操作、創作、表達、共享經驗,讓他們把詩歌的美帶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在多感官參與下自主、自信的獲得提高。
三、說活動目標
根據教育主題內容和其蘊含的教育價值,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規律、現有水平及發展需要,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出發,我預設了三個目標,分別是
1. 理解詩歌,體會夢的溫馨與甜蜜。(活動重點)
2. 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分析疊詞“柔柔、輕輕、細細”的作用,學習仿編自己的夢。(活動難點)
3. 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喜愛及初步的賞析能力。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活動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同時幼兒在與環境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一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究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活動準備上從三方面入手:
經驗準備:活動前,幼兒與家長相互交流自己做過的美夢。
物質準備:1.課件:詩歌的動畫制作成可操作的白板課件
2.每一個幼兒提供一張紙,輔助性貼畫、畫筆一支
3.輕柔充滿夢境的音樂
環境準備:區角中創設相關主題的活動環境,提供相關的操作材料供幼兒操
作、游戲、進一步積累經驗。
五、說學法與教法
關注幼兒的主體地位,就應該多提供豐富的學法供幼兒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本活動,幼兒的學法有情境體驗法、交流討論法、表演法、操作法、多感官參與法等。
教師的主導作用則體現在創設寬松、自由、師幼互動的活動氛圍,采取的教法有示范法、啟發引導法、課件演示法、經驗遷移法,以此幫助幼兒解決重難點問題,促進幼兒更加優化的游戲、學習、表達。
六、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實現目標的具體實施環節,要體現層層深入、重難點突出,同時,《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
說課稿 篇9
以前物理的教學,重點主要放在對科學內容的學習上,強調的是對知識的記憶和實際解題能力。而現在,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把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顯然,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不僅同樣學到了科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和動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因而必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本人就從初二物理《光的傳播》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談談自己的設計。
(一)課題引入:
初二學生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剛開始的引課很重要。在心理學中有這樣的經驗,人們感興趣的往往是切合人們實際的,對之略有所知卻又并不完全了解的東西。根據這一結論結合這節課的內容,我選擇了各種自然界奇特的光現象引課,有日全食,月食,極光,海洋深處會發光的生物等等。通過展示這些真實的圖片,激發他們學習光的熱情,為學好整個光現象打好基礎。
(二)新課講授:
1. 光源: 光源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學生很容易接受。但在講光源的分類時我避免了由老師先寫出光源的類型再讓學生舉相應實例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先隨意舉例,他們思路非常開闊,會舉出各種各樣的光源,甚至有可能舉出一些非光源的例子來,我在板書的時候就有意識的把它們分成三堆:非光源、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學生舉的差不多了,就提出問題:“我們能否把這些光源分分類?”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光源每類的共同點,進而歸納總結出光源的分類。
用這種方法授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自己舉例,自己歸納總結,自己得出結論,當然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
2.光的直線傳播規律的形成
① 在規律的形成過程中,我先是演示一組實驗:讓激光束分別射向空氣、玻璃、水。讓學生觀察光線的傳播路徑,引導他們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② 接下來學生舉生活中這樣的例子。
③ 提出問題:“我們得出任何結論都要知道這個結論的適用范圍,光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沿直線傳播嗎?有沒有條件呢?”
④ 學生可能一時舉不出反例,這時我就告訴他們“其實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新X人喜歡吃烤肉,當你站在爐子的一邊看另一邊的人或物體時,常會看到什么現象?”
⑤ 讓學生先回答,然后再補充,共同總結其原因。類似的還可以再舉晚上看星星總是一眨一眨的例子。
通過演示實驗和舉反例所創設的情境,學生很容易得出“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規律,并且強化了對均勻介質的理解,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利用規律解釋現象
① 解釋日食、月食現象:由于日食、月食發生在天體之間,直接用語言不好說清,因此我用動畫模擬了日食月食形成過程。一邊演示一邊引導學生解釋這些現象。在解釋過程中強調正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光射不到的地方才會有陰影,才形成了日食、月食。
同時告訴學生,古代由于科學不發達,看到月食認為是被天狗吃了是一種兇兆,這些迷信的說法我們應該摒棄。
這樣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進行了反對迷信,崇尚科學的科學史觀教育。
② 解釋小孔成像是本節的難點。學生總是誤認為像是小孔的像,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有關。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采用演示實驗的方法,為此專門制作了小孔成像演示儀——接通電源的燈泡在圓筒底面的毛玻璃上成像。為了解決像的形狀只與物的形狀有關,與孔的形狀無關的問題,在圓筒一側的紙片上戳出圓形、三角形、四方形的孔,接通電源后燈絲就會在圓筒另一側的毛玻璃上成像,通過改變孔的形狀,讓學生觀察成像形狀,引導他們得出像的形狀只與物的形狀有關。不僅如此,這個小孔成像演示儀中的圓筒還可以前后推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找出物與孔距離影響像的大小的規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98%的學生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還有一個問題,他們可能還解釋不清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這時我引導學生動手畫光路,在這里穿插著講光線的知識,告訴學生我們之所以引入光線,就是為了研究方便。在畫光路的時候,首先把物體放在某一位置,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性質畫出它的成像情況,再換一個位置再來看成像情況,比較它們的異同并解釋為什么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實像,為后面研究平面鏡成正立的虛像做鋪墊。這樣既加深了對光的直線傳播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動手能力。
講到小孔成像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一段我國古代在光學方面的史料,比如墨子在20xx多年前做的小孔成像的實驗,告訴他們在對光線直進的研究中,古代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4.光速
① 用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的現象,使學生認識光速比聲速大的事實。
② 接下來直接給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并作形象的比喻。比如光1s內傳播的距離相當于繞地球7.5圈。
③ 為提高學生興趣,體會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加深對光速的認識,我還簡單介紹兩種測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測光速法和邁克遜旋轉八面鏡測光速法,比較兩種方法的差異,分析邁克遜旋轉八面鏡測光速的合理性,從而培養學生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小結:
在小結過程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調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即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光速大小,并相應的舉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射擊瞄準,隊列排隊等,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做到學以致用;二是歸納本節課的研究方法。我們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總是首先創設相應的情境,在情境中觀察,歸納,總結,再進一步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適用性,有沒有特例,需不需要再加限定條件等等。其實我們學習物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用學到的這些方法解決我們現在還未知的問題。所以大家應該從今天起有意識的培養自己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 課后體會
這節課的內容其實比較簡單,學生生活中對光的認識還是比較多的,難點就在于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解釋現象,尤其是對小孔成像的理解。而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個問題,通過動畫演示和實物演示,給學生創設了相應的物理情境,在情境中觀察,在情境中歸納,總結,很容易的突破了難點,而且還能讓學生對這一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精選說課稿匯編9篇】相關文章:
【精選】小學美術說課稿03-16
小學美術說課稿精選01-19
魯迅《燈下漫筆》說課稿匯編12-22
英語說課稿匯編15篇11-14
散步說課稿匯編15篇11-10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精選12-17
《荔枝》說課稿精選2篇12-17
《節日》說課稿(精選5篇)11-30
《草原》說課稿(精選7篇)12-01
《離騷》說課稿(精選3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