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第二節。教材以1~18號元素為例,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闡述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導出元素周期律。(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原子結構的教學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論基礎,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將本節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礎之上。
本節教材內容屬于基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堿金屬、鹵素知識;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既能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又能過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學,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此為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后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大量數據、事實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1)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3)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是其他規律的基礎,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為判斷元素金屬性強弱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是本節教材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知識;初步接觸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這些為學好本節創造了必要條件。但本節教材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及靈活運用,須加強演練。
三、教學方法
為增強啟發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
本節教材可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律性
將質子數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數、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三項,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學生提問:從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兩個方面分析,同一橫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同一縱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已學過的堿金屬和鹵素按上述規律應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并在小結時指出:如果對質子數大于18的元素繼續研究,同樣可以發現,每隔一定數目的元素,也會出現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象Na到Cl一樣從1個遞增到7個,最后到8個電子的現象,從而揭示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原子序數”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律性
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半徑依啟發學生根據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相同時,原子內正負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次減小。然后對照教材表5-5,對有關數據進行驗證,并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
組織學生根據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價。然后組織學生對照教材表5-5,驗證1~18號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
(1)借鑒已學堿金屬、鹵素的知識,介紹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組織學生回憶分析,從哪些實驗事實可以說明堿金屬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金屬性逐漸增強;鹵素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從而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2)推測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組織學生討論并指出:當電子層數相同時,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最外層電子數從1遞增到8(或2),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原子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因而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3)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建議增加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鎂、鋁與鹽酸的反應為邊講邊做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得出按鈉、鎂、鋁的順序,金屬性逐漸減弱的結論與上面的推論是一致的。教學中,通過Al2O3,Al(OH)3與酸、堿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鋁雖是金屬,但已表現出一定的非金屬性,歸納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質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從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以及跟氫氣反應生成氣態氫化物的難易程度歸納出表5-10,從而得出從硅到氯非金屬性逐漸增強的結論。
還應當指出,對其他元素進行研究,如從鉀到溴,從銣到碘,也會出現類似的結論: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周期性的變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組織學生將本節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實驗說明和建議
[實驗5-1]可以用鎂帶跟水反應,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鎂粉跟水反應。反應前要用砂紙擦去氧化膜,反應時要加熱試管至水沸騰。鎂跟冷水的反應相當緩慢,這是由于鎂的化學性質不如鉀、鈉活潑,并且鎂跟水反應時在鎂的表面會形成一層難溶的氫氧化鎂薄膜,阻礙內部金屬繼續跟水反應。因此必須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看到反應迅速地進行。
鎂跟水反應生成的氫氣量較少,不易點燃。為清楚看到氫氣泡,而不是加熱時由于水沸騰而產生的氣泡,應該在停止加熱,水不沸騰是立即觀察。
[實驗5-3]制取Al(OH)3沉淀時,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當。如果NaOH的量不足,試管中殘留有AlCl3,當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時,將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象;如果NaOH過量,試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時,也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象。上述現象都會影響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因此原則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體積應相等。
建議學生思考:如果將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將會觀察到什么現象?
五、布置作業:課本第101頁第一、三大題
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即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安排在《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之間,承前啟后
2、基礎理論的教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1)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2)邏輯推理能力
(3)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量變引起質變,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1)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3)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方法: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律性:提問方式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律性:結合電學知識推測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
5、概括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實驗說明和建議
五、布置作業
【元素周期律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元素周期律說課稿11-05
《元素周期律》說課稿03-29
元素周期律說課稿01-27
高一化學元素周期律說課稿07-10
制高級中學化學元素周期律說課稿02-18
元素周期律教學反思03-08
《元素周期律》的個人教學反思09-18
元素周期律評課稿11-02
元素周期律知識點總結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