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樹的說課稿
《那樹》是臺灣著名散文家王鼎鈞的名作。那樹用自己的生命綠了一方土地,其“綠著生,綠著死”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今天語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那樹說課稿,這篇說課稿可以迅速讓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做到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相信對大家的授課有一定的幫助!那樹說課稿,一起來看看!
那樹說課稿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一、說教材。
王鼎均先生說:“文明砍伐了叢林,卻蓋起不見天日的大廈;文明驅走毒蛇猛獸,卻制造市虎;文明消滅瘴癘瘟疫,卻散布原子塵;……”這位散文大家對文明和自然的思考應該就是《那樹》寫作的初衷吧。文章在極具表現力的字里行間浸透著現代文明對自然界寶貴生命的無情虐殺的痛惜和斥責。“那樹”歷經滄桑、阻擋風雨,努力開枝散葉,蔭庇生靈,它恪盡樹道卻因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戮。樹的悲劇命運恰恰折射出文明進程中人類道德的淪喪,人道的泯滅,人和樹都成了現代文明發展中悲劇的載體。編者把《那樹》編錄到這個以“生命”為主題的單元,其意圖是與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權利,作為自然界最有靈性的人類不能因自己的無盡欲望而剝奪了其他物種的生命。九年級的學生對文學作品已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加上他們這個年齡段對社會形態有所關注,因此,把這篇教材處理成“樹道”“人道”的悲劇美學生還是能夠領賞的。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和態度目標:通過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愛憎分明的情感。正確認識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2、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個性品讀,感知“那樹”的整體形象及其品質,把握樹的悲劇命運,培養學生通過揣摩感悟詞句以賞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學生文本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過程和方法目標:以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把握文章內容;在讀中品味語言的優美,在讀中質疑、探究,完成對特定形象的認識;在濃重的悲劇氛圍中領賞文本的悲劇美學,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層主題。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揣摩品析精彩詞句,感知那樹的形象,了解那樹的命運悲劇,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學難點:了解作者寫作意圖,鑒賞樹道、人道的雙重悲劇美學 ,以達到人詩意地棲息于大地的美學觀念。
四、說教法。
1、品讀賞析法:品詞句而知文心。運用精細的朗讀去感受文章語言藝術,把握作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2、提問探究法:抓住文中四個關鍵句子以點帶面精設問題,垂直深入文本核心在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下,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已知知識走向未知知識,從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層的主題開掘。
五、說學法。
1、比讀法:通過文段間的對比朗讀,文句間的對比朗讀,特定形象的對比朗讀以達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化。
2、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在團體協作中討論、分析、歸納,以達成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的再生成。
六、說教學過程。
這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1、聯系生活,導入課題。2、品讀文句,感知“那樹”形象。3、走入文本,賞析“那樹”的悲劇命運。4、深入文本,探討“人性”悲劇。
(一)聯系生活,導入課題。
導入語:溫州的八字橋消失了,但那站立在八字橋邊的千年古榕還在。它承載千年歷史,每一道年輪都是它見證滄桑的印記;它集日月精華,根深葉大,這城市因有它的存在才有了厚實感。它是幸運的!我們也是幸運的!但在樹的`種族里有著更多的是不幸,你看,《那樹》(板書)。
這段導語以溫州的八字橋為文章的切入點既拉近了學生跟文本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溫州橋文化的失落與溫州的現代文明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由此鋪墊會更深刻。此外,八字橋邊的千年古榕與那樹一脈相承,學生在品讀文本時內心的感受也因此會變得豐富立體。
(二)品讀文句,感知“那樹”的形象。
當課題《那樹》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必然對那不幸的樹產生好奇。于是我出示了文章中的第一個關鍵句——
Ppt.“那樹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但是堅固穩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
設計這一環節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品味這比喻句的喻體“焰火”來感受那樹生命的強盛(板書),和樹所彰顯出來的生命熱情。由此引入教學過程中的第二環節:通過品讀文句,總體感知“那樹”富有生命活力和熱情的形象。
問題一:你從文章的哪些語句中感受到“那樹”的生命活力?
這個問題不單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那樹”早期的形象,也是為了讓學生在揣摩品讀文句中,感受“那樹”旺盛的生命形態背后是它無私奉獻、蔭庇生靈(板書)的使命。其三,通過示范的第一個關鍵句子,培養學生品讀文句的能力——品詞句而知文心。
(三)走入文本,賞析“那樹”的悲劇命運。
在學生品讀文句的基礎上,我出示了第二個關鍵句子讓學生齊讀——
Ppt.“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這段ppt.采用了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文章中的兩句話進行整合,學生在比讀中必能產生一種心靈沖擊,“那樹”歷經滄桑到現時依然煥發青春,以其頑強的生命意志捍衛著它腳下的土地,蔭庇這土地上的一切生靈,然而它的奉獻卻成了徒勞。于是我拋出第二個問題,也是學生心中的疑問:
問題二:“那樹”努力伸展濃蔭,為人類遮風擋雨,為何卻成了“徒勞無功(板書)的奉獻”?
教學的第三環節是本堂課的重點,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通過朗讀6、7兩段(指名讀),從樹的形象與樹的遭遇形成強烈的對比沖突中去感受其悲劇根源。在6、7兩段朗讀腳本的設計上我給朗讀者配了一段哀怨悠長的小提琴演奏,既是激發朗讀者的朗讀激情,又是為課堂營造一個哀傷的氣氛。當然,我更感謝王鼎均先生這般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文字:“這世界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作者借助排比一氣呵成,極具逼迫氣勢,加上數量詞“一里一里”“一千碼一千碼”“一排一排”跟“一厘米一厘米”強烈對照,揭露了在飛速發展的現代文明排擠下,迫使那始終如一、默默奉獻的樹無辜地成了交通的障礙,甚而被質疑(板書)為交通事故的始作俑者;“入夜,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里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濕,也很有詩意。”這般輕柔律動的節奏,這般活脫感性的文字,這般詩意的畫面,但人類無視它,一系列事物的“搬”中揭示了無情的人類背棄(板書)“那樹”,致使秉承天職恩澤生靈的樹成了街頭不識趣的擺設。這是 “樹道”(板書)的悲劇。通過這些文句的精細品讀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引讓學生在親近文本中走進悲劇氛圍,領賞“那樹”的悲劇美學。再齊讀第8段,一起去聽聽“那樹”的心聲。漪君說:“讀是為了更好的品”學生借著讀,透過這些富有靈性的語言文字,達成了與“那樹”的對話,達到了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也提升了他們悲劇美的鑒賞力。
問題三:讀完后你有什么要說的嗎?
中國的寫意畫中追求的是留白的境界,課堂中我們也需要適當的留白以激發學生無限的審美意識。而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從感性走向理性。在這里,我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作為小結過渡——
“什么是悲劇?悲劇就是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問題四:“那樹”遵守上蒼的旨意,肩負樹的使命,堅守一方,捍衛一方,它給了人類無數的恩澤,人類卻拋棄了它。除此之外,那樹的命運悲劇還表現在哪些地方?
這個問題的設計既是引導學生垂直深入去領賞“那樹”在文明沖突下的深層悲哀——人類不單無視于它“樹道”的使命,更剝奪了它生存的權利(板書);其二也在學生的心靈法庭上對人類進行了初次的審判。
(四)深入文本,探究“人性”悲劇。
這一環節是整篇課文的一大難點,即如何引導學生從表象的樹的悲劇而走向深層的人的悲劇。我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分兩步走:
1、設計問題五:有人說,這是一篇樹的悼詞。作者在文章里營造著一種濃濃的悲劇感,你覺得這悲劇僅僅來自于“那樹”嗎?
以問題導入,再次引領學生回歸文本,品悟文章的語言魅力。學生在品味王鼎均先生充滿傾向性的文字筆底,一定能領賞到這位散文大家的藝術追求和藝術特色:特定環境中的人性探討。文章后半部分到處充斥著對人性批判的文字:“宣判”“償命”,“嚼碎”“白森森”“尸體肢解”“切斷動脈靜脈”“悶死”“跳躍奔騰如巨無霸”人類,是一只張牙舞爪的獸,是一個冷酷陰險的儈子手。這是作為人的悲哀。
2、文章第四個關鍵句。Ppt.“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
問:你覺得這畫面美嗎?
以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作為這堂課的最后環節,其意圖有二:一是為了檢驗學生在這堂悲劇美賞析課上是否增加了一點審美觀,二是引導學生在感受這空蕩無物沒有鮮活氣息的畫面中領悟“人性”的深層悲劇——人類親手毀滅了大地上詩意的生活。“那樹”是現代文明發展中悲劇的載體,人類何嘗不是現代文明發展的悲劇載體呢?因此,文明的發展應該如何與自然平衡,是我們永恒追求的主題。
我的結束語是:樹,這遠古的綠蔭,你曾經是這世界上最龐大的群體,你是歸屬于空間的,如今,你卻歸屬于文化,正如那八字橋旁靜靜佇立的古榕樹,你站在那兒,告訴人們,一種文化即將失落;你站在那兒,告訴人們,讓我們一起詩意地棲息于大地。
七、板書設計:
生命強盛(生存)
質疑
人類 背棄 那 樹 徒勞無用 殺戮
蔭庇生靈(樹道)
詩 意 地 棲 息
八、作業布置:
合作探究,建立小課題——關注生活之美,探尋生活中失落的文化,拯救文化的失落。
【那樹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說課稿《那樹》(精選10篇)06-02
那城那樹那人小學作文06-29
給予樹的說課稿07-31
《給予樹》的說課稿10-23
《給予樹》說課稿06-10
《那樹》教學設計(精選10篇)07-06
《樹和喜鵲》說課稿09-06
合歡樹說課稿12-10
《行道樹》說課稿10-16
《去年的樹》說課稿范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