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秋浦歌其第十四首》說課稿范文
一、說教材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秋浦歌》李白對其加以創造性的發揮,而生成了一個全新的詩歌詞匯"赧郎",用來表達他對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勞苦大眾的由衷的欽佩之情,工人們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給了本來就十分敏感的詩人以強烈的內心震撼,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么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連"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說天生浪漫,感情豐富的.李白了。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于是大筆一揮,創造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無比壯觀的秋夜冶煉全景效果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對創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李白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作欲望。
二.說學生
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不少古詩,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培養感悟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根據學生實際、融入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較難。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熱火朝天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積極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認識“赧”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詩描寫的勞動場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積極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理解古詩的意思。
二 說教法及教學手段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為了使學生能學得快活,學得輕松,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采用“創設情境——讀中感悟——品味吟誦——遷移拓展”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制作了有關課件,把冶煉的影視文件、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制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取“讀一讀,想一想,悟一悟。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采用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全班討論交流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讀,即讀詩中的重點詞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始終貫穿于課堂的全過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悟”,通過畫面你感悟到了什么;“說”,說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始終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在反復的多形式的朗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四、說教學過程
針對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秋浦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教學分四步進行。(念四步)
第一步:創設情境,感受形態美
魯迅先生說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運用多媒體,可以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激發學生審美的情感。教學伊始,就播放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冶煉工人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小學語文《秋浦歌其第》說課稿】相關文章: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翻譯賞析02-16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原文及賞析09-16
《秋浦歌·秋浦錦駝鳥》翻譯賞析02-16
《秋浦歌》教學設計05-15
秋浦歌譯文及賞析12-14
《秋浦歌·愁作秋浦客》翻譯賞析02-16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譯賞析02-16
秋浦歌李白原文與翻譯03-16
秋浦歌兩鬢入秋浦翻譯賞析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