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謠》說課稿范文
大家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現代詩《長城謠》,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長城謠》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是一個現代詩單元,作為詩歌單元,它力求喚起回憶,引起共鳴。詩歌作為一種特別的文學形式,有著極其鮮明的文體特點。其體現在各個層次的美感是極具感染力的。而本詩中表達的鄉情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普遍情感。我們在七年級課本中選編的余光中的《鄉愁》一詩里已經沐浴了這種情感的光輝。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據此,結合詩歌本身特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準確認讀生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義。
2、了解現代詩的語言、結構特點,懂得斷句。
3、朗讀詩歌,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本詩悠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鄉之情。
過程與方法:按照傾聽配樂詩、反復誦讀、分析探討藝術特色的程序進行,培養對詩歌的興趣,提高其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對故國家園的思念與熱愛,激發愛國、愛鄉情感。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
1、 在誦讀中培養對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力。
2、 體會詩人對故國家園的思念與熱愛,激發愛國、愛鄉情感。
3、 本課的難點:理解意象對于抒情的作用,并能夠運用恰當的意象來表達某種情感。
二、說教法:
需要指出的是,所教的`班級有相當數量的外來工子弟,詩中渲染的鄉情無時無刻不在他們心中激蕩,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還有就是學生層次參差不齊,來自農村小學,整體基礎比較薄弱,文學功底較淺。但學生比較活躍,上課積極,對朗讀有濃厚的興趣。在初一時已經經過了一個單元現代詩的學習,其中有余光中的《鄉愁》,主題和本詩相近。在本班已經實行了近一個學期的小組學習模式,同學熟悉分組討論的形式。因此在教學中,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創設情景,引起共鳴,充分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協作解決具體問題。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誦讀法——多層誦讀,逐漸深入。
3、小組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加深理解。
其中小組協作學習主要用來解決本課的難點——意象的理解與運用。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
另外,本課還要運用多媒體來展示字詞,提出問題,提供示范指導學生誦讀。
三、說學法:
在本課開始階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習興趣之后,還要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通過指導學生采用某些具體做法來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積極地解決問題。
本課中指導學生運用的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詩歌以情動人,文質兼美,適合誦讀,在誦讀中體味詩歌情感及意境。
2、勾畫圈點法——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勾畫,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3、討論法——對某些難點,通過同學間的積極討論參與,不僅能夠加強協作,也能從其他組員那里得到啟發。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作者及作品。通過展示圖片,激起同學的愛國愛鄉情感,引導同學體會主要意象——長城的內涵。
(二)掌握生詞,齊讀全詩,再默讀,整體感知,把握各節內容,理解情感,從而整體把握誦讀感覺。
(三)課件展示,朗誦欣賞。
(四)分節賞析。
(1)第一節:刻畫長城。
小組討論,明確內涵——對長城的描述,對歷史的觀照。
語調深沉、舒緩。
男生齊讀第一節,體會情感,并做讀后點評指導。
(2)第二節:依戀長城。
小組討論——不能成詩、成篇的內涵;意象。
女生齊讀本節,體會由抑而揚的語調變化。
(3)第三節:夢回長城。
小組討論:“應”字的理解——向往與想象;不眠的夢——希望有夢但好夢難成。
語調深沉悠遠。
齊讀本節。
(五)再度誦讀感悟。
(六)總結全詩:意境悠遠;感情真摯;語言質樸。
(七)作業布置:1、制作讀書卡片,收集表達鄉愁的名句;
2、仿照本詩,運用典型意象寫一首小詩表達對家鄉或母親的贊美。
(八)板書設計。
思鄉之情
第一節:刻畫長城(舒緩悠遠)——觀照歷史
第二節:依戀長城(由抑而揚)——集中抒情
第三節:夢回長城(深沉悠遠)——好夢難園
意境悠遠————感情真摯————語言質樸
【《長城謠》說課稿】相關文章:
《長城謠》教案08-26
長城謠 席慕蓉08-27
長城謠閱讀答案03-28
《長城謠》音樂教案06-16
長城謠的教學反思12-26
長城謠教案范文08-05
歌曲長城謠教案11-26
《長城謠》教學設計12-18
長城謠閱讀答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