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交響曲的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季交響曲的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老師,大家好,非常榮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師做教學上的交流,因為我們一直接觸的是人教版的課本,對河大版的課本只是在評優課時接觸到一些,所以在這里,只是就《四季交響曲》一課,把我備課時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匯報,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課程設計指導思想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對于語文素養課標解釋道:“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每一課就要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課標》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作為新課程的實驗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來語文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閱讀、寫作方面的安排體現了新的語文教育觀。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于從三維目標上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后,發現其中的確有不少新的東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來上就很難體現實驗教材的價值。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思想應該是從文本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調動積累,聯系生活,生成并交流對文本的獨到的感悟。此外,語文課堂上應該有朗朗讀書聲、熱烈的討論聲,有思考和積極發言的時間和機會。
二、內容分析
第四單元屬于散文單元,其中有兩篇著名的散文《春》與《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更多的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對自然的喜愛和抒發人生的感悟,《四季交響曲》是第四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選自作者的散文集《心靈的筆記》。這是一篇歌詠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努力發現大自然四季容顏的變化,并用深刻的筆觸抒寫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無論在語言形式,還是思想意境,都稱得上一篇賞心悅目的佳作。但與以上兩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寫重點并沒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節特征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創作談中說她寫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發現它們在不同季節的細微變化,并用自己的心靈與自然對話。”其對話的目的也就是“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課文內容的關鍵。作者一向“崇尚真誠、善良、勇敢的品質崇尚拼搏、奉獻的精神,對現實生活中的投機鉆營者、自私自利者……抱著一種鄙棄的態度”。而七年級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思想認識等諸多方面的局限,對于本文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么,先讓學生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基礎,也就不難理解作品中透視出的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更不難理解其間蘊含的作者對人生及生命價值的特有感悟。解決了上述問題,學生就能理解本文頌揚美德,抨擊陋習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這樣確定該課文的學習目標的:
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景物描寫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寫作手法,學習將景觀人格化、形象化的詩一般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鑒賞能力、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賞析詩一般的語言;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社會陋習的批判,對公平、公正、無私、善良、坦誠、拼搏等美德的熱烈追求。
三、學情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剛由小學升入初中,朗讀能力、閱讀能力都不是很強,對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對所謂“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主要從朗讀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在不斷的“讀”中逐步加深對“美”的體驗,逐步感受四季中蘊含的哲理。在調動起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引導學生賞析文章的美,品味寫景的方法,以期讓學生有所收獲。
這樣一番分析之后,就形成了《四季交響曲》一課的具體教學方案,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導入、鋪墊、品析、總結等環節。下面就其中重點的環節談談自己的設計思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季節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春是一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個熱情率直的小伙子,秋是穩重的中年人,成熟豐厚,冬則是親善長者,端莊肅穆。女作家楊林勃用她清新優美的筆調向我們抒寫了她對四季獨特的感受,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導語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鋪墊;二是使學生感受到四季不僅僅是自然現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導語形式很簡單。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有的老師很看重導入語的設計,的確,精美的導入除了具有引入過渡的工具的作用外,還應該承載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讓學生將之與課文內容對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和思維。但相對于一篇課文而言,導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為導語的效果而把相當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對文本的研讀。其實,干凈簡潔的導入開門見山,既能順利過渡,又能節省時間,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可能更為實用。
(二)教學結構的處理安排
1、整個課程的安排采用了“板塊式”的形式。
第一板塊:教學鋪墊——字詞積累
饕餮 蟄伏 濫竽
情愫 請柬 桑葚
思路:這些是學生容易讀錯和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文意,理解詞義是關鍵,還要會讀。所以字詞的積累是賞析文章的前提,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省略。我覺得,在課堂上,不但讓學生會識字,還要大聲的朗讀出來,這樣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第二板塊:品讀——整體感知、細節賞析
思路:這是課堂講授的主體部分,目的是通過反復的朗讀,針對性的賞析,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達到預先設定的教學目的。這個大板塊中又分為三個小板塊。
四季向我們走來——整體感知
我們感悟了四季——美文賞析
用心發現生活——拓展練習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讀——品——悟”的模式,以讀帶品,拓展訓練,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也是對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訓練。“讀”貫穿于始終。這個目的在講課時基本達到了。
第三板塊:總結
思路:關于文中內容及知識點的總結實際已在第二板塊中得到了解決,在這里是表達教師自己對大家的期望,為情感教育作結。
關于“板塊式”教學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對“板塊式”教學的一點想法。
什么是“板塊式”呢?板塊式教學法是針對一節課,一篇課文而言的。把課文按照各個不同部分,分成幾個“塊”狀的教學內容進行備課。這是為了授課時靈活使用而設定的。換種說法,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模式,或者說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手法。
我之所以采用它是因為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幾個優點。
1、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其課堂教學結構清晰的表現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課堂教學內容明顯的表現為“一塊一塊的來落實”,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
2、由于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于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于是每個板塊就是一種半獨立的“小課”或叫“微型課”,這就需要精心地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
3、由于“板塊”的出現,就需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之間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這就改變了常規的備課思路,讓學生充分的占有時間,真正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
板塊式的教學思路由于有“板塊”的劃分有時會顯得過于齊整、過于剛勁而不夠柔和,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對其進行改進,可以淡化板塊意識而操作手法大致不變,如運用藝術的穿插手法來自然的形成板塊,如用文學性、情景性的語言來美化板塊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塊設計為:積累、品讀、感悟,也可以設計為學習活動一、學習活動二等等,比如我識字的板塊的名稱為“教學鋪墊”,而從整篇文章來講,文章語言優美含蓄,猶如一首動聽的樂章。我在設計時,就把自己的整堂課看作一首樂章,所以板塊就命名為“樂章”,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細致的體會全文流暢的結構,以美的眼光來欣賞本文。
這種形式也是余映潮老師的一個獨創。給各位老師再舉一個例子。
課文:《紫藤蘿瀑布》
設計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大致過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學內容之一:學習積累
1、作者簡介。
2、切進課文中"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這句話,簡介作者寫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學內容之二:認識課文。
聽讀課文,認讀文中的生字,朗讀課文。
請同學們敘說自己的初讀感受,話題:你認為這篇課文是一篇什么樣的課文。
教學內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學們選讀課文,自由朗讀文中描寫花之美的句段。
2、話題討論:說說自己品味到的描寫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體味。
教學內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請同學們緊扣文中的字詞句,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的真摯情感。
教學內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師指出,所謂"意",在這兒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與情味,文章中讓人覺得意味深長的地方。
教學內容之六:課堂學習小結。
2、指導朗讀,讀出“味道”。
古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學語文教材薈萃了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眾多頗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寄寓著各種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緒。它的美,不是單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能獲得的。洪鎮濤曾說:“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操千曲而后知音,觀千劍然后識器。”應在讀中讓學生從審美對象中獲得美感,增強審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語文新課標的階段目標第四學段(7-9年級)中指出: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四季交響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文章,語言凝練、雋永。是朗讀的好材料。所以,在課上我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
1、用“讀”貫穿全文,形式多樣。我在第一個板塊中主要通過讀的方來讓學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等等。如:
師:結合老師的提示,請你深入的認識我們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結,并把相關的段落有感情的讀出來。
此外,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朗讀的熱情,我在閱讀方式上也進行了小小的改變——變換人稱。例如:
冬天來了,帶著冰刀,帶著雪箭,帶著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冬天來了,萬物都經受著一場嚴峻的考驗。面對這場考驗,世間的一切都在急劇地變化著。天上的星星重新組合起隊形了;地上的山峰換上一副剛毅的面容了;樹木的家族為節省開支甩掉豪華的服飾了;林中的野獸們不敢坐享其成,漸漸閉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蟲蛇們怕掉了隊么?都蟄伏起來,積蓄著能量,去構筑明年輝煌的夢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為“我”,學生以“我”的口吻鏗鏘的讀著冬的嚴肅,仿佛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法官,切身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進行第二個小板塊的教學時,學生進行美句賞析,我的要求是必須有感情的讀出來,整體下來,學生讀的時間非常多,應該說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強指導,提高朗讀質量。
在學生朗讀時,我強調要注意重音與節奏,并請學生進行示范朗讀,效果不錯,課堂氣氛有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來了,是槐樹花兒告訴我的,它贈我一串串潔白的珍珠;夏天來了,是紫紅的桑葚告訴我的,它點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關于朗讀
關于這個環節,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課堂上應該有教師的范讀。隨著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許多老師喜歡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讀替代自己的范讀。固然,多媒體上的朗讀,普通話比較標準,朗讀技巧比較嫻熟,而且還常常配以色彩鮮艷奪目的畫面,優美的音樂,似乎課堂的氛圍更濃烈一些。但其實,它遠遠不如教師音色也許并不美發音也許并不標準的朗讀親切,真實,對學生的感染力影響力更大。曾聽過余映潮老師的一節《三峽》示范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師范讀課文時,抑揚頓挫,和風細雨,緩緩道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但余老師說他為了用普通話朗讀,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聲朗讀成功后,他又練更難得低聲朗讀。在他的課上,學生總會像模像樣的模仿他的朗讀,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講該課時,我擔心時間的緊迫,沒有范讀,只是稍作點撥,但我發現學生的朗讀還是停留在小學生一字一句拖長聲音朗讀的方式上,影響了朗讀的效果。
2、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好的接觸文本,方式要多變,以提高學生讀的興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對于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語文課的朗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相對比較弱一些,可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要強得多,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等的學習還未產生很大的興趣,卻很熱衷于朗讀,對磁帶的語調、教師的表情模仿得快、準。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學,朗讀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讀課、自讀課都應不同程度的過好朗讀關。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鍛煉用語音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讀的方式,老師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選擇有所變化。為的是努力讓學生保持朗讀的積極性。
有一段時間,為了趕進度,節約課堂的時間,我總是把讀課文的環節放在課下,讓學生以預習的方式來解決,更少有朗讀指導。有些偷懶的學生自然就不讀,這樣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練,講課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讀,就缺乏了對文章細致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學生審美的神經自然就會遲鈍,腦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對課文簡單的分析和肢解之后的枯燥。
3、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朗讀教學的設計可以從重音、停頓、強調、語速等方面進行指導。仍拿余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做例子。他在講《三峽》一課時,提出三個在讀時應注意的問題,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再讀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如:
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時/朝發白帝
雖/乘奔御風 則/素湍綠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
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
如: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
如:清/榮/峻/茂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篇文章這樣讀下來,非常漂亮。
4、“主問題”的設置
關于“主問題”:
在傳統閱讀教學中,字詞的積累,標點、語法、修辭等的分析,文學以及文化常識的識記等等,繁瑣、細碎、雜亂。有些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某個重要的語段就能列舉幾個或十幾個問題,知識點“沙化”現象嚴重。由于這樣的教學大多帶有靜止、孤立等弊端,其著眼點往往不能牽一“練”而動全“篇”,缺少指向與滲透文章的“合力”。
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這些過多、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而言的,就是指“主干問題”,它在課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整體性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發展性學力。余映潮老師認為,“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呈現著“以一當十”的力量。
如果一節課中分層次的.出現幾次“主問題”,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幾個教學的“板塊”,這又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如:
在講課時,每一個板塊我也嘗試采用了這種辦法,以“四季檔案”的“主問題”來體會四季的特點,為理解文章解釋的哲理打基礎;第二板塊以“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的“主問題”把握文章的語言。第三板塊以“從下列詞中任選一詞,寫一段話,表達思想感情”的思路讓學生模仿,進行拓展。
這樣就避免了課堂繁瑣的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對文本進行較為細致的思考。說實在的,我的設計并非完全意義上的“主問題”,這只是一個嘗試,“主問題”運用得好,在課文教學的初讀階段,可牽動對全篇課文的深刻理解;在課文教學的進行階段,可形成明晰的課堂教學思路,形成學生呈主體性參與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在深化階段,可激發思考,引發討論,深化理解,強化創造,形成波瀾,釀造課堂教學的高潮。
“主問題”的設計角度可從著眼于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分析課文、欣賞課文、探究課文的角度來進行,也可從多元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多側面地分析人物習慣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點妙處、多板塊的積累文中的語言材料、多手法的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的角度來設計。
下面,用一個完整的教學構想來具體表現上述說法:
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
創意:以跳讀為基礎,設計三個“主問題”,用“自助”“探究”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課文的整體與讀教學。
1、請你用一則日記的形式記敘畢業典禮的經過。
2、你對文中英子的父親了解多少?結合課文的記敘說說你的印象。
3、你認為爸爸對英子的影響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會對爸爸說什么?
4、美文賞讀。
作者楊林勃是個詩人,她的詩樸實秀麗,富有意境與哲理,在國內詩壇有一定的影響。人說詩文不分家,詩人出身的她寫起散文來,自然別具一格。她把詩的意境與語言帶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筆法去敘事,用形象的語言去狀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詩的感應,詩的聯想,詩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練的語言描摹四季景物的變化,而且又含蓄的觸摸到社會與靈魂的多個層面,充滿哲思,撼人心驚,詩意盎然,意蘊深遠。
鑒于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過深刻的分析只能讓學生一頭霧水,于是我適當降低了難度,以讀帶析,從學生接觸過的分析用詞、修辭方法入手,并結合課后設置的練習來體會語言凝練含蓄的特點。并給出一定的語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難度。
(1)賞析詞句
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 (句、詞)美,因為 。
學生選取的內容還是比較廣泛的。如:
冬天來了,帶著冰刀,帶著雪箭,帶著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修辭:擬人、排比,寫出天寒水冷,萬物肅殺的景象。
圓圓的果實,圓圓的豆谷,仿佛給這一年畫上一個個圓滿的句號。——用詞:“園園、圓滿、一年,一個個”描摹形象,限制范圍,突出特點。
她帶來生命,復活了香花也復活了毒草;她帶來了音樂,喚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亂;她捧出了綠色,畫出了明媚也增長了陰影;她賜予了溫暖,創造了舒適也生出了困倦。——對比的手法,寫春天的無私善良。
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找出的句子要帶感情地去讀,一是強化朗讀意識,二可以通過帶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更好的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學生贊辭是在原文基礎上的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要對所學的內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對理解文章主題的的升華,又是一次練筆的。事先給出例句,便于學生模仿,也降低了難度。
把心中的贊詞獻給你鐘愛的季節。
我喜歡你, ,因為 。
(3)音樂的加入。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著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審美的鑒賞離不開想象,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禁錮在文字里,但在音樂所展現的虛渺空靈的世界里,人們的想象可以自由馳騁,思維更具發散性。
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把學生帶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學生深入的體會美、感悟美,進而感受美的境界。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作為一節公開課,我努力發揮自己授課的特長。
1、從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他們對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徹的理解,從欣賞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難度。
2、以讀為主,各種朗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反復的誦讀中體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個性化的設計,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時間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張弛有度的設計,其實,一堂課的節奏就比如一篇生動的小說,也有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如果把每個板塊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話,導入1分鐘,字詞4分鐘,整體感悟朗讀12分鐘,品析20分鐘,拓展5分鐘,總結1分鐘。有鋪墊,也有高潮。我也在嘗試著使自己的課上得有波瀾。
【四季交響曲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大班英語《交響曲》說課稿11-23
四季交響曲作文【精】02-10
【推薦】四季交響曲作文02-10
【熱】四季交響曲作文02-10
田家四季歌說課稿11-24
作文大自然的交響曲11-25
“暑假交響曲”作文03-07
春天的交響曲作文3篇04-17
校園交響曲教學課件01-27
考試“交響曲”_900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