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荊軻刺秦王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1
1說教材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課文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再現了荊軻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了一個扶危濟困、助弱鋤強、視死如歸的俠士形象。
《荊軻刺秦王》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第二課的講讀課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于學生了解先秦文學,認識中華文化的精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根據本課人物形象個性化描寫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①教學目的: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學生翻譯的能力。
②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③教學難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說教法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感悟、熏陶和積累。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3說學法
①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參照注釋,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說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敵方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借以瓦解敵軍。對伊拉克戰爭中的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而戰國末期勢單力孤的燕國,使用過這一手段。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吧。本課以此導入,借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②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戰國策》相關知識。
③指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參照注釋,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完成課后練習三。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④探究荊軻刺秦王的過程。了解行刺的緣由,認識荊軻“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了解行刺的準備特別是易水訣別的場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圍,認識荊軻剛烈勇武的性格。了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顧”“笑”“前”,認識荊軻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了解荊軻被斬,認識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借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理解人物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⑤朗讀并背誦易水訣別一段,結合課后練習二,引導學生探討景物描寫與音樂描寫的渲染悲壯氣氛的作用。
⑥探討課文中所展現的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充分體會人物的性格。
⑦課堂小結。多角度的描寫,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來。本文通過環境描寫、音樂描寫、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生動地刻畫了荊軻這一勇武、俠義、果敢、忠義的人物形象。
⑧作業,搜集課文中的省略句并補足省略成分,根據課后練習四,探究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正確評價荊軻的行刺。
5板書設計
行刺的緣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
行刺的準備:白衣冠——荊軻剛烈勇武
行刺的過程: “顧”“笑”“前”——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
行刺的結果: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2
說教材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課文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再現了荊軻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了一個扶危濟困、助弱鋤強、視死如歸的俠士形象。
《荊軻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第二課的講讀課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于學生了解先秦文學,體悟中華文化的精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根據本課人物形象個性化描寫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學生翻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說教法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感悟、熏陶和積累。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注解勾畫圈點法,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敵方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借以瓦解敵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而戰國末期勢單力孤的燕國,使用過這一手段。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吧。本課以此導入,借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 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a. 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戰國策》相關知識。b. 指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參照注釋,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完成課后練習。以此突破教學重點。c. 探究荊軻刺秦王的過程。了解行刺的緣由,認識荊軻“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借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理解人物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3. 深入理解,朗讀背誦
朗讀并背誦易水訣別一段,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探討景物描寫與音樂描寫的渲染悲壯氣氛的作用。探討課文中所展現的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充分體會人物的性格。
4.課堂小結
多角度的描寫,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來。本文通過環境描寫、音樂描寫、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生動地刻畫了荊軻這一勇武、俠義、果敢、忠義的人物形象。
5. 布置作業
搜集課文中的省略句并補足省略成分,根據課后練習,探究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正確評價荊軻的行刺。
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行刺的緣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行刺的準備:白衣冠——荊軻剛烈勇武
行刺的過程: “顧”“笑”“前”——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 行刺的結果: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課文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再現了荊軻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了一個扶危濟困、助弱鋤強、視死如歸的俠士形象。
《荊軻刺秦王》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第二課的講讀課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于學生了解先秦文學,認識中華文化的精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根據本課人物形象個性化描寫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二、說重難點
1、教學目的: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學生翻譯的能力。
2、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3、教學難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感悟、熏陶和積累。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2、說學法: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復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環節: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荊軻刺秦王》,關于荊軻,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并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后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為什么前人對他會做出這種評價。相信我們學了這篇課文,也會對荊軻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交流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了解《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勇于斗爭的行為。《戰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讓同學們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談一談。
戰國末期,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秦滅韓,又破趙,統一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為此,他找來了荊軻,精心侍奉。(肯定學生的預習)
四、研讀課文
(一).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對照注釋,初讀課文,要求劃出疑難詞句。整體把握作品的故事情節:(板書)
1、開端(秦將王翦破趙──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緣起。
2.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行刺準備。
3.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
4.結局(末段):荊軻被斬。一幕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活劇,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終。
(二).提問:
1.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那個側面?
3.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問題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文本從對話、動作、神態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劇人物形象,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暴力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4.如果荊軻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將會怎樣,中國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
問題設計意圖:以往的課堂,總是老師預設好課堂教學流程,預設好問題,甚至預設好問題的答案。本課教學既有預設的內容和流程,同時也注意課堂的生成。如學生會提出類似的質疑:這是筆者在預設內容里沒有的,然而,一發現問題,老師便即時對問題進行整理,把問題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何能讓人人都“動”起來,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
(三)討論并小結: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暴力
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但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四)布置作業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4
說教材:
本課是新課標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是講讀課文。也是本冊的重點文言篇目,在整套高中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講讀文言文,所以處理起來有一定困難。若按常路,在一節課之內既處理字詞,疏通文意,又分析人物形象,鑒賞文章,勢必過于緊張,且不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只照顧一點,一堂課只講字詞知識,一定會很枯燥,或只單純的去追求課型漂亮,拋開基礎知識,分析人物與手法,顯然又好高鶩遠,不符合教學規律。因此我想把新課標的三維要求有機地融合到一起,進而滲透在每節課中,這樣收效會更好,簡單地說也就是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說學生:
正定中學的學生整體水平還是很高的,但高一新生的知識水平、認知體系還有很多欠缺。與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較長、難度較大,高一學生掌握起來困難重重,對于學習方法也缺乏一定的感知,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就需要貫徹知識領路、學法指導的原則,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另外,學生們的人文知識非常貧乏,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他們了解得太少,思考問題比較單純,因此本節課我們還應抓住教材中的人文亮點培養學生昂揚向上的情感和辨證歷史的評價觀念。
說目標:
鑒于以上兩點的分析,特制定我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了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2、情感與態度:正確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人物。制定目標的根據就是新課標的三維性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個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
說方法:
“四讀”法(朗讀、點讀、美讀、析讀)、合作探究法。所謂探究不只是簡單的教師問學生答,而應真正落實到:學生自主質疑,互相答疑,教師導正。
說過程:
本文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導入新課,整體感知,重點分析前四段,學習人物對話的藝術。第二課時后半部分文章。第三課時主要進行同步訓練和閱讀延伸。
本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是雙向的,因此就要注意師生的合作與探究。教師的教要服從于學生的學。這正如市場經濟一樣,即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要努力為其提供什么。這就要求我們在知識與能力的設置上要有階梯性,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點及面乃至形成立體化的網絡。因此我先安排基礎知識學習再到人物賞析,由情景對話到寫作訓練,由對人物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評價。
第一步由正定的歷史導入課題,然后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接著講完四種閱讀方法之后,完成基礎知識的講授并以課件形式歸納知識點,從而落實教學目標。然后由學生點評人物形象,完成第二目標。最后進行語言訓練,活躍學生思維,體驗教學樂趣。其中均貫穿學生活動,體現教學的參與性。
說反思:
第一、雖然教學時間較短,但在比較流暢的進程中逐項落實了教學目標,既有基礎目標,又有延伸與拓展,,既有方法指導,又有師生互動。較好的實現了當初的設想,學生很有收獲。自己比較滿意。
第二、還有一些環節比較匆忙,不夠嚴謹。比如人物形象分析時學生答的較少,不全面,我未能及時予以補充完善。
感謝上級部門組織了這么好的活動,讓我們一線教師獲得展示自己的良好機會并拓展視野,取得進步。
謝謝大家。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新課標”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被選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通過荊軻刺秦王的過程,抒發了對荊軻的贊美。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權的精神和正義行為。學好這篇文章,可以感受荊軻這一悲劇英雄的人格魅力,還可以利用古今視界差異,激發學生讀出新意,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并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 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知識與技能:
①、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文言斷句和翻譯的能力。
②、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依據:課標指出“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中舉一反三。”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設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學生的能力。
依據: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思想內容,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依據:“理解和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論的要求:歷史眼光與現代觀念的統一。”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對話、動作、神態的角度入手,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權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依據: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難點: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依據: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失之偏頗,無法認識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利用影視資源,通過多媒體進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別”和“刺秦”兩個精彩片段。展示歷代文人對荊軻刺秦或褒或貶的詩詞。
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造,把教科書變成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內容,賦予教科書內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時代背景,學生已經習慣接受傳統贊賞荊軻的觀點,甚至形成思維定勢,因此作為老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形成個性化的認識。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重在提高學生古文能力。學習最好的動機是來自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新課標”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設計了:
(1)朗讀法——只有反復讀才能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本節課,我以語文學習普遍規律“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么寫”為指導而設計教學,以教給學生現代詩歌賞讀方法為目的而推進教學,以“情”為突破口,以“讀”貫穿始終,期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說教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依據:對于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將借助多媒體的手段,運用朗讀法,啟發探究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上新課《荊軻刺秦王》,關于荊軻,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并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后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為什么前人對他會做出這種評價。相信我們學了這篇課文,也會對荊軻有更深入的了解。(用多媒體展示上邊內容)
同學們已經做過預習工作了,那該文選自哪里?
1.交流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了解《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權、勇于斗爭的行為。《戰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讓同學們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談一談。
戰國末期,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秦滅韓,又破趙,統一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
見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為此,他找來了荊軻,精心侍奉。(肯定學生的預習)
二、研讀課文
(一).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對照注釋,初讀課文,要求劃出疑難詞句。整體把握作品的故事情節:(板書)
1、開端(秦將王翦破趙──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緣起。
2.發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行刺準備。
3.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
4.結局(末段):荊軻被斬。一幕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活劇,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終。
(二).提問:
1.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那個側面?
3.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問題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文本從對話、動作、神態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劇人物形象,認識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權的精神和正義行為。
4.如果荊軻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將會怎樣,中國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
問題設計意圖:以往的課堂,總是老師預設好課堂教學流程,預設好問題,甚至預設好問題的答案。本課教學既有預設的內容和流程,同時也注意課堂的生成。如學生會提出類似的質疑:這是筆者在預設內容里沒有的,然而,一發現問題,老師便即時對問題進行整理,把問題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何能讓人人都“動”起來,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
(三)討論并小結: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權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但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四)布置作業
把你對“荊軻刺秦王”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荊軻刺秦王說課稿】相關文章:
詠荊軻原文翻譯賞析02-24
詠荊軻原文翻譯賞析(5篇)02-24
詠荊軻原文翻譯賞析5篇02-24
說課稿評價03-21
麻雀說課稿12-20
《牧童》說課稿12-17
《蜜蜂》說課稿12-17
《荔枝》說課稿12-17
《陽光》說課稿12-17
《冰花》說課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