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范文(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1
一、學情分析
新課標中指出“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其實就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知經驗進入課堂,參與學習。在認知經驗中,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知識,掌握了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會解答分數乘、除法實際問題且理解了比的意義。有了這些知識的儲備,學生只要進行知識的遷移、類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質。學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不但能加深對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也為以后學習比的應用,比例知識,正、反比例打好基礎。
二、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我對本段教材的教學作出以下兩點處理:
1、比的基本性質的探究
原教材聯系比和除法、分數關系,通過“想一想”啟發學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樣的規律?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質。我認為這樣的編排是一種純數理之間的推理,是符號之間的運算,欠缺生活氣息,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為此,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激發探究欲望,不著痕跡地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質”的探究過程。
2、例1的教學
例題由兩道題組成。
第(1)題采用“神舟五號”的題材。此素材有利于滲透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且蘊含了相似變換的數學思想,是非常好的編排。
第(2)題給出的兩個比,我認為過于單調,且沒能涵蓋比的各種呈現形式,為體現課堂的動態生成,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我采用了開放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第(1)題的基礎上自主舉例練習化簡整數與分數、分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小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等各種比。
以上兩點處理均基于數學教育的生活化、數學資源的多元化的現代數學教育教學理念進行個性處理的,并以此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領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2、能力目標:運用比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通過嘗試來化簡并探討出不同類型比的多種化簡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探究興趣,使每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策略
1、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2、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
3、“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會學習、會創造、會生活的一代新人,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創造的課堂。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生活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上課開始,我詢問學生:“同學們喜歡喝果珍嗎?”大部分同學會說愿意并會表示他們愿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說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果珍,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三杯果珍,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助他嗎?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100毫升的水,
10克果珍;第二杯200毫升的水,20克果珍;第三杯400毫升的水,40克果珍.同時我也以此在講臺上做了這個實驗,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
(設計意圖是: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說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又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
(二)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同學們幫助小明解決問題,有的利用商不變性質,有的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生在師生互動中說出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屏幕出示文字內容。)我接著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里,有哪些關鍵詞?在商不變的性質里,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為什么?通過類比讓學生想到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是:先通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引出課題,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
接下來,讓學生觀察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小組討論,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表意見,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最后強調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哪些詞語是很重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同時、相同、0除外”這些關鍵詞。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然后通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三)理解最簡整數比
通過類比讓學生明白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小組討論怎么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概念?然后達成共識:
(1)是一個比;
(2)前項、后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
(3)前項與后項互質。
(設計意圖是“最簡單的整數比”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先類比然后讓學生討論最后對這個概念產生共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
(四)教學例1
1、教學第(1)題
(1)出示例1的第(1)題。
(2)讓學生閱讀例題,說說圖片中的事件,并按要求列出兩個比,然后嘗試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兩個比化成兩個最簡單的整數比。
(3)師生點評,小結。
(4)提出問題:兩面旗的長、寬不一樣,但化成最簡單整數比后是一樣的,你發現了什么?
2、談話:以上我們學習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的知識,但比的呈現形式有很多,你能不能自己舉例出不同的比,并進行化簡呢?
(1)要求: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每小組分別舉出整數與分數、分數與分數、整數與小數、小數與小數、分數與小數的一個例,并在小組內完成探究練習。
(2)小組匯報探究成果。
(3)簡單小結各種比的化簡辦法。
(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教學資源多元化,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提升學習能力,在探究活動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應用與拓展
1、完成教材46頁的“做一做”。
2、游戲:小蝸牛找家。
3、判斷。
(1)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5,比值不變。( )
(2)比的前項擴大2倍,要使比值不變,后項應除以2。( )
(3)2:12化成最簡整數比是3:48。( )
4、完成教材48頁第6題。
(設計意圖:層次性訓練中,提高學生知識技能,發展學生個性。第1、2題是基礎性練習,讓學生鞏固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第3題是判斷題,設計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第四題使用討論形式,通過全班的辯論,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今后學習解多步方程的基礎,它是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其核心思想是構建等量關系的數學模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索,思考比較,發現規律,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為今后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較復雜的方程打下基礎。
2、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主要講解等式的性質,在掌握等式的性質后,利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再進行具體化練習,加深認識。本節分兩課時完成,其中第一節課探索等式的性質,并對等式的構建和等式的性質進行具體化練習。
3、教學目標:教案對學習目標的分解是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進行的,更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目標的可操作性。學習目標首先被分解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解決了"學到什么"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
二、說教學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演示、實踐操作、通過觀察法、實驗法、合作交流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應用等式的性質。
三、說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一些等式與方程之間的聯系。再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等量的變化關系和等式的性質,并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全面總結出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與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發認知沖突
以前學生解方程習慣用加減法、乘除法互為逆運算的方式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運算的方式我們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這樣比較復雜的方程我們用上述方法還能求出它的解嗎?我利用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引入新課。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為等式性質的'構建做好鋪墊。
2.實驗探索,從特殊到一般
等式性質的呈現屬于實驗探究型課,目的是要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等量的變化關系和等式的性質。這里我分段逐步呈現等式的特性。首先出示平衡天平的圖形,給學生一個天平平衡的印象,引導學生用字母構建一個等式,接著在上一個平衡天平的基礎上,兩側同放一個三角形的符號表示物體的重量,讓學生觀察這時出現什么現象,同時提出問題:怎樣做,兩邊才會保持平衡?通過學生實驗得出使天平兩邊平衡的方法,并用字母式子表示實驗的過程,再通過歸納,概括出對象的共同屬性加以表述,接著通過幾個練習加以鞏固,然后借助上一個實驗的經驗和方法,進一步指導學生完成天平兩邊成倍變化的實驗,最后根據實驗情況觀察歸納結論。同時注意在總結時先讓學生根據實驗,把自己所得到的結論敘述出來,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結論給予概括得到等式的性質。
上述講授等式的性質用的是觀察實驗法,實驗觀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據客觀事物和現象找出它具有的客觀規律,有助于發現一些數學事實,抽象出對象的屬性,再通過歸納,概括出對象的共同屬性加以表述。同時也體現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認知規律。
3.強化概念,指導學生嘗試
關于等式概念、等式與方程的聯系的引出,教法上采用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練習回顧、交流的方式。等式的性質的教學,采用師生共同觀察實驗,讓學生通過對直觀圖形的觀察、實驗和猜想,自已發現結論,并用總結的形式表述結論。等式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關鍵在于應用,只有通過大量練習來鞏固和提高,練習的速度越快正確越高,說明知識理解和掌握的越好。因此在教學中得到等式性質后,就用三組嘗試練習加強鞏固和提高,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一種學習方法,使新舊知識技能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五、小結與練習
本環節是對所學內容作全面的小結,并質疑問難,除小結所學的知識技能外,還對所用到的數學方法進行了概括,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同時也對使學生能進一步體會等式與方程聯系、等式的性質。
布置作業主要是為了達到:
(1)鞏固所學概念;
(2)發現和彌補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3)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小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化簡小數,也可以不改變小數的大小,在小數末尾添加“0”將其改寫成固定為數的小數,或者可以把整數改寫成小數形式。其重點是讓學生一步步由形象到抽象地總結概括出小數的性質。在充分了解了小數性質后再進行對其運用的學習,例如化簡和改寫。
二、說教法:
在教授小數性質的過程中,首先,我利用幾個相等的數量關系,讓學生慢慢遷移到小數,然后根據幾個小數間的數量關系總結出規律。為進一步理解這層關系,又加一個驗證——利用涂色表示小數再比較他們的大小,驗證規律。完成后加一個小練習;在下來時小數性質的利用。這部分相對簡單,介紹什么樣的時候會需要進行化簡和改寫,然后舉例說明,接著練習鞏固。
三、說目標
1、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并能較熟練地熟練地運用這性質對小數進行化簡和改寫。
2、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四、說重難點
掌握小數性質的含義
歸納小數性質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老師今天需要大家幫個忙:我這兩天需要一個筆記本,于是去村里的兩個小賣部轉了轉,發現這兩家店對同一種本有不同的標價:左邊這家標價是
2.5元,右邊那家則是2.50元,大家幫我出出主意,我應該選擇哪一家去買呢?
[都一樣,任意選一家]
師:為什么?為什么2.5元末尾添個0大小不變呢?究竟可以添幾個零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方面的知識。
【導入部分利用生活實際中的例子,并讓學生來幫忙,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
二、授新
1.猜想性質
板書三個“1”,讓學生判斷是相等的,接著在第二個1后面添寫上一個0,在第三個1的后面添寫上兩個0,板書寫成:1、10、100,提問:這三個數相等嗎?(不相等)
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啟發學生回答可以添上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
板書: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思考:(1)你能把它們改用“米”作單位表示嗎?
[0.1米0.10米0.100米]
(2)改寫成用米作單位表示后,實際長度有沒有變化?(沒有)說明什么?(三個數量相等)
(3)仔細觀察三個小數有什么變化?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小數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
【這部分利用整數的數量關系到加入長度單位后的關系一直引入到小數的數量關系,一步步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內容,并且通過認真觀察后可以自己歸納總結出性質。】
2、驗證猜想
為了驗證我們的這個結論,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1)出示做一做:比較0.30與0.3的大小
師:你認為這兩個數的大小相等嗎?(讓學生先應用結論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辦法來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呢?
出示課本做一做:在左圖中涂出陰影部分表示0.3,右圖中涂出陰影表示0.30,發現了兩幅圖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份數不同,正方形的大小和陰影面積的大小相同)
這說明0.30與0.3相等,證明剛才這個結論是對的。
【在簡單觀察出性質以后,進一步通過之前的'知識去進行驗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治學嚴謹的態度以及探究問題的一般步驟——先觀察猜想,再進行驗證。】
師:那如果我們現在說“小數后面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句話還對嗎?[不對]那如果是“小數點后面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呢?
[不對]分別舉例說明。【這一步主要使學生確切地理解添上零或去掉零的位置,一定要在小數的末尾】
師:那如果我們現在說“小數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數的意義不變”這句話還對嗎?【這一步主要使學生確切地理解添上零或去掉零后,一定是小數的大小不變,而意義有很大的不同】
師:那整數有這個性質嗎?也就是我們可以說"整數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大小不變”嗎?【強調出小數與整數的區別】
判斷練習。
下面的數中,哪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3、小數性質的利用
(1)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對小數進行化簡。(理解化簡就是將其簡單化)當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0.30=0.3)
化簡下面各小數:
0.70 105.090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師:有時根據表示意義的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比如:我們在商場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變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怎樣改寫?
提醒:把整數改寫成小數形式,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0”。
三、鞏固深化
1、下面的每組數中,哪些零可以去掉,用斜杠劃掉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4 12.002 60.06 500
(3)0.090 12.00001 0.50605060 30.0
2、化簡下列小數
102.020 54.300 110.030 200.0300
3、判斷題。(打“√”,錯的打“×”)
(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5)小數點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4、學校小賣部進了一批冷飲,你能幫忙設計一下價格標簽嗎?(要求都寫成兩位小數)
鹽水棒冰每支5角
隨便每支1元5角
可愛多每支2元5角
5、智力游戲:誰能只動兩筆,就可以在5、50、500之間劃上等號。(50變成5.0,500變成5.00)
四、課堂總結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4
本課是基于化學教學對實驗教學越來越重視,因此利用網絡無所不有的資源達到一個學生實驗的目的,這是本節課所研究的,網絡環境下的化學教學研討課《認識氧氣的性質》。
一、知識結構、能力以及情感培養
從知識結構來說:氧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本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知識入手,引出氧氣的物理性質,進一步通過實驗介紹氧氣的化學性質,最后總結出氧化反應和化合反應的概念,層層深入,符合初中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教育論的元認知規律。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觀察氧氣的顏色、狀態,再到觀察木炭、鐵絲、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現象,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后面幾節氫氣、碳及其化合物等內容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思維模式。
從情感培養來說: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又一次認識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2、情感目標
通過有關氧氣性質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標
初步掌握聞氣體的操作方法
掌握觀察和表達化學反應的基本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初步學會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以及觀察和分析綜合能力。
難點:氧化反應和實驗現象的描述。
五、學法的指導
氧氣是在自然科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人的正常感觀習慣,指導學生先按色、嗅、味、狀態的順序去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再通過自主閱讀去了解氧氣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質,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觀察以及描述物質物理性質的正確習慣順序。
對氧氣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通過碳、鐵絲、蠟燭與氧氣的反應事實,歸納得出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使學生的理性思維再一次得到升華。
總之本節課的學法形成,對以后學習氫氣、二氧化碳、碳單質以及酸、堿、鹽等具體物質的性質與用途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因此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正確的思維習慣。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于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盡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于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于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及學生認知情況,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氧氣的用途和物理性質采用自主學習教學方法,
2、氧氣的化學性質采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
七、教學程序設計
1、討論激趣,明確目標,引入新課,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并查閱有關氧氣用途的資料。
新課引入:
問題1、生物體所必須的氣體是什么?你們想不想了解有關此氣體的知識?
問題2、通過一個謎語導入《氧氣的性質》
通過兩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們已經集中注意,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明確了學習目標,同時也對課外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了檢查。
2、自主學習,了解物理性質
(1)請學生自主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
(2)問題:書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質,有哪幾點你可以通過觀察、實驗或事實來證明?
(3)通過一段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
(4)多媒體展示下表,請同學們歸納:
(5)指導學生描述某一物質的物理性質,一般都是從色、嗅、味、狀態、密度、溶解性等幾方面進行的。
這樣經過自主學習、討論證明、觀察實驗、列表總結既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指導,也有利于學生對氧氣物理性質的記憶。
3、實驗探究,了解化學性質
(1)問題1:了解了氧氣的物理性質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氣會有哪些化學性質呢?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證明呢?
(2)問題2: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可以怎樣進行這些實驗?
(3)問題3:實驗過程中我們應注意觀察什么?
(4)以木炭為例通過觀察實驗再同時連續完成鐵絲燃燒實驗和蠟燭燃燒實驗,然后由學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師進行指導。
然后要向學生說明鐵絲與氧氣反應的集氣瓶內事先裝少量水或細沙的原因。
經過實驗探究,不僅掌握了氧氣的化學性質,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以后更好地利用實驗探究自然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5)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5、歸納小結,知識的升華
通過幾個隨堂練習讓學生知識得以升華。
6、布置作業,持續學習
在網上下載作業,針對自己學習的情況有針對性的練習。
八、板書設計
除了用多媒體逐條展示,完成表格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點知識,以利于學生明確本課學習內容,加深記憶。
一、氧氣的物理性質:
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5
教材簡析
本節課要求學生參與多向思維,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獲取、鞏固和深化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猜想、大膽表現、主動探索的學習精神和創新意識,真正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精神。
比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意義,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有舊知識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基礎。本單元與比的基本性質有關的知識有:化簡比、求比值、寫比例、實際問題等。這就要求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對其進行深入理解,直到熟練掌握。通過本章的繼續探討將為今后學習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等打下必要的基礎。因此在比和比例這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與其他教材相比,本知識放在最后一個學期,是學生在思想、心理、知識等方面更成熟時學習,達到的效果會更好。比的基本性質的學習是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基本性質,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們完全可以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在此可以采用自學、小組討論、個人展示等方式,以此來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時,要學生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使學生進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初步接觸函數思想。但由于所學的相關知識的時間有些久遠,部分學生已經淡忘。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經歷發現、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過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使學生在小組探究中掌握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算法多樣化,使學生在交流、爭論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小組合作中自主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復習鋪墊:
1、填空并思考運用了什么知識?(課件出示)
(1) ÷ =(×4)÷(× )=……(學生自己接說)
思考:你運用了什么知識?
(2) = ==
思考:你運用了什么知識?
2、根據表格說出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奧蘇伯爾指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此處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依據已掌握的知識,去探究新知識,揭示新舊知識的共同本質,使舊知順利遷移到新知學習中來。
(二)猜想驗證,得出結論
1、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認為比應該有什么樣的性質?
2、小組討論,討論后匯報
預設:
方案一:學生由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與它們的聯系總結得出: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方案二、舉例說明:
6:8=(6×2):(8×2)=12:16
6:8=(6÷2):(8÷2)=3:4
結論: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方案三、學生可以舉一些其他的例子
3、給我們發現的結論起個名字?
4、出示:比的基本性質
問:你認為哪些字詞是關鍵字詞?(要求學生說出“同時”、“相同的數”、“零除外”,教師重點強調并用紅色粉筆畫好.)
5、指導學生自主驗證所說的性質。
(三)嘗試練習,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1、教師說一個比,學生搶答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如2:8=( ):16,( )6:( )=3:4等。
2、同桌互說。
為了使數量間的關系更加簡明,并使計算簡便,我們經常要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什么是最簡單的整數比?請你說出幾個最簡整數比。
3、說說化簡比與求比值的異同:
一般方法
結 果
求
比值
根據比值的意義,用前項除以后項。
是一個數。可以是分 數、小 數或整 數。
化簡比
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
是一個比。它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并且是互質數。公約數只有1
設計意圖:
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就是要給學生營造一個積極思考、踴躍交流的寬松的氛圍,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自主探究的主人。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鞠躬)我是小學數學組幾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的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質》是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它是在學生學習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除法的關系、比和分數的關系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比的基本性質是一節概念課的教學,它跟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實際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節課主要是處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到學習新知識。教材內容滲透著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和互相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不但能加深對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也為以后學習比的應用,比例知識,正、反比例打好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能應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化簡比,掌握化簡比的方法,能正確地化簡比。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使學生認識事物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系的。
(3)、使學生在經歷猜想、驗證、發現等思維過程,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二、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除法的關系、比和分數的關系等知識,這都是學習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而且六年級學生已具有類比和知識遷移能力,所以要根據除法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猜想比的基本性質并不難,關鍵是在于應用,即化簡比,對學生來說,如何將分數比和小數比轉化成整數比是個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復習鋪墊,使學生領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2、猜想激趣,通過猜想激發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類推總結出比的基本性質,并通過嘗試、討論等方法進行化簡比,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教學程序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學程序分五大環節進行:
(一)復習鋪墊,創設問題情境。
從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入手,為學生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打下鋪墊,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感受事物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遷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
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生復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后,及時提出問題——比是不是也有類似性質呢?如果有的話,你認為它是怎么樣呢?有的學生根據分數與比的關系、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后就自然而然的猜想出比可能會有基本性質。通過這樣的引導,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很想弄清楚:比有沒有類似商那樣的規律和分數那樣的性質,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猜想驗證,得出結論。
在激發學生認知需要和探究欲望后,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卷入知識發現的過程呢?這時教師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本課的教學教學重點得以體現。
當講完了比的基本性質后出了兩道較有代表性的化簡比的`例題,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歸納和整理出化簡比的方法。15:10(整數比)0。75。:2(小數比),1/6:2/9(分數比),學生做完后交流中發現解法都有不只一種,通過交流探討,小結出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方法。
1、化簡時,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時,可以同時除以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是小數比的,先擴大相同的倍數轉化為整數比→最簡比,
3、是分數比的,先同時乘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轉化為整數比→最簡比,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簡。但要注意,這個結果必須是一個比。
學生親身經歷了化簡比的過程,參與了知識的運用過程,體驗到運用結論解決問題的樂趣與快樂。教學難點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得以體現。
(三)鞏固反饋,積累提升。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化簡比、判斷、填空幾種類型的練習題,通過步步深入的學習交流活動,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最后的拓展性練習,使學生思維發散,聯系實際,運用規律,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新知的欲望。
(四)全課小結,強化認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開放性的總結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總結所學,交流心得,進一步把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網絡,加深印象。
(五)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會讓學生在課下和家長交流今天的收獲和感受,從而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并促進學生與家長的溝通。
五、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應該是簡潔明了整潔美觀,重難點突出,能夠對學生理解本節知識有一定的強化作用,因此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感謝各位老師的聆聽!(鞠躬)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7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與板書設計等方面做一個說明,首先是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該教學內容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又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和通分則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顯得尤為重要。
接下來說說學情分析。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本學期又學習了因數、倍數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征,為學習本單元知識打下了基礎。
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概念較多,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直觀形象思維的支撐。在數學教學中,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對于順利開展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培養觀察、比較及動手能力,進一步發展思維。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建立自信心,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我把本課的重點設定為:理解、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難點設定為:發現和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并用它解決相應的問題。
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按照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在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過程中,主要采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分析,充分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歸納整理,采取遷移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組織練習法組織教學。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學生主要采用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并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為了全面準確地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實現教學目標,我努力抓住學生的思維生長點組織教學,設計了“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自主探索,尋找規律——比較歸納,揭示規律——分層練習,鞏固深化——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五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引發猜想。上課開始,我引入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慈母般的老和尚和三個調皮的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歡吃老和尚烙的餅了。有一天,老和尚烙了三張同樣大小的餅想分給小和尚吃。還沒給呢,小和尚就開始要了。第一個和尚說:“我要一塊兒”;第二個和尚說:“我要兩塊兒”;第三個和尚說:“不行不行,我得多要點兒,我要四塊兒”。 老和尚聽了他們的話,二話沒說,就把第一長餅平均分成四塊兒,取其中的一塊兒給了第一個和尚;接著又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八塊兒,取其中的兩塊兒給了第二個和尚;最后把第三張餅平均分成十六塊兒,取其中的四塊兒給了第三個和尚。故事講完了,老師有一個問題,三個小和尚誰的餅多,誰的餅少,你知道嗎? 先聽講一段故事,學生非常樂意,并會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當中提出的問題,學生自然興趣濃厚。通過故事設疑,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 自主探索,尋找規律。
1、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哪個和尚吃得多呢?親自分一分,驗證你們的猜想。
2、既然三個和尚分得的餅同樣多,那么表示他們分得餅的三個分數是什么關系呢?這三個分數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引導學生得出:這三個分數是相等關系,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變化了但分數的大小不變。
3、老和尚把三張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和尚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嗎?通過觀察演示得出3/4=6/8=12/16。
(三)比較歸納,揭示規律。
1、 通過演示,學生小組合作,集體交流,歸納性質。
2、師生共同總結規律,找出性質中的關鍵詞,然后齊讀3遍,注意關鍵的字詞(同時,0除外)要重讀。
3、現在,大家知道老和尚是運用什么性質分餅了嗎?
4、溝通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性質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應用分數和除法的關系,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
(四)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在練習上我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首先是針對大多數的基礎性練習,如填空、判斷。 其次是稍有變動的`,需要結合分數與除法關系完成的變式練習。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有層次的練習之后,我會及時引導學生回憶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收獲。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基本性質,感受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增強對遷移推理、猜想驗證等數學思想的認識。作業也是必不可少的,針對今天學習的內容,我布置了三道題,有目的地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1、填上合適的數,說說你填寫的根據.
1/3 =()/6 10/15 =()/3 1/4 = 5/()
2、說一說下面各式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否正確
5/24=5×2/24÷2=10/12 ( )
4/9=(4÷2)/(9÷3)=2/3 ( )
13/18=13+2/18+2=15/20 ( )
3、選擇你喜歡的一道題來做
(1) 與1/2相等的分數有多少個?想像一下把手中的正方形的紙無限地平分下去,可得到多少個與1/2相等的分數?
(2) 9/24和20/32哪一個數大一些,你能講出判斷的依據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濃縮了的精華,是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設計了如下板書:
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分數的基本性質。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8
一、說教材簡析和教材處理
1.教材簡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的內容之一,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起著承前啟后、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著內在的聯系,也是后面進一步學習分數的計算、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一種規律性知識,分數的分子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會變嗎?分數的分子分母如何變化,分數的大小不變呢?學生在這種“變”與“不變”中發現規律。
2.教材處理
以前,教師通常把《分數的基本性質》看作一種靜態的數學知識,教學時先用幾個例子讓學生較快地概括出規律,然后更多地通過精心設計的練習鞏固應用規律,著眼于規律的結論和應用。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但我們也看到這樣的現象:問題較碎,步子較小,放手不夠,探究的過程體現不夠充分。《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不可以有別的教學思路呢?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根據這一新的理念,我認為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大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的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而體驗發現真理的曲折和快樂,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的著眼點,不能只是規律的結論和應用,而應有意識地突出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以讓學生探究發現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為教學重點,創設了一種“猜想——驗證——反思”的教學模式,以“猜想”貫穿全課,引導學生遷移舊知、大膽猜想——實驗操作、驗證猜想——質疑討論、完善猜想等,把這一系列探究過程放大,把“過程性目標”凸顯出來。
二、說教學程序和設計意圖
1.遷移舊知,提出猜想
(1)回憶舊知
猜信封:老師手上的信封里有一個數、一道算式,我抽出其中一張 ,誰能猜出另一張是什么?
出示: 2÷3
你為什么這樣猜呢?引導學生回憶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媒體演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被除數÷除數=
誰能說一道與2÷3商一樣的除法算式?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板書算式。你為什么認為這些算式的商是一樣的?引導學生回憶什么是商不變的性質?媒體出示:商不變的性質:
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商不變。
設計意圖:好奇是學生的天性,“猜信封”能很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懸念,并迅速切入正題,讓學生回憶舊知,這樣設計也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找準新知的最佳切入點,為學生后面的聯想和猜想巧設“孕伏”。
(2)遷移猜想
引導聯想:看到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除法的商不變性質,你們能聯想到什么?學生可能會想: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會不會也有什么性質呢?
大膽猜想:猜一猜分數會有什么樣的性質呢?請把“我的猜想”這張紙拿出來,把你們猜到的寫出來。(這時可能有的學生提不出猜想,怎么辦?針對這樣的小組教師可以提一個簡單的問題啟發學生:你有什么方法改變一個分數的大小嗎?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學生猜想:分子分母怎樣變化,分數的大小改變或不變呢?)
交流猜想:匯報交流后,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學生有代表性的猜想。
設計意圖:這種利用新舊知識的類比進行猜想的思維模式為:比較——聯想——形成猜想。學生的實際猜想可能會觀點不一,表達方式不同,或者不夠完整,甚至是錯誤的,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的,能夠自己提出問題,已經向探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同學們有這么多的猜想,很好!可是這些猜想都對嗎?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成立,我們應該做什么呢?使學生想到猜想是需要驗證的。下面我們就來先驗證大多數同學提出的這個猜想,投影出示:我的猜想: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1) 討論——選擇。
教師精心安排了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討論、選擇一個喜歡的分數作為研究對象,二是讓學生討論、選擇不同的實驗材料,確定不同的驗證方法,然后全班匯報。教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個材料籃,里面裝著計算器、鐘表、數張紙、線段圖、彩筆、直尺等。各小組經過熱烈的討論標新立異地選擇了不同的分數作為研究對象、選擇不同的材料作為實驗器材,一個個躍躍欲試。學生可能會選擇折紙涂色、畫線段圖、用計算器計算、看直尺、看鐘面等不同的方法去證明兩個分數是否相等。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既是為后面的實驗做好準備,避免學生出現盲目行動,同時也是為學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創造條件。
(2)實驗——記錄:各組拿出實驗報告,開始做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3)匯報——交流:分組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實驗報告,說明驗證方法。學生可能會出現多種多樣的實驗報告。(投影)
設計意圖: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學生通過合作想出了多種辦法,體現了探索活動的多元化、開放性和創造性,并通過展示實驗報告、說明驗證方法,培養了學生大膽交流、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學生在匯報交流中使問題逐漸明朗化,最終驗證了自己的猜想。
3.揭示課題
這時,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聲音說:同學們,你們猜測并驗證的性質就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
媒體出示: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分數的基本性質。
4.質疑反思,拓展延伸
當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快樂時,教師進一步給了學生一個交流、反思、小結的機會。學生有可能會說自己的感受,如:我可以自己猜出并證明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很自豪。也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如:
生1: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加或者減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會不變嗎?
生2:分數的分子不變,分母變大,分數的大小會變嗎?
生3: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一個數,得到的是小數,分數的大小相等嗎?
學生從各個角度提出一些問題,這是多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把他們轉化為學生運用已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分組選擇不同的問題,合作解決,再匯報交流。這時,老師也可以作為探索的一員提出問題,譬如:既然分數的基本性質與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從某種意義上看是一樣的,那為什么還要有一個分數的基本性質呢?使學生想到分數的基本性質有它獨特的作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在生活中、數學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學生可能會說: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可以找到無數個與2/3相等的分數,可以找到無數個等于1的分數……也可能會說:比較5/6和2/3的大小,我可以用化為同分母的方法,也可以用化為同分子的方法,最后教師提出以后學習的分數計算就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
課后作業:舉幾個實例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在生活中、數學中可能會有哪些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質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動,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此時學生的視野已不盡限于分數的基本性質,而是擴展到研究分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學生提出各種疑問,教師不代替學生的思考,不急于得到圓滿的答案,把問題留給學生自我解決,不僅課堂氣氛活躍,而且培養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能當堂解決,這沒有關系,因為學生勇于質疑問難,能自己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最后的拓展性提問,使學生思維發散,聯系實際,運用規律,并自然引出以后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說教學反思與探討
1.教學的預設與應變
這節課用“猜想——驗證——反思”的方式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學生在大問題背景下的一種研究性學習,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挑戰,而且對老師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為學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間,學習方式是開放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多元的,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提高教學的預設能力。同時,學生探究的過程曲曲折折,不同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磕磕碰碰,暴露出不同的問題,甚至許多問題教師都難以預料,這些又對教師臨場應變、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以人為本,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譬如,這節課“提出猜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確定了研究的方向。可是如前所述,如果有些學生用類比的方法提不出猜想,怎么辦?教師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啟發學生。相反,如果學生非常活躍,出現的猜想很多,無法在一節課中一一驗證,怎么辦?教師可先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猜想進行驗證,學會了方法后,再分組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猜想驗證,最后全班交流,提高了時效性。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做思維的先行者,不怕走彎路,不怕出問題,因為學生有了問題才更有探索的價值。如果教師善于抓住學生暴露的真實問題,恰當的組織交流和討論,將使之成為教學的最佳資源。
2.目標的全面與側重
也許,有教師會問:“如果學生花在探究的時間多了,練習的時間少了,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否達到?”是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是新課標提出的三位一體的目標,都很重要,教師必須努力實現三個目標的和諧統一,但具體到每節課還是可以根據內容的特別有所側重。譬如,本節課,我根據分數基本性質的規律性,側重于過程性目標的落實。因為我認為在這節課學生發現探索的過程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更有利于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而且,學生通過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學生自己經歷的、真正屬于他自己的知識,這遠比做大量習題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9
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信息窗3的教學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板書)。
一、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掌握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通過設計科普展板的情境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今后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解決有關分數的問題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找出與一個分數大小相等的分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及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是:自主探索,發現,歸納分數的基本性質,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實踐操作法),這些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法。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從數學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受數學來自生活的道理。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合作交流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說教學過程: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認識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根據這一思想,本節課我以學生為立足點,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提倡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課開始,我跟學生交流,你們參加科技活動時都設計過哪些科普展報呢?學生討論交流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校科教活動中同學們設計的科普展板的情境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每塊展板文字與圖片所占比例,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學生觀察思考后可能提出:“每塊展板的圖片部分占整個版面的.幾分之幾?”等有價值的數學信息。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生動形象的情境,讓學生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的興趣,調動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熱情,從而有效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二)研究素材,猜想規律
一、教學第一個紅點,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師出示問題:“每塊展板圖片部分占整個版面的幾分之幾?”,讓學生獨立解決。通過思考后學生得出:“把每塊展板看作單位“1”,圖片部分分別占展板的1/2,2/4,4/8。教師追問學生這三個分數有什么大小關系?學生通過自己的認識猜測大小后,教師讓學生利用彩筆和紙條涂一涂,畫一畫分別表示出這三個分數,通過涂一涂,畫一畫,讓學生展示交流,學生直觀的發現這三個分數是相等1/2=2/4=4/8。這時,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分數大小不變,但分子,分母是按照什么規律變化的呢?“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然后全班匯報。有的學生發現:“1/2的分子分母同時乘2就得到了2/4,分子分母同時乘以4就得到了4/8。而有的學生發現4/8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2就得到了2/4,同時除以4就得到了1/2(板書)。教師再寫出一組分數2/5=6/15=12/30,讓學生舉這樣的例子。請同學仔細觀察這三組相等的分數,發現了什么?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學生發現: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教師隨即向學生揭示,像這樣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0除外”學生進行討論,回答: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0,分數就沒有意義。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進一步強調分數的基本性質。
數學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體驗。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涂一涂,畫一畫真正體驗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形成,逐步理解分數基本性質的含義,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認同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綠點,對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鞏固和應用
出示問題:“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你能寫出幾個相等的分數”?學生可能寫出2/3=8/12=10/15,也可能寫出48/64=24/32=6/8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說出自己寫相等分數的依據和方法。學生交流后得出:“一個分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數,分數大小不變。
通過讓學生寫出幾個相等的分數,使學生能初步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加深對分數進本性質的理解和掌握。
三、討論交流、驗證規律
我引導學生回顧分數基本性質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根據規律驗證是不是所有的分數經過這樣的變化,大小都不變呢?學生對畫有12個小正方形的長方形卡片上進行涂一涂、畫一畫,找出這些小正方形的4/12,1/3,通過涂一涂、畫一畫學生得出:4/12=1/3,從而進一步驗證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舉例驗證分數的基本性質,加強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和鞏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反比例》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反比例》第一課時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認識了相關聯的量和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要求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設計系列情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有著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并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應以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態度四個方面來闡述,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因此,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編排意圖,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豐富的實例,認識反比例。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和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同時在教學中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研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三、說教法、學法
記得有一個外國科學家敘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其實,這正是我們《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總體要求。因此,我在教學時就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改變傳統的填壓式教學模式,采用大量的情景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新知識,最大限度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大量的生活情境,直觀圖示,讓學生充分感知,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抽象思維過渡到形象思維,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并提高了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一個展示知識生成和應用的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如下:
1、復習舊知
復習這一環節往往是新舊知識的銜接,利用復習正比例的意義,加深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為學習反比例做好鋪墊。
2、提問引入
“同學們。當你們帶著一頂數目的錢去超市購物,怎么樣才能買到同一物品的數量比較多呢?”學生回答:買的東西越便宜,數量就越多。這一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單價與數量之間的關系,為后面學習反比例打下基礎。
3、事例解讀,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反比例量,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采用了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事例:(1)換零錢;(2)上班與上學;(3)分果汁這三個常見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量變關系。在這里我沒有直接引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通過讓學生對這幾組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和以前所學的正比例意義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自學,自悟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從而加深了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也讓學生對正比例,反比例的異同有了明確的認識。將比較抽象的知識很形象的展示在學生的面前,易于學生的'接受。最后得出反比例關系式為:xy=k(一定)。
4、合作探究,初步滲透成反比例量的函數圖像
教材中提供了加法和是12的直線及乘法表中積是12 的曲線,在比較探討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變化關系不相同,乘法表中積是12的曲線,直觀,動態地體現了“成反比”的過程,但是讓學生必須明確加法表中的和是12的直線幷不表示兩個加數成正比例,最后可以指明兩個加數之間的關系不成比例。
5、實踐應用
能有效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首要目標。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大量的與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實際問題,由易到難,突出了階梯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目的是培養他們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6、總結評價
“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既能梳理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其后,課件出示本節要點,再次點明本節的知識要點,讓學生對本節知識加以牢固。
五、說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與生活,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從實際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為同學創造了探索知識的條件,將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在與舊知識的對比中掌握了新知識;在階梯式的練習中,鞏固了新知識。這是本節課的亮點所在。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有待改進的地方,如課堂容量比較大,課堂評價應該多樣化,要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予以克服。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12-17
《比的基本性質》的說課稿05-24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01-26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11-11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03-08
比例的基本性質說課稿01-14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01-23
等式的基本性質說課稿04-03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11-10
分數基本性質說課稿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