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說課稿推薦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編排的。由于分解法是處理力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并且它對矢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說本節內容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數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幾何關系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系,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實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特別是為以后學習動力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的重點內容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內容確定為: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采用實驗演示、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現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設計流程圖
五、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創設情景(視頻播放)
為什么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動呢?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⑴復習力的合成,便于學生學習新課。
⑵提出問題:力的分解應如何進行?
結論: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⑶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如果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無數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⑷探究Ⅰ(演示實驗)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鉤碼,待穩定后引導學生觀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生沿著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讓學生及時的應用知識。
⑸探究Ⅱ(分組實驗)
設問:如圖,大人斜向上拉車的力產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兩個學生一套)臺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鉤碼細線若干。
[步驟]
①把木塊放在臺秤上,如圖,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臺秤的讀數。
②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鉤碼相連,并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鉤碼,在表中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
③保持鉤碼不變,改變滑輪的高度h,在表格中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
滑輪的高度
懸掛鉤碼的重力
臺秤的讀數
豎直向上拉的效果力
【《力的分解》說課稿】相關文章:
《力的分解》說課稿范文10-03
高中物理說課稿《力的分解》10-19
力的分解與合成10-08
力的分解課件03-19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優秀說課稿模板11-29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說課稿范文10-31
力的合成與分解公式總結11-22
力的分解教學設計范文05-17
力的分解練習題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