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這節教材的內容有:畫圓的步驟和方法,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征。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通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再引導學生借助“圓規”方式畫,再次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通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教學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嘗試成功的愉悅。另一方面,又借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同一圓內直徑、半徑的特征,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和半徑的關系,并能根據這種關系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知道圓各部分名稱與關系
2.學會畫圓
教學難點:畫出規定條件的圓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征。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征時,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學生借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征后,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盡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采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第二組就是剛認識的圓,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后,問:“你發現了什么?”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借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后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通過學生的匯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范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后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3.利用特征,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四小節軸對稱圖形。
2.教材的編寫意圖:
教材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前面所學的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征。
3.教學目的: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可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2)能準確判斷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
(3)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
(5)結合教材和連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4.教學重點:
(1)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2)準確判斷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
5.教學難點;
根據本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采用以實驗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為輔。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教師適時地演示,并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四、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五個主要的教學程序是:
(一)觀圖激趣,設疑導入。
(二)指導觀察,認識特點。
(三)演示導學,形成概念。
(四)動手操作,加深認識。
(五)綜合練習,發展思維。
五、說課過程:
第一、觀圖激趣、設疑導入。
1、(出示兩幅學生作品)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哪一幅圖比較美?哪一幅圖不美?為什么?通過觀察學生發現:這幅圖不美。(教師手舉不美的圖畫)因為這幅圖的左右兩邊大小不一樣?有沒有辦法使兩邊的圖形畫成一模一樣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新課,
出示課題:“軸對稱圖形”。
(通過讓學生觀察色彩鮮艷的蝴蝶圖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第二、指導觀察、認識特點。
(電腦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特點。(P121的楓葉、蜻蜓、天平三幅圖)
(電腦操作)通過觀察得知:這些圖形的兩側分別對應相等。
(通過觀察,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了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教師進行演示操作、指導學生學習。)
第三、演示導學、形成概念。
1、(電腦演示)并讓學生同步進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在折好的一側畫出圖形,把它剪下,再把紙打開,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折痕兩側的圖形完全重合,從而引導學生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認識對稱軸。
(教師板書概念)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電腦形象的演示,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的動手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2.(電腦出示練習)當學生了解了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后,讓學生觀察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通過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這些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些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通過觀察判斷,進一步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第四、動手操作、加深認識。
1.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判斷軸對稱圖形和找出對稱軸,(投影出示P122頁的方格圖)讓學生把學具中的圖形剪下來,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檢查學生能否運用新知準確判斷軸對稱圖形。)
2、讓學生折一折之后,匯報結果。
通過操作得知: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圓都是軸對稱圖形。接著指導學生從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幾條對稱軸。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逐個演示操作過程。重點指導折圓的對稱軸。并啟發學生說出: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圓的對稱軸就是本圓的直徑。
(在操作中,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找對稱軸,運用電腦演示練習1的1一6題。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第五、綜合練習、發展思維。
(一、)綜合練習。
1、游戲。全體起立,每人做一個姿勢,從正面看左右兩邊是對稱的。再請三人上臺表演。
2、搶答;觀察周圍哪些事物的形狀是軸對稱圖形。
(這樣設計,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檢查了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3、判斷:
生活中不僅有些物體的形狀是軸對稱圖形,我們所學的數字、字母和漢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軸對稱圖形。
(1)下面的數字或字母,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0123456789
ABCDEFGH
(2)像這樣寫法的漢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通過這道題的練習,可以看出中國的漢字是非常美的。誰能舉例說出哪些漢字可以寫成軸對稱圖形嗎?)
(師生共同品味中國文字的對稱美,從而宏揚中國文化,做到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溶為一體。)
4、配樂剪軸對稱圖形比賽。請同學們拿出一張彩色紙用對折的方法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后貼在白紙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讓大家欣賞。)
引導學生觀察:哪些圖形較美?為什么?
(在歡樂的音樂聲中競賽,目的是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調節;把學生作品貼在黑板上,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軸對稱圖形的美。)
5、觀察并說出下圖的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A與A、B與B到對稱軸的距離是否相等?
(這題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歸納小結。
設問:今天學了什么?
什么叫軸對稱圖形?
怎樣判斷軸對稱圖形?
什么叫對稱軸?
怎樣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新課后的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認識。)
現在能把兩側大小不同的蝴蝶圖畫成一模一樣嗎?(教師拿著新課引入時的不對稱的蝴蝶圖)
(前后呼應,解答課前疑難,目的是檢查學生活用知識的情況。)
全課小結:這節課,我通過五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附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如果一條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倒數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十一冊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積是1的分數乘法,從而引出分數的含義,并舉例說明倒數的特點。例1教學求一個數的方法。從教材的內容來看,比較簡單。數學知識的聯系性很廣泛,比如本冊將要學習的《分數除法》就要運用到倒數的知識。
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倒數的意義.
2.能正確的求出一個數的倒數.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倒數并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小數與整數求倒數的方法
在于讓學生在經歷中體驗、在做中發現、在活動中理解倒數的意義,能正確的求一個數的倒數,滲透辨證唯物主義關于事物都是普遍聯系觀念的啟蒙教育。
教材內容在編排上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教學重點難點比較突出,求1、0、小數、帶分數的倒數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基于教材內容比較單調,那么只有在教法上體現新、奇、特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想學,要學。
首先,根據小學生一般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發展的思維特點,我將在教學中聯系小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實際,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同時把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可以達到理解掌握新知識,培養學生興趣的目的,同時也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
比如讓學生先理解“互相成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的意思,朋友必須建立在兩個人的基礎上的,那么有了這樣具體形象思維的理解,學生對倒數有互相依存的特點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就有了比較直觀的理解了。
其次,我將在教學中始終扮演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比如教材中只是簡單的出示幾個乘積是1的分數乘法,然后就引出倒數的含義、特點,學習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其實這樣的導入根本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有點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味道。我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寫出等于1的算式,看看自己能寫出幾種不同類型的式子,然后學生匯報、分類,要讓學生自己說出等于1的乘法算式有特色,有怎樣的特色,并且讓學生自己給這些有特色的算式中的因數起個名。這樣學生就對倒數的意義中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有了徹底的理解。
三、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如何體現學生的主人意識,我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始終在合作中發現問題,在合作中探討問題,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在這一系列的合作中進行恰當的學習活動,有時也能產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華……這樣才能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
四、說教學思路
本課主要圍繞“導入、探究、深討、練習、小結”四個環節進行。
(一)談話導入,初步感知。
和學生談談“老師和大家互相成為好朋友的”意思,在談話中讓學生理解“互相”應該是雙方面的,這句話可以理解成“老師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師的朋友”。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接下來告訴同學人與人之間有著相互的關系,同樣在我們數學中數與數之間也有著相互關系,比如8是4的倍數,4是8的因數,比如2和3是互質關系,等等,今天我們要繼續研究兩個數之間的有趣關系。這樣就比較自然的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中。
(二)經歷體驗,探究發現。
讓每一個學生寫幾個等于1的算式,并且小組合作進行分類,分類時大部分學生可能都會以加、減、乘、除來分類,(也有可能會出現其它情況的`分類方法)然后讓學生找出比較有特色的一類,當學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這一類的比較有特色時,要及時讓學生說出它們的特色體現在哪里,再讓學生寫出幾個和這些算式類似的算式,根據特點,給它們取名字。由此引出課題和倒數的意義。
(三)加強合作,深入探討。
以小組為單位,找出還有哪些數有倒數,怎樣來求這些數的倒數。這一環節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求整數、帶分數、小數的倒數,要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帶分數、小數的倒數必須要先變形,再換位。在探討中,如有學生提出1和0的倒數,那么要作為重點進行研究,總結出: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如沒有學生提出,教師可稍加提示,比如:有沒有哪些數的倒數是它本身呢?是不是所有的數都有倒數呢?
(四)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本節課的練習形式多樣化,主要有合作練習和獨立練習兩種形式,在練習中碰到的問題及時解決。
(五)課堂小結,談談感受。
讓學生談談上了這堂課的感受,這堂課最讓你感到高興的是什么?最讓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既是課堂小結,同時也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培養。
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九年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小節第一部分《圓錐的認識》。這一部分是在學生掌握了圓和圓柱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而安排的內容。我們要想認識圓錐,進一步學習有關它的知識,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第一節,為下面學習起到一個良好的鋪墊作用。由于圓柱與圓錐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因而教材把圓錐的認識安排圓柱的認識之后,為學習圓錐的特征以及體積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
2、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已經有較大的提高,能夠有意識的去主動探索未知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所發展。所以在教學時適宜讓學生主動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自體驗感知圓錐的特征。另外,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操作、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能根據具體情況想出測量高的方法。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特點,以及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圓錐,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了解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的圓錐讓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
4、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5、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圓錐形物體多個、圓錐的模型一個、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這部分教材的內容特點,經過我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本節課主要用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流程
1、復習提問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導入新課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觀察一下,觸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么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后,說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板書課題:圓錐的認識)
3、講授新課
(1)、教學圓錐的認識
課件展示,如果我們沿著些圓錐的輪廓畫線,可得到圓錐的幾何圖形。
教師根據幾何圖形指出:圓錐的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
再觸摸,得出圓錐的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錐的側面。
再觀察物體,教師指出:從圓錐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你能從物體上找到圓錐的高嗎?(教師指出母線不是高)
你能從圖形上找到圓錐的高嗎?(學生回答)
你能確定圓錐高的條數嗎?(學生回答并根據定義總結:只有一條)
(2)、小結
第一步,學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面、頂點、高。(師生總結: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請學生歸納一下圓錐有什么特征。(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么?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你能根據測量圓柱高的啟示,來測量圓錐的高嗎?(小組嘗試)
請同學展示,測量圓錐的高的過程。
師生總結: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值。
<2>閱讀時一定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值。
<2>轉動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4、課堂練習
利用課件,展示習題,指名口答。
5、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么特征?側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為了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為主,幫助為輔,我進行了嘗試。從教學內容方面,本部分知識適合采取這種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動的空間。從學生方面,學生的求知欲較強,活動能力與小學相比有大的提高,他們能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學生情感方面來看,他們喜歡合作交流的方式。
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單元中的例1與例2。例1是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而本課的學習將為統一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對整數除法意義的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乘除法算式,通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教學,意在通過讓學生進行折紙實驗、驗證,引導學生將‘圖’與‘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根據剛才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教學的目標是:
1、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動手操作,通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并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這是因為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為乘以它的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為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于思維的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啟發與發現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有效的提升,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和動手操作法為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只有通過主動參與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在重難點的學習上,通過折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開課,就對前一單元所學的分數乘法的計算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目的在于為教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基礎,因為分數除以整數就等于這個分數的幾分之一,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用分數乘幾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結果,而對于分數除法的意義,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導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再遷移到分數除法的意義。
問題創境,對比遷移,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在教學例1時,我沒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個問題端出來,而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信息來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編出乘法問題并列式解答后,問學生:你能根據這個乘法問題編出兩個除法問題嗎?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過對這三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得到整數除法的意義。這樣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將素材一一呈現出來,感覺很單調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思維活動就是一種壓抑,反過來我這樣安排,感覺是把靜態的教材動態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利用素材自問自答,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有價值有效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有一個提升的,同時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問題中是以克為單位,如果以千克為單位,100克應該怎么改寫?改寫后,算式應該怎么列?后面兩題中的單位也改寫了,又怎么列式計算?用一系列的問題,遷引出分數乘除法的算式,再通過對分數乘除法算式的仔細觀察,觀察時引導學生對照整數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得到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我這樣教學的想法是:第一因為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鍛煉提高學生的觀察比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過比較自然得出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讓學生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味到在數學中知識是存在相互聯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學生快速回答了2/3×4=8/38/3÷4=()8/3÷2/3=()的結果后,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得到結果了呢?這個問題能更好讓學生利用除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小學六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通用5篇)04-07
小學數學筆算乘法說課稿(通用5篇)04-07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小學數學口算乘法說課稿04-07
小學數學解方程說課稿04-0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說課稿04-07
小學數學乘法運算定律說課稿(通用5篇)04-07
小學數學小數的大小比較說課稿(通用6篇)04-07
小學數學100以內加法說課稿04-07
【必備】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