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授課內容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的推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數列是數列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項公式,有利于進一步研究等比數列的性質及前n項和的推導以及應用,從而極大提高學生利用數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節課的內容和教學過程對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材的處理:
結合教參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將《等比數列及其通項公式》安排了2節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根據目前高一學生的狀況,發現雖然這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但由于老師的講解過多,導致學生丟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識。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施趣味教學,我利用一個初中自然學科中的“細胞分裂”的問題以及課本第109頁的一個典故引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之后,再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地設置了三個層次的問題,逐步加深學生對等比數列及其通項公式的記憶和理解。由此,我對教材的引入、例題、練習做了適當的補充和修改。
3、教學重點與難點及解決辦法:
根據學生現狀、教學要求及教材內容,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解決的辦法是:歸納類比。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我把這節課的難點定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這個難點,關鍵在于緊扣定義,類比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來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數學能力,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定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知識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等比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發現等比數列的性質,并能運用定義及其通項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能力訓練目標:
培養運用歸納類比的方法去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運用方程的思想的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積極動腦,明辨是非的學習作風,掌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目標: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結構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師生的多邊活動,在教師的‘反饋——控制’的同時,每個學生也都在進行著微觀的‘反饋——控制’。”由于任何教學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學習建構活動才有成效,故本節課采用“發現式教學法、類比分析法”來組織課堂教學。全班同學分成十二組,每組4—5人,按異質分組,每組都有上、中、下三種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這堂課用類比的方法學習等比數列是一種較好的學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提醒學生重視等比與等差數列的對比。
四、說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
五、說教學過程和時間安排:
1、復習提問:(2分鐘)
(1)等差數列的定義是什么?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怎樣?
目的:通過復習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類比學習本節課的內容,用熟知的等差數列內容來分散本節課的難點。
2、導入新課:(12分鐘)
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兩個問題:問1、細胞分裂:一個細胞,每隔一分鐘后一分為二,第8分鐘后有幾個細胞?問2、課本第109頁的典故由同學閱讀。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得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教師用計算機課件演示其填充過程,并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順序引出定義,這很自然,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同時,通過趣味性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發現等比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的強烈欲望。
3、創設問題(28分鐘)
第一層次:(6分鐘)
判斷下列數列哪些是等比數列,如果不是,請說明為什么?
① 1, 2, 4, 8, …,263
② 20xx , 20xx×1.1, 20xx×1.12,…, 20xx×1.19
③ -1, -2, -4, -8,
④ …
⑤ -1, -1, -1, -1,…
⑥ 1, 0, 1, 0,…
目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
第二層次:(6分鐘)
例1 已知等比數列的首項是-5,公比是-2,問這個數列的第幾項的值為-80?
目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通項公式中每一個字母所代表的數學含義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逆性思維能力,解決學生定性思維頑疾。
第三層次:(16分鐘)
一個等比數列的第3項為9,第5項為81,求它的首項和公比?
目的:讓學生深刻理解等比數列定義其通項公式,并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公比的取值情況。
一個等比數列的第2項是10,第3項是20,求它首項和第4項?
目的:總領以上三層次全部知識,并使集體智慧個人化,書本知識靈活化: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小結:(2分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為了讓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進一步條理化、系統化,同時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及練習后進行再認識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1)等比數列定義是什么?怎樣判斷一個數列是否是等比數列?
2)等比數列通項公式怎樣?其中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是什么?
3)等比數列應注意哪些問題?(an≠0、q≠0)
5、布置作業:(1分鐘)
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一步鞏固、提高,我布置作業如下:
課本P60:l、(2) (4)
6、板書設計
§2.4等比數列
等比數列的定義 演練1、2、3
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課堂小結
實例剖析 例1 作業布置
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于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并以此為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圖形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征。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于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不能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而且由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的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二、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于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后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圖形二次分類”的規律特征。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于: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游戲中感受事物的關系,并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征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征,體驗包含關系,學習二次分類。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開始,我就將問題拋出來,“如何將這么多混在一起的圖形分出來,你們認為可以用什么方法?”從第一、第二環節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征分類,將重點慢慢消化吸收;接著,就是如何將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驗;那么,難點是“如何讓幼兒理解包含關系”。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幼兒自己先想辦法分類;具體操作;
2、教師示范引導,幫助幼兒了解二次分類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類后,接著按另一特征對已經分好的兩類圖形,再做一次分類。
這里,我準備用積木演示,首先,我將紅、黃兩種不同的三角形、圓柱形、長方形的積木混在一起,接著請小朋友幫我分成兩類(那么,顏色只有兩種,而圖形卻有三種,小朋友就會按顏色先分為兩組)然后,我再請小朋友對其中的一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會按圖形來分類了)
3、幼兒再次操作
4、經驗遷移: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
“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小朋友一般會先分男女,接著就會按高矮、衣服、頭發等來進行第二層的分類)
四、活動準備
1、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2、各種積木
五、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和游戲法
1、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后,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并進行經驗歸納。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么方法分類,操作后再一次請幼兒討論“你是用什么方法”,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游戲法:通過“看誰舉得快”的游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先觀察,再嘗試找出最好的分類方法,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在逐個嘗試后,得出二次分類的特征。
六、教學流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通過游戲,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2、啟發誘導,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先引導幼兒觀察圖形的不同點(顏色、形狀、大小),然后鼓勵幼兒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發現分類的方法;
3、經驗闡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兒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結果分享自己的發現,體驗發現的快樂。然后在每一個操作環節都有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小結,注重經驗的鞏固和歸納。
4、幼兒再次操作;
5、游戲活動,擴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游戲中感受事物的關系,并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征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征,體驗包含關系,學習二次分類。
活動準備:
1、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活動過程:
1、學習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征分類。
(1)游戲:“看誰舉得快”
教師:請把X色的XX形舉起來;或是請將大(小)的X形舉起來。
幼兒聽到信號后應迅速地根據這兩個特征將圖形舉起來,看誰舉得快。
2、學習對圖形作二次分類。
(1)出示紅、藍兩色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請幼兒上來將幾何圖形按顏色分為兩類,然后再請兩名幼兒上來將紅、藍圖形按形狀不同各分為三類(即紅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藍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學習對圖形做二次分類。
(2)發放操作材料,幼兒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兩種規格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首先將大、小圖形分開,然后將大的圖形按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分為三類;再將小的圖形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分為三類,要求有順序地操作。
(3)教師小結,幼兒再次操作,進行二次分類。
3、經驗遷移:
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
4、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交通與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版)三年級上冊第52至53頁的內容。
2、說教學內容的作用、地位及意義
交通與數學”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一節復習課,學生在本課之前已學習了乘除法計算的知識,理解了乘除法運算的意義,能夠根據問題選擇算法和正確計算乘除法。因此運用已學的乘除法、周長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課重點。課題是“交通與數學”,在生活中交通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旅游是兒童經常經歷又比較感興趣的出行活動,以旅游活動為主線設計教學,可充分利用本課已有學習材料,又能設計開放的問題。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乘除法、周長的知識解決旅游活動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發展數感和數學應用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教材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1.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 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發展數感。
3.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課的重點: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計算生活中實際的問題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 “上樓梯”問題以及推測老師去的景點和估計時間是這一節課的難點,但難點的分布和教材的內容都顯得分散、凌亂。
三、說教法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風光,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游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學法上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并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匯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本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同學們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
大家估計一下家離學校的距離,算一算你每天上學放學走多遠。
生口算或筆算求出答案,匯報并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這樣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同學們看圖“小東上學去”,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能回答你的問題。
2. 生小組合作,提出并解決問題。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后由我提出:小東教室在六樓每上一層大約用12秒,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這道題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為什么?展開討論
生1:一樓不用上,他實際就上了5層樓。
生2:比如說我家住在2樓,實際就上了一層樓梯。
生3:我忽略了一樓不用上樓梯。
師小結: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說一說你家住在幾樓,你上了幾層樓梯。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要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認識,則有一定的困難。在這一步的教學中,我注意了讓學生通過彼此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提醒。這種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讓學生接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環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自選旅游線路活動
1. 播放課件,介紹三大旅游線路。通過自主選擇旅游線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做數學的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尋找數學問題,并在其中滲透估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乘除法計算。現在火車的時速是每時100千米,請你估計一下大約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推測老師所去的路線和估計坐火車多長時間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可能利用除法有關知識進行推測和估計,如用,所花的錢除以三人來推測,所選路線的里程數除以火車時速進行估計。這樣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思維水平,發展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選合適的路線去賓館
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感受到不能僅僅用眼睛觀察,還要動手操作,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四環節:反思交流小結:
看書質疑對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說課稿4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無直觀形象是較為籠統的因此,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 8 00 入園, 3 30 離園 … 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為其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為:
1 .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
2 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系,能正確識別整點、半點。
3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協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提供了幼兒人手一只鐘,讓幼兒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系。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協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采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游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借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針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 7 00 時,提醒幼兒分針在 12 上,時針在 7 上。
四.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鐘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鐘各兩只,幼兒人手一只鐘,實物中一只。
五.教學過程
(一)開始局部
(二)活動開始
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開了家鐘表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后出示食物鐘,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鐘能告訴我時間,人們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三)基本局部
活動中我防止了一言談 ” 和 “ 自問自答 ” 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 .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 “ 看,鐘面上有什么?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 12 個數字是怎么排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
2 .認識整點、半點,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
本環節中,先出示了紅、黃、綠三只鐘,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發現這三只鐘有什么秘密?讓幼兒觀察,比擬,最后得出分針指向 12 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 12 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著又出示了幾只動物鐘,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通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鐘,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系。由于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最后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 2 點到 3 點分針時針是怎么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系。
3 .看圖撥時間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照片,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于理解,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使活動滲入了慣例習慣的培養。
每組中評出一個聰明娃娃,再到戶外跳舞祝賀他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 .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叫介紹多種鐘、表及國內外有關鐘表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 .在日常生活或游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匯:如游戲時間, 5 點種到下班了 。
3 .教室可設置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起床、進餐等,協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數學說課稿5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四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后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位置關系,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概念;認識垂線、垂足;認識平行線。
2、思維與發展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根據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平行關系,認識兩線垂直、平行。
教學難點是: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下面我來具體談一談對這一堂課的教學預設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新課標賦予的教學任務,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我先來說說第一個教學環節: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電腦顯示一條直線,問: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然后課件演示直線相對無限延長的特點。
好,今天咱們繼續研究直線的有關知識。
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用手摸一摸這個平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這個平面變大,再變大,變的無限大,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畫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可能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學生先想象,然后睜開眼睛把想象的兩條直線畫在紙上。
(這一環節,由舊引新,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同時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下面我來說說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先展示學生作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板書)
讓學生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的標準。
接著展示不同的分類結果,老師根據學生的意見適時調整圖形的位置,并說明兩條直線交叉了,在數學上稱為“相交”。
然后引導學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進行分類。重點引導“快要相交”那一類的情況,通過交流讓學生達成共識: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可以分成“相交”和“不相交”兩類。(板書:相交、不相交)
那么兩條直線相交,會形成交點(板書)象這樣的交點有幾個?(板書:1個)
(這里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中,逐步達成分類共識,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創造了條件。)
下面我來說說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先認識互相垂直:根據兩條直線相交所形成的角,誰比較特殊?根據學生的回答選出相交成直角的圖形,問: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個直角?引導學生用直角來驗證,做上直角的標記。(板書:直角標記)然后指著圖說,象這樣兩條直線它們的位置關系在數學上又叫互相垂直。(板書:互相垂直)誰能看著圖說說什么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這里出示課件)
你能動手寫一寫嗎?寫完讓學生說一說。
(這里可以讓學生加深理解。)
然后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定義,讓學生齊讀一下。接著再介紹垂足。用紅點表示出來。
緊接著課件出示:(畫直線a和直線b,再擦掉直線b)請學生仔細看。現在能說a是垂線嗎?(學生會說:不能)(再變回兩條直線)現在我們就可以說a和b互相垂直,a是b的垂線,b是a的垂線。誰也能象老師這樣說一說兩條直線之間的關系?
(通過這樣的對比練習,深化學生對互相垂直這一概念的理解。)
接著認識互相平行。
課件出示三組不同方向的平行線,數學書上把這樣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叫做互相平行(板書:互相平行),看圖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互相平行嗎?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定義,學生齊讀。
問:對這句話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可能會問出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老師就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盒子,盒子的兩個異面上畫直線,讓學生觀察,理解只有在同一個平面上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才是平行線。
(這樣化難為簡,突破難點。)
緊接著揭示課題:剛才我們研究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垂直與平行(板書)。
然后出示判斷題:這里重點讓學生說說判斷理由。
(這樣能及時鞏固新知,便于教師了解學情,及時地引導糾正。)
教學過程的第四個環節是:
四、練習鞏固,強化對垂直于平行的理解
第一題:下面的各組直線,哪組互相平行?哪組互相垂直?檢驗一下。
(這里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加強學生對平行、垂直的理解,滲透幾何知識中平行線判定方法。)
第二題: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在運動場上找一找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第三題:在我們認識的圖形中也隱藏著平行和垂直。
出示這個長方形和三角形,請找出平行與垂直。
(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加強對本課概念的認識,同時能運用今天所學習的知識表述以前的問題,能夠用所學的知識描述具體的圖形中線的位置關系。)
最后電腦演示欣賞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
(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總結全課 完善認知
同學們,只要你有一雙慧眼,就會發現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誰來說說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板書: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設計簡單明了,能突出重難點,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總之,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的理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力求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數學說課稿6
說教材:
本課教材選自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感知了直線、線段和直角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幾何形體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較簡單的幾何圖形;更是學習其它幾何圖形的基礎。教材中首先將射線與直線、線段進行比較,明確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引出角的概念。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1)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認識射線;理解直線、線段、射線之間的區別和聯系(2)掌握角的概念和角的符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經歷直線、線段、射線和角的認識過程,體驗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比、觀察、綜合、記憶能力,提高動手操作水平,發展空間觀念。
3、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自主學習的精神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正確評價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射線、直線和線段三者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紅外線手電筒、多媒體課件、尺或三角板
說學生:
學生雖然在二年級初步感知過直線、線段和直角,但是只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并沒有理解和掌握。本課不僅要求學生認識直線、射線、線段和角,而且要理解三種線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掌握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去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說教學程序
一、認識射線、直線
(一)、認識射線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寶貝,想知道是什么嗎?(出示手電筒)
利用手電筒的光在室內照射引出所學過的線段并回憶有關線段的知識。
2、打開手電筒,請看,這線穿過窗戶、透過云層、射向宇宙……
張開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這是一條什么樣的線嗎?
你能把他畫下來嗎?(指名畫出不同的)
你覺得誰畫的比較合理,為什么?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到過這種線嗎?
我們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線叫-------射線。
設計意圖:四年級初始階段的學生,空間觀念有一定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而線段、射線是一種數學化的符號,具有較高的抽象性。所以,找到線段和射線在生活中的原型,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找到了教學的起點,又激發了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首先通過線段感知什么是有限長,其次借助射線在生活中的原型,比如手電筒的燈光等感知什么是無限長,然后老師巧妙的用課件抽象出射線和線段,再來理解射線是無限長,我們畫出來的實際上只是射線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來介紹直線是兩端無限延長的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認識直線
1.師:剛才我們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畫出射線。如果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結果會怎樣呢?
師:(多媒體演示把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像這樣把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直線,直線有什么特點?
2.師:你能把射線改畫成一條直線嗎?
3.學生操作后反饋。
設計意圖: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認識射線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把射線衍生到直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認識線段、射線與直線之間的關系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射線和直線。線段、射線和直線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下面我們開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
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后鞏固應用
圖形相同點不同點
線段
射線
直線
設計意圖:經歷了概念的形成后,“三線”的特征在學生的頭腦里是無序的,還不能說已經完全的納入學生認識系統,此時就需要辨析概念。學習伙伴間的交流、合作、討論、爭辯、表達是辯明道理的有效途徑,這就有了小組合作的需要。而比較是人認識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維活動,所以這里教師設計了圖表,既便于學生比較,又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加有效。最后反饋練習,學生習得的知識已經系統化,隨時可以調用了。
(四).拓展延伸。
1.師:根據剛才的探究,我們知道了直線和射線都可以延伸,畫的時候不可能畫完。所以只需要畫出一部分就可以了。那現在我們就來比試比試,畫一畫。
師:請大家在紙上點一點,通過這一點畫直線。大家猜猜可以畫多少條
明確: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
3.師:現在請大家在紙上點兩點。大家猜猜要同時經過這兩點,可以畫多少條直線?
學生匯報結果,課件顯示結果。過兩點的直線只有一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不但要將剛才所學的知識鞏固提高的基礎上對概念進行準確的界定,同時要對下一環節進行自然過渡,因為線和角是兩類知識,所以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明白用一點引出兩條射線組成角的概念。
二、認識角
1.師:從一點起可以畫出無數條射線,現在請大家畫一點,然后從這一點開始只畫兩條射線,(學生畫后,老師展示不同的作品。)大家看看這些圖是我們的老朋友,叫什么名字呢?
生:角
師:對,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角。誰來說說剛才的角是怎么畫成的。
生:從一點畫出了兩條射線形成的。
2.師一邊用課件動態展示角的形成過程,一邊規范學生的語言: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師:象這樣的角,你按照剛才的方法再來畫一個不同方向嗎?
師:角的知識在書上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請你們認真閱讀,把你認為重點的知識劃下來,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一下.
3.交流匯報學到的知識;
設計意圖:角的形成讓學生過一點畫兩條射線,讓學生經歷了角的形成過程,比單純的課件展示體會得更深。培養學生的反思力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生回顧剛才畫角的過程:你是怎么畫出這個角的,學生描述的角已經和角的概念相差無幾了。角的其他知識,老師采取讓學生自學的學習方式,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練習鞏固
設計意圖:做到及時反饋,用多形式的題型、多角度的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知識回顧,質疑問難,總結鋪墊
五.板書設計
線段:兩個端點、有限長。
射線:一個端點、向一端無限延長。(無限長)
直線:沒有端點、兩端無限延長。(無限長)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角∠≠<
數學說課稿7
數學說課稿通用模板
各位評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_____。首先,介紹下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數學新教材第___冊(__)第___章第____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據_______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3、創新素質目標:
4、個性品質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______________突出重點
難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______________突破難點
關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于本節課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應著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學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 指導。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于本題: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 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后練習______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 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 減負”的目的。
結束: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說課對我來說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并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相關閱讀:小學《植樹問題》說課稿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發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導入: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愿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后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幾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么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借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四、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桿(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七、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為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后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后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數學說課稿8
高中數學第三冊(選修)Ⅱ第一章第2節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期望是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反映隨機變量取值分布的特征數,學習期望將為今后學習概率統計知識做鋪墊。同時,它在市場預測,經濟統計,風險與決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今后學習數學及相關學科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離散型隨機變量期望的概念及其實際含義。
難點:離散型隨機變量期望的實際應用。
[理論依據]本課是一節概念新授課,而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把對離散性隨機變量期望的概念的教學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此外,學生初次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也較為困難,故把其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實例,讓學生理解離散型隨機變量期望的概念,了解其實際含義。
會計算簡單的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期望,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概念的建構這一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等合情推理能力。
通過實際應用,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數學應用意識。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培養其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積極探索的精神,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三、教法選擇
引導發現法
四、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的基本流程設計
高中數學第三冊《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期望》說課教案.rar
數學說課稿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的數學活動《鋪路》。
一、說教材
這一活動主要要求幼兒辨認平面幾何圖形,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要著重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征。然而幾何圖形的認識往往過于單調、抽象。因此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設計此活動,讓幼兒能大膽地參與活動,積極地投入實踐中去。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標是:
1、復習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的認識及兩種圖形的轉換關系。
2、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難點定為第一個目標:復習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的認識及兩種圖形的轉換關系。希望能在活動中讓幼兒掌握。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1.彩色立體房子、紙制小路(上面鏤刻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
2.兔子頭飾1個。請1名大班幼兒學會情境表演。
3.形狀、大小不同的幾何圖形多個,小塑料筐6個。
知識準備:已認識簡單、常見的圖形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動導入部分既要讓幼兒發現問題,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問及探索,又要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設置懸念,因而我設計了小兔出門摔倒這一情節,并通過情景表演的方法啟發幼兒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動的演示是運用幾何圖形的基礎上,學會區分異同。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對于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并以“游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3、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將各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觀察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教學,在“捉迷藏”游戲中滲透了方位詞教學及社會情感教育等等。
(二)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幫助小兔鋪路,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來認識幾何圖形。
2、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游戲的情景,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并且在游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五、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通過情景表演,小兔想出去玩,剛走到門口就摔了一跤。提問:小兔為什么會摔倒的?引導幼兒觀察坑的形狀。
2、認識幾何圖形及兩種圖形的轉換關系
在活動中,我先幫幼兒復習幾種常見的幾何圖形,并通過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說一說(嘗試)等多種方法鞏固幾種幾何圖形的相同點及區分。接著為了引出本活動的難點,我通過“變魔術”這一游戲活動幫助幼兒感知兩種圖形的轉換關系。
3、鋪路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鋪路”的游戲,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鞏固所學內容。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孩子難點未掌握,于是我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幫助,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反復感受、反復體驗以突破難點。
數學說課稿10
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分類統計".《數學課程標準》將分類統計安排在第一學段"統計與概率"的知識體系中,總體目標是: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一說教材
本節課教學教材94頁的例題,完成95頁"想想做做"第1、2題。例題呈現了學生感興趣的動物運動會的場景圖,場景圖蘊含了可以分類統計的諸多信息。之后教材提出問題:"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自覺觀察場景圖,從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種動物分別有多少只和參加兩項比賽的動物各有多少只的問題,并產生分類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心理需求。教材這樣安排,使學生看到不同標準分類處理數據,是以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不是為了不同分類而不同分類。在自己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材呈現了兩張統計表,一張是按運動項目統計的,一張是按動物種類統計的,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收集信息,分類整理后填寫在統計表里。學生經歷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后,教材安排學生比較兩次統計的過程有什么不同,體會是按不同標準將動物進行分類的,感受按不同標準分類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分析從每張表格中知道了什么,即學會簡單分析數據的方法,又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感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上冊)學習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動物、花、水果等)通過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等活動進行整理,從中獲得一些感興趣的數據。一年級(下冊)學習了在隨機發生的事件中,用符號分類記錄,獲得有意義的數據。二年級(上冊)學習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發生、有些事情可能發生、有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活動經驗,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方塊統計圖。
本節課的學習,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用統計表表示數據整理結果的方法,積累開展分類統計活動的經驗,并為學生以后學習復式統計表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簡單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統計表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2、過程與方法: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發展數學思考。
3、組織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數據,并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難點: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數據。
教學用具:教師用和學生用統計表1份,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和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豐富的素材,提供給學生充分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觀察、組織學生討論,通過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仔細觀察、大膽的猜測、主動的交流,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全過程,通過對統計表的比較,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統計下的多樣性,嘗試著根據統計表給出建議,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從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入手,激發孩子喜好運動的天性,再引出動物運動會的情境,提問: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些什么?【設計意圖:在這環節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創設生動有趣的"動物運動會"場景,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既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又為學生開展數學活動作好鋪墊。】
第二層: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觀察統計表
項目 合計 跳高 長跑
只數
動物種類 合計 狗 兔 猴
只數
提問:讓學生仔細觀察統計表,并說說要填些什么,對應哪個問題。
(意圖:讓學生仔細看這兩者表格是為了讓他們了解表格的內容和填法,同時也體會表格是根據問題設計的。)
2、學生自主填表
學生自主完成表格
(意圖:自然的讓學生經歷了搜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3、匯報交流
學生匯報填表的情況,并說說是如何統計數據的。
4、組織比較
上面兩次統計有什么不同,你從每個統計表里知道了什么?
(意圖:比比這些不同就體會到了問題和統計活動是相關的,問題決定統計活動,統計活動服從于、服務于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理念:低年級的統計教學,重點不是教,而是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本段教學,注重新舊知識的連續性,自然的讓學生經歷了搜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緊緊抓住本節課的重點,為學生搭建了探究知識的平臺,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既使學生掌握了根據需要去正確分類整理數據,又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第三層:應用實踐,鞏固新知
本環節安排的是想想做做的第1、2兩題。
我延續了例題的情境,將學生帶入習題后,讓學生先補充完成第1題的第二張統計表的分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統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在降低練習難度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2題便徹底地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填表,然后說說是按怎樣的分類進行統計的;你知道了什么?
【設計理念:延續例題的情境,緊緊抓住學生,這一環節先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計表補充完整后再統計,進一步體驗不同標準下的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同時培養做事要先后有序的良好習慣。】
第四層:鞏固升華,拓展延伸
今天來這里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分類統計,對大家的表現非常滿意,現在我還想了解咱們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學們能幫老師選擇合適的統計表并完成統計,盡快將結果給我好嗎?
【設計理念: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自己身邊的調查統計,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感受與同伴交流合作的價值,培養尊重事實的態度,同時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了數學知識要會用,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第五層:回顧總結
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回顧,再次讓學生感知不同的分類標準會帶來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合理的統計方法。
數學說課稿11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通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后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余數的關系,由于余數是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而且這樣的重復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著,教材通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后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導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后,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后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 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為什么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并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循環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梁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并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么?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征(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并舉例證明)
6、看書并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DD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并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3創新素質目標:
4個性品質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關鍵: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于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采用的教學方法。即: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五、學法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xx 引入: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于本題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后練習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結束:
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說課對我們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并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數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1、從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看:
⑴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應用。 ⑵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單項式乘法、多項式乘法基礎上的拓展和創造性應用;
⑶是對多項式乘法中出現的較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種歸納、總結;是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的范例。
⑷它應用十分廣泛,通過乘法公式的學習,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更是今后學習因式公解、分式運算及其它代數式變形的重要基礎。
2、從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看:
⑴ 學生剛學過多項式的乘法,已經具備學習和運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識結構;
⑵ 由于學生初次學習乘法公式,認清公式結構并不容易,因此,教學時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 學生在本節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迸發出的思維火花、情感都是本節課較好的教學資源。
3、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經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
2、會推導平方差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2)過程與方法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過程中,培養符號感和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在計算過程中發現規律,并能用符號表示,從而體會數學的簡捷美、
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敢于挑戰、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觀察、大膽創新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征,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
教學關鍵:“認清結構,找準a、b”。
二、教學程序分析
教學流程安排:
活動1:創設情境 激趣引入
活動2:自主探究 歸納發現
活動3:解釋運用 解決問題
活動4:反饋練習 拓展應用
活動5:反思小結 布置作業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透視:
(1)有利因素:
學生已經具備了導出平方差公式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有了對整式運算“快”,“準”的積極心理;
學生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的習慣正逐漸養成。
(2)不利因素:
兩個多項式相乘的形式復雜多變,學生較易被假象所迷惑;
部分學生對多項式相乘還不夠熟練和細心,學生學習能力也參差不齊。
2、學法指導:對于數與代數的學習來說,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探究模式、發現規律、而不是死記結論,死套公式和法則。[]只有經過自己的探索,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獲得知識,懂得公式的意義,掌握公式的應用。而且通過探究公式的活動,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于掌握數與代數的運算和規律。因此通過創設“速算”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自主探究:指導學生認真思考,細心觀察,大膽發現得出平方差公式,學會探索,學會學習。遵循知識產生過程,從特殊→一般→特殊,將所學的知識用于實踐中
(2)合作交流: 有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在課堂中構建和諧,民主的氣氛。
3、教學構思:
(1)教學方法:我采用的是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利用多項式的乘法,探索歸納出平方差公式,領會a,b 的含義,從操作活動中探索公式的幾何背景,讓學生帶著原有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和理解走進學習活動,并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反思等,構建對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這樣不僅能夠理解、歸納平方差公式的特點,而且充分感受到數學演繹的過程和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學會進行有條理的表達。使教法、學法和諧統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認知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設計說明與思考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職責在于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家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在教學設計時,以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多媒體教學課件為輔助手段,突出對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自主探究、舉一反三、語言敘述、推導驗證、幾何解釋、應用鞏固等活動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所學知識的特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始終注意:
(1)以問題為活動的核心。在組織活動前,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更好地使用教科書,創設問題情境。
(2)探究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在對比中學,在對比中用,在對比中再進行比較,從基本類型的題目到變化多端的題目,從單一題型到復雜題型,從式中的位置、符號、系數、指數、項數等逐一對比,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抓住公式、法則的實質,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讓學生認知內化,形成能力。
(3)促進學生發展是活動的目的。數學教育要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這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發點。因此,本節課組織上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意讓學生在參與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導、歸納證明、解釋應用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代數推理能力、表達能力、與人合作意識、數學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我緊緊抓住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應用;突破一個難點: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征,靈活應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號問題;在例題教學中,讓學生深刻理解這節課的關鍵:識別完全相同的項a和互為相反數b;精心選擇練習題,培養學生熟練運用公式能力,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通過這節課我認為今后的教學還需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要深挖),設計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滲透數學想方法,把握好知識的發生過程,不是機械的記憶,簡單的疊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符合認知規律的重新構建,設計時注意要有階梯,且要適度,提高自己的點撥技巧,為上好每一節課而不懈努力。
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青島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
2. 教材簡析:
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減法,意圖是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系,十幾減九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和九加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兩位數減去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知識,能為后繼教材的學習做好遷移準備。
3. 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讓學生經歷從實際情況中提取、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計算十幾減九的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十幾減九。
數學思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重視算法多樣化,培養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態度: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教材重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是: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十幾減九的算法。
教學難點: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并理解十幾減九的算法。
本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讓他們學會遷移,用類推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濃厚興趣的狀態下,學生產生較強的自信心和表現欲望,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與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一年級學生主要依賴于直觀性的教學進行思維。動手操作讓學生手腦協作,更有利于學生思考問題。英國教育家皮斯博說:“如果你想兒童能夠獨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應該采取加強這種智慧品質的方法。”要把學生培養成富有創造力的開拓型人才,在教育方法上應采取啟發式。正如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通過五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
創設情景,活躍氣氛;引導參與,探究算法;自選算法,嘗試練習;
分層練習,在玩中學;總結體驗,擴展延伸
(一)創設情景,活躍氣氛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就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一開始我便用猴老板賣桃子這故事引入,激發學生求知欲。
課件出示:猴老板喊:“賣桃啦!賣桃啦!又香又甜的桃,快來買呀!”小兔走過來,說:“猴先生,我買9個”。
提問學生: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還剩多少個?)
要求還剩多少個該怎么列式?又是怎么計算呢?
這樣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欲望,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引導參與、探究算法
首先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為新知的學習找到相關的理論基礎,讓學生學會遷移,學生在學習了十幾和九的加法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學習的思路與方法,可大膽放手,讓學生以6人小組,充分利用自己的學具,自主學習,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同時還應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有些學生可以不利用學具,直接想出結果,也應該給他們展示的機會。
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尋找適當地機會用課件演示拿桃的過程,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 一個一個拿,拿了9個,還剩3個;
(2) 先拿盒子外的2個,再拿盒內的7個,這樣一共拿去9個,還剩3個。
(3) 從盆里拿出9個,剩下1個和外面的2個合起來是3個;
(4) 先從12個中去掉10個,再用多拿的1與2合起來是3個。
數學說課稿15
一、 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講的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這 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對 的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習 奠定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本節課非常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認識……、掌握……
能力目標:能熟練運用 ,通過對 的探究,培養學生 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 思想,培養 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 說教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認知水平,從而采用情境教學法,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境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對 的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三、 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根據課堂的主要內容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模式。
四、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講故事(做游戲、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引入今天的新課——
(二) 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究 ,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1)……
(2)……
(3)……
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總結,得出本節課的重點
(三) 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出示課本例題,讓學生先自己練習,再討論分析,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并對出現的典型問題加以指正,引起學生警覺。
(2)結合課本內容,創設現實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能真正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理解生活中的問題。
例:……
(四) 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點 ,若學生總結的不夠完善,教師再加以補充,強化對知識的認知。
(五) 布置作業
在使全體學生掌握本節知識的基礎上,針對性的分層次布置作業,使基礎差的學生得到訓練和進步,并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六) 板書設計
五、 說教學評價
把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熱情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掌握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和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提高。
【數學說課稿15篇】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必備】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03-16
初中數學說課稿《相交線》01-19
高三數學說課稿模板01-17
小學數學說課稿3篇01-19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排序》11-03
大班數學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高中數學說課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