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您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八年級下冊18.1.2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下面我從教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目標
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會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解決簡單的問題;2、經歷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的證明和運用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意識;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確定以上教學目標的依據是:
1、基于對課標的理解。新課程標準提出,經歷圖形性質和判定的探究,掌握幾何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幾何圖形基本證明方法和作圖技巧;本章目標要求: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探究并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2、基于對教材的分析。本章是在學習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進行探究的;它既是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知識的一個延續,也是后面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相關知識的基礎。
3、基于對學情的分析。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探究圖形性質的能力,已經接觸過逆否命題的證明,具備探究平行四邊形判定的基礎,但在演繹推理方面還有待加強。
二、說教法
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教法;本節課教學內容分為四個教學片段,每個片段的教法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入新課,我采用“創設情境”的辦法進行教學;定理教學我采用“自主探究”的辦法進行教學;定理的運用我采用“學生獨立作業、合作交流”的辦法進行教學;小結我采用“回顧總結”的辦法進行教學。整堂課中,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著、合作者” 兩大理念貫穿始終。
三、說學法
有什么樣的教法就培養什么樣的學法。通過導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總結、歸納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定理運用教學培養學生概念運用、獨立作業、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小結教學培養學生回顧總結的能力、歸納梳理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組織教學:
1、課堂導入。我是這樣進行的“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反過來,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嗎?”
2、定理教學:①探究指導:學生按照提綱進行探究活動,教師進行必要的板書準備再到學生中巡視指導,了解學情為后續的展示歸納做準備;②展示歸納:逐題抽有問題的學生匯報,生說師寫,在發動其他學生評價、補充、完善。教師畫龍點睛加以強調。
3、定理運用。此處安排兩道練習題,第一題:定理的簡單運用,口答。第二題讓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教師巡回指導,再進行匯報展示。
4、課堂小結。通過設計兩個問題:①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②還有什么想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引導讓學生回顧、總結,教師畫龍點睛。
5、為進一步鞏固概念,我設計了兩個作業題。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2
一、說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農牧文化的交融說的是兩宋時期漢族與其他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重點講述了宋元時期農、牧民族之間的和戰,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響與融合,為后面的內容的展開預設了時代背景。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欲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復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在上本課時,老師應當解釋清楚各個歷史現象和名詞,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由于八年級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時期,因此本課的教學方法以活動法為主,試圖通過較為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愉快地融入課堂。
(三)教學目標
1.知道遼(契丹)、宋(北宋、南宋)、西夏、金、元朝等政權的更替。
2.掌握澶淵之盟,岳飛抗金、宋金議和等史實及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3.學會閱讀課本和搜集、分析、運用歷史資料等方法;學會分析、比較、概括、綜合的歷史思維方法。
4.通過具體史實的學習,認識古代民族間的戰與和是農牧文明交融的途徑之一;分裂是短暫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國各族人們共同締造的。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
教學難點:理解農牧文化在戰爭與交流中融合。
二、說教法
本課所采用的教法是活動法和問題法、情景表演法的結合,通過較為活躍的教法使學生融入課堂。我的整節課堂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當時歷史史實的展示,通過學生表演的方式,展示4個故事:澶淵之盟、靖康之恥、精忠報國、一代天驕。每表演完一個故事,即進行提問,題型有必答題、搶答題。其中的情景表演,老師事先已經將班里的同學分為四組,同時選出小組長。跟同學溝通好之后,讓每一組好好準備所要表演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農牧文化交融的表現。首先通過講解農與牧的概念介紹,在此基礎上介紹文化交融分別在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以下是兩部分內容的詳細介紹:
第一部分:故事一澶淵之盟。此歷史故事講的是北宋與遼之間發生戰爭,北宋雖戰勝,卻仍舊屈服議和。故事情節展現議和場景:北宋代表團和遼國代表團,坐在談判桌上。請其他組猜出該故事,得到回答與澶淵之盟相關的一套題的回答權。該套題包括兩大題,第一為選擇題,包括遼國的建立者、少數民族、都城。第二為澶淵之盟相關內容,包括訂立的背景、內容和評價。
故事二靖康之恥。情境再現:金軍攻打宋朝至其都城開封,在北宋皇宮內,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后妃等面對國將傾覆時的各種表現。人物:金軍、宋徽宗、宋欽宗、后妃代表。
同上。題一為金國的建立者、少數民族、都城,以及北宋的建立者、民族、都城。題二為金與北宋關系如何。
故事三精忠報國,情境再現:岳母在岳飛背上刺字精忠報國的場景。人物:岳母、岳飛。
題一位南宋的建立者、都城、民族、統治范圍。題二為對宋金和議的評價。
故事四一代天驕,再現成吉思汗登基大典的現場。人物:成吉思汗
題一為元朝的建立者、都城、民族、統治范圍。題二為對于元朝統一過程的描述。
第二部分:通過展示教材P105與P107兩張圖片,說明北宋至南宋的歷史發展過程。
通過材料展示,農牧文化交融的表現,分別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這四個方面。
準備兩段材料:
(2)宋朝:南宋,有人這樣描述昔日汴京的臣民“黃髻小兒,但習歌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 南宋詩人林升也曾作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游牧民族:驍勇善戰且注重發展軍事力量,革除陳舊體制,任用漢人為宰相,實行漢人朝廷管理制度,注意革除北宋賦役繁重的弊端,減輕人民負擔……
問題:兩宋為什么被北方游牧民族打敗?
(3)材料一:西夏設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材料二:西夏國王李元昊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 遼國部分寨堡的民戶,遷置州縣墾殖,從事農耕。遼代賦稅征收的依據,一是“計畝出粟以賦公上”(《遼史》卷59《食貨志》。 材料三:觀察圖中契丹、西夏文字,看它們的字型結構與漢字是否相似?這說明了什么? 材料四:西夏國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 材料五:女真人最初招待客人的飲食以肉類為主。后來女真人招待客人有兩盤主要食物:一盤盛肉類,以生蔥、棗、粟飾之;另一盤茶食,糖粥、粟飯、麥仁飯,皆以棗、粟飾其上。
問題:農牧文化交融的表現
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問題、總結知識能力。
2、掌握酸堿的區分方法。
3、培養學生的知識銜接、推理、歸納、總結能力。
4、培養學生實驗推理論、理論指導實驗能力。
二、說課重點、難點:
1、重點:酸堿與指示劑作用。
2、難點: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
三、教學方法:實驗法、推理法、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對酸堿有初步的認識,我對本課題內容講解上作了調整,將溶液的導電性先作了講解,讓學生了解了什么是酸堿鹽,這樣對于掌握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有了更好的認識。
復習提問:什么是酸、堿,
結合所學知識引入新課: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別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么能使紫色石蕊、無色酚酞變色的到底是陽離子的作用還是陰離子的作用?電離出的陽離子全是H+是酸,電離出的陰離子全是OH-是堿,從定義中是否隱含著酸、堿在化學性質是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通過提問、假設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使學生課程學習目的明確化。
講敘新課:實驗[10-1],要求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現象。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觀察好,記錄好,并做好對比,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從對比,分析中找出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結論,啟發引導出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酸的`共點是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H+,堿的共點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OH-,酸堿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與指示劑作用時,酸呈現的顏色變化相同,堿呈現的顏色變化也相同,這說明了什么?探究出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并在腦海中初步形成酸堿在化學性質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五、板書:
1、指示劑能驗證物質的酸堿性。
2、
物質 指示劑
紫色石蕊溶液
無色酚酞溶液
酸
變紅
不變色
堿
變藍
變紅
3、酸堿與指示劑作用的本質是H+,OH-與指示劑的作用。
練習:練習冊P39,同步演練B13題。
作業:探究實驗、練習冊
說課稿 篇4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上(下)午好!:
大家好!我是?號選手。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中學體育與健康七-九年級全一冊教科書第六章生動活潑的球類運動的第三節排球運動的第三課時——《正面雙手傳球技術》。
在本次說課內容中我將從教材分析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教法,教學流程設計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即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是在墊球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傳球技術
排球運動是一項因充滿智慧,富于變化而極具觀賞性的競技運動項目,是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中選項學習的組成部分,主要通過發、墊、傳、扣、攔網等動作組成的。是一項綜合性的體育運動,具有集體性、競爭性強、趣味性濃等特點。通過排球運動,可以發展學生跑、跳等基本活動能力,提高靈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和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增加內臟器官的功能。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等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是一項有很高鍛煉價值的運動項目。
本課教學內容是排球運動的傳球技術,傳球技術是排球運動中最主要的基本技術,是全隊能力發揮及進攻的核心作用,起著組織全隊相互配合的重要橋梁作用。因此,本課著重學習傳球技術中的傳球手型、擊球點和手指手腕的緩沖控制的正確姿勢。為以后的教學競賽和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二.課標要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這部分的內容要求是:能夠使學生初步掌握排球運動的正面雙手傳球技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
三.教學目標: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認識目標:通過排球正面雙手傳球的練習,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2.技能目標:通過學習,讓90%以上學生基本掌握排球正面雙手傳球的方法,發展學生的靈敏性和協調能力。
3.情感目標:在寬松、自由、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練習,并通過游戲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四.本課的重、難點: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實際及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通過分析傳球的動作結構,把傳球技術分為:傳球手型、擊球點和手指手腕的緩沖控制幾個環節。要把球傳好、準確,關鍵是傳球手型和擊球點。所以教材的重點:正確的手型和擊球點。難點:手指手腕的緩沖控制。
五.教法學法:為突出重點,有效的突破難點,結合本節具體內容,我選擇了如下的教學方法;示范講解法:用循環漸進、分解和組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手段;引用游戲貫穿練習,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體育,在快樂中鍛煉身體,在快樂中享受樂趣。 練習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主要根據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讓學生對事物、問題“嘗試”和“思考”,強調學習過程和直覺思維,在各自練習過程中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建立良好學習技術動作的概念。激發學生學與練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運用靈活多變手段,做到身心結合,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全課的組織結構不拘泥于過分的統一規整,而以主動練習與教學為目標,力求合理、緊湊、流暢、新穎。
全課教學內容及手段,用循環漸進、分解和組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引用游戲貫穿練習,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體育,在快樂中鍛煉身體,在快樂中享受樂趣。
教學器材:
依據教學目標及課的重難點 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組織教學,激趣導入《導入環節》:(3′)在導入環節,為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內容,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
1.課堂常規 :整隊 點清人數
2.本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及要求
二.準備活動,跑前熱身 5
通過熱身跑 徒手操充分活動開學生們身體的各個部位 踝關節 膝關節 腰等 以免扭傷 拉
三.教師示范,講解要領:《新受環節》:5分鐘
讓學生自由發揮練習傳球。目的是讓學生發揮自己所認識,所了解的傳球技術
教師講解學生練習當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認識排球運動和學習排球的重要性。講解正面雙手傳球技術要領《邊講解邊示范》
(四)鞏固練習環節:學習和發展(20′)
1.徒手練習:圍圓圈撒開,徒手做傳球動作姿勢。
為了使學生把理性的認識轉化為動作。學生圍圓圈站開,看教師的示范動作模仿練習。同時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特別是傳球的手型、姿勢。
2.結合球自拋傳練習
讓學生體會正確的手型用力和擊球位置。加深學生對傳球技術理解。
3.移動中傳球練習
安排這一練習是讓學生隨時做好傳球前的準備姿勢,并快速起動和移動,來提高控制球的能力,保持好人與球的位置關系。同時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主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自我展示: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展示自己的練習成果,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過網傳球接力(分組練習)
要求學生不僅要做好傳球前的準備,而且要在移動中觸球,進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五)合作發揮(7′)
游戲:接力傳球比賽
規則:分為四組進行比賽,每組成一路縱隊站立,相距15米,排頭移動自傳至少四次以上將球傳給對方后,迅速跑到對方排尾,對方再將球移動傳回來,依次進行。最先完成的為勝。
目的是根據本課的內容安排這個游戲,再次鞏固傳球技術。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協作配合,團結合作的能力。
(六)放松身體,小結本課5′)
配樂放松
1.在教師帶領下學生通過音樂來放松,促使學生消除肌肉的疲勞,身心得到恢復。
2.對本課進行小結,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宣布下課,收回器材。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 預計達到的練習密度是 30-40%
練習強度;中等強度
通過前面的設計安排,我想應該能達到如下的教學效果:
1 學生能理解教學內容的重點 難點
2 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和學習能力
3 能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4 同學間能相互幫助,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以上是我針對課標的要求及教材內容的理解、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的預設(或反思)所進行的說課,一定還存在著許多缺點和不足,敬請各位專家、領導、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動作要領:
(1)準備姿勢
采用稍蹲準備姿勢,抬頭目視來球,雙肘彎曲自然抬起,雙手置于臉前。
(2)手型
手觸球時,兩手應自然張開成半球形,使手指與球吻合,手腕稍后仰,拇指相對,小指在前;傳球時用拇指內側、食指全部、中指的二、三指節觸球,無名指和小指在球的兩側輔助控制出球方向,兩肘適當分開,自然下垂。
(3)迎球
當球接近額前時開始蹬地、伸膝、伸臂,兩手微張,從臉前向前上方主動迎擊來球。
(4)擊球
擊球點應保持在額前上方約一球遠,擊球部位一般在球的后下方。
(5)用力
傳球主要靠伸臂力量,與下肢蹬地力量的協調配合,通過球壓在手上使手指手腕產生的反彈力將球傳出。
(6)擊球后身體重心隨擊球動作前移,全身放松呈準備姿勢狀態,準備下一個擊球動作。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童年樂趣》是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里的一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世界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課文主要寫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表現出他有著相當高的音樂天賦,對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課文以時間為序,記敘了“克利斯朵夫作品第一號”的誕生過程。
本單元要求學生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想想名家是怎樣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這篇課文是本單元最后一篇課文,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理解文章及寫作方法等知識的運用,也是對這些知識強有力的鞏固強化。綜合學段特點及對文本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嗡、勉”2個生字;積累“惘然、一本正經”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童年的克利斯朵夫喜愛音樂的故事,認識這個音樂天才的性格特點,進一步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愛音樂的故事,認識這個音樂天才的性格特點;教學難點為: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能自己認讀生字,讀通課文,會課前預習課文。本課雖然講述的是克利斯朵童年的樂趣,但他畢竟是天才音樂家,他的感受是與眾不同的,可以說與學生生活不太貼近。在教學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為了讓他們能更投入到對文本的學習中來。在解讀文本時,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讓他們品出自己的味道。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略讀課文的指導只要提綱挈領,要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名著選文更是一個“引子”。只有借助選文將名著引進課堂,培養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與習慣,才是對名著選文的高質量教學。本課,我適度指導,給學生充分的獨立,讓學生運用精讀的經驗學習略讀課文。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朗讀感悟法、分角色表演法等讓學生感悟人物形象。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捕魚的方法。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自學為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宗旨。因此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法指導訓練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學生通過默讀課文,自主整體感知故事;通過觀看圖文,自主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分角色朗讀,師生合作讀,帶著感情讀等朗讀的方式,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的。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唱一首歌曲,上課鈴聲響后,我順勢導入:“同學們的歌聲很動聽,看得出來,唱歌使你們精神飽滿,為上課作好了準備。的確,音樂讓我們身心愉悅,感受快樂,但每一首歌,每一段音樂都來之不易。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與音樂有關,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國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克利斯朵夫。”我讓學生念克利斯朵夫的名字,觀看他的畫像,領著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去體會他的童年樂趣。接著我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測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鞏固對生字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把課文的脈絡弄清楚,才能去細細品味重點的語句,此環節就是為了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提問去思考,能較快地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并逐步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學生反饋后,我在黑板上板書課文的順序:時間順序,課文的內容:寫樂曲、哼曲子、演喜劇、彈作品。
(三)細讀品味,感受樂趣,感悟寫法。
次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按時間順序,跟隨作者的步伐,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品味文本,感受樂趣,感悟寫法。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克利斯朵夫童年樂趣的句子,想一想: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然后交流自己的感悟。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扣住重點詞句多次朗讀,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賽讀、師生分角色讀等,讓學生體會小克利斯朵夫對音樂的熱愛,拉近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的距離,感受他的音樂天賦。學習作者運用動作、神態、心理、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樣就很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感受克利斯朵夫童年樂趣的同時,我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感悟祖父的愛。在學習課文的第四部分時,我讀旁白,讓學生分角色讀祖父和克利斯朵夫的對話,走進人物的內心。通過采訪祖父:你為什么要把他哼的曲子記錄下來?切身感悟祖父的愛。從而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由于教學時間的關系,精讀課文教學可以更多地“咬嚼”和“解悟”,略讀課文教學只能就課文一兩處重點內容進行賞析。
(四)總結歸納,學以致用
在本課的最后,我通過板書總結歸納課文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寫作方法。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先理清文章脈絡,板書:時間順序及四個部分的小標題,在學習時,學到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則及時板書。這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就一目了然。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我讓他們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樂趣,學著課文寫一寫。我還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書中的經典名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對于名著節選文,我以選文教學為閱讀契機,巧妙設計“課前預熱——課上加溫——課后升華”的名著熱讀三部曲;“課前邂逅名著,一見傾心;課上相約名著,刻骨銘心;課后熱戀名著,一往情深”。為學生課外閱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為學生鋪設一條高起點的閱讀之路。
說課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知識體系的起點,也是整數四則運算系列中的一個重點概念。學生掌握了乘法的意義,可以幫助理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為解決相關乘法的實際問題提供依據,也是以后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
2、編排特點
乘法的初步認識包括游樂園主題圖、例1和練習九的第1~4題。教材的編排分兩個層次:第一,以學生活動情境提供同數相加的式題,進而引出乘法運算。第二,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系,說明乘法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結合具體事例,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這樣編排由學生活動中同數相加的計算引出乘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乘法”產生親切感。
3、學情分析
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學生已學習了加法的相關知識,并且也學習了找規律、分類等一些數學認知策略,具備了一些知識經驗。學生在生活中有一組一組數的經驗,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奠定基礎。有些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乘法,有的學生甚至還會背乘法口訣,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師若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入學習乘法的數學園地,一定能激發學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課標》在第一學段具體目標中指出: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能夠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2、在經歷乘法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識。
3、通過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系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二、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針對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師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乘法的意義。努力實現概念教學成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這一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結構是:創設情境,激趣導入——探究體驗,經歷乘法——應用拓展,鞏固乘法——課末總結,梳理乘法。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學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教師在開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樂園場景。“看,游樂園多熱鬧!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我看見摩天輪有5節吊廂,每節吊廂坐4人;過山車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個桌子,每個桌子擺了5把椅子……這樣設計,學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組一組數的現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師接著說:“看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同數相加的例子.不僅生活中是這樣的,其實在同學們擺小棒的游戲中也有這樣的問題.”出示例1主題圖,“看小朋友們擺了幾個什么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學生有了前面的經驗,馬上就說:左邊男孩擺了4把小傘,每把小傘用了5根小棒;右邊男孩擺了3個五角星,每個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師接著說:“你們會像他們這樣擺一組漂亮的圖形嗎?要記住每個圖形的小棒根數相同喲!”從而激發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發現事物新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進而獲得新概念。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體形象。思維始于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學生用小棒擺一組圖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幾個三角形,就是幾個3相加;有的是幾棵樹,就是幾個4相加……教師板書同數相加的算式。從而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將主體感知與動作直接聯系,獲得關于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師接著問:6個3相加可以寫出來,那60個3相加、600個3相加呢?寫起來非常麻煩,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怎樣表示更簡便?通過巧設書寫障礙,使學生在寫和讀同數相加的算式的活動中,親身感受相同加數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實很麻煩,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怎樣表示更簡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體驗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直觀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發現同一個加法算式的加數是一樣的,緊接著教師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概括:“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個3相加為例,“這道算式中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3?”教師用有幾個相同加數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乘法算式的意義,然后列乘法算式。6個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讀作6乘3,還可以表示3×6,讀作3乘6,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認識乘號。學生自由讀、齊讀算式,進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義。學生把另外幾道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通過觀察算式,發現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對應關系。教師反問:“有了加法算式,為什么還要用乘法算式呢?”學生結合直觀圖形和算式的視覺支撐,進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到:乘法算式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演變過來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從而初步體會了乘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應及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教師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你們還有嗎?請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遷移內化推出其它幾道加法算式對應的乘法算式。學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義,改寫成乘法算式,說改寫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義。接著學生再一次回到游樂園提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
通過以上三步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到乘法運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動作操作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維,并把兩種思維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知了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系。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三)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本節課在這一環節主要采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
1、基礎練習。提供生活情境,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給學生提供各種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義是唯一的,那么對應的兩道乘法算式的意義也是具體的、唯一的,學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蕩秋千。練習九的第1、4題。學生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說一說怎樣想的,鞏固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圖和算式的對照,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體會。
2、變式練習。讓學生通過推理判斷,鞏固乘法概念。教師將練習九第3題改編成下題:把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寫出來。學生先仔細觀察算式表示的意義,再緊扣乘法的意義來判斷是否可以改寫,再去寫乘法算式。學生開展辨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維訓練中,進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乘法的初步認識。
(四)課末總結,梳理乘法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師小結時問: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像什么樣的問題用乘法?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善于思考,虛心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獲!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并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后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乘法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