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教學設計>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于教學設計>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閱讀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閱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教學設計>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提練教學設計。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教學設計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教學設計,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么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閱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學設計>有豐富的意蘊,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復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于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學設計>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復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教學設計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復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說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多角度理解課文:
1、為什么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么事,這一幕后來作者稱之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對當年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么論文,這種改變說明了什么?
4、“我”對于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么?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三)學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說明。
2、虐殺者的行為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說明。
(五)總結:《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作業:課后探討
1、請談談你對兒童教育的一點看法。
2、在人際關系中,你會怎樣處理親人、朋友之間的誤解和沖突?
五、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致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制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伙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伙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 化寫具體的。
四、說教學方法
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讀寫結合、整體把握等方法,具體結合教學過程展開闡述。
下面我詳細講解我的教學設想:
五、說教學流程:
首先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這一個課前準備很有意義,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養成搜集信息的習慣,對課文的學習非常有利,可惜在實際教學中做的往往不夠。
上這篇課文,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也放過風箏,說說你放風箏的經歷。交流后出示有關風箏的資料袋,再讓學生給同學介紹。
這個環節是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
我把生活中的體驗引入課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另一個對課外資源的交流,有利于學生養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
第二個環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習慣讓學生連讀兩遍課文,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而且學生是有興趣的。接著才讓學生思考: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內容?此時相信大部分學生都會找出課文主要寫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教師板書:做、放、找。指著板書說,請同學們選著三部分內容的任一部分,認真朗讀,準備讀給全班同學聽。在學生個別讀的時候,相機教學生字詞。這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我們在一線上課的老師都有個感覺,如果課文朗讀不充分,就忙著感悟,往往收不到較好的效果。
第三個環節是細讀課文,品味感悟。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第一句,問:我們這些孩子,做風箏、放風箏時有哪些快樂呢?學生瀏覽課文,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引導歸納。先說說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在學生發表了意見后,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給幸福鳥加上引號。"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放風箏時,看到什么情景最快樂?相信有放過風箏的人,都會說看到風箏飛起來了最快樂。那么課文是如何把這份快樂寫出來的呢?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兩條方法:一是直接寫,通過寫孩子們的動作神態;二是間接寫——"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可是放風箏也有傷心的時候",教師板書:傷心。請大家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說說從哪些詞語看出了孩子們的傷心?這部分采用默讀,學生自主分析,教師盡量少牽引,體現出從扶到放的教學原則。"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還可以放入一個練習:用雖然……但是說說放風箏的心情。學生可以說:放風箏雖然很快樂,但是也有傷心的時候。還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做風箏"的心情:雖然做出來的風箏,什么也不像,但是我們依然很快活。這個造句練習,既是說話練習,也是對本節課的課文教學內容進行了小結與回顧。
這帶著孩子許多歡樂的風箏消失在茫茫的空中了,它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段的學習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找不到風箏的失望心情。接著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這種復雜的心情,有傷心,有"我們"不放棄希望的樂觀精神。
第四個環節是引導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
"故事的結尾沒有說我們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風箏,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同學們,我們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了嗎?我們僅僅是為了尋找一只風箏嗎?還在尋找 什么呢?"學生展開想象,小組交流。學生能從討論交流中明白我們在尋找幸福鳥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和憧憬,我們是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托!只要我們尋找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 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于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板書設計:
做風箏 憧憬
風箏 放風箏 快樂 尋找幸福
找風箏 傷心
總之,這篇課文我主要教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三部分。通過熟悉內容的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語言與內容;通過細讀品味,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把課內外結合起來。實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3
【教材解讀】
《風箏》是魯迅先生寫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關于本文的主旨,歷來有多種理解,且多強調作品的政治性──對封建教育、 封建家長制的批判。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時代久遠,加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的局限,要初一的學生理解魯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較大困難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本文時,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出發,側重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關于童年游戲心理的描寫以及“我”因童年時曾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寫。也就是說,在教學本文時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懷,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品讀、欣賞。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體會小兄弟癡迷風箏的童心,了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無法把握的悲哀,從而使學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懷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學的難點,我認為應是對作品中一些語意含蓄而深刻的語句的理解。按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要理解這些語句是極不容易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對這一問題不應過多涉及,我的處理辦法是:在學生質疑的環節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簡單點撥,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大略的認識即可,更多的內容則由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再去領悟和體會。
【理論運用】
1、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理論。
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工具,傳授語文知識,教會學生閱讀和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領域,承擔著改造國民素質,重鑄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體教育思想。
主體教育觀要求語文教育要弘揚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真正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知識,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經驗。
3、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建構主義的理論精髓,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經歷。
4、個性化和創造性閱讀的原則。
藝術接受心理學認為,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是雙向交流過程,藝術創作主體是生命體驗的闡釋者,而接受主體則是體驗的二度闡釋者,二度闡釋的價值,決不在創作行為之下。如果沒有接受主體的參與和響應,任何藝術活動都是潛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這一理論建立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新關系,強調了讀者的在閱讀中的地位,也強調了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法選擇】
激趣。以一首短詩引入,同時讓學生回憶童年時游戲的往事,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使用專為本課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效果更佳。)
引導。在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對閱讀的步驟、重點等問題給予必要的引導,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點撥。在學生學習遇到疑難處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給予必要的點評。
【學法引導】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
2、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閱讀、去感悟。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首先用一節飽含深情的、回憶童年的小詩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回憶童年時游戲的往事。
2、介紹作者(老師簡單介紹之后,由學生補充)
3、初讀課文。此時教師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讓學生獲得最自然的、最富有個性的、整體的閱讀感受。
4、交流感受。這個環節為學生搭設一個互相交流、表達閱讀感受的平臺。
5、重點品讀。這個環節是在學生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讀重點段、重點句以及重點詞,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整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悲哀。
第二步:重點品讀第三段,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
第三步:重點品讀第四段,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記敘要素,并且用心去體會“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斷、踏壞風箏時心境。
在這一步中還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忍和淫威,認識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準備。
6、探究主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由各組代表發表觀點。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如果學生的回答沒有涉及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批判,教師要可給予引導和補充。
7、學生質疑: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就文本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8、結束授課。
【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恒悲哀
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4
一、課引:喚醒學生對風箏的直接體驗
1、師: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看到天上五顏六色的風箏有什么感受呢?
生雜:很高興,很快樂,想和風箏一起飛。
師:總之,同學們看到風箏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個人看到風箏,涌起的感覺卻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翻開課文風箏,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原因。
二、感知課文、學習詞語
1、請同學們自由的把課文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做兩件事:畫出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感受的詞語;畫出你認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會讀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詞語。
2、劃出你覺得重要的詞語,或你覺得不會讀不會寫的生字是哪些?讀完后自由寫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詞下加點。不懂的詞語打問號。
(生自由讀書,5分鐘后六七個學生自由到黑板上寫生字詞。有以下這些生字詞,老師重點給加點字正音。)
瑟縮發見苦心孤詣嫌惡憔悴肅殺?丫杈
師:“肅殺”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師:聯系課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氣寒冷。
師:這位同學能很快的解決生字詞很好啊。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三、把握情感基調
3、師:剛才大家通過主動的努力,把自己不會地學會了,很好。接下來我們來思考一下中年的魯迅看到放風箏時的感受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
生1:嫌惡
師:那是他小時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風箏的感受)
生2:驚異和悲哀
4、師:他看到風箏為什么“驚異”?誰能告訴我?
生1:因為做了對不起弟弟的事。
師:那是因為弟弟的原因。
生2:因為弟弟很喜歡風箏,而我又不許他放,看到風箏感到驚異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風箏
師:故鄉的'風箏是在春二月時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風箏了,感到驚異。(好的,這個問題我們先談到這里)
5、師:那么“悲哀”從何而來呢?
生1:小兄弟向往風箏,而我卻不許他放,將風箏折斷了,扔在地上,后來知道了玩是兒童最正當游戲。
師:事情緣于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具體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時候踩壞了弟弟的風箏。
6、師: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小時候這件事。課文應該在③④兩段。弟弟喜歡風箏嗎?哪些詞語寫出了弟弟是很喜歡風箏的,抓住詞語說。
生1:幾乎、跳躍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將這幾句話朗讀一下)
7、師:弟弟對風箏不只是喜歡,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歡風箏嗎?
生齊:不喜歡。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1:我不但不愛,而且嫌惡。
師:“嫌惡”是什么意思?
生2:討厭,厭惡
師:他為什么嫌惡風箏?
生3:他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玩的。
師:在我看來,有出息的孩子應該做什么?
生4:愛學習,有知識
生5:將讀書和玩樂相結合才好。
生6: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
師:做風箏不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結合的嗎?
生6:讀書和玩樂要兩不誤
生7:半天讀書,半天玩。
師:這是小時候魯迅的想法嗎?
生:不是,
師:這對中年以后的魯迅來說就合適了。小時候的魯迅則認為玩風箏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該做的事呢?
生齊:不是。
8、師: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應該去做有意義的事。所以他發現弟弟做風箏時,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猶豫的踩破了。
師:他抓斷了風箏的翅骨,踏扁了風箏。做這件事時他的神態是怎樣的?
生齊:憤努的。
師:你對“憤怒”是怎么理解的?
生2:哥哥你這樣弄壞了我的風箏,……????
師:哦,你用了情景式來回答,很好,那現在我們換一種說法:想像下哥哥在踩風箏的時候邊踩會邊怎么說?
生3:你背著我做這樣的事,氣死我了。
生4: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讀書,竟在這里做這玩意。
師:是啊,哥哥對弟弟是滿懷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著他做風箏。他很憤怒。應該說他當時是為弟弟好。這種憤怒你能理解嗎?有時我們爸爸媽媽也會因我們的什么事生氣,甚至打我們,其實也是為我們好,你們能理解嗎?
9、師:哥哥推門而入,粗暴地將風箏踩扁,弟弟的神態是怎么樣的?
生雜:驚惶、失了色瑟縮著、絕望
師:此時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會怎么說?用合適的表情,語氣說說看。
師:哥哥你真壞,為什么踩壞我的風箏?(口氣很憤怒)是不是這樣?
生雜:不是
生1:你為什么弄壞我的風箏?
生2:下次不敢放了。
生:哥哥,對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師:我知道錯了。
生3:我已入迷了,讓我做一次吧。
師:祈求哥哥。
生4:今后我一定好好讀書,再也不敢做了。
師:弟弟的反抗有沒有。
生雜:沒有
師:祈求有沒有?(學生思考)
生5:他以后想也不敢想了。
師:沒有乞求,更加沒有反抗,弟弟知錯了。哥哥認為自己做對了,得到了完全的勝利,而留給弟弟的是絕望。做風箏這種想法被哥哥給……我們用文中的一個詞語說。
生6:肅殺
師:應該是……
生雜:是“虐殺“
10、師:弟弟知錯了,哥哥自以為正確的得到了完全的勝利,那么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呢?二十年后再來看一下風箏之事,他還憤怒嗎?
生1:是悲哀,他知錯了。
生2:是懊悔
師:誰告訴他的?他怎么知道錯了?書上哪個句子?
生齊:“游戲是兒童……”
師:看到一本外國的書,知道自己錯了。他便想起了自己做的那件事是對弟弟的精神虐殺。
所以他想補過,設想了哪兩種補過的方法,可能實現嗎、
生3: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風箏。
師:可能嗎?
生齊:不可能。
師:是啊,不可能了,因為我們都已經人到中年了,那第二種辦法呢?
生4:請求他寬恕。
師:行嗎?
生4:不行,弟弟說忘了。
師:哥哥知道自己做錯了,總是想著補過,弟弟卻已經不記得了。
11、師:哥哥其實是希望弟弟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這件事的?
生1:希望他毫不怪他。
師: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還是希望他忘了這件事呢?
生:希望他記得這件事。
師:為什么希望弟弟記得呢?
生2:非常慚愧,對不起弟弟,弟弟罵他打他,他也會舒服些。
生3:弟弟說不記得了,他心里的石頭就一直放不下。
生4: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
師:(在玩這件事上)弟弟會用什么態度對待他的孩子呢?
生5:他不會讓孩子玩了。(可追問為什么?因為他也從哥哥的行為里知道了,風箏是最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師:如果他還記得又會怎樣?
生6:他就會讓孩子玩
師:是啊,他是多么希望弟弟能記得這件事,即便是記恨他,責怪他也沒有關系。可是現在弟弟是全然忘卻了,假如他以后又發現他的孩子做這樣的事,他會怎樣呢?
生雜:不許他放。
師:哥哥為了愛不讓弟弟放風箏,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錯了,哥哥醒悟了,對哥哥來說弟弟醒悟了嗎?
生雜:沒有
師:哥哥的感受怎樣?
生:我的心一直沉著,沉著
師:沉著可以換一個什么詞呢?
生7:難受,感到悲哀
12、師:我悲哀的是什么呢?
生1:因為我對不起弟弟,他卻忘了,感到悲哀。
師:為誰而悲哀?
生2:為弟弟而悲哀,為弟弟的不醒悟而悲哀。
生3:為弟弟的小時候感到悲哀。
師:為弟弟小時候的沒有反抗感到悲哀。
生4:為小時候自己弄壞了風箏感到悲哀
師:為自己的年幼無知感到悲哀。
生5:沒有正確理解“游戲是兒童……”而悲哀。
生6:為小時候我把錯誤的觀念傳給了弟弟而悲哀。
13、師:認為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這種認識是與生俱來的嗎?是不是一生下來他就這么認為的呢?
生1:是大人教給他的
生2:是父母教給他的。
生3:也許有光玩而荒廢了沉重的人身上啟發的。
師:有這么些人光玩而沒有處理好玩和學習的關系
生4:是他看書知道的。
師:(什么書?是中國的書還是外國的書?)書上的知識是怎么來的?
生: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師:恩,書上的知識是前人經驗的總結,一直傳到我這里都認為玩風箏是沒出息的。如果我不覺醒,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會被扼殺啊!這種錯誤的想法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這樣接受的,整個社會推而廣之。不醒悟的是不是只有我弟弟呢?(整個社會都這么沉浸在錯誤的認識中,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生:不是,是全社會很多的人
師:本文小故事卻提示了一個大道理。為堅持錯誤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還有很多人還沒有覺悟,很多人還沒有覺醒,只有魯迅覺醒了。(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喚醒他人)
師:下面我們看課文。“……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吧。”讀一讀這個句子,感受一下,想一想,假如弟弟寬恕了他,他的心寬松得了嗎?
生雜:寬松不了
師:所以在文章結尾他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把“四面”兩個字劃起來。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雜:是整個社會
師:“寒威和冷氣”呢?
生:指的也就是無盡的悲哀。
師:我除了為弟弟悲哀,為自己悲哀外,他還為什么悲哀呢?
生:為整個社會中不覺悟的人悲哀。
師: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親情,可有時我們會因為“愛”而做了一些傷害別人的事,(甚至是自己的親人)。有時候我們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們,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想錯,做錯,但我們不能把錯誤的認識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要反思他們行為。我們的父母也很愛我們,(有時也會和我們產生矛盾),一方面我們要理解父母(因為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反思父母的行為。找機會和父母溝通。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得到的啟示。
進教室之前我沒想到課會上的如此順利,但走出教室后我很欣慰,在短短的45分鐘的時間里,我帶著學生感受到了魯迅那如父親般的兄長之愛,也體會到了他作為一個清醒者對國民麻木性的批判和感傷,可以說,無論是愛的主題還是對國民麻木性的揭露,在本課中都達到了,回過頭去再來審視這堂課,我覺的課堂目標的達成得益于對小時候踩壞風箏事件的精細分析,正是有了對那件事深入細致的分析,所以后面的一切都完成的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另外,即時敏銳的抓住課堂生成也是本課得以完成的關鍵,我感覺本文處理的較好的生成資源有如下幾處:當要求學生回答對“憤怒”的理解時,有個學生采用了情景式來回答,我馬上就調整了我的問題,讓學生進入情景來回答;第二處是在回答“魯迅是希望弟弟忘記這件事還是希望他記得這件事”時,有學生說“如果他記得的話,他就能教育他的孩子。”我一想,對啊!何不拿他的孩子說事呢?他記得與不記得這件事,反映在他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就是兩種不同的思想嗎?而且這還和教育思想的代代相傳有關系呢,所以就抓住這個細節做了一點文章,最終學生也明白了錯誤思想代代相傳的可怕性。③還有探究錯誤的教育觀念是怎么來的問題,也是課堂生成的,就感覺課上到了那里,順理成章的就出來了這個問題,必須要去追究一下根源,而學生的反應看起來并沒有什么障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是從大人們那里學來的,然后再聯系前面的孩子,代代相傳的可怕再次得到了重復印證。學生對于作者的“悲哀”也就能夠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了。
一直以來,我包括還有很多的老師可能都責怪過編寫文章的那些專家,把〈風箏〉編進初一的課文不是難為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嗎?可是現在當我順利的上完這篇文章后才發現,其實這樣的內容學生能接受,只不過是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帶著學生去理解和接受,過去的課堂失敗是因為我并沒有象現在這樣深思熟慮的來思考過課堂設計,也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什么樣的問題是學生容易理解的。真的就是那句話,因為害怕,連腦子都笨了。
明知山有虎偏想虎山行,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象這次對待〈風箏〉一樣,對有難度和有爭議的文章多一些討論和爭議,多一些想法和嘗試,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象春天一樣,百花齊放,爭奇斗艷。
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5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魯迅,體裁為散文詩。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是繼“人生”“自然”“科學”主題之后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設的單元。在本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好教材。《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2、課文的特點:
《風箏》是一篇以表現手足親情為主題的散文詩,但選材角度新穎,于兄弟間發生的誤解沖突中展現濃濃的親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于此。從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憂交集看,這篇作品還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天性的扼殺,深刻地闡述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全詩情詞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于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蘊的散文詩,學生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多讀,要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要多讓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要重視引導、多給學生鼓勵。
4、重點、難點的預設及依據:
根據七年級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散文閱讀的基礎,結合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難點:學生提出疑問并在教師引導下作深入思考。
5、目標的預設及依據:
根據以上四個方面的情況,從“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確定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⑴ 認知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讀描寫“誤解和沖突”的語句,進行語言積累。
⑵ 能力目標:圈劃文中表示“誤解和沖突”的內容,體會賞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問,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主動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⑶ 情感目標:感悟“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說教學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學以“一個切口、一組問題、幾大板塊、整體綜合”的閱讀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朗讀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學習方法,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以圈畫重要詞句并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和發揮雙方主動性與創造性的教學理念。
1、導入新課,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師出示一張幼兒照片,向學生介紹自己孩子的調皮與可愛。師生輕松談話,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幼兒可愛的形象,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為下面的學習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教師的對女兒的濃濃親情的流露,能喚起學生心中的親情體驗;而向學生介紹女兒的調皮、貪玩更是文中“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觀點的直接證明,從而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學法:與教師輕松交談。朗讀全文,圈畫生字難詞。思考: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了我態度轉變的原因?
(設計意圖:輕松的心情利于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朗讀全文,既積累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漸進入作品的意境。同時問題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學生對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關注,而這一段正是本課教學預設的切入口。)
2、主問題探究,落實重點
⑴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為教學切入口,引導學生通過對“魯迅先生前后情感、態度的變化”的把握,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的精神,同時了解“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
問題預設:
“魯迅先生看了講論兒童的書后,回憶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變化?”
“精神的虐殺是指魯迅先生對弟弟什么的虐殺?”
“你有過這樣被精神虐殺的體驗嗎?”
“今后看到有人抹殺兒童天性的行為,你可以怎么說?”
(設計意圖:采取中間突破的教材處理方法,選擇恰當的切入口,提出一組相互關聯的問題,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
學法: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聯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殺”的具體含義;結合自身體驗理解并朗讀“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這一句話。(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在討論與思考中掌握知識。)
⑵ 教法:出示教學“主問題”。探討文章“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這一主題。(設計意圖:以主干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并通過教師的小結,引導學生思考生活、關注人生。)
學習障礙預測:這個主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讀,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閱讀感悟能力和“在眾多的信息中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學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魯迅和小兄弟之間的沖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魯迅對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誤解,學生可能容易找出魯迅對小兄弟的愛而忽略了小兄弟對魯迅的愛,學生可能不清楚對問題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師幫助對策:在學生閱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后,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導內容先擬:
① 引導學生對文章后半部分的關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誤解中的親情的體現呢?
② 引導學生對“小兄弟對魯迅的愛”的關注:沖突是雙方的,那么親情是不是也是雙方的呢,弟弟也愛魯迅嗎?
③ 指導學生對問題解答的表述:賞一句話,用賞析說服人(就是對自己劃找的語句,闡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人信服);讀一句話,用美讀感染人(有感情的誦讀自己劃找的句子,用讀來傳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動聽眾)。
學法:劃一劃,文中哪些地方寫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間的“沖突和誤解”
讀一讀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沖突和誤解”,又為何還能體現出親情?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既培養篩選問題的能力,又突出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
3、發現、探究問題,突破難點: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對魯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評價,引導學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蘊深厚處進軍。
(設計意圖:把課文作靶子,通過文本意與讀者意的沖突,引學生對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學習障礙預測:
⑴ 學生提不出問題。
⑵ 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
⑶ 學生等待老師說標準答案。
教師幫助對策:
⑴ 適當的方法指導。
⑵ 保證一定的讓學生發現問題的時間。
⑶ 小組交流,整合問題。
學法:默讀全文,劃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組交流篩選、整合問題,全班交流探究。(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4、課外體驗與拓展:
教法:出示作業,兩題任選一題。其一是寫一篇“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的文章;其二是課外閱讀魯迅先生的《故鄉》和《秋夜》,探究環境描寫在魯迅作品中的作用。(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最近發展區”原理,進行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
學法:讀作業題目,選擇作業內容,課外完成作業。
(設計意圖:其一是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和發現美的習慣;其二是以此來引導學生走近魯迅,了解魯迅,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步入文學殿堂。)
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敘事性散文,是第一單元,第一篇魯迅文章。既表現手足親情又意蘊豐富,有助于提高學生情感體驗,培養探究性閱讀能力。文章講述了“我”因為看到風箏,引起對兒時虐殺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的回憶和深深的自責,展現了兄弟間濃濃的手足親情。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整體感知和理解能力;但獲取知識的方式多以圖片、聲音等具體形象為主,較少接觸意蘊深厚的文章,對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難以抓住要點來準確體會、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殺” 指什么;
難點:體會、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濃濃的手足親情。
4、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品讀敘事中的描寫語句,積累詞匯。
能力目標——學習迅速抓住文章要點的方法,通過討論賞析,理解“精伸虐殺”實質。
情感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親情,學習作者嚴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說教法
1、理論依據:
《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習要“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能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情感”,“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溝通課堂內外”“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問題帶動閱讀學習”。
2、教學方法:
實踐法:親身體驗體會到文章意圖。
提問法:本課教學主要方法,通過連環問題促使學生閱讀文本,理解主題。
誦讀法:通過各種朗讀方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畫法:通過重要句詞來落實重點,理解文意
討論法:培養合作精神及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3、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示范朗讀,風箏圖片,學生放風箏錄像,計算機技術支持
三、說學法
依據以上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安排,指導學生上網收集資料,通過實踐參與培養學生自學和動手整理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啟發、討論、探究來賞析、理解敘事散文。問題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讓學生學過本文,不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還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逐漸形成主動閱讀文字、理解文意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配樂展圖,引出課文)
上網收集作者資料
(二)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疏通生字積累詞匯
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全文圍繞風箏回憶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讀賞析 “我”對小兄弟的“精神虐殺”指哪件事?具體說說。(誦讀,表演)
(四)討論探究 “我”當時為什么要那么做?現在的心情是怎樣?劃出關鍵詞。(引導,討論)
(五)拓展實踐 展示古詩《村居》,進一步體會放風箏的樂趣。
播放學生放風箏錄像,寫一段放風箏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只展翅飛翔狀的風箏,上面印著大大的精神虐殺,一方面是我不許小弟放風箏,一方面是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而這其中又承載著濃濃的手足親情。板書簡潔明了,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六、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我上學期參加市“多媒體與信息技術整合”比賽時的參賽課文。在上課時,我把語文從單一枯燥的文字解說種釋放出來,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機會,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愿意主動去閱讀文本,動筆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文段有很多寫得非常優美。這是能獲得二等獎的原因。
而之所以沒拿到一等獎,最主要還是對使用新教法比如“網上搜索”“論壇上發表文段”沒能作充分的課堂預計,導致課堂有些暫時性的混亂。而且對教案不夠爛熟于心,提問有時不夠有針對性,被外界干擾后顯得不夠流暢。因此,充分備好每一課,做到備教材,備學生,熟悉教案時我今后在教學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風箏》說課稿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初一語文上冊:《風箏》說課稿12-22
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12-17
三年級上冊課文《西湖》說課稿12-20
語文課文《生命生命》說課稿范文03-15
語文課文《紙船和風箏》片斷賞析12-30
語文上冊識字說課稿11-12
三年級課文風箏原文03-14
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說課稿12-23
小學語文課文《鯨》的說課稿12-22
通用三年級語文上冊課件范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