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說課稿模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課程信息
我教授的《語文》課程是外聯部必修的一門文化課,安排為一、二兩個學期上,課時共計75節,周課時三個班5節,共15節。
二、專業分析
1、授課專業培養目標
我校的外聯專業主要是與天津、威海、大連等內地的職業學校聯合辦學的一個專業,與以上三地共同開辦的專業是:天津——口腔工藝技術、機電技術應用、汽車電子電器維修;山東威海——數控技術、焊接工藝;大連——計算機信息技術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借助于內地沿海地區先進的技術設備及設施和他們的超前的教學理念、人力資源,為我們西部地區培養有一技之長的,能在不久的將來為振興新疆、發展新疆、建設新疆出力的勞動者。因為這些學生在我校只進行一年的學習,所以大部分的課程是文化課,只有極少量的專業理論課,幾乎要學習的專業技能都是到聯辦學校學習。我給這個專業部的汽車維修班、腔工藝班、信息技術班教授語文課。
這次我上匯報課的班級的專業定位就是口腔工藝。
2、課程地位:語文課在專業培養中居于基礎性的地位,屬于工具課,它對專業理論和實踐有輔助作用。教導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立足欣賞,從人性之美、科學之美、小說欣賞、散文欣賞、詩歌和戲劇欣賞、古詩文欣賞幾個方面安排學習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教學要既注重經典性時代性,又要注意情境性實用性,要符合中職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更要適應當前中職學校教改的需要。
三、制定目標
1、本課課程目標為:一要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二要服務于學生的專業學習,三要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整體功能定位。
2、課堂教學目標為:能力目標為通過質疑探究,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科學品質,感受科學的求異美、知識目標為本單元講授的是關于科學美的一組文章,用于使學生理解和感受科學之美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得,俯拾皆是,即是“所在皆是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科學美無處不在,千姿百態,呈現了自然的和諧統一,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內在精神。它們都能讓人產生無盡的審美愉悅、這是本課的情感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能模仿寫作,學以致用,讓學生有成就感,并能激發學生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之情為本課的德育目標。本文安排在語文基礎二第二學期第二單元,參考學時為兩節。根據以上所授課程教學目標,選定《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作為課程教學的背景,用來帶動整個課程教學。主要原因之一是這一篇課文具有典型的說明文文體特征、還有一個,就是自然順序到此。
四、課的思路
1、教法選擇: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我準備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梳理內容結構,找出說明方法,問題引導,精讀品味、這是根據語文課程及本文的特點所決定的。主要采用傳統教學的形式。以15分鐘課程學習為實例:如何解讀課題?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據何位置?有何作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如何翻譯?每個自然段主要內容是什么?與白居易的說法是否相同?作者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由學生說,老師寫。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復習了舊有的知識;既讓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又有保證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既能讓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讓學生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益處多多。因為是第一課時,本次課重點突破的就是找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和說明方法。這也是在幫助第二節課分析結構順序這一難點時,分散難點。疑點是第一自然段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在文中的作用。這可分兩步來做:一是讀后即答,一是全文分析完后再答。前簡后詳,先錯后對,問題都不大。
2、教學手段的確立與依據:上課時準備采用傳統教學手段(粉筆,小黑板)來實施課堂教學。選擇所授班級教室授課,教學場地決定教學的手段及方法、
3、教材內容的編排
本學期前三個單元,教材分別安排了三組文章,從人性美,科學美,藝術美幾個角度,引導學生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不同表現方式,從而判別美,認識美,感悟美,發現美,追求美,進而完善人生,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格素養。本課程正處在中間部位,與前后單元形成知識鏈接。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將本文的教學目標鎖定為:通過質疑探究,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科學品質,感受科學的求異美、因為本單元講授的是關于科學美的一組文章,用于使學生理解和感受科學之美,提高審美能力。而科學美呈現了自然的和諧統一,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內在精神。它們都能讓人產生無盡的審美愉悅。教學重點為:梳理內容結構,找出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與寫作特色,模仿寫作一篇介紹新疆水果的文章;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質疑的科學品質。教學難點為:從具體詞句入手,結合內容分析,培養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敏感。品讀說明順序(課文的說明順序及學生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掌握說明文的寫法。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五、說學生說學法
1、學生:所授班級09—10班學生25人,男生4人行為習慣不好,上課不注意聽講,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時常前呼后應,左顧右盼;另2名男生與4名女生學習熱情不高,常與前者共商私事,影響上課。剩下一半學生還是不錯,基本比較懂規矩,上課認真,參與度較高。雖然學生整體學習狀況良莠不齊,參差錯落,但因這部分學生帶動,全班能保持比較好的學習氣氛。雖然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礎薄弱問題,但認真和參與讓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表達能力。
2、學法:本次課主要教給學生的是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依據是這篇說明文內容不深,寫法簡單,順序自然,當我們給學生必要的學習課文的時間后,學生應該能夠掌握。具體實施時,告訴學生先找出每一段寫了什么,也就是中心句,然后再找出本段所采用的說明方法。
六、評價方
授課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積極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學習熱情較高,回答問題較踴躍,答案有較高的準確率。尤其是在仿寫部分,學生躍躍欲試。學生經過縝密思考后按要求做到
(1)有一定的條理和順序
(2)采用了至少兩種以上的說明方法來介紹我們可愛的家鄉——新疆的水果
(3)300——400字
(4)寫出了作文并當場宣讀給大家聽。
介紹的品種多達10種,有西瓜、哈密瓜、水蜜桃、石榴、櫻桃、杏子、無花果等,其他的人聽后評議,許多同學熱情發言,最后要求課后成文。這樣聽說讀寫一條龍,給學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間和機會;互相評議,鍛煉了學生口才,激發了寫作興趣,取得了比較好的課效。
七、教學過程
這節課通過引入、作者簡介、瀏覽閱讀、討論質疑、分析解疑、歸納總結這些教學環節,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圍繞教學目標,逐步深入,層層遞進地來實現教學目標。各個教學環節時間安排大體如下:導語三分鐘,板書課題兩分鐘,作者介紹五分鐘,解讀課題三分鐘,瀏覽課文五分鐘,依次找出每段中心句和說明方法(中間穿插質疑答問)22分鐘,小結2分鐘,作業布置1分鐘、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國地圖前》是語文S版六年制小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首一首贊美祖國的詩歌。作者看祖國地圖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贊美了祖國土地的遼闊、山河的壯麗,展望了祖國的美好前景,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難點分析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能理解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采用指導朗讀、利用文本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祖國的美麗和偉大,引導學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國的雄偉和山河的壯麗,激發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沙漠”、“海灣”、“健康”、“三峽”、“泰山”、“宏偉”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每一小節內容展開想象,理解詩句意思,
情感態度目標
1、以問題為線索,理解我站在祖國地圖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激發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懂得現在應好好學習,將來長大后建設祖國。
三、說教學對象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讀書的方法,如:默讀時邊讀邊想,不動筆墨不讀書,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較豐富,但思維的深刻性、語言的表達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充分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為主,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通過讀、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學習課文。
為了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培養人的情感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達到情感升華”。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引導學習,掌握學法,重點段落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教師指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在學習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朗讀訓練是詩歌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朗讀訓練中,我將結合文本,男女賽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等不同形式地讓學生朗讀,體會詩歌語言文字的優美,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所以,本節課我將充分利用課外知識,拓展文本,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真正做到課內課外學語文,用語文。同時,我將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教學方法:
1、復習導入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根據學生的遺忘規律,因此每一節課的復習必不可少。
2、自主學習法
將課堂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新課改的主題。學生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
3、合作探究法
小組學習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分組討論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小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沒有情感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問題引人,激發興趣→復習導入,溫故知新→指導學文,掌握學法→自主學習,品詞品句→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總結全文,拓展延伸→深化主題,結束全文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導入新課:(3—5分鐘)
展示祖國地圖,激情導入。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確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1、復習生字新詞導入新課
2、深入學習,品詞品句體會情感。這個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我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珠穆朗瑪峰的峰勢雄偉;南沙群島的多、美、迷人;五岳的雄、奇;三峽的險要;泰山的雄偉壯觀。配上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解,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時我還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認真品讀精美詞句。
當然,語文課堂中也不可缺少說句寫句練習,這個環節,我會貫穿在學文之中,讓學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國地圖前會想些什么,這樣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題。這個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自身,談談自己將如何報答祖國。
(四)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七、說教學評價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本科教材內容有一定增減。
教學策略: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并形成新的知識;這些策略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目標。讓學生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于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畫風》是小學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第十五課,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朋友在一起動腦筋,把無形的風生動展現在紙上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但人物對話較多,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觀察,善于合作,多動腦筋,敢于創新。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風與事物的關系,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動腦、敢于創新的精神。
本課的重點是:①會認丹、藝等6個生字②指導學生朗讀。難點是:領悟三個小朋友畫風的創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說教法、學法:
1、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
2、創設情景,聯系實際
3、自主合作,讓學生參與其中
4、以讀為本,加強讀本實踐。
三、說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直觀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立足點和突破口,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長期主要任務,聽說訓練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源于文中,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課改的核心。因此本課應“以讀為本”,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啟發。
四、說教學過程:
㈠猜謎揭題
1、出示謎語:看不見它的身子,摸不著它的影子,有時它抖動樹枝,有時它推倒房子。謎底是風。
2、風看不見,摸不著,能畫出來嗎?這節課我們就學習15課《畫風》
3、板書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用猜謎語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質疑課題,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㈡初讀識字
1、請同學們聽老師讀課文,標上自然段,給不認識的字注音。
2、老師讀后問老師讀的怎么樣?敢跟老師比一比嗎?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3、老師把這課的生字寶寶請出來了,你們認識嗎?
4、出示宋、濤、陳、丹、趙、藝、顯,我們班誰的名字里有這些字?
我先范讀課文,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了讀書的方法,讓學生和老師賽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本課的生字大多是人名。我問學生我們班誰的名字里有這些字?讓學生聯系實際識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識字的質量。
㈢精讀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他們三人是怎么畫風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隨機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
3、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么?你是從文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
4、我們應該用什么語氣讀這句話?
5、(不范讀、賽讀)想分角色讀課文嗎?
新課標要求二年級學生要喜歡閱讀,學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環節我克服了乏味的串講,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在讀中解決問題。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畫出簡筆畫,這樣圖文并茂,再加上老師的鼓勵,通過賽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㈣拓展延伸
三位愛動腦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風畫出來,風能以詩的形式吟誦出來嗎?大家背的古詩可真不少,如果讓你來畫風,你打算怎么畫?展開想象的翅膀動手畫吧!只要大家開動腦筋,敢于創新,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
此環節讓學生背有關風的詩,讓學生畫風,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留給學生一個可以盡情想象的空間,發展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筋、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㈤板書設計:
這樣板書圖文并茂、直觀有趣,讓人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級的特點。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寫于1901俄國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時期,高爾基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自它問世以來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因為它的文體特點(散文詩)適于單元要求:強調朗讀,注重聯想與想象,學習抒情性語言。自然這也是順應新課標“閱讀”部分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多層次誦讀課文,從整體上領會課文的深刻內涵。
2、了解相關文學常識及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義。
3、了解烘托、對比、象征等表現手法在本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課前搜集有關海燕、高爾基、寫作背景等資料,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以朗讀為主線,設計精巧的微型話題,通過多層次誦讀,探究課文的深刻內涵。
3、通過猜謎語、當翻譯的活動感受象征手法,理解課文的深層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勇敢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生活暴風雨的樂觀、戰斗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根據《海燕》的本身特點和語文課的要求,“讀”歷來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象征、對比和烘托的寫作手法是必須掌握的知識;體會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則是作者的初衷,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是我們現在教育的人文目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學方法的設計意圖:
1、“美文需要美教”,本設計力求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發現、個性化體驗、藝術性創編等一系列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的步步推進,并在讀、說、寫的層進訓練中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2、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征,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給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圈點批注、仿句說話練習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所以我采取以朗讀為主線,通過設計精巧的微型話題,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架起和諧的橋梁,進行平等式對話教學。
五、課時安排:
課前預習階段要求學生搜集資料,掌握字詞。課文閱讀教學兩課時。第二課時主要教學任務是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探究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完成作業。以下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自然地導入新課。
導語:如果在一個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的天氣里,你們喜歡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種鳥卻總是很勇敢的在這樣的天氣里,在濁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飛舞。這種鳥叫什么名字呢?(學生交流搜集到的關于“海燕”的資料)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高爾基唱給“海燕”的頌歌。(板書課題、作者)
(學生介紹作者)
搜集和處理信息是新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查找課文有關資料的工作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提高了學生能力。
(二)、多層誦讀——感知課文內容(24分鐘)
1、播放錄音聽讀。
要求學生凝神靜聽,用概括性語言說說你聽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腦海中呈現的畫面。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認真聽讀,從而奠定本文的朗讀基調,營造出一種激昂熱烈的課堂氣氛。說感受和說畫面的環節是學生通過聽讀之后再創作的過程。
2、分組合作研讀。
(1)、自由朗讀課文。
(2)、全班分成三組,分別完成如下任務:
A、用——畫出描寫風云雷電的詞句,找出暴風雨的變化,并按照“暴風雨”的格式起小標題。
B、身處這樣的險惡環境,海燕的表現怎樣呢?請同學們用~~~~~畫出直接描寫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選擇你喜歡的讀一讀。并補充題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鳥面對暴風雨又有怎樣的表現呢?讀一讀相關的段落,圈畫出關鍵詞。并揣摩他們的心理活動。用“面對暴風雨,心想:。”的句式說話。
這是課文研讀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里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每組都有自己的任務。起標題、補標題和揣摩心理的方法有利于打開學生閱讀的思路。當學生找出合適的詞句的時候,其實對課文細節的把握已經有了一定深度。
3、指導揣摩精讀。
(1)、驗收分組學習效果,指導朗讀。完成部分板書。
(2)、《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樂,共分三個樂章。你能劃分出來嗎?
(3)、思考:暴風雨漸次逼近的險惡環境對于表現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體會寫其他海鳥對于表現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這一教學環節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出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通過指導朗讀、賞析、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在感悟散文詩的優美意境的同時體會海燕英勇無畏、愈戰愈勇的英姿,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和對比反襯的寫法。
4、角色對抗演讀。(暴風雨vs海燕vs海鳥們)
起立誦讀的形式,甚有氣勢,符合本文朗讀要求,也是提高朗讀效果的創造性方式。依據上一環節的分組,動員學生結合三個場景分三部分演讀,體會語氣、節奏和情感上的變化。
(三)、難點突破——感受象征手法(10分鐘)
1、任何文學作品都有時代的烙印,《海燕》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寫成的?
(1)、學生介紹課前搜集到的背景資料。
(2)、教師補充講述發表過程中的小故事。
應該說時過境遷,學生對詩中“海燕”象征意義的理解頗有難度,而本詩教學時必須得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才能理解“海燕”的意義。在處于困惑不解之時呈現“寫作背景”,能幫助學生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順利地理解了海燕的象征意義。
2、作者僅僅是在描繪暴風雨到來之前的場景嗎?如果不是,那么作者寫到的一些具體事物都代表了什么呢?大家不妨把它當謎語來猜猜。
學生發言,教師相機板書,總結:實際上這里面正是運用了一種文學表現手法,那就是——象征。
3、從剛才的猜謎語活動中大家能發現“象征”是怎么回事,又具有什么特點嗎?
(象征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它往往著眼全篇用具體事物表現抽象的意義。)
對抽象的概念理解不用直接、機械的講解,而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探究活動中水到渠成的理解。
4、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下一個活動:當翻譯!把本文的文學語言譯成直白的語言。這樣更好地理解課文含義和象征手法。
(1)、老師作示范:“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可譯成:“在大革命風暴來臨之前,人民群眾還沒有覺醒,xxx勢力喧囂一時。革命先驅在頑強自信的奔走呼號,宣傳革命……”
(2)、請同學們選擇其他相應的語句進行翻譯。
極富創意的“當翻譯”活動,把復雜的枯燥的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的行為變成了一個充滿趣味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無窮中不知不覺完成了探究過程。
(四)、拓展延伸,體驗升華(8分鐘)
斗轉星移,逝者如斯。轉瞬間,一百多年過去了。而今,俄國的革命形勢與百年前相比已經面目全非,就連國家名稱也經歷了“沙皇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獨聯體(包括俄羅斯)”的變化,真是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但是,高爾基筆下的海燕仍有不朽的生命力。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讓海燕的積極、勇敢、樂觀的戰斗精神在我們和平幸福的生活中發揮作用。
1、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下面請大家以“暴風雨”為話題講述自己的故事,談談自己在生活中遭遇過怎樣的暴風雨,又是如何戰勝暴風雨并獲得怎樣的人生啟示。
在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后,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培養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一教學環節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學理念,完成了教學難點。
2、自主創編——仿句說話:假如我是(海燕),我將對(海鷗)說(收起你對暴風雨的恐懼吧),因為(生命本身不同尋常,所以不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陽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風雨,這樣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將對()說(),因為()。
啟發學生可以對課文中的對象說,也可以對現實中的人或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搏擊長空的雄鷹對屋檐下的燕子、青海玉樹地震中救援人員對壓在廢墟下的待救女孩……)
在處理練習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課內教學走向課外,讓文本教育走向現實教育。
板書設計:
海燕
高爾基
風云雷電:【xxx勢力】
暴風雨(的變化):孕育—迫近—將臨【革命風暴】烘托
高傲、勇敢……的海燕:渴望—迎接—呼喚【革命先驅者】對比
海鳥們:呻吟、飛竄、恐懼、膽怯、躲藏【假(不)革命者】象征
大海及波浪:歌唱、迎接、熄滅【人民群眾的力量】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稱贊》這課是一篇新教材,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處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贊,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稱贊,得到別人的肯定。
老師對學生,同樣如此。當學生獲得成功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不要說稱贊,就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也許都能讓學生的心中涌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但教學中不可忽視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學,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重點反饋。學生的朗讀能力相對比較稚嫩,教學中應采取多種策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還可以通過范讀幫助學生情感體驗。本階段學生自主積累和應用語言的能力不強,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培養,可以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如想象、游戲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語言、應用語言。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9個生字,正確書寫5個生字,積累8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真誠地贊美別人,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認識本課9個生字,正確書寫5個生字,積累8個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難點: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真誠地贊美別人,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五、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采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
六、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人人都喜歡聽到贊美的話,上課前,我特意準備了一組稱贊語,并當場運用這些稱贊語。比如“你坐得真端正!”“你的課前準備做得真好!”“你的字一直都寫得很漂亮!”孩子們聽了非常興奮,一個個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稱贊,課堂氣氛自然就出來了。
(二)游戲激趣、鞏固識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課上我通過開火車、找朋友等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了生字詞。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
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范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為什么還要稱贊他呢?對這個問題,我抓住幾個句子進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這句肯定別人的點滴進步);再如,稱贊別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對這個問題,我抓住下面的句子進行感悟:“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贊了我,讓我有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富有真情,我抓住角色對話為訓練重點,采用分角色讀、表演讀,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用內心的情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演能力,達到了品讀感悟的階段,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1、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開始不是稱贊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這個質疑,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2、讓孩子們相互尋找好朋友身上的優點,并學著稱贊對方。在稱贊的過程中,不僅體會稱贊帶來的快樂,甚至有助于讓孩子們在今后的生活里都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能得到更多的稱贊。
七、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八、課堂反思
回顧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品味著和孩子們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誠碰撞,我享受到了快樂,嘗到了收獲的喜悅,也反應出課堂上的缺失。現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前后的得與失:
(1),我努力面帶微笑,對學生每一個積極的表現都給予真誠的稱贊,創設愉悅的氛圍,如:課始,我對學生在復習生字環節時表現出的認真,利用自己的真誠的語言稱贊他們,并獎勵他們“搭乘小火車”(課件實現);課中,對學生的精彩發言均給予及時鼓勵和評價。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暖人的情誼。
(2)畢竟二年級的學生,課堂自控力不是很強,所以部分學生無法認真聽,在今后教學中我會加強引導。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學習這篇課文,是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舉世無雙的秦陵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激發民族自豪感。
2、獨立認識本課生字,理解“惟妙惟肖”等詞語。
3、感情朗讀課文,從感受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入手認同它的舉世無雙、歷史價值。
4、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并學習運用。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舉世無雙的秦陵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激發民族自豪感。教學難點是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并學習運用。
二、說教法
1、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運用于教學,可以使抽象、復雜的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具體、生動,能給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多媒體的恰當介入,會給課堂一個全新的感受。所以在課前,我多方搜集可用的圖片,并且在音樂的選擇,語言的設計上作了一些思考,以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2、注重自讀感悟、少講析
課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好引導。在語文教學中,“精講多讀”是非常必要的。教學時,我選擇了以學生自己輕聲讀為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地讀、師生配合讀這些讀書形式。朗讀有“正確、流利、有感情”三級目標的要求,四年級的學生在正確流利這方面沒有大問題,但要有感情的朗讀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讀,還運用配樂把朗讀課文變為一種欣賞。在這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
三、說學法
(一)介紹背景,激趣導入
雖然學生對秦兵馬俑本身非常感興趣,但它畢竟是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產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這除了給秦兵馬俑本身罩上了一層神秘感之外,也讓學生對于它的理解與想象產生了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在開課時首先對兵馬俑做了簡單的介紹,為學生接下來在閱讀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筆。
(二)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兵馬俑究竟有哪些特點,文中一句話概括的好,迅速瀏覽課文,找一找。課文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同時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讓學生通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本,直奔重點,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三)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重點指導學生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1912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多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7000個。”這句話中感悟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結合課文中的數據“50多個籃球場”、“7000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達方法。
(四)了解兵馬俑的多種類型,感受他們威武的氣勢。
1、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輕讀相關部分,找一找。
2、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認真讀一讀那一段,然后結合自己的想象交流讀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精品。
1、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讀一讀這一段,看看兵馬俑都有著什么樣的神態,然后師生配合讀。通過多次對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讀,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
2、還有的兵馬俑會是什么樣子,它們又在想著什么呢?請學生也用“有的好像”來說一說。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擴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六)總結談話,激發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
1、再次看兵馬俑圖片,感受它的特點。
2、出示各國領導人瀏覽了兵馬俑后說的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說板書設計
恰當的運用板書,不僅能加強內容的直觀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本課板書,我是這樣設計的:
總起:舉世無雙享譽世界
分述:規模宏大(列數據)
17、秦陵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聯想)
總結:惟妙惟肖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爬山》這一課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對父子一同爬山,在爬山過程中,父親教育兒子要克服畏難情緒,努力征服自己,盡力做好每一件事,還啟發兒子怎樣欣賞大自然的景物。
學習本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意思,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二是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意思。三是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說設計理念:
本次研究課,我們上的是《爬山》的第一課時。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是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正確處理好第一課時能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能幫助學生打下語文知識的堅實基礎,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養成。
課標明確指出,第二學段的閱讀課教學第一課時要以讀通課文、理解詞句,把握內容、鞏固字詞為重點,所以我們一致認為,這一節課要緊抓字詞教學,引導讀通文本,了解大概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為重點。我們把讀懂課文,品味詞句,體會情感,領悟表達方法放到第二課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不僅要掃除生字障礙,而且要讓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具有主動閱讀的愿望。本課的教學將采用以下教法、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2、自主學習法。培養學生學會自學的能力。
3、朗讀感悟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
學法:讓學生在讀中學,讀通課文,理解詞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四、說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逞、崎、嶇、煌”4個生字,會寫“斯、凝、煮、蟬、哲、燃、煌、智、慧”9個字。要求掌握的詞有“煮熟、吹拂、燃起、燈火輝煌、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做事要有信心,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生字,讀通課文。
難點:結合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欣賞畫面,談話激趣,揭示課題,引起閱讀期待。
閱讀話題的建構,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文本進行碰撞,引發他們的疑問與猜測,形成強烈的閱讀期待。抓住課題這個文章的眼睛是比較好的一種導入方法。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書不讀通不開講”,說的就是教學首先就要讓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順暢,“讀通”應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所以學習的開始一定要讓學生讀課文,自由讀,放聲讀,靜靜默讀。一邊讀一邊把生字劃出來,不認識的字要借助拼音讀準,連成詞后聯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從未見過的生詞、長句子、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第三環節:學習生字、新詞。
教材上的生字分兩類:會寫的字和會認的字。會寫的字要求四會: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聯系課文理解字(詞)意,在閱讀和作文中會用。會認的字只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知道意思就行了,不要求會寫。會寫的字是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自學,用自己的辦法記住漢字,可以進行組詞、造句訓練,但要有重點的指導難寫的字,不要每個字平均使用力量。
第四環節:再讀課文,抓住重點,留下懸念。
把課文讀通讀順,做到“四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學生學完生字后,老師可檢查讀書情況,指名讀,課文長的多找幾個同學讀,其他同學當小評委,注意聽字音是否讀準,是否流利等。遇到學生讀不好的詞句,老師可讓學生停下來指導讀,或范讀,必要時領讀,這樣讀下來,對課文的內容,整體的結構學生就能有個大體的印象了。
在課文讀通讀熟的基礎上,抓住上課時激起的閱讀期望,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內容,看看自己是否可以解決一些問題,有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疑問。在結束上課時,教師可突出重點,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在高潮處,在疑難處,在矛盾處戛然而止,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班級情況
本班有35名學生,其中女生15人。大部分學生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也能自主運用一些識字方法來記憶字形。在閱讀方面,多數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一直以來,我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努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現在班上有很多學生都很喜歡語文課,尤其有幾個女生寫的字特別漂亮。
二、說教材
《春筍》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春筍為描寫對象,介紹了春筍的相關形態和生長特點等等。課文只有短短的76個字,但語言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語言簡潔、明快、節奏感強,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的朗讀。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我們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考慮,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4個新部首,認識綠線格里的7個中只識不寫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春筍具有沖破重重障礙,不斷向上生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教學重點的是識字寫字,而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初步明白春筍具有沖破重重障礙,不斷向上生長的個性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課時安排
我打算用兩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部分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下面我就重點來說一說我第二課時的教學計劃。
這一課時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復習導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2、細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魅力;
3、學習生字,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
第一環節:復習導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我打算利用一下課文中的筍娃娃圖,利用課件在筍娃娃的圖上出示上節課所學生字,一方面復習鞏固上節課所學的漢字,另一方面也悄悄地將學生帶入課文所設計的情境之中。
第二環節:細讀課文,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用語言描述,“春姑娘帶來了和風、細雨,還帶來了雷聲,你聽,轟――轟――那一聲春雷,喚醒了誰啊?”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接著就出示第一句話讓學生讀一讀,對于“喚醒”這個詞,也許有的學生并不理解,我可以這樣引導:當你想睡懶覺時,媽媽會這樣說:“小懶蟲,別睡懶覺了,要遲到了,快起床!”這就叫:喚醒。用生活中的例子,學生馬上明白了。接著,可以播放春雷聲,引導學生想象:你聽,春雷爺爺好象在對春筍說什么,春筍就醒來了?學生通過說話練習,充分理解了“喚醒”這個詞語。然后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了這句話。新課標強調了語文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這里我還設計一個拓展練習,“這一聲春雷,還喚醒了誰呢?”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舉一反三,展開想象的翅膀。
對于第二句的教學,我是這樣想的,這句話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春筍沖破重重障礙,破土而出所付出的努力,低年級的的孩子不可能理解得這么到位。我先讓學生自己讀這句話,找找哪幾個詞寫出了春筍正在生長,當學生找出這幾個詞語之后,可引導他們做出 “沖破”“掀翻” “冒”等動作。通過自己的動作演示來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情感,這種生動形象的形式適合低年級的孩子,這也是我們教給孩子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更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真可謂一舉兩得。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進行適當的評價引導學生讀出情感。
第一自然段讀完之后,我以問題“一個一個的筍娃娃從地里冒出來了,它們長什么樣呢?”以疑帶讀,出示第一句,這是一個比喻句,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知識點,而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形象直觀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我準備帶上剝去外衣的春筍,讓學生觀察并一層層地,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筍娃娃身上“嫩生生”的模樣,并和小娃娃的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春筍的可愛。
課文的最后兩句采用對偶的句式,向讀者呈現出春筍正節節拔高,騰騰直上的畫面。在教學時我打算先用語言描述,讓學生體驗到春筍娃娃快樂的心情。最后抓住“又”和“再”等詞語的理解,引導學生通過一聲高過一聲的朗讀,形象而直觀地感受春筍正節節拔高,騰騰直上。在這里我還將補充春筍破土而出,長成竹子的視頻,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竹子出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采用男女生賽讀,分小組賽讀,齊讀等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春筍不斷向上的生長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最后進入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生字教學。新課標對低年段學生的識字、寫字提出了如下要求: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因此教學本課生字,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先將 “笑”、“節”、“再”這幾個生字出示在課件中的筍娃娃上,讓學生說說“你已經會認會寫哪個字了?”然后讓學生做小老師提醒大家在書寫時要注意的地方,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提高識字興趣。“再”除了識記字形外,還需要在字意上再作強調,告訴學生“再”表示“再一次,不是第一次”的意思,然后出示一個選詞填空題,來區別“在”與“再”(1)我( )家里看書。(2)歡迎你( )來我家玩。最后空出3到5分鐘時間讓學生當堂在田字格中書寫這幾個漢字,我在行間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并及時糾正他們的書寫姿勢。
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品味語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朗讀課文
探究標題的作用
學習品味語言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惜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語言;體會親情的美好。
三、教學難點
探究標題的作用;學習品味語言的方法
四、導入:
曾經有人這樣問過我,“家“字到底有什么含義呢,乍聽起來,當時的我被難倒了,其實細細想來,“家”多么溫馨的字眼呀!一個寶蓋頭遮住了外面的寒風冷雨;一橫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兩撇,是天涯羈旅對家的眺望;一個豎鉤,把全家緊緊系在一起!多么美妙的一個字!我們也聽過很多發生在家庭中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走出家門,和作者一家人一起到南方初春的田野間散步。
(師生齊讀:讓我們一起走近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陽光下金色的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情感漣漪。)有這么多美好的人、事、景、情,那么讓我們非常專注地走近本文!
五、本文學習,我們要努力地完成三個目標:
1、理解文意2、朗讀課文3、品味語言
六、第一個:理解文意
(一)、思考片刻,請學生回答這樣的一個一個問題:給文章另擬一個標題,并說明你的標題能夠讀出文章的味道。
(設想學生可能會這樣說)
例如:
1、因為這是一個發生在南方初春時節的故事,所以標題為“初春的故事”
2、因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分歧——走大路小路的分歧,所以標題為“分歧”
3、因為這篇文章里充滿了親情的溫暖—對母親的愛,對兒子的愛,所以標題是“關愛”
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一定要鼓勵他們這種積極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并以這樣的語言小結此環節:這是一個尊老愛幼的故事,表達了親情的關懷,更表達的是不變的親情與責任。
(大家看:)三代同行,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幸福嗎?這是個幸福的家庭,我們還可以用以下詞語作為標題:
如:春意(春天里的故事)呵護(親情的溫暖)
生命生命(故事中的一切都發生在不同的生命中)
和諧家庭(盡管家庭成員間也有分歧,但是能和諧解決,留下的只有溫馨)
溫馨世界
但是作者為什么要用“散步”這個標題呢?讓學生思考并作答:
學生很可能會說因為“散步”是一個故事(或者)
因為正是通過“散步”這個故事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然后我會明確的啟發學生說:其實“散步”正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作者用這件事展現人生。三個詞“簡明”“準確”更“含蓄”,引發我們想象,很生活,變得有情致,有畫面的感覺,帶有故事的味道。
(同時引導學生就此課)探究文章題目的作用:貫穿全文的線索;點明文中故事的主要人物、發生的時間或地點;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開門見山點明主題;吸引讀者的興趣
并舉出初中階段語文課文的兩個標題: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點明本文要闡釋的哲理。
“楊修之死“——點明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引發讀者對楊修之死的原因進行思考。
(二)、在整體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集中對“一家人散步產生分歧”的段落進行思考:當面對岔路時,母親要走平坦的大路,兒子要走新奇的小路,作者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決定委屈兒子,聽從母親,讓學生小組討論,說一說你決定這樣的選擇到底對不對,并各自闡發自己的理由!
初有結論時,我會讓學生欣賞這樣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老師自己:
晚飯后,一家人享受著浪漫而溫馨的傍晚時光,我的母親為我們切了一盤美味的西柚。美食當前,我五歲的小女兒跑來,甜甜地對我說:“媽媽,我要吃柚子!”于是我很細心地為她剝著,一塊又一塊,不時還很驕傲地說“我的寶貝,你真棒!媽媽太喜歡你吃東西的樣子了!都吃了!啊,你吃的多,媽媽高興!”眼看這盤柚子所剩無幾了,突然我的眼前有東西晃了一下,我下意識地看了一眼,是我的母親,她手里拿著一小碗剝得干干凈凈的柚子,我心頭酸痛不已。而母親只對我幽默說了一句:“你的孩子吃美了,我的孩子怎么辦?”……
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人在家庭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你在盡情享受你之所愛的同時,更不應該忽視別人對你的愛——最愛你的父母!
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
七、第二個:朗讀課文(在整體把握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用欣賞的眼光來朗讀課文)
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
1、中速、深情地朗讀課文,好像作者寫完文章后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
學生自讀課文
2、讀好文中的波瀾,好像你一個人在體味著故事中的幾個角色一樣:
我先會找出課文中的這個句子進行范讀:
先以快速、平淡的語調讀“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再以中速、強調波瀾的語調讀“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語速、抑揚頓挫”對文章感情色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接著我會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在朗讀時,波瀾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在學生各抒己見的氛圍中,總結出“波瀾在人與人的矛盾中,波瀾在感情波動中,波瀾在文章情節高潮中……抓住波瀾,朗讀就有了目標,朗讀就有了韻味!”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好像你帶著深深地體會給人家做示范朗讀一樣: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停一下)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意味深長的,好像很輕,實際上很重)
最后讓學生再次飽含深情地齊讀最后一段!
小結:不同的朗讀形式,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掌握好語速、語調、抑揚頓挫的朗讀,別有情趣!
八、品味語言:
建議大家這樣品味語言:找出字、詞、句、段,說說它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舉例: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我”字很重要,它表現出“我”的一種責任感。
妙語鑒賞:(讓學生說一說以下的句子對表現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1、“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
2、“小家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家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3、“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最后的這句妙語我會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它很有生活情趣,也體現了作者的風趣幽默,對,這句話就是)
4、“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這一句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增加了文章的情致,使文章更有生活性,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小結:作者斟詞酌句,都是為了表現人物形象,從而突出主題。
九、總結
今天我們和作者筆下的一家人一起漫步于南方初春的田野間,欣賞了這首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最后送給大家一副對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相親相愛)
十、作業:
完成這個特別的任務——真行實感
1、真行:為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鼓勵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
2、實感:將這一過程及真實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可貴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課堂教學進程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為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本單元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抄寫自己喜歡詞語、句子。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懂得關心別人。
難點:理解、體會為什么說這種沉默是可貴的。
二、說學情
1、我們班共有45個孩子,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好幾個長輩都圍著自己轉,孩子們在那么多人的關注下似乎已經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太會去關愛父母,回報別人。而《可貴的沉默》的教學會讓我們班的孩子從文中學生的改變受到啟發,進而也學會關心父母,回報別人的教育。
2、學習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重難點,更好地把握課文,提高其閱讀能力。它還是學生以后讀文章、寫作文的一個扶手,是日后學習其他方法的臺階。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時我先以故事《媽媽的禮物》開頭,引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再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四、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故事導入——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升華——拓展延伸。
1、(故事導入)老師配樂講述《媽媽的禮物》,聽后讓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感受到父母對兒女那種深沉、無私的愛,便于引入學習《可貴的沉默》這篇也是跟爸爸媽媽的愛有關的文章。
2、(質疑導向)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于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出示題目后,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時學生會提出:“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么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象。”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為三個方面:
熱鬧——沉默——熱鬧
3、(探究體驗)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讀文,通過比較課本上的兩幅圖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自己說、找文中句子讀一讀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氣氛為什么由“熱鬧——沉默——熱鬧”發生變化。
當然,學生在在自主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會讓學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過一個問題:“不說話不代表孩子們此時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們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想些什么?說話練習:教室里寂然無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說話。我沉默著,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學難點: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愛而沒想到回報;在沉默中,思索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接受愛的同時還要回報愛的道理。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問題基本明朗化,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匯報相機板書,并及時出示下列重點句子:
(1)我想去尋找蘊藏在他們心靈演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道理。
(2)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犯了錯誤似的神色之中。
(3)像獲得赦免一樣,那一雙躲閃的目光又從四面八方慢慢地回來了。
(4)教室里又熱鬧起來,只是與沉默前的熱鬧已經不一樣了。
(5)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覺得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歡快、高興、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興奮地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孩子們回報父母的愛的自然段。
4、(學習升華)引導學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并結合自身進行現身說法。教學時,我從兩個方面引導:
(1)孩子們在沉默后行動上發生了什么變化?
(2)“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誰,老師獲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從課文聯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現更好,所以我提出一個問題:“課文中的孩子會回報父母的愛了,那我們小朋友們呢?你會回報父母的愛了嗎?快跟你的伙伴們討論一下,說說以后你打算怎么樣回報父母的愛?”以此強化學生知道回報父母的愛,對關心他的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五、說板書設計及說明
17、可貴的沉默
熱鬧 沉默 熱鬧
無價 偉大 無私
愛
(快樂) ( 慚愧 ) (享受)
感受 思索 回報
設計說明:
1、課題“可貴的沉默”置于板書的最上面,讓人一看一目了然。而一個大大的愛心顏色鮮紅,在板書的正中間,特別醒目,一看就知道愛的重要,明確這是愛的教育。
2、以愛為中心,縱向思維,用箭頭指示法,讓學生在熱鬧中感受愛的快樂,在思索愛的沉默中懂得慚愧,在再次的熱鬧中享受學生回報愛所帶來的感動。以愛為中心,橫向思維,讓我們知道為什么學生的情緒會有熱鬧、沉默再熱鬧的變化,從而進一步體會學生感受愛、思索愛和回報愛的這個可喜的變化過程。
3、最后讓學生在愛的回味中感悟愛的無價無私和偉大以及回報父母愛的重要,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六、說教學預計
1、相信通過學習課文,班上的孩子們能受到啟發,感悟到父母的愛是那么無價、無私和偉大,我們也應該學會關心父母,感恩典別人的對我們的愛。
2、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會了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這種方法,對以后讀文章、寫作文時有一定的幫助。
語文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巴德·舒爾伯格。文章主要敘述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母親對此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對此的評價是"糟糕透了",父親和母親對"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評價,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我"在"精彩極了"的鼓勵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對自己的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是第五單元的第2篇講讀課文,教學本課時不但要繼續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據課文特點,滲透一點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在知識體系上,它是前四個單元訓練重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復習和鞏固,同時,也為下一單元新的訓練項目"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作了一些鋪墊。為此,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會正確書寫,能正確讀寫、理解詞語。背誦、抄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學習對任務動作、語言和心理的刻畫,體會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不同方式表達的愛。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抓住對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的語句,深入品讀感悟,體會作者逐漸理解父母的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激趣,導入新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上課伊始,老師引導學生背誦《題西林壁》,以此引導學生領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個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進而老師檢查上節課所學內容:對于作者"我"所寫的第一首詩,母親和父親分別是怎樣評價的?從而引入本課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復習舊知而揭示課文主要內容,既激發興趣,又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讀課文,悟情明理
新課改指出,教師應定好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位置,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者",為激勵、組織學生主動的"學道、悟道"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的特殊"學者",這是學生得以自主學習的前提。這種教師角色位置的變換,在這一環節設計中體現尤為突出。
老師過渡:"我既得到母親的贊揚,又得到父親的批評,究竟這兩種評價對"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第二部分的學習。
課文第二部分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老師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的15——17自然段。接著運用"質疑法"理解課文內容。因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積極質疑,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體現教材重難點的問題加以梳理,最后形成兩個重點問題:
(1)作者為什么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2)成年后,作者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么"幸運"這是為什么?
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自由發言以后,引導學生領悟到"精彩極了"是一種慈祥的愛,鼓勵式的愛,"糟糕透了"是一種嚴厲的愛,嚴格要求的愛。這兩種愛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作者既擁有母親慈祥的愛,激勵他滿懷信心地前進;又擁有父親嚴厲的愛,使他不至于被一時的成功沖昏頭腦。這樣學生就在讀、悟、問、議的過程中解決課文重難點。最后,多形式的朗讀讀好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求解,讀中品味,讀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聯系生活
課程標準要求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現實,因為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真正實現"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標。因而我們設計了"拓展文本,聯系生活"這一環節。
首先,安排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如果說愛有兩種,一種是慈祥的母愛,一種是嚴厲的父愛,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在這里,我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的平臺。實踐證明,辯論不僅是交流思想,鞏固知識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啟發、活躍思維的過程。
在辯論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應及時予以點撥引導。通過辯論最后得出一致結論:兩種愛都好,缺一不可,關鍵是看我們如何正確對待。這種辯論既活躍了氣氛,又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隨后老師進一步拓展激趣:"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像巴迪這樣的事情也經常發生,我們就是童年的巴迪。請大家用手中的筆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學生就走出文本,積極主動地學習,創新的潛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創造性的活動中,師生、生生靈活互動,既滲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詩結尾,升華情感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精彩極了"和"糟糕頭了"》結課時,老師提供一首現代詩《教育與孩子》讓學生齊讀,來結束我們這次愛的行程。
(六)板書設計
19、"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揚揚 痛哭
慈祥 →愛← 嚴厲
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狼牙山五壯士》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二篇課文,本組課文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學會書寫。能正確讀寫本課的詞語。背誦描寫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課文敘述中領悟寫人記事的表達方法,提高表達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五壯士愛護群眾、仇視侵略者、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描寫五壯士痛擊敵人和英勇跳崖的動作、神態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精神。
2、教學難點:體會五壯士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運用電教,激發興趣,理解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明理興趣是學習的先導。為了調動學生學可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老師巧妙播放狼牙山勢險峻的片段,學生如身臨其境,懷著濃厚的興趣開始了本課的學習。
小學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課文重點處,運用電教手段,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重點內容,老師在講"頂峰殲敵"時,演示五壯士在頂峰用石頭砸敵人的壯烈場面,使學生像五壯士一樣進入了"陣地",學生深深被五壯頑強的英雄氣概和高度的革命責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閱讀的重要階段。為了突破五壯士為什么要跳崖這個難點,特別是五壯士當時的心情及內心感受,老師出示了五壯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學生理解五壯士完成任務后的喜悅和對祖國無限依戀,對人民無限熱愛之情,體會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二)以情促讀,總結讀法,運用學法,讀中感悟老師先指名朗讀:初讀想象五壯士的形象。接著通過"頂峰敵"的影片回顧又讓學生品讀好詞段句,體會五壯士與敵人作戰到底的目的,是為了部隊和人民,更加為了祖國,所以,學生對五壯士無比崇高敬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這時我們及時總結:品讀體會感情。
老師引導學生運用學法,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英勇跳崖"部份,這樣既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又體現了從扶到放的教學特色。
(三)自主釋疑,合作探究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在這課里,要引導學生提問,把學生的主動權放給學生,這樣做,為學生指明了方向,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激活課堂信息交流,促進學生目標達成的有效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老師多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如運用學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師先讓學生初讀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學完本段后,再討論:同學們,看到五壯士應英勇地跳崖后,你們想對五壯士說些心里嗎?
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室呈現一種"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
(四)整合資源,課堂延伸,情感升華
語文資源十分豐富,充分整合課內外資源,以點帶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課外知識,全面提高語文水平。我們在學習頂峰殲敵的片段中,讓學生用成語匯報腦海中出現的五壯士形象,豐富學生語匯。在學完課文后,老師提供網址,讓學生瀏覽抗日戰爭的資料,使學生愛英雄、學英雄的感情得到升華。
(五)作業布置大膽創新,體現個性
在學完整篇課文后,老師讓學生給自己布置作業。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濃厚的學生興趣,又體現了個性思想,滿足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六)板書設計直觀形象
頂峰殲敵 —————
↙ |英勇跳崖
引上絕路 |
↙ 狼牙山五壯士|╱ 堅強不屈
痛擊敵人 |〈 視死如歸
↙ |╲ 勇于犧牲
接受任務
這節課的板書既形象又條理清楚,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發展脈絡,中心突出。
語文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天窗》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文章以作者兒時的生活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孩子們透過天窗了解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對大自然奧秘的向往與追求,表現了極其豐富的想象和創造力。內容通俗易懂,文筆生動流暢,情感舒緩而真摯。?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慰、藉”等3個生字,會寫“慰、藉”等11個字。能正確讀寫“慰藉、掃蕩”等詞語。
2、能默讀課文。知道課文圍繞“天窗”講了哪些內容。
3、知道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們“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關句子,體會孩子們對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讀。
4、能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感悟作者寫作上的獨具匠心,體會作者的感情。
課文所表現的天窗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學生理解起來不難,重點和難點在于從課文的描寫中感受豐富的想象,體會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將知道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們“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關句子,體會孩子們對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讀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點,能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感悟作者寫作上的獨具匠心,體會作者的感情作為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我采用了品讀感悟法、質疑探究法、想象描述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的局面。
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課前預習法、自主學習新知法、合作探究法、讀—思—議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喚起自己與課文的共鳴。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以孩子們的活潑好動和善于想象引入課題。
(二)學習生字詞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我再隨堂檢查,明確讀音。
讓學生觀察生字,自主發現、交流書寫應注意的地方,指導重點交流的字。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啟發思考:課文圍繞“天窗”講了哪些內容?從而整體把握文章。
2、學習1—3自然段,探究來歷。
引導總結:大人們安天窗是為了(采光)。
啟發思考:文中哪一句話說明了天窗對孩子們的意義?
引導學生對“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這句話的探究。
(四)精讀體悟
1、學生舉手匯報感悟。
(1)理解下雨時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引導抓住“偏就不許”“地洞似的”體會孩子的心情。
(2)學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思考:聰明的孩子發現天窗,透過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拓展想象:孩子們還會看見什么?想到什么?(月亮、星星、螢火蟲……)
(3)體會晚上時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想象畫面,理解“被逼著”,感受不情愿的心情。動作演示“偷偷伸出、仰起臉”,體會向往的心情
(4)學生自由讀第7自然段,交流:孩子們透過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體會想象的合理。
啟發思考:這掠過的黑影,孩子們為什么不能想到它也許是可愛的小雞,也許是漂亮的蝴蝶,也許是勤勞的蜜蜂?(小雞、蝴蝶、蜜蜂這時候已經休息了,蝙蝠、夜鶯、貓頭鷹是在夜間出來活動的。表現了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情朗讀,加深體會。
4、理解第8自然段,體會感情。
引導理解:孩子們透過天窗,看到雨、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通過他們的想象,有了真實感到的十倍百倍的威力;透過天窗看到星、云、黑影,通過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個更廣闊、精彩、豐富的世界。
(五)拓展交流
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無奈時的慰藉是什么,從而引起共鳴,加深體會孩子們對天窗的感情。
(六)課文小結
課文通過對天窗下孩童世界的描寫,表現了天窗給鄉下孩子帶來的無窮遐想和無窮快樂,表達了作者對童真、對那給了孩子光明與快樂的天窗的贊美。
五、說板書設計
本次板書力求在提挈課文內容之外,解決學生理解的難點,即對孩子們從“無”到“有”,從“虛”到“實”的理解。板書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直觀地展現了這一方式和過程,從而讓學生理解孩子們由天窗看到的景物,經過豐富的想象,從而有了更真切、確實、闊達的感受。
語文說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建筑師萊伊恩恪守自己為人的原則,不被外界壓力所服,堅持自己的科學設計,并想出妙計對付市政府檢驗的故事。文章第1、2節概要寫出了萊伊恩運用工程學原理設計出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市政府大樓,遭到權威人士的反對;后來他想出了一個既堅持自己的原則,有不會“惹惱”官員的辦法,在大廳里只增加四根柱子,但不與天花板接觸。第3節敘述了三百年后,人們在修繕時,發現了這個“秘密”。最后一節寫了作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作為一名建筑師,萊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為一個人,他無疑是非常偉大的,他能始終恪守自己的原則,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辦法抵達勝利。”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在閱讀過程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讀準字音:悖、恪。理解“恪守”“有悖”。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生字新詞的教學應該抓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結合閱讀教學,讓學生自主識記生字。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讀準:悖、恪。“恪守”“有悖”這兩個詞語比較生僻,讓學生查字典先理解“悖、恪”,然后再理解詞語。“旨”在閱讀中理解。
目標二:能讀懂課文,知道文中“秘密”的含義;理解“固執”、“弄虛作假”在文中的含義。
“秘密”含義隱含在課文的描述中,學生通過閱讀就能知道,因此在讓學生初步朗讀課文后,結合板書,說說文中“秘密”含義,整體感知課文;“固執”、“弄虛作假”的理解在閱讀中理解。
目標三:通過朗讀感悟課文中心,知道萊伊恩的秘密,懂得一個人,要始終恪守自己的原則,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設法抵達勝利。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最后一節,
三、說教學設計
1、引發閱讀期待,激起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
“閱讀期待”,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它是體驗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課開始,通過老師的敘述,引出“大廳里隱藏著什么秘密?”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激起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
2、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創設質疑、解疑的空間,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
“學貴有疑”,問題是思維的搖籃,問題是創造的基礎。課文的最后一節寫了作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萊伊恩的評價,并讓學生提出問題,試圖從學生的問題著手,從他們的內心需求出發,共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3、立足主體,選準切入點,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感悟文本。
選擇了解決文章理解難點的切入點在學習理解課文最后一節時,我著重抓住“固執、弄虛作假”這兩個詞語作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文本。
在理解過程中,設置情境,促進學生角色遷移,體驗人物內心活動。如:“在建筑行業里最有威望、地位的權威人士說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要求萊伊恩再多加幾根柱子。他們和萊伊恩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面對來自權威人士和市政官員的阻力,萊伊恩非常苦惱。”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感悟人物當時心理,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4、發揮想象
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在動態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范,感受、體驗優秀作品的語言魅力。語言實踐:當一回解說員,向前來參觀這個大廳的人們,講講萊伊恩的“秘密”,既對課文內容又一次進行回顧,又讓學生多了一次動腦動筆的機會。
語文說課稿 篇15
教材簡介:
《天窗》是文學大師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為題材而寫的一篇散文。主要寫了一個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觀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表達了孩子們對大自然奧秘的向往與追求,表現了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內容通俗易懂,文筆生動而流暢,情感舒緩而真摯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結合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感悟“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引導學生認識“藉、霸”兩個生字;會寫“藉、蝙、蝠、霸、宙”5個生字;理解“慰藉、蝙蝠、惡霸、宇宙、猛厲、掃蕩、奇幻”等詞語。
3、會用“也許…也許…也許”寫一句話。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讀、思、議、討論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喚起學生與課文的共鳴。
難點:理解8、9自然段中難懂的句子,進而體會“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品詞品讀法和想象描述法。
1、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采用品詞品讀法,引導學生感知理解詞語,品味詞語的準確、生動,并通過反復的朗讀訓練,積累好詞,培養語感。
2、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想象思維活躍的學習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創設情境、想象情境,讓學生披文入境,品詞品讀,并進行寫作訓練。
說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運用“讀讀、想想、議議”的學習方法,通過朗讀課文,品詞析句、展開聯想等多種途徑,訓練語言表達、思維、朗讀的能力,積累規范語言,體味作品的語言美。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教學掛圖;寫有難懂句子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設疑激趣
1、今天,我們學習第二26課《天窗》。(板書課題并齊讀課題)
2、師:看到課題你們有什么想問的嗎?(預設:學生可能會問“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什么是天窗?”這個問題讀課文。
4、學生帶著“什么是天窗”的疑問讀課文。(學生可說說課文的描述:“在房頂開一個小方洞,裝一塊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說一說自己見到過的天窗。)
5、天窗雖小,卻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孩子們的童年充滿想象,下面讓我們一起去體驗天窗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互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互相糾錯正音,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指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初讀和預習情況。
3、出示生字詞,指名學生認讀。
4、自讀課文,思考:天窗給鄉下的孩子帶來了什么?用書上的一句話來概括。
學生讀,讀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齊讀全文。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觸動了你的心靈,反復閱讀,體會為什么說天窗使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記錄。
2、引導學生抓住給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詞、句、段落交流讀后感受。從而進一步理解課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當孩子被大人喚回屋里,告別了疾風暴雨中的玩耍,告別了月光下草叢中的嬉戲,天窗成了惟一的心靈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進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孩子被喚回時的失落,(也可以結合自己類似的經歷體會孩子們當時的心情)又從天窗中想象出無窮的情形、故事,從而找回了失去的快樂。
過程中要結合有感情的朗讀。如從“到屋里來呀!”一句中體會大人的命令、不可違抗的氣勢。從“被關在了地洞似的屋里。”體會孩子當時的無奈。
在失落和無奈中,天窗給孩子們帶來了一片光明,撫慰了孩子們的心靈。從而理解為什么說天窗使孩子們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讀自己感觸最深的段落。
四、拓展積累
1、教師啟發提問:“在你無奈的時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讓學生談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許是讀書?看電視?也許是擺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經歷像作者這樣記錄下來,為我們的童年增添一筆美好的回憶。
【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06-25
《語文》說課稿11-09
語文《錢學森》說課稿05-27
語文《雷雨》的說課稿02-14
語文《童趣》說課稿01-04
語文《雷雨》說課稿02-13
語文《山雨》說課稿02-08
語文荷花說課稿02-16
語文說課稿10-27
小學語文的說課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