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探幽》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尋古探幽》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21世紀亟需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本課學習內容的設置緊貼這一時代的脈搏,以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為“綜合探索”課的切入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在研究性的學習中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尋古探幽的學習過程可設計為三課時進行,它融以下個學習領域為一體:
融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美術學科內的融合(第一課時)。
教師布置學生在課前到閱覽室、圖書館或者通過上網查閱畫像石、畫像磚的有關資料,課上互相進行交流和探討。在查閱、記錄資料、短劇表演和評述作品中提高視覺感受力以及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養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的態度。
融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美術學科內的融合(第二課時)。
學生通過前一節課的欣賞評述,了解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瑰寶——畫像石、畫像磚的基本知識后,運用陰線刻、仿制一塊畫像轉。在畫、刻、雕、拓的過程中感知泥材特有的質感,體驗造型的樂趣,并進一步去理解線條、形狀、空間、質感等基本的造型要素。
融人文地理、攝影、文字撰寫、手抄報編輯為一體——美術與其他多學科間的融合(第三課時)。
先把學生分成4-6人一組,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或參觀博物館,或采訪民間的收藏家,或考察探尋當地的文物古跡、名勝風景,并采用拍照、設像、手繪線條、文字記錄等不同的手段記錄好探尋的來龍去脈。返校后每個小組創編一份以保護文物為主題的手抄報。
1. 教學目標
a. 體驗與發現:通過考察當地文化古跡,探訪民間收藏家或參觀當地博物館的方式尋古探幽,與古老文明對話,鼓勵學生對未解之迷大膽設想和推測,用匯編考古手抄報的方式傳承家鄉的文明,增強保護文物的意識。
b. 實踐與創造:運用陰線刻、凸線浮雕等藝術手法,動手在泥板上繪刻、仿制一塊畫像磚,感知泥材的質感,體驗造型的樂趣,提高造型能力。
c. 欣賞與評述:學生通過查閱畫像石、畫像磚的資料,課堂上交流收集到的與畫像石、畫像磚有關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在評述作品中提高視覺感受力及語言表達力,養成崇尚文明,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學習態度。
2. 教學內容
畫像石、畫像磚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每一幅畫里都濃縮著一個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可以說涉及古代人們生活勞動、衣食住行、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凝聚著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和質樸的風土人情,其中的龍、鳳、馬、魚、鴨等動物的造型具有鮮明的裝飾性,同時又不失神態的逼真。人物造型反映了古代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具有運動感和節奏感,可謂“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它們會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文化情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當地的文化資源,讓學生置身于身邊見得到的古文化瑰寶中探尋、對話,從而引起情感共鳴,激起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珍惜、崇尚、熱愛之情,并能自覺地投入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優良民族精神的行動中去,并且不斷反思在現代人的誠信危機與古人路不拾遺的強烈反差中,作為未來的主人應該如何去做?
3. 教學重點
(第一課時)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所呈現的內容、思想內涵及其藝術風格。
(第二課時)刻制“畫像”的方法。
(第三課時)培養崇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的學習態度,增強保護文物的意識。小組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手抄報的編輯常識。
4. 教學難點
(第一課時)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確認識其藝術和考古價值。
(第二課時)對浮雕中的線條、形狀、空間、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運用。
(第三課時)外出考察活動的組織,學生的安全保護,時間的統籌安排。
5. 建議課時:3課時
二、教學過程設計與案例
第一課時
1. 課前準備
教具:制作各種畫像石、畫像磚的幻燈片。
學具:課前布置學生圍繞課本上的范例,收集有關畫像石、畫像磚的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
2. 教學策略
欣賞、感悟、交流、表演、評述、點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表演的欲望,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3. 教學過程
● 課件導入 創設情境
播放一段講述歷史故事的自制課件(《靳軻刺秦王》畫像石拓片加配樂錄音)
<創設古樸莊重而神秘的情境,準確詮釋古代畫像石的內涵。以此奠定整堂課的文化氛圍。>
● 提出問題 交流探討
“通過課后查閱收集的資料,同學們對畫像石(磚)了解多少呢?”
可提示對畫像石(磚)產生發展的年代、用途、分布地及現狀等進行討論交流。
<增加對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的了解及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 尋古探幽 激發興趣
教師展示不同題材的畫像石(磚),學生分小組研究其內容并進行總結歸納。
(反映貴族地主飲食、社交生活的《迎賓宴飲》;反映地方飲食業興旺、具有小吃風味的《宴飲烤肉串》;反映生產勞動的《漁獵》;反映文化娛樂《建鼓樂舞》;反映歷史典故的《荊軻刺秦王》;反映天文星象的《蒼龍星座圖》。)
● 即興表演 體驗感受
播放電影《靳軻刺秦王》片段,欣賞導演對古老畫面的詮釋。
<激發學生對古樸而神秘的畫像石(磚)重新詮釋和體驗的欲望。>
活動:每小組選擇畫像石(磚)反映的某一題材或內容,采取小品、舞蹈、書法、短劇等等形式表現感受古代畫像石(磚)的畫面所表達的內容。要求分工合理到位表演完整。
<在活動中可提高學生的視覺感受力以及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養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的態度。>
● 分析畫像 探知風格
教師提供分類畫像石(磚)的圖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線描、速寫畫像以及比較鑒賞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歸納畫像石(磚)的藝術內涵及風格。
<小組探討、學生發言與教師適時點撥相結合。>
● 課后拓展 延伸興趣
試把畫像石、畫像磚所表現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用手繪線條的方式改編成連環畫。
第二課時
1. 課前準備
教具:仿制的畫像磚范例。
學具:泥巴、顏料、鴨嘴筆、刻刀或小竹片。
2. 教學策略
感知、體驗、實踐、展示。
3. 教學過程
● 會徽導入 人文滲透
展示第29屆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學生討論解讀“中國印”。教師總結,揭示主題(仿制畫像磚)。
● 方法探討 簡單演示
出示一組不同繪制方法及風格的畫像磚,學生識別總結(陰線刻、陽線刻,浮雕中的線條、形狀、空間、肌理等造型元素),教師進行簡單演示。
出示一組局部放大的不同繪制方法的畫像磚,學生臨摹感受、熟悉材質特點及工具。
● 范例欣賞 制作體驗
出示仿制畫像磚范例(實例與圖片結合)。
提示一般繪制過程(做泥板畫稿、刻雕、拓印)。
教師巡回指導。
● 作品展示 賞析評價
選取5-8幅優秀學生作品在展臺上展示,其他學生作品均貼掛到教室的墻面上,進行展覽,自評、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
● 課后拓展 擴大交流
1. 選取各班優秀作品的拓印版制成畫冊,在年級間甚至是全校范圍內擴大交流。傳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
2. 選取各班優秀畫像磚作品在學校展廳(畫室)舉辦小型展覽。
第三課時
1. 課前準備
教具:教師事先收集的地方的文物古跡資料及反映畫像石(磚)在生活中運用的資料,手抄報樣本。
學具:速寫本、鋼筆、彩筆、繪圖工具、(相機)。
2. 教學策略
體驗、合作,多科知識融合。
3. 教學過程
● 走出校園探究
(1) 參觀鎮上民房上使用的畫像磚;參觀預制場,向工人了解畫像磚的一般制作方法。
(2) 活動組織有序,注意安全。
● 資料匯總
(1) 整理成文,對于不解之迷可以作出大膽的推測。
(2) 圖片、手繪、照片均可。
● 編輯手抄報。
展示樣報,介紹編報常識(報頭、標題、尾花、花邊、插圖等)。
提供四大畫像石、畫像磚著名分布地及南通本地區的畫像石、畫像磚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
要求:手抄報主題明確,風格統一,內容與形式富有創意。
● 成果匯展
選取優秀作品通過櫥窗展示考古手抄報。
● 課后拓展
(1) 以探索與創新為題寫一篇小論文,爭取在刊物上發表。
(2) 設計制作(古老畫像磚、畫像石生命力新挖掘)。教師提供收集來的與畫像磚相關的南通地區的商店門面裝飾(如群藝館附近的店面)、商標設計(譚木匠)的照片資料,畫像磚在服裝設計、工藝品設計及裝飾畫等方面運用的圖片資料。學生也可自行收集材料,完成一件富有創意的,體現畫像磚、畫像石新的生命力的作品。
三、教學資料庫
1. 畫像石
古代門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槨等的石刻裝飾畫。盛行于漢、魏、六朝及唐。內容有歷史人物、神話故事、社會生產和生活等。表現形式分陽刻(線條、塊面凸起)和陰刻(線條凹進)兩大類。作品在結構、造型和線條運用上達到質樸雄勁或生動秀美的境界,是我國一項豐富的藝術遺產,著名的有漢武梁祠畫像、河南漢墓畫像。
2. 畫像磚
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秦代至西漢初期,花項轉多用于裝飾宮殿府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裝飾墓室壁面;東漢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
3. 《靳軻刺秦王》是武梁祠西壁第四層的畫像石。
關鍵人物:略 ;故事經過:略。
4.《迎賓宴飲》
5.《宴飲烤肉串》
6.《建鼓樂舞》
7.《蒼龍星座圖》
8.《出游》
9.《孔望山摩崖石刻》
【《尋古探幽》說課稿】相關文章:
尋古探幽說課稿11-03
尋古探幽別開洞天(網友來稿)12-06
尋奇探幽成語接龍及解析08-03
古律詩歌:尋題04-09
憶古探幽桃花潭公眾演講稿范文01-13
《古對今》說課稿07-20
《古對今》說課稿12-28
《古對今》說課稿范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