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模板匯總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歌曲《小小足球賽》是本冊教材第二單元第一課,這是一首描繪孩子們踢足球的少兒歌曲,旋律既輕快活潑,又帶有抒情性,歌曲節奏多變,畫面感強。如“你在前面攻,我在后面守”,呼喊聲“注意,射門”,感嘆詞“哎呀呀”“哈哈哈”等,都使歌曲充滿童趣,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一幅充滿快樂與緊張氣氛的足球賽場景。全曲為大調式,不方整的一段體結構,前八小節節奏平穩,旋律輕快流暢。中間的十二小節,節奏富有變化,歌詞描繪了踢足球時場上場下的精彩場景。最后一句,念白與演唱相結合,滑音的運用使歌曲形象十分鮮明,連續的襯詞將歌曲推向高潮。整首歌曲情緒熱情歡快,充滿了童趣,具有很強的戲劇性。
二、說教學目標:
1、能準確而生動地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賽》。
2、能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參與歌曲的表現。
三、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正確把握歌曲情緒。
2、歌曲中的休止符與切分、附點等節奏。
四、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有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賽場圖片,營造運動氛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可聯想的音樂空間,促進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表現力。
2、聽唱教學法:采用聽歌曲范唱,按節奏讀歌詞和反復聽琴模唱的形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提高學生音樂模唱能力。從而更好的掌握歌曲。
(二)說學法:
本課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模式,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環境,導入新課。在這一環節我采用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什么運動?然后實物展示。再問問學生在足球賽當中,每當進球和沒有進球時的情緒分別是怎么樣的?然后打開PPT出示兩句旋律,老師分別唱出這兩句旋律,并請學生分別說出哪條旋律是往上進行的?哪條旋律是往下
進行的,然后讓學生通過唱這兩句,來感受旋律向上和向下進行所表現出的不同情緒。
(二)聽賞歌曲。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初步聆聽歌曲來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表現的情緒。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
(三)、學唱歌曲,在學唱歌曲階段,我讓學生采用節拍的強弱規律念歌詞。然后采用聽唱法分句教唱歌曲。
(四)情感處理。學生認真聆聽,思考歌曲中應該在什么地方唱得跳躍,什么地方唱的連貫。第一、二樂句跳躍,做抱著足球神氣的走步動作,第
三、四樂句連貫,做連貫的左右擺動。“注意”“射門”的地方領唱,后面齊唱。在領唱同學小過門的地方大家一起拍手,好像啦啦隊在給隊員加油一樣。
(五)表現歌曲。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表現和演唱歌曲,我采用首先是身體律動演唱歌曲,然后分角色演唱歌曲包括:紅隊、綠隊、解說員、拉拉隊、觀眾。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中,我把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作為目標,將情境融入到整個教學環境中,用兩旋律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并理解旋律的不同行進所表現的不同情緒,以此同時還解決了歌曲演唱的難點。
整節課中我注重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在學生學唱歌曲后,讓學生發揮想象,設計出能夠生動地表現出比賽場面的演唱形式。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激烈、緊張、而歡快的場面。在學生以學會歌曲后,播放配有畫面的歌曲演唱,這一環節,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媒體去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情境,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樂學”,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感受到了信息技術與音樂整合所帶來的美的感受。
說課稿 篇2
這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時、分、秒等時間單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計時法的感性經驗基礎上教學的,為學生今后靈活運用24時計時法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材有層次地安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時;
2、了解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依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實際,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學生的要求,我確定了一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過程,學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并能計算所經過的時間;
2、數學思考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體驗、計算、類推等數學活動,豐富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發展形象思維;
3、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欲望。
教學重點是:
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為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創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鑒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 聯系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著,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后老師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課題。
(2) 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并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系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為一天是從什么時間開始,什么時間結束的?借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里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相差12,這為后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進程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生成的關系。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通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于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么進行互換(這個環節,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 扎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系,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后,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 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后課余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周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口算除法》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表內乘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的口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除法的估算和筆算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并能正確熟練的口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正確計算的習慣和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練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口算以及掌握算法的多樣化。
四、教學難點:
如何使每位學生經歷口算算理的探究過程。
五、教法:
1、引導自學法。
2、引導發現法。
3、組織討論法。
4、組織練習法。
5、創設情境法。
6、引導探究法。
六、學法:
1、自主發現法。
2、小組合作交流法。
七、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敢于嘗試,應用新知。
4、知識外延,拓展訓練。
主要教學過程:
1、注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計算方法、理解算理,用故事導入法創設一則樂于助人的小故事,創設三個問題情境。
2、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本節課,我盡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60÷3的不同口算方法,重點理解這種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在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說算理。通過“說”來加深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
3、嘗試讓學生用所得的新知解決第二個問題。“李阿姨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4、知識的拓展、外延,(練習)。
八、作業
課后練習。
說課稿 篇4
一、(首先我來說說)設計意圖
大家都知道,水果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在我們生活中,水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如:常見的蘋果、香蕉、橘子、葡萄、梨等。雖然他們知道的不少,但對水果的營養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認為有必要使幼兒對水果有正確的認識,加深對水果的喜愛,激發幼兒愛吃水果的情感,并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因此我覺得選擇本次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必要性。小班幼兒富有好奇心,會對感興趣的事物提出問題,也能運用多種感官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特征。設計本次活動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來感知水果的特征,從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利于他們的長遠發展。
二、活動目標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和《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目標為:
(1)能夠說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了解其顏色、味道等特征。這也是本活動的重點,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自己探索水果,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
(2)在活動中幼兒能運用多種方式觀察水果,并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3)激發幼兒愛吃水果的情感,體會到多吃水果對人體的好處。水果富含維生素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讓幼兒了解這一點,養成愛吃水果的好習慣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準備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物質準備:幾種常見的水果若干、神秘紙盒一個、畫有水果輪廓的作業紙、水彩筆 (2)經驗準備:幼兒對水果有一定的經驗。 四、活動過程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加升華了情感。在本活動中,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第一環節是)引導幼兒觀察幾種常見水果的外形特征。談話導入活動。今天沈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些水果寶寶,小朋友們看看是誰呀?
(1)依次出示蘋果、香蕉、桔子、梨,我們向它們問個好吧?引導幼兒說出完整的句子,“你好蘋果、香蕉、桔子、梨寶寶!”
(2)讓幼兒數一數有幾種水果。這里鞏固了幼兒對數字“4”的認識。
(3)引導幼兒認識水果的顏色及形狀。它們是什么顏色的?它們是什么形狀的? 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供幼兒觀察,以便幼兒能夠準確的認識水果的顏色及形狀。
2、(第二環節是)鼓勵幼兒練習剝香蕉、桔子皮等,并品嘗多種美味的水果。
(1)(首先是)說說水果的吃法。這些水果怎么吃?香蕉、桔子要剝皮以后才能吃;蘋果,梨要洗凈或去皮之后才能吃。
(2)(然后)幼兒自己動手剝香蕉、桔子并品嘗多種美味水果。
(3)(同時)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品嘗了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蘋果:酸酸的、甜甜的;香蕉:甜甜的;桔子:酸酸的;梨:甜甜的、脆脆的。
(4)教育幼兒多吃水果身體棒。 水果中有豐富的營養,含有多種維生素,多吃水果不感冒,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更強壯。
(5)(最后)教育幼兒不亂扔果皮,果核。引導語:我們吃剩的果皮、果核應該怎么辦?
這一環節,是讓幼兒品嘗水果。在此環節中,幼兒能自己獨立的剝桔子、香蕉,并能把好吃的食物與同伴分享;品嘗完后,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準確的說出水果的口味。此時在幼兒品嘗水果的同時,告訴幼兒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維生素,多吃水果能夠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讓幼兒的對水果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活動結束時幼兒能將果皮、果核丟進垃圾箱。
3、(第三環節是)游戲:摸水果
引導語:老師這里有一個神秘的盒子,里面裝著小朋友喜歡吃的水果,待會兒老師請小朋友上來摸一摸,如果你猜出了你所摸的水果,那這個水果就是你的了。
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幼兒最愿意參與的活動,此環節中通過游戲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這一活動也鞏固了幼兒對水果外形特征的認識。
4、(第四環節)給水果寶寶穿衣服
引導語:果園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水果寶寶都沒有了顏色。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小朋友最愿意幫助別人了,現在我們幫水果寶寶穿上衣服,好不好? 請幼兒給畫好輪廓的水果涂色。
在這一環節中,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給水果涂上合適的顏色,進一步鞏固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識。
在本次活動中運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說一說中認識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通過游戲‘摸水果’鞏固幼兒對水果的外形特征的認識。
給水果寶寶穿衣服鞏固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識。幼兒的已有經驗得到提升,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