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植樹問題說課稿

時間:2022-09-20 10:21:29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植樹問題說課稿范文(通用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植樹問題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植樹問題說課稿范文(通用8篇)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認識不封閉路線上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并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之中。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密切聯系,并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發現不封閉路線上間隔現象中的簡單規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之中。

  教具準備:課件 小樹 紙板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法:

  設疑激趣法、實際操作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

  觀察辨析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采用了"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利用3月12日植樹節進行引入,這樣既直觀又可以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分組探究,發現規律。

  學生真正的生活經驗應該是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是能夠激發他們感情因素的事物,這樣才會讓學生真正感興趣,才能夠產生共鳴,才易激發探究的欲望,讓活動化的數學學習有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并沒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創設了一個同學們身邊的現實問題情境。"我校計劃在一條40米長的小路一旁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問題,("可"字體現出植樹方法有多種)引導學生按照要求設計出不同的植樹方案。

  學生的知識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要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合作是一個良方,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設計植樹方案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分工與合作,通過說一說,畫一畫,貼一貼、數一數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同學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當學生合作完成設計方案后,老師選擇三種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三種方案,發現它們的異同點,并說一說。(這一環節利用實物感知,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出其中的規律。)

  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這樣幾個相同點:小路的長度,每兩棵之間的距離,小路被分成的段數。還有一個不同點:棵數不同,這時候老師就問:為什么不?當學生說到方案不同時,老師再追問一句:哪里不同?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發現:

  方案一:兩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兩端都不栽

  接著就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讓學生觀察這些算式的異同,他們會發現,每種方案都有一個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師給予糾正并介紹兩個新詞"間隔"與"間隔數",同時可以借助五指加強學生對這兩個詞的理解。

  通過觀察分析得出,這三種方案的間隔數都是8,而方案一種了9棵樹,方案二種了8棵樹,方案三種了7棵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通過觀察,他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

  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

  只有一端栽:棵數=間隔數

  兩端都不栽:棵數=間隔數—1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為了鞏固剛剛發現的規律,也為后面的練習作鋪墊,我又設計了一道例題"為了讓孩子們的樂園更漂亮,幼兒園打算在20米長的小路旁擺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購買多少盆花?"這道題只告訴了路的總長度,留給同學們的思維空間更廣,同學們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兩盆間的距離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擺,也可以兩旁都擺;可以兩端都擺,也可以只在一端擺,還可以兩端都不擺。這道題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

  4、回歸生活,實際運用。

  根據上一例題老師可以提示學生,植樹問題并不僅僅是植樹,就像擺花盆也屬于植樹問題,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類似的問題,讓學生舉例說一說。老師可以提示,讓他們知道掛燈籠、爬樓梯、安裝路燈、鋸木頭、敲鐘、排隊等都屬于植樹問題。然后運用今天所學的規律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我用選擇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學們呈現了幾道練習題,其中包括:栽樹、安裝路燈、爬樓梯、鋸木頭。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總結。

  先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然后老師小結: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是數學,只要同學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的規律和奧秘,就能解決更多的難題。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2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發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導入: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愿意來?

  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后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幾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么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

  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借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桿(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3

  一、單元教材分析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單元內容由原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移來,例3調整為封閉曲線上的植樹問題。本單元共有三個例題,例1是直線植樹中兩端都栽的情況,例2是直線植樹中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例3是封閉曲線上植樹問題。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需要,教學本部分知識時重點就是借助圖畫方法和“一一對應”“化繁為簡”等方法解決問題。

  二、本單元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初步體會植樹問題的模型思想。 2.通過畫線段圖初步培養學生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嘗試用植樹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本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樹的棵樹與間隔數”的模型思想。

  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圖畫方法和“一一對應” “化繁為簡”的思想解方法決問題。

  四、教學措施

  1.例1:一條線段上植樹(兩端都栽)

  植樹問題教學的重點是解決點和間隔的關系,建立相應的模型。但是當數據比較大時,不利于學生發現規律,所以教材編排上體現了化繁為簡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關于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1)滲透化繁為簡的思想,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通過學生的話“100 m太長了,可以先用簡單的數試試”滲透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的編排滲透了“猜測—探索—歸納—應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2)重點培養學生借助線段圖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現學生用畫示意圖或線段圖的方法幫助思考,通過觀察兩端都栽樹的示意圖或線段圖,把分割點和栽樹的棵樹一一對應起來,發現并初步總結栽樹的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在30 m、35 m上加以驗證,從而建立起一條線段兩端都栽這類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例2:一條線段上植樹(兩端都不栽)

  例2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的另一種情況,即兩端都不栽樹的情況。教材繼續通過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規律來解決問題,突出學生的遷移能力培養。

  有了例1的基礎,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自然會想到借助線段圖來分析,教材呈現學生畫線段圖進行分析,發現當兩端都不栽樹時,植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少1,然后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例題的問題。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放在“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自己探究。通過畫線段圖,可以與例:

  1、例2的對比來獲得對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時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要求的問題。

  2、例3:封閉曲線上植樹

  (1) 突出畫圖的策略

  例3是在一條首尾封閉的曲線上植樹的問題。編排思路和例1相同,繼續滲透化繁為簡的思想和畫圖的策略。借助圖示探索規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對比與溝通

  通過小精靈的問題“如果把圓拉直成線段,你能發現什么?”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找出這種植樹問題的規律,即栽樹的棵樹正好等于間隔數,也就相當于一條線段上植樹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五、教學建議

  1.經歷建模的過程,感悟思想方法

  “數學廣角”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具體到本單元,教學時,教師應從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考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比如例1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經歷猜想、實驗、歸納、推理的過程,滲透簡單的化歸、數形結合、一一對應、模型、推理等數學思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突出畫圖(線段圖)的策略

  幾何直觀是課標的核心概念之一,幫助學生養成畫圖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本單元通過畫示意圖或線段圖來解決植樹問題,可以更直觀理解、更好地發現規律,建立模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將兩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三種情況弄混。事實上,學生不用記每種模型的結論,遇到問題,只要畫個線段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從而體會到畫圖策略的價值。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4

  一、設計理念及意圖:

  1、以課標為理論依據,為本節課把脈。

  《課標》提出:“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新課標實施后,數學教材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為彰顯。最明顯的表現在于每冊教材多了“數學廣角”這一單元,通過“數學廣角”來進一步滲透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生活體驗,探求事物中隱含的規律。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生活體驗而自主建構的。體驗是學生活動化學習的關鍵,是建構知識的基礎。因此,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重視了數學思維培養,又滲透了數學方法,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或變化趨勢。”

  二、【教學內容及分析】

  我執教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例1--植樹問題。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情況復雜而多樣。

  現實生活中與“植樹問題”類似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鋸木頭、走樓梯,等等。由于它們之間都存有共性:都隱藏著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因此,抽取比較有代表性的“植樹問題”,作為數學模型研究,總結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策略。

  本節課主要探討關于在一條線段植樹的問題,即使在一條線段植樹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間、兩端都栽的幾種情形。例1主要研究兩端都要栽的植樹問題,也是這一系列內容的起始課,教材以學生比較熟悉的植樹活動為線索,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并啟發學生通過現象發現其中的規律,抽取出數學模型,再利用規律回歸生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植樹問題的教學旨在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推理能力。

  說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教參的編排體系和編寫意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在線段上植樹(兩端要栽)的情況中“棵數=間隔數+1”的關系。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

  3、學生能借助圖形理解“棵數=間隔數+1”“總長=間隔數×間距”等間隔數與棵數、總長、間距的關系,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

  4、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5、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并總結出兩端都種植時“棵樹=間隔數+1”的關系,并能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因數學而教學,而是重視學生知識的建構過程,而過程性目標的設立,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借,也使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這也是我們數學教學的實質。)

  教學難點:

  能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建立物體總個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千變萬化,學生先分析與“植樹問題”的異同,再選擇合適的方法,例如:在路旁安裝路燈問題,學生先建立路燈的總數相當于植樹問題中棵數,再分析間隔數與路燈的總個數之間的關系,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因此具有思維難度)

  為了加強學生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利用線段圖、小棒、直尺、課件演示等直觀手段,讓學生發現、總結、運用規律,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

  教學具準備:方格紙、小棒、直尺、課件

  三、說教法、說學法

  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點撥、滲透,引導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我力圖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式學習模式,學生通過畫圖等方法探究發現規律,應用規律,通過有序的操作、思考、實踐等活動,學生的所想、所悟與直觀形象結合,滲透數形結合的方法,深刻體會到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內涵。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創設為學校設計植樹方案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并且激發學生積極參加到學習活動中。我還把教材例題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為我感覺100米的距離還是有些長,學生在動手操作時,不便于研究。同時也遵從了教參中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

  (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重點探討在線段上植樹(兩端要栽)的情況中“棵數=間隔數+1”的關系,間隔數與棵樹的關系其實也是生活中一些類似問題的關系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環節就是向學生滲透此類問題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建立起數學模型的過程,非常重要。

  我精心設計了這樣4個小環節:

  1、出示要求。

  2、學生分組設計方案。

  3、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方案。

  4、引導歸納。

  5、嘗試應用。

  (三)、鞏固應用

  1、聯系生活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類似植樹問題的現象有很多,你能舉例嗎?

  師:楊老師也找到一些,請大家試一試。

  (1)5路公共汽車的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1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

  (2)丁丁回家每走一層樓就有12個臺階,共要走72個臺階,丁丁住在幾樓?

  (3)一座大橋全長1400米,在橋的兩邊從頭到尾每隔20米,有一盞路燈(兩端都有),共有多少盞路燈?

  (4)工人沿公路一側植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5)四戊班56人做課間操,排成2列縱隊,每2位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一位同學到最后一位同學的距離有多少米?

  (6)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響5下,8秒鐘敲完。12時敲響12下,需要多長時間?

  2、分層練習

  A組:一根10米長的木頭,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鐘?

  B組:同學們布置教室,掛了6只紅燈籠,再在每兩只紅燈籠中間掛了2只黃燈籠,一共掛了幾只黃燈籠?

  (1)選擇一題,獨立解題。

  (2)組內交流。

  (3)集體交流。

  (練習題設計有層次性,充分體現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并且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帶著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積極性,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也體現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

  (四)、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植樹問題

  兩端都種:棵數=間隔數+1

  總長=間隔數×間距

  六、教學效果預設:

  通過這樣一堂課的教學,學生感受這樣兩點:

  一、復雜問題簡單化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中,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構建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從而體會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數學知識生活化

  整節課的教學,努力做到放飛學生思維的翅膀,把數學教學融于千姿百態的生活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營造一份“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佳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生活的主人,讓每一節數學課都成為學生人生路上前進的加油站!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5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植樹問題》第一課時的內容。

  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學法、說媒體使用、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新課標實施后,數學教材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為彰顯。最明顯的表現在于每冊教材多了“數學廣角”這一單元,通過“數學廣角”來進一步滲透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內容就是植樹問題。本節課主要探討關于在一條線段上植樹的問題,例1主要研究兩端都要栽的植樹問題,也是這一系列內容的起始課。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本節課不但是建構知識的基礎,而且起著啟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兩端都種數的問題。

  教學難點:能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建立物體總個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二、說學生

  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這部分的學習內容學生一定會很感興趣,學習的熱情也會比較高漲,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關于線段的相關知識,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分析思考能力與計算能力。因此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分類學習,并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組織學生開展各個環節的教學活動。

  三、說教法、學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學習模式,學生模擬“種樹”————探究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實踐的活動過程,通過有序的操作、思考、實踐等活動,使學生的所想、所悟與直觀形象結合,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滲透數學學習方法,深刻體會到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內涵。

  四、說媒體使用

  為更好地發揮多媒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本節課運用多媒體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在突破難點時運用在黑板上泡沫條、小樹苗模擬栽樹的過程,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兩端栽樹間隔數與棵樹之間的關系;

  2、運用課件播放,逐步演示小路是20米、25米、30米時的栽樹情況,便于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間隔數、什么是棵數。

  3、在課堂檢測時運用多媒體呈現,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在矯正達標時,運用實物展臺直觀呈現學生檢測練習,節省書寫時間,便于其他學生看清楚。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同時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中力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動腦、動手、合作探究,經歷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植樹問題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鑒于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游戲:找手指上的數學。我們的雙手不但會做事情,還隱藏許多數學問題。

  2、引出“間隔長”的概念。

  隨機請一行同學站起來,不斷增減學生,讓學生邊觀察邊說,幾個同學幾個隔,老師發問,哪個間隔長,引出“間隔長”的概念。

  (初步感知什么是間隔數,間隔長度。為下面的發現規律打下基礎。揭示課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像同學們排隊這樣的問題,數學家把這類問題統稱為植樹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和解決一些簡單的植樹問題。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這一環節,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學中的知識點,理解間隔,間隔數,初步感知間隔數與物體個數的關系,并且起到規范學生語言的作用,使學生在輕松的活動中為新課的學習作鋪墊)

  (二)學習新課:我精心設計了這樣4個小環節。

  1、化繁為簡,解決問題。

  例題1:通過創設在100米小路一邊植樹,每個5米栽一棵的現實情境,提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樹?”的問題,先讓學生猜一猜,再讓學生去畫圖驗證時感知100米太長了,可以將100米轉化成20米等小的數據研究。

  (1)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線段圖畫一畫、小棒擺一擺等學生自己喜歡的、比較形象的方式,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初步感知到在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數之間會存在一定的關系。并且,這樣設計,我并不強調(兩端都栽),本意在于,先給學生創設寬松的思維環境,讓學生打開思路,找到在一段路栽樹時的不同方法,讓思維如花般綻放。

  (2)小組匯報:(抽取數學模型,猜測兩端都栽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邊模擬栽樹,邊板書,邊匯報。

  點明:今天主要研究一下像這樣的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從上面多種方案中,抽取兩端都栽的數學模型加以研究。)

  (設計意圖:生本教學改變了教師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傳統現象,變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小組匯報就是把課堂還給孩子,孩子們通過分工,小組共同把他們的發現匯報給全班,鍛煉了學生的組織分工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臺下的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和匯報的小組進行交流、補充、糾錯,糾正和完善了知識點。)

  2、課件播放:

  在前面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又通過課件演示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兩端都栽)的栽樹過程,通過進一步的拓展:如果小路是25米呢?30米呢,逐步演示。

  (這個過程是重點,必須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間隔數、什么是棵數,因此,利用課件直觀形象地加以演示,)學生的思維頓時茅塞頓開:啊!原來棵數與間隔數還存在這樣的關系,但是學生,只是直觀看到的,還處于比較朦朧的認知狀態,不理解。再者,只通過一個例子說明之間的關系,不具有說服力,因此,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驗證活動來證明規律的存在。

  3、驗證規律,再次感悟解決植樹問題的策略。

  是不是在一段路種樹,兩端都要種時,間隔數與棵樹之間都是這樣的關系呢?接著我恰當的組織學生進行又一次的操作活動:請同學選擇任意路長、和間隔,去自主驗證。(通過全班學生的驗證、使驗證結果更具有說服力)而且,讓學生的自我探究意識和求知欲得到再次激發,迫切的需要知道自己猜測的正確與否,自主地尋求驗證的方法,從而也向學生滲透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和策略。

  4、引導學生用數學的形式,列數學算式。

  學生把剛才的規律,轉化成數量關系,從而列出:20÷5+1=5(棵)這樣的算式。

  (這個環節我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建立了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感悟到解此類問題的策略。)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經歷由復雜問題到簡單問題再到發現規律,最后解決問題的過程,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一方面為了鞏固之前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不僅用來解決植樹的問題,還可以解決類似的問題。本課練習安排了以下兩個層次:

  1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教材練習二十四,第1題。

  (2)找生活中的有關“植樹問題”。

  如:安裝路燈、排隊問題、樓梯問題、封閉中的花壇種花問題等等。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

  這是我們且末縣的車爾臣大橋,(課件出示圖片)在河中間有6個石礅,每個石礅間的距離是3米,從第一個石礅到第6個石礅之間的距離有多長?

  (設計題圖:通過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同時充分體現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并且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帶著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積極性,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也體現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

  (四)應用遷移,鞏固提高全課總結。

  1、師:同學們今天的表現真不錯,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不少問題,你們看,老師把大家的發現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課件出示)小樹苗,栽一栽,兩端都栽問題來,間隔數多1是棵數,棵數少1是間隔數,怎樣求出間隔數?全長除以間隔長。

  2、師:植樹問題中的學問還有很多,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兩端不栽,一端栽,封閉圖形中的植樹問題,這些都需要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五)布置作業:教材第109頁第3題。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我和學生共同完成的,直觀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難點,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鞏固和掌握本課所學的知識。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6

  一、說活動內容、講理念:

  植樹去(7的分合)》選自于世界圖書出版社做中學1下冊。這節活動位于《多角度分類》之后,意在進一步豐富幼兒按特征分類知識、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作為本節活動,旨在通過植樹這一生活情境,探索7的分合,幫助幼兒建立一定的數量關系,涵蓋多方面的知識。

  新《綱要》要求幼兒應從生活中和游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系,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和合作能力。本節活動中,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動獲取有關數的分解和組成的經驗,同時引導幼兒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與用結合起來。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我對活動內容的理解,結合《指南》中對5—6歲幼兒數學認知活動的相關要求,我將本節活動目標定位為:

  1、樂于探索,能積極參加游戲活動。(情感目標)

  2、探索7的組成,知道7有6種分法。(知識目標)

  3、能與同伴友好合作,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能力目標)

  其中活動的重點為探索7的組成,知道7有6種分法。活動的難點為

  三、說教法:

  為了幫助幼兒建立對7的分合的正確認識,順利達成活動目標,突出活動重點,克服活動難點,本節活動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為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本節活動創設了“熊大熊二參加植樹活動,遇到了要將7棵樹分別種在兩塊地里”的情境,借用幼兒喜歡的動畫片形象引領幼兒快樂參與活動。

  2、操作交流法:在活動中,為每組幼兒都準備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幼兒通過分一分,栽一栽,說一說的活動,形成了對7的組成的較為直觀形象的認識。

  3、游戲教學法:活動中,通過種樹游戲建立對7的分合的初步概念,緊接著通過“碰碰碰”的游戲形成對7的分合的正確認識,最后通過乘坐火車的游戲再鞏固。

  四、說學法:

  在本節活動中,主要向幼兒滲透如下學法:

  1、觀察記錄法:通過幼兒對栽樹游戲中兩塊中樹的數量的觀察,引導幼兒運用數字記錄自己的發現。

  2、通過幼兒親身的游戲實踐,真實操作中掌握7的分合知識。

  3、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通過小組內、班級幼兒之間,以及師幼的合作交流,形成對7的分合的完整的概念。

  五、說活動過程:

  (一)游戲情境的導入:

  以幼兒喜歡的《熊出沒》的主題曲導入,創設熊大熊二參加植樹活動,遇到要將7棵樹分別種在兩塊地里的問題,想請小朋友幫忙種樹這一情境。

  (二)游戲活動的準備:

  主要引導幼兒運用教師準備的材料,通過分一分,栽一栽,記一記,說一說的游戲操作活動,在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對7的分合的認識和經驗。

  (三)游戲活動的過程:

  通過幼兒與教師扮演的數字精靈7的碰碰對的游戲,鞏固幼兒對7的分合的較為全面和準確的認識。

  (四)游戲活動的拓展:

  1、通過去雪嶺乘坐7號列車的乘車游戲,再次鞏固幼兒對于7的分合的完整的經驗。

  2、鼓勵幼兒探索再添一棵樹,8棵樹該怎么分。

  3、教育幼兒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7

  本節課教學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的這種情況,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常見的植樹問題的實例,探究發現兩端都栽這種情況中植樹棵數與間隔數(段數)之間的規律,從而運用所發現的規律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向孩子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借助線段圖、化繁為簡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目標,我特對本節課作如下設計:

  1.以孩子們喜歡的猜謎活動引入和我們形影相隨的手。然后通過觀察張開的右手,發現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引出間隔數)。再通過預習匯報,讓孩子發現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并且為各種情況取名,明確我們本節課所要探究的植樹問題(兩端都栽),讓我們的學習探究目標明確。

  2.探究新知:從例1入手,通過讓孩子猜猜一猜活動產生孩子們的探究欲望,究竟是多少棵?我們能想辦法驗證嗎?啟發孩子想到用線段圖畫一畫這一數形結合的方法進行驗證。這時老師加以引導:100米長的小路我們一直畫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會讓孩子感到很麻煩、復雜,因為100米太長了,那么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導、啟發孩子選取100米中的一小段進行研究,這樣數據小,畫起來就會簡單、方便,便于研究,讓孩子體會到化繁為簡的優勢。為此給孩子創設小組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學習的主動權,選取自己喜歡的數據進行合作、交流(在此做引導:選取的數據必須能被5除盡的,也就是沒有余數),避免孩子選中有余數、出現一端不能栽的情況。因為各組所研究的數據不同,出現的結果也不同,經過板書整理,孩子就會很輕松地歸納、推理出其中的規律,讓孩子親身經歷猜想、驗證、歸納、推理的探究過程。

  3.延學中應用所發現的規律,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了與例題略有不同的變式,旨在進一步讓孩子感悟這一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的靈活性。

  植樹問題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借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知識水平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

  3.能夠借助圖形,利用規律來解決簡單植樹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發現間隔數與棵數的規律,并能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論主張,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間隔----在動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規律---在規律中學應用"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個學生動腦、動手、合作探究,經歷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通過對媒體的直觀演示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學,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嘗試探索,形成概念,積極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手中,還藏著數學知識呢,你們想了解一下嗎?

  2、伸出你們的右手,張開,數一數,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在數學上,我們把這種空格叫做間隔,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3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通過擺動手指,創設情境,其實手指問題就和植樹問題是一樣的道理的。通過動手,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注意力走進新課。)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嗎?就是我國的植樹節。你們知道植樹都有什么好處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三、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1. 出示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1)、指名讀題

  (2)、師:理解"兩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說一說,然后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米尺看作是這條小路,在小路的兩端要種就是在小路的兩頭要種。

  怎么解決?(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但數據太大,可以化繁為簡,先研究短距離的路上的植樹問題的情況)

  (3)學生探究短距離路上的植樹規律。

  ①假如路長只有15米,要栽幾棵樹?如果路長是25米,又要栽幾棵樹?請你畫線段圖來看看。(注意看圖上有幾個間隔和幾個間隔點)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填表)

  路全長(米) 相鄰兩棵樹間的距離 間隔(個) 棵樹(棵) 圖示

  A、15

  B、20

  C、25

  D、30

  發現了: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0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4段 5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板書: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間隔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5=20 這里的20指什么?

  20 +1=21 為什么還要+1?

  師: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后,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在做題時先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樹苗,必須要知道有多少個間隔,間隔數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數,間隔數是用全程長除以間隔距離,讓學生將剛才掌握的規律說清楚,通過例題讓學生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并且說清算理,同時讓學生運用自己總結出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再利用教材第118頁上面的做一做進行強化練習,要求學生在列式之前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分析清楚,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通過猜測法、分析法以及直觀演示法掌握兩端要種的植樹規律并運用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我也運用了大量的創設情境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 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基礎練習:

  1.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學校到5路車站一側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一共種了26棵。從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小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像植樹問題這樣的現象呢?小組同學說說,然后匯報情況。如手指與間隔,欄桿與間隔,站隊列,插彩旗,種白菜,圍墻柱子,作業本的橫線與間隔……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種的規律以后我設計了一道鞏固反饋練習題,這道題是兩端都種的植樹問題的逆運算,應運用"全程長=間隔距離間隔數;間隔數=棵樹-1".)

  提高練習:

  1. "六一"慶祝,同學們布置教室,掛了7只紅燈籠,每兩只紅燈籠之間掛2只黃燈籠,你知道同學們一共掛了幾只黃燈籠嗎?

  2.卓老師去某班教室,從一樓開始,每走一層有32個臺階,一共走了96個臺階,你知道卓老師去幾樓的教室嗎?

  (引入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如:上樓梯等問題,這些題目都體現了數學知識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數學知識。這二題是典型的兩端都種植樹問題,這一環節我主要是通過練習法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的生活中的解決問題中去,努力體現一種"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價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么要—1?這種類型的植樹問題以后我們會更深入的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兩端不種的植樹問題的規律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道強化練習題,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自主分析題意,解決問題。這一教學環節雖然不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但為了使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和今后更好的學習植樹問題。我做了這樣的安排,相信一定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五、 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我們以后再去學習。

【植樹問題說課稿】相關文章:

植樹問題的說課稿06-08

《植樹問題》說課稿06-12

植樹問題說課稿11-06

植樹問題說課稿02-05

《植樹問題》的說課稿03-19

《植樹問題》說課稿07-13

“植樹問題”說課稿07-02

《植樹問題》說課稿01-26

植樹問題的說課稿03-25

植樹問題說課稿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