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放大鏡說課稿

時間:2023-08-23 17:46:10 藹媚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放大鏡說課稿范文(通用12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放大鏡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大鏡說課稿范文(通用12篇)

  放大鏡說課稿 1

  一、說教學設計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鏡》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1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學生對放大鏡并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放大鏡就伴隨著孩子們的科學學習。但是他們對人類發明放大鏡的意義以及放大鏡的結構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課鼓勵學生在帶著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同時學習和了解一些關于放大鏡的簡單光學知識。《放大鏡》一課作為“微小世界”單元的起始課,對激發學生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領悟觀察工具的發展帶來的好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后續的學習奠定興趣基礎和認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放大鏡是凸透鏡,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凸起;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過程與方法:對比能放大圖像的物體的共同點,探究放大鏡鏡片的特點;對比肉眼觀察和放大鏡觀察,發現更多細節。

  3、情感目標: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用放大鏡觀察到物體的更多細節,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三)教法學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學法,組織學生經科學探究過程,并綜合運用比較法、發現法,在學生充分探究的同時運用講解、點撥、啟發、評價等手段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源動力。

  2、學法:為了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讓學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學概念,經歷過程。

  (四)教學策略與過程:

  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思維發展、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了調整,使教學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吸引學生不斷探究,使學習流程更流暢、自然。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導入激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的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熱身活動:視力大考驗。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及卡片等,讓孩子們辨認圖片或文字,激發學生的興趣。微雕石的出現,使學生經歷了“不可能”的任務,從而將學生思維引向本課的教學內容,明確了這節課的探究主題。

  第二個環節:探究活動:尋找放大工具。

  從“想看得清更小的物體,怎么辦?”到“如果沒有放大鏡,你能用我們現有的物品解決同樣的問題嗎?”,兩個緊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深處,從而開始了本課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工具。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沒有直接發給學生放大鏡,而是給了裝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種物品讓學生進行探究,發現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備。通過能放大圖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與放大鏡對比,發現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鏡的共同特點是:透明、中間凸起。從而理解為什么放大鏡又叫凸透鏡。把這一活動安排在前,也期使學生經歷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這一偉大進程,了解到放大鏡發明的歷史,體驗到利用工具來幫助突破人體局限的樂趣。

  第三個環節:探究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發現更多的細節,是人類發明放大鏡之后的“意外收獲”。學生們經過用放大鏡來觀察圖片、紙巾等材料,發現了原來用肉眼觀察時看不到的細節。使學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鏡的作用不僅僅是放大圖像的同時,理解放大鏡在人類探究微小世界領域的重要作用。在這個環節的活動中,我以一張“放大鏡下的.紙巾”圖片作“導火索”,讓學生猜猜圖片上的是什么,點燃學生探究的激情。通過眼睛觀察和放大鏡觀察相互對比、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對比觀察,學生們在發現細節的同時,又感受到工具改進帶來的新的認識。視頻“放大鏡的作用”,在學生充分探究后,起到了深化認識、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四個環節:總結延伸。

  《放大鏡》一課是“微小世界”單元的起始課,因此在課的最后環節中,以開放式問題“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觀察更微小的東西?”拓開學生思維,引發他們對后續課程的關注和期待。

  (五)教學板書:

  遵循“清晰、突出重點”的原則,本課的教學板書設計如下:

  1、放大鏡

  ↑

  透明、中間凸起

  放大圖像→看清細節

  二、說教學反思

  本課以“引導學生經歷放大鏡發明、使用的歷程,理解放大鏡觀察的意義”為教學線索,略去了教材中“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這一活動,把課堂時間充分留給了兩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鏡”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在活動順序安排上,特意將“尋找放大鏡”作為第一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嘗試放大物體圖像的活動,來體驗前人發明放大鏡的過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鏡透明、中間凸起的特點。放大鏡發明之后,人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許多原來意想不到的細節和信息,從此打開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門。放大鏡觀察的意義,主要通過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來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始終將“學生為主體,探究為核心”的理念作為授課的根本,以趣味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特意設疑引發學生興趣。

  兩個活動的環節緊湊,時間安排較合理,充分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課堂教學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教師努力創設輕松、和諧和積極的探究氛圍,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及時的點撥、指導、評價等,促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緒開展活動,合作學習。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對各小組的指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對一些學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應對等。

  放大鏡說課稿 2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8—39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為接下來學習比例打基礎。教材先讓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再讓學生經歷按指定的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操作過程。教材將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貫穿整個單元的始終。這樣的編排,既突出體現了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同發展,也能為以后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圖形的相似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體驗圖形放大和縮小的過程,理解圖形放大和縮小的含義,掌握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方法。

  情感目標:

  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4、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二、說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相關平面圖形的知識,具有學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基本知識。

  2、學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縮小的感性認識,把圖形由小到大視作放大,由大變小視為縮小,這與數學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求每組對應邊按相等的比來變化有很大的差距。

  三、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開始,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教學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以及數據的比較,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和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教學中主要采用情境導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并以同桌為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并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比較、思考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動手操作指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交流和討論的活動中來,增強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五、說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圖形的“放大”。

  1、情境演示,呈現圖片。

  師:照片太小了,看不清楚,把它變大一些。注意看,怎么變的?

  2、將原來的照片變大。

  圖(2)長擴大2倍,寬不變。

  圖(3)寬擴大2倍,長不變。

  圖(4)長和寬都擴大2倍

  師:你覺得圖幾符合我們數學意義的放大?

  3、出示反例:長與寬擴大的倍數不同。

  問:它是不是放大?

  這一環節中首先演示一張圖片不同的變大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初步感知數學上的“放大”。及時出示反例,使學生強化已有經驗,明白圖形放大是有一定規律的,到底存在什么變化規律?既引入新課,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認識“放大”。

  1、出示兩幅圖的長和寬的長度。

  問: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2、交流:

  先讓學生試著表達自己的理解,回答的結果可能各不相同,教師不要急于做出判斷,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

  3、學生自學。

  摘錄課本第38頁內容: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討論:

  (1)師:對應邊長是什么意思?

  (2)師:是誰和誰的比?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很容易變成“填鴨式”。通過提問,激發學生思考和辨析的意識,數學閱讀的引入,實際上就是盡可能的還課于學生,尊重和保護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

  (三)、認識“縮小。”

  1、出示情境圖。

  師:2:1是放大,后項是放大前的圖形,前項是放大后前的圖形。 如果是1:2,就是什么?

  師:按照1:2縮小以后,長幾厘米?寬多少?

  2、比較。

  師:看到一個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還是縮小?

  這一環節的教學要注意有扶有放,有必要的說明,也有合適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最后的比較,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哪樣的比是放大,或是縮小。

  3、鞏固

  重點討論:⑤號圖形不是①號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從而得出結論:圖形的放大或縮小,大小變了,形狀不變。

  (四)、畫圖。

  1、教學例2。

  出示例題。先根據給出的比,判斷是放大還是縮小,再分別口答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縮小后,圖形的長和寬。

  2、教學“試一試”。

  先讓學生獨立畫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的。

  問: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現了什么?

  (五)、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先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圖形,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縮小后有關邊的長度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應畫幾格。

  2、生活中的放大和縮小。

  學生舉例說一說。

  (1)、放大鏡。

  (2)、照相機。

  (3)、復印機。

  (六)、全課總結。

  師:生活中放大和縮小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在面對困境時,我們需要把困難縮小再縮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點、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來。

  (七)、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形狀相似、 大小變化。

  2:1 前項大于后項 對應邊 擴大2倍

  1:3 前項小于后項 對應邊 縮小到原來的1/3倍

  放大鏡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自教科版《放大鏡》,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學生前面已學習過Flash最基本動畫原理,能制作出簡單動畫,并對幀、圖層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節課的新知識點學生很容易接受。

  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初步掌握遮罩動畫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層與被遮罩層之間的關系;

  2)掌握放大鏡效果的制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自主實踐,去完成放大鏡效果的動畫,使學生能夠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運用Flash動畫軟件創造作品的樂趣;

  2)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形成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

  3)體驗作品創作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激發學習flash的興趣。

  3、教學重點:

  Flash中的遮罩層。

  4、教學難點:

  Flash中的遮罩層與被遮罩層的關系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分別采用講授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自主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去幫助學生學習、消化和掌握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學習到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本課是動手實踐操作為主的一節課,每個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水平差異較大,為了能使大家共同進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因此,在學生進行學習操作的過程中,我允許鄰桌的學生相互交流、探討,小組進行合作創設一個和諧、愉快、活躍的氛圍,以學生為主體,始終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相互協作”,讓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欲望去進行學習和操作。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讓學生親自體驗Flash游戲??“小孔探物”的玩法,這里我運用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圖片,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游戲中的動畫效果。明確本節課目標。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導出本課教學內容,然后馬上進入下一個環節??欣賞放大鏡效果,制作神奇的放大鏡。

  2、講授新課掌握“放大鏡”效果的制作方法。

  教材分為三步:

  第一步比較簡單,主要是運用了以前的知識,同學們在任務驅動下,自主探究去完成。

  第二步是本節課的重點,首先通過課件初識遮罩動畫的基本原理,其次讓同學們分組探討Flash中的遮罩層與被遮罩層的關系,然后我演示了整個示范操作過程,最后再給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練習。這些操作過程的不同現象都是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視覺,再加上老師適當的語言說明,學生是可以非常輕松地掌握“制作放大鏡效果”的.方法。

  第三步的設置是為了使這個動畫更加真實,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這一步是前兩步的拓展,有余力的同學可試著去完成,本節課其他同學完成前兩步即可,這一步體現了分層教學。

  3、評價、交流、提高

  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感受成功、分享喜悅。交流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最后教師可以做總結概括。通過五個實例的展示,使學生對遮罩動畫產生濃厚興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遮罩的理解,讓學生明白利用遮罩效果不僅僅是制作放大鏡一種,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Flash軟件。

  五、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師生之間進行了有效的互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很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比較成功環節有:

  1、課的導入能夠很好的抓住學生的興趣。

  2、知識的展現不是直接通過教師的講,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從而老師輕松帶入新的知識,這樣既讓學生復習了舊知識,也讓學生覺得新知識也并不難,容易接受。

  3、教學素材的準備比較充分。讓學生選擇素材的空間比較大,而不是千篇一律,能夠以學生為中心,這樣學生在接受知識完成任務的時候更能夠有熱情。

  4、本節課的任務設置任務的設置也能夠照顧到大部分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做,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并且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究空間。

  存在的問題是:

  1、對于學生的了解不夠,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現狀,最好事先跟學生進行溝通。

  2、對于突發狀況還缺乏應變能力,須加強。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有些地方還很膚淺,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放大鏡說課稿 4

  一、說設計意圖:

  說幼兒:中班幼兒是幼兒三年學前教育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也越來越重,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推動他們想去了解周圍的事物,促使孩子們去探索、觀察發現、嘗試,通過這次組織的科學活動初步滿足幼兒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說教材:《綱要》上提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放大鏡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有些孩子也會在家中經常看到爺爺奶奶使用放大鏡讀書看報,因此我選用放大鏡作為題材引導幼兒通過眼、腦、手等多種器官去發現放大鏡的奇妙之處,以及給予人們的幫助。

  二、說目標分析

  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活動的具體內容將目標定位為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的目標。

  1、 知識性目標:認識并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初步了解放大鏡放大的原理,通過觀察實驗用“我看見……”說出自己的發現。

  2、 能力目標: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發現事物的`變化,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記憶力。并且能夠做出簡單的觀察記錄。

  3、 情感目標:體驗與老師和同伴一起探索發現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重點定位于:認識并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并且通過觀察實驗做出簡單的記錄。

  難點是:通過實驗初步理解放大鏡放大的原理。

  四、說教學方法設計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活動中,教法上我采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比較法和演示法來引導幼兒探索和發現。 學法上我采用了分組討論法、談話法和游戲法。培養幼兒的團隊協作意識,發揮幼兒的主體和老師的主導作用。

  五、說教學準備

  綱要上提出,為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鏡和材料是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它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意愿與興趣,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一下材料:

  1.放大鏡若干個。

  2.普通玻璃和放大鏡鏡片各一個。

  3.印有微小字體或圖片的卡片一張。

  4.小圖書、小畫報、樹葉、昆蟲標本等便于使用放大鏡觀察的物品。

  5.吸管一個、塑料片一個。

  6.觀察記錄表一個、畫筆若干。

  六、說教學過程設計

  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激發興趣導入

  1、教師出示印有微小圖片或文字的卡片。

  2、告訴幼兒老師這里有一張卡片,上面的文字圖片,老師看不清楚,請小朋友幫老師看一看,請幼兒觀察,(幼兒會說看不清楚)。

  3、教師:怎么辦呢?老師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不過這個辦法要用到一個小工具。

  4、教師出示放大鏡,告訴幼兒老師這里有一面神奇的鏡子可以幫助我們。

  5、教師把這面鏡子放到文字和圖片上進行放大請幼兒再觀察。

  (二)啟發已有經驗

  1、教師提問:你們見過這種神奇的鏡子嗎?(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提問:你們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嗎?(放大鏡)

  3、教師提問:你們見過有誰使用過放大鏡?(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

  4、教師提問:他們用放大鏡做什么?(看書、看報)

  (三)認識放大鏡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也得到這面神奇的鏡子啊?(想)

  2、教師給每名幼兒發一面放大鏡請幼兒觀察。

  3、教師提問:放大鏡是什么樣的?請幼兒描述放大鏡并且引導幼兒觀察鏡片是兩邊薄中間厚的。

  4、我在手里的叫做什么?(手柄)

  5、人們通常用放大鏡觀察什么地方?(幼兒自由回答)

  6、放大鏡的鏡片是用什么做的?(玻璃)

  7、小朋友在使用放大鏡時要注意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四)學習使用放大鏡并用放大鏡觀察物品。

  小朋友們,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外形特點,也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那你們想不想試一試,我們一起來用放大鏡觀察物品好不好?

  1、教師首先引導使用放大鏡觀察自己或者別人的五官、手紋和衣服上的飾物如紐扣等)。

  2、教師把幼兒分成四組,并且出示觀察實驗物品,請每組幼兒自主進行選擇想要觀察的物品。

  3、請幼兒進行觀察。

  4、小組討論:請幼兒談一談使用放大鏡后的感覺。

  5、小組討論:如何使用放大鏡才能看的更清楚?(老師引導幼兒注意放大鏡和實物之間的距離,可以將放大鏡對準要觀察實物上下移動,在此過程中,尋找出一個最好的距離,才能看的最清楚。)

  (五)觀察記錄

  1、老師給每名幼兒發放觀察記錄表,請幼兒用畫筆畫下自己的發現。

  2、引導幼兒畫出原來的東西是什么樣的,使用放大鏡觀察后物體是什么樣的。

  3、請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表展示給大家看,并且用“我看見……”介紹自己的發現。

  (六)延伸活動

  放大鏡能夠觀察許多東西,但是千萬不要用放大鏡觀察太陽,因為放大鏡還用一種聚焦的作用,它可以把陽光聚集在一起,溫度很高,會把眼睛燙傷。小朋友們有時間可以到戶外去做一個小實驗,用一張紙放到陽光下,然后用放大鏡對準一點進行照射,看看會發生什么變化?

  放大鏡說課稿 5

  【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 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 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說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說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說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說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 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 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 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 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 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 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 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 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放大鏡說課稿 6

  活動目標:

  1、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2、激發幼兒探索使用放大鏡的興趣。

  3、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動重點:

  通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活動難點:

  發現隨著放大鏡的上下移動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局部。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個放大鏡。

  2、每組準備一些可觀察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放大鏡,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 教師: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紹名稱——放大鏡。

  二、引導幼兒通過感官感知放大鏡的外形特點。

  1、教師引導幼兒通過用手摸,用眼觀察,感知放大鏡的特點。

  2、幼兒說一說自己觀察到的放大鏡是什么樣子的?

  3、教師小結:放大鏡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間凸起的,邊緣是薄的。

  三、引導幼兒學習使用放大鏡。

  1、幼兒用放大鏡自由觀察桌面上的'物體,感知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兒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鏡。

  3、教師示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并小結:在使用放大鏡時,慢慢上下移動放大鏡,保持合適的距離,會放大物體的整體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過圖片讓幼兒感知放大鏡的使用在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2、幼兒再次使用放大鏡隨意觀察活動室內任何地方,體驗使用放大鏡帶來的樂趣。

  放大鏡說課稿 7

  活動目標:

  1、通過和平面鏡比較,初次玩,感知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生活中一些與凸透鏡原理有關的物品。

  3、利用焦點燃燒紙板、紙片,使幼兒體驗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個放大鏡,一面小鏡子。若干紙片、紙板。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把你們帶的.小鏡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二、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出示)認識嗎?叫什么?(放大鏡)

  1、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說一說和平面鏡對比后你有什么發現?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圍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說說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師:"摸起來鏡面是突出來的,當你仔細看放大鏡上的你的時候變成了哈哈鏡;而當你把鏡子拿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仔細看鏡子里的你時發現和本人很清楚。"

  3、師:" 當你把放大鏡遠距離對準報紙看字的時候 ,說說看,你發現了什么?"

  師:"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不能太遠;否則,從放大鏡上看的物體會變得更小。其實,放大鏡是一面凸透鏡。"

  三、師:"請小朋友說說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鏡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鏡這樣的物品都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后尾燈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師把手電筒燈光對準放大鏡后,后面的報紙上會出現什么?(老師啟發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那個亮點又會有什么變化?你們想試一試嗎?沒有手電筒,我們就利用太陽光來照,看看你的報紙會發生什么變化,然后告訴老師。

  幼兒實驗,老師指導。

  五、師:"這個亮點就是凸透鏡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點,等你們上了初中學了物理知識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記住,無論到哪里,千萬不能像今天這樣拿著放大鏡對準光隨便照哪個物體,以免發生火災。"

  六、活動結束,物品回教室。

  放大鏡說課稿 8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2、知道物體在凸透鏡焦點以內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3、知道幻燈機、放大鏡的原理。

  4、簡單了解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幻燈機、幻燈片、投影儀、屏幕、顯微鏡。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看過電影,也看到過老師在課堂上用投影儀配合上課。小小的膠片怎么會變成很大的畫面的呢?

  上生物課時要觀察動植物的組織和細胞,它們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師給你們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來觀察。它們為什么能使我們看到很小的物體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些問題。(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

  1、研究凸透鏡成倒立、放大實像的條件

  ①請同學們用上節課的器材做實驗。在桌上用粉筆畫出直線,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置在直線上,調整它們的高度。

  ②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的距離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線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像。觀察這個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鏡哪側?

  ③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些,仍在焦點以外。移動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請同學們觀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來的像比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呢?像離凸透鏡的距離怎樣變化?

  實驗觀察結束,教師提問:光屏上得到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在二倍焦距與一倍焦距之間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向凸透鏡靠攏時,得到的像變大,像到凸透鏡的距離也是變大的。教師板書。

  2、研究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的條件

  繼續用上面器材學生進行實驗。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移到焦點以內。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還能得到像嗎?(學生觀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這一側往凸透鏡里觀察,能看到像嗎?

  請學生回答:往凸透鏡里面觀察,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像?

  讓學生把蠟燭移到靠近焦點,仍在焦點以內時,凸透鏡里看到的像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這個像和前實驗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時,能得到一個正立、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虛像。教師板書。

  3、講述幻燈機的工作原理

  教師出示幻燈機實物。在黑板上畫出課本圖6—22。介紹幻燈機的主要結構:鏡頭(凸透鏡)、幻燈片(物體)、畫片框、聚光鏡、反光鏡、光源等。講述工作原理:幻燈片離鏡頭的距離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用強光照射幻燈片時,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為了使得到的像成為“正立”的,要把幻燈片上下顛倒放置。實際演示打出一張幻燈片。

  對照投影儀實物,教師簡單介紹投影儀的結構與使用。學生看課本圖6—23。與幻燈機比較,投影儀用兩塊大螺紋透鏡作聚光器(作用相當于凸透鏡)。使用時凸透鏡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鏡反射到屏幕上。其優點是能放映大畫面的幻燈片,也可以直接放映書寫在透明膠片上的文字、圖表。使用方便。

  4、講解放大鏡原理

  讓同學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將凸透鏡盡量靠近課本,往凸透鏡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我們就用作放大鏡。再讓學生將凸透鏡慢慢遠離課本。看到的像有什么變化?凸透鏡繼續遠離課本,還能始終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作放大鏡用時,一定要靠近觀察的物體,使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這樣才能透過凸透鏡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5簡單介紹顯微鏡的結構、放大原理

  教師出示顯微鏡。講述:為了提高放大倍數常用顯微鏡。它的主要結構是有兩個凸透鏡。一個是目鏡,一個是物鏡。

  講述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物體先通過物鏡成放大的實像,再通過目鏡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虛像。經過兩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數。

  三、小結本課內容

  1、本課內容是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和正立、放大的虛像。教師復述一遍。

  2、課內完成節后的練習1、2、3。

  3、教師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和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

  四、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后習題第7、8、9、10題。

  (五)說明

  1、關于學生實驗的說明見本章第三節中的說明1、2。

  2、幻燈機演示打出幻燈片時,要再次強調凸透鏡成像的倒立、正立與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對這些問題,學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測試檢查總有不少學生認為電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時,先把幻燈片正放,得到的畫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將幻燈片倒放,畫面就“正立”。

  對課本“為了使觀眾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說明,這是生活中的感覺,不是凸透鏡成正立的像。

  3、在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及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時,教師可以恰當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指出:物體通過透鏡能成什么樣的像決定于物體離開凸透鏡的距離。物體離凸透鏡由遠移近時,成的像逐漸變大,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像總是比物體小。物體移到二倍焦距以內時(焦點以外),像就變大到比物體還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實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像就由實像變成了虛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4、本節內容比較多,學生實驗也比較多。一節課完成可能會有一定困難。從效果考慮建議:“小結本課內容”里的第3點,即對三種成像進行總結,可放在下一節課內用一點時間來進行。

  放大鏡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了解放大鏡廣泛應用在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知道放大鏡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正確使用放大鏡,能夠仔細觀察物體。

  (2)通過使用放大鏡之后,來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不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放大鏡的正確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并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理解放大鏡的特點。

  【教學難點】

  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教學方法】

  推理探究法

  【課前準備】

  放大鏡、平面鏡、玻璃片、電視機、計算機、照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謎語:故古變成方,一人無處藏。金意心兒換,又見能力強。(打一工具)謎底:放大鏡。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放大鏡》。

  二、新課學習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是常用的觀察工具之一。放大鏡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應用。

  下面展示放大鏡的用途:

  農業科技人員:觀察植物的花或種子;觀察病蟲害;

  精密儀器修理工;

  公安人員:拆除危險物品;觀察現場找到的纖維和指紋等;

  儀器鏡頭;

  查看地圖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課件上展示相關圖片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知道了放大鏡的用途。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怎樣正確地使用放大鏡?

  觀察方法一:

  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觀察方法二:

  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動畫展示觀察方法。

  2.用放大鏡觀察圖片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過觀察發現: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點組成的。因為印刷上采用的是網點技術。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屏幕和計算機屏幕

  通過觀察發現:用肉眼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會看到很多很小的熒光點,用放大鏡就能看到它是由紅、綠、藍三色組成的。

  結論:在放大鏡下不僅圖像放大了,而且還會發現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三)放大鏡的特點

  放大鏡為什么能放大物體的圖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點嗎?什么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比較大呢?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鏡的特點,讓我們一起去比較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的特點。

  比較后發現

  鏡片名稱特點

  平面鏡表面平滑,鏡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鏡面透明

  放大鏡透明、中間厚邊緣薄,即中間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鏡,出示圖片。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鏡觀察蒼蠅的圖片。

  結論:放大鏡的鏡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厲害,放大倍數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沒有放大功能?出示廣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燒杯、燒瓶圖片。

  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資料:

  人類很早就發現某些透明的寶石可放大物體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紀,因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并制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三、拓展延伸

  放大鏡: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對眼所張的角。

  眼鏡也可算放大鏡的一種。1260年,馬可波羅曾描述過中國老人看字時,戴著眼鏡來放大字體。

  四、課堂總結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沒有關系,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五、課堂練習

  (一)填空題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可以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觀察工具。

  (二)選擇題

  1.人的眼睛最高視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體。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鏡之所以能放大,是因為放大鏡片是(C)

  A.凹面鏡B.平面鏡C.凸透鏡D.玻璃片

  六、家庭作業

  收集資料說明哪些物體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說明理由。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放大鏡的特點

  【教學反思】

  本課以“引導學生經歷放大鏡發明、使用的歷程,理解放大鏡觀察的意義”為教學線索,先開始“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這一活動,這一部分用時少一些,最后把課堂時間充分留給了兩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鏡”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在活動順序安排上,特意將“尋找放大鏡”作為第一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嘗試放大物體圖像的活動,來體驗前人發明放大鏡的過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鏡透明、中間凸起的特點。放大鏡發明之后,人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許多原來意想不到的細節和信息,從此打開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門。

  放大鏡觀察的意義,主要通過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來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始終將“學生為主體,探究為核心”的理念作為授課的根本,以趣味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特意設疑引發學生興趣。三個活動的環節緊湊,時間安排較合理,充分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課堂教學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教師努力創設輕松、和諧和積極的探究氛圍。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及時的點撥、指導、評價等,促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緒開展活動,合作學習。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對各小組的指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對一些學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應對等。

  放大鏡說課稿 10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想象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視覺效果。

  2.嘗試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放大鏡

  2.人手一份觀察用的圖片。

  3. PPT。

  活動流程:

  1.觀察和猜想

  2.想象和比較

  3.使用放大鏡

  4.拓展和升華

  活動記錄

  一、觀察和猜想

  1.師: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看看、說說、聊聊,好嗎?好,眼睛看過來!

  2.出示PPT1,提問:

  (1)請看,像什么?想象一下,可能是什么?(你們看,這圓圓的,像*,像*,像……一樣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2)出示PPT2:對啊,是神奇的放大鏡,把普通的蝴蝶翅膀變得像*,像*,像……那么奇妙!

  3.(1)接下來是聽。聽,需要一些時間,請安靜地聽。(播放鳥鳴聲)提問:這是誰的聲音?什么聲音?

  (2)出示PPT3:是啊,靈敏的耳朵從聲音里聽出是鳥兒在唱歌。剛才放大鏡把蝴蝶的翅膀變得那么奇妙。現在,你們想象一下,小鳥的羽毛在放大鏡下,可能會是怎樣的呢?

  (3)把你的猜想藏在心里,我們一起來看看,放大鏡下的小鳥羽毛跟你想象得一樣嗎?出示PPT4,幼兒自由說。

  二、想象和比較

  1.剛才,我們看了放大鏡下的動物,現在看看植物。

  (1)出示PPT5:看看,這像什么?

  (2)這粉色的是放大鏡下的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PPT6,是什么呢?

  2.看好動物、植物,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放大鏡下,我們生活中的東西。

  (1)出示PPT7:看仔細哦!

  (2)它真的是冰塊嗎?出示PPT8:哦,它是放大鏡下的……糖。

  (3)這是生活中常見的白砂糖,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一樣?會比較嗎?

  (4)平時見到的砂糖,小小的、細細的,放大鏡下的砂糖呢?大大的、方方的。

  (5)出示放大鏡:就是這個放大鏡,放大了奇妙的蝴蝶翅膀,放大了動物和植物,還放大了我們經常見到的砂糖。

  3.接下來要用放大鏡看的東西,和我們自己有關系,可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1)出示PPT9:仔細觀察,再認真找找,它放大了我們身上的哪一部分?

  (2)出示PPT10:是手指嗎?在你們的`座位下面就有一個放大鏡,拿出來,找找朋友,找找你自己身上,是手指嗎?

  (3)放大鏡怎樣才能看清楚?能告訴老師嗎?剛才你們都用過了,靠得很近嗎?不能太近,有點兒距離。原來,放大鏡要對準要照的東西,調整好距離呢!試試看,看看自己的手,看看你朋友的手。

  4.收起放大鏡。

  5.(1)出示PPT11:猜猜看,這又是身體的哪兒?

  (2)出示PPT12:哦,原來是舌頭!趕緊拿出你們的放大鏡,看看你朋友的舌頭,是這樣的嗎?(你們學會調整距離看了,真好!)

  (3)簡單介紹:使用放大鏡的時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對準物品,調整到最佳距離就行了。

  (4)總結:孩子們,放大鏡不僅能讓蝴蝶的翅膀、生活中的物品,還有我們身上的東西變得奇妙,還能讓好多東西變得奇妙呢!

  (5)如果你有放大鏡,你會照什么?有了放大鏡,有了探索的工具,你們有了那么多的想法。好的,你們都可以去試試看!

  三、使用放大鏡

  1.出示PPT13,提問:白白的紙上有什么東西?能看得清楚嗎?用什么來看?放大鏡能讓看不清的東西看清楚。來,把白白的紙拿出來,帶著問題去發現哦!你看到了什么?小東西用放大鏡,就能看清楚。請你帶著問題去觀察,圖片上是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嗎?2號的方向是怎么樣的?3號、4號手里拿著什么?

  2.幼兒操作:幼兒使用放大鏡自己觀察,鼓勵專注觀察的幼兒。

  3.收拾紙和放大鏡,物歸原處。

  4.討論:誰能學做一下1號的動作?2號的方向是怎么樣的?3號和4號手里拿著什么?

  5.出示PPT14,電腦里也有放大鏡,就是這個加號。

  6.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PPT15,逐一驗證。

  四、拓展和升華

  1.孩子們,放大鏡可以放大動物、植物,生活中的東西,身體的部位……還能放大什么呢?出示PPT16:請看,放大鏡還能放大丑丑的東西,這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實驗,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這樣的實驗:當人們對著水,說難聽和兇狠的粗話,在放大鏡下,水就是這樣丑丑的、可怕的樣子。再看PPT17。

  2.出示PPT18,可是當人們對著水,說愛和感謝的時候,水在放大鏡下會變成什么樣子呢?逐一出示PPT19-23。

  3.總結:我看到你們笑了,你們感受到了。其實,你們也能做放大鏡,不信,請起立,轉過去,對著客人老師笑一笑。你會把一個微笑放大成好多的微笑,看到老師們笑了嗎?好的,跟客人老師們再見,記得做一個微笑的放大鏡哦!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主要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想象常見物體在放大鏡下奇妙的視覺效果,其次是嘗試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體驗探索的樂趣。活動開展得較順利,但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反思如下:

  放大鏡的倍數不夠,孩子不能很直接地體驗放大的神奇效果。

  使用放大鏡的時候指導不夠,部分幼兒還不能熟練掌握放大鏡的正確用法。

  前面第一、第二部分聊得太多、占用的時間太長,導致第三部分太趕。

  放大鏡說課稿 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了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

  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了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課前視頻導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么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導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通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圖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并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了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么不同。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匯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用什么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放大鏡說課稿 12

  活動準備

  放大鏡、P PT、圖片等。

  活動目標

  感受放大鏡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了解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影像的功能,并會正確使用放大鏡。

  活動過程

  一、游戲:找找小瓢蟲

  (一)、出示圖片,請幼兒從中找出小瓢蟲,并用筆圈出來。

  設計意圖:幼兒人手一張小圖片,邊找小瓢蟲,邊用筆圈出來。教師在設計圖片時,有意識地將小瓢蟲畫得非常小。不僅如此,還“混”入了一些顏色、形狀與小瓢蟲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讓幼兒意識到“看起來有點困難”,為后面的活動埋下伏筆。

  (二)、討論與驗證(結合PPT畫面):

  1.你找到小瓢蟲了嗎?它們分別躲在哪里?

  設計意圖:由于畫面大、小瓢蟲分布分散且沒有規律,這給幼兒的觀察以及表述都設置了難度。因此,當幼兒表述不清楚的時候,教師在PPT畫面上添加了網格。網格的出現無疑給幼兒搭建了“腳手架”,既可引導幼兒結合網格,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初步了解有序觀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兒用語言進行表達。

  2.找對了嗎?有什么辦法能夠讓我們看得更清楚?

  設計意圖:由于圖片上的小瓢蟲太小,因此,幼兒產生了爭論:有的覺得圖片中有許多小瓢蟲;有的覺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蟲,好像是草莓;有的則模棱兩可,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容易聯想到“放大鏡”。工具的出現顯得順理成章。

  3.使用放大鏡進行驗證。

  設計意圖:此時幼兒對于放大鏡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經驗。有的幼兒將放大鏡貼在圖片上;有的'幼兒將放大鏡貼著自己的眼睛;當然也有的幼兒會不斷地調節放大鏡與圖片之間的距離,以求看得最清楚。無論幼兒如何使用放大鏡,教師都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因為幼兒在使用的過程中,確實感受到了放大鏡具有放大圖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鏡,才能讓我們看清楚圖片上的小瓢蟲。

  (三)、小結:放大鏡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圖案在放大鏡下會變大,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幾只小瓢蟲呢?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

  設計意圖:結合PPT,再一次引導幼兒能夠運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網格的幫助下,按照一定的順序數數,以鞏固有序觀察的方法。

  二、這些瓢蟲一樣嗎

  (一)、你們找到的7只小瓢蟲都一樣嗎?用剛才數數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鏡仔細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蟲找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主要幫助幼兒梳理兩個問題,一個是放大鏡的使用方法,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另一個是鼓勵幼兒能夠在放大鏡的幫助下,運用先前有序觀察的方法,觀察、比較小瓢蟲。因此,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個別幼兒使用放大鏡的好方法用旁白的方式給予其他幼兒提示,如:xx小朋友還會上下移動放大鏡,估計在調整距離,使自己能夠把小瓢蟲的樣子看得更清楚……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恰當地把握好語氣、語調及音量,使自己的旁白既不影響幼兒的觀察,又能起到提示的作用,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二)、其他幾只小瓢蟲長得什么樣呢?你們看清楚了嗎?

  (三)、相互驗證、交流。

  設計意圖: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再次幫助幼兒梳理放大鏡的使用方法,還可以通過過程性的小問題:用剛才的好方法,從小瓢蟲頭部開始看起,一點一點往下看,比比兩只小瓢蟲是不是長得一模一樣?幫助幼兒再次鞏固有序觀察的方法。

  小結:原來拿著放大鏡看東西也是有方法的。

  三、有用的放大鏡

  (一)、平時誰會使用放大鏡?為什么要使用放大鏡?

  (二)、結合幼兒的討論,介紹放大鏡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設計意圖:放大鏡作為一種工具,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了解放大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是為了讓幼兒進一步體驗放大鏡的功用,加深幼兒對放大鏡的了解。

  小結:聰明的人們發明了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鏡,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繼續使用放大鏡觀察各種小昆蟲。

  尋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放大鏡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信息技術神奇放大鏡說課稿02-15

[經典]放大鏡作文11-03

放大鏡作文07-21

《放大鏡》教學反思10-07

神奇的放大鏡作文03-06

優點放大鏡作文09-19

《放大鏡》教學反思10-07

放大鏡教學設計12-27

科學放大鏡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