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時間:2024-11-16 21:19:51 賽賽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精選12篇)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1

  一、 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希望學生能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復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郁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在讀懂本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后,通過綜合知識積累,把握李白詩歌的風格進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 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四、 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鑒賞的板塊教學模式。

  五、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 故事導入:

  老師講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故事,同時展示在網絡中找到了對于李白身世介紹的片斷。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極大的興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從而收到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的良好效果,并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 分層推進式誦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 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 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 品讀: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回答問題——透過詩歌我讀到了……(讀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行路難》是一曲交織——與——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激昂。

  4. 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 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 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

  7. 背誦:

  葉圣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積累式鑒賞:

  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通過閱讀老師搜集到的李白表現懷才不遇情感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李白詩歌自然豪放的風格和他獨特的個性。

  1. 聽:老師播放這兩首詩歌的錄音,學生做標注。

  2. 讀:自己朗讀,對照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2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這首詩借樂府古題抒發情志,本來就有慷慨悲歌的韻味,加之詩人對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達和形象描述,使詩意更加撲朔迷離。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

  人的情感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領悟意境,培養學生朗讀、賞析詩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人自強不息、樂觀自信的精神品質,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品味詩歌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以感悟詩歌情境

  難點:體味詩人復雜變化的感情

  四、教法分析

  本文語言凝練,意蘊含蓄,立意深遠,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資源,創設情景,啟發點撥,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藝術特色,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也受到情感的熏陶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學中,除了注重誦讀之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五、學法分析

  1.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課前要讓學生查閱資料、感知質疑進行預習;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讀、思、品、說、寫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從文本走進課堂,從課堂走進生活;課后要學以致用,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2.這正符合了新課標所主張的“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讓學生誦讀自己最喜歡的李白的詩,并說說對詩人的了解

  (展示學生積累,激發閱讀興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并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二)朗讀感知

  1.聽讀,創設良好情景

  播放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掌握字音,朗讀節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那種震撼人心、氣韻流暢的朗讀,會把學生帶入到那場充滿離愁別緒的宴席之中,在朗讀的感染下學生會逐漸進入情境

  2.練讀,指名朗讀

  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逐步掌握字音、節奏,體會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然后指名朗讀,師生點評,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

  3.思讀,感受作品的精妙

  出示問題組,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班內交流

  a.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懷,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b.“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比喻什么?(明確:比喻奸佞當道,世路艱難)

  c.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確:借呂尚、伊尹備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能夠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此環節是教學的主體,通過一組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品味重點詩句,體味作者情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深入品味,并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4.賞讀,找出最欣賞的詩句,并陳述喜歡的理由用“我最喜歡詩句 ,因為它 ”的句式發言

  5.背讀,當堂成誦

  (教學中,注重誦讀教學,在誦讀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讓學生從語言、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賞析,“明其意,誦其情,懂其理”,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感悟詩歌的意蘊,并拓展到現實生活獲得教益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可以各抒己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看法,不做統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發展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品德修養)

  (三)點擊生活、拓展延伸

  1.讓學生感悟李白的自信、豁達、樂觀,從他的經歷出發,調動生活積累,搜集具備同樣精神品質的人物資料,并簡述其事跡

  2.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自信或正確對待挫折的名言警句,及其他使自己可以獲得教益的古詩句

  3.思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該怎樣去做呢?”,寫一句話作為鼓勵自己戰勝困難的座右銘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口、動腦、動心地進行學習,在積累素材、能力發展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獲得人生教益)

  (四)布置作業

  1、 積累

  2、 用上詩中的某一詩句,寫一段話

  (在作業中通過積累名言警句和化用詩句的形式,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朗讀感知、拓展延伸等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既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使其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達到了這堂課的預期效果

  附板書設計:

  行路難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3

  一、教材分析

  《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這本書著重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歌散文,進一步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文藝審美能力。

  第一單元為古代詩歌鑒賞,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本單元又可分為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四部分。

  賞析指導部分明確提出本單元教學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所謂“以意逆志”就是指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一方面要在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的基礎上,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去推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指在分析詩歌時要結合作家的人生經歷、思想傾向、審美情趣和他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義。二者之間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賞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詩歌是《長恨歌》,由于篇幅較長,難度較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主賞析部分的《擬行路難》可以說是本選修教材的第一篇課文,科學地引導學生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角度來解讀詩歌既可以為本單元的推薦作品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為本教材剩下的兩單元詩歌的學習起一個示范作用。因此,本課的學習意義重大。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對詩歌鑒賞的要求以及14班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

  1、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3、學習鑒賞古代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語文大綱》要求: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者可歸納為十個字:學生 語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簡單地說,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品味詩歌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現技巧,感悟詩人情感這些角度來鑒賞詩歌。

  (四) 高二(14)班學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閱讀鑒賞板塊的`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14)班學生已有一定的詩歌積累,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方法;

  2、(14)班學生基礎差,積累實詞少,完整地理解詩歌大意尚存在問題,對文本的分析能力還需加強;

  3、(14)班是理科班,邏輯能力很強,形象能力稍差,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的文采性需要加強;

  基于以上教學要求和14班的學情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 了解鮑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詩歌大意,背誦全詩;

  (3) 分析詩句中“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4) 賞析比興手法的運用;

  (5) 分析詩人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 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角度展開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 從“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詩人內心的愁悶通過外在的動作表現出來;

  (3) 從“知人論世”角度分析詩人悲憤苦悶的根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

  (1) 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2) 激發學生對詩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其才華橫溢的敬仰。

  其中,教學重點為:

  (1)把握詩歌主旨,掌握詩歌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分析“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3)詩人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為:

  (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比興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學法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環節,聲情并茂的吟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為詩歌鑒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問題法。問題的科學設計不僅能突出教師的引導性作用,還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樂趣和好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它既強調教師給予足夠的課堂空間給學生,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種教法,又是一種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詩歌,弄清詩歌大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詩歌朗誦過程中,先由學生代表嘗試讀,再由學生點評朗讀效果,教師引導點評角度,最后由教師總結閱讀技巧,整個過程強調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探究詩人“愁”的根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背景和詩人生平深入探討詩人“懷才不遇”的具體性和社會根源。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倡導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引路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杜甫和李白對鮑照的贊美導入,從感性上給學生樹立鮑照的高大形象,讓學生敬仰、欽佩詩人,為后面分析詩人的不幸遭遇作鋪墊,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愁悶的理解和對其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詩題解讀與預習答疑:樂府詩。“行嘆復坐愁”互文;“歌”,歌詠,吟詠。

  (三)誦讀詩歌(重點)

  學生集體自由讀mdash;教師提要求:情感,語速,語調。

  學生代表嘗試讀mdash;學生點評,教師引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完成情感、語速、語調的教學目標。

  教師配樂示范讀mdash;教師示范,帶領學生逐句模仿讀。

  學生代表示范讀mdash;檢查模仿效果,學生示范。

  學生集體齊讀mdash;進步把握情感,揣摩語速語調。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讀的情感,提問學生:詩歌中那個詞直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憤苦悶?從而引出詩眼“愁”?

  2、接著提問:詩人是怎樣表現這種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歸納出通過外部的動作行為來表現內心的愁悶的寫法,引導學生找出《擬行路難》表現詩人內心的動詞。

  3、學生分四個小組用四字短語概括這些動詞所在的詩句,師生合作,通過比較辨別,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詩人“愁”的層次感。

  以上問題,既培養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詩歌語言的能力,強調師生的合作學習,注意從“以意逆志”角度鑒賞詩歌。

  4、提問:詩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從“知人論世”角度鑒賞詩歌。

  5、提問:詩人對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沒有清醒的認識?有。

  6、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容易答出“命”,很難答到第一二句。教師引導:“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問:第一二句明明是寫的水呀?怎么會是愁的根源呢?該怎樣理解?教師引導:此處用的是一種表現手法。學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師補充“起興”,綜合起來即“比興”。

  8、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對“命”的態度:知命認命 抗命 認命

  這個問題的設計,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師小結:全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瀉水興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嘆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的愁緒在不斷流動,不斷加深,當詩人情不能自已時,他發出了生命中的最強有力的吶喊:“心非木石豈無感?”可最終,也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詩人對不公平的命運的抗爭,對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學完詩歌,我想,在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鮑照。

  10、詩人形象分析:讓大家在紙上寫,教師引導學生從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來展開。教師朗讀習作,然后點評。本環節調動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了分析詩人形象的教學目標。

  11、背誦詩歌:個人背mdash;分組背mdash;集體背

  12、作業:搜集“愁”的詩句。

  七、教學板書

  板書分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設計圍繞兩個字:“愁”“命”。“愁”分為:瀉水興愁 行嘆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斷愁 吞聲咽愁。“命”分為:知命 認命 抗命 認命。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4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省編中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李白詩二首的第二首。本單元主要圍繞“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話題展開,《行路難》將作者懷才不遇的郁憤不平揭示得深刻強烈,表現出詩人堅持理想,積極追求和樂觀自信的品格。通過學習對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抒情誦讀,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2.品味形象、富于變化的語言。

  3.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三分詩七分讀”,所以誦讀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囿于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對比法等。在學法上,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之前學習了李白的.《將進酒》,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帶著問題讀這些方式使學生在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學生自主鑒賞,教師指導學習。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為了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詩意導入: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有一個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詩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間之景,他被人們稱為“謫仙人、詩仙”他就是李白。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曾學過他的哪些作品。通過這一環節,既聯系了舊知,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詩意的古典文化氛圍,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第二環節傾聽作品 ,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通過播放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對于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環節反復誦讀,走入文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后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樂曲竹林空照,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環節與文本對話,賞析詩句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在《將進酒》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 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征和詩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個環節 與詩人對話,主題升華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為懷才不遇,起是因為又有了希望。教師繼續追問:詩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卻仍能揚起希望的風帆,原因是什么?學生答:是因為積極樂觀的精神。于是我問學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揚起希望的風帆,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抵達勝利的彼岸。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個環節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回復《行路難》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著寫回復帖,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四、板書設計

  《行路難》 “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大山——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自信

  (昂揚激越,豪邁樂觀)

  本課板書的設計簡明、概括,讓學生更直觀體會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5

  我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其一)》,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這五大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極其作用

  《行路難(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詩,是詩人李白離開長安時的心情抒懷。詩人借樂府古題《行路難》抒發了自己的苦悶、悲憤以及仍執著追求理想的強烈自信。因此,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意義重大。

  2.學情分析

  《行路難》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感時而失落苦悶,時而充滿希望,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句,使詩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于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因此在體會詩歌感情之后,讓學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并談談收獲,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作用極大!

  3.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置為:

  第一、抒情誦讀。 ?新課標? 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第三、”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4.教學重難點

  三分文章七分讀,所以我將誦讀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由于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境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誦讀品味法——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發現道理。”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動筆墨,寫下感悟

  2.討論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學習,積極參與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上課一開始,我就用翰林院學士李白醉酒給楊貴妃賦詩時,讓總管太監高力士為其脫靴,國舅楊國忠為其研磨導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賜金還鄉的故事導入。這樣做不僅僅讓學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并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2.出示目標,明確目的地

  3.傾聽文本,進入情境

  播放《行路難(其一)》的配樂朗誦帶,讓學生能夠讀準字音進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濟滄海、歧路這幾個字檢測學生聽讀效果。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于醞釀一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因為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不可能有人對道理的追求。”

  4.反復誦讀,走進文本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個別學生范讀,其他同學糾讀、評讀;然后集體朗讀;最后小組內有感情的朗讀,由小組派優秀代表配樂朗讀的形式進行。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在反復松動中感悟,初步把握詩歌的語氣語調,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奠定良好基礎。

  5.文本對話,賞析詩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為什么?”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運用以前提過的賞析詩詞的方法:修辭、動詞、情感、描繪的畫面等方法,運用作批注的方法,寫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詩人前途的坎坷、艱難,同時寫出了詩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學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設計本環節的依據是新課標提出讓教師拋出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而不是用一些瑣碎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課程還提倡教師要找到這樣一種方法,讓教師少教,讓學生多學”,因此教學方法的引導是必要地。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同學們就了解了詩歌的藝術特征以及詩人的情感變化。

  6.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讓學生談談自己曾經遇到過的失落苦悶的人生經歷,并談談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詩歌或者故事呢。小組賽一賽,看誰知道的更多!

  第一個問題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詩歌結合起來,能夠好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情緒。而第二個問題主要考察的是同學們自己的閱讀積累,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競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且將自己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好的知人論世。

  7.教學小結

  通過對本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蕩起伏,同時也學習了李白那種積極樂觀、昂揚向上,執著追求人生理想的優秀品質,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夠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態度去對待!

  8.興趣作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剛才的李白詩文大比拼活動,你一定覺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讀書了吧,請同學們課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資料,讓自己更加博學吧!

  五、說板書設計

  行路難(其一)

  李白

  失落苦悶——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執著追求,倔強自信)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6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學習古詩詞要整體了解各首詩詞的主要意思,記住其中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能夠背誦

  二、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少年抱負宏大。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天寶(742年)由友人道士吳筠推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學侍臣,以詩賦為朝廷點綴升平。因與權貴不和,被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起,參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連,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后病逝于當途。

  有《李太白集》。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三、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劃分句子停頓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自由朗讀詩文

  3.請二到三名學生朗讀詩文

  4.理解詩文的內容,要求

  (1)掌握重點詞在詩中的意思

  (2)賞析句子的含義

  (3)把詩歌內容轉化為散文化語言

  5.齊讀全詩

  四、探究詩文主旨

  本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長安兩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產生了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反復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愿望,對自己才能的堅信不移及歷史上一些賢人最終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詩交織著現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與希望的復雜心情,充滿著一股抑郁不平之氣,一種昂揚奮進之志。這既反映出當時現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也表現出詩人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五、小結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六、背誦這首詩(指導學生根據詩的意境背誦)

  七、閱讀

  試比較,陶淵明的《飲酒》和李白的《行路難》這兩首詩抒發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行路難》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輔佐明君、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忿忿不平之氣溢于言表。

  八、練筆

  在你生活或者學習的過程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困難,遭遇過挫折,經受過痛苦,面對這樣的境遇,你該如何對待?請把你的感受寫出來。

  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7

  教學目的

  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背誦、默寫。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解題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2、朗讀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饈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值”,價值。

  3、理解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4、賞析

  a、敘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夸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于《擬行路難》。

  b、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后他們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于當世。

  c、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愿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

  d、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偉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6、背誦指導感情的表達

  教學參考

  真正的難過是不可言說的,說出來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本詩藏有辭之韻味,不妨在“地、命、寬、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讀之。

  ,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本篇是《擬行路難》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此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飛致!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詩開頭兩句以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來比喻人生貴賤與遭際的各不相同。這雖然是從日常生活的現象觀察而來,但究其本,卻與當時玄學與佛學爭論中的說法相通。《世說新語?文學》篇載劉尹曾以瀉水于平地各自流漫來回答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稟受而人性又有善惡不齊的問題,這在玄學清談中一時謂為絕答,表現出高度的智慧。而當時的思想家范縝在其著名的文章《神滅論》里,為駁斥佛學神不滅論以及有關命運的有關問題時,又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飄茵墮溷”的比喻,他認為人生的命運為什么有區別,就如一棵樹上的花同開在一枝,隨風而墮,花飄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貴的好運,而墜落在糞坑里則有了低賤的命運。

  第三、四句承接前面的說“命”而來,但卻以反問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這種不公正現象的反叛與抗爭。既然人生有命,各相殊異,但為什么就不可改變呢?難道就只有認命而長吁短嘆并愁苦終生了嗎?人不應該服從于命,應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寫命運,這正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的一種呼喊。《南史?鮑照傳》中記載,鮑照曾拜謁臨川王劉義慶,知道他賞識有才之士并正在網羅人才為自己服務,就想向他獻詩言志,有人以鮑照地位卑下為由要阻止他獻詩,鮑照勃然大怒,說“大丈夫豈能藏著掖著自己的才智,是蘭是艾讓人辨不清楚,從而終日碌碌無為呢?”于是大膽獻詩,終于因展示其才能得以冒頭。從此詩不能嘆愁怨愁的描述當中我們可看到鮑照在宣泄這種為出身所困的悶愁。

  五、六句是寫自我的寬慰,但酒亦不能寬愁,舉杯之時高歌時也因愁悶塞胸而無法再唱下去了。這就更反映出要有志之士認命是難的,以酒澆愁也是無用的,這種出自心底的痛苦又是誰能了解的呢?

  七、八句繼續著瀉愁的路子寫下去,再次表達他對不公正現實的憤怒。為什么不能自寬,正是人不是沒有生命感覺的樹木與石頭,他有生命就有感情,就有悲憤,就要呼喊。“心非木石豈無感?”浸透著詩人的悲辛酸苦,是一種久積心底悲憤與不平之氣的爆發與發泄。但在詩的結尾他卻強將怒火壓下去,輕輕地道出一句“躑躅不敢言”,要言愁而不敢言愁,這說明當時的.社會政治是多么壓抑。

  李白在遭受讒毀而被擠出長安時,也仿鮑照寫作了三首,其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行動描寫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呼喊,也飽含著不可壓抑的憤激之情,層層疊疊的感情變化也如鮑照一樣展示出詩人強烈的苦悶和倔強的性格。

  鮑照生活在一個講求門第出身的時代。門閥制度萌芽于東漢末出現的選官論族性的思想,經歷曹魏、西晉的發展,在東晉、南北朝初期達到鼎盛,并于南北朝末期開始衰敗,于唐末徹底消失。門閥制度下,選撥官員不依據才干品德,而門品的高下,血統的貴賤成了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出仕的人限于門第特別高的家族。因而產生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奇特現象。出身名門的勢族,無須努力、無須才華便可坐致公卿,而寒門庶士極少有獲得高官的機會。門閥制度成為寒族通向仕途、實現人生理想的一堵高墻,難以翻越。當時士人依舊沿襲東晉士族“清望”的風氣,講求一種雍容優雅的生活態度。即使心中對功名有熱切的渴求,也要裝出一種淡泊名利的氣度。而鮑照低微的出身沒有充“清望”的條件,他不能也不愿虛偽的掩飾自己,而是主動“貢詩言志”,表達自己強烈的進取之心,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干謁躁進”的方法。鮑照在深知這樣的做法被士族們所不恥,但他仍直率地表達其對功名懷有的近乎于飛蛾撲火般的熱情。他不顧世俗的偏見,竭力地張揚自己,展現個性,“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在今后的課上可以借鑒:

  其一: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詩歌,走近作者。

  其二:課前預習非常重要,特別是古代詩歌坐這里我們非常久遠,應該督促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預先對相關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

  其三: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本節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一:備課時將學生的知識儲備估計太高,盡管我在“備學生”的環節上,盡量只提及學生已經學過的詩歌以及相關知識,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基礎較差,無法跟上老師的節奏。

  其二:內容準備過多,有些內容講述欠深入,應該將最后的討論時間留得再長一些。

  其三:由于上述原因,沒有示范朗讀這則詩歌。

  為了解決上述缺點,一方面,本人將繼續加強學習,多聽聽有經驗的老師上課。另一方面,繼續講學生作為備課的重點和中心。力求上課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8

  【教學重點】

  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

  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搜集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1、交流有關“人生之路”的感想,談一談自己對“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

  2、提出課題,坦陳本詩難學,但必須知難而上。

  本詩是一首成人詩,同學們可能難以感受。

  3、提出問題:試結合之前一定量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明確:1、讀懂大意;2、知人論詩;3、領悟情感;4、賞析技巧

  一、讀懂大意

  要求: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聯想比較,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贊美了家鄉的山水。

  - 補充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問題導入: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

  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9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4.背誦默寫該詩歌。

  教學重點

  背誦默寫該詩歌。

  教學難點:

  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用具

  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楊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召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長安求仕無路的時候,寫了許多抒發懷才不遇的詩作,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行路難》(其一)

  二、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三、解題并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四.詩歌分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3、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4、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5、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6.總結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10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語文版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

  2、體會作者在詩句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感知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詩句體會詩歌美,提高鑒賞古詩能力。

  3、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歌。

  情感目標:

  1、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學習作者充滿自信又樂觀進取的精神。

  3、引導學生能樂觀面對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設計理念

  1、“平庸的老師只是敘述,良好的老師講解,優異的老師示范,偉大的老師啟迪激勵。”所以詩歌教學重在感染,喚醒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精神生命的意識。師生可以通過反復誦讀,來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脈;通過涵詠、揣摩去體悟語言符號所蘊涵的生命意象。進而要求學生牢記在腦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給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在聽、讀、說、找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教學設計

  (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背景音樂《漁舟唱晚》)

  說到中國古典文學,我們就不能不提起唐詩;說到唐詩,我們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當我們說到李白時,就常常不自覺地將他和他的詩與酒聯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稱“雙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曾經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詩才,眾人皆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仙”“酒仙”李白的經典之作《行路難》。

  (二)介紹詩人,了解背景

  1、說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戶曉,我們從小到大學習過他許多的名篇名句。現在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都背過哪些名篇名句。

  2、請同學們用一個詞,來說說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書:唐代詩人、詩仙、酒仙、豪邁、灑脫、浪漫主義詩人)

  多媒體:李白圖像,認識李白。

  (三) 分層推進式誦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教學氣氛。(設計意圖:詩歌是一門語言藝術,經過反復的誦讀,自然就能體會詩人的用意和詩歌意境。吟誦還能夠引發讀者共鳴,體悟詩歌神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練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品讀: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回答問題——通過詩歌我讀到了……如:通過詩歌我讀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

  4、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

  7、背誦:(設計意圖:葉圣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有疑問的地方作下標記。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其他小組解答,學生不能解答,老師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3)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生評價。

  (五)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朋友設宴為他送別。詩中是怎樣描寫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辭?(夸張)

  2、面對美酒佳肴,豪爽縱酒的李白是怎樣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心情如何?(極度苦悶、抑郁)從哪些動詞可以看出?(停、投、拔、顧)面對美酒佳肴李白為什么難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艱難)用了哪種寫法?(以樂景寫哀)

  3、詩中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實寫嗎?(不是,是想像、是虛寫)我們知道詩有含蓄精煉寓意深刻的特點。詩人用“冰塞川”和“雪滿山”比喻什么?(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仕途道路的艱難)用“欲渡黃河”和“將登太行”比喻什么?(對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是在仕途上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當時進行的是否順利?

  4、在寫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詩人又寫了哪兩個典故?李白寫這兩個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呂尚和伊尹得到賢君重用成就一番事業的故事,表達自己對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賢們一樣受到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發出了怎樣的感慨?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從哪兒可以看出?表現了怎樣的態度?

  (沒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現了在困境中仍然積極樂觀的堅定信念)

  7、我們知道“文以載道、文以載情”,詩歌也是如此,誰能說說這首《行路難》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另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在困境中仍然堅定信念的積極樂觀態度。)

  8、古人云“詩言志”“言為心聲”,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歌,還要走進詩仙李白的內心世界,觸摸他的靈魂,尋找我們心中的李白。

  (師配樂范讀,學生輕生跟讀,體會詩歌中的詩人形象。)

  讓我們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我從_________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_________的李白。因為_____________。

  如: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應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這句也常被后人作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內心苦悶

  前途艱難

  相信希望

  悲憤呼號

  充滿信心 )

  9、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是一個在悲憤中不失豪邁,在失意中仍充滿信心的灑脫、自強不息的李白。)

  (六)練筆:在你的生活或者學習過程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困難,遭遇過挫折,經受過痛苦,面對這樣的境遇,你該如何對待?請把你的感受寫出來。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展示學生作品)

  (七)課堂小結: (播放音樂《我們等待那一天》)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1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2.通過朗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與情感美。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3. 朗誦、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激發學生對詩歌的熱愛。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的意境及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品讀、背誦。

  教學用具:

  多 媒 體

  板書設計:

  行路難 李白

  行 停 投 拔 顧——苦悶悲憤

  路 冰塞黃河 雪滿太行——道路阻隔(應題“行路難”)

  難 長風破浪 云帆濟海——樂觀自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人們常說“李杜詩篇萬口傳”。可見,李白的詩歌膾炙人口,深受人們的喜愛。同學們,我們曾經學過李白的詩,那你還能背出他的詩句嗎?用“我喜歡李白的……”的句式告訴大家吧。

  二、介紹詩人的經歷和寫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我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少有大志,胸懷“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他二十四歲“辭親遠游”,直到四十一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于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艱難,借樂府詩題“行路難”寫下此詩。(幻燈片一:李白的個人經歷)

  展示學習目標。(幻燈片二:本課學習目標)

  三、朗讀《行路難》,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1.有人說讀李白的詩歌,如嗅花香,如飲佳釀,如品甘泉。朗讀時注意重音、節奏、情感、意境的結合。要善于借助詩中具體可感的詞語,展開聯想與想象,讀出詩人的情感。

  2.教師范讀,正音。

  斗(dǒu)十千 冰塞(sè)川

  3.學生朗讀練習,教師個別指導。

  4.指導學生配樂朗讀。進一步感受詩歌如音樂一樣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平緩,時而急迫的高低變化,感悟在波瀾起伏中蘊含的詩人跌宕的情感。

  四、通過旁注,理解詩意。

  這首詩歌不僅有音樂的起伏,更有圖畫的美麗。下面我們在譯讀中,感受圖畫美。

  1.結合注釋,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要求:把旁注解釋美化,有詩意,有文采,有押韻,有想象。

  2,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師生互動。

  展示第一幅圖(幻燈片三:李白飲酒畫面)

  教師示范: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滿了金杯,酒香醉人。

  學生:價值名貴的美味佳肴盛滿玉盤,菜香誘人。

  積累:樽,盛酒的器具。

  清酒,名貴的酒。

  珍羞,美味佳肴。

  羞,同“饈”,味美的佳肴。

  直,同“值”,價值。

  展示第二幅圖(幻燈片四:李白拔劍躊躇畫面)

  指導學生譯讀: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佳肴美酒難以下咽;抽出寶劍,舉目四望,心中茫然不知所措。

  積累:箸,筷子。

  茫然,心里無著落。

  展示第三幅圖(幻燈片五:冰封黃河、雪滿太行畫面)

  指導學生譯讀:我想遠渡波濤滾滾的黃河,正值冰封雪凍;我想登上巍峨聳立的太行,恰逢大雪封山。

  展示第四幅圖(幻燈片六:呂尚、伊尹的故事)

  指導學生譯讀:閑來無事可學呂尚溪邊垂釣;酣甜夢中可仿伊尹繞日而行。

  簡單介紹呂尚、伊尹的故事。

  展示第五幅圖(幻燈片七:崎嶇的道路)

  指導學生譯讀:

  觀察畫面后,教師示范:行路難呀!行路難!人生岔路何其多?我李白的通途又在何方?

  展示第六幅圖(幻燈片八:揚帆起航畫面)

  指導學生譯讀:我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一定會來臨,我會高掛云帆,渡過蒼茫的大海。

  積累:長風破浪,比喻遠大志向。

  濟,渡過。

  五、通過我們的描繪,我們會發現李白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不僅如此,詩中更有情感美。下面我們再次走進李白的世界,感受詩人奔放的情感。

  請圍繞五個問題,展開討論:

  1.李白看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舉動?

  3.他有如此舉動的原因是什么?

  4.他聯想到什么人?

  5.他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和吶喊?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撥總結,完成板書:

  1.看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

  通過詩句,我們感受到什么?酒宴的豐盛、歡樂的場景、朋友的深情。

  2.舉動:停、投、拔、顧

  “嗜酒見天真”的李白為何有如此的.反常舉動?通過詩句你感受到李白怎樣的情懷?

  李白內心的苦悶心情表露無遺。一喜一悲,形成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

  3.原因: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仕途的艱難,人生道路的曲折。

  4.聯想:姜子牙、伊尹。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是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終大有作為。由二人,李白想到了什么?李白對自己實現政治理想并沒有失去信心,他看到了希望。

  5.感慨和吶喊:現實與理想的距離,讓詩人情急意切,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但李白畢竟是李白,他決不肯向困難低頭。盡管前進路上路障重重,總有一天,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他發出怎樣的吶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兩句詩,創造了一幅雄渾的畫面,描繪的是一幅詩人大展宏圖的壯麗景象。讀這兩句詩,要讀出詩人堅定的信念、倔強的性格,和寬廣的胸懷。

  六、完成背誦檢查。提示,聯想情境,完成背誦。

  七、小結《行路難》特點。(幻燈片九:詩歌的寫作的特點。)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象征,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作比。

  4.用詞形象,生動可感。

  八、寫作練習及作業。

  1.李白,我想對你說……

  2.用《行路難》中,你最喜歡的詩句說一段話。

  3.學習這首詩后,請就“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說說你的看法。

  三道題任選一題,寫作,然后交流。

  整理后,完成作業。

  九、師生共勉。

  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島嶼暗礁,怎能激起美麗的浪花。面對挫折我們應有李白的胸懷。請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 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明確本詩的內容與情感,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朗讀背誦默寫全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詩人的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

  1、背誦并默寫全詩。

  2、學習作品中傳達的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準備分析理解本詩的情感。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分析法、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周我們學習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余先生是一位才華橫溢、飽含深情的大詩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學英雄。英雄之間總是惺惺相惜,與善為伍,甚至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余先生曾經這樣致敬他心中的英雄偶像: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余先生的偶像是(李白)。這幾句詩出自余先生所作的《憶李白》。從某種意義上講,李白代表了盛唐詩作的高峰,豪放灑脫,充滿盛唐氣象。今天我們在學習李白的另一首作品——《行路難》。

  二、朗讀感知

  1、聽錄音范讀,注意字音、語調和節奏等。

  重點強調:珍羞、直萬錢、投箸、不能食、歧路

  2、學生朗讀,注意節奏

  齊讀、小組讀、個別讀

  三、小組合作,初譯內容。

  小組之間參考注釋,將詩歌意思梳理清楚,有疑問的地方標注出來。不理解的地方予以指導明確。

  重點強調:通假字。

  四、聯系背景,探究品讀。

  同學們,你們印象中的李白是什么樣的人呢?同學們認知里的李白是睥睨天下的,“天子呼來不上船”;是驕傲的,“力士脫靴,貴妃磨墨”;是自我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的學過的作品里從來不見李白如此低沉,究竟發生了什么呢?讓天縱奇才的'李白食不安寢,飯不下咽?我們來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背景展示: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

  結合創作背景,我們對這首詩進行進一步的解讀,讓李白的形象在我們的認知里豐富起來。

  1、李白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為什么“拔劍四顧”滿心茫然呢?

  明確:“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的寫出詩人感情的激蕩變化。與“金、清、玉、珍”形成強烈的對比,強烈地反襯出詩人的內心的悲苦。

  2、“欲渡黃河”“雪滿山”采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什么?

  明確:比喻的修辭、象征的手法。用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象征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艱難險阻,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人生的道路的艱辛,蘊含無限的悲慨。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表達了什么?

  明確:用典。以“垂釣”自比姜尚,以“夢日”自比伊尹,表達詩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哪幾個字運用得好?運用了什么寫法?表達什么哲理?

  明確:“破、掛”富有動感、充滿氣勢,充分表達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用典,表達了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蘊含了即使人生處于低谷也不應該放棄理想、信念,只要堅持,機遇總會有的,理想終究會實現的哲理。

  五、主題概括,當堂成誦

  《行路難》是李白遇到挫折時所創作的,這首詩讓我們的國民詩人李白的形象再一次在詩歌長廊里豐富立體起來。真實又任性的他,積極又俊逸的他,是華夏文化大賞里的千面郎君。他以這首詩為載體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但更傳達出他對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之情。

  六、對比閱讀,遷移延伸。

  閱讀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與本詩比較賞析。

  七、課堂小結,價值引領。

  面對困難,有人心生膽怯,望而止步;有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顯然李白是后者,他身上的閃耀著的不只是盛唐氣象,更是詩人風骨。希望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汲取天才的寫作的養料,更傳承他積極的態度,樂觀向上的品格。

  八、作業布置:背誦并正確默寫本詩。

【《行路難》的說課稿設計】相關文章:

行路難說課稿08-14

《行路難》說課稿10-15

《行路難》說課稿05-21

《行路難》說課稿10篇03-23

行路難教學設計07-03

《行路難》教學設計10-12

《行路難》教學設計09-30

行路難的教學設計05-20

《擬行路難》教學設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