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的說課稿范文
各位評委,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科版8年級物理第十章第一節《壓強》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我將從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定位、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教學程序的安排與意圖三個方面談談本節教學的構思。
一、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力學中的重要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對與壓強相關的物理現象較為熟悉,但壓強的概念學生還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和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具有力的初步知識和受力分析能力,熟悉科學探究活動的環節,實驗探究積極性高,抽象思維不夠,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比較弱。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壓力的概念;懂得壓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②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
③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樂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
壓強的概念統領全章、貫穿全章,因此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2、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建立。
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得出壓強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3、教學關鍵:實驗的成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壓力效果的實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二、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主要反映教學方法選擇與應用要點)。
(一)設計思路和理念
本節設計總體思路:從有關壓強的生活情景引入壓強課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感受壓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壓強概念,并用所學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壓強應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法和學法
1、教法: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年齡特點,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獲得對壓強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學程序的安排與意圖(包括教學媒體和板書的使用步驟及其理由)
(一)教師課前準備
1、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硬件和相關課件準備
采用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使教學聲圖并茂視聽并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實驗器材準備:海棉、橡皮泥、肥皂、氣球、磚兩塊、一只削好的鉛筆、自制壓力小桌、自制壓力演示器(銅圓柱體綁在鋼鋸片上)、鉤碼一盒、廢舊小礦泉水瓶、水、針、圖釘、細線等。(盆盆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 、讓土器材成為實驗教學的生力軍)
(二)教學程序設計
為達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本節教學程序設計采用以下幾個板塊進行:
第一個板塊:情境導入;第二個板塊:壓力概念;第三個板塊:感受壓力的效果;第四個板塊: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第五個板塊: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第六個板塊:總結和反饋。
1、情境導入
學生觀看視頻,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2、壓力概念
通過視頻引入中“冰破裂”導出壓力概念。對壓力概念的教學不宜用太多時間,分兩步完成:
(1)建立概念
展示茶杯對桌面、圖釘對墻面、木塊對斜面等代表不同方向壓力的生活現象圖片,通過受力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壓力共同特征,導出壓力概念并板書。
(板書一:壓力 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2)深化理解
由于重力知識的干擾,學生以為壓力一定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為了突破壓力學習難點。我利用自制教具設計了一個實驗:將鋼鋸片平放、斜放、豎放,從形變大小引導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壓力和重力大小,為理解壓力效果作好鋪墊。
3、感受壓力效果
讓學生感受壓力效果,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為壓強概念的建立做準備。
(1)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我設計兩個體驗活動:
體驗一:用手指壓鉛筆兩端。
體驗二:用不同的力壓氣球,用針尖扎氣球。
意在通過體驗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究期望,并有所依據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進行分組自選器材對可行性方案自由探究,驗證猜想。
實驗探究中要求學生填寫實驗記錄單。老師巡回指導。
學生實驗時不受器材的限制,大膽嘗試,根據自己實際選擇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分層次的教學,既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交流總結
學生分組匯報不同實驗探究方案,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實驗中,學生往往忙于動手,而忽略實驗的記錄和總結,老師及時讓學生填寫實驗單并展示實驗方案,有助于學生相互學習,得出結論,并體驗成功快樂。
分組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盡情體驗,加深對壓力作用效果的理解,從而更好理解壓強的概念。充分體現出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這一理念。
4、壓強概念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學生已經認識到壓力的效果不僅跟壓力有關,還跟受力面積有關,由此提出壓力的大小能否反映壓力的效果?引起學生思考,從而指出在物理學中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壓強來反映壓力的效果,揭示出壓強的物理意義。
然后引導學生找出比較壓力效果的兩種方法,通過兩種方法分析對比,啟發學生分析壓力大而作用效果不明顯是不是壓力被面積分散了,問學生能否找到一種計算壓力效果的方法呢?自然給出壓強的定義、定義式及單位。
⒉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⒊公式:p=F/S
⒋單位:Pa,1Pa =1N/m2,1Pa含義)
這種按照“物理意義 定義 定義式 單位”邏輯順序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在前面學習速度、密度時已有接觸,在這里加以強化,體現了對方法的重視,同時也為后續功率等物理量的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例題使學生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更進一步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先看書自學,在此基礎上交流討論獲得相關知識,教師分析例題,主要強調公式的應用和解題規范。深刻挖掘例題的隱含意義:一是單位要一致,二是正確理解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含義。三是進一步加深對壓強的理解。以磚塊為例分析壓力、接觸面積及壓強。同一塊磚怎樣放置壓強最大?那么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呢?自然引入下一個問題-----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增大和減小壓強方法。
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增大和減小壓強的途徑。然后媒體播放生活中一些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例子,感受物理知識的價值所在。并展示各種圖片,組織學生討論它們分別是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的。
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意在將壓強知識聯系在生活中應用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突出新課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6、總結和反饋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形成知識體系,既總結知識也總結方法。
解釋現象:在雜技表演時,氣功師躺在釘子上,人卻毫發無損。
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的問題,如果要設法營救落入冰窟窿的人,設計多種營救方案。
意圖:學以致用,前后呼應。使整個課堂渾然一體。
(三)板書設計
壓力 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壓強1、意義:表示壓力的效果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3、公式:p=F/S
總之,在這一節課的設計上,我根據新課標精神,以現代課堂教學觀為指導,以實驗活動為基礎,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同時力求突出課堂的實踐性和創新性。但課堂內容較多,講解時注意側重點,把握時間節點。
【壓強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壓強》的說課稿08-05
壓強說課稿11-04
《壓強》說課稿11-09
《液體的壓強》的說課稿06-15
《壓強》物理說課稿06-29
《認識壓強》說課稿06-06
認識壓強說課稿06-14
壓強說課稿范文10-24
《認識壓強》說課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