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精選12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這篇精讀課文的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這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課文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通過葉子的變化來講,側重講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排列、動態。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是分三個方面來講。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后講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巴住墻與沒巴住墻的不同結果。
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三、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特點和本組課文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徑,以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放全腦為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課堂氣氛給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是上好一節課好的開始。于是我以輕快的音樂和簡單的動作讓學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飽滿的精神準備上課。(播放上課實錄)通過這個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了起來,個個精神抖擻。接著我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出馬的腳可以奔跑、烏龜的腳可以爬行、小寶寶的腳可以走路。以此談話導入課題:同學們我們知道大部分動物都長著腳。
那你們想想看植物會長腳嗎?今天我們就跟著老師一起去認識一種植物的腳。同時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再出示爬山虎圖片。同學們這一片綠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樣也長著腳。想不想看看呢?通過這樣的設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細致觀察,建構新知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自學。于是在這節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比一比
我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分隊各組發爬山虎(播放上課實錄),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了解,再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觀察到了些什么?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引導學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觀察的。
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等等。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后來變彎了,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才會發現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一點兒痕跡也沒有了。”通過這樣比一比的環節,同學們的積極性很快就調動起來了,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2、找一找、讀一讀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找出文中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并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這幾個重點詞進行分析講解。然后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重音、反復多讀,在讀中感悟爬山虎葉子的色澤美、整齊美和微風吹拂時的動態美。這節內容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充分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談話導入: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這樣生機勃勃地爬滿墻,跟它的腳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腳又是怎樣的呢?于是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我同時板書。再讓學生拿起畫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隨后播放課件予以對比。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
(三)、抓重難點、強化認知
在這節教學中,我以演一演、議一議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我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并標出動詞。隨后我出示句子及圖片重點理解觸、巴、拉、貼等詞的準確性。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們人這樣左右腳交替著前進,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這樣慢慢地爬滿墻。然后再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演一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樣改?通過大家的表演和討論,進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滿墻的。接著讓學生從“觸著墻”與“沒觸著墻”入手,找出兩個不同的結果。(同時板書)再播放錄象,朗讀全文。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長過程,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
最后,總結課文。
學生提著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我采用提問的方式來總結全文。“學習了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從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并舉中力求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后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采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布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秘密》寫片段。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第七單元是第七冊教材的最后一個單元,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斷”,除了要從讀到學寫,訓練圍繞一個意思寫片斷之外,還要復習鞏固本學期學到的讀和寫的基本功,使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擔負著學習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斷”的任務,因此在本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方向。
①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②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③朗讀課文。
(2)能力方面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熱愛生活,做個有心人。
3.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二、說教法
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淺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困難不大,應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與具體的。
教學時,注意圍繞“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抓特點寫的,從中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地方,從中學習怎樣寫好片斷,突破本課教學難點。本教材采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組合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教具準備:
(1)填空練習用的小黑板。
(2)教學掛圖、幻燈片、爬山虎的實物。
三、說學法
1.引導學生預習好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初步了解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2.讓學生觀察掛圖中爬山虎腳的形狀,為理解爬山虎是怎樣憑借腳向上爬的打下基礎。培養觀察能力。
3.教學中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主導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交流、再通過老師提問檢查做出總結,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閱讀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師談話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第一、二部分,現在我們一起回憶一下上節課所學的內容。
2.齊讀第一、二段,提問:
(1)作者看到的學校和家里的爬山虎長得怎樣?從哪些詞可以看出?學生回答,師相機板書:
爬山虎滿是一大片
(2)課文第二段是從幾個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葉子的?出示掛圖,讓學生看圖回答,師相機板書:
3.導入新課,課文第二段圍繞葉子的特點寫得非常具體化,無論是葉子的顏色,還是靜態、動態都給以美的享受,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把它寫具體的。
意圖:通過復習鞏固上節課的教學成果,同時也為理解后面的內容“怎樣寫爬山虎的腳“打下良好基礎。這樣的引入新課自然,同時也為學生指明了閱讀方向。
(二)講讀課文第三段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顏色怎樣?分別用“▲”、“——”“……”畫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引導學生觀察掛圖,觀察實物,回答問題,師相機板書:
(2)從哪里看出作者觀察很仔細,寫得很具體?
意圖:通過這一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和動手、動腦、動口的實踐能力,通過實物的觀察,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好了這一段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用腳爬的。
2.女生朗讀第4自然段,用“△”標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動作的詞,并讓學生說說這些詞能隨意變動嗎?為什么?學生討論后,指名學生回答,師板書:
教師出示實物,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進一步講清“彎、拉、緊”的因果關系。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于產生了拉力,使它緊貼在墻上,這和上文的“鋪”相照應。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地向上爬的。
意圖:通過實物的演示,直觀感受對重點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向上爬的,知道作者是怎樣把意思寫清楚的,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3.師讀第5自然段,學生思考:爬山虎的腳會有什么變化呢?觸著墻的怎樣?沒觸著墻的怎樣?這說明爬山虎的生長與墻有什么關系?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師相機板書:
意圖:通過聽讀思考,培養學生認真聽,積極思考的習慣,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弄清腳的細微變化。
4.質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來,我們一起共同解決。
意圖:通過質疑,檢查教學效果。
(三)歸納總結。
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學生回答后板書:
整體→部分
2.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做了十分具體詳細的介紹的,為什么要寫它生長的地方和葉子的特點呢?
3.學了這課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結合平日實際談談體會。
意圖:通過總結、談體會、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的方法,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后指定的段落。
2.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一種植物,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注意觀察植物的葉、莖、花、果等。
意圖:鞏固課文重點內容,培養學生默記課文的能力,讀寫結合,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于實際。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說明。《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觀察與發現為主題,為我們編選了4篇課文,意在使學生在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說明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使學生也產生探究的愿望,激起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文學習能力,他們愿意學,喜歡學也想要學,但對課文中關鍵句和關鍵詞的還不能完全理解。同時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生處在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四年級的學生基本上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理解文中關于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的句子上會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借助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畫一畫,演一演的方式來進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它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過程,同時,教師要提供大量的直觀材料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出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難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三、說教法、學法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格外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所以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想結合、讀議結合”在與文本充分的對話中突破重難點,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情景誦讀、展開想象、質疑問難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進文本,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四、說教學流程
這篇課文的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課前安排了預習環節,也就是自學,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學習研究“葉子”的特點。下面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導質疑
我會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你能從這個課題中感受到什么?這樣的設計從課題入手,引導質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形成閱讀期待,為下文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我會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特點,同時在這一環節,我會在學生自己認讀、相互交流的基礎上,相機點撥生字詞的學習,本環節的設計引導學生在自主、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寬松的閱讀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走進文本,理清課文脈絡。
(三) 重點研讀,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語文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所以在本環節,我主要通過出示圖片,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關鍵詞句,反復品讀,然后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畫一畫爬山虎,這樣一系列的環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真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體會作者觀察的仔細。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重體驗、重感悟,課外必要的延伸可以使學生把課內所學的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本環節中,出示作業,讓學生向爸爸媽媽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從而使教材延伸到生活,增加了學生的`體驗,強化學生情感。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點字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生長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初讀和研讀,掌握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修辭手法,并且能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這篇爬山虎的學習,一方面建立起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對身邊大自然的喜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三、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圖片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們來玩猜一猜游戲,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師: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細了啊,老師手上有一些圖片,同學們來猜猜這是什么?(教師模擬第一張圖片)大家看看這個圖片上畫的是什么呀?我們來看看那個同學平時最善于觀察了。
(這時學生思考,紛紛舉手想要回答)
就這樣通過小貓腳圖片、小鴨子腳圖片、小狗圖片和爬山虎腳的圖片,引出腳這個話題。
師:同學們,其實不光是我們的動物有腳,我們的植物也有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腳,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研讀課文
1、初讀課文,學生自由拉朗讀,勾畫出不會、不懂得字詞,同座之間通過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幫助學習。
2、再度課文,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先自己勾畫出爬山虎腳的描寫句子,然后四人通過討論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點?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引導學生從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如何爬的這四個方面去尋找)。
3、深入研讀課文
整體閱讀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例如: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要這么仔細的描寫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寫這篇課文的目的,以及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在這過程中,通過分析句子來介紹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辭手法。
(三)你說我演,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
通過一個游戲來加深學生對課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腳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戲一:一個同學說爬山虎的腳樣子以及運動方式,一個同學根據同學的敘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應的動作。
游戲二:貼紙游戲,在黑板上展現課堂開始的圖片,讓學生把對應的圖片上腳的特點貼在對應的圖片中來。
(四)鞏固提高
通過游戲的方式鞏固回憶字詞。
從第一小組的同學開始:
師: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學
生:我是爬山虎,這個是我的腳,它讀….,它可以這樣來造句,我身邊有這樣的….植物,它的腳是這樣的…..。
通過爬山虎腳移動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起來分享自己這篇課文學習到的字詞和修辭手法以及身邊的其他相似的有腳植物。
(五)小結和作業
1、課堂小結采用發散式+收束式,通過提問的方式完成: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學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腳》
師:那有那個善于總結的同學能告訴老師,這節課你都學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學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辭手法
師:這個同學非常棒,還有哪位同學能起來和大家分享嗎?
………..
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了我們的一個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腳,知道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這之中呢,我們也學到了新的生字寶寶和新的修辭手法。最后,讓我們再次的自由朗讀課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運動腳步吧!
2、同學們下去后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腳的,用今天新學到的修辭手法來描述出來,明天上課的時候我們一起來分享,看看哪位同學觀察最仔細,描述的最生動。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七、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還算可以:
1、學生通過課文內容完成爬山虎的腳的繪畫工作,并且培養了他們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畫爬山虎的腳時,學生能夠真正的動手去畫,體現了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
2、課文在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前后用了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開始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后來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我把這兩個比喻句提出來,讓學生體會爬山虎的腳在生長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且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比喻句用得準確,恰當。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進行段式訓練,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寫的作品給大家展示,共同進步。
當然,我覺得以下幾點不足:
1、首先是在兩分鐘訓練時,并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使學生讀詞的聲音很小,在剛上課時,我檢測學生對于字詞的掌握情況,發現個別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字的讀音,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把讀準字音作為重點內容,對于個別學生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2、根據我聽課之后的想法,我認為在畫圖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能夠畫出準確、恰當的爬山虎的腳來。既可以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快樂感,在這一點上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
3、有部分知識點講的不是很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一腳一腳”是否可以替換成“一步一步”時,并沒有給學生講出來,這個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向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由于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我還不能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的講解。
4、根據其他老師的評價,讓我認識到了,要結合自己的想法去講,別人的課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備課不充分導致沒用的話語比較多,讓學生的興趣降低。
5、在分析課文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并沒有講出來,雖然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并沒人深入的為學生講解。那就是: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要寫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對于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課上我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我并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導致學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聽課,積累教學經驗。
6、在上課的時候對個別學生關注的不夠,對于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時的教學時多注意。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關于爬山虎的腳的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討論和圈點批注等方式讀懂課文,提取文章信息。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疏通文章寫作思路,通過文章中的描寫想象畫面。
二、教學難點
讀懂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教學方法
朗讀法、圈點批注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
上節課觀察了蘇軾眼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廬山,也游賞了陸游筆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西村。這節課我們來了解一種植物,也就是爬山虎(板書“爬山虎的腳”)。這種植物很神奇,它有腳。大家也許覺得奇怪了,植物怎么會有腳呢?如果它真的有腳,它會走路嗎?會爬行嗎?學習過這篇課文我們就知道答案啦!
2.整體感知
(1)讀對字音。
(3)快速瀏覽課文,標出段落,思考課文都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第二段、腳:第三四五段)
3.重點研讀
(1)為什么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文章卻先用了一段來寫葉子呢?爬山虎的葉子給你什么感覺?學生討論回答。
(3)接下來就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爬山虎的腳的?文章寫了爬山虎的腳的哪些方面?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4. 小結作業
總結:葉圣陶寫出這篇文章非常用心,他寫出了爬山虎腳的變化,說明他觀察了很長時間,而且觀察得非常細致;他還知道爬山虎的腳扒在墻上非常牢固,說明他還用手嘗試拉一拉爬山虎的腳。葉圣陶不是植物學家,但是他經過細致的觀察,寫出了這樣一篇關于植物的好文章,我們也要學習葉圣陶先生這種仔細觀察的科學精神,只有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才能寫出有真實感的好文章。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見過爬山虎嗎?知道為什么把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嗎?(會爬墻)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爬山虎的腳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2.檢查預習。
(1)字詞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讀準確,“隙”(xì)不要讀成(xī);拂(fú)不要讀成(fó)。
(2)識別字型。
(3)聯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勻”的意思并造句。
3.默讀課文,并用鉛筆圈劃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分段。
提示:
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葉子
腳
2.檢查討論結果并說出各段段意。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什么?
2.小組討論:
(1)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長中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會爬墻、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五)講讀第二段
1.出示繪有爬山虎葉子的掛圖,指名讀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
3.齊讀第二段,體會“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指導朗讀第二段。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鋪滿、葉柄、蝸牛、蛟龍、嫩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具體表達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撂跤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用細心觀察和連續觀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并進行具體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教師提問:“你們知道這滿墻的植物是什么嗎?”(生:爬山虎)“你結合圖片說說它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你重點說出了‘爬’這個特性”,人走路用腳,那爬山虎在墻上爬行也是要靠腳的,那它的腳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2、板書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葉圣陶老先生筆下的《爬山虎的腳》
二、預習檢測
1.檢測詞語認讀
均勻重疊痕跡鋪滿葉柄蝸牛(指名讀,讀的正確、聲音洪亮)
嫩莖蛟龍(指名讀,莖和蛟讀音容易出錯,你都讀正確了,真了不起!)——開火車讀
空隙借助字義區分字音
2.寫字教學,學寫“逐”
a交流易錯點:一個漢字首先應書寫正確,所以我們先從易錯點交流,出示“逐”的甲骨文,象人(腳)在豕等動物后面追逐的樣子,解釋“豕”(“豬”的意思,三撇分別代表“突出的鼻子、短而粗的退”),所以你就不可以再把它的腿綁住了;三撇平行要等距
b交流主筆和結構:接下來,要寫工整和美觀,就從主筆和結構來交流一下吧,橫折折撇短為妙(和距離點的距離一致),平捺為主筆要舒展,讓整個字看起來更穩定。走之底的字要注意內緊外松,中間寫緊湊,豕和走之底的間距要小。
范寫;學生練寫;投影反饋,三星評價;再次修改。
【不一定非要按照先說易錯點再說主筆和結構的順序來交流,只要孩子將注意事項說到位了就可以了。田字格應再大一點,把“內緊外松”的特點凸顯出來。】
三、初讀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訓練用段意合并法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爬山腳的特點。
【本篇課文的文體是“狀物類”,狀物類文章應該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老師總結:你不僅概括地十分準確,通過你的回答,我們還知道你已經理清了課文的敘述順序,作者按照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再寫“爬山虎葉子的”,最后寫“爬山腳的特點”的順序來安排寫作,這樣會讓文章顯得更有層次。
四、再讀課文,品析文本
過渡:課文的題目叫《爬山虎的腳》,那作者是怎樣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的呢?
思考:請大家默讀課文的3.4.5自然段,圈畫出相關語句,并簡單寫一下感受。
【預設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總結:作者將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描寫的這么具體,得益于作者在觀察的時候,非常(仔細、細致)。是啊,細心觀察有助于我們發現事物的特點。(板書:細心觀察)
【學生直接抓到的信息是比喻句,也說出了細絲的特點-“細、和軟”,我在課堂上想引導所有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寫細絲時的語言,應該說:“孩子,你看看,這里的細絲指的是什么啊?”學生會說“爬山虎的腳”,那我順勢引導:“孩子,你再找找,寫細絲的詞語還有哪一些?”,隨著這樣的引導,最后再來總結,原來這一部分是在寫爬山虎腳的形狀。而我當時,心里太急切想讓孩子說出這一部分是圍繞著什么來寫的,所以,在引導的時候不夠順暢。】
通過閱讀我們知道,這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原來它的顏色是“嫩紅”的。你們看,爬山虎的腳多么惹人喜愛啊。
想象畫面朗讀:讓我們帶著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段話吧!齊讀
【預設二】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總結:
①“巴”:用手演示,理解“巴”-緊緊地黏在墻上,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腳有很大的抓力、很牢固。怪不得,在生物學上,爬山虎的腳有一個叫“吸盤”的專業名字吶。“拉”:有力量,如何完成這個動作的?細絲由直到彎,表面上看是縮短了距離,實際上是產生了一種拉力,使嫩莖緊貼在墻上,作者用了短短的兩句話就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過程還原在我們面前,源于他巧用動詞。【課前老師讓你們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我收到了兩幅不一樣的圖畫,你們看一下哪一張是正確的?先找一下兩張照片的不同,再次閱讀文本,找一找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為了突出爬山虎腳的這些特點,我們在朗讀的時候應該是怎樣的呢?——指名讀——同學點評,重讀動詞——指名讀。【圖片演示“爬”的過程時,速度再慢一點,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感知。】
②“一腳一腳”:與“一步一步”比較,體會到爬山虎爬得很不容易。【爬山虎唯有借助不斷長出來的新的腳才能生長,所以是“一腳一腳”,而不是像人腳一樣,可以交換前進。】指名讀(你能帶著這種情感來讀一讀這句話嗎?)——點評“一腳一腳”放慢速度——全班齊讀。
積累背誦:這段語言這么精彩,真的是應該積累下來啊!現在請大家結合你之前畫得那幅畫,嘗試背誦一下這個自然段吧!男女生比賽背誦。
孩子們,作者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不僅僅是源于他細心的觀察,還在于他的觀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你從哪些詞語當中體會到的?(原先、現在)(板書:連續觀察)
五、方法實踐,自學第二自然段
要求:作者的細心觀察和連續觀察在原文當中還有所體現,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找出能夠體現作者“細心觀察和連續觀察”的語句,交流一下自己的體會。
【預設三】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微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交流:通過“葉尖一順兒朝下”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葉子很整齊、排列有規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葉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葉尖朝下;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是為了使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卻也不留一點空隙”,又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葉子長得是多么的茂密啊,這是一種靜態之美;【“一順兒”沒有處理意思,指的是同一方向,體現排列整齊,“鋪”和“均勻”相呼應,再慢一點,讓學生慢慢說。】
“漾”,把被風吹過的葉子比作波浪,滿墻的爬山虎,一層一層地隨風飄蕩,多么美的一幅畫面啊,作者又賦予了爬山虎一種動態美。
【孩子們在這里抓到了“拂”這個字,“拂”是促使爬山虎葉子蕩漾的原因,在這里品析“漾”時,“拂”字的品析也不能少。】
孩子,現在,你知道作者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要寫爬山虎的葉子了嗎?這葉子之所以長得如此茂密、可以爬滿整個墻壁,功勞最大的就是爬山虎的腳。
六、寫作方法總結
當我們在觀察一個事物的時候,能夠做到細心和堅持,就很容易找到這個事物的特點,如果你還可以通過文字具體地表達出來,那你的文章一會很精彩。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背誦3、4自然段。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三、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四、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學準備
爬山虎的實物
六、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課之前我們先猜兩個植物謎語: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大家都知道絲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子生長,否則無法向高處生長。而有一種植物,它不像絲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處生長。它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處生長。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它,揭穿它自己
就能向高處生長的秘密。同學們,請打開書本,大聲地告訴老師,那種植物是什么?有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爬山虎,我們一起來看爬
山虎是什么樣的。我們觀察到爬山虎有葉子,藤蔓。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他的筆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爬山虎的腳》。
大家又發現課題有什么特點嗎?
介紹葉圣陶的生平。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葉柄引人注意多音字:占得鋪空著曲帶領學生分析生字,掌握較難字的寫法。解釋學生不懂的詞語。
2、再讀課文,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組讀,最后一自然段齊讀,想想每個自然段都講了什么。抽學生回答,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段落大意的歸納。
3、根據段落大意進行課文的分段,并歸納大意。課文分為三段:
第一段:家里和學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觀察興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主要寫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第三段寫了爬山虎腳的樣子以及時怎樣一步步向上爬的。
三、抄寫詞語,熟讀課文,試著背誦三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那課文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呢?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
二、教學一二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
一二大組的同學讀第一自然段,三四大組的同學想一想,文中哪些詞語說明爬山虎長的很茂盛。文中兩次提到墻,有什么意義呢?
、第二自然段
1、剛才我們大家一起觀察了爬山虎的葉子,下面我們請三四大組的同學為我們大聲的朗讀第二自然段,一二大組的同學思考一下: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么?
2、文中那句話體現了葉子很美?
3、齊讀第三句,“一順兒”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爬山虎的葉子“一順兒”朝下,鋪得很均勻并且沒有重疊?
4、女生讀第四句,體會“漾”字的生動之處。想象微風吹過,成片的葉子隨風起伏,如綠色的海蕩起的波紋,讓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這是一種動態美。
5、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6、葉圣陶的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是那么的美麗,那么哪位同學能把那種美讀出來呢?
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讀三四自然段,師讀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以下問題:
1、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用了哪些動詞?
3、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爬山虎的腳在生長的過程中有什么變化?
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觀察細致。要抓住特點觀察。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五、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背誦三四自然段,仿寫一種植物。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痕跡”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2、3、
教學難點:
3、4、
教學用具:
爬山虎實物,ppt課件,白紙鉛筆
教學方法:
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
a: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搭架子,因為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可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爬山虎也是攀緣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長,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看看葉圣陶先生是怎么觀察爬山虎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脈絡
1、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兩個問題。圈出課文中帶拼音的生字新詞,作者在每個自然段中分別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檢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詞語: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朗讀兩遍,解決生字問題。
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哪個方面?在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話來論證自己的看法。
三、自主學習第
一、二自然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
爬山虎都生長在哪些地方?從“滿是”,“一大片”等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
學習第二自然段,思考問題:
你覺得爬山虎的葉子美嗎?美在什么地方?
動態美:“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一順兒朝下”,為什么美?指導朗讀:你能讀出葉子這種綠、密又勻稱的美嗎?
作者還寫到了爬山虎葉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
剛長出來是嫩紅——沒過幾天是嫩綠——長大了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
顏色的變化也很美,我們一起結合這些漂亮的圖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讀一遍。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跟隨作者的觀察對爬山虎的生長地方和葉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們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攀緣植物,它有著不依賴任何東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領,其中的秘訣就在于“爬山虎的腳”,我們這一節就好好去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細讀課文,自主學習
1、認真朗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再認真地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狀: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嫩紅
出示課前準備的植物爬山虎,給學生仔細地觀察一下,拿出課前準備的鉛筆白紙,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確?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課
文中所描繪的那個樣子,再讀課文,對照課文內容和自己所畫的爬山虎的腳,仔細觀察,看畫對了沒有。
2、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仔細默讀課文,作者運用到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你能找出這些動詞嗎?
觸著墻——巴住墻——拉——貼住墻
讓學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覺得是一個難點,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學生都會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來做實驗,隨著手指彎曲,胳膊被帶動著上升,手臂也就緊貼在墻上了,爬山虎就這樣帶動嫩莖爬墻的;其次為學生播放flash動畫,看看視頻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著墻,又會有什么變化呢?對比方法進行學習爬山虎與墻的關系。
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細心觀察。
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后來變彎了;才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
稱整齊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小學四年級《爬山虎的腳》說課稿】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小學說課稿02-11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11-26
《爬山虎的腳》 說課稿06-12
爬山虎的腳的說課稿06-19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07-20
爬山虎腳說課稿06-10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07-20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12-09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01-11
《爬山虎的腳》的說課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