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3-05-11 15:15:39 感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5篇)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

  (一)擺正教和學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也一樣。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在教學過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當其沖的是教和學的矛盾。教和學這對矛盾處理得如何,往往以學生學得是否積極、是否主動為重要標志。

  假如我們把教學過程理解成“給予“的過程,采用灌輸的方法,這不僅使學生學得被動,就是對教師來說,也不能稱之為發揮了主導的作用。

  教學也是一種傳遞,是精神產品的傳遞。它與物質產品的傳遞是不同的。物質產品的傳遞具有給予的性質,即你給我就得,不給就不得,多給就多得,少給就少得。作為傳遞精神產品的教學,卻不一定是教師一講學生就懂,教師不講學生就不懂,教師少講學生少懂,教師多講學生就多懂。所以,教學并不是給予。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教學呢?我認為教學應當是在教師指引下學生的獲取。

  是給予還是獲取,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思想,也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體積概念及體積的求法,還要注意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顯然“預備齊”背誦和發展空間觀念毫無聯系。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教這個概念時,是從觀察實驗開始的。一上課,我就把兩只一模一樣的玻璃杯放在講臺桌上。然后分別往兩只杯子里倒水。正當學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時候,我說:“誰能告訴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學生更認真地觀察了,但他們看不出差別,只好猶猶豫豫地說:“兩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樣多。”我立即肯定他們觀察得細致,并說:“我倒的水就是同樣多。”

  然后,我拿出一個東西放在一只杯子里,問學生們看到了什么。他們說:“看到老師把一個東西放進了這只杯子里。”我又問:“好好看一看,你們還發現什么?”學生認真觀察后說:“您把東西放進杯子后,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問:“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馬上回答:“您放進去的東西是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擠上來了。”

  我又拿出一個東西,把它放進另一只杯子里。問學生“這回你們又看到什么了呢?”學生說:“看到您把一個東西放進了另一只杯子里,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還高。”我問他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他們果斷地回答:“肯定后放進去的東西個兒大。”

  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對物體要占據空間,所占據的空間還有大小的差別等,已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什么叫體積,我確實感到學生的空間觀念,又一次得到了發展。這比起簡單敘述什么叫體積和背誦幾遍定義就好得多了。

  要擺正教和學的關系,首先就要改變“給予”的思想,需要確立的是引導學生“獲取”的思想。

  1.引導學生獲取,就要培養學生的獲取意識。

  不少老師對我講,說我上課的時候,學生總是精神集中,思維活躍,興趣盎然。說實在話,我最害怕的就是學生在上課時死氣沉沉,沉默寡言,無動于衷。我把課堂氣氛,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溫度計。活躍是獲取意識強烈的表現,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動參與的標志。因此,在長年的教學中,我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不論哪堂課,我都要反復研究如何開場,其目的是為了創造出一個最佳的教學時機,點燃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循環小數,是學習小數除法這一單元臨近結束時引進的一個概念。教學時,我先出了三道題讓學生來計算。學生一看都是除法題,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簡單。第一題是,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學生計算起來當然沒有問題;第二題,雖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盡,學生剛剛學過,也感到容易;第三題卻一反常態,無論怎樣計算,也得不出一個精確的商。

  水平高的學生,首先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中有的人問我:“第三題是不是出錯了?”我也就裝作很認真的樣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氣地對他說:“我沒有出錯,請看看是不是你抄錯了?”他們只好又投入到計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被第三題難住了。他們問我:“第三題得計算到哪輩子?”我指著計算速度慢的學生說:“你看他多么認真,遇到問題別著急。”

  水平最低的學生,面對第三題也計算不下去了,他們說:“這道題我不會。”

  好了,最佳的教學時機出現了。學了多年的除法,居然還有處理不了的問題,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決?這種想學、要學的心理,也就是獲取的意識。他們有了需要,也就有了興趣,有了動力。這是上好任何一節課都不可缺少的。

  2.引導學生獲取,還要創造有利于獲取的具體條件。

  學生有了求知的欲望,盡管十分重要,但畢竟是僅僅有了學習的動力,還不等于發現了規律,獲取了真理。要引導學生獲取,還必須創造有利于學生獲取的具體條件。

  我所說的條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學生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為理性階段。不論是從現象到本質,也不論是從個別到一般,認識上的升華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為學生創造出這些條件,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任務。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一方面,我考慮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干擾;另一方面,我還考慮到其特征要易于學生發現。

  首先,我要求學生隨便說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說:“9就能被3整除。”

  我說:“對極了。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也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又說:“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確,然后又要求:“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譬如說個三位數。”

  學生回答的速度慢下來了,他們需要思考。過了一會兒,他們說:“123也能被3整除。”

  我說:“好極了,123這個三位數確實能被3整除。”

  同時我還把這個數板書在黑板上。

  接著我又說:“不過我有點不滿意,就這么個數似乎想的時間太長了。”

  學生有點委屈,因為這不是運用口訣,可以脫口而出的。

  不過我故意不去理會他們的情緒,而是指著黑板上的“123”說:“看著你們說的這個數,我一口氣可以說出好幾個,能被3整除的三位數。”

  學生的表情是驚奇的。

  我說:“132,213,231,312,321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

  學生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我把這些數板書出來,讓他們計算一下。

  他們一計算,立刻驚喜了,并大聲問我:“這是怎么回事呀?”

  我說:“這太簡單了。我說516能被3整除。”同時把這個數板書出來,接著說:“看著這個數,你們也能一口氣說出好幾個數來。”

  因為這是照貓畫虎,學生自然會說:“561,156,165,651,615。”

  我把這些數也板書出來,并問學生“你們說的這些數,也都能被3整除,你們信嗎?”

  學生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這種把握。

  我又讓他們計算一下,證明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他們興奮極了。

  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他們沉思著。

  我指著黑板上的兩組數,讓他們觀察一下,各有什么特點。

  他們發現,每一組里的數,都是由三個同樣的數字組成的.,不管怎樣變化,這三個數字始終不變。

  我又問:“組成這些數的數字不變,僅僅是數字在排列上有變化。那你們還能進一步發現有什么特點?”

  學生們想了一下,他們真的發現了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不會變。

  我又引導他們去計算一下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

  計算的結果一組是6,另一組是12。有的學生高興得一下子站起來了,他們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我又回到他們原來說過的27,有的學生不等發問,就說:“72也能被3整除。”

  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

  他們說:“7加2,2加7,全是9。”

  結論得出來了,他們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歡樂之中。

  (二)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實行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我認為是啟發,還是注入,關鍵就在于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所謂過程,也就是操作的過程,觀察的過程,比較的過程,分析的過程,綜合的過程等。所謂結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結論。

  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結果”以“過程”為基礎,其次是“過程”以“結果”為目的。它們之間應當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認識上的自然升華。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傾向。在作業的批改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注重的也是結果,對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視不足。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讓一年級的學生計算4+3這道題,他們幾乎都做對了。我又把他們找來,一個一個地詢問,由他們說出是怎樣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學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們以數的組成為基礎,說:“4和3可以組成7。所以4加3等于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們以吃蘋果吃糖等為例,進行思考。譬如說:“上午我吃了4塊糖,下午我吃了3塊糖,一天就吃了7塊。”

  再有是半直觀水平。他們伸出一只手的手指頭,然后就說出5、6、7,這樣數出結果。

  最后一種是全直觀水平。兩只手都伸出來,一只手伸出4個手指頭,另一只手伸出3個手指頭,從頭數到尾,總算也得出了7。

  這項調查,生動地說明,質量的含義應當是,采用最佳策略,獲得正確結果。顯然,忽視過程,忽視策略,決不是正確的態度。

  為了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在教學求最大公約數時,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2=2×2×3。

  學生能夠說出12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仍然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8=2×3×3。

  學生能夠說出18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6、9、18。

  第三步,把兩個式子中公有的質因數2圈起來。

  然后問學生:“12有質因數2,18也有質因數2,這說明什么?”

  學生指出:“這說明12和18都有公約數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質因數3圈起來。

  然后問學生:“12還有質因數3,18也還有質因數3,這又能說明什么?”

  學生回答:“這說明12和18還有公約數3和公約數6。”

  我又問:“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幾?”

  學生回答是6。

  我又引導他們觀察,這個6是怎么得到的,結果學生發現,它是全部公有質因數的積。

  (三)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人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兩次轉化的,毛主席把它稱之為兩次飛躍。第一次,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化。一些數學教師對于認識上的第一次轉化,是比較重視的,但對于第二次轉化的重視程度有時顯得不夠。

  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轉化,主要是通過練習。老師們天天布置作業,怎么還能說重視不夠呢?實現第二次轉化主要靠練習,但練習不一定就能實現第二次轉化。這要看我們練什么,怎么練。假如模仿性太強,假如大有“請你照我這樣做”的味道,就是練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么大的意義。

  我認為,為了促成認識上第二次轉化的練習,應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不超綱,不超教材,即運用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完全可以解決。第二是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學生獨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個土豆帶進了課堂,請學生計算一下它的體積。

  起初,學生們都愣住了,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老師沒教過求這樣物體的計算公式,有的說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為這個土豆的形狀太不規則了。

  我承認沒有什么直接的辦法,但仍堅持由學生開動腦筋。

  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發言了。他說:“您把這個土豆讓我帶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變軟了。這樣我就可以拍一拍,擠一擠,使它成為長方體。這樣就能計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義,這是改變物體形狀而不改變物體的體積。

  又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又站起來了。他說:“您給我一個天平,我先來稱一稱這個土豆的重量。然后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這么一小塊,也去稱一稱它的重量。我想這個土豆的重量是這一小塊重量的多少倍,這個土豆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說:“你是根據同一種物質,它的體積與重量成正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我相信,以后學習比和比例時,你會更出色。”

  第三個學生又發言了:“您給我一個容器,譬如是個圓柱體形狀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徑,這樣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積。然后就往里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體積。把土豆放進水中,再量一量現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個體積來。兩次體積的差,就是土豆的體積。”

  這節課上得特別活躍,不少基礎知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還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們都有尺子嗎?”學生一邊舉起手中的尺子,一邊說:“這不是尺子嗎?”

  我又問:“你們知道尺子有什么用嗎?”

  學生說:“尺子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

  我立即拿出一張紙,把它交給了一個學生,請他量一量這張紙有多長。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寬。”他又很快量好了。

  我還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厚。”

  他兩只眼瞪著我,說:“這么薄的紙怎么量呀?”

  我說:“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但當它們太短太短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知道長度了。你們說對嗎?”

  學生不同意我的說法,但一時又沒有什么理由來說服我。熱烈的小組討論便開始了。

  終于有個學生發言了:“用尺子量一張紙的厚度實在是太難了,要是量一疊紙就好辦了。”

  我立即讓他停下來,指著另一個學生問:“剛才他說的是什么意思,你聽明白了嗎?”這個學生點點頭,對我說:“我聽明白了。假如我們去量100張紙的厚度,然后再把小數點向左移兩位,那一張紙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嗎。”

  我又叫起第三個人:“他們倆說的有道理嗎?”這個學生對我說:“有道理。他們是根據歸一的方法來說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為什么說這是歸一的思路。學生發言是很踴躍的。

  上完這節課,學生對于“歸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據例題,解答幾道有關拖拉機耕地的題目這樣的水平了。

  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關系還有許多,就是在不斷地擺正這些關系中,教學才得以發展的。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并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感官的直接認識。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兩個棱長分別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厘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占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后把一個梭長為4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占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二、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興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說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使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并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后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計算教學又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處

  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數感,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能用數來交流表達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所以在數與計算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在課標的指引下在復習知識時還是延續了上節課的復習方法,教材由淺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的結構體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基本的運算、運算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估算的知識、運算的順序掌握還是非常好的。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回顧四則運算的計算方法,掌握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定律的`認識,并能夠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回顧估算的方法,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估算解決現實問題,能夠學以致用。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在計算中對于加減乘法計算掌握較好,但是有個別同學在除法計算,特別是小數除法計算中還是出現不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位置就進行計算,還有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書寫不正確。

  2、在解決問題中雖然學生知道解題步驟,但是對于復雜一些的問題。

  三、再教設計

  解決問題依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在復習中還要循序漸進,在學生的疑難處解開學生心里的結。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時常常采用機械、重復的題海訓練,忽視了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致使學生反感和厭惡數學計算。新課程改革以來,部分教師又偏向于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盲目讓學生隨意發揮,效果同樣不夠理想。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迅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及對此展開探究。

  一、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更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計算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提升學習成績。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奠基作用,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和意志

  1.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第一步。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在訓練形式上下功夫,通過游戲、競賽、限時口算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另外,在注重訓練形式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試題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計算問題。有了這樣的努力,學生便能在心里引起對數學計算的重視,從而更加專心、認真地學習計算。

  2.培養堅強的意志

  有了計算興趣還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讓學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在進行完必要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拓展訓練,每天堅持做10道相關試題,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因素,通過“趣題征解”“巧算比賽”等形式將學生不喜歡做的稍顯復雜的數學計算簡單化,增強學生的計算信心。

  (二)重視基本的口算、估算訓練

  1.口算

  作為計算的基礎,口算一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入門方法。這是因為一道數學題,無論是簡單運算還是四則混合運算,通常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題組合而成的,毫不夸張地說,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響著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口算練習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盡量使試題具備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初學時,教師可以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為基礎,讓學生嘗試進行口算。有了這一基礎,教師再逐漸增加難度,多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提高學生對數據特征的觀察力及數學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讓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計算題時,仍然能夠通過口算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2.估算

  估算與口算一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計算方法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和強化估算意識,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滲透估算思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估算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對數學規律、解題思路等進行估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估算意識。其二,鼓勵學生通過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一個油桶裝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裝幾桶?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起重視,主動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識和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時候,數學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粗心大意、馬虎,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計算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面對 數學題目,教師可通過“一看、二想、三計算”的形式指導學生認真審題,對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都要觀察仔細,然后再確定運算順序,以合理的運算方法進行結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必須書寫工整,避免過于潦草的字跡和過多的涂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有了這些積累還不夠,必要的驗算同樣不容忽視。因為在計算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數字沒看清,運算順序錯誤等疏忽,而驗算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使計算正確率明顯提升。有了這幾方面的努力,學生計算的準確度將大幅提升,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更快、更準確。

  (四)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癥下藥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計算時所犯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就能糾正和克服。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且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生根,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及時幫學生收集典型的錯題,與學生共同“會診”,一起交流。同時,要求學生整理錯題本,將各類錯題記錄下來,利用課下時間重新分析訂正。如此,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更多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計算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么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鉆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借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周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涌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教學感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21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4-1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2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4-18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最新11-10

數學教學總結反思數學教學的反思12-05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反思通用05-25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5篇11-10