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通用1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許多物體中存在著“角”,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我在課前也了解過,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正確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對于數學學習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以交流與研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
3、教學目標:
①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②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本課我一改傳統式的教學方式,把獲取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問題解決"三個階段。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體現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學”,達到“教少學多”、“無為而為”的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為一種思索活動。當代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課時主要進行指導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新知。如:我先讓在情景圖中找角,說生活中所見到的角,再在課桌上找角,最后,根據學生的匯報共同在黑板上畫出角。并在以后的練習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一是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二是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四是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五是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六是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七是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
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
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梁。
(二)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通過剛才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后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四)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于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五)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這里,提供給學生好多的材料,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六)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這里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小結,將學生的方法加以及時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
(七)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后,我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綜合練習,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這三個層次的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思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整課的設計,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與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二年級數學《認識角》。接下來我就從教學理念和目標、教學內容和過程、教學評價與反思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學理念和目標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角》第一課時,小學階段對角的認識分兩個層次,本課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初步認識角,是第一個層次。僅僅讓學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為以后進一步學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類等知識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因此,對于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三)教學目標
我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年齡特點,確定了本課的三維目標: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讀法和記法,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2.讓學生經歷從實物中認識角,辨析角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符號感及空間觀念。
3.在生活情境中認識角,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探索角的活動中體驗成功
教學重點:認識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稱,讀法和記法。
教學難點:理解角的大小與開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學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觀察思考法,即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與過程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創設了為學生帶來了禮物的教學情境,首先出示紅領巾,問學生紅領巾上有幾個角?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有三個角,教師示范指角。讓學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兩個角。再出示鐘表、三角板,讓學生指出角。由于學生對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這里我預設了扇子(白板出示)的這個部分是不是角的環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邊的角嗎?讓學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初步形成角的表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二:折角
讓學生用圓紙片折一個角,摸一摸,感知角的兩邊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導學生發現數學中的角與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區別的.。
活動三: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讀法和記法
教師示范畫角(白板),介紹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頂點(白板),由頂點引出的兩條直直的線是角的邊(白板)。引導學生發現,原來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這時,我問怎么來記住這個角呢?我們可以用小弧線把兩邊連起來,用數字1來標記,讀作:角1,記作:∠1。(板書:記作:∠1,讀作:角1。)同學們還可以用2、3、4等數字或用字母a、b、c來標記,再請同學們標出自己折的角。
活動四:區分角、數角
我創設了“幫小蜜蜂區分角”的教學情境,依次出示這幾個圖形,讓學生區分哪些圖形是角,哪些圖形不是角,并說明原因。并抓住教學契機,解決剛才的扇子問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著創設我們幫了小蜜蜂一個大忙,小蜜蜂邀請我們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卻忘了家門的密碼,我們幫忙找密碼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圖形,讓學生到白板上數出角的個數,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練習容量大大增加,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動五:比較角的大小,探究與角的大小相關的因素
1.玩角
讓學生拿出活動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兩邊,看看角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小組探究,最終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有關,張口大,角就大,張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是這樣突破難點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拖出一個角)變!這兩個角一樣嗎?學生都說一樣大,仔細看,再變!學生驚喜的說角變大了。再變!角又變大了。這時,我問:這個角真的變大了嗎?我們來驗證一下,結果發現兩個角一樣大!這是為什么呢?經過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方便省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生記憶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徹。
3.做一做
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做這道題,教師參與小組活動,請同學到白板上匯報。請看我的課堂實錄。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確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時,可以用重合的方法來比較,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鞏固練習 加深理解
1.數一數
旨在使學生明確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一個角,在小學階段我們研究圖中有3個角,如有學生發現有4個角,老師要讓學生明確這個答案完全正確,這個外角我們以后再學,并要積極鼓勵這種創造性的發現。
2. 剪一剪
發給學生數張長方形白紙,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數一數剩下的部分共有幾個角。這一開放題的設計,融游戲、探索、創新于一體,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學生會有無數種剪法,讓學生在組內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導學生數角的準確性。
(四)總結收獲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角,如果你是角,你會怎樣介紹自己?問題設計新穎,讓學生自己隨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知道自己一節課來有什么收獲,提高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評價與反思
本課的教學,力求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讓學生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感知角、認識角、理解角,教師真正成為了組織者和參與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同時利用白板中的時鐘、三角板、幕布等功能輔助教學,方便省時。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教的游刃有余,大家共同感受著數學帶來的快樂!以上就是我的說課,感謝大家的傾聽,謝謝!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2、學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
3、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
依據課標要求,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畫面,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都是學過的平面圖形,再讓學生用小棒擺出三角形,再移走一根,從而引入課題“認識角”。
(二)找角,指角,摸角
1、通過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去身邊找角并互相指一指,這時學生只是籠統地指出角。
教師示范指角,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角是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再讓學生指角。
2、從圖片中找角,把角從實物中抽象出來。
3、讓學生用手摸角,感受角。
(三)學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師示范畫角,并學習角的各部分名稱。明確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四)、運用新知,辨別角,數角。
1、出示相關練習題,讓學生辨別角,強化角的特點。
2、練習數角,在不同圖形中數出角的個數。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與角的大小相關的因素
1、玩角,發現角有大小
以游戲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游戲——變角,比角
師做一個活動角,要求學生變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學生放進抽屜,師喊123齊拿出。找出大小差別大的角讓學生辨認,能直觀看出大小。
3、請一名學生上臺做一個和老師一樣大的角。
師: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角是不是一樣大呢?
生自由回答。
在探究的過程中找到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小結:把頂點和一條邊對齊來比較。
通過引入比角的大小的情境讓學生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開口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六)、總結全課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教材64頁——65頁的內容,教材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中,自己動手操作,探索角的特點,認識角,經歷做活動角、比一比活動來探索角的大小比較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和思考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過程,通過動手操作,探索角的特點,認識角,體會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角的各部分名稱及角的大小比較。
教學難點:角的大小比較。
教具準備:課件、活動角一個、不規則紙、三角板兩個、各種有角的實物
學具準備:不規則紙、活動角一個、三角板兩個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去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程序:
1.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2.巧妙運用多媒體,變抽象為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初步認識角時,教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先在實物上閃動角,再去除實物中非本質的屬性,抽取出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今天笑笑給大家帶來一幅畫,想不想看?
師課件展示主題圖,引起學生興趣,從畫中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由此導入課題,師板書課題:“認識角”。
(分析: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圖,通過讓學生找一找,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新知:
1、說角:角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處處存在著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圓規、鐘表的角……(課件演示:由實物抽象出角的過程)
誰愿意說一下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角?(學生舉例)
2、畫角:學生嘗試在紙上畫出所喜歡的角(師巡視觀察)。
3、折角: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紙折出一個角,小組內展示(師巡視觀察)。
4、摸角:請大家動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發現什么?師隨機板書。
5、介紹記法、讀法:角包括頂點、兩條邊以及兩條邊之間的區域。我們把兩條邊之間用一條圓弧連接,并在旁邊寫上“1”的話,就表示這是角1。記作“∠1”讀作“角1”(板書)
發散:如果老師寫的不是1而是2的話,怎么辦?
6、用手勢說角:
7、學習角的畫法:回憶老師畫角的過程,怎樣畫角呢?學生說畫法,教師演示。
8、重新畫角:學生重新按順序畫角,(師巡視指導),生展示。
9、完成課本64頁的練一練。
10、判斷是否是角:
展示題目,學生初步判斷是否是角,和同伴說一說(小組合作)。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師評價。
(分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先在實物上找角;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抽象出角的圖形,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符合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一般規律,體現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后,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表象積累,而且進一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三、實踐與應用:
1、出示活動角。師:這是一個可以變化的角,請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樣變化的?
2、學生操作,探究。
3、學生匯報: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角的邊的長度有什么變化?
4、小結: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課本65頁(1)題。
(2)師出示兩個相似三角板,學生猜測兩個對應角之間的關系。學生操作對比。(師反問邊長的角為什么不比邊短的角大?)
學生操作,討論。
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度沒有關系。
6、去掉1個角,是不是還剩兩個角?
7、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人體上有許多小秘密,請你試著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表示角,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合作,我們比比看誰找到的角最多。
學生合作在身體上找角。
(分析:教師先讓學生通過制作活動角判斷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然后制造認知沖突,想辦法比較兩個大小不明顯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較方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學習了新的比較方法。最后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三角形去掉一個角,是不是還剩兩個角”,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通過設計讓學生在身體上找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四、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五、拓展:展示角構成的圖案,鼓勵學生用角畫出更美麗的圖案。
六、課外延伸:請同學們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5
一、 設計理念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并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教師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愿望,。數學活動應該是以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并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或得對數學全面的體驗與理解。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掌握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
二、 設計思路
“認識角”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新課標中提出了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從“立體”到“平面”再到“立體”的過程。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關系,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針對以上思路 ,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認知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
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教法與學法:
⑴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電腦動畫演示,突出“角的樣子”這一重要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⑵動手操作的方法,感悟由三根小棒可以擺出很多個角,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觀念。
⑶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室的引導下,能總結概括出與角大小有關的因素。
⑷教法采用情景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本課從定理的發現到定理的應用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能主動地去觀察、猜測、發現、驗證,積極地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三個注重:
1、 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樂趣。
2、 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應用。
三、 教學程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思想。
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由幾個以前學過的圖形導入新課
1、觀看鬧鐘,三角尺,數學書三種物品,說一說都看到了哪些圖形,從而引入角。
2、觀看生活中的物品中的角,感受角的特殊形狀。
[設計意圖]好奇心是孩子的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盡量體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先尋找生活中的角,加深對角的認識。利用課件顯示生活中的物體中的角。這樣通過直觀的具體實物,使學生在觀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認識由實物到半抽象,再讓學生觸摸角的各部分,學生可以感覺到尖尖的頂點和直直的邊,然后讓學生摸一摸手中的三角板感受角特殊的形狀。
第二環節:提出問題,共同探索
1、利用課件出示剪刀、鐘面、紅領巾的實物圖,讓學生獨立找出其中的角,并畫出來。
2、指出一名同學到電腦前展示畫的角,并說說是怎樣畫的。師板書畫角。
3、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學寫角的記作和讀作并說說角的符號像什么。
4、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對角的組成這個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進而給學生出示課件“判斷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這個練習,讓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 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線,通過巧妙運用多媒體、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各種感官協調下初步認識了角,在實踐中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第三環節:深入探究
1、課件出示:兩個角,猜一猜: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2、全班交流匯報,從而總結出:A、角的大小區別明顯時,直接比。B、角的大小不明顯時,把兩個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也重合,然后進行比較或用量角器。
【設計意圖】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別是在幾何圖形教學中,運用比較方法,加強形體間的聯系和區別,提高識別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研究探討
1、拿出活動角,拉動角的兩邊后,觀察角發生了什么變化。
2、集體匯報交流,總結出A、兩個角,邊不一樣長,但角一樣大,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B、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口的大小有關,開口越大,角越 大;開口越小,角越小。
【設計意圖】在比較角的這個環節中,我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親自去實踐體驗,讓學生用準備好的活動角,隨意扯動角的兩條邊,觀察角的變化,并在小組討論。倡導學生在“觸摸”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
第五環節:拓展運用
1、數出圖形中的角的數量。
2、動手操作題,用三根小棒可以擺出幾個角.
3、拓展提高題,把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4、利用上海南浦大橋、金字塔、中央電視臺新聞大廈等圖片對學生進行直觀教育,讓學生感受到角在生活實際中的運用。
【設計意圖】側重于知識點的落實,鞏固新知。加強動手操作實踐,豐富學生感知,積累空間觀念,形成能力。積極引發學生的爭論,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
第六環節:說板書
這節課我設計了簡潔、明了形式的板書,畫出角,并標出角的各部分名稱、讀作和記作、以及影響角的大小的有關因素。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這篇教學設計,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對角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角的特征、角的大小比較的方法作進一步的探究,并加以理解。基于以上認識,我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促進數學能力的發展,使駕馭課堂生成資源,促進教師教育機智的發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64到65頁)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我們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特征的知識基礎。
2、學生: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許多物體中存在“角”,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我在課前也了解過,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煙,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同時低年級學生特定的年齡決定了他們認識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維為主這一特點。
3、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引導學生直觀的認識角。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角的特征。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景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會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二、說教法:
“教必有法,但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形象教學、動手實踐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三、說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中不知不覺中建立起抽象的圖形角表象,再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進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過應用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將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數學中的角。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
四、說教學過程:
角是抽象的概念,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從實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較困難的。這節課,我注重了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特別是本課的導入,讓學生談談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開放式的提問,把儲存在學生腦海中的關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現出來,學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學習的是平面圖形——角,為下面學習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關。鼓勵他們,只要課上能積極動手、動腦,用自己的智慧順利地闖過三關,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為學生打開“學習闖關”這扇窗,為他們展示一個具有吸引力、新奇鮮活的數學世界,進而在挑戰和體驗中學習新知。
第一關: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認識角。
我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熟悉的物體,如黑板、桌子、數學書等,讓學生找實物中的角,由實物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理解,同時滲透了“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的啟蒙教育。
接著,通過摸一摸實物圖上的角,讓學生親身感受一下角的特點,聯系觸摸時的感覺,從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稱,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然后通過一些判斷練習,摸一摸游戲進行辨析,可以說學生對角的學習是一種“體驗性”的學習,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觸摸式”、“體驗式”、“建構式”的學習。正如皮亞杰所說:“只有要求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關:做角。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里,我將充分體現這一點,讓學生用學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去經歷一個過程,因為過程肯定和一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或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說做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第三關:比較角的大小。
這部分內容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在上課前,我反復研究教材,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猜測到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角的大小和所畫兩條邊的長短有關;角的大小和兩條邊*開的程度有關。怎樣能直觀的將這兩種情況演示給學生看,并能驗證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呢?緊跟著展示角這個環節,我選兩位同學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個是活動角)。即而提出問題: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呢?學生果然出現兩種答案。這時候,我不急著判斷,我出示一個實物鐘面,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學生很容易發現,時針和分針構成的角在逐漸變大,于是我追問:“可是,時針和分針的長度并沒有變化呀!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自然地,將學生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生將更容易得出正確結果。
接著,我說:“同學們,大家看著,老師要變魔術了。”我將活動角變得和另一個角差不多大,這時候,學生沒辦法一眼看出哪個角大,那怎樣比較呢?我讓學生經歷比較的嘗試過程,經歷過程帶給學生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這些往往比具體的結果更重要。學生嘗試過后,能正確的說出比較方法:將兩個角重疊,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觀察另外一條邊來比較。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將學習的角度重點指向了學生,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在教學中體現這一角度的轉換。
在學生順利地闖過了這三關以后,我設計了一個“角樂園”的情境,伴隨著輕松的音樂,學生閉上眼睛,老師準備好一個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長方形、五邊形、圓等各種圖形,老師走到某個學生身后,他將有機會在老師的帽子里摸一個圖形,只要他摸到的圖形上有角,那個圖形就送給他了。我將再一次讓學生體驗觸摸的感覺,而這次是有選擇性的,因為一不留神就會摸到圓這樣沒有角的圖形。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我想讓學生與數學知識來一次親密接觸,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觸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縮短與數學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履行了課一開始自己的諾言,大家闖過三關以后,將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老師的諾言,對孩子們來說,是異常重要的,而這些五顏六色的圖形,在孩子們心里已經是個不錯的獎勵了。短短幾分鐘的輕松,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有益又有趣。
五、說練習
本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三種。第一:在初步認識角之后,隨之出現4個圖形,讓學生判斷該4個圖形是否有角。 這個練習我把它叫做“跟隨”練習,即剛學會一個新的概念,認識一個新的圖形之后,緊跟著的一個比較容易的以選擇和判斷為主的練習。第二:在完成認識角、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學之后,設計了一次練習,我把它叫做“鞏固”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做一次運用,難度稍加大,但學生能做出來,并且能找到練習中的規律,能享受到一種成就感。第三:在課的最后,留下課后練習,我把它叫做“開放”練習。題目是這樣的:試著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看看還剩下幾個角。比一比誰的方法多。這個題目不止一個答案,是留給學生課后做的,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完成。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及與邊的關系。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
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①、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②、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③、讓學生經歷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體會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二、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自主探究引導發現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去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1、操作法
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為看得著、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摸角、畫角等操作。
2、觀察思考法
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認角,比較角等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一是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二是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三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四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五是認角,發展學生的思維;
六是介紹角,提升學生能力。
1、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課一開始,通過“摸一摸、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
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梁。
2、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于學生已經有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認識,安排了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性。
3、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和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4、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這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畫角的過程把這些生活中的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5、認角,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這里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小結,將學生的方法加以及時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從教學的內容來看,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可能會很多,也會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
6、介紹角,提升學生能力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后,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問題,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與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在介紹中歸納,形成精煉的語言,讓學生把握知識點,從而達到總結的目的。
整課的設計,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找、做、比”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與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67頁——68頁的教學內容。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見到的角抽象成數學中的角學生往往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材只對角做了一個初步的介紹,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內容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能力目標: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圖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角”對于二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我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貫穿于課堂中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復習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然后教師引入新知: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新朋友,板書課題:認識角。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點出發,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新知的熱情與積極性,為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從尋找生活中的角,到實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我先通過實物演示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角:剪刀張開的兩個刀刃夾成一個角,鐘面上兩根指針夾成一個角,紅領巾的兩邊組成一個角。然后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幾何圖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初步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三)操作觀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在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問題:你能不能想辦法折一個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紹給同學。這樣在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使他們更充分的`感知到角。這時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角有什么特點呢?閉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調動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后及時設計“判斷”,在平面圖中“指角、數角”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學生建立了角的正確表象基礎上,我設計了操作活動角和大小三角板對應角的比較兩個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在這一環節里,我先讓學生在小組里充分動手操作,討論討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口有關,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再巧妙運用多媒體演示驗證,變抽象為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 拓展應用,提升學生能力。
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一張長方形紙,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可以畫一畫,也可以折一折,還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誰想的方法多。在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請學生把幾種不同的剪法和同學交流,教師演示。這一設計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六)回顧總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然后通過出示:籃球場地、籃球板、球門架、樓梯以及樓房建筑物等,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 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4、教學重點: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5、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二.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采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1、操作法
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為看得著、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觀察思考法
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盡量體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上課時,我出示一個“圓”和一個“正六邊形”,讓兩名學生上臺做滾動實驗,看哪一個圖形滾得遠。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其中的.奧秘,發現到正六邊行有角,阻礙了滾動的力量,所以滾的慢,從而引入課題“認識角”。
(二)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
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盡量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循序漸進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1、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觀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題圖,指名學生到臺前來指一指,說一說圖中的物體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有角,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并讓學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讓生用紙條動手折出一個角,學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這樣通過直觀的具體實物,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認識由實物到半抽象,再讓學生觸摸角的各部分,學生可以感覺到尖尖的頂點和直直的邊,然后讓生觀察結果和屏幕顯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讓生概括出角組成是由1個頂點和兩條直邊所組成的。并教予學生作角的標記方法。
3、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對角的組成這個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進而給學生出示“判斷下面的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這個練習,讓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加以鞏固。
4、在比較角的這個環節中,我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親自去實踐體驗,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成一個活動角,再隨意扯動角的兩條邊,觀察角的變化,并在小組討論,得出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結論。
(三)觀察比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課件出示兩個能明顯區分大小的角,學生通過觀察很快就能辨別出角的大小,但對于兩個邊長短不一的角,這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學生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說法不一,這時我采用課件演示比較的過程,用重疊的方法把兩個頂點重合,一條邊也重合,再比一比哪個角大。通過操作和展示,引導生歸納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四)、組織練習,應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并把它們標出來。
2、 課本第68頁上的“比一比”的第(1)題。
3、 找一找下圖中有幾個角?
(五)、總結延伸,布置作業。
本環節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整理,知道自己一節課來有什么收獲,同時布置一些課外作業,以進一步鞏固熟練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① 課堂總結: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業: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東西哪些有角。
五、說板書設計(略)
整堂課設計,我始終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觀察、操比、演示、比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口,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10
一、 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我們都知道角是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征和性質常用角進行描述,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依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征,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 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由于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四、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畫一畫、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并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里,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流程
為實現以上教學設想,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內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關知識,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1、初步感知角
師:這是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嗎?(有)(指名指指)(師指導指角的方法)
師: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指。
師:我們再來摸一摸角,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樣的?(并且體會:角的邊是直的,頂頂點是尖尖的。)
師:你還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嗎?(同桌相互指一指)。
2、抽象出幾何角(出示課件)
師:誰能找出這些物體中的角?學生一個一個指。
師:如果把這些實物上的角搬下來,就成了下面的圖形。(抽象出角)
師:像這樣的.一些圖形,就叫做角。
3、搭一搭
用你的小棒搭一個角,同桌互相評一評對不對
(二)、探索新知
1、角的各部分名稱
師:老師畫了一個角,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出示課件)
(1) 尖尖的地方我們叫它“頂點”(板書)
直直的,我們叫它“邊”(板書)
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板書:一個頂點,兩條邊)
(2)介紹角的記法和讀法。
(用給角起名字的方法來介紹角的記法和讀法。)
2、畫角
師: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畫一個角?把你畫的角標上頂點和邊。(師邊看邊指導) 讓學生標出圖形中的角,鞏固學生對角的認識,明確角的記法、讀法。
3 、畫角時應該注意:先畫頂點,再畫邊
認識角是本節課的重點,設計時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較好地掌握角的有關知識,關鍵是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四個數學活動: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畫一畫、練一練。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認識由實物抽象出圖形。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理性認識。
4、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做了如下設計: 讓學生張合活動角,感受從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的過程。通過張合活動角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還感受到了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然后再比較活動角,看哪個角大? 通過猜想、演示、驗證,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三)、 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后,我設計了4個層次的綜合練習,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這4個層次的練習,孩子們很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基礎練習:判斷角和數出圖形中的角的數量。穿插在例題講完就練習
2、動手操作題,活動角的大小
3、拓展提高題,把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四)總結與評價: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并且用課件總結重點內容。
本節課側重于知識點的落實,鞏固新知。加強動手操作實踐,豐富學生感知,積累空間觀念,形成能力。積極引發學生的興趣,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間概念。數學聯系生活,數學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了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11
親愛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角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設計意圖。(點擊)
一、說教材
首先說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作為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一分子,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日后深入學習角的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對“角”的感知僅僅停留在生活實際上,較難把握數學意義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對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
3、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件)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動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采用引導探索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將觀察、演示、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并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教材變成生動的教學內容,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
下面,我重點說說我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魔術表演,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離不開新穎有趣的課堂導入。因此,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看魔術嗎?下面就讓我們歡迎著名的魔術大師卡卡先生為大家表演!(點擊課件)接著,我利用電腦演示了從長方形到正方形,再從正方形到三角形的變化過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條邊,由此提出了疑問:這還是個三角形嗎?學生紛紛搖頭,都說不是。我順勢引出了課題: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一起來聽聽它的自我介紹吧!(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發現,活動探究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內容:
活動一、聯系實際,感受角;
校園中也有這樣的新朋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我出示課件,讓學生找出校園里藏著的角,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讓學生上臺比劃角的`形狀。剛開始,學生會指著某個點或某條邊說這就是角,對于學生錯誤的指角,我并沒有急于糾正,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質疑:(邊畫邊問:這是角嗎?)從而巧妙地引導學生正誤,角不是一個點,不是一條線,而是兩條線和一個點圍成的圖形。這樣,角的輪廓逐步形成,為后面進一步認識角做好了鋪墊。
活動二、自主探索,認識角;
我讓學生自由地摸一摸身邊的角,例如三角板中的角,數學書封面的角,并說說有什么感覺?與同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學生在匯報時,說出了角是尖尖的,直直地;這時,我再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課件)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成功地將生活中的角,轉化成數學中的角,從而提示出了角的本質屬性:(課件)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兩條直直的邊,這樣,角的表象順利形成。
活動三、小組合作,創造角;
孩子的智慧來自于指尖。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動手創造一個角。有的小組是利用不規則的紙折出了角,有的小組利用鉛筆、吸管等工具創造出了角;還有的小組則用兩個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出了活動的角,整個活動中學生們興趣濃厚。
接下來,我利用活動的角,和學生一起做游戲:新朋友,大點,大點,再大點;小點,小點,再小點。
游戲的介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角有大有小,同時也讓“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張開的大小有關”這一難點,變得更直觀,更容易理解。
緊接著,我又問道: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看了一個故事:紅角和藍角。(課件)
動畫故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在剛才的實驗活動中,學生充分調動眼、耳、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并在活動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戲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體驗角的兩條邊可長可短。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讓課堂充滿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經意間攻破了本課難點。
活動四、實踐操作,畫畫角;
一開始,我并沒有講怎樣畫角,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畫角。然后將他們畫的各種角投影在屏幕上,針對他們在畫角中出現的問題,我鼓勵學生想辦法,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探討畫角的方法。在總結學生們的畫法基礎上,歸納出畫角的正確方法(課件)最后我把角的特點和角的畫法編成了一首兒歌:(課件)
在這里,以學生的自學自誤為主要形式,讓學生體驗角色小畫家創作的快樂,并在提煉中進一步加深對角的感知。
三、闖關游戲,鞏固新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三個有層次的練習,通過闖關的競賽形式,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第一關,慧眼識角。
第二關,我會數角。
第三關,巧手擺角。
以上練習的設計,既有針對性,又有趣味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巧手擺角的第二題,(點擊課件)思維空間大,擺法靈活多樣,較好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課堂總結,完善新知
課堂最后,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并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自我評價。(課件)
縱觀本課的整個教學流程,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此過程中,我對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了充分關注,及時評價。我通過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微笑,一個贊賞的眼神,來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耕耘中收獲。課堂上,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有數學知識,更有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對數學問題深入研究的科學態度,是知識背后蘊藏的更有價值,更富生命張力的東西。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意義就在于創新。但愿,我的課堂,我的課堂教學能帶給學生以新的啟迪、新的思考!
我的說課就到這,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一開始就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并通過例1,從三種實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礎上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說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讓學生通過用紙來折角和用硬紙條做活動角等實踐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角,最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角。教材這樣的安排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的團隊精神;使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稱。
難點: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
四、說教學策略
角對于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學生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讓學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這一認知規律。使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維、在練習中鞏固,在合作中學習。
通過“找一找、認一認、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五、說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鐵石 、圓形紙
學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說教學過程
1、復習引入
出示長方形圖、正方形圖、三角形圖后,請學生說一說下面各是什么圖形,完后教師闡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樣的新圖形:它就是角,這節課只對它進行初步認識(板書課題:角的的初步認識)
2、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 出示學校的一角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課件把校園圖中的角用明顯的紅色標識出來。
課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龍頭的圖片,再一次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哪些地方有角 并把物體表面上的角請下來,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角,說說你發現了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討論。這里讓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小組討論后匯報并引導學生得出:他們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兩條線,這時教師教師在課件上以一個角為例,告訴學生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頂點,直直的兩條線叫角的邊。也許在課的開始,學生對于自己所認識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數學性的,然而在這時,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這時候學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確的表象。
接下來請2個學生上來指指屏幕上的另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
總結: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答案板書出來。
(2)判斷“練習中的第一題”
找一找,下面哪些圖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讓學生判斷,不是角的說說為什么不是角。(這個環節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訴孩子們,其實,不光在這些圖片中有角,我們的身邊,有好多角陪伴著我們。教師先以黑板面上的角為例示范指出,再請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說一說,看看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學生小組活動后請若干學生向全班匯報找到的角,并指出頂點和兩條邊。
教師闡述:一間教室就有這么多的角,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角更多了,你們課后可以再去生活當中找找。
這一環節讓學生鞏固了數學中的角后,讓學生回到生活,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更理性地找角,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了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和能力,也讓孩子有了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折角
當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讓學生折角,把準備好的紙,在教師的引導下折出自己喜歡的角。然后讓學生觸摸角并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這過程能讓學生從視覺感受的方式過度到觸覺感受,進一步
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4、活動角
讓學生把手上的活動角變得大點怎么變?再變大點怎么變?變小點怎么變?再變小點怎么變?如果把做好的角的邊剪掉一點,角的大小變了嗎?如果把角的邊延長一點,角的大小變了嗎?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并把結論板書。(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的認識,初步感知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過實踐操作、體驗、思考、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5、動手畫角
教師闡述:你們剛才認識了角,也會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畫一個漂亮的角呢?接著教師先示范畫一個角,強調要用尺子畫,再讓學生嘗試畫角。教師進行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待學生完成之后,請幾名同學在幻燈片下向全班展示畫好的作品,其他學生對其作品進行評價。
6、小結
(1)小朋友,這一節課的內容講完了,通過這一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小朋友通過這一節課對角進行了一番初步認識,其實,在角的世界里還有很多秘密我們沒有發現,下節課我們再來繼續探究它的秘密。
7、作業布置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能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感受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即情景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的早上熱鬧起來,操場上更是生機勃勃……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教學主題圖片,請學生說一說,看到些什么?待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題圖片中所隱藏的角。并告訴學生它們有個好聽的名字——“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一認角,板書出學習內容《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本環節主要包括四個活動:認一認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畫一畫角。
1、認一認角
首先,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剪刀、吸管、水管,讓學生找角,并指給同桌看(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請每一位小朋友們在自己身邊找一個角,用手摸一摸并與同桌說說自己的發現,這時學生就會說出自己摸角的感覺: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還有兩條直直的線,這時我及時告訴小朋友,在數學的王國里,我們把這個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角的兩條邊。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角的特征: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2、做一做角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與要求做一做角,然后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做的角,并指名說一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3、玩一玩角
我設計了兩個游戲,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
游戲1:變角
要求用身邊的材料(如手指、課本或其它學具)一起來玩變角的游戲。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游戲2:誰的眼力好
出示兩個大小相等,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畫一畫角
(1)觀看視頻上角的正確畫法。
(2)請小朋友說畫角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3)學生動手畫角。教師巡視,強調畫角時一定要用尺子從頂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線。指名學生到黑板上畫角。(學生評價。)
(4)兒歌總結畫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基礎練習:1、識角。2、數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練習:一張正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四)回顧新知,總結全課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四、說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讓學生在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縱觀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幾點:
1、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性,加深學生對角的特征的認識。
2、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觀察、比較和操作的方法學習。本課通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3、敢于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與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認識角》說課稿08-14
小學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7-07
小學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9-15
小學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范文09-28
小學數學說課稿《角的初步認識》12-03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說課稿07-26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06-21
小學二年級數學《認識角》說課稿10-19
角的認識說課稿08-12
認識角的說課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