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說課稿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1課時《生活中的比》。整個流程我分五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材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為今后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并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分析,本人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 知識目標: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2) 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的過程,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其中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以及會求比值是本節課的重點,而難點是聯系分數與除法,正確理解比的意義。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預設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學法
如何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
基于這樣的思考本課我主要采用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具體來說就是:課前給學生提供學案進行預習,課堂上先小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還存在的疑問整理出來,老師把這些問題歸納匯總后,按照知識的內在聯系把這些問題先后呈現出來,在全班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老師給予恰當的點撥,在給學生解疑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深層次,另外,在練習中應用聯系生活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了學生數學意識,和數感。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激勵評價法,在學生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現有獨特見解的,都給予激勵的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我努力滲透給學生積極自學、認真聽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 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學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后在進行交流,這樣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三、說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步驟,我分別概括以:
(一)、課前預習,學案導學。
我在上節課就布置給學生一份學案,讓學生依據學案的預習任務,看書并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這份學案是這樣設計的:
1、閱讀課本第48--51頁。(了解知識的全貌)
2、思考:
①比的意義指的是什么?比的讀、寫法怎樣?比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比的后項可以是任何數嗎?比號怎樣規范書寫?
②比與分數、除法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③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比?
④比和比值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課前預習,可以把課堂中一些只需淺層思維的探究活動,提前完成,這樣既為課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時間,同時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目標指向會更明確。這樣真正實現“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提高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意識,事實證明,這對“主體性高效課堂”的實現,。對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質疑問難,小組交流。
學生預習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關注到學生的起點?學生預習了,課該怎么上?怎樣找準切入點,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基于這樣的思考,我的教學策略是:
由小組長組織,小組之間逐個問題進行交流,把解決和沒有解決的問題都標注出來,老師通過有選擇性地參與不同程度學習小組的討論,整理出共性的問題:①比的意義理解只停留在淺層的文字定義上,沒有把握其本質;②比與分數、除法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③比和比值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前一個問題正好是本課的難點,后兩個問題是本課的難點。
(三)、回顧總結,完善學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識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對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進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以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思維的過程,完善認知結構。
①引導學生回顧本課自學和交流的過程,你有哪些收獲?(知識方面)
②如果給你10顆星,你會給自己評幾顆?不足之處在哪里?(學習態度方面)
③介紹了關于0.618黃金分割比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比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獨立練習,當堂達標。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有經過操作,才能內化成技能,練習題的設計,必須在保證一定量的前提下,著重于質的研究,要使學生悟出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1、基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完成教材P51第2、3題。
2、開放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圓的半徑是2厘米,----------?你能寫出幾個相關的比。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生活中的安全》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溫暖的家》中的主題四《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最后一課。這個單元,以學生的家庭生活為切入點,從禮貌、節約和安全三個不同的角度,指導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教養和生活習慣。
我們的學校地處工廠云集地區,許多家長是雙職工,很多孩子升上三年級后,就成了“鑰匙兒”,孩子獨自在家很常見。雖然平時家長也會教孩子一些有關安全的知識,孩子也掌握了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但這都是比較初步和欠缺經驗的。當真的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就會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么做了。因此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安全教育就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生活中的安全》一課,從安全的角度去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培養珍愛生命的態度,懂得簡單的生活安全常識、學會基本的自我保護方法,這既是本課教學教學目標,又是重點和難點。(課件出示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法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根據本課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建構性教學的理論為指導,在教學方法上,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創設情境、引導發現、自主建構”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發現能力,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引領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小組合作、討論、實踐等方法進行學習。
在教學思路上,我通過“情感鋪墊、渴求安全”——“自主發現,樹立意識”——“主動建構,掌握技能”——“因勢利導,總結延伸”的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建構,積極開展學習活動。
我設計了“我有一個幸福家”、“我做精明小客人”和“安全生活我能行”三個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環節,讓學生融入其中,興趣盎然地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在教學中創設具體生活的的情境,引導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發現,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對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導入課題后,我創設了“我做精明小客人”的情境,以圖片的形式向孩子們展示了玲玲的家,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看看玲玲的家有沒有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細心的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了玲玲那漂亮的家里存在的許多安全隱患。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表達了自己的發現:有的孩子發現了浴室的地面上有積水,很容易使人滑倒;有的孩子發現了玲玲的奶奶用濕的手去觸摸電器,很容易引發觸電;有的孩子發現了玲玲的爸爸在電飯鍋的.上面倒洗衣粉,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面對孩子們的發現,我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給予了肯定,同時向學生提出,今天晚上,回家找一找自己的家中有沒有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把教學的空間進一步地延伸擴展。學生在發現的過程中,安全意識和珍愛生命的態度開始建立起來了。通過生活情境的引發,引導學生走進角色,從中產生體驗,引發學生思維的共鳴、情感的共振,從而產生發自內心的感動和震撼,產生安全生活的愿望。
品德與社會課,提倡對學生的教育要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提升和指導學生的生活。在有了一定的情感鋪墊和樹立了安全意識之后,我仍不斷創設情境,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引領學生走進故事,親身去體驗,構建知識結構。在“我做精明小客人”之后,我又引領學生走進了第三個環節“安全生活我能行”,再一次創設了自主探究、建構的空間,分別通過三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續編故事、判斷正誤、幫助玲玲想辦法,去學習怎樣應對陌生人的來訪、安全用電、安全用火的知識。
在進行安全用火的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玲玲獨自在家做完了作業,她想:爸爸媽媽工作這么忙,今天,就由我來做一頓飯!不料,引發了大火。我問:如果你是玲玲,你打算怎么辦?學生們有的認為應該自己想辦法滅火,有的認為應該撥打火警電話求助。于是,我馬上提供了現場可能有的一些東西,例如:一桶水、鍋蓋、毛巾、棉被、風扇、電話等物品,供學生選擇使用。有的孩子選擇用水撲救;有的孩子用棉被滅火;有的孩子主張先用鍋蓋滅了鍋里的火,再迅速關掉煤氣。對孩子們的答案,我不急著給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見,而讓孩子們討論,哪種方法是可行的,哪種方法不可行,老師再對可行的方法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后,再順勢請學生匯報在課前收集到的防火和安全使用煤氣的資料。
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通過自主選擇,自己動手,討論研究,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建構和生成。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動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得出結論,這正是建構性教學的指導思想。
四、反思
新課程倡導: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地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安全意識和珍愛生命的態度,習得安全的知識和自我保護的方法。要實現品德課的有效教學,教師應致力于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應注意角色的轉換,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轉變。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建構性教學,是以學生的主動建構活動為基礎而開展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習慣。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創設情景,調動和促進學生體驗的生成和深入,促進學生在自主發現中,主動建構。
新課程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水平和教材對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要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空間距離,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地縮小這個差距。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3
一、教材
另外,今年小學的課改也已全面啟動,打開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本,我們可以看到:在幼兒園中圖文并茂的形式已處處可見,內容、層次上都向“下”延伸了許多,更注重所學的數學對孩子是否有用這一點上。如學完10、20以內各數后,都有讓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數字”這一操作活動。所以,選擇本次活動,可以說是為一年級作了一個鋪墊,積累更多的此方面的經驗,也是為實踐幼兒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為未來生活作準備的一個活動。
本次活動,是以幼兒的生活為課程開發的新的生長點,將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科學領域的知識具有“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特點的一個嘗試性的活動。設想通過類似的數學活動,達到: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使孩子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
二、活動基本流程流程:
暢談自帶的上面有
數字的物品
即可了解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又可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源于生活
⑴發散性思維,哪些地方
有數字,有什么用
⑵新用教學媒體,展示生
活中有數的圖片
⑶探討:沒數字會怎么樣
三、遵循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則,設計活動
1、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內容生活化
數學本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體驗,捕捉貼近孩子的生活素材,選取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拮生活數學實例,讓幼兒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如①幼兒自帶的生活物品,是幼兒每天看到的、接觸到的、用得著的,拿來用于課堂上,他們非常熟悉,又具有一定的經驗,能喚起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課堂上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所帶的物品名稱,及上面數字的作用。②教師采集生活中不同場景且上面有數字的物品的圖象供幼兒觀察,由于來源于生活,幼兒很愿意看和說。通過看和說,能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捕捉生活素材,使幼兒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利用生活經驗——寓于生活——探究生活化
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的,但他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現實。數學活動中充分借助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加以理解,更能讓孩子體會出數學的真正價值,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更有利于增強孩子的數學運用意識。如①數字游戲活動。通過5個數字、編碼、中獎的游戲,一方面是鞏固幼兒對數字的認識,另一方面是讓幼兒感受數字的有趣和神奇。中獎在生活中是常見的,對于幼兒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游戲中幼兒積極性很高。幼兒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知道了多個數字可以編出許多不同的號碼,從而體驗到數字的有趣和神奇,也感受到學習數學有著無窮的樂趣。②對于“生活中如果沒有數字會怎么樣”的問題,幼兒也有自己的.經驗,如公交車如果沒有幾路車號碼,乘客就不知道乘哪一輛車了;鬧鐘上如果沒有了數字的話,就不知道上班、上學時間了;電視機如果沒有頻道號碼的話,就不知道很難找到要看的電視節目了等等。通過系列活動,使幼兒理解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對于生活有著重要的價值。從而培養幼兒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幼兒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3、回歸生活空間——用于生活——實踐生活化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應再現生活情景,引導孩子回歸生活空間,在生活空間中實踐、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激發孩子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課堂上,教師很自然地啟發、引導幼兒應用數字來幫忙:師生留電話號碼這一活動,也是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解決了師生以后聯系的辦法。這一環節很簡單,但從中能激發幼兒在生活中要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讓幼兒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讓數學與生活結伴同行,聯系生活學數學是新《綱要》的基本理念,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致力于使數學知識與孩子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的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使傳統的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反思大班《生活中的數字》這一活動。
本次課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因此,新課程提出,關注孩子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孩子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孩子是怎么學的。通過了解孩子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的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新課程提出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
1、教師教學的方式與孩子學習的方式
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如:
①課堂上較多地體現了幼兒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幼兒找上面有數字的生活物品,首先幼兒要觀察自家的生活物品,而且上面要有數字的,進而會研究物品上面的數字有什么用?這個找的過程,則是一個很好的幼兒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也是幫助幼兒構建自己的信息和經驗體系,將教師的角色由“教”轉變為“導”。
②近年來,幼兒的主體性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交往和溝通變的更加多樣化,平等化,要提高師幼互動的質量,必須形成師幼雙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所以,課堂上安排幼兒同伴交流(教師作為幼兒學習的伙伴,也帶了物品參與其中),物品名稱及上面數字的作用,既提供給每一位幼兒交流表現的機會,又可以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從中還能體驗分享的快樂。
③相對于幼兒的學習方式而言,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幼兒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如為了讓幼兒體驗數字的有趣和神奇,感知數字排列順序的多樣化,教師設計安排了玩數字游戲,讓幼兒在看認數字、編碼、對獎的情境中,積極的學習著,并感悟數學的巨大魅力。
④教師采集生活中相關的數學內容,讓幼兒看教學媒體,直接地來說,可以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了數字生活很方便,間接地說,可進一步讓幼兒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從而激發起幼兒以后進一步關注生活、探究生活。
2、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
“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孩子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除了寫教案,教師更需要走進孩子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教學活動的設計也隨著有所改進。如①教案并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幼兒學習行為”兩大部分。教師的“教”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學”。不是說教案設計很好,就行了。在現實條件情況下,要求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學要富有彈性,更關注的是教師的隨堂機智。
②課前準備中的物質準備,如讓幼兒帶自己家里的上面有數字的物品,很方便快捷,家園合作,能充分利用家庭可利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不象以前開課前,要化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制作大量的教具。
由此引發的幾點思考:
1、《綱要》中對于數學教育的論述較以前有很大的變化,從形式上似有所降低,實際要求并沒有降低,在某些方面反而提高了,強調——數學教育生活化,那么,對我們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就要考慮:怎么選內容,選什么內容?《綱要》還強調——讓幼兒在快樂中獲得有關的數學經驗,這就涉及到:怎樣設計課程?教師怎么指導等,顯然,這對我們幼兒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有一句話叫“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確實能學,孩子學習的正面效應也確實使我們有成就感,它的負面卻是使孩子沒有興趣,那么,這種思想是否可以讓孩子持續有力地發展呢?值得思考。所以,我們現在迫切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怎樣發現內容,二是需要提供很多資源幫助教師,讓她們很快上路。
3、過去的課堂教學比較關注數學知識,但孩子學會了不用,結果對數學失去了興趣。現在教師正在探索通過多種途徑讓孩子運用數學知識。從數學感知和數學意識教育看,怎樣將數學更深層次地運用于生活,還比較欠缺。教師對活動中所蘊涵的數學教育因素的挖掘能力比較欠缺,而這是數學教育生活化更追求的一個方面。
數學教育生活化的轉變實際上是教師準備的問題,原來準備內容,現在強調從兒童發展、兒童原有經驗出發,為其準備適宜的環境。我們已經站在了兒童的角度,但我們沒有走進兒童的世界,可是,只要我們掌握一個原則:孩子是否快樂、積極、有需要和興趣,我們探究的形式則可以靈活多樣。只要我們堅持幼兒的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充分發揮我們教師的主體性,成為教學的研究者,反思者,努力成為課程教材開發,設計的主體,那么,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84頁至87頁。
2、教材地位
“認識負數”這一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認識萬以內的數,認識小數、分數,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的基礎上這一步認識數。它是小數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算術數之后數的范圍的第一次擴充,是算術與有理數的銜接與過度,并且最后到六年及初中進一步學習“負數”的數軸、相反數、絕對值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它原先是初一年有理數單元的起始階段,如今下放到小學階段,其數學的側重點,教學方式就會自然有所不同。
3、分析教材。
本單元教材安排的主要內容是兩個方面:一是從每天都接觸的氣溫中,了解表示零下溫度的一種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見負數的實際意義。由于負數的學習是在正數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正數的意義相比,需要考慮相反意義與數值。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認識和理解負數的意義。
②在初步應用中,進一步理解正數、負數的意義。
課標的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
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負數的意義,表示方法,會用數表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②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現象生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在顯示情境中,讓學生體會正、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及負數的意義。
3、能掌握正、負數的表示方法,并體會正、負數是表示一個情境中成對出現的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正確掌握正、負數表示的方法,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難點:體會正、負數是表示一個情境中成對出現的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數。
教學準備:了解有關負數
學習準備:(1)小調查,調查部分地區同一天的氣溫。
(2)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
二、說教法:
(一)創設現實情境、認識新知
《教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心里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這就是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生活經驗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去引入新課。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不僅解解決問題,而且還能抽象數學概念。
“負數”這一概念雖然是第一次出現且比較抽象,但學生對此并不是一無所知。通過天氣預報節目學生對它已有了認識基礎。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師,還指引了教學教學方向,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節目引入負數,以現實生活中的溫度和海拔高度作為教學起點,讓學生在生活實際背景中學習和感受正負數的意義。又通過設計大量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正負數實例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再從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活動中,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例舉生活中正負數的活動中,體會引進負數的必要性,理解負數的意義,建立正數和負數的數感。這種生活化、經驗化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整合教材,讓學生全面系統認識負數。
〈〈課標〉〉指出: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數的擴充是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的需要,是由數由部的矛盾而產生。它引進又高于生活。因此,我將“認識負數”這一單元的兩個課程,劃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源于生活---數的產生,高于生活—數的意義,用于生活。
而教材中第一課時創設氣溫的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零下溫度用負數表示,第二課時仍是創設氣溫的情景,讓學生建立正、負數的'概念。這兩課時創設情景有點雷同,由于正負數是一對表示相反意義的數,界定那個量為負數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對負數意義的理解必須建立在正數的基礎上。正負數是一對兄弟,所以我對教材的兩課時整合為一個課時,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更加豐富。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認識正負數。
教材通過溫度來引入負數,可是我們身處南方,學生對零下溫度缺少親身的體驗,這樣對理解零下溫度的高低比較抽象或不會理解。我通過讓學生觀察的媒體圖片,直觀感受不同環境的變化,使他們感知零下氣溫的不同變化。從而認識了如-20比-3的溫度低,逐漸體會負數的大小。還如,通過媒體設計四個不同的方的場景并配溫度計,讓學生比較、觀察,初步感知正書、負數和零的關系。
三、說學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的學習模式。在設計時我首先考慮讓學生感知負數產生的必要性,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教材的溫度作為切入點。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小組交流,發現了有比零度還低的氣溫,要有一個比零還小的數來表示,讓學生感受到負數的產生。接著通過幾個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的例子,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意義,從中不僅掌握了正、負數的記法、讀法,還體會到了正負數是表示在一個情境中成對出現的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學生只有在理解了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運用到生活中,解釋生活中用正、負數來表示的現象。這樣,讓他們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不斷自主建構知識。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5
教學內容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材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圖形放大縮小”“速度與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這樣處理更能讓學生體驗比的意義、價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后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并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學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學生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借助“圖形放大縮小”“速度與價格”等情境,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體會比的意義;
2、能用口頭表述兩個量的比;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反思:
下面我就這次研討的主題“關注教學過程、提高課堂實效”,談談我的教后反思。
一、關注教學環節的設計,創設有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與自己生活環境、已有知識經驗密切相關、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后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 “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系;最后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關注自身的教學行為。
主要表現在: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設懸念:“為什么圖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第二、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多媒體來演示,注意數形結合,通過一系列的情境,使學生對比的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并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這節課,我們并不是一下子就歸納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創設時間、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圖片“像”與“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數、形的有效結合,感受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的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第三、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6
一、說學生情況
小學生的特點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學習以興趣為主。但是他們善于觀察和模仿。象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會隨著梳子動;在干燥的季節脫毛衣,會聽到啪啪聲;在干燥的季節用手去觸摸門把手會有觸電的感覺;陰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電產生……這些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每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都會經歷過觀察過。他們知道其中的一些現象是靜電現象,但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對靜電現象進行過深入的探究。本課將為學生探究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提供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活動。在一課時內要讓學生對靜電現象進行全面的認識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對靜電現象的認識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這些認識將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電的本質,是學生學習其它電的知識的基礎。
二、說教材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一課。本課是《電》單元的起始課,主要是讓學生從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來認識到電荷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的一切物質中的,多余的電荷如果在一個物體上,就會產生靜電現象,如果電荷沿著導線定向移動,就會產生電流。從而使學生對電的本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感受到電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為學生后面學習電的其它知識打基礎。
本課一共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體驗靜電現象
第二部分:認識電荷及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認識電流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統一的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教學目的確定后,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法與學法的合理選擇和正確運用上。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設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運用了實驗探究和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科學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電荷在電路中能夠流動起來并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能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認識正負電荷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五、說教學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確定如下教學準備
小組: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氣球、帶毛的羊皮等。
教師:課件、氣球等。
六、說教學過程:
(一):魔術導入、激趣揭題
1、導語——一節課的開場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上課5秒鐘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很有道理的。導語的基本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形成進攻型學習狀態。為此我采用魔術導入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預訂軌道,這時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演示:引導學生回答,用梳過干燥頭發的梳子慢慢接近碎紙屑,看到什么現象?碎紙屑是怎樣跑到梳子上去的?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呢?(教師根據學生交流適時揭示課題)
(二):合作探究,體驗靜電現象
1、小組實驗
拿一把經過摩擦的塑料尺,靠近紙屑,發現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現象?
2、師生交流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三):實驗探究、認識電荷
1、教師;靜電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么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靜電呢?播放課件。
教師根據課件播放適時板書:正電荷、負電荷
2、教師邊演示邊講解梳子和頭發摩擦產生的靜電。
科學家研究證實塑料梳子與干燥的頭發摩擦時,頭發束縛電荷的能力較弱,于是一部分電荷轉移到梳子上,這時梳子顯示帶負電荷。失去電荷的頭發帶正電荷。帶不同電荷的頭發和梳子靠近時會有什么現象?這和我們了解的哪一種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似?說明什么?(教師板書: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進一步探究靜電現象——小組實驗探究。
將兩個充氣氣球僅挨著懸掛在木尺上,用羊毛分別摩擦兩個氣球的接觸部位,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實驗后交流 ( 教師板書: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4;小結。
(四):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靜電。但是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
怎樣才能使物體中的電荷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和電路兩個條件。
課件播放——使學生對電路有一個直觀認識。
(五):總結與拓展
總結是一節課的結束部分,重溫本節重點,借此加深印象。所以我設計下面問題。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學生通過視覺獲得信息的一種渠道,教學中板書對學生起到明確重點,啟發思維的作用。一個較好的板書設計還能使學生獲得美感。為此我設計如下板書: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正電荷、負電荷
+ —
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的圓周運動》,本次說課我將分為6個步驟,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七節,是圓周運動的應用課,內容豐富,教材中例子的選擇都各有特點,很有代表性:
鐵路的彎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勻速圓周運動,
拱形橋和凹形橋——是分析豎直面上的非勻速圓周運動
航天器中的失重現象——研究宇宙飛船失重問題
離心運動——是研究向心力不足時物體的運動趨勢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本節內容安排兩課時,本課只研究前兩部分,鐵路的彎道分析,也會放在先分析汽車在水平路面轉彎之后進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的探究從易到難。
學習本節內容既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學習過的受力分析,牛頓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識,又能增強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宇宙開發的聯系,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課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特點,我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 加深對向心力的認識,會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2、 學會分析圓周運動的方法,并應用到拱形橋、彎道等實際的例子中。
3、 通過對幾個圓周運動事例的分析,掌握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概括總結知識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向心力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體會圓周運動的奧妙,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認識向心力的來源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常常誤以為向心力是一種特殊的力,是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確認識向心力的來源,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這一點,因此,分析向心力來源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本節的難點。
在教學中注意通過多分析實例使學生獲得正確認識,抓住先分析物體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來源。明確告訴學生受力分析只分析性質力。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所采用的教學法主要有:
圖示法 利用圖片、影片、示意圖等使本節內容更加形象直觀簡潔的展現給學生。
問題發現法 通過設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
情景教學法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主動探索、積極參與
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找尋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
五、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實現三維教學目標,首先通過視頻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視頻:火車轉彎,讓學生觀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生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提示學生認真觀察火車在轉彎時有什么特點,然后引入本節課所研究的火車轉彎模型,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一、 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的研究
探討課本的第一個問題:火車的轉彎問題,鑒于學生對于火車軌道及火車輪子結構不是很了解,通過視頻圖片讓學生對火車軌道的結構及火車輪子的結構特點有一定的了解過后,然后讓學生自主探究火車在水平軌道轉彎時向心力的來源,通過探究不難發現,火車在水平軌道轉彎向心力來源于外軌對火車輪緣的側向擠壓力,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火車在水平軌道轉彎有何弊端,并鼓勵學生討論如何去改進。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討論與思考,最后得到結論:
可將火車外軌與內軌呈現一定的高度差,并且當火車所受重力及支持力的合力恰好提供為向心力時,可以有效避免火車內外軌道受到擠壓,并進一步聯系實際,在實際軌道一旦建成的情況下,進一步分析火車通過軌道速度應該滿足的條件,讓學生充分領略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 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的研究
在這一部分中,我首先設置了三個問題。
1、 汽車在水平的路面勻速行駛或靜止時,路面所受到的壓力如何?
2、 汽車在拱形橋頂點靜止時,橋面所受到的壓力如何?
接下來使問題進一步深化
3、 汽車以速度v通過拱形橋最高點時,橋面所受到的壓力又如何?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接下來轉換情景,讓學生獨立分析汽車以速度v通過凹形橋最低點時,凹形橋所受壓力的情況。為進一步擴展學生視野,可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為什么我們的橋梁大多數建成拱形,而凹形橋卻很少,并將這一部分知識與必修一所學的超重與失重聯系起來
接下來是拓展訓練部分,在拓展訓練部分,我設置了兩個事例,第一個火車以速度v通過傾斜彎道時向心力來源的分析,第二個,過山車通過最高點時,人對座位壓力情況的分析,通過這兩個事例的研究,加深學生對向心力的認識,并能將所學內容應用到更多的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作業布置
作業的布置可要求學生完成思考與討論,假如將整個地球看成一個巨大的拱形橋,汽車以多大的速率通過地面時,可對地面的壓力為零,通過這一部分的思考與討論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進學生的想象力,并為進一步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最后是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將安排在板書上進行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主要板書了兩種生活中圓周運動常見模型的受力分析及其向心力的來源,這樣的板書簡潔直觀,使本節課的重點一目了然,
尊重的評委各位老師,在我的整個教學中重在引導:
通過創設情景,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問題:通過創設疑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8
設計思想:
新課課倡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介紹其主要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從實驗開始,組織教學內容,盡力滲透結構分析的觀點,使學生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學無止境。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采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并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并能解釋羥基對乙醇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句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教學第一環節──學生討論、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學生討淪、交流所知道的乙醇,歸納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出與已有經驗相聯系而義具有新的自己可望進一步了解的東兩,如飲酒與人體健康、司機酒后駕駛等問題)
教學第二環節──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學生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酒駕切入本節課的教學。創沒情景:世界衛生組織的事故調查顯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與司機灑后駕駛有關。提出問題:人在過渡飲酒后,會出現種種不適癥狀,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教師向學生展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
提出問題:
乙醇生成乙醛的變化在人體外也存在著。銅銀焊接時表面會生成發黑的氧化膜,工匠說只要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這是什么原理?
實驗探究:
學生分小組模擬這一實驗過程。
實驗改進:
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熱水中,以保持反應所需要的溫度(參考蘇教版教材),銅絲使用細電線中的細銅絲,經砂紙打磨后繞成螺旋狀,改進之后的實驗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學生觀察銅絲表面的顏色變化,對比實驗前后試管中液體氣味的變化,書寫方程式,思考銅絲的作用)
歸納總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認識羥基結構,得出銅絲在反應中起催化劑的作用。
教學第三環節──閱讀、交流,認識乙醇與強化劑的反應及應用
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夠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繼而出現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不協調等癥狀。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呢?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卡片。學生了解乙醇與強氧化劑反應,直接被氧化為乙酸,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第四環節──觀看錄像,探討乙醇汽油的利與弊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目的讓學生關注乙醇的能源價值。學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能源危機。教師提醒學生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的玉米,從而出現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警醒,培養學生參與禮會建設的意識。
教學第五環節──探究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創設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鈉,乙醇鈉是制造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提出問題: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鈉?(類比水與鈉的反應)實驗探究:學生分小組完成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實驗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人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后輕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的不純氣體排出,迅速倒轉注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輕推注射器活塞,點燃反應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減少了反應物的用量,氫氣無需驗純,操作簡單,適合學生完成。
歸納總結:
學生模擬鈉與水反應的原理書寫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學生觀察發現乙醇的兩條化學性質均與羥基結構有關,講解官能團的概念并強調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滲透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9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課程標準認為: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可或缺,是前兩節內容的拓展。通過學習該內容,可以讓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如何真正融入公共生活的認知更明確具體,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文明禮貌的行為對交往的重要影響,感受與人交往中,文明禮貌的不可或缺。
(2)能力目標:掌握交往中文明禮貌用語的正確使用,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3)知識目標:了解文明禮貌的重要性,了解日常交往中的文明禮貌用語。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在各種情境、場合之下恰當運用文明禮貌。
(2)教學難點: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
【說學情】
當今社會,不少家長只關注孩子智力和學業的發展,忽視了對孩子文明禮貌的教育,致使很多孩子在交往中不懂文明禮貌,或者不善于恰當使用文明禮貌用語,造成交往障礙,不能很好的融入公共生活。
【說教法】
我認為: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他需要通過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來體驗、感悟并形成對某一問題的正確認識,繼而以知導行達成教學目標的實現。基于此,我設計了情境導入、活動探究、情感體驗、感悟實踐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參與活動、探究、體驗、領悟,關鍵之處,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說學法】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觀看圖片、小品欣賞、即興表演、分組討論等活動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形成相關的體驗和感悟。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話題
我事先安排一個場景:開始上課了,一名同學抱著籃球滿頭大汗,踢門而入,徑直走向自己的座位;接著又傳來“報告”聲,又一名同學遲到了,老師說“請進”之后,該同學進入,輕輕關上門,回到自己的座位。
然后設問:剛才有兩位同學遲到了,他們的表現卻不一樣,大家喜歡哪位同學的表現?為什么?
學生會回答:喜歡后者,因為他尊重別人、懂禮貌。我便順勢引出《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禮貌》這一話題。
設計意圖:我設置學生熟悉的情景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倍感親切、自然又意外,更易激發學習的熱情。
(二) 活動天地、探索新知
活動一:《七嘴八舌話禮貌》,結合自己的生活,列舉在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文明禮貌現象。
學生會列舉如:上課前說“老師好”,路上碰到老師打招呼,出門跟父母道別,回到家告訴父母“我回來了”,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等等。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頗為輕松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文明禮貌在我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和需要。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活動二:欣賞小品《買書》,并思考問題。學生思考回答,老師總結點撥:小威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影響了他自身的形象和交往的效果;而小潔注重文明禮貌,結果與他人更容易溝通,事情也好辦多了。
設計意圖:通過鮮明的對比,我要使學生感受到:在公共生活中,講究文明禮貌,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使我們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贏得他人的尊重。從而真正體驗到文明禮貌的重要性。
活動三:觀看《文明禮貌眾生相》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憂心的同時認識到:公共生活中文明禮貌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我們每個人都應以身作則,加強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做一個有禮貌的人。這有助于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做人觀念。
活動四:《禮貌用語大家談》,全班以大組為單位,各自寫出所知道的禮貌用語,并在組內進行交流。然后老師總結:禮貌用語很多,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最基本、首先應掌握好這樣十個字:“您好,請,對不起,謝謝,再見”。同時,老師要求學生分組搶答《禮貌語運用分組連線》,制造爭先恐后學習禮貌的氣氛。為了方便同學們掌握,老師還把不同情境和場合的禮貌用語歸納成“七字訣”,并由學生即興快板表演。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系列,我既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與習慣,又給予了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將禮貌用語牢記于心。同時,這也是本節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第一步。
活動五:剖析《親身經歷》,然后,老師又引導學生說出面對P13的“小事”自己的正確做法。
設計意圖:實際生活中,對于文明禮貌,我們更多的是挑別人的刺,卻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表現。通過這個活動,我要使學生領悟到: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不僅要懂得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更要從自己做起,注重身邊的小事。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做好教材P13的身邊“小事”,體現了 “學以導行”的思品理念。同時,實現了難點突破的第二步。
活動六:《不良言行我來評》,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不良行為習慣,并分析其危害,找出其形成的原因,同時,經過全班討論,老師引導,提出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建議并加以踐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心、聯系現實生活,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初步激發建言獻策的政治熱情。同時,實現教學難點的最終突破。
活動七:《文明禮貌大檢閱》,我設計各種生活場景,將學生分成四組,各組選派代表進行即興表演,老師和其他同學對各組的表現給予評價、指正。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在不同情境、場合中文明禮貌的運用情況。我再次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充分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期望,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觀察、以及發現、評價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學重點的突出也得以體現。
(三)學生感悟、回饋生活
我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對本節課的感悟,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收獲和感想 ,我借機建議學生:回家后把感想編成相聲、小品、歌曲、公益廣告等形式,然后帶給周圍的人。
設計意圖:鞭策學生時時做到文明禮貌,并以積極的行為去影響更多的人,從而使我們的公共生活形成文明禮貌的良好氛圍。體現了思品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最后,學生觀看視頻,結束新課。
設計意圖:借助于這段富有震撼力的視頻,我要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文明禮貌能帶給他人快樂和溫暖,每個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播撒文明、播撒禮貌,公共生活必將和諧而融洽。
【說教學反思】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參與,培養了能力,獲得了相應的體驗和感悟,并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貫徹了“面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生活。”這一思品的核心理念。重點和難點的教學交錯進行,逐一實現,流程順暢、自然。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選自大班數學領域《生活中的數字》。“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數字這一活動內容靈活豐富,根據大班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對生活事物充滿好奇心。《綱要》中指出:“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生活,使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選擇了這一活動。
二、說活動目標: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字,初步了解數字在不同物品上的不同用途。
2、嘗試運用數字紙條進行游戲活動,從中體驗游戲的樂趣。
3、幼兒能對數字產生興趣,能積極關注身邊事物的情感態度。
三、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著。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動法,并設計游戲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學法:
本次活動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讓幼兒在游戲和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周圍生活中的數字,體驗數字與人們生活中的關系。本活動自始至終讓幼兒處于活躍、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五、說活動重點難點:
發現生活中的數字,了解它們的不用用途,并知道人類與數字的密切關系。
六、說活動過程:
1、數字找朋友——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找數字——幼兒在食物上找數字,并激勵幼兒相互交流,說說自己的發現。
3、生活中的數字——通過講述、猜想來激勵幼兒暢所欲言,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拓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
4、幸運號碼——通過游戲發現數字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從而更真切的體會數字的神奇,隨便的調換數字的'位置就可以排成不同的數字組合。
5、設計電話號碼——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為自己編電話號碼。讓沒個幼兒參與其中,從而體驗成功感,使他們對數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激勵幼兒在生活中主動觀察事物和運用數字,為以后學習奠定基礎。
七、活動預測效果:
根據《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本活動利用游戲導入,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氣氛活躍,而重點部分的教學采取動手操作實踐,保證數學活動效果,本教學活動是環環相扣的,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使新知識得到鞏固和利用。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1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八單元《可能性》中的一節專題活動課《生活中的推理》(86頁——87頁)。
一、說教材
1、 本節課所處地位和作用
把“對現象的推理”作為教學內容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這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這種類型的問題原本只出現在數學奧林匹克教材中。如今,這些生動有趣而又易于學生接受的知識溶入數學課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一個大膽的嘗試與創新。學生將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之間的聯系;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系句,就能較為輕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感受并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
能力目標: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方法進行推理,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與同伴進行交流,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經歷對生活現象進行推理的過程,形成與掌握一些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難點:信息的合理辨析,最直接信息的發現與利用。
教學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使教學順利進行,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
3、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教材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學生在推理中不會遇到太大的難度,關鍵在于如何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教師在此方面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采取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1、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當數學與孩子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地。因此,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將數學學習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選擇學生熟悉的人物柯楠與狄仁杰引題,讓他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在推理有些困難的時候,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引導學生利用表格、連線、排除法進行推理。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悅。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3、合作交流——加強小組討論的指導。
小組討論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知道必須自己認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同學聽,并認真聽取同學的建議,調整自己的思維。通過傾聽、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說教學流程
首先,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學生所崇拜的卡通人物柯南與狄仁杰出場帶領學生破案創設推理情境,借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導出課題。
其次,以猜猜身邊的伙伴他是誰?老師給出條件學生可以進行初步的簡單推理。并引導他們用數學的語言進行交流。
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中我主要根據我班學生理解分析能力不是太強所以用孩子們身邊熟悉的伙伴為例,降低難度,這樣可以照顧到全班所有的孩子共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接下來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首先要會說:在這里我設計了淘氣、笑笑和小明每人要分別報名參加活動小組 的練習,引導他們抓住直接信息、依次排除的方法進行推理。幫助孩子們用數學的語言表述清楚所要說的話。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表格法和連線法解決同一問題。重點仍然是抓住直接信息后,依次進行排除最終得出結論。按照大綱的要求,著重介紹如何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教材中沒有引入連線法,但孩子們有想到的,在此我給予了肯定與鼓勵!通過電腦演示,將表格法的優越性體現的更加清晰,即“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由于,學生初次接觸用“確認”與“排除”法推理問題,對于推理過程的表述可能不夠嚴密和完整,此時,我采取先獨立思考,然后跟同桌說說,在和大家說說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問題。即鍛煉了語言的表達又進行了合作學習交流了。順利完成這一題之后,激發學生解決老師身上藏著的類似推理問題,有上一題的鋪墊孩子們解決起來非常容易了,覺得推理知識很簡單,本課的重點也就在輕松愉快中突破了。
用推理知識解決了小伙伴和老師身上的問題之后,接下來練習的設計就有層次的進行加深了。先是4個人的高矮問題、通過2個條件才可以推理出誰高誰矮難度稍有提高;然后是根據提示解決6個人的位置問題、在這個環節中重點要抓住小林在李老師的對面這句話,確定小林之后在根據小兵在小林的左邊確定小兵的位置,然后在根據小兵的對面是小明來確定小明的位置,接下來就可以很容易的確定出小軍和小海了。此題的設計對理解慢的孩子稍有些難度,所以我先安排學習較好的孩子來做這道題,之后在讓他們來試著做,循序漸進的將這個坡順利的翻過去。在下一個練習中我把教材中找6只小動物的位置變成了找9只小動物位置問題。難度上進一步提高,因為先前的練習中孩子們解決的很順利所以我就大膽的進行了擴展。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設計了答對有禮物的穿插,有利的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使這個高峰有人來攀,而且是蜂擁而上。難題變得不難了。解決問題中引導孩子們抓住直接信息進行推理。讓學生在這個練習過程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自驗證,學到知識,掌握要領。在這個過程中,既讓學生體會到了推理成功的快樂,又滲透數學中“確認”與“排除”的方法。
最后以一個推理故事結束練習,進入本節課的總結。讓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學習所獲。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推理
搜集信息
↓
依次排除
↓
得出結論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必修模塊的乙醇應該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學素養,學生借助乙醇這種熟悉的有機物,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之——烴的含氧衍生物,認識到有機物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識基礎,了解有機化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認識官能團與有機物性質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采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并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并能解釋羥基對乙醇化學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指導思想
新教材特別強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為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借鑒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主要采用認知同化的學習模式,即先探明學生已經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知識進行拓展、加深。
五、教學過程
教學第一環節——討論、交流,激活已有知識
學生依據學案,分組(4-6人)交流關于乙醇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的已有知識,最早完成學案的小組到展示臺展示,之后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質疑和和補充,教師參與總結。對于乙醇的分子結構,大部分學生正確寫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不規范的加以糾正,在此引導學生:乙醇屬于烴嗎?并與乙烷的分子結構作對此,引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對于乙醇的物理性質,學生總結的比較全面,而乙醇的化學性質,學生只能寫出乙醇燃燒的方程式;對于乙醇的用途,學生知道的還是相當多,在此基礎上,借助兩個新聞標題為學生介紹了乙醇汽油的利與弊,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我國的能源危機,然而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玉米,從而出現了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
教學第二環節——關注生活現象,提出新問題
由3名學生到講臺表演我準備好的臺詞,也可以課前演練一下。
甲:你買新車了,請客!
乙:當然!
甲:干一杯!
乙:我開車,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沒問題。
乙:三杯五杯也沒問題!
(甲、乙喝酒狀)
甲:喝多了嗎?還能開車嗎?
乙:沒事。再喝幾杯也沒問題!
丙(上):酒精測試!喝了這么多酒還開車,扣車,罰款!
乙:時代不同了,汽車還喝酒呢!我喝點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著呢,沒喝多。
通過表演,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你對甲、乙二人的行為有何評價?2、從這段對話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質的關鍵詞,提出你想進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質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酒駕的危害,珍愛生命,增強社會責任感。學生的發言非常踴躍,主要觀點有飲酒不能駕車,不應該勸開車的人喝酒,酒后駕車是對生命的漠視,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等等。但也有的同學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開車嗎之類的問題,我對學生的發言充分肯定,然后為學生出示我國關于酒駕的界定標準和處理規定,學生對酒駕的認識更加全面。
對第二個問題,經過學生的互相啟發和教師的點撥,提出的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是:
(1)飲酒后,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2)交警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原理是什么?我把這兩個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后進行逐一解決。
教學第三環節——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學生最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體內的變化。我為學生提供了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乙醇進入人體后,絕大部分在乙醇脫氫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因此飲酒的人很快出現面紅耳赤的現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隨之出現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不協調等癥狀,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機酒后肇事的罪魁禍首。一段時間后,乙醛又被氧化為乙酸,最后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從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這種變化在人體外用銅或銀作催化劑就能實現,接下來我為學生示范了操作過程,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我對課本中的的實驗做了簡單改進: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改為了小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一是對學生來說插入銅絲更容易,防止插入過慢銅絲變冷,對學生來講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
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并對比實驗前后液體氣味的變化。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銅是催化劑,實質是乙醇和氧氣發生了反應,生成了有刺激性氣味的乙醛,并給出乙醛的結構,學生通過對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結構,從原子守恒的角度書寫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這一過程,學生對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體驗。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學生在描述現象的時候會發現做過催化劑的銅絲更新、更亮了(如果學生發現不了就需要老師點撥一下),那么如果想把舊銅器變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為學生展示了銅銀在焊接時的圖片,對于銀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說,可以把銀器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舊銀器,你會如何處理呢?學生的情緒又變得高漲起來,他們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機會可以讓他們學以致用了。
教學第四環節——驗證乙醇被強氧化劑氧化
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呢?鑒于重鉻酸鉀氧化乙醇的應用價值,高錳酸鉀作為有機化學常用氧化劑的重要地位,再加上這兩個實驗易于操作,現象明顯,我把教材中的資料卡片給為學生分組實驗,學生親身體驗乙醇的還原性,不僅能與氧氣發生反應,還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為乙酸。
教學第五環節——探究乙醇與鈉的反應
乙醇的氧化反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識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因此,我為學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鈉”的`相關信息,乙醇鈉是制造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之后我提出問題:水可以與金屬鈉發生反應,生成氫氧化鈉,那么由乙醇如何獲得乙醇鈉呢?學生觀察發現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我順勢拋出另一問題: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另一種產物是什么?如何驗證?學生想到氫氣的驗純、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并提出了與教材相同的實驗方案。但是以往實驗中,由于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切取的鈉塊較小,大試管中的空氣很難全部排出,氫氣的驗純需要較長的時間,鈉塊太小產生的氫氣量較少則導致實驗失敗,因此我對本實驗也做了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入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后輕拉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不純凈的氣體排出,迅速倒轉注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輕推活塞,點燃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減少了鈉的用量,無需驗純,點燃時現象明顯。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驗證了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并對比了鈉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之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并書寫方程式。
歸納整理:總結了乙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對乙醇分子中化學鍵的斷裂情況的分析引出羥基、官能團的概念,初步認識官能團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途徑有很多,要善于從化學視角留心生活中的問題,并想辦法加以解釋或解決。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3
一、關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生活中的透鏡》這節安排在第二節,是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基礎上的,能進一步使學生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樣安排順序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節課開展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
2、教學目標:
(1)了解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
(2)知道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點;
(4)會區分實像和虛像。
3、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檢測和老師的講解,使學生慢慢的學會抓住重點與核心知識去看書、學習。
(2)提高學生的觀察、概括和總結能力。
4。、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3)在探索中培養科學的實驗和探究方法。
5、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①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夠認識和區別實像和虛像。
(2) 難點
①理解凸透鏡三種應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將本節課凸透鏡三種應用推廣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釋一些現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采用三學、三測、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討論法、分析法、實驗法、問答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其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此外,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體驗合作學習的愉快。
三、說程序
本節課,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知識復習引入新課,導入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學課本、自學檢測、難點突破、課堂小結、當堂訓練等環節以達到學生會學想學的目標。具體操作是:
(一)、知識復習引入新課,導入學習目標
通過復習透鏡的相關知識點,引申到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引導和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要以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為例來研究《生活中的透鏡》。
(二)、引導學生課堂學習和探究
1、通過三學、三測、三講的模式教育,讓學生掌握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讓學生總結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三者成像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引出實像與虛像的概念。
(三)、課堂小結
總結這節課的主要知識點: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結構,成像原理和成像特點;實像和虛像的區分。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
一、照相機
倒立、縮小、實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儀
倒立、放大、實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鏡
正立、放大、虛像
四、實像與虛像
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4
指導思想:
新課程改革中非常注重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當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結合問題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經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用數學的樂趣,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概括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材解讀:
一年級數學實驗教材第58頁的“用數學”是學生學習了6、7加減法“用數學”以及8、9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學生喜歡的事物設計了“用數學”的情景。教材用同一幅情景反映幾個不同的數學問題,并巧妙的構成了一幅生機昂然的自然風景畫,這更加有利于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美麗的大自然、可愛的.小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最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等人文教育。
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解決過這樣的數學問題,他們對這樣的內容已不陌生,也有了一定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這就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學設計:
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教材、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的教學力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動畫展示、激發興趣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將第58頁的內容制成動畫,把靜態的畫面動態化,這樣既直觀形象,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上課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使學生處于興奮中。并能根據學生所選的研究對象隨時放大課件內容,以有利于學生觀察。
(二)、改變呈現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用數學這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學
生學習的數學知識要在生活中運用,這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目
的之一。為了能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知識素材,我改變了教材的呈現方式,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尊重教材的完整性。教材中的兩個例題與做一做的兩個題目渾然成為一體,構成一幅秀麗的風景畫,因此,我不忍心打破教材的完整,就把整幅畫全交給了學生,為學生創設了一幅美的學習的情景,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思維素材,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另外,鑒于書中題目的表現形式學生已不再陌生,因此我把課本中的大括號和問號去掉,這樣設計主要是想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供他們探究交流。如果和課本上的呈現方式一樣,學生無需合作探究和交流,而是一眼就看出怎樣列式解答,這樣就縮短了學生的思維進程,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是一句空話。當然,整個過程,放得出去,也應該收的回來。為此,我在后面又出示課本提供的素材,主要是想讓學生再次明確大括號和問號所表示的意義,明確怎樣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去選擇有用信息解決問題。
(三)、尊重學生、合作探究
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根據他們所喜歡的動物選擇研究對象,放手讓學生觀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合作探究,讓他們學會合作,并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成長。引導學生依據具體情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相互解決數學問題。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他們經歷了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環節中,我把練習、評價溶入其中,尊重學生的感受,傾聽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質疑,以平等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對于學生的每次發言,我都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聯系生活、培養應用意識
在第二個大環節中,我充分利用周圍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去發現并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讓學生觀察周圍環境,聯系自己的生活,來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增進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
當然,我也沒有忽視教師導的作用。因為學生年齡小,在語言表達上會有一些不合適的地方,我都及時的征求學生意見,提出我自己的想法,進行引導,補充。總之,這節課,我想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積極參與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從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努力讓學習過程變成學生的活動過程,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以上這些,是我自己對這節課的一些認識和體會。我想努力的把新課標的理念體現在教學中,但實際中亦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您的想法和建議,不吝賜教,我熱切的等待著,這將是對我教學的最大幫助。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5
各位專家、領導、同行: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華東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數學(下)第九章第一節《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的教材力求體現“課程標準”實質體現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歸納去總結,本節課剛好體驗了這一點, “生活中的軸對稱”作為本章的一個重點,教材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論,再用實踐檢驗理論,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前面所學的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征。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對現實生活實例和典型圖案的觀察與分析,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簡單的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難點:根據本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和典型圖案的過程,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簡單的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與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它豐富的文化價值,結合教材和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新課程理念強調“經歷過程與獲取結論同樣重要”,但我覺得有時過程比結論更有意義。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知識的發現、發展的形成,采用實驗發現為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教師適時地演示,并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逐步推倒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2、在學法指導上,本節課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指導他們動手操作、交流合作,體驗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3.教學手段
并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通過直觀演示,切實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教學過程分析(配課件)
1、本節教學將按以下六個流程展開
綜合練習
發展思維
動手操作
加深認識
演示導學
形成概念
指導觀察
認識特點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觀圖激趣
設疑導入
2、教學過程
互動環節互動內容設計意圖
1、觀圖激趣
設疑導入
播放多媒體——教材中的導圖和p67頁中圖9.1.1,欣賞現實中軸對稱圖形.觀察特征(每一個圖形的.兩部分是不是相同?有沒有辦法使兩邊的圖形畫的一模一樣?那些圖比較美?),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新課。
出示課題:“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設計目的:新課程比較注重讓學生從實際問題入手,引起興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賦予數學一種生活氣息,讓學生嘗試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數學建模思想的一種培養。也同時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先由學生自主探索,自由發表看法,圖形美在哪里?再小組合作交流。然后由若干名學生匯報學習成果。設計目的:大膽讓學生做一做,試一試,培養學生應用性技能和創新精神,小組交流可以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3、指導觀察
認識特點
老師加以引導學生,指出那些美的圖形的特點.通過觀察得知:這些圖形的兩部分分別對應相等。
(通過觀察,學生對對稱軸有了基本的感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4、演示導學
形成概念
把一張紙對折,然后從折疊處剪出一個圖形,想一想展開后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先由老師示范剪出一個圖形,之后大家自由發揮想像,剪出圖案.由展示的圖片和同學們剪出的圖案歸納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并指導學生閱讀加深理解概念.
我想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不能滿足于一個現成圖形的結論,而要有一種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精神,要注意問題的一般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投入到了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較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也較好地體現了教師組織者的作用。這一過程中的剪拼能力煅煉,對今后學習圖形是有幫助的。
5、動手操作
加深認識
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判斷軸對稱圖形和找出對稱軸,讓學生把學具中的圖形剪下來,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2、讓學生折一折后匯報結果。
通過操作得知: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圓都是軸對稱圖形。接著從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幾條對稱軸。根據學生的匯報結果,進一步指導學生折圓,并啟發學生說出: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圓的對稱軸是它的任一直徑所在的直線。
3、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找對稱軸,與同學們共同分析課本p68頁的圖形。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檢查學生能否運用新知準確判斷軸對稱圖形。在操作中,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6、綜合練習
發展思維
1.舉例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越多越好.采取分組競賽的方式.
2.英語中的26個字母那些是軸對稱圖形?看誰又快又準確.那數學中的數字有沒有軸對稱圖形?
3. p70剪正五角星,
思考:這種剪正五角星的方法,其中隱含著什么數學道理?
我認為新課改并不意味著不要練習,而是要改變繁、難、偏、舊的習題,要設計一些與生活相聯系的題目,設計一些有體現基礎而又能發展學生思維的題目,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五、評價分析
1、注意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通過課堂中學生展示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交流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動手操作的表演,各種問題嘗試解答等活動,使教師從學生思維活動、有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序等多層面地了解學生。
2、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并對學生中出現的獨特的想法或結論給予鼓勵性評價。
六、設計說明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課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觀圖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建構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機滲透。
七.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下寫一篇100字以內的報告.喜歡設計的同學設計一些軸對稱圖形,帶來貼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賞.
(新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整合,讓學生學會課后探究新的問題,嘗試解決更層次的問題.)
八.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例題
練習
對稱軸的概念:
歸納小結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6
說課要點
一、兒童經驗
1、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更加熟練掌握剪紙的方法,對刻有了一些嘗試。同時也感受到剪紙的藝術特點和基本規律。
2、植樹、踢足球、跑步等都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本課通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事物的回憶,讓學生進入一個創作實踐的過程,將民間剪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
二、相關背景
民間藝人張金娥,山東濱州濱城鎮篦子張村人,女。青年時代曾作過紙扎藝人的助手,喜歡看戲,并琢磨將戲曲人物剪成窗花。作品以戲曲人物和動物最有特色。《小貨郎》是她其中的一幅作品。人物形象簡練、夸張,體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她剪的動物多為影繪,簡練生動;人物有的采取折剪形式,但局部(如四肢)又有動作變化。
三、教法提示。
(一)教學思路(設計)
1、通過錄像,欣賞生活中的各項活動,激發學生的回憶。可采用同一活動,剪紙人物與繪畫人物形象之比較,為認識和表現人物的外形作好鋪墊。
2、比較發現剪紙與剪影的異同,通過觀察,概括出剪刻內形紋樣是剪紙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可利用投影儀進行示范,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3、交流制作的步驟和方法,是對前面知識的復習和鞏固,讓學生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和嘗試練習。
4、通過互相欣賞與評議,“猜一猜,表現的是什么活動?”激發學生表達的熱情和創作的興趣。
(二)操作技能(提示)
1、操作時,先以剪影的方式剪出人物輪廓形象,再以剪刻的方法進行內形紋樣的處理。
2、剪刻時,刻直線從上到下;刻橫線從左到右;刻弧線一刀接一刀移動紙刻成。紙沒刻穿,不要拉扯紙,應再補一刀,以免拉壞。
3、輔導時,注意糾正學生設計復雜,不宜剪刻的現象。提示學生在抓大的外形特征基礎上,用“月牙形”“鋸齒形”“圓形”等紋飾表現形象。
4、在主體周圍的空余部分,適當添加與內容有關的背靜景,形成有主有次,有疏有密的構圖。
四、教學拓展
1、皮影與剪紙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了解皮影的特點,試用皮影的形式表現剪紙的內容。
2、圍繞著剪紙內容,編寫一小段故事并能自己講一講這個故事。
五、評價內容
1、評價宗旨:
讓學生作品都能展示出來,使其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欣賞、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欣賞評價水平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2、評價方法:
1)分別評選小組的“創新獎”和“巧手獎”,將作品互贈同學,增進友誼。
2)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點評。
3、評價內容參考:
1)能否抓住人物外形特征,形象是否夸張
2)內形紋樣的處理是否適當
3)能否掌握剪刻的方法,剪紙作品要有連貫,不能斷開
4)構思是否新穎、巧妙
5)合作、交流是否積極
6)是否注意衛生習慣的養成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7
說教學目標: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自己的主動思考,體會點、線、面是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進一步認識常見幾何體的某些特征。
說教學重點:
體會點、線、面是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
說教學難點:
體會點、線、面之間的關系,知道“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事實。
說教學方法:
觀察法、總結歸納法
說教學工具:
扇子、筆、常見的'立方體
說準備活動:
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常見的幾種立體圖形:
說教學過程:
1、通過創設情景引出面和曲面(學生常見的高速公路和海浪),并由此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的圖形例子。
2、拿出具體的模型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除了面以外,還有那些組成部分,從而引出線和點,由此讓學生得到這樣一種認識,圖形是由點、線、面構成的。
3、先讓學生想象面面相交,線線相交會得到什么?再板書畫出,面面相交得到線,線線相交得到點。
4、思考:平面與平面相交得到什么線?曲面與曲面呢?
5、讓學生找找具體模型的面和線,頂點,(例如長方體,正方體等)讓學生得到面與面相交得到線,線線相交得到點的初步認識,通過筆來演示加深這個認識。
6、通過動畫演示,舉例下雨,水籠頭,以及扇子的展開,幾何畫板的演示讓學生得到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初步認識。并通過舉例進一步加深這種認識,做課本上相應的習題。
7、練習:課本P7第2題
小結:圖形是由點、線、面構成的。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II第三章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有機物》的第一課時乙醇,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處理的一些看法:
一、說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代表有機物——乙醇。乙醇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烴的衍生物。本節課主要從這種衍生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出發,讓學生知道官能團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對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節內容安排在烴以后,是從烴過渡到烴的衍生物的重要環節,強調從烴到烴的衍生物的結構變化,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對于學好本章書其它烴的衍生物的知識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及指導性的作用。另外乙醇在實際生活、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中應用十分廣泛,因此學好本節知識,也具有比較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乙醇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探究,使學生掌握乙醇的結構式、性質和用途。了解羥基的特性,理解和掌握“官能團”的概念。學會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質、變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從動手實驗,規范學生操作,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解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提示問題、討論釋疑、動手實驗,學習對比、推斷等多種科學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乙醇分子結構推斷過程,乙醇的性質和用途
對教學重點確定的說明:將乙醇分子結構推斷過程確定為重點的理論依據為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布魯納學習理論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學習不僅是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去體驗知識、原理的形成過程。”乙醇分子結構推斷過程,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形成這個知識點的過程中,學會用實驗進行分析,檢驗的科學思想,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目標。同時只有掌握好乙醇的結構,才能更好地掌握乙醇的性質。
從提高全民化學素質角度將性質和用途確定為重點。因為只有掌握物質的性質和用途,才能更好的使用這種物質。
2、教學難點:使學生建立乙醇的立體結構模型,并能從結構角度初步認識乙醇的有關性質
二.說教學意圖
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優化教學思路,我注意從實驗及學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識出發組織或設計教學,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感到有機化學就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之中。本節為有機化合物知識教學課,而有機物的結構是有機化學知識的基礎。加強結構教學能使學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認識有機化學所研究的具體物質及其性質規律。因此,結構教學在整個有機化合物的知識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有機化合物知識教學的一般原則,按照“(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因此我主要運用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形象化的啟發式教學法,使學生了解學習和形容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掌握知識,并靈活應用知識。
三、說學法指導
中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其學習思想從“被動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學習型”轉變。他們學習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明顯增加,學習動機比較穩定。他們在初中雖已接觸了一些常見有機物的知識,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但本節課首次提出了“官能團”的概念,圍繞“官能團(結構)—性質”的關系展開,難度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學過程的邏輯性,同時用形象的實驗探究輔助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另外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從學生認識基礎出發,加強直觀性教學,采用設問、類比啟發、引導等方式,重點講解并輔以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聯想、運用遷移規律,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新知識。訓練中主要教給學生做題的方法,要求學生先認真閱讀課本后,再看題、審題、分析題、解題,并反思總結做題的方法,從而找到最佳的解題途徑。
四、說教學方法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將教材中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增加探索性實驗,設計問題的情景,展示獲取知識的過程,按“實驗、啟思、引探”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通過動畫模擬將微觀的過程宏觀化。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的培養。
五、說教學程序設計
設疑激趣 實驗引探 多媒體演示 啟思誘導 小組討論 歸納小結
六、教學過程:
學習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
說到酒,同學們一定不陌生,許多同學也一定喝過酒。中國有著悠遠的酒文化,歷史上關于酒的詩文不勝枚舉(鼓勵學生舉例)。(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可是你知道酒是如何釀制?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嗎?
在當今社會,現代科技的發展賦予了酒更多內涵。
聯系自己經歷,產生興趣
積極回應課堂
通過詩歌引入可以使學生感受詩境的美,了解乙醇發展的化學史,激發愛國主義熱情。調動學生積極性,感受化學與生活和文化的緊密關系
教學過程
組成和結構
過渡:乙醇在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可謂是大顯神通,這種有機物具又有什么樣的結構和性質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
板書:二、乙醇的組成和結構
1. 分子式 C2H6O
設疑:根據碳的四鍵理論,能否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具有的結構?根據結構決定性質的原理,能否設計性質實驗來說明乙醇是哪一種結構?
提出假設:乙醇的可能分子結構
演示:實驗3-2鈉和無水乙醇的反應
提問:能否根據實驗現象和所得結論推測乙醇分子結構或結構特點?
提示信息:水也可以和鈉反應放出氫氣,水的結構是H-O-H.
結論和板書:2.結構式
3.結構簡式
剛才我們對乙醇分子結構的推倒過程正是科學
家發現乙醇分子結構的過程。
-OH羥基是乙醇的結構特點,也決定了乙醇具有許多其他烴都不具有的'性質.
投影或展示:乙醇分子模型
應用學過知識解決問題,提出假設
根據提示信息提出合理的實驗設計
觀察并總結實驗現象
根據已學知識進行初步猜測
與正確結論對比獲得成就感
通過提示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方向,體驗科學家探索乙醇分子結構的過程,獲得成就感,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化學性質
解析:概念1.烴的衍生物
2.官能團(鼓勵學生舉例學習過的官能團)
提問:不同的官能團決定了物質的性質,根據乙醇分子的結構,能否分析乙醇和鈉的反應是如何發生的?是什么反應類型?
板書:三、乙醇的化學性質
1.乙醇與金屬鈉(活潑金屬)反應
分析:金屬鈉與乙醇反應時斷鍵情況
過渡:
酒精是一種相對清潔的高能燃料,燃料乙醇的使用不僅可節省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知識鏈接1:巴西等國是推廣汽車燃燒乙醇的最早國家,我國燃料乙醇剛起步,20xx年投產的吉林6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是國內乙醇生產規模之最.
提問:你能寫出乙醇燃燒的方程式嗎?
板書:2.乙醇的氧化反應
乙醇容易燃燒,使用時要注意安全。
過渡:使用乙醇要遵守規則,飲用乙醇同樣要遵守量的規則. 飲酒要適度,更不可酒后駕駛.
知識鏈接2:
交警是通過化學方法檢測駕駛員酒后駕車。
解釋并板書:氧化反應:酒精+重鉻酸鉀(橙紅色)=鉻離子(綠色)+乙醛或乙酸
這也是乙醇發生的氧化反應。此外乙醇還可以在催化劑作用下氧化。
學生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
多媒體: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原理和斷鍵位置
提問:你能根據所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解釋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嗎?為什么有的人“千杯萬盞皆不醉”,而有的人則“酒不醉人人自醉”,聞酒就臉紅呢?
知識連接3:酒精在人體內的催化氧化
小結:乙醇化學性質和結構的關系
理解、內化概念進一步理解乙醇結構
總結乙醇和鈉反應的現象
有興趣的把所學知識和能源問題聯系已有知識應用
聯系生活,獲得來源于生活的知識
觀察實驗現象獲取反應規律
嘗試運用所學規律解釋問題
確立結構決定性質的學習思想
本單元所主要學習乙醇化學性質,設計中把學科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體會知識“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體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樂趣,并且聯系社會熱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物理性質和用途
提出問題:
投影:下列應用體現了酒精的哪些性質和用途
1.“中國汽車要喝酒”
2.高燒病人擦拭酒精或白酒降溫
3.碘酒、醫用酒精(含乙醇75%)
4.酒精燈和固體酒精
5.“李白斗酒詩百篇”
6.洗發時,在水中加入適量的啤酒,洗起來清新爽頭,油污一洗即凈。
學生活動:觀察酒精燈內的酒精,觀察其顏色、狀態和聞氣味。
3.乙醇的物理性質
學生活動:聯系實際討論乙醇的用途
4.乙醇的重要用途:
根據日常常識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總結用途性質,獲取學科知識
從身邊易得的知識入手,兼顧興趣和知識的獲取
總結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獲
教師補充小結:本節課知識結構
作業:課本71頁5、6任選其一
小結,知識整理、內化
落實課堂知識
開放性作業給學生個性發展空間
七、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重要有機物--乙醇
一、乙醇
1.乙醇的分子結構
結構簡式:CH3CH2OH或C2H5OH
2.化學性質:
(1)與Na反應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2)氧化反應
①燃燒:C2H5OH+3O2 2CO2+3H2O
②催化氧化
3.物理性質:
4.乙醇的重要用途: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9
一、主題的形成:
根據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但好奇心強等特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并結合學科知識,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路有千條,感受他們的美麗,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對學生加強德育、美育的培養。因此,確立了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活動中,積極去觀察,動手操作,從中認識生活中的路,感受他們的美麗,讓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環境衛生,做個“環保小衛士”。
三、學前準備:
1、繪畫材料繪圖筆
2、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1、談話:小朋友愛聽故事嗎?今天老師要講一個故事。
2、屏幕出現《美麗的小路》動畫,聽故事。
故事大概內容:
①鴨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上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啊,多美的小路啊!可是過了不久,小路上堆積了許多垃圾,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來飛去,美麗的小路不見了,鴨先生決定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
②鴨先生推來了一輛小車,拿來一把掃帚,認真地清掃小路上的垃圾。兔姑娘和鹿先生也趕來幫忙,他們提著灑水壺,給花兒澆澆水,給小路洗洗澡。
③沒過多久,一條干干凈凈的小路又出現了。
3、瞧,這花花綠綠、干干凈凈的.鵝卵石的小路多漂亮啊!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各種各樣的路,大家想不想看?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以故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感受小路的前后變化,從而突出美麗、干凈的小路是多么惹人喜愛。
(二)圖片欣賞
學生看屏幕,欣賞圖片,師隨機作評析
1、這是一條鄉間的小路,走在這條鄉間小路上,聞著泥土的芳香,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啊,感覺舒服極了。
2、瞧,青青的石板路,沿著這條路走上去,還能看到日出呢!
3、秋天到了,樹葉黃了,落在林間的小路上,小路穿上了金色的外衣,看它正在和太陽公公比美呢!
4、這是條冬天的小路,看,好像剛剛有人走過,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腳印,仔細一聽仿佛傳來“咯吱,咯吱”的響聲呢!
5、這是一條懸在空中的路,它叫高架橋,設計高架橋的叔叔阿姨們真聰明,有了這高架橋,人們的生活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擔心交通堵塞了。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渲染情景,引導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小路,大自然是個大課堂,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他們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說說畫畫
1、啟發說話:同學們想一下,未來還會有什么樣的路?(小組討論)
2、班級交流。
3、布置學生畫畫,畫一畫未來的路
4、展示學生作品,師隨機點評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了感性經驗
(四)欣賞和學唱歌曲《鄉間的小路》
1、欣賞歌曲《鄉間的小路》(放音樂,看畫面)
2、學唱歌曲《鄉間的小路》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歌唱中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并用唱歌的形式,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名句賞析
1、剛才我們看了那么多的路,畫了自己喜歡的路,唱了有關路的歌,生活中還流傳了許多和路有關的詩句:(課件出示)
①激勵我們勤奮學習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②教我們如何做人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③教我們如何做事的“事雖難,做則必成,路雖遠,行則必至”
2、集體朗讀,感悟。
3、希望大家平時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收集有關路的句子
【設計意圖】一年級小學生雖然經過訓練掌握了一些基本句式,擁有了一些詞匯,但畢竟還非常有限,根據《生活中的路》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一些優美的詩句,充分感受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習多種表達方式,積累豐富的詞匯。
(六)動手設計
同學們可以在自己的家里設計一條自己的小路,當一回馬路設計師,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的各種各樣的物品,如媽媽的圍巾可以當漂亮的馬路,家里的小凳子可以當路邊的高樓等,在家里擺一擺自己心中的小路,老師相信大家個個是很棒的設計師。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美的能力
五、教學效果及反思: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經過欣賞、觀察、討論、設計創作等,不僅認識各種各樣的路,豐富了眼界,更深刻地認識道路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活動還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充分發揮,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活動中還將自然、音樂、美術等學科內容融進,學生圍繞主題,用各門學科不同方式去表現,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熱情高漲,并體會到合作學習,互相提高的樂趣。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20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美術《課標》中提出: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與探究,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情境教學法指出: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體驗裝飾生活環境的過程及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體驗色彩的魅力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七冊《美術》第12課《生活中的裝飾布》
1、教材分析:《生活中的裝飾布》這節課屬于“設計.應用”領域,與前面第11課《快快樂樂扭起來》共同圍繞著色彩冷暖構成一個小的彩色單元。縱覽全冊內容,關于色彩知識的課有:第五冊第一課《色彩滴染》,第三課《四季》,第六冊《色彩斑斕的窗戶》,第八冊學習《畫水果》《向日葵》,由此可見本課在全冊色彩知識中處于承接上下的重要地位。為后續色彩知識的學習下基礎。本課選用學生熟悉的窗簾,床上用品等冷色調裝飾布,加以學生單純、可愛的練習作品出現,供學生欣賞,是學生認識哪些顏色屬于冷色。以豐富直觀的裝飾布通過本課教學,幫助學生體會冷色在生活中的作用。
2、學情分析: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的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部分同學具有很好的色彩認知能力,圖形創造能力,但也有個別學生色彩把握不好。在紋樣的設計中,可能會出現學生不會設計單位紋樣的問題。教師還需多畫范畫,以啟發、開闊學生的設計思路。在設計中如何把握裝飾布的色調,使裝飾布的色彩協調時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色,給予充分的肯定。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境創設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認識體驗,運用冷色。
知識與技能
能從色相環中找出冷色,了解色彩的冷暖,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冷色;合理的運用冷色進行搭配,并運用冷色進行設計裝飾。了解二方連續,四方連續裝飾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設計生活中的裝飾布,使學生把學過的裝飾圖案的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美化環境的設計及應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為
重點:認識并會運用冷色。
難點:會運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裝飾方法,設計生活中的裝飾布。
板書設計
根據學生情況,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創設教學法:
學生總是在一種情境氛圍中接受知識效果最好,通過創設與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學生輕松的掌握知識。在導課的時候利用“家”的裝飾為題,用精美的實物模型、圖片欣賞了解裝飾布,思考裝飾布是如何使自己的居室布置得實用、美觀、舒適,體現出一定的審美品位,如何表現出自己的個性。
2、觀察、發現法:
觀察、發現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思維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是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體會象科學家那樣探索發現真理的滋味。讓學生觀察對比顏色冷暖的不同,使學生發現冷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3、演示、練習法:
這是在美術課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用單獨紋樣進行排列組合,教師演示只是讓學生掌握其中的組合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抄襲教師的想法,給學生建議,引導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圖樣擺一擺,練習排列方法,根據教師指導,對所學的知識用實際,先選定要構成什么紋樣,什么樣的色調,最后拼合成預定的圖案和色調的紋樣。可以展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流程示意
4.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初識裝飾布
課件展示出居室中漂亮的窗簾、桌布和床單等裝飾布照片,教師以新家需要裝飾為題,請學生來幫忙挑選一些漂亮的裝飾布裝飾房間。讓學生認識并思考到裝飾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欣賞書中不同種類的裝飾布圖片,讓學生了解常見的裝飾布樣式有哪些。使學生知道裝飾布具有裝點我們的居室,營造溫馨舒適的家庭氣氛的作用,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請大家都來設計制作一個裝飾布。這時板書出本課課題——生活中的裝飾布
【教學意圖】
此處設計師從營造情境入手,運用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構建出一個“家”的溫馨場景,以“家”的裝飾為題進行裝飾設計,引出本課課題,為接下來學習生活中裝飾布的設計方法做好鋪墊。
二、走進情境,認識冷色
教師把“家”的畫面帶到課堂中。這時出示一個藍色的實物立體房間,告訴學生這就是要設計裝飾的“家”,隨后教師提出假設,如果我們是在炎熱的夏天的某一天,曬了一天了,回到家,請學生說說看到滿屋藍色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是學生說出對冷色的初步感受。教師在這個環節出示色相環,請學生從色相環中選出哪些冷色,說說冷色和暖色對比有什么不同的視覺感受?老師及時評價給予一個圖案卡片獎勵。
然后我設計了一個小測試,讓學生自己對比冷暖色,以此來引出色彩的相對性。課上到這里學生都會有一點疲勞的感覺,注意力開始分散,所有我隨之設計了一個小游戲,也以此來檢測學生的學生情況。我在每個學生的位子里放一張冷色的卡片,讓拿到最冷的顏色的那個同學舉手,這時它們只是根據自己對冷色的理解進行分析。下面我再讓他們在小組里挑出最冷的那個顏色,這時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自己的顏色不是最冷的了?他們立刻發現原來自己認為冷的顏色,只是單獨存在的。沒有通過比較。教師總結出色彩是相對的,只有比較才有冷暖。
【教學意圖】
本環節繼續以”家”的裝飾為情境,創設問題,提出假設。使學生在自我探究中,思考分析得出生活中有哪些顏色屬于冷色。充分感受冷色的藝術魅力。通過比一比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順利的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三、動手嘗試學會裝飾
掌握了冷色知識,就要使用冷色進行裝飾了。這時老師講解圖案的三種基本裝飾方法: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單獨紋樣;
首先展示出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排列方式,請學生小組討論,總結規律。學生可能會說出排列的方向不同。教師及時總結,二方連續是指單個紋樣向左右或上下重復排列。四方連續是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排列。接著在圖片里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他們的身影。這時學生可能會聯想到生活中與二方連續四方連續有關的事物。教師及時總結一般二方連續用作花邊,四方連續用作花布。這里介紹二方連續是為了使學生更清晰的了解四方連續的定義。
這節課主要介紹四方連續的幾種組織方法。平排,斜排,連綴,講解四方連續的構成規律。結合多媒體分析。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在學習紋樣的規律時會覺得復雜,難懂。這里教師運用擺一擺的'方式,教師在黑板上用磁丁擺出一些紋樣的排列方法,這樣直觀演示,易于學生理解。學生隨后也動手操作,用教師發給的幾何圖形在紙上擺一擺。這種方法即鞏固了剛剛學習的裝飾方法,也為下一步的設計打下基礎。到此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教學意圖】
本環節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操作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四方連續的組織方法,感受四方連續帶來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下一步設計制作的興趣。
四、大膽創作設計應用
學習了裝飾布的構成與色彩規律,下面就給“家”增添一些漂亮的裝飾布。教師把家的照片投影在教室的一面墻上,讓學生感受家的空間感,走近家去裝飾美化生活。
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一個紋樣重復拷貝,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及時總結用拷貝紙把單獨紋樣拷貝下來,再用復寫紙重復印下來。此時就解決了制作裝飾布的所用重難點。老師把全班分為五個組:分別是窗簾組、靠墊組、壁掛組、床單組和桌布組。
要求是:運用裝飾布的構成規律和色彩規律,為家增添色彩。注意自己的設計與環境顏色的搭配。作品完成后把自己設計的裝飾布粘貼在相應的位置,比如設計靠墊的同時就可以站在沙發上,桌布就貼在桌子上。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會解決問題。
【教學意圖】
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設計了一個情境,使教室充滿了家的氣氛,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創作,在創作時,播放音樂,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五、展示交流感受成功
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貼到“家”中,說說自己設計的圖案好在哪里?覺得誰的作品最好?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順應兒童的思維,尊重兒童的想法。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這種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會進一步產生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自信心也會隨之產生。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樹立藝術服務于生活的觀念。培養學生設計,應用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擴展延伸
我給學生留了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回家告訴爸爸媽媽自己家中哪些物品是冷色,哪些又是暖色的?把自己的成果與家人共同分享。
【教學意圖】
進一步的引導學生感受冷暖色帶來的色彩魅力,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自評:讓學生都把自己的作品貼在前面“家“里展示,說說自己的作品名稱,覺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畫的最棒?目的是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及獲得成功體驗。并且將作品應用到生活中。
互評:學生之間相互談談自己的看法,誰用的顏色最準確,正確的運用老師講的裝飾方法,畫面組織的最有新意。讓他們在共同的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能力。
師評:在講授新知的環節里,教師采用了獎勵機制,對于找對冷色的學生獎勵一個小裝飾圖案。即能激發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也可以在創作時成為學生參考的圖例,以及口頭評價。
作品完成后,教師根據激勵性的原則,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我結合學生作品的不同特點,肯定孩子們的各種表現,保護他們的積極態度和創新意識。點評時注意給能力較弱、性格內向的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找出其優點,這樣,讓全體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尊重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同時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從而使學生變得更加自信。
6.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在這堂課上,學生通過給“家”增添色彩為主線,在溫馨的情境中,感受到了生活中裝飾布的作用和特點。感受到冷色調的美感。并能合理的運用冷色為“家”設計一個裝飾布。最后將自己作品應用于“家”的裝飾上。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學生藝術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總之本節課通過情境導入,精心設問、合作探討、動手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創造,學生是發現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11-21
《生活中的比》說課稿06-21
《生活中的數學》說課稿09-25
生活中的數字說課稿10-23
《生活中的安全》說課稿01-27
《生活中的負數》說課稿12-28
《生活中的數字》說課稿04-11
《生活中的透鏡》說課稿08-17
《生活中的負數》說課稿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