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分類》優秀說課稿
《物體分類》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數學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內容雖然不多,但很重要,對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起著重要作用。
其內容編排,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規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類知識,并且在生活中對幾何形體有一定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對實物、模型的分類引出對物體形狀的認識。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立足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著眼于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這些幾何體的名稱,并能加以識別。
2、情感性目標:創設師生互動情境,在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以及樂于合作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個性。
3、過程性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根據新課改的思想理念,為了有效地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我在課堂中展開發展性的教學活動,讓課堂充分煥發生命活力。我本著設計新、處理活的原則,從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特點和年齡特征考慮,嘗試對本課教學做了如下設計:
一、設境激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學生參與教學,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教學活動能否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由兒童喜聞樂見的機器人引入,抓住童心,讓學生通過機器人這一中介來認識球、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物體分類》這一新知的學習過程中。
二、動手分類,體驗形體。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這是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觀察,和小組同學合作,把帶來的學具進行分類。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中"做數學",體驗"再發現"與"再創造"的過程,大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分類,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在交流過程中,伺機引入對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的認識。
三、觀察操作,構建新知。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合作,通過看、摸、比、想、滾一系列的操作,認識長方體,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認識的物體進行操作,和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建立表象,構建新知。這樣,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想,將"做"中感受到的體驗"數學化",使教師"教"的內容變成了學生學的活動,"教數學"也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靜止呆板"的數學變成"活動的`"、學生自己構建的數學,體現知識形態的過程性。
四、聯系生活,玩中求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的。在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我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出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哪些是圓柱體和球,并通過課件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各種形狀的物體,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讓學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節課我設計"猜猜看"、"找朋友""小小設計師"等多項游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體驗和鞏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促進內化。
新的教學方法是從塑造人的角度考慮。因此,課堂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本課知識的教學,而應創設機會,促進知識的內化,拓展學生的思維。正因為深知這一點,本節課我設計了"小小設計師"這一拓展練習,讓學生用各類物體搭成自己喜歡的作品。這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對各類物體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合作創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眾所周知,再好的設計,再美的想法都應該落實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去檢驗。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如:學生思維靈活開放,在"小小設計師"這一環節里,搭出的作品可多啦!有車,有房,有人,有樓,有塔等等。這節課同時也留下了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比如:如何處理好課堂"動"與"靜"的有機結合?真正讓學生活起來,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這不僅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新課程改革實驗急需解決的問題。
【《物體分類》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體分類說課稿01-30
新版按物體名稱分類說課稿04-12
《觀察物體》優秀說課稿01-16
《按物體的數量分類》優秀教案11-03
《按物體大小分類》優秀教案11-26
《給物體分類》教案07-04
《物體分類》教學設計01-07
物體分類教學設計03-23
物體分類的教學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