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說課稿(通用1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聲音的產生》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
1、創設情景、制造聲音
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
每個環節層層推進,由扶到放。既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又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三、說教法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五、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
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六、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開始的時侯,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鈸、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配置與設計,增設多媒體輔助教學,注重效果反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分析
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三、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用媒體可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五、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課后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引課: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媒體展示)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多媒體展示較新奇的發聲現象。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學生試完成展示的小實驗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媒體展示實例。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么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媒體動畫:真空鈴。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5、媒體: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變抽象為具體突破難點。
6、媒體:回聲現象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今天這節課,我選的教學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聲音的產生》是人教版小學自然教科書第十冊的第16課,與《聲音的傳播》、《耳朵的科學》組成一個教學單元。本課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聲音的產生;在能力培養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習過《聲音》一課,并從中認識了聲音有高低、強弱,有悅耳與嘈雜等,對聲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本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以利于進一步學習聲音的傳播。
從知識內容上看,本課的知識點相對簡單,重點要求學生明確聲音的產生過程——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教材針對振動發聲設計了多個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反復體會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是在為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礎,幫助學生建立思考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實驗能力是指會做物體振動的實驗,歸納概括能力是指運用求同法歸納物體振動發聲的規律。)
3、情感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律的;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我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驗用具,讓他們通過自行探究來揭示自然奧秘。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四、教學思路:
本課我擬訂了這樣的教學思路:“實驗—歸納—假設—驗證—應用。”目的在于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準備:
橡皮筋、紙盒、小鼓、槌、豆子、塑料瓶、泡沫小球、細線、音叉、玻璃缸、水、尺、紙屑、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四部分:
一、看圖聽音,激趣質疑;
二、操作實驗,討論猜想;
三、驗證假設,得出規律;
四、實際運用,鞏固認知。
第一部分:看圖聽音,激趣質疑
1、激發興趣: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畫面,聽各種聲音:泉水流動、發動機發動、音樂會、昆蟲振動翅膀、彈吉他。
2、提出問題: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
(板書課題)
第一部分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和生動的音響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欲望,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為參與后面的學習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部分:操作實驗,討論猜想
1、指導學生做一些小實驗,認識“振動”這個詞。
(1)指導學生用手抖動書頁發聲;
(2)用手撥動塑料尺發聲;
(3)將橡皮筋繃緊,用手撥動皮筋發聲;
(4)在鼓面放幾粒豆子,用鼓槌敲鼓發聲。
小組分工合作,每人任選其中一樣進行實驗,并觀察物體在發出聲音時有什么變化。
(2)學生實驗。
(3)討論:
①在以上實驗中,發聲的物體相同嗎?發出的聲音相同嗎?
②這些物體在發聲時,有什么相同的現象?引導學生用“振動”一詞來描述物體發聲時的相同現象。
2、指導學生猜測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根據討論的結果進行猜測,學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運用“求同法”來歸納,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設計意圖:《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與有效的指導。在這個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任選其一進行實驗,并在組中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生都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給每個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驗證假設,得出規律
1、音叉發聲時振動的驗證實驗,教師為學生提供音叉,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驗證音叉發聲時也在振動。
2、利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其它物體,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分組活動,設計實驗驗證并匯報實驗方法和結果。
3、通過以上的實驗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5、學生填課文中的空。
6、解決實際問題: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發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
說明:物體振動總能產生聲音,但不是每一種聲音人類都能聽到,例如:超聲波和低次波就是人類聽不到的聲音。
第三部分設計意圖:《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現代科學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簡單地靠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實現的,而是必須通過親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體驗、感悟,最終內化而形成。因此,在驗證假設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音叉在發聲時在振動。教材上是在音叉發聲時用它接觸水面,觀察發生的現象,從而證明音叉發聲時也在振動的。這只是一種證明方法,還可以用手摸正在發聲的音叉,或用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一些物體,如紙、鼓面、繃緊的皮筋等,也同樣可以證明音叉在發聲時也在振動。所以我讓學生自行設計這個驗證過程,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完全能夠勝任的。在這個環節中,我還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實驗物品,要求用身邊的一切實驗物品和物體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了自然科學的開放性。
第四部分:實際應用,鞏固認知
1、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物體振動發聲?
2、解釋剛上課時聽到的各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3、唱音階:“1—3—5—1—,1—5—3—1—”,邊唱邊摸頸部喉頭部分,說說人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4、怎樣讓皮筋或尺發出的聲音高低不同?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認識到物體振動得越頻繁,聲音越高,否則聲音低。
5、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我們是怎樣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個規律的?
第四部分設計意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的奇妙,體會到各種自然事物都是有規律的。通過最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小結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科學態度。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4
一、立足課標,說教材和學情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
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生活中的聲音現象已有教豐富的直觀感受。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
基于這樣的思考,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課一開始,我便在“熟悉”兩字上做文章,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
二、圍繞目標,說教法與學法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鼓、音叉、裝水的水槽、課件。學生分小組準備:鼓、豆子、鋼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學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輔助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文件、圖片文件進行直觀演示,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啟發學生主動去探究聲音的產生。
層層推進法:從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分析,探索性實驗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宜采用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實驗演示法:通過實驗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探究聲音的產生,主動獲取信息。
(2)小組合作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并在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3)交流討論法:讓學生在實驗中充分交流討論探究聲音的本質。
三、抓住主線,說板塊與環節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心理特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樣特殊的禮物,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聆聽。”(播放聲音)生聽后,匯報聽到的聲音:汽車聲、火車聲、風聲、雷聲、雨聲等。
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接著談話:“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里,關于聲音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
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從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實驗,步步引導。
活動一:使物體發出聲音
如何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提出猜想并逐步驗證猜想呢?我設計如下環節
(1)明確目標和要求
(2)分組實驗,完成表格
(3)反饋交流,評價點撥
(4)提出質疑,產生沖突
(5)觀察實驗,初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環節,我會和學生進行如下談話:同學們,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尋找答案,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好了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下面分小組進行實驗,做實驗前請大家共同來看看實驗目的和要求。(課件出示)在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之后,便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活動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表格的填寫,教師巡視指導。
這個環節可能會出現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制造聲音的響度上,這時我會提醒學生:“老師不是看哪組同學制造的聲音響,而是看哪組同學想到的讓物體發聲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并完成表格之后,進入“反饋交流,評價點撥”環節,我提出本課要探究的核心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做出的。學生的猜想可能是“聲音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產生的”或“聲音是由于物體運動產生的” 。
當然,這些猜想并沒有探究到聲音的本質。但只要是建立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所見所思的回答我都會給予肯定,并讓學生相互評價補充。
此段教學中,我并不急于馬上將“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下一環節的“質疑”,讓學生的猜想與事實之間的產生強烈沖突,從而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聲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本章講述的是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本章教材在整個初中階段物理知識中雖不是重點,但從新課程標準要求來看,本章教材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以及科學探究精神等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從知識和技能上應該掌握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和聲速三個問題。為了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性實驗。
二、說學情
(過渡語)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聲的產生和傳播的物理原理比較抽象,不易為學生所認識,八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還是以具體的、形象的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相對薄弱,因此在教學中可通過一些簡單的、現象明顯的實驗,來演示聲的產生與傳播過程,使學生了解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另外,學生在這之前已經學習過速度,這對學生學習本節課“聲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等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重點】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語)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本節教法學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接下來是我的教學過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了導入、新課、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四個部分,我會按照課堂教學的實施順序來進行闡述。
首先是導入環節:
利用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并提出問題: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來?
【意圖:通過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再通過學生自己“產生”聲音,從而引出接下來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聲音的產生。】
第二部分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節課主要包含兩個內容: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接下來我會帶著學生一一進行學習。
(一)聲音的產生: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教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
(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
【意圖:問題啟發,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
接下來進行探究性實驗:一根橡皮筋,一把鋼尺,試著使它們發出聲音。(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接下來舉出一些生活中發聲的實例,讓學生歸納:聲音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意圖: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著的研究方法。通過演示實驗,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分析總結的能力。】
最后進行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首先提出問題: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時需要到飛船外工作。當航天員在太空艙外時,他們之間的交流必須要用電子通信設備,這是為什么?但在太空艙內時,航天員的交流可以直接對話,這又是因為什么原因?
【意圖:問題啟發,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引出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實驗探究
活動——聽一聽:“真空鈴”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中的現象,回答提出的問題。
自主學習“聲波”部分。
【意圖:學生的自主分析和討論過程可以加深他們對聲音理解,并且鍛煉他們的分析和總結能力,激發探索的熱情】
總結: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至此,新課講授的環節就結束了,接下來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聲速”部分,自主學習,總結相關規律和知識。
【意圖: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小結: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整理學到的知識。
作業:閱讀p30“科學世界”——我們是怎么聽到聲音的。
七、說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6
一、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本課是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是在《聽聽聲音》一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了解聲音的產生與振動的關系,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2、學情分析在進行本課學習前,每個學生對聲音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雖然我們的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聲音,但這些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時間去探究發生在身邊的聲音的奧秘,而這恰是科學課教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
3、教學方式的分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究性活動,但以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等來看,這個活動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由于在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活動比較多,而對探究性活動在三年級下冊《沉和浮》、《冷和熱》單元學生雖有了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之間還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還是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
二、設計理念
1、注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圍繞重點展開觀察實驗活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這是一句經過了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都這么認為,大多數學生認為是通過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為此設計時安排這么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
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②觀察發聲物體的.變化,初步獲得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之間的關系;
③觀察比較發聲物體與不發聲物體,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④拓展引申,進一步證明生活中的聲音都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引導學生從相同現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實現認識上的跨越。在學生學習本課前,他們對聲音的產生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在進行第一、二個活動后就要對這些相同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提出他們的共同點,即振動,然后再圍繞“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之間的關系”展開第三活動。這三個活動中,其中第三個活動是重點展開的,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推進,即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一起觀察“隊鼓、鈸、音叉、吉他、橡皮筋、鋼鋸發聲”的特點,作好記錄。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實驗活動,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2、能夠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實驗操作。
3、培養協作、合作進行研究活動的習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教學重點:
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五、教學難點:
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六、教師準備:
隊鼓、鈸、音叉、吉他、橡皮筋、鋼鋸、乒乓球、綠豆。
七、學生準備:
學生自帶1——2樣能發聲的物體。
八、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教師在講臺后敲打各種器樂,問:你能猜出這是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嗎?猜對了這個東西就給那個組搞研究。生猜。
(二)探究新知
1、師:剛才是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東西,現在請同學們來玩一玩自己帶來的東西,但有一個要求,你是怎樣使這些東西發出聲音來的?
2、學生自由嘗試,也可相互交換,結束后匯報。師:你玩的是什么東西?你是怎么玩的?發出聲音了嗎?除了這種玩法,還有別的玩法嗎?
3、師:想一想,剛才聽到的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過渡:剛才大家都玩過了,能不能讓孫老師也來玩一玩?)
4、師邊演示用力壓邊設疑:為什么你們用許多方法都可以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而老師用力壓卻不能發出聲音?(過渡:大家想不想試一試?那我們再來玩一玩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物體,你先使這個物體發出聲音來,觀察一下,你有什么發現?想個辦法使這個物體不發出聲音,你有什么發現?再用壓的辦法試一試,你又有什么發現?)
5、生帶著老師的提出問題,開始探究性活動。師:你們小組有什么發現?(生匯報,引出:物體發出聲音可能與物體的振動有關系。)
6、師:聲音與振動到底有什么關系呢?(生猜測)
7、師:剛才只是我們的猜測而已,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來驗證呢?
A、學生討論研究的辦法。
B、投影記錄單,說明填寫要求,學生填寫研究記錄單。(教師巡視)
C、師選擇典型計劃,指名匯報,全班評議。
8、學生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重點指導: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比較性觀察,借助綠豆、乒乓球等物體來觀察振動現象)
9、研究結束,匯報交流,引導學生重點評議發現部分。
A、提問:你們組是怎樣進行研究的,你們有什么發現?
B、師生共同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這個研究結論。
(三)小結擴展
1、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過渡:是不是所有的物體發出的聲音都是由振動而產生的呢?你能不能再證明我們剛才得出的這個結論?)
2、師:每人再次觀察一下其他的物體,它們發出的聲音是不是也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生活動,師巡視指導)
3、舉例: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見到過這種現象?
4、師:試一試,我們發聲時,哪里在振動。
5、師:猜一猜,我們身體里感覺物體振動的器官是什么?
6、討論共享:說話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四)板書設計: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振動聲音的方法,不振動沒有聲音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準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教學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學生初步感知聲音之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并能通過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物體的振動,從而使學生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個概念。本節課是本單元最重要的一節課,只有認識了聲音是由物體產生的,才能繼續研究聲音高低、強弱的變化;才能探究音高的變化;才能認識聲音是以聲波的方式傳播的,了解耳的構造以及我們聽到聲音的過程等一系列有關聲音的問題。
二、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四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并且懂團結、會協作。在認知水平上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但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時間去探究發生在身邊的聲音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現狀,基于學生可持續發展教學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成了三個部分。
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鑼、音叉、裝水的水槽
學生分小組準備:鼓、豆子、鋼尺、皮筋、綠葉
學生可以應用鼓、鋼尺、皮筋、綠葉等這些實驗材料,經歷讓物體發出聲音、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這一科學探究活動,對學生主動探索新知、靈活掌握所學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以及突破教學重難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方法主要是活動探索法和小組討論法,教師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假設和實驗證明,從中發現問題,找到規律。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發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六、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模式為:激發興趣提出問題——針對問題多種猜想——引導學生設計驗證——小組合作,實驗——交流評價形成結論——聯系生活實踐應用。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如下:
1、激趣導入,提出問題;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3、書寫回信,課堂小結;
4、課外拓展
(一)激趣導入,提出問題
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樣特殊的禮物,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聆聽。”
(播放聲音)生聽后,匯報聽到了的聲音:流水聲、狗叫聲、電話聲、汽車聲等。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喚醒”了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然后再讓學生模仿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學生模仿后,教師點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種各樣的聲音伴隨著我們,風聲、雨聲、流水聲傾訴著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歌聲、笑聲、音樂聲描繪著人們的歡樂;還有鳥叫、蟲鳴不絕于耳,構成一個奇妙的王國。”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創設了聲音這么一個情景,為新課教學創造了最佳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啟迪學生智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與興趣。接著教師談話:“關于聲音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關于聲音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從而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
(二)主探究,解決問題
1、使物體發出聲音
(1)做實驗前談話: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你能不能想出一個什么好辦法讓物體發出聲音來呢?老師已經為你們每個小組準備好了鼓、鋼尺、皮筋,請你想個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在沒做之前,請大家共同來看一下要求。(課件出示)
①小組內分工要明確,開動腦筋想辦法使鼓、鋼尺、皮筋發出聲音,實驗前討論怎樣做,做完一個實驗再做下一個實驗。
②仔細觀察,注意觀察物體發聲前什么樣,發聲時有什么變化?每個實驗要重復地做幾次,力求準確。
③用你喜歡的方式及時做好實驗記錄。
④實驗完成后,用你正確的坐姿告訴老師,你已經完成實驗了。
(2)學生分組活動,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
課堂上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認為這太簡單了,于是他們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教師應提前提出要求:“我們不是看哪個小組同學制造的聲音響,而是看哪組能想更多的辦法來使物體發聲。”活動中填寫記錄表。然后讓學生自己來說,并且要進行評價,小組間互評,交流他們使上面三種物體發出聲音的方法。
(3)學生進行短暫的活動后,教師接著提出本課要探究的核心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作出的。學生們的解釋可能會是“聲音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產生的”和“聲音是由于物體運動產生的”。
當然,這樣的解釋并沒有探究到聲音的本質。此段教學中,教師不能刻意讓學生去觀察物體的振動現象,而是要讓學生通過概括,將自己的解釋從具體上升到抽象。
教師談話:“我們通過實驗看見了發聲的尺子在振動、橡皮筋發聲在振動,那么其他物體發出聲音是不是也在振動呢?鼓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嗎?能感覺到嗎?你能想出一個辦法看見鼓發聲時在振動嗎?
學生應該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如果想不到了,教師適時給予指引。(把豆子放到鼓上,看到豆子的跳動)
本環節要達到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先推測,再驗證。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檢驗自己提出的預測,引導學生經歷聲音由鋼尺、皮筋發聲時的可見現象到鼓發聲時候的不可見,發現利用媒介來證明發聲的物體是否在振動。讓學生對聲音產生的原因由原來的“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發生轉變,初步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這個概念。
2、觀察發聲物體
(1)教師出示音叉;然后,教師談話: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你聽到聲音了嗎?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動嗎?你能想一個辦法證明音叉在振動嗎?
學生有可能說讓每位同學都來摸一摸,教師可以給予肯定,但為了讓全班學生都看清,還是引導學生用實驗來證明——把振動的音叉放入水中,觀察水面有什么變化。讓學生自由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之后教師給予總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師演示鋼尺發音時在振動、皮筋發聲時在振動)音叉在振動,這也是音叉發聲的原因。
“觀察發聲物體”這部分實驗的設計意圖是:擊打音叉輕輕觸及水面,觀察水面變化的活動。使學生們認識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動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動。這組材料的選擇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從而加深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出來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體、氣體振動,意在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物體概念。
(三)書寫回信,課堂小結用書信的形式對本課堂內容進行復習鞏固,既呼應了前面活動,又回顧知識,一舉兩得。
(四)課外拓展
這里設計兩三分鐘的時間,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讓學生談談在實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并進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識,意在延伸,為后面的幾課打好基礎。
七、板書設計
(略)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二)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
全節共分兩個部分: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和聲速。
具有如下特點:
1)重視與日常生活和生產應用的聯系。
2)重視科學探究活動。
3)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4)重視內容呈現的多樣化。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5、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自然科學、生活閱歷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學習能力,并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動手實驗的能力比較強,易于接受物理這門學科。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要在教過程中有意識培養。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采取分組實驗及演示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具體方法: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
四、教學準備
教具:氣球,蠟燭,錄音機,音叉,用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小球。
學具:橡皮筋,小鼓,鋼尺,紙。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音有關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真空鈴實驗”,“聲波的形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運用學生分組探究聲音的產生實驗和教師演示聲音產生實驗,歸納“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的結論。在探究中,適時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物理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氣球、火焰在音箱旁的振動,體會放大微小振動的實驗方法。
3、運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聲音的傳播。
首先,結合固體能否傳聲實驗,指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然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嘗試探究液體是否傳聲實驗,教師適時指導,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漸漸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
4、通過聲音的發生、傳播事例交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平時收集資料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學生總結本節內容,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本節是學生學習物理的第一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要多鼓勵,多引導,漸漸形成各方面的能力。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9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
2.總結語
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3.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是出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學科八年級上冊的課程,在本章節聲音的知識中起到了引入打基礎的作用。本節課讓學生了解聲音是如何產生并且傳播的。讓學生可以積累更多的生活知識。
4.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了解聲音是如何產生并且傳播的。
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做聲音產生的實驗和討論,逐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讓同學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教學重點是了解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那其中培養學生動手和探究能力是教學難點,因為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提升的。
5.學情分析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正如陶行知曾說,培養教育學生要像種花木一樣,結合花木的特點,要區別不同的情況加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所以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本節課針對的是初中年齡段的學生,這個階段學生性格主要以好勝心和好奇心為主,對事物也開始有了認識,但是聲音的知識是剛接觸的,這就需要老師去積極引導學生,只有讓學生融入課堂、積極思索,才能學好知識,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6.教學教法
因此,我將采用討論法、演示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同時也為了遵循“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導下,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將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7.教學過程
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導入,好的導入可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識、新概念、新原理和作引子和鋪墊。
所以我會借助多媒體播放聲音視頻,讓同學們帶著他們之間的溝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應?這個問題進行觀看和思考。接下來我將演示一遍我的導入部分,同學們好,開始上課,同學們請坐,在上課開始前老師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視頻,那同學們要帶著這樣一個問題(他們之間的溝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應?)認真觀看思考,開始吧!視頻播放完啦。有哪位同學可以回答老師的問題?嗯,我聽見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說是聲音,因為聽到了聲音才會做出回應,很對啊。就像是老師和大家交流,也是因為你們聽到老師的聲音才會回答老師的問題是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角聲音。
新授,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將會讓同學們閱讀課本聲音產生部分的內容,并且找出聲音產生的原因,時間為4分鐘,通過自己找出的答案會更加有印象容易記住掌握。然后我會帶領著同學們做一個小實驗,把尺子一端搭在課桌上,手輕輕彈一下尺子另一端,觀察尺子是不是在上下浮動的同時發出聲音,震動停止聲音也停止,來鞏固知識點的掌握。
接下來以4人為一小組,分為6各小組,由我來說步驟,讓同學們進行操作,第一步讓同學們拿出我事先準備的時鐘和真空玻璃罩,第二步設定臨近時間點9點20的鬧鐘,聽鬧鐘響鈴的聲音,然后在響鈴時罩上真空玻璃罩。這時我會問同學們,為什么聽不到聲音了,前后有什么變化。讓同學們用6分鐘時間小組討論,時間到后我來提問的方式來學習聲音的傳播,通過這種討論的方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并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那有的同學會說是沒有空氣在里面了。這時候保持懸念,帶領著同學閱讀課本中聲音傳播部分的內容找到答案。
小結,課堂知識學完課程即將結束,我會和同學們一起來總結回顧一下本節課知識點,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作業,學習了本節課,課下自己想一個聲音產生的小實驗,下節課讓同學展示。
8.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正上方是本課標題,左邊是本課重點,右邊是兩個孩子在對話的圖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圖文搜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第1課的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創新能力。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學情分析:
每個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于每個人來說,我們無時不刻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之中,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時間去探究聲音的更多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
教學方法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沉和浮》、《冷和熱》單元學生有了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
2、通過觀察比較物體發聲時的狀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律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多種事實中概括出物體發聲的規律。
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實驗記錄表、隊鼓、鹽、、泡沫小球、水、燒杯(兩只,其中一只裝水)飲料瓶(兩個,其中一個裝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學生準備:保鮮袋、尺子、橡皮筋、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激發興趣。
1、上課之前,讓我們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勵學生跟著做動作)。
2、接下來做一個搶答題,看誰說得多,說得快:從走進教室到現在你都聽到了那些聲音?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1)、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每天你都能聽到什么聲音?聽到這些聲音讓我們知道了什么?說明聲音對我們的生活重要嗎?
2)關于聲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為什么會有聲音?人為什么會聽到聲音?聲音為什么有好多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問:這些問題中,你們覺得應該最先解決哪一個問題呢?
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秘。(板書課題: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 1、聲音的產生)
[意圖:引導學生自行提出問題是科學課的重要教學目標,在所提出的問題中引導學生進行篩選,選出最先要解決的問題,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2、明確目標
1)能制造聲音并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狀態。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學會“做”中學。
3、預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動手觀察和小組的討論中能完成今天的學習目標。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上節課我們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物理要學習的幾方面的知識,誰還記得是哪幾方面的知識?
老師: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看似簡單,但又有著許多奧秘的聲現象。
二、新課教學
老師:從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打交道。如海浪的聲音、優美的音樂聲、汽車的喇叭聲、老師講課的聲音等等,誰還能舉出一些聲音的例子?
學生:小鳥的叫聲、電視機的聲音等。
老師:這么多種聲音,它們是怎么產生的呢?下面就由我帶著你們這些將來的大科學家一起來探索一下吧!
我們先從身邊的聲現象開始研究。
(一)聲音的產生
老師:研究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科學探究的幾個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并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交流與合作--評估
[實驗]
⑴做直尺發聲的實驗;
老師:尺子在發聲的同時有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總結(尺子在振動)。
⑵講話(四班最棒!),同時用手摸喉嚨處;
老師:講話的同時手有什么感覺?
學生體驗。
老師:前面兩個例子聲音產生的同時發聲體都在振動,我們可以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呢?不妨猜想一下物體發聲是因為物體在振動,那么我們就應該設計實驗來驗證。
(3)拉皮筋,看到皮筋振動的同時聽到聲音,此實驗證實了我們的猜想。
老師:這些聲音產生的時候我們都能很明顯地看到其振動,有沒有看不見振動的聲音呢?如果遇到了我們又該怎么樣來證實自己的猜想呢?
(4)取一個鼓,敲一下
老師:鼓發出了聲音,但是卻看不見振動,是不是我們的猜想錯了呢?你們自己想想改怎么辦呢?
學生:是因為鼓的振動太微小了,我們看不見,所以應該用東西放大這種振動。(在鼓面上放上粉筆頭,再次敲擊,粉筆頭彈起)粉筆頭彈起說明鼓發聲也是由振動產生的。
老師:很好,那我們再做幾個實驗來證實我們的猜想。
(5)敲擊音叉
老師:這個也看不見振動,那位同學來試試這也是由振動產生聲音的呢?器材可任選。
學生甲:敲擊完音叉之后靠近原本不動的懸掛著的乒乓球,發現小球被彈起。
學生乙:敲擊完音叉之后把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發現水花四濺。
老師:請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對以上實驗進行分析論證,你們得到什么結論呢?
學生:我們發現每次產生聲音時物理都在振動,因此結論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演示實驗]敲擊鈸一次之后,有余音產生,用手捂住,使其振動停止,發現聲音也消失了
老師:由這個現象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學生: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老師:不同的聲音振動的部位不同,人講話是聲帶振動,吹笛子是笛子內空氣柱振動,敲鼓是鼓面振動,拉二胡是弦振動等。我們的祖先特別善于思考,既然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怎么樣才能重復發生呢?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方法來重復發聲呢?
[學生猜想]
老師:如果我們將發聲物體的振動規律記錄下來,然后再按照記錄下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早期的唱片機就是利用這種原理做成的。
(二)聲音的傳播
1.氣體傳聲
老師:班上有沒有人聽不到我講話的聲音呢?
學生:沒有
老師:我是貼著你們的耳朵上講的嗎?我離你們有一定的距離,為什么你們能聽到我的聲音呢?比如說我想喝水,必須先把水倒到杯子里,用杯子把水送到我嘴邊才能喝到水,杯子就是我喝水的媒介。我們之間是什么傳播了聲音呢?你們能不能猜想一下?
學生:我們和老師之間只有空氣這種物質了,所以我猜想應該是空氣就是聲音傳遞的媒介。
老師:猜想不等于就是事實,下面我們就證明一下,如果沒有空氣(即真空狀態),我們還能不能聽到聲音呢?
[演示實驗]用聲音傳播演示器。
(1)有空氣時接通電源能聽到聲音
(2)用抽氣機把空氣抽出去之后聲音變小了
(3)慢慢放氣,發現聲音越來越大
總結:氣體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
老師:物理學中把傳播是所需要的物質叫介質,故氣體是聲傳播的介質。
老師:自然界中除了氣體還有固體和液體,那么固體、液體也能傳聲嗎?為什么呢?請舉例說明。
2.固體傳聲
學生:隔墻有耳,說明聲音能夠穿過固體讓人聽到,所以固體也是聲音傳播的介質。
[實驗]把耳朵貼在桌子上,用手輕輕的劃,能從木頭里傳來很清晰的聲音。
結論:固體也可以傳聲。說明固體也是聲音傳播的介質。
3.液體傳聲
老師:我們都是在海島長大的,釣魚一定不陌生,誰知道釣魚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不能在岸上大聲講話。
老師:為什么?
學生:那樣會嚇走魚的。
老師:魚被液體包圍著,也能聽到聲音,說明了什么?
學生:液體也能傳聲,液體也是聲音傳播的介質。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介質包括氣體、液體、固體,真空不能傳聲。
4.聲速
老師: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我們已經知道了:氣體、液體和固體都可以做媒介將聲音傳播出去,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并回答下列問題:
[投影]
問題1:聲音在15 ℃和25 ℃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問題2:聲音在25 ℃的空氣和蒸餾水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據,你可以發現什么?
總結:
(1)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在傳播速度大于在液體中在傳播速度大于在氣體中在傳播速度。
(2)聲速大小與介質種類、溫度有關。
5.聲波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在形式傳播。
6.回聲
對著大山喊,能聽到回聲,回聲是怎么回事?
老師以相同的聲音在教室、操場講話,聽起來為什么不一樣呢?
當回聲與原聲之間在時間間隔小于0.1S時,人耳就聽不到回聲了,此時,
回聲對原聲起到加強的作用。
三、練習
1.能不能在太空進行音樂會?為什么?
2.人在岸上講話,水里的魚通過那些介質聽到聲音?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感受豐富的聲音,理解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2、通過實驗、觀察,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3、聆聽不同動物的發聲,認識動物不同的發生方式。
【教學重點】
觀察和發現物體發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歸納物體發生與振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將物體發生時的振動現象可視化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實驗記錄表、教學ppt。學生材料:塑料袋、鋼尺、音鈸、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感知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1.談話: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伴隨著我們,剛剛叮鈴鈴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了,生活中到處都有聲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些是什么聲音,傳遞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頻:鬧鐘聲、汽車喇叭聲、狗叫聲、打雷聲。
3、提問:這是什么聲音,這個聲音表達了什么意思?
4、學生匯報所聽到的聲音,以及這個聲音表達的意思。鬧鐘聲-起床時間到了汽車喇叭聲-有汽車來了,注意安全狗叫聲-有陌生人來了
5、小結:看來,聲音可以向我們傳遞信息,不停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秘。
6、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一)通過讓塑料袋發出聲音,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與物體運動有關
1.提問:(出示保鮮袋)同學們,剛剛聽了那么多聲音,現在你能用保鮮袋制造一個聲音嗎?
2.提問:你有什么辦法?
3、(示范)學生代表說一說:準備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發出聲音?
4.全班活動,要求:看誰的發現最多;制造聲音時注意聲音的大小。
5、教師控制:開始!—停!
6、提問:誰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給大家看?用一個“動詞”概括使塑料袋發出聲音的動作方式,是什么?
7、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動詞”。
8、交流:通過敲、打、拍、吹、摩擦等動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發出聲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體運動產生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1、追問:現在你認為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
2、學生交流討論
3、談話:(出示實驗器材)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幾樣實驗器材。仔細看看都有些什么?這些物體不動時,它會發出聲音嗎?你有什么辦法分別讓它們發出聲音呢?
4、學生觀察實驗器材并思考,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并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的方法。講解實驗方法并出示實驗記錄表
5、教師隨機指導,完善并講解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6.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么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因此,要注意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和總結:一個物體發聲時,它的運動軌跡有什么變化?
7、講解實驗記錄單并舉例示范。舉例:摸著喉嚨,發出“啊—”的聲音,用手感受。我們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喉嚨在發聲時的運動軌跡。
活動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產生的原因我的驗證過程
8.ppt出示實驗要求:看,發聲物體有什么現象產生?摸,對于現象不明顯的發聲物體,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運動。畫,畫出發聲物體發聲時的運動軌跡。說,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9.實驗:按要求進行下面5個發聲實驗,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并跟著它發聲時的運動軌跡來畫圖,完成記錄單。
10、小組匯報,教師適時作出引導,使學生注意觀察發聲物體運動軌跡的變化。
11、提問:通過這幾個活動,對于“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學生思考并回答。(預設學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運動)
13、小結:物體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來回往復運動,我們稱之為振動。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于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于振動。
14、談話:既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么停止物體的振動,聲音就會消失嗎?是不是這樣呢?怎樣改變上面的實驗去證明?哪位同學來試試?
15、學生示范如何使發聲中的音鈸、鋼尺、喉嚨、礦泉水瓶停止振動。
16、交流:通過剛才實驗,你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17.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運用“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原理,解釋音叉激水和水鼓現象
1、描述: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這些振動有時還能帶來很奇妙的現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學耳朵邊,用錘子敲擊音叉的側面。演示2:用鼓槌敲擊鼓面
3、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4、學生回答。(聲音)
5、思考1:敲響音叉后,接近水面,會有什么情況發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點水,用鼓槌敲擊水鼓又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呢?
6、教師演示音叉激水,敲擊水鼓
7、追問:物體的振動帶來了什么神奇現象?你如何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剛才的現象呢?
8.學生匯報。
9.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四、認識動物不同的發聲方式
1、談話:物體振動能夠產生聲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動物又是通過什么方式發出聲音的呢?
2、播放視頻《動物的叫聲》。
3、交流:通過剛才的視頻,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學生匯報,教師PPT總結哺乳動物、昆蟲、鳥類、蛇類、魚類發聲的方式。
5、小結:無論人、動物、還是生活中的各類物體,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五、拓展應用
1、拓展練習:解釋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動感受音樂。
2、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談話: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聲音的變化有什么特點呢?
六、課堂小結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及傳播
教學難點: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利用回聲計算
教學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鈴鐺、梳子、音叉、杯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電閃雷鳴、江河咆哮、鼓樂齊鳴、放鞭炮、電鋸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畫面
[引語]從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中,可以說人們從呱呱落地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音打交道,聲音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探討聲音的奧妙呢?學生回答:想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與聲音有關的問題
觀看錄像
由直觀的畫面創設聲音產生的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順利的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探究聲音的產生
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的器材及周圍可利用的物體,如鉛筆盒、書、紙、筆等來做實驗,想辦法讓它們發聲,比比看哪一組的方法多?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組最先發現?
師巡視并指導,幫助學生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利用不同物體進行發聲實驗,在探究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有的拉長橡皮筋,有的撥動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搖小鈴鐺等等自己設計的實驗,興趣盎然。
[引語]現在已有不少組同學發現問題了,下面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組的同學是否和他們有同樣的發現?還做了哪些實驗?學生交流。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動腦,把不同器材結合使用很好,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用手按住喉頭部分,大聲說“振動”
生活中聲音產生的現象很多,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物體是如何發聲的?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加深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后面發現聲音的產生的原因作好鋪墊學生在交流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他們的交流盡可能多的做實驗,通過實驗也就不難得出聲音產生的原因,讓他們真正體驗探究的快樂。
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誰知道蟬是怎樣發聲的?
[思考]烈日當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會聽到“砰、砰”神奇的槍聲,這時大家都會驚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來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氣溫超過42℃,沙漠中的石灰巖受熱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炸裂,現在你知道槍聲哪來的嗎?
有時我們需要將聲音記錄下來,怎么辦呢?學生閱讀課本31頁
(2)聲音的傳播
我站在講臺上說話,你們可以聽見,聲是靠什么傳播的呢?
同學們思考固體能否傳播聲音?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氣體、固體可以傳聲,那液體能否傳聲呢?
師:出示裝有小金魚的魚缸,輕敲魚缸,看金魚的反應,說明液體也可以傳聲。
師: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總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問題]《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科學嗎?
師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來回推動,可以看到疏密變化從而引出聲波,學生看課本33頁明確聲是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下雨天,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為什么?
看來聲的傳播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聲有一定的速度。同學們通過33頁小資料的表格,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1)一般來說固體傳聲最快,液體次之,氣體最慢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
(3)在空氣中聲速的大小與溫度有關
在教室里說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為什么?
學生回答,聲傳播的速度慢
學生仔細分析討論,然后起來交流獲得的信息。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聲速
通過學生分析表格獲得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回聲。
三、整體感知
學生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傳播的形式,聲速的大小。 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四、知識拓展
課本34頁1、2、3、4、5 學生完成練習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對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不足之處?
學生紛紛發言
六、布置作業
刻印題一頁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相關文章: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02-24
《聲音是產生》說課稿07-18
《聲音是產生》說課稿07-1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11-03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11-26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07-03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06-12
《聲音的產生》說課稿范文01-19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04-16
物理《聲音產生與傳播》說課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