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2節第2課時,就是課本115到116頁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有著緊密聯系,是本章中的重點。本節課安排在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一次函數的概念之后。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次函數圖象的畫法和一次函數的性質。它既是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拓展,又是今后繼續學習“用函數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的基礎,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形結合”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為一種數學模型,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直線y=kx+b與y=kx之間的位置關系;
2、會利用兩個合適的點畫出一次函數的圖象;
3、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
數學思考:
1、通過研究圖象,經歷知識的歸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過一次函數的圖象總結函數的性質,體驗數形結合法的應用,培養推理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1、通過畫函數圖象并借助圖象研究函數的性質,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系,感受函數圖象的簡潔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由一次函數的圖象歸納得出一次函數的性質及對性質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依據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教最大限度的服務與學。因此我選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學體驗法——利用學生描點作圖經歷體驗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歸納總結。
目的: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目的: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逐步將他們的感性認識引領到理性的思考。
2、學法指導
做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止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本著這樣的原則,課上指導學生采用以下學習方法。
1、應用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觀察圖象,分析材料。培養觀察總結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1:觀察:
展示學生作圖作品(書P28例2),強調列表及圖象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課前一兩分鐘對學生上交的作圖作品進行快速篩選,進量多選出一部分,課上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再從中選取一兩幅優秀的作品上課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都具有強烈的表現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學生盼望在課上教師能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作圖會比平時更規范更準確;也可以說完成了變教師課上被動講為學生課外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以來學生的所獲更多,印象更深;
2、課上展示學生作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肯定,這又恰好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成功感和榮譽感,這便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樂意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習熱情,聽課更加專心。
3、學生經歷畫圖象進而感悟它的形狀及與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異同,為后面的發現規律作了準備。
4、令教師對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課堂。
(二)嘗試探索、體驗新知:
活動1、觀察探索:
比較兩個函數圖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第一步;根據你的觀察結果回答問題。(書中原問題1、2、3)
目的:這樣在學生已經知道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的基礎上,通過對應描點法來畫出了圖象,讓學生通過操作體驗感悟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學生們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學生作出的兩條平行直線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正比例函數圖象的交點情況,引用兩點法(兩點確定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直線y=--6x+5與坐標軸交點”并思考:一次函數y=--6x+5又如何作出圖象?
目的:這樣通過啟發學生視覺見到的兩點,即與坐標軸的交點{(0,b),和(-b/k,0)兩點};此交點的求法(學生易從填表中的數據發現),再反之引導學生抓住這兩點畫圖象。就此題體驗一次函數圖象的兩點確定;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用兩點法畫一次函數圖象。
活動2:知識再體驗: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四個K值不同的一次函數圖象,并觀察分析。
目的:進一步鞏固兩點作圖法,為探究一次函數的性質作準備。
活動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決象限問題。(多媒體展示)
目的:讓學生觸發漫畫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導思考k、b對圖象的影響——設置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學生對這種直觀的知識易接受,易理解,記憶深刻。從而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
活動4:師生互動(師生角色互換),提高拓展。(多媒體展出內容)
目的:通過這種師生互動角色轉換形式,不但能盡快烘起課堂氣憤,而且復習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對一次函數的性質理解的更透徹。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18。2。2的內容,“菱形”是繼“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后的一個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后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四邊形既是平面幾何中的基本圖形,也是平面幾何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學好四邊形的內容,尤其是特殊的四邊形,對學生來說,無論是進一步學習還是實際應用都是很重要的。同時通過探索和證明菱形的特殊性質可以讓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并進一步豐富對圖形的認識和感受。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了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簡單的邏輯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為本節課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并且會用菱形的定義和性質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通過操作發現特征,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通過菱形與平行四邊形關系的研究,進一步加深對“一般與特殊”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菱形性質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菱形性質的探究。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探究和應用。
五、說教法和學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測、驗證,進而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教學方法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采用“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動手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在教師的指導、提示啟發下,學生嘗試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勤動手,勤鉆研的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通過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實例(可活動的衣帽架、收縮門、防護欄等),提問是什么圖形,由已知的平行四邊形引入新課。
用這些來源于生活的美麗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
(二)新知探索
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邊行教具,將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平移到一個固定的位置后,讓學生觀察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教具的變化情況,引出菱形的定義(板書定義):
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菱形。(板書)
【設計意圖】利用自制教具,有較好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義,同時加強了與平行四邊形定義的對比性。接下來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菱形的動畫制作過程。
出示問題
問題1: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有幾條對稱軸?對稱軸之間有什么位置關系?
問題2:你能看出圖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和角嗎?
總結學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對角線所在的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以及菱形的性質:
(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2)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并進一步追問:這還只是我們直觀折紙得出來的,那么如何證明它們呢?
出示求證:
(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2)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讓學生小組討論進行證明,并請學生進行板演。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經歷探究對圖形的對折,即對軸對稱圖形的再認識,感受動手實驗的樂趣,培養猜想的意識,感受直觀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邊形不具有性質是()。
A。對角相等B。對角線互相平分
C。對邊相等D。對角線互相垂直
例2:這是一個可以活動的菱形衣架,它的邊長為16cm,如果墻上釘子間的距離AB=BC=16cm,
則圖中的∠1=________。
(四)小結作業
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菱形的定理與性質。
課后作業:
思考如何求菱形面積。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3
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乘法公式》的第一課——平方差公式。我設計的說課共分四大環節:
一、教學設計理念
根據《課程標準》,數學課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要體現知識的認知發展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探索,在探索中獲得對數學的體驗與應用。
鑒于此,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流程是: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以解決自主學習為基礎,建立合理的數學訓練,使學生在知識獲得、過程經歷、合作交流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差公式是多項式乘法的后續學習及再創造活動的結果,體現教材從一般——特殊的意圖,教材為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是學生感受數學再創造的好素材,同時對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及其代數運算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今后學習的堅實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靈活運用公式進行簡單運算。
過程與方法:
經歷平方差公式的探索,體會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這一數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具體到抽象的探究方法(一般到特殊);通過幾何驗證感知數形結合思想。在應用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正確運用公式。
教學難點:明確公式的結構特征及對公式的變式運用。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本節課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從兩項式的乘法中發現規律,又通過多項式的乘法法則進行驗證及探究平方差公式的幾何意義,從而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在探索中由舊到新,由學到“思”,由“思”到知識方法的提升,體驗探索數學的方法,同時展示學生探索成果,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是一件快樂的事。
(2)學法
讓學生學會從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這一數學方法,以問題為線索,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中使知識再創造,從中讓學生明確獲取知識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透過表象看公式特征,而不是死記硬背,在應用中學會知識的遷移,抓住公式的結構特征,提高靈活運用能力。
四、教學過程(略)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案設計說明:
本節課主要是學習平方差公式,它是多項式乘法的再創造,采用體驗探索式教學法,讓學生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中收獲學習數學方法,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探究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代數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并讓學生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讓學生沉浸于知識的探索中,為突破難點,采用小組合作,先體驗后歸納,從中感悟數形結合及整體的數學思想,趣味應用題激發興趣。師生互動,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有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五、有效性輔導
有效性輔導是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延伸。教師要診斷學生在聽課、作業、檢測中遇到了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輔導學生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清楚、明白這些問題。輔導可采用個別輔導,集體輔導,也可采用要點輔導,評語激勵,把學生遇到問題中的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六、有效性反思
有效性反思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創造。反思是科研中常用的一個術語,不少人認為,反思就是“找不足”,這不完包含了反思的內涵,反思可以說“找問題”,也就是說反思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有效性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借助一定的科研方法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提升自身教學實踐的科學性,優化自己的教學過程,使自己成為高水平,學者型的教師。教學反思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反思,優化備課,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優化輔導,優化檢測,優化作業,從而提高每個環節,每節課的有效性。
總之,在實施新課程以來,有效性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是課改的關鍵,要實現“教得輕松,學得有效,考得滿意”為落腳點的實效性教學模式,請你不妨從“有效性備課,有效性授課,有效性作業,有效性檢測,有效性輔導,有效性反思”等方面來實踐。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4
內容介紹
我是遼陽縣唐馬中學的張海英我上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三節《菱形》。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生分析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一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菱形》緊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別》之后,縱觀整個初中數學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別之后,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后面學習矩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又為九年級進一步學習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奠定基礎。
(二)鑒于本節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悉菱形的有關性質和判別條件,并能靈活運用。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判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活動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現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菱形的性質與判別方法
難點:性質與判別方法的靈活運用
二、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境——觀察討論——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教學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于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借助教具演示,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與判別,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學生分析與學法指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各種幾何圖形也包括菱形,但學生對這一圖形的認識是直觀的、膚淺的,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利用原有直觀感知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為基礎,探索菱形的性質及判別方法,又要嘗試利用它們解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具體圖片導入新課。
(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鼓舞學生樹立信心,完成目標。
(三)通過課件演示,一般平行四邊形變為菱形的過程,得出菱形定義,對比兩圖形異同點得出菱形的性質
(四)通過剪菱形探索菱形的判別方法。
(五)通過判別正誤,例題教學,自我檢測來嘗試運用、鞏固菱形的性質、判別
(六)回顧學習目標,檢驗完成情況,談談本節收獲。
(七)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布置作業。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已經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對內角和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互相評價、互相提問的積極性高、因此對于學習本節內容的知識條件已經成熟,學生參加探索活動的熱情已經具備,所以把這節課設計成一節探索活動課是切實可行的。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六節《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上冊多邊形相關知識的延展和升華,并且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又與三角形相聯系,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多邊形的內角和環環相扣,前面的知識為后邊的知識做了鋪墊,聯系性比較強,特別是教材中設計了現實情境,“想一想”,“議一議”等內容,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在編寫意圖上,編者強調使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回歸多邊形的幾何特征,而不是硬背公式,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定理,進一步了解轉化的數學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探索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功喜悅和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探索和應用。
【教學難點】多邊形定義的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推導。轉化的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分成七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
第四環節:思維升華。
第五環節:能力拓展。
第六環節:課時小結。
第七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蜂窩,教師結合圖片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多邊形。
2、工人師傅鋸桌面:一個四邊形的桌面,用鋸子鋸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目的:
1、通過現實情境的展示,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為課題的研究做鋪墊。
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1、借助多媒體顯示一多邊形,學生類比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對多邊形定義、并表示出相應的元素。
2、教師再給出嚴格規范的定義,特別借助學具說明“在平面內”的必要性、此外,說明正多邊形的定義以及多邊形可分為凸多邊形和凹多邊形。
目的:
1、對于邊角這些能在圖形中識別而又不要求學生掌握的描述性定義,采取學生類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來歸納,滲透類比的數學思想。
2、借助于自制的直觀教具,說明多邊形定義中“在平面內”這一條件,易于學生理解,化解了難點。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那么多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從四邊形開始研究。
活動一:利用四邊形探索四邊形內角和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完成)
(師巡視,了解學生探索進程并適當點撥)
(生思考后交流,把不同的方案在紙上完成)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數學說課稿04-07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范文12-18
《平方根》數學說課稿【精選】03-24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精選】03-24
關于八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八篇10-15
中班數學《比較高矮》說課稿范文11-23
數學小熊請客說課稿04-07
小學數學《約分》說課稿12-24
大班數學的說課稿(精選6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