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傳》說課稿教材
《管仲列傳》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魯迅先生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具有偉大的史學意義和文學價值,是一部被后人奉為圭臬的巨著。
《史記》是文言文的典范之作,其中存在的文言現象和文言知識都值得認真學習。通過對所選文章的精讀細讀,一定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為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打下扎實的基礎。這也是《<史記>選讀》要達成基本目標。
(二)教學設想和目標
1、教學設想
本文比較短,相對難度不大,教學應立足于在實踐中鍛煉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究一些問題,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與藝術的魅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② 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探求管仲從政成功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① 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詞句。
② 通過朗讀,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分享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管鮑之交”的真諦,培養同學情誼,使學生懂得同學、朋友相處貴在理解、相知。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難點
感受“管鮑之交”的真諦,培養同學情誼。
二、教法、學法分析
(一)學生情況
大多數學生對文言文有一種不自覺的畏懼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閱讀的文字障礙,另一方面,感覺文言文太枯燥,沒有實用價值。而《<史記>選讀》中的文章大多數篇幅較長,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情緒。
但是,學生對課文中的許多內容還是感興趣的,在司馬遷的筆下,許多歷史人物重現風采,許多歷史事件再現生機。只要利用好了學生的這個心理,把課文解讀放到生動的歷史故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值得期待的。
(二)教法、學法
文言文的教學要放低重心,落到“實”處,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文言文教學中我試過許多的方式,單純的老師講解看似全面、快速,但是效率并不高,學生很容易疲憊。我想大多數學生是不喜歡被動的感覺的,所以,我把課文的梳理工作交給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進行自學,再經過小組討論,基本能夠解決課文的大多數問題;而且,在輕松的環境中,他們也能體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樂趣。老師的工作主要放在重點字詞、句子的點撥上。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展示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介紹背景、體裁及管仲其人
2、朗讀課文;整理字音和通假字
3、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找出問題
一、導入
同學們,如果某一天你與別人合伙做生意,出錢時你七成,他三成。中間賺了錢,他又偷偷拿走一些去用了,而在年底分紅時,又要對半分。你愿意繼續同這樣的人合作嗎?
而且這個人,打仗沖鋒時,他跑在最后,撤退時,他比誰都跑得快,往往在最前面。他出主意幫你辦事,事情卻越辦越糟。你愿意同這個人交朋友嗎?
可在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人,諸葛亮躬耕南陽時,無比推崇他;梁啟超稱他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他就是管仲。不僅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而且是哪怕吃再大的虧都愿意。愿意吃這虧的人名叫鮑叔牙,鮑叔牙推薦他輔佐齊桓公,使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譽!
今天讓我們走進司馬遷的《管仲列傳》,去領略一下管仲的風采!
二、介紹背景:
春秋初期,齊國漸漸強大,但由于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奔到菖國,公子糾在管仲的輔佐下逃奔到魯國,以躲避本國的政治爭斗。
齊國內部安定后,卻一時沒有國君,于是兩位公子都急于回國做齊國君主,管仲和鮑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現在都很想輔佐他們各自的主人奪得齊國國君的位子。雙方發生矛盾,管仲率魯國軍隊阻攔鮑叔牙和
公子小白,并暗暗拿出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帶鉤。小白假裝中箭身亡,撲倒在車上。管仲以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給公子糾。正急匆匆奔向齊都的公子糾聽后,覺得沒有人再和自己爭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著,結果公子小白迅速趕到臨淄,當上國君,就是后來的齊桓公,他立即發兵迎擊公子糾,魯國迫于齊國壓力,殺死了公子糾,把管仲囚押起來,送回齊國治罪。
鮑叔牙向桓公力諫管仲,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一代霸業。
三、體裁介紹
列傳: 中國紀傳體史書的體裁之一。司馬遷撰《史記》時首創,為以后歷代紀傳體史書所沿用。列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故曰列傳。
四、管仲其人
春秋初期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潁上人。齊桓公即位后,由鮑叔牙推薦,被任命為相。在齊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確立選拔人才制度,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使齊國力大振。又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終使齊桓公成就霸業。
五、課文誦讀
1.學生自讀
2.聽錄音跟讀
3.讀準下列句中紅色的字詞:
⑴潁( ) ⑵鮑( )⑶匡( ) ⑷衽( )⑸桓( )
⑹賈( ) ⑺倉廩( ) ⑻召( )忽
4.指名朗讀
六、學生對照書下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課文:
逐句默讀,在頭腦中逐字對該句進行翻譯,并與該句書下注釋中的內容及參考資料中的譯文核對,將自己在疏通過程中不會翻譯及翻譯錯誤的在書上相應位置適當記錄。
七、效果檢查:
1、通假字
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_______________
2、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_____ ②管仲既任政相齊 ______
(2)名詞作狀語
桓公實北征山戎 _______
動詞的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 管仲因而信之 _____________
(2)動詞的為動用法 召忽死之 _____________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將順其美 __________ ②匡救其惡 ____________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富國強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①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
②貴輕重,慎權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孔子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異義
①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今義:生活困難;貧窮
②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古義:___________ 今義: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4、文言句式
①豈管仲之謂乎 __________
②分財利多自與 __________
③管仲囚焉 ________
④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________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強調、明確部分重點字詞的含義。
2.適當分析課文。
一、導入
檢查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整體感知
朗讀,再次讓學生熟悉課文。(第1、3、4段個讀,第2、5段齊讀)
【說明:課文的朗讀,應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全篇閱讀,有利于盡快進入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問題探究
1、本文雖是為管仲立傳,卻還提到了另外兩人,他們是誰,與管仲是什么關系?
鮑叔牙 寬以待友無私薦才
齊桓公 識人善任虛心納諫
2、從這篇傳記看,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觀) 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1)主觀因素
A、有“上下相親”“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
B、有“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觀因素
A、朋友知己之情。
管鮑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成語)
B、君臣知遇之恩。
風云際會——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時會;也比喻君臣際遇。 (成語)
3.討論:司馬遷為何要在《管仲列傳》中展現“知己之情”、“知遇之恩”?
因為此時司馬遷充滿無知己的寂寞,懷才不遇的悲傷,《管仲列傳》正表現了他對知己的渴求、對君主任人唯賢的神往。
四、作業
1、將課文重點字詞整理到筆記本。
2、完成“新坐標”上的練習。
《管仲列傳》教案5
學科 語文 執教 年級班級 高二
課題 《史記》選讀——《管仲列傳》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主觀及客觀原因。
3、使學生體會管鮑之交的真誠可貴。
4、理解司馬遷對管仲的看法及創作本傳的意圖。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主觀及客觀原因。
2、理解司馬遷對管仲的看法及創作本傳的意圖。
教學設想: 自學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預習:
對照課文注釋,認真閱讀全文,完成下列題目。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潁上yǐng 商賈gǔ 召忽shào 倉廩lǐn
二、文言知識積累
(一)詞類活用
1.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羞 意動, “以……為羞”
恥 意動, “以……為恥”
2. 富國強兵 使動 ,使……富 使……強
3. 管仲既任政相齊: 名作動 ,做宰相
4. 管仲因而信之 : 使動,使……守信用
5. 貴輕重 : 意動,以……為貴,重視
6. 然孔子小之 : 意動, 以……為小,輕視
7.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 名作狀語 向南
8.公子糾敗,召忽死之 為動用法 為……而死
9.齊桓公以霸。 名詞做動詞 稱霸
10.桓公實北伐山戎。 名詞做狀語 向北
(二)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3.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2)賓語前置
1.豈管仲之謂乎?
2.分財利多自與。
(3)介詞短語后置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2.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
(4)被動句
1.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2.管仲囚焉。
3.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5)省略句
1.不以(之)為(外)言。
2.齊桓公以(之)霸
(三)古今異義詞
1.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處境艱難。
今義: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缺乏。
2.鮑叔不以為我不肖
古義:沒有才能。
今義:品行不好。
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古義:乘機就
今義:連詞,表結果。
(四)一詞多義
1.與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動詞 給予)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介詞 同、跟)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動詞 交好,親附)
蹇叔之子與師 (動詞 參與)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動詞 贊成)
2.信
管仲因而信之 (使動 使……守信用)
煙濤微茫信難求。 (的確、確實)
低眉信手續續彈。 (隨意)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信使)
欲信大義于天下。 (同“伸”伸張)
(五)、難句翻譯指點(學生質疑,互譯)
1.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翻譯指點:霸:稱霸。合:會盟。以:憑借。一:完全。匡:匡正,糾正,控制。
參考譯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盟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1、 管仲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其為不肖,知其不遭時也。
翻譯指點:見逐于君,“見……于”表被動;以其為不肖,以,動詞,解釋成“認為”。三:泛指多次。
參考譯文:管仲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他沒才能,知道他沒有遇到好的時機(機遇)。
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參考譯文: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
2、 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翻譯指點:關鍵是“信”,要理解為使動用法。
參考譯文:桓公想背棄和魯國曹沫訂立的盟約,管仲趁此引導說服桓公堅守信約,諸侯因此歸附齊國。
3、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翻譯指點:順,要理解成順導;匡,匡正;還要注意整個句子的通順。
參考譯文:順導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錯誤,所以君臣上下能親密相處啊。
教學過程: 個性化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學生填空
“ 之交” (老師板書)
君子之交 金蘭之交 莫逆之交 患難之交 生死之交 刎頸之交 忘年之交
(有興趣的同學課后查一查這些詞語的含義)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在《高祖本紀》中,我們認識了西漢開國名相蕭何,在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更是家喻戶曉。而諸葛亮躬耕南陽之時,曾自比管樂,樂,指樂毅,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扶持微弱之燕,以弱勝強,大敗齊軍,報仇雪恥。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成就呢?
2、解讀課題、知人論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齊國進行改革,使齊國日漸富強,國力大振,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今天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代政治家的風范。
3、背景介紹
春秋初期,齊國漸漸強大,但是由于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而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奔到菖國,公子糾在管仲的輔佐下逃奔到魯國,以躲避本國的政治爭斗。齊國內部安定后,卻一時沒有國君,于是兩位公子都急于回國做齊國君主,管仲和鮑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現在都很想輔佐他們各自的主人奪得齊國國君的位子。雙方發生矛盾,管仲率魯國軍隊阻攔鮑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帶鉤。小白假裝中箭身亡,撲倒在車上。管仲以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給公子糾。正急匆匆奔向齊都的公子糾聽后,覺得沒有人再和自己爭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著,結果公子小白迅速趕到臨淄.當上國君,就是后來的齊桓公,他立即發兵迎擊公子糾,魯國迫于齊國壓力,殺死公于糾,把管仲囚押起來,送回齊國治罪。
齊桓公本來恨透了管仲.一定要親手殺死他才解恨。但鮑叔牙勸他說:“管仲才華橫溢,國士無雙,您要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為齊國成就一番大事業。倘若只想把齊國治理好,那么我和國氏、高氏來協助您也就夠了。”齊桓公聽從了他。管仲在魯國,聽到齊國叫魯國把他押回去,而沒有象公子糾那樣被殺,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齊桓公面前推薦了他。果然,剛進齊境,鮑叔牙就來迎接。到了臨淄,齊桓公拜他為相國,地位還在鮑叔牙之上。管仲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三、閱讀全文,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朗讀、默讀、質疑)
四、、理解課文內容。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明確一點:管仲的成就與他的好友鮑叔牙是分不開的,那么管鮑之間的情感究竟是怎么樣的呢?主要體現在文中的哪一段?
佳段品味
1、朗讀
2、四人小組討論
從四各方面來分析:感情(表達什么感情)、內容(寫了那些內容)、語言(語言表達有何特點)、傳記寫作幾個角度賞析課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鮑子也”)
(A)從內容上看,是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顧,從經商、謀事、出仕、作戰、事君五個方面寫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強調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B)從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十分動情,飽含著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著對真摯友情的禮贊。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難能可貴。
(C)從語言上看,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敘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復出現,更加凸顯鮑叔真為管仲之知音。
(D)從傳記寫作上看,司馬遷用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對上段“鮑叔知其賢”“鮑叔終善遇之”內容的具體印證,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為其后來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于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閱歷基礎。
五、綜合分析、拓展、評論
(一)、綜合分析
1、哪句話集中表達了管仲對鮑叔牙的情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2. 這句話如何動情而成為千古佳句? (鮑子-父母)
3. 這句肺腑之言因何而發?
(具體體現到經商、謀事、出仕、作戰、事君五個方面的內容敘述上)
板書
貪 貧
愚 時不利
不肖-知我 不遭時
怯 孝
無恥 顯功名于天下
4.這一段敘事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1).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敘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復出現,更加凸顯鮑叔真為管仲之知音。
(2).敘事簡潔,筆墨經濟,而意味濃厚。
總結:知遇之恩,溢于言表,“至今仍讓人激動不已”。(韓兆琦《史記通論》)
管鮑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5.小組討論:除了好朋友的幫助,管仲自身杰出的政治才能是不容忽視的,春秋戰國這個大黃金時代,涌現了很多名士。如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國,政事無不參預。孫叔敖輔佐春秋霸主楚莊王大敗晉軍,奠定了雄楚稱霸的偉業。商鞅變法為改革家們津津樂道。本文中體現了管仲怎樣的杰出政治才能(施政理念和施政才能)? 他又是如何具體實施的?談談你對他的思想及做法的看法?
(1)、有“與俗同好惡”“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如何與富民聯系?)
民貧則亂,亂而難治,治則更亂。反之,民富則易治。所以,亂的根源在于民貧:因為民貧則無家財可持,無鄉人可親,無親無恃,必然輕生而犯禁作亂無所畏懼,人性惡劣,社會道德淪喪,其亂不可避免;治的本質在于民富:因為人人家里倉廩充實,必然看重禮節;個個豐衣食足,必然重視榮辱,社會由此可成為道德秩序的社會。
“民貧而生亂,民富而得治”的根本原因是人乃欲望無窮的生命個體:治與亂,最終由欲望所驅使.民貧窮,因欲望得不到滿足而必然產生犯禁陵上的行為;如果民的欲望得到滿足,必然會有所顧忌而知禮講節。所以,治國的核心問題是富民,治國的根本任務亦是富民,富民的根本前提是“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聽上。聽上然后政可善為也。” (《國語.五輔》)由此可以看到,民本主義理想是其刑賞主義法治觀和功利主義政治治理觀的思想基礎:在管仲的法學思想里,民是國家的主體,君主是刑賞的依據,刑罰的基本任務是確保民的權利和明確民的義務;在管仲的國家統治理念中,富民是首要任務,一切治理措施都圍繞此而展開。
(2)、有“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因勢利導)的施政才能。
本段以管仲因勢利導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誤為例,略加評述。
你對“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的理解?
6.文中司馬遷是如何評價管仲的?(理解第五段的內容)
(1)、如何理解“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的言下之意?(管仲可有更大的作為,巧借孔子之言加以推測,實際上是對管仲才干的高度肯定,對他未能“平天下”的遺憾。
(2)、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借俗語對管仲的治國方略進行高度概括。
7、《管仲列傳》中可以窺探到司馬遷的怎樣的感情?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讀史管見》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游莫救,故作此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多鮑叔之知人,情見乎辭矣。故落筆時,有不勝望古遙集之悲,反復抑揚,又有筆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馬遷生活在一個沒有知己、無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邊有鮑叔那樣的知音!無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個人感喟,使得司馬遷為管仲立傳時,對于齊桓公任人唯賢,不覺神往。
(二)、拓展
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他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人他能算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桓公伐蔡”
《史記齊太公世家》 :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載:(齊桓公)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齊桓公與蔡夫人一起在船上戲耍。蔡姬雖然是女流,但是水性很好。桓公則相反,是個"旱鴨子",有點怕水。作為一代霸主,也是"有所不能"的。恐怕蔡夫人也是想開這個玩笑,要嚇唬嚇唬不會水的一代霸主。于是她就搖擺船,桓公恐怕立即就慌亂了,那種慌亂的神態一定讓蔡夫人笑的前仰后合。她固然沒有要淹死齊桓公的意思,不過對于一個男爺們如此怕水、驚慌失措的樣子,她肯定覺得好玩,而且好玩的不可思議。以至于有點失態甚至臉色大變的桓公喝令她停下的時候,她也不以為然,而是繼續著她的"好玩",在她的心目中,這不過是一個玩笑而已。
然而玩笑還是開大了,桓公下船后還余怒未消,于是決定休掉蔡姬,與她離婚,把她送回娘家蔡國去了。娘家人知道只因為一個玩笑而被休,覺得桓公有點小題大做,所以也非常生氣。于是又給蔡姬找了新的婆家,嫁出去了。也就是不肯承認有錯誤而道歉,反而有點示威的味道。
桓公自然不甘心"陪了夫人又折兵",要出這口惡氣。于是出兵討伐蔡國,戰爭由于力量實力的懸殊,最終也以蔡國的失敗而告結束。齊桓公伐蔡蔡潰后,書未有交代對蔡姬再有何舉動,而是順道欲伐楚、進而伐陳。
“桓公伐燕”
《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齊,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
燕莊公送桓公進入齊境。桓公說:“非天子,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于燕。”于是分溝割燕君所至之地與燕,并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納貢于周。(召公,是燕國的始祖,周成王時為三公。)
北方的戎、狄侵擾中原,山戎打進了燕國,燕國派使者求救,燕國經常受戎、狄族的侵擾,這次是北狄族中的—支山戎大舉進犯。齊桓公和管仲本來商量著征伐南方的楚國,當時楚國在中原人看來也是蠻夷之地。但是管仲建議,只有把北方安定下來,才能集中力量對付楚國,于是和齊桓公率大軍北征,打敗了山戎,又擊敗了山戎的同盟國孤竹和令支,才還軍燕國。渤海沿岸的一些小國紛紛服從齊國的統治,以求保護。燕國百姓看到山戎的威脅解防了,高興地安心重建被戰爭破壞的家園,燕莊公更是感激,戀戀不舍地送齊桓公回國,不知不覺地送到了齊國境內。齊桓公聽從管仲建議,就根據周王關于諸侯送諸侯不能出境的規定把燕莊公所到的齊國土地割給燕國。從此燕國也參加了以齊桓公為首的政治集團,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
“曹沫之約”
《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桓公五年(前681),伐魯,魯將曹沫三戰三敗,魯莊公請獻遂邑求和,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壇上,威脅桓公歸還“魯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應,繼而“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這時,管仲勸桓公不要圖一時“小快”而“棄信”于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盡“與曹沫三敗所亡地于魯”。“諸候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
“桓公拜相”
“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于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將欲治理兒子,就不可不用他們的父母。”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計私仇,拜管仲為相。
“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之間毫不相干。
“老馬識途”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xī)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病榻論相”
《史記齊太公世家》:管仲病重,齊桓公親往探視。桓公:“群臣之中誰可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易牙——易牙,大廚師,殺子讓齊桓公嘗人肉滋味。開方——衛公子,背棄父母、祖國,投齊,父喪不歸。豎刁——豎刁,自宮以求親近討好齊桓公。
鮑叔——善惡過于分明,見人一惡,終身不忘。隰朋——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
(三)、評論
孔子論管仲
《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教后感
課堂練習: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合:會盟。
B.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 賈:做買賣。
C.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多:贊美。
D.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次:排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B.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C.以區區之齊在海濱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D.故論卑而易行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后,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盡心竭力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B.鮑叔牙知道管仲窮困且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供養,就經常給他財物接濟,鮑叔牙給處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視鮑叔牙為知己,二人友情,世稱“管鮑之交”。
C.管仲相齊,能夠順應民心,利用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取得了突出政績。
D.管仲通貨積財,富可敵國,國人不以為奢侈,這是因為他善于治理國家,在他死后,齊國不改變他的政策:保持了強國地位。
4.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遷一段話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為管仲作傳,重在論其軼事,關于管仲輔佐“齊桓公以霸”的具體情形,多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這是《史記》一書運用互見法的一個實例。
B.管仲輔佐桓公,“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一代霸主。對此,司馬遷對一代名相管仲給予高度評價。
C.“管仲富擬于公室,齊人不以為侈”,然而,孔子輕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費,與孔子一貫提倡的節儉精神不相吻合。
D.司馬遷認為,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這是治理國家的道理。管仲治國的突出之處在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恰當處理了君臣關系。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不以為言 B、少時常與鮑叔牙游
C.鮑叔牙不以我為無恥 D、通貨集財,富國強兵
6.選出下列各組加點字意義與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
A.鮑叔知其賢 B、管仲富擬于公室
其為政也 乃設九賓禮于庭
C.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D、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7.以下句子編成四組,全都表現鮑叔牙'能知人'的一組( )
① 鮑叔知其賢
②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
③ 鮑叔遂進管仲
④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⑤ 故論卑而易行
⑥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 )
A.管仲后來家業非常富足,有'三歸'、'反坫',可齊人并不認為他奢侈。管仲的子孫在齊國享受世祿,十幾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鮑叔牙經商,老是賠本,作了齊國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華,他利用地處海濱的便利,發展經濟,使齊國強大起來。
C.齊桓公做公子時與公子糾是對手,但他即位后卻能重用公子糾的親信管仲,可見其心胸開闊,難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業。
D.鮑叔牙這個人不太優秀,但他善于識別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贊美鮑叔牙能知人。
9.下列各句中加黑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鮑叔終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鮑叔遂進管仲 進:舉薦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1.D(“次”意為“編次、編列”)
2.C(以,介詞,一作“憑借”,一作“因為”。 A為,介詞,替 B見,介詞,被 D而,連詞,就)
3.D(“通貨積財”是指治理國家,不是說管仲自己聚斂財富。)
4.C(孔子輕看管仲,主要是認為管仲不勉桓公輔周室而佐桓公爭霸權。)
5、C 6、 B 7、A 8、C 9.D
10.把下面各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2)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3)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
(1)知道我不為小節感到羞恥,卻為功名不能在天下顯揚感到羞恥。
(2)我被囚禁而忍受恥辱,鮑叔不認為我是無恥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節失誤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感到恥辱。
(3)難道是因為周室衰微,桓公賢明,管仲不勉勵他扶持周室卻輔佐他稱霸嗎?
《管仲列傳》教案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總結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體會管仲“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的做人原則。
3、品味作者對管仲的贊美和褒揚。
(二)過程與方法: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詞句。
2、質疑、討論、評析作者對管仲的贊美和褒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同學情誼,使學生懂得同學、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互相理解。
【課文簡析】
管仲的政績歷來為人稱道,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影響深遠;他與鮑叔牙之間的友情也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司馬遷在文中更是飽含推崇和贊美之情。學習本文,把握他的為政之道,體會他與鮑叔牙之間的可貴友情,對于現代學生建立和諧的同學友誼有所啟迪。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疑難字詞較少,因此大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組合作交流,立足于在實踐中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究一些問題,著眼于建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匯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所蘊藏的人文內涵對于今天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請學生提前預習并嘗試翻譯文句。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梳理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及句式。
一、導入新課: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齊國進行改革,使齊國日漸富強,國力大振。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孔子稱贊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讀《管仲列傳》,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務本求實、以民為本的為政才能,以及他因勢利導、轉敗為勝的政治家風范。
二、默讀全文,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三、結合課前預習,學生提出疑難詞句,并嘗試解決,教師點撥。
(一)研習第一段:
1、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判斷句
2、少時常與鮑叔牙游 交往
3、管仲貧困,常欺鮑叔 占便宜
4、不以(之)為言 省略句,這些事
5、管仲囚焉 被動句
6、鮑叔遂進管仲 推薦
7、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被動句 狀語后置,“于齊任政”
8、齊桓公以(之)霸 省略句 名詞作動詞,稱霸
(二)研習第二段:
1、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 經商
2、分財利多自與 賓語前置,“與自”
3、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被動句
4、吾嘗三戰三走 逃跑
5、公子糾敗,召忽死之 為…而死
6、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意動用法,以…為羞、恥
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判斷句
(三)研習第三段:
1、管仲既任政相齊 名作動 做宰相
2、富國強兵 使動 : 使…富 使…強
3、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廢除
(四)研習第四段:
1、貴輕重,慎權衡 形容詞作動詞,以…為貴(重視)
2、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 名作狀,向南
3、桓公實北征山戎 名作狀,向北
4、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整頓
5、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 使動用法,使…守信用
(五)研習第五段:
1、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意動用法,以…為小(輕視)
2、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翻譯點撥】 將:扶持;順,順導;匡,糾正;就:制止;并要注意整個句子的通順。
【參考譯文】 扶持并順導君上的美德,糾正并制止君上的錯誤,所以君臣上下能親密相處啊。
四、小結。
五、作業:
1、復習本節課出現的重要詞匯及句式,總結本文中出現的一次多義現象。
2、理清本文結構,品味文章第二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文章,研討文中蘊含的人文內涵。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文本:
課文共五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介紹管仲和鮑叔牙的交往和深摯友情。
(二)(3—4)敘述管仲任政相齊的顯著政績。
(三)(5)作者直接評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親”的治國方略。
三、品味佳段(朗讀):
從內容(寫了哪些內容)、感情(表達什么感情)、語言(語言表達有何特點)、傳記寫作手法等角度來賞析課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鮑子也”)。
【明確】a,在內容上,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進行了回顧,分別從經商、謀事、出仕、作戰、事君五個方面闡述了鮑叔牙對自己的深知和理解,強調了鮑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b,在感情上,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真情流露,其中既飽含著對知己之人的感激,也洋溢著對知遇之情、真摯友情的禮贊。
c,在語言上,本段采用一組排比,列敘了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d,從傳記寫作手法上看,作者引述了很多管仲的表白,一是對上段“鮑叔知其賢”“鮑叔終善遇之”的具體印證;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為其后來任政相齊時的“順民心”、善于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問題打下了堅實的人生閱歷基礎。
三、探究、拓展:
(1)從這篇傳記看,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確】 1、主觀因素:
a, “上下相親”“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
b, “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觀因素:
a, 朋友知己之情。
【拓展】管鮑之交——喻指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成語)
b, 君臣知遇之恩。
【拓展】知遇之恩、風云際會 (成語)
(2)從文中可以窺探到司馬遷怎樣的感情?
【明確】 無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個人感嘆,使得司馬遷為管仲立傳時,對于齊桓公任人唯賢,不覺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他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人,他能算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 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結。
五、作業:
1、對文本中滲透出的朋友相交之道談談自己的看法,寫一篇小文章。
2、預習《屈原列傳》,劃出疑難字詞句,嘗試翻譯。
《管仲列傳》課堂教學實錄2
一、導入
老師: 同學們聽說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嗎?
學生(紛紛回答):聽說過,沒聽說過。
老師:那就請申勝冉同學說一下這個典故的主角是誰?
申勝冉:說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老師:這個典故之所以能夠千古流傳,是因為它表達了人們對知己的渴望,對真摯友情的贊美。除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歷史上還有“管鮑之交”的典故,它說的也是關于知己的故事。“管”指的就是管仲,“鮑”說的就是鮑叔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管仲列傳》,了解這段故事。(板書題目)
二、課文講讀:
基礎積累:
老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今天的學習目標,雷周天學來讀一下。
雷周天: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和翻譯能力。
2、體會管鮑之交的可貴、管仲成功的原因和現實意義。
老師:下面我們來進入知人論世部分,請同學根據預習來說一下你所了解的管仲。
朱司令:管仲介紹,要點:政治家,春秋時期齊國人,輔佐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老師;播放課件,同學們請自己看一下,需要知道他的口號,還有梁啟超評價過,稱管仲是“中國之最偉大的政治家”。好,下面我們來進入課文,首先請同學們讀姚磊同學讀下列生字。
姚磊讀生字,期中桓公讀錯。米揚進行糾正。
老師:同學們請齊讀這些生字。
讀完后老師強調“廩”字的聲調。
老師:下面我們開始進入文言基礎知識積累部分。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找出下列詞的意思或者用法。
游 、欺、進、賈、走、去、修、將、匡、霸、死、羞、恥、南、北、信、貴、小。
給大家六分鐘的時間,現在開始討論。
老師:好,時間到,下面請同學來說一下下列詞的用法。
1、少時常與鮑叔牙游
2、管仲貧困,常欺鮑叔
3、鮑叔遂進管仲
4、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
5、吾嘗三戰三走
郭鑫:交往、占便宜、舉薦、經商、逃跑
老師:同學們有什么不同的意見?
學生:沒有。
老師:好,我們來進入下面環節,請同學說一下下列詞語的意思。
6、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7、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8、管仲因而信之
9、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10、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李洪宵:廢除、整頓、使---守信用、小看、扶持、糾正
老師:同學們有沒有什么異議。
郭鑫:將和匡,將應是鼓勵的意思更好。
老師:好,同學們認為郭鑫同學說的對么,你們有什么看法。
學生:鼓勵更好。
老師:同學們說的都對,其實將本來是扶持的意思,但是現在為了翻譯的方便,所以鼓勵更為通順。
老師:我們下面來看一下詞類活用。哪個組的同學愿意說一下下列字詞的用法。
1、齊桓公以霸
2、公子糾敗,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4、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
朱司令:名詞作動詞,稱霸、 為動用法,為---而死
意動用法,以---為羞(恥) 名作狀,向南
老師:好司令同學說的很對,那請同學們來說一下下面的字詞的用法。
5、桓公實北征山戎
6、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
7、貴輕重,慎權衡
8、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孫青青:北 名作狀,向北、 使動用法,使---守信用
貴 形容詞作動詞,重視 小的用法不會
老師:哪個同學能夠告訴她小的用法是什么?
張少博:意動用法,輕視。
老師:除了這些字詞,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懂得字詞,現在可以提問。
張林:鮑叔不以為貪,中的“為”。
老師:好,關于這個詞語,我們還應該放在語境中來看,先來翻譯一下以是認為,貪是貪婪,那么根據猜測應該是什么呢?
學生:應當是“是”
老師:好,那么現在請同學們把詞典拿出來,查一下為的意思。
學生:老師,應當為“是”的意思。
老師:好,同學們記住了,這是“是”的意思。
實戰演練
老師:下面,我們來進入實戰演練的環節,請同學們翻譯以下的句子。
考慮一分鐘。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張鑫: 1、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老師:那請你說一下本句的得分點應當是那幾個?
張鑫:用、句式、九、匡。
老師:好,那再請一個同學翻譯第二個句子。
楊亞男:管仲任政輔佐齊桓公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
得分點:相、通貨積財、富和強。
老師:同學們有何不同意見?
學生:沒有。
老師;接下來我們來總結一下翻譯應當注意的原則和方法。
學生:要通順、得分點要對、最好還要有點文采。
老師:那我們系統以下就是:一、忠于原文,力求信、達、雅。
二、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下面是一些翻譯方法,同學們可以記下來。
§ §方法:留、補、換、刪、調
§ § 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古代國名、朝代名、年號、人名、地名、官名、政區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
§ § 補:文中省略的內容(主、謂、賓、介詞等)
§ §換:單音節詞換雙音節詞,通假字換本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換成現代漢語。
§ §刪:文中多余的虛詞。
§ §調:調整順序,把倒裝的語序調成現代漢語語序。
討論探究
老師:下面我們進入討論探究的階段。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本段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情的?
學生:是通過描寫鮑叔牙的對管仲的信任、寬容來寫的。具體表現為做官方面、戰敗逃跑方面、還有被囚禁時候的態度方面。
老師:有誰還想補充一下?
申勝冉:還有做生意和舉薦時候。
老師:這兩個同學答案整合起來就是比較完整的答案,作者正是列舉了這些事實來來說明了他們友誼的可靠。那同學們請思考一下,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同時體現了鮑叔牙怎樣的性格?
學生:作者的感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同時也體現了鮑叔牙的心胸寬廣。
老師:這才是真正的朋友,最真正的友誼,同學們在交友的過程中也要結交這樣的好友,而避免結結交那些引導自己墮落的損友。
下面請同學們討論最后一個問題:從這篇傳記看,管仲能取得從政的極大成功,原因有哪些?對你有何借鑒意義?
學生:管仲自己有才能,還有他能夠 有遠大的志向“不恥小節而恥公民名不顯于天下也”。還有有好友的舉薦,齊桓公的大度和任人唯賢。
老師:這位同學講的很好,我們將答案系統一下,就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管仲的才能也就是他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他的事業。那管仲的成功對你們有事么啟發呢?
孫振濤:要有遠大的志向,好好學習。
老師:孫振濤同學說的非常實在啊,作為學生大家確實應該學習這些。其實從觀眾的成功中,我們能夠學習的除了遠大的志向之外,還應當看到他在挫折中能夠“會不恥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的這種心態,雖然我們學習和生活中遭遇諸多挫折,但我們都應保持積極的心態,抓住機會努力學習,增強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學習的成功,進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好今天的可就上到這里。
作業:1、背誦課堂上畫出的重點句子。
2、寫一段你對友情的感想,不少于三百字。
《管仲列傳》表格式教案3(蘇教版高二選修)
課 題
管仲列傳
作 者
司馬遷
教案設計人
江碧凝
教學目標
1、能夠流暢地朗讀出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3、了解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真摯而偉大的友情,以及管仲任政的基本理念。
4、了解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質疑、獨立思考、點撥、檢測
教時安排
1課時
二 次 備 課
選修) href="/jajx/UploadFiles_7634475/201205/2012052509003031.rar">《管仲列傳》表格式教案3(蘇教版高二選修)
《管仲列傳》公開課導學案2
《管仲列傳》導學案
編寫人:孟雅潔 審核:語文組 備課組長:楊德勇 時間:3月6日
一、 學習目標:
1、 積累文言詞匯,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 體會管仲的人格魅力。
3、懂得同學、朋友之間相處貴在真誠,互相理解。
二、學習重、難點:
1、積累文言詞匯,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司馬遷為管仲作傳的目的及課文所蘊藏的人才觀對于今天的現實意義。
三、文言知識梳理:
1、解釋加點實詞的意思:
(1) 鮑叔終善遇之
(2) 鮑叔遂進管仲
(3) 一匡天下
(4) 吾嘗三戰三走
2、解釋加點虛詞的意思:
(5)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rèn)矣
(6)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7) 倉廩實而知禮節
(8) 以區區之齊在海濱
3、找出活用的字并解釋:
(9) 齊桓公以霸
(10) 召忽死之
(11)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12) 貴輕重,慎權衡
(13) 南襲蔡
(14) 管仲因而信之
(15) 然孔子小之
4、特殊句式:
(16) 分財利多自與
(17)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四、文本研讀
1、管仲能取得從政的成功,原因有哪些?
2、 通過最后一段,我們可以體會到司馬遷為管仲立傳包含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少時常與鮑叔游 游:交游,往來
B、常欺鮑叔 欺:欺騙
C、嘗與鮑叔賈 賈:做買賣
D、知我不遭時也 遭:遇,逢
2、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齊桓公以霸
B、仲既任政相齊
C、然孔子小之
D、倉廩實而知禮節
3、選出加點字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鮑叔知其賢 其為政也
B、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乃設九賓禮于庭
C、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D、公子糾死,管仲囚焉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翻譯句子:
(1)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2)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六、課后作業
1、與例句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例: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A、所識窮乏者德我歟
B、而心目耳力俱窮
C、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D、窮兇極惡
2、與“三仕三見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 管仲囚焉
B、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C、 子孫世祿于齊
D、 吾幽囚受辱
3、與“知我不羞小節”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B、 吾從而師之
C、 鮑叔終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4、對“召忽死之”翻譯正確一項是:( )
A、 召忽死在這件事上
B、 召忽為公子糾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自殺
D、 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被殺身死
5、翻譯下列句子
(1)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3)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6、選做(請學有余力的同學完成本篇閱讀)
晏平仲嬰者,菜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是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者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欣慕焉。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語及之,即危言 危言:危險的言論
B.晏子出,遭之涂 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損 抑損:謙卑,不自滿。
D.世多有之,是以不論 論:選擇。
(2)、對下列各句中“其”字稱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而歸,其妻請去 稱代前文的“御者”。
B.今者妾觀其出 稱代前文的“晏子”。
C.其后夫自抑損 稱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D.詳哉其言之也 稱代前文的“《晏子春秋》”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晏子愛賢及謙遜品格的一組是
① 解左驂贖之,載歸 ② 何子求絕之速也 ③ 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④ 擁大蓋,策駟馬 ⑤ 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⑥ 晏子薦以為大夫
A.①③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是春秋時齊國名相,奉事齊靈公等三位國君,他節儉力行,生活樸素;在朝中說危言,行危行,在諸侯中很有名氣。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將他贖出來,越石父回來之后,不但沒有表示感謝,還提出要與晏子絕交,晏子大驚,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駕車人駕車時揚揚自得,與晏子的神態形成鮮明對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責,有了改變,晏子于是推薦他擔任大夫。
D .司馬遷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樂意當他的駕車人,這既表現了他對晏子的無限敬仰,也包含著深沉的感慨。
(5)、翻譯上面文言文中的有關句子。
①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仲列傳》課前預習案(公開課)
《管仲列傳》課前預習案
編寫人:孟雅潔 審核:語文組 備課組長:楊德勇 時間:3月6日
1、 預習目標:
(1) 熟讀課文,掌握文中重點文言知識。
(2) 標志出疑難點。
2、 作者及背景介紹:
管仲,春秋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齊桓公尊稱管仲為“仲父”。
管仲從政40多年,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國力大振,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霸主。據說他早年經營貿易,后從事政治運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取君位的奮斗中,管仲曾支撐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造。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并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履行租稅改造,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并采用了若干有利于農業、手產業發展的政策。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固和改良的基本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采用尊王攘夷、爭奪與國的方針,以樹立霸權。
管仲被后人尊為一代名相。 他與鮑叔牙的友誼更為后人稱道。
3、 熟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潁上( ) 桓公() 一匡天下() 嘗與鮑叔賈( )( )
召忽死之( ) 倉廩( ) 與俗同好惡() 匡救其惡( )不肖( )
4、 結構: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1—2節):管、鮑之交。
(3—4節):管仲政績。
(5節):太史公評價。
5、課文第二段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鮑叔牙對管仲的支持和理解?
6、管仲任政相齊期間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增強齊國的國力和影響力?
7、拓展閱讀,作文素材兩則: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音樂大師俞伯牙路經漢陽,月夜撫琴抒懷,調寄高山流水,引來樵夫鐘子期。子期作過樂尹,善知音律,不禁贊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興。兩人相約半年后來此相會。不想子期已病逝。伯牙悲痛欲絕,到子期墓前,重彈“高山流水”舊曲,悼念知音,并將七弦琴摔碎,從此不復彈琴。
有個叫荀巨伯的人,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一位病友,正值該友所在城池被胡人攻打,病友對荀巨伯說:“我難逃此難,要死了!你快走吧。”巨伯說:“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你,現在你讓我走,這種敗壞道義而保全自己的事,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嗎?”攻城的士兵進來了,對巨伯說:“大軍已到,一城皆空,你是什么人,敢獨留在此?”巨伯說:“朋友生病,我不忍拋棄他,寧可以我的性命代替他,(可以嗎?)”士兵們相互說:“我們(侵城)是沒有道義之人,而來到了這樣有道義的國家!”于是撤軍而回,此城得以保全。(《世說新語》)
8、譯文:管仲(字夷吾)是潁上人。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有才能。管仲家里窮、處境艱難,常常欺負鮑叔牙,但鮑叔牙始終與他友好相處,不把這類事對外人說。后來鮑叔牙追隨齊國公子小白,而管仲則追隨公子糾。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國君(即桓公),公子糾死了,管仲被囚禁。鮑叔牙就向國君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齊國施政,齊桓公因他的輔佐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完全控制了天下,這全靠管仲的謀劃。
管仲說:“我原先不得志時,曾經同鮑叔牙一道經商,分財分利時經常自己多拿,他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貧窮所致。我曾經替鮑叔牙出謀劃策卻使他處境更加艱難,他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運有不利的時候。我曾經多次從政卻總是被國君貶斥,他不認為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沒有遇到機遇。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是因為家有老母。公子糾爭奪君位失敗,追隨他的召忽為此自殺,而我卻選擇被囚受辱,鮑叔牙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是不在意小節而憂慮功名不能天下顯赫。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子。”
管仲做了宰相,在齊國執政,依據遠在海邊的小小齊國,發展貿易,積累財富,積蓄國力,壯大軍事力量,使執政者與平民百姓同心同德。他的主張是:“人們家中財物充足了就會講究禮義道德,豐衣足食后就會關注榮辱的取舍,執政者按法度辦事就能使六親團結起來。禮義廉恥如果不能成為社會共識,國家就會滅亡。下達的政令應當像水流的源頭一樣,必須能順民心、合民意。”所以,他的主張平易近人而容易實施。人們想做的,他就趁機提倡,人們認為不好的,他就順應著革除掉。
他施政時,善于將災害轉變為好事,把失敗轉化為成功。他十分重視榮辱的選擇,慎重地選擇得失利弊。桓公偷襲蔡國,實際情況是桓公怨恨少姬,但管仲卻借此機會討伐楚國,責備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實際情況是桓公侵伐山戎,但管仲借此機會敦促燕國恢復召公時的政治。于柯會盟后,桓公想毀約,背棄與曹沫的約定,管仲卻因勢利導設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諾。諸侯因此紛紛歸順齊國。所以說:“知道用先給后取之法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執政的法寶。
太史公說:管仲是人們公認的賢臣,但孔子卻看不起他。這可能是孔子認為在周王朝衰敗的年代,桓公如此賢明,管仲卻不能鼓勵和輔助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滿足于稱霸吧?俗話說:“鼓勵并順應好的,糾正并制止壞的,這樣一來統治者和百姓就能相親相和”,這話說的不就是管仲嗎?
【《管仲列傳》說課稿教材】相關文章:
《管仲列傳》說課稿10-26
管仲列傳說課稿11-26
管仲列傳11-05
《史記》教材學案--《管仲列傳》《屈原列傳》(蘇教版選修)12-06
《管仲列傳》教案精選11-27
《管仲列傳》教學設計07-30
管仲列傳教案04-09
管仲列傳原文及譯文03-29
管仲列傳的精品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