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下冊《抽屜原理》說課稿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抽屜原理》第一課時,教材70-71頁的例1和例2.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發現規律。滲透“建模”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感受到數學文化及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理解“抽屜原理”,并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三.說教學理念。
1、用具體的操作,將抽象變為直觀。
“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句話對于學生而言,抽象難以理解。怎樣讓學生理解這句話呢?我覺得要讓學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體操作中理解“總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證“至少”的最好方法。通過操作,最直觀地呈現“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種現象,讓學生理解這句話。
2、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在證明結論的過程中探究方法,總結規律。
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特別是這種原理的初步認識,不應該是教師牽著學生手去認識,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所以我認為應該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來證明他們的結論是否正確,讓學生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逐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適當把握教學要求。
我們的教學不同于社會上的輔導培優機構,因此在教學中不需要求學生說理的嚴密性,也不需要學生確定過于抽象的“抽屜”和“物體”。
四.教法和學法:
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采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流程.
(一)、游戲激趣,初步體驗。
今天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和大家玩一個“搶凳子”游戲。(下面有2把椅子。3個同學玩搶凳子的游戲,要求每個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結果會怎樣?)
【設計意圖:在課前進行的游戲激趣,一使教師和學生進行自然的溝通交流;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三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筆。】
(二)、操作探究,發現規律。
1、提出問題:把4支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
2、驗證結論:不管學生猜測的結論是什么,都要求學生借助實物進行操作,來驗證結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和交流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操作情況,找出列舉所有情況的學生。
(1)先請列舉所有情況的學生進行匯報,一、說明列舉的不同情況,二、結合操作說明自己的結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所有的情況)
學生匯報完后,教師再利用枚舉法的示意圖,指出每種情況中都有幾支筆被放進了同一個文具盒。
【設計意圖:抽屜原理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特別是“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句話的理解。所以通過具體的操作,列舉所有的情況后,引導學生直接關注到每種分法中數量最多的文具盒,理解“總有一個文具盒”以及“至少2支”。讓學生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出問題:不用一一列舉,想一想還有其它的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嗎?
學生匯報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師圍繞假設法,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為什么每個文具盒里都要放1支鉛筆呢?請相互之間討論一下。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假如每個文具盒放入一支鉛筆,剩下的一支還要放進一個文具盒,無論放在哪個文具盒里,一定能找到一個文具里至少有2支鉛筆。只有平均分才能將鉛筆盡可能的分散,保證“至少”的情況。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積極的'自主探索,尋找不同的證明方法,在枚舉法的基礎上,學生意識到了要考慮最少的情況,從而引出假設法滲透平均分的思想。】
(3)初步觀察規律。
教師繼續提問:6支鉛筆放進5個文具盒里呢?你還用一一列舉所有的擺法嗎?7支鉛筆放進6個文具盒里呢?100支鉛筆放進99個文具盒呢?你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優劣,發展了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3、運用抽屜原理解決問題。
出示第70頁做一做,讓學生運用簡單的抽屜原理解決問題。在說理的過程中重點關注“余下的2只鴿子”如何分配?
【設計意圖:從余數1到余數2,讓學生再次體會要保證“至少”必須盡量平均分,余下的數也要進行二次平均分。】
4、發現規律,初步建模。
我們將鉛筆、鴿子看做物體,文具盒、鴿舍看做抽屜,觀察物體數和抽屜數,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確即可)
小結:只要物體數量比抽屜的數量多,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2個物體。這就叫做抽屜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對不同具體情況的判斷,初步建立“物體”“抽屜”的模型,發現簡單的抽屜原理。研究的問題于生活,還要還原到生活中去,所以請學生對課前的游戲的解釋,也是一個建模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抽屜”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著。】
5、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設法的思維過程。
(1)教學例2,可以出示問題后,讓學生說理,然后問:這個思考過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2)做一做: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支鴿子飛進同一個鴿舍。為什么?
【設計意圖:在例1和做一做的基礎上,相信學生會用平均分的方法解決“至少”的問題,將證明過程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表示,為下一步,學生發現結論與商和余數的關系做好鋪墊。】
6、再次發現規律。
觀察板書,你有什么發現嗎?讓學生通過對除法算式的觀察,得出“只要物體個數比抽屜個數幾倍還多,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這樣的物體。”的結論。
【設計意圖:對規律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在初次發現規律的基礎上,從“至少2個”德到“至少商+1個的結論。】
7、介紹課外知識。
介紹抽屜原理的發現者——數學家狄里克雷。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平常事中也有數學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發對數學的熱情。】
(三)、鞏固練習。
《導學練案》自我測評第一題
(四)、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對于本節課的學習,你的感受如何?
(五)板書設計
只要物體數量比抽屜的數量多,
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2個物體。
這就叫做抽屜原理。
只要物體個數比抽屜個數幾倍還多,總 (至少數=商+1)
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這樣的物體。
【六年級數學下冊《抽屜原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抽屜原理》數學說課稿08-14
抽屜原理說課稿07-05
《抽屜原理》說課稿04-17
抽屜原理說課稿03-17
抽屜原理說課稿07-05
抽屜原理說課稿01-31
《抽屜原理》說課稿范文02-10
關于《抽屜原理》說課稿04-17
數學《抽屜原理》教學反思原理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