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蒹葭教學說課稿
豁然開朗“析”中來——析教材,析學情
析教材:《蒹葭》選自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詩經》兩首,是《詩經·秦風》中的名篇。詩歌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章法,描繪了主人公對伊人的傾慕之情和苦苦追尋的過程,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之情、執著之意,感情淳樸、真摯。文字很簡單,但卻有種美麗至極,百讀不厭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營造了一種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渺遠空靈、柔婉纏綿的境界。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尋味。他(她)佇立凝望、反復追尋,猶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也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寫盡了情致。雙聲疊韻,四言句式,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更是讓詩歌宛如一曲天籟,有余音繞梁之感。
正是因為《蒹葭》蘊含了無窮的藝術魅力,于是編者將這被譽為“《詩經》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選編進了教材,作為初中階段最后一冊書最后一個文言詩文單元的最后一課,既想以此作為初中古典詩詞學習的完美收官,又想通過《蒹葭》開啟通往《詩經》的藝術大門,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鑒賞《詩經》等其他古典詩詞奠定良好的基礎。
析學情:九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三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領悟能力和欣賞能力。同時,詩中主人公對伊人的熱烈、執著的追尋對九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新奇的情感體驗,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詩歌。再者,詩歌朗朗上口,學生易于背誦,樂于背誦。這些,都為學生學習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蒹葭》一詩場景朦朧,意境含蓄,學生要真正領會,實屬不易。再加上出于中考復習備考的需要,學生已經學過此篇,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學生再學此篇的熱情恐怕已經大打折扣。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與學的不利因素。
有的放矢“標”導航——定目標,定重難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誦讀古詩詞,能“領悟作品的內涵,評價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體驗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基于對課標和單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定目標(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1、體會詩歌的音韻美。2、分析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感情。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品析、探究和交流,分析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感情,探究詩歌內涵。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詩歌主人公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精神。
定重難
重點:分析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情感。
難點:探究“伊人”豐富內涵。
精心設計“法”增效——說方法,說過程
說方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情境渲染法:一段介紹《詩經》的視頻資料,一幅契合詩歌意境的畫面,一曲與詩歌風格相吻合的背景音樂,將這些搬進課堂,旨在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既溫習舊知,又獲得新鮮的視聽美感,消除因熟悉帶來的懈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入情入境感受詩歌的美。
誦讀品讀法:“詩非讀不能品也”,“好詩不厭百回讀”,文言詩文的教學應該始終扣住一
個“讀”字,學生誦讀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我認為,教師朗讀教學的指導也絕不應該停留在“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感情”等淺而空的層面,而應該立足文本,精選角度,進行有效的朗讀教學的指導!遁筝纭返囊繇嵜荔w現在用韻換韻,體現在雙聲疊韻,體現在重章疊句,于是,我指導學生讀好韻腳、疊詞,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又緊扣一個“從”字,追本溯源,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詞句,分析“伊人”和追尋者的形象,感受詩歌纏綿悱惻、含蓄蘊藉的情感美。
探究研討法: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痹诟惺芰嗽姼璧囊繇嵜篮颓楦忻乐螅乙龑W生個性解讀詩歌,探究“伊人”的豐富內涵,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文化積淀、精神啟迪上都有所收獲。
說過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定位成一次尋美之旅。詩歌中,抒情主人公“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只為追尋心中之美——秋水伊人;詩歌外,我和學生一道,深情誦讀,細膩品讀,個性解讀,追尋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內涵美”。
先是以一段介紹《詩經》的視頻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然后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詩經》的“美”上來,先溫故,以期“知新”。
然后指導學生誦讀詩歌,通過比讀、換讀、指名讀、齊讀等不同的方式讀好韻腳,讀好疊詞,感受四言句式的節奏,重章疊句的形式,從而領略《蒹葭》的音韻美。接著緊扣一個“從”字,追本溯源,引導學生細膩品讀重點詞句,如“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等感受伊人美麗朦朧、可望難即的特點,“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等又道出了追尋者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及生命不息追尋不止的堅定執著。
最后引導學生探究“伊人”形象的豐富內涵。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交流,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各抒己見,進一步理解“伊人”形象。學生不僅會發現“伊人”其實就是我們心中追求的目標,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還會感受到我們所熟識的先賢圣哲甚至我們自己都是追尋者,心中的“伊人”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前行上下求索。無論成敗與否,只要有追求,我們的生命就因此詩意而精彩。尋美至此,學生已經完全走進了詩歌,與兩千五百年前的華夏先民產生了情感共鳴,此時再來讀詩,學生定能用聲音演繹出那回環往復的音韻美與朦朧含蓄蘊藉的意境美。
朗朗的讀書聲貫穿了課堂始終,而板書也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們尋美的歷程。(見PPT) 我期待,下課鈴聲的響起不是我和學生尋美歷程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通過學習《蒹葭》,學生能打開一扇通往《詩經》等古典詩詞的藝術大門,能夠去“發現美”、“追尋美”、“創造美”。正如新課標所強調的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正如我自己期待的,我的語文課,能多一點點溫度和深度,讓學生獲得知識,體驗情感,啟迪精神。這,也正是我心中的“伊人”,我追尋的“美”。
以上就是我對《蒹葭》一課教學的思考。懇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蒹葭教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蒹葭教學設計05-27
《蒹葭》教學設計06-03
蒹葭教學設計06-21
《蒹葭》教學設計03-21
《蒹葭》誦讀教學設計05-20
《蒹葭》教學設計范文03-20
蒹葭的作文07-11
《蒹葭》教案02-20
詩經蒹葭10-13
《蒹葭》教學設計13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