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電話說課稿范文示例
春天的電話說課稿篇一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后。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后,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后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1。2、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系,
2。技能目標: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1。3、重點、難點
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
難點: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以及金屬的性質與金屬的原子結構之間的關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什么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
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
2。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并及時總結歸納。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后,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三、學法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別。
那么,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復習舊知。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里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復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并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后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么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后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并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于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后的現象,讓學生自發思考為什么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并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五、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這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給予指正和批評。
春天的電話說課稿篇二
這是一節青春主題課,主講師是陳浩。所講的內容是與青春有關的兩部電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臺灣作家九把刀于2007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與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中國當紅青年作家賈飛的《中國式青春》系列,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和自傳體的故事結構,引起了廣大青少年的共鳴。電影中有句話是“我買過車,也買了房子。但從今以后我終于可以說,我買過最貴的東西,是夢想!”任誰都曾有過的年少輕狂,那個班上每個男生都暗戀的漂亮女孩,一堆莫名其妙、荒唐惡搞、胡鬧打屁的匆匆日子,然后,青春就悄悄地逝去了。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趙薇的導演處女作,也是其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的畢業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告訴我們要:心懷溫暖,直面殘酷。是的,青春終將散場,現實遠比電影更加殘酷無情,有著更多的失望甚至絕望,有著更加濃重的黑色,曾經的愛情、夢想、信仰可能會被擊得粉碎。但不妨為心保留一塊溫柔的地方,心懷溫暖,直面殘酷。
聽了陳浩老師的課,我對“青春”二字又有了新的認識。但從評課角度來說,陳老師的課有諸多亮點,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課堂提問等各方面做出具體分析。
一、首先,就教學目標來看。
陳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比較明確的。他做到了以下幾點:
1、學生能夠根據《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兩部電影,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所了解,對人物特色有把握;
2、學生能夠根據教學目標了解本節課的大致內容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基本內容;
3、通過學習,學生能夠體會到本課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讓學生對青春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知道青春是什么,應該如何度過青春,如何對待青春歲月中的各種際遇。
二、就教學內容來看。
陳老師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主要講述兩部電影的主要內容以及蘊含的深刻道理,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青春,如何無悔的度過青春歲月。
三、從教學結構看:
在上課前,陳老師和學生交流了幾句,因為這些學生都是他熟悉的學生,課前和學生交流可以減輕學生的上課負擔,讓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上相對自如一些,有利于課堂程序的有效進行。
1、先看導入,陳老師使用的是問題導入法,圍繞青春主題提了兩個問題,即青春是什
么?我們還年輕嗎?。面對這兩個和自身生活狀態相關的問題,學生很快地就討論起來,談起自己的青春感悟。接著陳老師就引出所講的兩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并告訴同學們兩部電影的主題是青春。關于陳老師的導入,我認為比較新穎但可以再改進。因為這個導入問題,對于不同的學生是有不同的感悟的,有的學們認為青春永遠存在,即使韶華不再,心卻不老。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少年老成,未老先衰,過多的生活壓力讓年青人疲憊。這兩個問題給了學生們充分的想象空間,熱烈的討論的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我覺得青春主題并不是這兩個問題可以概括的,應該拋出更多與學生實際相關的的問題來引發他們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先提出“青春過程中遺憾的事兒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再提“青春是什么”,這樣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的過程能夠更深刻的反思自己的青春,也能夠有更好的導入效果。
2、接著陳老師用四個有特色的問號來說明“青春是什么”、“我們還年輕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號是藥丸組成的問號,第二個是一個人靠在問號上思考,第三個是由硬幣組成的,第四個是由數人組成的大問號。首先,問號的形式正好對應了問題導入式。其次,四個問號的組成蘊含了青春的內容,可以引起同學們的思考。陳老師用這四個問號告訴讓同學們明白:青春是一種健康向上、勤于思考、努力生活、憧憬未來的狀態。同時也讓我們對于回答“我們還年輕嗎”這個問題有了對照的實體。所以,總的來說,我認為陳老師這個環節值得我學習。
3、導入完畢,開始進入主題。首先,他介紹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并用電影中的一些畫面來深入說明。初步介紹后,陳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經歷了那些年,那些事,你是否還在原地?并引導同學們思考,我們回憶過去,往往是因為那里有我們不想忘記的人或事,或者是那個時候的自己。那些年,我們的高中時代已然逝去。那些年的青澀,那些年的單純,那些年我們是否對得起自己的青春?也許我們都不曾有過那么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許我們也不曾有那么難舍的友誼,也許我們從不曾做過十分叛逆的事,也許我們永遠在學著做乖乖學生??接著,陳老師用一段話引出《致青春》,他說,如果說《那些年》帶給我們的是對高中時代那份純真的回憶,那么《致青春》則是對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大學時代的緬懷,我們已然錯過了自己高中時的青春,也即將與大學時代的青春說再見了。在這里,又一次將講課主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所以,我認為這里陳老師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將課本與實踐聯系方面做得很好。他告訴學生正因為我們正經歷著青春,所以要更加地珍惜青春。否則對文本的解析就太過表面化了,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層面,而是要借助文本幫助學生悟出道理。
4、第四個環節,陳老師讓學生結合電影對一些青春做出自己的思考:
你的世界里是否遇到過與電影里相同的情節? 你是否會在多年后突然悟到在時間和現實的夾縫里,青春和美麗一樣, 脆弱如風干的紙 。
你是否會認為青春是有限的,不能在猶豫和觀望中度過
我們的未來是否會像電影里那樣,變成了自己以前最討厭的模樣。
我們是否會因為社會混沌而丟棄了自己的陽光?
這些詩意的文字也曾經是我們心中的困惑,帶著這些困惑我們不知道走向何方,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但我們的青春終將過去,這些困惑終將解決,我們終會懷著灑脫或緬懷的心看待那逝去的青春。
5、第五個環節是總結講課內容
具體步驟如下:首先,陳老師指出,青春的主題是永恒的。接著,他列
出了青春的內涵,他說青春是活潑的,但青春又是苦澀的;青春是懵懂的,當青春是有夢的。最后,陳老師總結說,青春是有夢的,所以我們的青春更應該是追夢的。在這里,陳老師將青春的主題又提高了一個層次,引導同學們思考青春與理想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們樹立遠大的青春理想,找回或許已經逝去的青春。這個環節我認為陳老師處理得比較好。首先他讓學生明確了教學的基本內容。然后又幫助學生悟出了擁有青春的好處,并且用事實來幫助學生驗證這個道理。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自己的青春,達到了教學目的。最后用自己的感受做示范,讓學生寫出感受,也達到了教學目的。
四、從教師的提問看
陳老師問的問題語言簡潔,問題明確。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尤其在講《那些年》時,經歷了那些年,那些事,你是否還在原地?學生們已經經歷過高中時代,那些有關青春的記憶還未遠去,所以能夠很快的找到答案,回答問題的學生的比例也比較大。上完這節課,學生的最大收獲應該是懂得了要珍惜青春,并且知道了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度過時間。這一點可以從最后學生的感悟看出來。缺點在于這節課教師的主導性較強,學生回答問題的創新性不夠,大多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學生的積極性不夠。總體上看,這節課做到了扎實、平時,真實,學生學到了珍惜青春的必要性,課堂比較比較真實,沒有過多粉飾。但是在充實,豐實方面有待提高,課堂的生成性的東西較少,學生自主程度不高,自己探究問題的機會太少。學生把握住了課堂的內容,基本的知識可能掌握了,但是學生的能力可能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聽完陳老師青春主題課,讓我對這個話題產生了很多思考。說完了陳老師的課,我想說說這電影的青春畫面,以對陳老師的課有更多的了解。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讓我們明白,我們回憶過去,往往是因為那里有我們不想忘記的人或事,或者是那個時候的`自己。
柯景騰,班上最調皮搗蛋的男生,因為一次惡作劇被班導罰坐到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女生沈佳儀的前面。班導還委以沈佳儀監督柯景騰的重任。
最初,兩人相看兩厭。可是因為一系列偶然的事件,柯景騰漸漸喜歡上了這個成績優異,氣質絕佳,喜歡在身后用原珠筆戳自己校服,幾乎被所有男生都喜歡的女孩。為了追到沈佳儀,柯景騰努力念書,只為了跟沈佳儀考上同一所大學。命運弄人,柯景騰考上了沈佳儀心
儀的大學,沈佳儀卻落榜去了師大。
高中畢業后兩人即將在一起的時候,卻因為柯景騰想要在沈佳宜面前表現得強大而使雙方大吵一架,終至分手。
分別兩年后,9·21地震使兩人重新取得聯系。長達兩個小時的電話結開了之前所有的結,也讓兩人能夠坦然面對曾經的那份感情以及喜歡過的人。
這讓他終于知道了他的青春從來都不是一場獨白,他不是一個人在跳著舞。
電話最后,沈佳儀笑著說:“柯景騰,謝謝你喜歡我。”
柯景騰回答:“我也喜歡那時候喜歡你的我。”
故事在沈佳宜的婚禮上結局,雖然兩人從不曾在一起,但那份永恒的青春回憶,卻讓他們成為了永遠的朋友。
那些年,我們的高中時代已然逝去。那些年的青澀,那些年的單純,那些年我們是否對得起自己的青春?也許我們都不曾有過那么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許我們也不曾有那么難舍的友誼,也許我們從不曾做過十分叛逆的事,也許我們永遠在學著做乖乖學生??
但誰不曾有過自己的情緒,誰不曾想過要反叛,誰不曾有過讓自己心動的男孩女孩,誰不曾有過想要掩飾的過往?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或將來用來追憶的青春,站在青春的節點上你是否曾經想去自己將要走向何方?
如果說《那些年》帶給我們的是對高中時代那份純真的回憶,那么《致青春》則是對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大學時代的緬懷,我們已然錯過了自己高中時的青春,也即將與大學時代的青春說再見了。
不同的人對待青春有不同的看法,或許有人會像陳孝正那樣,覺得“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或許有人會像鄭微那樣覺得青春就是用來瘋狂的,瘋狂的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或許有人會像阮莞習慣了平靜的度過青春,沒有大起大落就滿足了;或許有人會說青春終將會逝去,何必太在意現在的得與失??
鄭微追逐著林靜的步伐來到與他同在一座城市的大學,然而命運弄人,林靜出國留學,杳無音信,一次偶然的誤會使鄭微與老張室友陳孝正結為死敵,在一次次地反擊中,鄭微驚訝地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表面冷酷、內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瘋狂地反擊演變為死纏爛打地追求,而陳孝正也終于在強攻之下繳械投降,歡喜冤家終成甜蜜戀人。大學四年時光匆匆流逝,畢業在即的鄭微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卻再一次遭遇晴天霹靂:陳孝正選擇出國留學,拋下鄭微獨自一人。面對離別,大家終究以坦然的心態面對未知的世界。新世紀的到來鄭微已蛻變為職場上的白領麗人,而此時林靜與陳孝正卻同時回到了她的生活,又開始了一段難解的感情糾紛,最終隨著好友的去逝,鄭微意識到真正的感情是能用生命維系的,因此她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每個人對青春的定義都不一樣,有的人的青春是奮斗,有的人的青春是懵懂,有的人的青春是叛逆,但所有人的青春都離不開殘酷的現實。
《致青春》描繪了一則90年代人的青春故事,僅上映11天,便輕松突破5。2億票房。青春的年少輕狂,愛情的懵懂渴望,讓所有觀眾為之動容。在電影里,張瑤將“黎維娟”刻畫成一個大學校園里的“公共娟姐”,每個宿舍里都有的極品人物。愛聊八卦,愛吃零食,嚴重的潔癖。面對生活的壓力,她不動聲色地告別愛情,面對幸福的定義,她認為只要不再貧困,當兩個調皮搗蛋孩子的后媽也無妨。一切的做法看起來矛盾,卻又讓人輕松理解。
有網友評論,誰的青春沒有“大學情結”。“娟姐”活潑開朗,八卦奇葩,甚至對朋友兩肋插刀,這是她善良的心所致。誰的幸福沒有“殘酷”二字,“娟姐”遇事冷靜,目標明確,不為情緒左右。縱觀全片,《致青春》中幾乎囊括了大學里每一個令人曾經熟悉的角落,令人懷念的瞬間,這不僅是趙薇導演的聰明之處,也是該片能抓住觀影者的獨到之處。黎維娟雖然比比皆是,但她絕對也是生活或影片里典型中的典型。
從“娟姐”身上,有人看到了對生活的堅持,有人看到了從容的樂觀,也有人看到了無畏的勇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黎維娟”確實通過張瑤精湛的表現,活了,并且火了。
正如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后,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
青春是活潑的,因為我們可以豪放的大笑,可以無拘無束的玩鬧,可以暫時不為生計而煩惱,可以理直氣壯的追求自己所愛,可以張揚,可以不計后果,可以無理取鬧,可以做許多成年人,老年人羨慕不已的事,就算是傻得不能再傻的事。
青春又是苦澀的,因為我們開始嘗到失敗的滋味,盡管這些會在成年后漸漸習以為常。我們的青春必定是會經歷坎坷,經歷風雨,不論是情感的創傷,學業的失敗,事業起步的煩惱,對未知的未來的恐懼等等,讓青春被蒙上了一層灰蒙蒙的紗。
青春是懵懂的,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更加渴求知識,因為我們的幼稚才更加渴望成長,我們的懵懂應該是成長的基石而非絆腳石,
青春是有夢的,即使這個夢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即使青春終將會逝去,但我們曾經擁有過夢想,就不怕往事不堪回首。
青春更應該是追夢的,有夢不去追才是人生最大的憾事,因為我們還擁有青春,所以我們應該有勇氣去嘗試失敗,哪怕是千萬人的冷眼想看,哪怕是鋪天蓋地的否定,也要堅持追尋自己的夢想。
小說、電影終究是講別人的故事,再感人過后也只能忘懷。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叫真的青春。只有自己曾經努力實現過的夢想才是最有價值的,才最值得我們去懷念。
【春天的電話說課稿示例】相關文章:
春天的電話說課稿11-02
中班春天的電話說課稿03-18
中班語言活動《春天的電話》說課稿04-07
中班春天的電話說課稿范文03-29
《手指》說課稿示例04-27
《北京》說課稿示例04-18
《秋天》說課稿示例04-18
春天的散文示例11-08
春天的電話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