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通用11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運動的描述”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后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教材內容:教材先介紹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機器的運轉、車輛的行駛、奔流的河水……。“瞬息萬變的世界里,物質的運動是非常普遍的”,運動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也就是說運動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運動”中同時存在著“靜止”,這個觀點是一個重要的科學觀點,也是學生建立科學世界觀的基礎。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認識自然也是教學中應側重的方面。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過程與方法: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性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難點:認識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
這一節的知識點與生活聯系緊密,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量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動手,多總結。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創設情景、分組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并通過解決學生身邊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能力。
三、說學法:
運動,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研究運動,應該說還是初次,探究這方面的知識,能使學生獲得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因而通過本節教學,不僅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更為重要地是讓學生感悟科學的觀點及科學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維出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本節教學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環境將一些場景生動再現,使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依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運動的世界》。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聯系到本節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觀看完畢教師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學生根據老師提問進行思考并舉例。
(二)、新課講授(本環節設計四個探究過程,將教材的知識點一一展開)
討論探究①: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靜止的物體真的不動嗎?
這個問題激起學生的心里沖突而使學生主動思考,敘述各自的看法,討論,而后明確: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討論探究②: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說有的物體靜止,有的物體運動,你是如何判斷的?
由于物體的運動、靜止是學生提出來的,問他們是如何得來,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慢慢分析得出是通過看這個物體所處的位置是否改變的方法得來。從而得出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播放視頻《運動的描述》,加深對機械運動概念的理解。
討論探究③:你們是如何判斷物體的位置是否變化的?學生實驗:把課本平放在桌子上,課本上放一塊橡皮,推動課本使它在課桌上緩慢移動。思考回答:
(1)選取橡皮為標準,桌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的?(2)選取課本為標準,橡皮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的?(3)選取課桌為標準,橡皮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通過學生思考、實驗、討論,得出結論:物體位置是否變化是相對于某個物體(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物理學中的參照物。播放視頻加深對《參照物》概念的理解。
討論探究④:剛才的實驗中,當我們選擇的標準不同的時候,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同了,可見,物體的運動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講述法國飛行員二戰期間在高空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的故事。
由于這個事件比較罕見,能夠馬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引發思考。提問:飛機在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么能夠抓住高速飛行的子彈?學生能夠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飛行的,老師繼續啟發學生考慮它們速度的大小關系,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對靜止。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三)、拓展練習
練習1、2是兩個動畫,由于在課堂上某些場景不好展現,設計兩個趣味動畫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手動操作,來變換參照物,使學生對物體的運動過程有清楚地認識,讓學生討論并練習。加強對參照物的理解。
練習3:介紹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問船夫可能找到劍嗎?從物理的角度解釋為什么?練習4:為什么順風時有時會感覺到無風;有時雖然沒有風,但騎在摩托車上卻感覺到風很大?
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現象,培養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說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節知識解釋的現象。對于學生的舉例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談這一節課對“運動的描述”有了哪些認識?讓學生歸納敘述本節的主要內容、判斷方法,使學生對本節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五)、布置作業
教材練習1、2。
補充練習:某年的春節晚會上,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名演員正在蹬一輛固定在舞臺上的自行車,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無際的田野,畫面一直在動。當鏡頭拉近后,觀眾都感覺這名演員爭飛馳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據這個啟示,假如你是攝影師,你如何讓兩名演員在飛馳的火車上打斗。
通過這個練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五、說效果
本節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物理規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在課堂中教師不再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一起去感覺、認識、探索、分析、概括,和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視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加強了學生間友好相處的心態。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這個知識點,部分同學能夠當堂掌握,對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學,可能還理解不透,教師應在刻下多輔導,并設計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相對性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用具: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組織同學閱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么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1.什么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里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于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并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掛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12.1-3,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里并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么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運動的描述
一、什么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3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實例逐步總結出運動的相對性,鍛煉學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2學情分析
運動是普遍的現象,學生有感性認識,但如何科學地描述運動,學生還未接觸到。可以說學生對運動的認知是膚淺的,表面化的,缺乏對知識的再編碼,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從繁雜多樣的運動個體中總結出規律,完成理性認識的升華。
3重點難點
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理解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難點: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運動的描述
一、課題引入
師:播放視頻
生:認真觀看視頻。
師:視頻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運動,有我們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豐富多彩的運動世界。(屏幕展示標題)
二、新課教學
1、目標解讀:
2、學生實驗與討論
師:屏幕上展示討論學習的內容及要求
生:按要求有序進行小組學習與討論。
3、展示與點評
師:根據小組實驗進度,提前給出信號,屏幕打出各小組展示任務及要求(學生有2分鐘準備時間),展示結束前兩三分鐘,給出信號并在屏幕上打出各小組的點評任務及要求(學生有2分鐘準備時間)學生展示結束,教師給出信號,提示開始點評。
生:根據展示與點評任務分工,學生上臺展示與點評相應內容。
點評:
生1:自學指導一:機械運動
自學課本28、29頁“機械運動”回答下列問題:
1、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2、情景:足球場上正在進行足球比賽。
問題1、情景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足球、運動員等是運動的;球門、球場等是靜止的。
問題2、總結運動的物體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都有位置的變化。例如運動員從場地的一端跑到另一端,足球被運動員踢跑等。
總結1:物體位置的變化 叫機械運動。
3、思考:靜止的物體是絕對不動的嗎?舉例說明。
不是,球門,球場都隨地球一起自傳、公轉。
總結2:要明確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首先要選定一個標準,即參照物
師:在學生點評后補充總結知識點(屏幕展示)
1、運動是宇宙中普遍的現象,靜止不是絕對的。
2、描述物體的運動或靜止的情況,應先選擇參照物
生:認真記錄筆記
生2:活動一、參照物
閱讀課本29頁“參照物”并完成下列實驗并回答問題:
實驗:當選擇不同物體作參照物時,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情況是不相同的,把課本平放在上,課本上放一鉛筆盒,推動課本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根據實驗現象分析:
1、選取桌子作標準,鉛筆盒是(運動、靜止)的,課本是(運動、靜止)的。
2、選取課本作標準,鉛筆盒是(運動、靜止)的,桌子是(運動、靜止)的。
3、選取鉛筆盒作標準,課本是(運動、靜止)的,桌子是(運動、靜止)的。
4、總結:分析上述實驗總結“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提示:聯系運動的定義)
1、先確定參照物
2、認為參照物是不動的,被判斷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位置變化,物體在運動;被判斷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變化,物體靜止。
師:在學生點評后補充總結知識點(屏幕展示)
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1、先確定參照物
2、認為參照物是不動的,被判斷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位置變化,物體在運動;被判斷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變化,物體靜止。
生3:自學指導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閱讀課本29頁、30頁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分析上述活動中“問題1”、“問題2”中鉛筆盒的運動情況說明物體的運動
和靜止是相對的。
答:選桌子為參照物,鉛筆盒是運動的,選課本為參照物鉛筆盒是靜止的,說明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是相對的,與參照物的選取有關。
2、看課本30頁圖12.1-3,選取不同的參照物,說一說各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要
求:每圖至少選兩個參照物。)
答:丙圖一以電梯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運動的。
3、思考:都有哪些物體可以作為參照物?如果選物體本身作參照物,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答:任何物體都可以被選作參照物;
選自身為參照物,物體永遠靜止
師:在學生點評后補充總結知識點(屏幕展示)
1、我們對物體的`運動或靜止的描述具有相對性。
2、參照物的選擇:
﹡任何物體都可以被選作參照物;
﹡根據題意,以解題方便為原則選取適
當參照物;
﹡選自身為參照物,物體永遠靜止
生4:針對練習
1、坐在行駛的車中,看樹木、房屋向后運動,參照物是車。車中的座椅不動,參照物是車。
2、對于坐在行駛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而言,若以河岸為參照物,他是x運動xxxxx的;以游船為參照物,他是xx靜止xxxxxxxxx的。
3、據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名法國飛行員,在2000m高空飛行時,發現飛機旁有一條“小蟲”正以同樣的速度同行,他伸手抓來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一顆德國制造的子彈.此時飛機與子彈彼此間保持了相對靜止,在這瞬間,以x飛機xx x作參照物,子彈保持不動。
師:在學生點評后補充總結知識點(屏幕展示)
相對靜止: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變化(物體與參照物具有相同的運動速度和方向)
相對靜止的應用舉例:
1、練習3中飛行員與子彈
2、人跳上行駛的自行車
3、飛船對接
三、當堂檢測
學生搶答
1.關于參照物的選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參照物必須選取靜止不動的物體
B.參照物必須是和地面聯系在一起的
C.在空中運動的物體不能作為參照物
D.任何物體都可以作為參照物
2.航天飛機在太空宇宙空間站對接時,兩者在空中飛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須,此時兩物體間彼此處于相對 狀態
3.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是以為參照物的;夜晚,人們看到天空中的云和月亮,常常使人感到月亮在云中穿行,選的參照物是;如果以月亮為參照物,則是運動的。
4.下面是我國宋代詩人陳與義所寫的《襄邑道中》的絕句: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詩中描述“云”不動時選取的參照物是什么?
答:
能力提升:我國1984年4月8日發射第一顆同步通訊衛星以來,已經陸續發射了多顆這類通訊衛星。同步衛星雖然繞地心轉動,但是地球上的人卻覺得它在空中靜止不動,為什么?它繞地心轉動一周大約需要多長時間?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機械運動和參照物指的是物體的位置變化叫機械運動,其核心是參照物的選取,理解它的關鍵是結合實際生活經驗來辨別那個是研究對象那個是參照物,本節課運動的描述是運動和力的第一節,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后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學習目標及分析
目標:
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分析:
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讓學生明白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都是機械運動,看一個物體是否在運動都必須選一個標準物體,這個標準物體就是參照物。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就是指借助參照物的基礎上的判定,可學生對于參照物并沒有意識,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完成從感性向理性的過渡。
三、問題診斷及分析
運動是普遍的現象,學生有感性認識,但如何科學地描述運動,學生還未接觸到。可以說學生對運動的認知是膚淺的,表面化的,缺乏對知識的再編碼,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從繁雜多樣的運動個體中總結出規律,完成理性認識的升華。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本節的內容及特點,采用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逐步深化提問,學生分析、論證、歸納得出結論,而后實例分析應用來使三維目標得到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
通過引導學生想想身邊的各種運動,教師講解分子運動、地殼運動,體驗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2、講授新課
一、機械運動
問題一:足球場上正在進行比賽,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生所熟悉的運動進行研究。從而得出運動與靜止的概念。)
運動員,足球是運動的,球門是靜止的。
1、運動的物體有什么特點?
它們相對于地面的位置在改變。
2、靜止的物體是絕對不動的嗎?
不是,球門相對于地面的位置雖然沒有改變,但是隨地球的運動,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在改變,因此也在運動著,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
結論:
靜止和運動是相對的。
機械運動實質上是物體位置的變化。
二、參照物
課堂活動
請同學們把物理課體放在桌子上,課體上放一鉛筆盒,推動課體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觀察現象。
問題二:根據實驗現象看看選取不同物體作為參考標準時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設計意圖:得出描述物體運動必須要選一個參考物。)
選取桌子作標準,鉛筆盒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選取課本作標準,鉛筆盒和桌子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選取鉛筆盒作標準,課本和桌子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學生描述結論
結論:
描述物體運動的情況首先要選定一個標準參照物
所選參照物不同,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結果不同。
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方法
選定參照物
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沒有發生位置改變
改變運動
沒改變靜止
什么是參照物
為了確定物體的位置和描述物體的運動而選作標準的一個物體或一組相對位置不改變的物體叫參照物。
參照物可以任意選取,研究地面上的物體,常選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參照物。
③小結
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有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運動的。
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無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靜止的。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觀察同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六、板書設計
第1節運動的描述
一、機械運動
1. 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2. 機械運動實質上是物體位置的變化。
二、參照物
1.什么是參照物?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三、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方法
1.選定參照物
2.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沒有發生位置改變
改變運動
沒改變靜止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選定來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習參照物這個知識點,學生能夠對物體的運動狀態有正確的認識并會做出說明。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機械運動并會根據參照物的選定來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難點】
能夠理解參照物的選擇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有可能不同。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節日燃放的煙花、草原上奔騰的駿馬、布朗運動。解釋說明:無論從宏觀世界還是到微觀世界,宇宙無時無刻都在運動著,而如何正確描述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而引出今天的課程——運動的描述(板書)
環節二:生成新知
(一)機械運動
提出問題:請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動現象。
生:從家里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老師講課時在講臺上或教室里的走動也是運動,假期旅游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么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說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游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為什么能說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說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教師總結:這樣物體的位置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運動叫機械運動。(板書)
(二)參照物
給出一個說法: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是運動的,而路旁的樹木是靜止的。這樣的說法嚴謹嗎?引出——參照物這個知識點。(板書)
給出一個圖片: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你坐在車廂中向另一列車廂觀望。突然,你覺得你的列車開始緩緩的前進了,但是“駛過”了旁邊的列車車尾你才發現,實際上你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里,而旁邊的列車卻向相反方向開走了。這是怎么回事?
由此引出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
提問: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1:有。比如老師站在講臺上,如果以教室的墻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為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著太陽轉動。
生2: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說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標準。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視頻播放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提問:是不是只要說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1: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說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么,肯定是相對于某一個作為標準的參照物來說的。
生2: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但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而且因為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于靜止狀態。
生3:因為我們談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4: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里是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老師補充: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
總結: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選擇的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有可能不同。(板書)
環節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出示常見的生活實例讓學生來判斷出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其運動狀態可能不同的例子。
環節四:小結作業
思考:看電視轉播的百米賽跑,我們常常感覺運動員跑的很快,但實際上他們始終處在屏幕內。人們怎么會認為他們是運動的呢?談談你的看法。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會選擇適當的參照物描述物體的運動。
3、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通過學習自然界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意識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樹立“物質是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學重難點
《運動的描述》是學生認識機械運動的開始,也是力學的基礎知識。它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等相關知識的學習,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后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機械運動的引出,科學地描述了人們對運動的認識,體現了科學的'嚴密性和完整性。教材從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利用已有的知識分析實例,形成機械運動的概念,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理性認識自然現象,科學抽象事物本質的能力。本節內容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點:參照物概念、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難點: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三、教學策略
機械運動的現象很普遍,學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實例(圖片或錄像),在課堂中進行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變化的運動,認識運動的普遍性。參照物在機械運動中起到“標準”作用,通過課本內容學習使學生體驗類似的場景,使學生體驗到:對于同一個物體,由于參照物的選擇不同得到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從而進一步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身邊實例通過分析思考,理解運動物體的共同特點(即它們位置的改變),掌握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學生簡單的實驗及對實驗的分析,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進而理解參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據指定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會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參照物,獲得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整合網絡、鋼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學過程
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1、教材中關于機械運動的描述非常簡單,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很抽象,因此本節課的開篇,我通過一些教學視頻的利用,直觀生動的使學生對于運動的認識變得很輕松,在此基礎上,我帶領學生做了一個在學生閉眼過程中判斷我是否運動了的小實驗,讓學生真正的懂得,我們所認為的運動或者靜止,就是根據物體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作為判斷依據的,從而輕松突破這一難點。
2、在此基礎上,我通過引導學生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先讓學生通過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結合第二段視頻的觀看,最后讓學生通過小組進行學習、交流,并要求學生人人都要發言,我在各組間巡視指導。看到同學們都能夠舉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現象和實例來說明上面的問題,是學生真正懂得了,我們所說的運動或靜止都是依據情境中的某個特定的物體來說的,依據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今兒說明了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再通過全班的匯報、總結。教師做簡單的概述,并幫助學生及時的糾正在交流中出現的錯誤或片面的認識。同時引出參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師和同學一起概括出參照物的概念、參照物選擇的方法及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知識。這一節課整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很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處:
由于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對于相對性的討論沒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識還不夠。在熱鬧的討論之后,沒能給學生一定的靜思時間,讓學生重新理解這一問題和知識點。在學生的作業中仍然發現參照物選擇不明,判斷錯誤的現象。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7
一、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為原則,精心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探索途徑,引導學生思維、討論,在討論中探究獲得知識,發現規律,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
二、教材地位
“運動的描述”是“運動和力”的第一節,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后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教學方法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本節的內容及特點,采用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逐步深化提問,學生分析、論證、歸納得出結論,而后實例分析應用來使三維目標得到落實。
五、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這一問題與學生生活聯系很緊,學生人人都能舉出很多例子。教師選擇幾例記錄。
2.進行新課
討論探究①: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靜止的物體真的不動嗎?
這個問題激起學生的心里沖突而使學生主動思考,敘述各自的看法,討論,而后明確: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討論探究②: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說有的物體靜止,有的物體運動,你是如何判斷的?
由于物體的運動、靜止是學生提出來的,問他們是如何得來,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慢慢分析得出是通過看這個物體所處的位置是否改變的方法得來。
討論探究③:你們是如何判斷物體的位置是否變化的?
這樣引起學生再次思考、討論,得出結論:物體位置是否變化是相對于某個物體(標準)的,由此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討論探究④:行駛汽車中坐著一位乘客,請你們描述乘客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這里學生表述各自不同的看法,但經過討論,分析得出: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討論探究⑤:剛上課時,大家所舉的運動和靜止的例子現在你怎樣看?應如何完整的描述?
學生進一步的討論分析,準確描述了物體的運動。
3.課堂小結
提問:這一節課你對“運動的描述”有了哪些認識?讓學生歸納敘述本節的主要內容、判斷方法,使學生對本節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4、鞏固練習(略)
六、課后感悟
本節課由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生人人參與,興趣極高,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物理規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在課堂中教師不再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一起去感覺、認識、探索、分析、概括,和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視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加強了學生間友好相處的心態。充分體現了物理教學“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育理念。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方法(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用物理語言準確描述物體的運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動狀態的基本描述,速度的概念及其計算。
難點: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區分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運動現象的視頻、動畫)
實驗器材(如小車、斜面、秒表、刻度尺等,用于測量速度實驗)
學生分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5分鐘)
情境導入: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視頻(如運動員跑步、汽車行駛、雨滴下落等),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物體都在做什么?我們能如何描述它們的運動狀態?”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題《運動的描述》。
二、新知講授(約20分鐘)
運動的基本概念:
定義: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稱為運動。
舉例說明生活中的運動現象,區分靜止與運動。
運動狀態的描述:
引入位移、速度等概念,解釋其物理意義。
通過公式(v = \frac{s}{t})(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時間)介紹速度的計算方法。
小組討論:分析不同情境下物體的速度變化,初步理解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
加速度的引入:
通過實例(如汽車啟動、剎車)說明速度變化的現象,引出加速度的概念。
解釋加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變化的快慢),簡要介紹其計算公式(視學生情況可適當調整深淺)。
三、實驗探究(約15分鐘)
實驗名稱: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實驗步驟:
分組準備實驗器材,確保安全。
放置小車于斜面頂端,記錄初始位置。
釋放小車,同時啟動秒表,記錄小車到達斜面底端的時間。
使用刻度尺測量小車下滑的位移。
根據速度公式計算小車下滑的平均速度。
數據分析:各小組分享實驗結果,討論可能影響速度的因素(如斜面傾角、小車質量等)。
四、鞏固練習(約10分鐘)
設計幾道選擇題和計算題,涉及速度、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并互相批改。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特別是速度和加速度的計算及應用。
五、課堂小結與作業布置(約5分鐘)
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運動狀態描述的重要性,以及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應用。
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鞏固速度和加速度的計算。
觀察并記錄日常生活中兩種不同運動狀態(勻速與變速)的物體,用所學知識進行簡要描述。
教學反思:
課后教師應及時收集學生反饋,評估教學效果,特別關注學生對加速度這一難點概念的理解情況,以便調整后續教學策略。同時,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將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提升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及其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的定義、計算及單位換算。
難點: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區分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并能簡單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變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運動實例圖片、視頻)
實驗器材(如小車、斜面、計時器、刻度尺等,用于測量速度實驗)
學生分組材料
預習任務單(包含基礎概念預習和簡單問題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5分鐘)
情境創設:播放一段自然界中動物奔跑、車輛行駛、行星運動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物體都在做什么?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引出課題: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運動”的概念,并說明本節課將學習如何科學地描述運動。
二、新知講授(約20分鐘)
運動的基本概念:
定義: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分類: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
速度的概念與計算:
定義: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公式: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
單位:米/秒(m/s),千米/小時(km/h)及其換算。
加速度的概念(簡要介紹,為后續課程鋪墊):
定義: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強調加速度與速度的區別:速度描述快慢,加速度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
三、實驗探究(約15分鐘)
實驗名稱: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
實驗步驟:
分組設計實驗方案,明確測量工具、記錄數據的方法。
進行實驗,測量小車在不同路段下滑的時間和路程。
計算并記錄小車的平均速度。
討論分析實驗結果,比較不同條件下小車速度的變化。
四、鞏固練習(約10分鐘)
例題講解:選取幾道典型題目,涉及速度計算、單位換算及簡單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
課堂練習: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教師巡回指導,及時解答疑問。
五、總結提升(約5分鐘)
知識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運動基本概念、速度及加速度的定義、計算方法。
能力提升: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估算自己步行或騎車的速度。
作業布置:完成課后習題,預習下節課內容(如位移、矢量與標量等)。
六、板書設計
標題:《運動的描述》
主要內容:
運動基本概念
速度:定義、公式、單位
加速度:簡介
實驗:測量小車平均速度
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包括學生參與度、知識掌握情況、實驗操作的順利程度等,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后續教學質量。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基本方法,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義及其相互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物理語言準確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精神,樹立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意識,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掌握這些物理量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位移與路程的區別,以及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質,并能準確應用這些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動畫演示物體運動狀態變化)
實驗器材(如小車、軌道、計時器、刻度尺等,用于測量速度實驗)
學生分組材料
預習任務單:要求學生提前了解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情境引入:播放一段視頻,展示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物體的各種運動狀態(如飛鳥翱翔、汽車行駛、人跑步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體是如何運動的?我們如何描述它們的運動狀態?
提出問題:引出本課主題——《運動的描述》,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二、新知講授(20分鐘)
位置與位移
定義講解:介紹位置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空間坐標,而位移是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
動畫演示:利用多媒體展示物體位置變化及位移的矢量表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
討論區分:引導學生討論位移與路程的區別,強調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與加速度
定義講解: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加速度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是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
公式推導:簡要推導速度(v=s/t)和加速度(a=(v2-v1)/t)的計算公式。
實例分析:通過具體例子(如汽車啟動、剎車過程),分析速度與加速度的變化情況。
三、實驗探究(15分鐘)
分組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小車沿軌道運動的速度測量實驗,使用計時器和刻度尺測量小車在不同時間點的位移,計算速度,并觀察速度的變化趨勢。
數據分析: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共同分析速度變化的原因,嘗試引入加速度的概念進行解釋。
四、鞏固練習(10分鐘)
例題講解:選取幾道典型題目,講解如何運用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解決問題。
學生練習: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教師巡回指導,及時解答疑惑。
五、總結提升(5分鐘)
知識總結:回顧本課所學內容,強調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方法提煉:總結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升華: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培養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的習慣。
六、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鞏固本課所學。
觀察并記錄家中或學校周圍物體的運動狀態,嘗試用物理語言進行描述,并計算部分物體的速度或加速度(可選)。
教學反思:
課后及時收集學生反饋,評估教學效果,特別是對學生理解難點(如位移與路程的區別、加速度的矢量性質)的掌握情況。
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 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并區分不同類型的運動(如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勻速運動、變速運動等),掌握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其定義、單位和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語言準確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能力,以及利用圖表(如速度-時間圖像)分析運動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認識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體會物理學在解釋自然現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掌握直線運動中速度-時間圖像的應用。
難點: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區分速度與加速度的區別;運用物理量綜合分析復雜運動情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運動實例視頻、速度-時間圖像演示)
實驗器材(如小車、軌道、計時器、刻度尺等,用于演示直線運動實驗)
預習材料(關于運動的基本概念和分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5分鐘)
情境創設:播放一段精彩的體育賽事視頻(如短跑比賽、籃球過人、賽車轉彎等),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視頻中物體(運動員、籃球、賽車)的運動狀態,引出“運動的描述”這一主題。
提出問題:如何科學地描述這些物體的運動?我們需要哪些物理量來量化運動?
二、新知講授(約20分鐘)
運動的基本概念:介紹運動是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區分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勻速運動與變速運動。
位移:定義位移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強調位移是矢量,與路徑無關,只與初末位置有關。
速度:定義速度為位移與時間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是矢量。講解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區別,通過實例加深理解。
加速度:引入加速度概念,解釋加速度是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表示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同樣是矢量。通過實例和實驗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加速度的存在及其對運動狀態的影響。
三、實驗探究(約15分鐘)
分組實驗:利用小車、軌道等器材,設計實驗探究小車在不同條件下的運動情況(如勻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記錄數據,繪制速度-時間圖像。
討論分析:根據實驗數據,引導學生分析小車的運動規律,討論速度、加速度與運動狀態的關系,理解速度-時間圖像的物理意義。
四、鞏固練習(約10分鐘)
例題講解:選取幾道典型例題,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計算及速度-時間圖像的應用,通過講解和提問,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學生練習:布置幾道練習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導,及時解答疑問。
五、總結提升(約5分鐘)
知識總結: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方法歸納:總結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基本方法,強調圖表在物理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升華:鼓勵學生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運動現象,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六、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包括計算題和思考題,加深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理解。
觀察并記錄日常生活中物體的運動情況,嘗試用所學物理量進行描述和分析。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視頻導入、理論講授、實驗探究、鞏固練習等環節,旨在使學生全面掌握運動的描述方法。教學過程中需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其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深化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說課稿】相關文章: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運動的描述》教案10-24
人教版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01-26
《運動的描述》說課稿范文(精選5篇)04-19
《運動與摩擦力》物理說課稿10-16
初一物理《運動的描述》教案(精選11篇)08-30
初一物理《運動的描述》教案(通用10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