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二語文第四冊《哀江南》說課稿

時間:2021-07-01 17:53:37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二語文第四冊《哀江南》說課稿范文

  一、說教材

高二語文第四冊《哀江南》說課稿范文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知識目標:

  (1)識記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劇情梗概及其寫作主旨。

  (3)誦讀、賞析曲詞,體會其中表達的真摯、強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鑒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鑒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德育目標:了解劇中人蘇昆生、柳敬亭等反對權奸、關心國事、不做順民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培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難點:賞讀曲詞,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為示范,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了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為寫蘇昆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昆生憑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昆生是按自己覽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 “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松野草帶花挑”,描寫蘇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后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昆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昆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后南京的凄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里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凄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后傷痕累累的凄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并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凄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如將“剩”改為“留”或“見”都不好。“剩”與“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見”字更貼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三、比較:劉禹錫的《烏衣巷》與課文的寫景抒情有何異同?

  參考:同為描寫南京現在的凄涼景象,借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哀》與《烏》寫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哀》與《烏》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凄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哀》在主要描寫現在的凄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俺曾見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見他起高樓”);《烏》只描寫現在的凄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樣。《哀》傷古懷舊,悲嘆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煊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哀》先集中筆墨寫景,寓情于景,景中見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寫之中。

【高二語文第四冊《哀江南》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哀江南說課稿01-17

語文《哀江南》說課稿08-30

《哀江南》語文說課稿01-15

《哀江南》說課稿02-08

哀江南說課稿02-15

《哀江南》說課稿、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哀江南》教案06-30

哀江南教案04-14

哀江南(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